《桃花源记》《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苏州市中考题)
![《桃花源记》《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苏州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9b532feefdc8d376ee32dd.png)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答:答案:9.B(2分)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dd4f2df61fb7360b4c65f7.png)
(一)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 D.寻病终(寻:不久)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1.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讲解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7ef60614693daef5ef73dd2.png)
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归有光沧浪亭记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②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③有国时,广陵王④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⑤之西南。
其外戚⑥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迨⑦淮南纳土⑧,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⑨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⑩,望五湖⑾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⑿、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⒀之所争,子胥、种、蠡⒁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⒃,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⒄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⒅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阅读理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2)迨淮南纳土(3)国富兵强,垂及四世(4)极一时之盛2.下面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B.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3.沧浪亭是谁建造的?又是谁重建的?重建后曾改名为什么?4.“沧浪亭”得名于《沧浪歌》。
请填写完整《沧浪歌》,并回答问题。
(1)《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
”(2)这首民歌隐含着_________的意思。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参考答案】1.(1)环绕(2)等到(3)流传(4)尽2.D3. 苏子美建造。
文瑛重建。
重建后曾改名为大云庵。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c56ba1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a.pn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便舍.船屋舍.俨然B. 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 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 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 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
2024年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2024年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ae42d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76.png)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小题4:请从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试题分析:从第2段可知,豁然开朗高度概括了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线索,筛选文章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点评:记叙文(这里指广义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等)、说明文、议论文都会有这一考查方法,要求考生对文章内容探究的结果进行审查、鉴别,并作出选择或判断正误。题型有:题干中列出对文章主题、中心、主要信息等内容的探究,要求考生判断其探究是否正确、合理、准确、全面。这类题一般都是以选择题或判断题的形式出现。选择题灵活多变,有的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项,有的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项;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是多项选择。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5
(14分)(20xx,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24年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的阅读答案 1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4176c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5.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沧浪亭记》阅读附答案与原文翻译
![《沧浪亭记》阅读附答案与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92efc31f46527d3250ce002.png)
《沧浪亭记》阅读附答案与原文翻译沧浪亭记苏舜钦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1] ,始僦[2] 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1] 一日过[3] 郡学[4] ,东顾草树郁然,崇阜[5] 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6] 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13],三向皆水也。
杠[7]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8] 有国,近戚孙承右[9] 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10] ,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11] ,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12] 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阜广水崇:高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适:到……去C.不亦鄙哉鄙:鄙陋D.予既废而获斯境废:(被)罢黜[参考答案] B7.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予以罪废,无所归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代词,……的地方;名词,处所)B.杠之南,其地益阔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助词,的)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在,到;介词,比)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对于;形容词词尾)[参考答案] B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A.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靠近水边在繁花高竹之中找到一条小路B.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我因喜爱而在此流连,于是就用四万钱买下了它C. 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日子就在盘算着细小的利害得失中消磨掉了D.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情感充塞在内心,性情压抑,一定要寄托于外物而后得以排遣(读、思;直译、意译)[参考答案] C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e26a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1.png)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练习就是用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恰当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和技巧。
题,既包括书面文字,又包括口述和动手操作的实验等。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便要还家()13.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是()(2分)A. 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C.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D. 具: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4.翻译句子(2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和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
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当今和谐社会的认识。
(2分)12. (1分)(1)与世隔绝的地方(2)通邀,邀请13.D(2分)14. (2分)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15.(参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
(2分)《桃花源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篇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沧浪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
![《沧浪亭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67a747168884868762d6b8.png)
(二)古代诗文阅读沧浪亭记(节选)【宋朝】苏舜钦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⑪而浩歌,踞⑫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⑬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⑭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⑮,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释】①阜fù:土山。
②并bàng:靠近。
③纵广:纵横。
④杠gāng:独木桥。
⑤亏蔽:掩映。
⑥坳ào:低洼。
⑦倚qí:弯曲的堤岸。
⑧榜bàng:摇桨,划船。
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畅快的样子。
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⑫踞:蹲坐。
⑬形骸:身体。
⑭汩汩:沉浮。
⑮磨戛:折磨。
1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18.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19.《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2分)2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A.其地益阔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B.旁无民居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C.水之阳又竹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D.不亦鄙哉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分析】《沧浪亭记》译文: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土山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e1af8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63.png)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又间令吴产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______ 和_______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马)也。
(《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山”。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2814d158fb770bf68a555e.png)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有答案)
![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7fa59caa00b52acec7ca0e.png)
最新最全《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答:答案:9.B(2分)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17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文言文苏舜钦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苏舜钦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52ed0628ea81c759f578ac.png)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苏舜钦予以罪废,无所归。
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
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
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动物耳。
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惟仕宦溺人为至深。
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归有光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3f4a2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b.png)
《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篇一」(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文段,完成11-14题。
(10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2分) A.屋舍俨然:B.仿佛若有光:C.便要还家: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小题2、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2分)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小题3、翻译句子:(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小题1:A、整齐的样子 B、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C、通“邀”,邀请。
D、妻子与子女。
小题1:C小题1:略小题1: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略《桃花源记》阅读题及答案解析「篇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c1e62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1.png)
《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13分)[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
(3分)(1) 左臂挂念珠倚之( )(2)诎()右臂支船(3) 佛印绝类( )弥勒(4) 阡陌交通()(5)屋舍俨然()(6)悉如外人()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6分)(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
(2分)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参考答案: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意思对即可,2分)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
“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39550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cd.png)
沧浪亭记阅读答案一、沧浪亭记简介《沧浪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散文之一。
文中主要描写了苏轼游览苏州沧浪亭时的所见所闻,并对江南风情做了深入的描述。
该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苏轼对江南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的独特感悟,并表达了他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思考。
二、文章分析《沧浪亭记》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通过对沧浪亭这一具体景点的描写,展示了苏轼的丰富情感和思索。
本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文体手法,使整个文章充满了生动鲜活的感觉。
文章的开篇就带领读者进入了江南的美景,通过「仿佛画中之景」的形容,营造出了江南古典山水的意境。
随后,苏轼以情感丰富的笔调,对沧浪亭的景色进行了详细描写。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展示了作者深深地被景色所感染的态度。
同时,他对小桥流水、柳絮飞舞等细节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画一般的沧浪亭之中。
接下来,苏轼通过对沧浪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描述,展现了对这座亭子的深深的思考和敬畏之情。
他认为,沧浪亭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又是流传千古的文化瑰宝。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丰富背景的景点,作者表达了对历史的敬重,并呼吁读者要保护好这样的文化遗产。
在文章的结尾,苏轼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他通过对沧浪亭历经沧桑的描写,寄托了对人生逝去的岁月的感慨和对江南旧事的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个结尾给人以深思和动容之感。
三、文章特色1.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苏轼在《沧浪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生动、鲜活的感觉。
2.独特的情感表达:苏轼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他以深情的笔调,表达了对江南风景的喜爱和对岁月流转的思索。
3.融合抒情与议论:《沧浪亭记》在描写江南美景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议论。
作者通过对沧浪亭的历史和文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敬重和呼吁读者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002f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6.png)
《桃花源记》精选题(及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寿:长寿。
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无论..魏晋无论:___________(2)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止:___________(4)或.至百二三十岁有人或:___________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A.辍耕之垄上B.无丝竹之乱耳心C.奉命于危难之间D.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617af0dd36a32d727581b5.png)
沧浪亭记(节选) 【宋朝】苏舜钦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 ①广水,不类乎城中。
并 ②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 ③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杠 ④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 右皆林木相亏蔽⑤。
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
坳 ⑥隆胜势,遗意尚存。
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⑦,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⑧小舟,幅巾⑨以往,至则洒然⑩忘其归。
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 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 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注释】①阜f u : 土山。
②并b a ng:靠近。
③纵广:纵横。
④杠g a ng:独木桥。
⑤亏蔽:掩映。
⑥坳a o:低洼。
⑦倚q i:弯曲的堤岸。
⑧榜 b a ng:摇桨,划船。
⑨幅巾:男子用布 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
⑩洒然:畅快的样子。
?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
?踞:蹲坐。
?形骸:身体。
?汩汩:沉浮。
?磨戛:折磨。
17.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B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C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18. 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19.《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一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2分)2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 其地益阔B. 旁无民居.C. 水之阳又竹D. 不亦鄙哉 自以为大有所益.(《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居无何(《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已而夕阳 在山(欧阳修《醉翁亭记》)肉食者鄙(《左传•曹论战》)17. (3 分)C 18. (3分)B19. (2分)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20. (3 分)D3分)。
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3ace2da1c7aa00b42acb2d.png)
归有光《沧浪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文言文“沧浪亭记”翻译训练及文言文《沧浪亭记》翻译训练及答案[明]归有光原文: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
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见下文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原由吧。
”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译文: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译文: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
答:
答案:
9.B(2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