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ppt课件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1.革兰染色(gram stain)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杆菌
2020/12/4
10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2.抗酸染色 (acid-fast stain) 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即-抗酸性细菌 -非抗酸性细菌
2020/12/4
11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3.荧光染色 (1)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
2020/12/4
45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核酸杂交
1. 探针的种类 (1)全染色体DNA探针 (2)染色体克隆片段DNA探针 (3)质粒DNA探针 (4)rRNA基因探针 (5)寡核苷酸探针
2020/12/4
46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2.核酸杂交在临床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细菌分类鉴定 (2)细菌快速鉴定 (3)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4)细菌毒素的检测 (5)细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
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2020/12/4
12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4.鞭毛染色 可观察到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数
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 很重要。 5.异染颗粒染色
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
2020/12/4
25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三)培养基的选择 从血液、骨髓中
分离病原菌用血液增 菌培养基
2020/12/4
26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二、分离及培养 (一)细菌的分离
1.平板划线分离法 2.斜面接种法 3.液体接种法
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三、细菌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种类(抗生素及人工合成化学制剂)
主要作用机制
影响细胞壁合成 影响细胞膜功能 影响细菌蛋白合成 影响细菌核酸合成
四、病毒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
核苷类药物——抑制病毒基因复制 ——抑制病毒基因转录
蛋白酶抑制剂 天然药物(中草药) 其他药物(金刚烷胺)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治疗
第三节 真菌学诊断
标本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动物实验 皮肤超敏反应
角质标 本
不染色 标本
10%K OH
深部标
沙氏培养基
(致病性真菌)
本 菌落观察
接种
染色标
本
类型 大小 颜色 皱摺 观察发病情况 G染色
快速诊断
血清学实验 核酸检测 真菌毒素检 测
观察菌 丝、孢 子
G+圆形 大小不 均
有芽生 孢子
鉴定
死亡后取标本 进一步鉴定
四、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一) 形态学 电镜和免疫电镜——直接观察病毒 光镜—— 大病毒 和包涵体
(二)检测病毒蛋白抗原
用已知特异性抗体直接检测病毒蛋白抗原(简便、 敏感、特异)
常用方法:免疫荧光技术(IF) 固相放射免疫测定(SPRIT) 酶免疫技术(EIA)等。
(三) 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
后形成的嗜酸或嗜碱性的团块状结构。(病毒增殖 场所)
红细胞吸附 干扰现象 细胞代谢改变(pH)
正常细胞
病变细胞
(二)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三)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核酸类型、理化性状、形态、血清学鉴定、 基因测序和生物对比。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 以诊断病毒性疾病(中和实验、补体结合实验、 血凝抑制实验、凝胶免疫扩散等)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细菌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中属及种的鉴别
2019
-
67
明胶液化试验
明胶
胞外酶 分解
氨基酸
失去凝固力
液态明胶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2019 也用于鉴别- 炭疽杆菌(+)和类炭疽杆菌 68
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脱氨酶 脱氨基
苯丙酮酸 +
氯化铁
绿色
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
2019
-
69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2019
-
6
一、检查方法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主要用于观察生活状态下微生物某些形态 特点及运动性
٭常用的方法有压滴法和悬滴法
如:用压滴法观察霍乱弧菌的“鱼群样运动”
悬滴法观察霍乱弧菌的“穿梭样运动”
如在同一方法制作的另一标本中加入效价≥1:64
霍乱多价血清则穿梭样运动停止并发生凝集,则为制
2动019 试验(+)
2019
-
二氧化碳培养箱
46
2、烛缸法:
3、化学法: 按每升容积重碳酸钠
0.4g与1mol/L盐酸 0.35ml比例放入标本 缸,密封后倾斜容器使 两者接触产生CO2
2019
-
烛缸二氧化碳培养法
47
★厌氧培养法:厌氧罐培育法和厌氧袋法 1、厌氧罐培育法:用理化方法除去密
闭容器中的氧,造成无氧环境,以利于专 性厌氧菌生长。
2019
-
28
(7)鸡蛋和动物血清:虽然不是构成培养基 的基本成分,但却是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 质,所以仅用于制备一些特殊的培养基。
(8)生长因子: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需 要量很小。在制备培养基时,常加入维生素、氨 基酸、嘌呤、嘧啶等生长因子。
微生物学病原学与诊断
危晓莉
第一节 细菌学诊断
避免杂菌污染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不同期不同标本 用抗菌素以前
标本必须新鲜
运送注意保存 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病原菌的检查程序
直接涂片镜检
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
培养特征
形态特征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确
分子生物学技术
动物试验
诊
其他检测技术
药物敏感试验
血清学诊断
L型细菌的诊断 诱因:破坏细胞壁的物质 症状:慢性为主,症状不典型 培养:高渗培养基(油煎蛋样菌落) 镜检:多型性
快速诊断 1、自动化检测系统 2、免疫学方法 3、核酸的检测(PCR)
第二节 病毒学诊断
1、 标本采集与送检: 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 采取急性期、 防止病毒灭活 血清学诊断的标本: 双份血清
主要生物制品
抗毒素
胎盘球蛋白
抗菌血清 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制剂(IFN\IL CSF\LAK\TIL\CTL)
区别要点
人工主动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
免疫出现时间 满,2~4周
免疫维持时间 长,数年~数月
主要用途
预防
人工被动免疫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快,立即 短,2~3周 治疗或紧急预防
病原生物感染的治疗
一、细菌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分离培养
Sabouraud 培养基
快速诊断
血清学诊断 核酸的诊断 毒素的检测
新 生 隐 球 菌 脑 脊 液 涂 片
第四节 特异性预防和治疗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获得 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
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结果代码
0 0 1 0 2 1 4 2 1 4 2 0 4 2 0
总值 1 3 7 6 6
11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2020/2/28
12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1.包括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 2.镜检可以了解有无细菌及大致的菌量 3.根据细菌形态、结构和染色性有助于对病原菌的
初步识别和分类 4.通过形态学检查可得到初步诊断,对临床早期诊
14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3.有些病原菌通过不染色标本的动力检查可作 出初步鉴定 如疑似霍乱患者,镜下观察到来回穿梭似 流星状运动的细菌,制动试验阳性,可初步 推断为“疑似O1群霍乱弧菌”。
2020/2/28
15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二、染色标本 (一)常用染料 1.碱性染料: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有
2020/2/28
42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生化反应
2020/2/28
43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4.七叶苷水解试验 主要用于D群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2020/2/28
44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5.甲基红试验
原理 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 酮酸,丙酮酸进一部分解生成甲酸乙酸乳酸等有机 酸,使培养基的PH下降至4.5以下,当加入甲基红指示 剂,使指示剂呈红色变化.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2020/2/28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第二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第三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第四节 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
2020/2/28
2
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预防原则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章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掌握掌握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病原学防治方法。
简言之, 问自己的第6个问题,并能回答此问题。
Q1: 什么是细菌性感染?Q2: 哪些类型的细菌可导致细菌性感染?Q3: 细菌性感染从何而来?Q4: 细菌性感染为什么会发生?Q5:细菌性感染的结局是什么?Q6: 如何正确地诊断、防治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特点:●对传染病,预防应针对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对一般的感染性疾病,预防主要是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1.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管理传染源:及时报告和合理治疗,临床医生的责任;捕杀或治疗动物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途径的详细内容参见相关病原体章节隔离:针对不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消毒:对传染源所处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2. 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对病原体存在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3.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将病原菌的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特异性预防相应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措施●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noculation)或疫苗接种(vaccination) :采用人工主动免疫的方法,以获得保护性免疫力4. 疫苗定义和类型●疫苗(Vaccine): 以病原微生物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生物技术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生物制品●分类:死疫苗(killed vaccine)或灭活疫苗(inactive vaccine):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而制成的生物制品,无传染性或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 通过自然筛选或人工方法获得的病原微生物的减毒或无毒株,经纯培养后制备而成,无致病性但有繁殖能力类毒素:参见第七章多糖疫苗(carbohydrate vaccine): 提取纯培养细菌的荚膜多糖成分制备的生物制品联合疫苗:•多联疫苗:将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原液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多价疫苗:将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抗原成分,合并组成一种生物制品,以预防该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学诊断与防治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6
11
(3)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① 细胞的变化 细胞病变、多核巨细胞、包涵体 ② 红细胞吸附 红细胞吸附和红细胞吸附抑制现象 ③ 干扰现象 ④ 细胞代谢的变化
2020/12/612Fra bibliotek(二)病毒的数量与感染性测定 (三)新分离病毒的鉴定
6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血清或其它体液中未 知抗体及其量的变化,可作为感染性疾病 的辅助诊断。
2020/12/6
7
第二节 病毒学诊断
目前常用的病毒学诊断方法包括病毒的分 离鉴定、病毒的血清学检查、病毒蛋白和 核酸的检测。
2020/12/6
8
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
原则:
1. 对本身带有杂菌(如咽拭子、粪便)或易受 污染的标本,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应使用抗 生素。
5
3. 分离和鉴定 鉴定的主要内容有:
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动物 试验、药物敏感试验
4. 病原菌抗原的检测 常用的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有:
沉淀反应、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法、对流免疫电 泳、酶免疫测定和免疫印迹技术。
5. 其他检测法
医.学全.在.线
2020/12/6
2. 标本应低温保存并尽快送检。
3. 血清学诊断标本的采取应在发病初期和病后 2~3w内各取1份血清以便对比双份血清抗体效 价的动态变化。
2020/12/6
9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 1. 动物接种 最早的病毒分离方法 2. 鸡胚培养 按病毒种类不同接种于不同部位如绒毛尿囊膜、
2020/12/6
18
第四节 特异性预防与治疗(略)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考试题(题库版)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考试题(题库版)1、单选构成细菌毒力的是()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正确答案:C2、单选适用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江南博哥)培养的细菌是()A.肠道菌B.鼠疫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肺炎链球菌E.分枝杆菌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麦康凯培养基具中等强度选择性,用于分离培养肠道细菌。
3、单选为观察细菌的运动情况,常用下列哪种方法()A.悬滴法B.革兰染色法C.抗酸染色法D.鞭毛染色法E.墨汁染色法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观察细菌的运动情况常用悬滴法。
4、单选盛装细菌学检查标本的容器()A.用75%酒精浸泡24小时后直接应用B.用碘酒浸泡12小时后直接应用C.高压灭菌、煮沸或干燥灭菌D.用浓硫酸处理后直接应用E.用水洗后直接应用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盛标本的容器须先经高压灭菌、煮沸、干热等物理方法灭菌,或用一次性无菌容器,而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
5、单选O/F试验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的鉴别,其原因是()A.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均为发酵型B.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均为氧化型C.肠杆菌科细菌为发酵型,而非发酵菌为氧化型或产碱型D.肠杆菌科细菌为氧化型,而非发酵菌为发酵型E.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均为产碱型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无氧酵解的称为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的细菌称为产碱型,氧化发酵试验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非发酵菌的鉴别,前者均为发酵型,而后者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
6、单选检测梅毒螺旋体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A.革兰染色法B.抗酸染色法C.负染色法D.镀银染色法E.Giemsa染色法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梅毒螺旋体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常采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菌体染成棕褐色且变粗,在光镜下易于查见。
7、单选氧化-发酵试验正确的是()A.开口管变黄,闭口管不变--发酵型B.开口管变黄,闭口管变黄--发酵型C.开口管不变,闭口管不变--发酵型D.开口管不变,闭口管变黄--氧化型E.铜绿假单胞菌为发酵型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两支培养基均无变化为产碱型或不分解糖型;两支培养基均产酸为发酵型;若仅不加石蜡的培养基产酸为氧化型。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的说课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本次说课内容包括5个部分,我先来说一说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是为医学检验的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基于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需要,培养学生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核心技能。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是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第三章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已经对细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章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
根据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教学大纲,结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这一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做,使学生掌握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的基础知识,为临床微生物学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章在本课程中起着一个重要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
根据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4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微生物标本的处理,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染色标本检查法,培养基的组成、种类、选择,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细菌的生长现象,生化试验。
(二)、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显微镜操作技术,形成无菌意识以完成培养基的制备、选用,细菌的接种、分离技术和生化试验操作,观察细菌的生长现象和生化实验结果,(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与病人的沟通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临床操作规范意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为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章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将为各级医院、血液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单位培养技能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主要讲授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能掌握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革兰染色、培养基的组成和种类、生化反应的原理等至关重要的定义,细菌的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实验等实验,这些概念和实验贯穿了整本教材,将广泛影响学生对本课的后续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实验可对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检验,同时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临床操作规范意识,增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形成无菌意识,为今后检验岗位的日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这些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结果 紫色:革兰阳性菌
红色:革兰阴性菌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原理 方法 (Ziehl-Neelsen染色法)
– 初染:5%石碳酸复红 加温 染 3~5min ,水洗
– 脱色:3%盐酸酒精 1 min ,水洗
– 复染:碱性美兰
1 min ,水洗
结果
红色:抗酸性细菌 蓝色:非抗酸性细菌
产碱型
发酵型
氧化型
• 主要用于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别。肠杆菌科细菌均为发酵型, 非发酵菌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
• 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的鉴别,前者为发酵型,后者为氧化型。
3.七叶苷水解试验
阳性 培养基变黑 阴性 培养基不变色
• 用途
主要用于D群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前者 阳性,后者阴性。也可用于肠杆菌科、其他革兰阴性 菌及厌氧菌的鉴别。
• 用途 糖发酵试验是鉴定细菌最常用的生化反应,特别用于肠
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
原理
有氧
分解葡萄糖
氧化型
细菌
有氧或无氧 分解葡萄糖
发酵型
有氧或无氧 不分解葡萄糖 产碱型
又 称 葡 萄 糖 代 谢 类 型 鉴 别 试 验 或 Hugh-Leifson (HL)试验
用途
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及其运动状态 1.悬滴法 2.压滴法 3.毛细管法 4.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5.相差显微镜检查法
(二)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
细菌染色标本的制作程序
涂片 → 干燥 → 固定 → 染色
3.细菌常用的染色方法
(1)单染色法 只用一种染料色的方法 制片→结晶紫1min→水洗→晾干、油镜检
(2)复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 抗酸染色法(acid-fast stain)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9-2-10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题库9-2-10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成为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之一。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A.抗肿瘤作用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C.合成维生素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E.刺激补体合成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网游排行榜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菌血症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问题:[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减毒活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甲醛处理后,毒性亚单位的结构改变,毒性减弱,结合亚单位的活性保持不变,即保持了抗原性的一类疫苗。
第8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测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在标本的采集与...
第8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测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A.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标本被污染B. 采取局部病变标本处,要严格消毒后采集C. 标本采集后必须尽快送检D. 根据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采集不同标本E. 标本作好标记,详细填写化验2.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测定细菌对药物敏感度的方法?A. 纸碟法B. 小杯法C. 凹孔法D. 试管法E. 电泳法3. 关于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适用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检查B. 方法简便易行,但均不能快速鉴定细菌C. 只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D. 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E. 以上都不是4. 分离培养细菌一般需多少时间?A. 8~16小时B. 12~16小时C. 14~20小时D. 16~24小时E. 18~24小时5. 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A. 细菌酶酶活性差异B. 细菌毒素活性差异C. 细菌酶含量的差异D. 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E. 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6.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 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灭活B. 灭活的病毒不能保留其抗原性C. 灭活的病毒仍可保留红细胞吸附的活性D. 灭活指病毒已失去传染性E. 乙型肝炎病毒需加热100℃10分钟才能被灭活7.目前远期预防病毒感染常用A. 化学药物B. 免疫血清C. 减毒活疫苗D. 单克隆抗体E. 以上都不是8.有关死疫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接种量大B. 接种次数较多C. 介导细胞免疫良好D. 易保存E. 生产方法简单9.下列何种药物不是抗病毒的药物A. 病毒唑B. 无环鸟苷(阿昔洛韦)C. 叠氮二脱氧胸苷(AZT)D. 干扰素E. 头孢菌素10.制备人用疫苗生产中首选的细胞株是A. 原代细胞B. 二倍体细胞C. 人胚肺WI-26和WI-38细胞株D. 传代细胞系E. 器官培养11.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A. 动物接种B. 鸡胚接种C. 组织块培养D. 器官培养E. 细胞培养12.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结果的准确性,关键取决于A. 病毒种类B. 病毒毒力C. 病毒抗原性D.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送检E. 机体免疫力13.最直接和最能说明病毒在组织细胞中生长的指标是A. pH值改变B. 红细胞吸附C. 干扰现象D. 细胞病变E. 蚀斑14.下列哪项鉴定真菌的主要微生物学检查法是错误的?A.标本直接镜检B.玻片小培养镜检C.大培养观察菌落形态D.玻片小培养观察菌落E.培养观察菌落色素15. 目前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不包括A.注意清洁卫生B.提高机体免疫力C.接种真菌疫苗D.多以外用药治疗各种癣症E.使用酮康唑等抗真菌药16. 通过血清学诊断,发现一周后血清抗体效价升高多少倍,可以确认感染A.2 B.4 C.6 D.8 E.1017.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B型题问题18.~21A. 死疫苗B. 活疫苗C. 类毒素D. 亚单位疫苗E. 核酸疫苗18. 百日咳杆菌菌苗19. 荚膜多糖疫苗20. 破伤风类毒素21. 卡介苗问题22~26A. 抗毒素B. 抗菌血清C. 丙种球蛋白D. 细胞因子E. 治疗性疫苗22. TA T23. 抗炭疽杆菌血清24. 胎盘球蛋白25. 白细胞介素26. 干扰素C型题问题27~30A. 人工主动免疫B. 人工被动免疫C. 两者均可D. 两者均否27. 为紧急预防某些传染病而注射抗血清可产生28.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可产生29. 注射干扰素30. 注射BCG问题31~33A. 动物接种B. 细胞培养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1.最早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32.最敏感而特异的分离培养流感病毒的方法是33.目前最常用的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问题34~36A. 减毒活疫苗B. 基因工程疫苗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4.我国目前用的乙肝疫苗是35.我国目前用的麻疹疫苗是36.我国目前用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是问题37~39A. 核酸杂交B. ELISA法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否37.检测病毒抗原可用38.检测病毒核酸可用39.检测病毒抗体可用X型题40. 病原菌鉴定的一般程序包括:A. 直接涂片镜检B. 分离培养C. 生化试验D. 血清学试验E. 动物试验41. 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正确做法是:A.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B. 用于分离的标本均需冷藏快送C. 采集标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D. 尽可能在疾病早期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E. 根据病程、病期的不同,采取不同标本42. 从可疑病例中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应注意A. 采集病人急性期标本B. 采集病变部位的标本C. 标本应注意冷藏D. 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E. 如欲观测抗体效价的变化,应采集早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43.病毒感染的检查主要包括A. 病毒的分离培养B. 病毒的鉴定C. 药敏试验D. 血清学诊断E. 光镜直接检查44. 抗真菌药物包括A.两性霉素BB.克霉唑C.制霉菌素D.益康唑E.酮康唑45.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特异性防治的手段有A.类毒素B.抗生素C.细胞免疫制剂D.抗病毒药物E.接种疫苗46.抗生素可以由哪些微生物合成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朊病毒E.霉毒二、填空题1. 常用于检测致病微生物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等。
微生物第八章病原学诊断与防治PPT课件
▪ 血清学诊断试验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当 后者的抗体效价比前者升高大于等于4倍时方有意义。
标本
形态结构检查
分离培养与鉴定
病原菌抗原检测 其它检测
光镜、电镜、染色法
培养 形态 生化 特征 特征 反应
血清学 动物 反应 试验
药敏 试验
沉淀反应 细菌代谢产物
协同凝集
(气相色谱)
免疫荧光 PCR查细菌核酸
对流免疫电泳 噬菌体分型
酶免疫测定
细菌素测定
免疫印迹 分子生物学技术
二、血清学诊断
▪ 人体受致病菌感染后,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抗体的 量常随病程而增加,表现为效价(滴度)升高。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病毒的分离 动物接种:选择易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观察发病情况 鸡胚培养:不同病毒选择不同接种部位(绒毛尿囊膜,尿
囊腔,羊膜腔,卵黄囊),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最常用的方法
(1)原代细胞—来源于动物、鸡胚、人胚组织细胞,对多种 病毒敏感,但只能传2-3代。
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诊断急性感染。
(四) 检测病毒核酸
1 核酸杂交
斑点杂交(dot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in site hybridization) DNA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RNA印迹杂交 (Northern blot)
2 核酸扩增
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连接酶链反应(ligase chain reaction,LCR) 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ptase PCR,RT-PC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主要特点:
病因学诊断 涉及临床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等过程 技术包括形态学检查法、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四类 应尽可能早获得结果
2. 细菌性感染的检测流程和技术
怀疑细菌感染
采集适宜标本
形态学检查法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金标准)
免抗 疫原 学检 检测 查 法
普暗电 通视子 显野显 微显微 镜微镜
革抗荧 兰酸光 染染染 色色色
细形生血药毒和自 菌态化清物力药动 分动 物 实 验
ELISA
ELISA 16S rRNA-PCR ELISA
(1) 形态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
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不染色法:悬滴法、压片法 负染色法:墨汁涂片 • 观察: 细菌的染色性、大小、形态、排列方式、特殊结构有无及类型
详细内容参见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病因学诊断的客观依据: 病原体的检出、被分离培养和鉴定, 可直 接确定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旦明确了疾病的病原体和对药物敏感 性, 相应就明确了应采取的病原学治疗和预防策略
评估疾病的治疗疗效 监测医院感染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镜
养
验鉴
定
凝免 集疫 试荧 验光
试 验
细菌成分的检测
血清学诊断 (双份血清)
分核 子酸 生检 物测 学 检 查 法
核 基基 酸 因因 杂 序芯 交 列片
分 析
毒 素 检 测
外内 毒毒 素素 ::
鲎 试 等验
质 谱 分 析 法
生 物 芯 片 技 术
免 疫 学 检 查 法
特 异 性 抗 体 检 测
直乳补 接胶体 凝凝结 集集合 试试试 验验验
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原则
临床标本 (clinical specimens)的质量, 直接关系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遵循以 下原则:
采集适宜标本:依据感染部位、疾病类型和病程、拟采取的检验技术和 检测目标采集标本, 保证标本内有病原菌
尽早采集: 抗生素使用之前,保证标本内有活的病原菌 无菌采集:无菌操作、避免被机体正常菌群和其他杂菌污染 无菌容器和合理保存: 标本容器需无菌且不含消毒剂,维持病原菌存活 尽快送检: 维持细菌存活,厌氧菌、奈瑟菌分离和棉拭子采集宜床旁接种 正确标记:标本标记,在检验单上填写标本种类、检验目的和临床诊断 生物安全:涵盖上述全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第八章 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学习目标
掌握掌握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病原学防治方法。简言之, 问 自己的第6个问题,并能回答此问题。
Q1: 什么是细菌性感染? Q2: 哪些类型的细菌可导致细菌性感染? Q3: 细菌性感染从何而来? Q4: 细菌性感染为什么会发生? Q5:细菌性感染的结局是什么? Q6: 如何正确地诊断、防治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2)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最可靠的传统诊断技术,视为诊断的金标准 第一步: 分离培养 接种于不同类型的固体培养基, 挑选可疑病原体的菌落 第二步: 纯培养 第三步: 鉴定 借助形态学、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毒力鉴定、药敏试 验或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等
• 观察菌落: 细菌菌落的大小、颜色、菌落性状和在血平皿上是否有溶血性
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
最简易的方法:玻片凝集试验 常用的方法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免疫荧光等
(4) 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
检测细菌核酸: 快速、敏感、特异,尤其在细菌不易培养成功时 常用的方法有:PCR、核酸杂交、16srRNA 、基因芯片、基因
序列分析等
3. 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意义
详细内容参见第2章细菌的生理学: 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药物敏感试验
(3) 免疫学检测技术
常用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尤其在细菌不易培养成功时
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诊断血清,常称为血清学鉴定,鉴定菌种、血清型 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常采集病人血清,常称为血清学诊断,双份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