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在湿度过低时,某些母鼠拒绝哺乳,有的咬吃仔鼠;同 时对仔鼠发育也有影响。
在温度27℃时,相对湿度低于40%时,大鼠体表的水分 蒸发过快,尾巴失水过多,可导致血管收缩,而引起环状坏 死症(称环尾症、ring tail);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5、噪声
(对人和动物的心理、生理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声音)
动物房噪声的来源: (1)外环境; (2)饲养室和实验室内的空调、层流柜等设备; (3)人的活动、动物觅食、走动、鸣叫,(大多数实验动 物的听觉音域比人宽)。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 屏障环境:国际上一般认为动物室的静压要比走廊高出 10-50Pa,而走廊又比房外高出20-50Pa; 隔离器环境:与外面高50Pa 但是,感染实验室内必须是负压,且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其 压差各不相同。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高温对雄性动物的影响更大,精子生存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睾 丸萎缩。
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表现 :
1、生殖方面 2、 机体抵抗力方面 3、动物形态方面: 4、 动物实验方面: 5、行为和生理机能方面:
如:喜马拉雅兔在20 度环境下饲养,耳、 尾、鼻和四肢尖端长 为白色毛,而在10度 长黑毛。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第二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动物科学专业实训场所及设备清单
动物科学专业实训场所及设备清单实训场所1. 实验室:用于动物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地方,具备实验设备和操作台,适于各类动物实验。
2. 动物舍:提供动物饲养和实训的场所,应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及适当的大小和设施。
3. 课程实训室:用于动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和工具。
实训设备清单以下是动物科学专业实训所需的常见设备清单:实验室设备- 显微镜:用于观察和研究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等。
- 实验室平衡仪:用于精确称量和计量实验物质。
- 温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环境,适用于各类实验需求。
- 离心机:用于离心分离、沉淀和提取样品等。
- 恒温水浴锅:用于在恒定的温度下进行试剂反应。
- pH计:用于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 自动取样器:用于自动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动物舍设备- 饲料料斗:用于存放动物食物,保证饲养的持续性和卫生性。
- 饮水设备:提供干净的饮水源,保证动物水分摄取。
- 温度调节器:用于调控动物舍内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 照明设备:提供光照,满足动物的生物钟需求。
- 栏舍:用于限制和保护动物,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空间。
课程实训室设备- 模拟手术平台:用于进行动物手术实践的模拟平台。
- 解剖模型:用于学生研究和了解动物解剖结构。
- 布标仪器:用于测定动物的体表温度。
- 安全操作装置:保证实训过程中的安全性,如手套、面罩等。
请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清单进行调整,并确保设备的品质和功能符合实训要求。
以上仅为一般参考,具体实训设备需根据课程和实验的要求来确定。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喷雾、风淋等。工作时应带灭菌手套,尽量减少与动物 的直接接触 。 • 空气、人、物品、动物的走向采用单向流通。 • 动物经一定步骤的检疫、监测后证明合格方能进入。 • 饲养清洁级以上的实验动物。
1. 所用物品全部消毒灭菌
• 水灭菌瓶装(酸化灭菌PH2.8~3.0,高压灭菌,过滤除 菌);垫料布袋装均经高压消毒;鼠盒用牛皮纸包装, 工作服、帽、手套、口罩等经高压灭菌。
• 连接袖:是隔离器与灭菌桶,或两隔离器间连接 的通道,传递动物或物品用。
• 灭菌渡槽:是塑料薄膜筒,一端附于隔离器上, 一端浸于隔离器外的药液灭菌槽,剖腹取胎传入。
1.所用物品全部消毒灭菌:灭菌后的物品,存放不 得超过48小时。
• 饮水灭菌、垫料布袋或纸袋装,经两次高压消毒, 第一次60分钟,第二次30分钟。
二、设施区域设置要求 (一)区域布局 1.前区的设置 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
室、一般走廊。 2.饲育区的设置 • 繁育、生产区 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
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 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 动物实验区 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 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 辅助区 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 (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 备)、机械设备室、沐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② 出屏障:饲养室→洁净库→传递窗→屏障外
人、实验动物、物品和空气的移动路向: (1)人的移动路向: 更衣→淋 浴→更衣→清洁走廊→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走廊→洗刷 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2)物品的移动路向: 物品→高压蒸汽消毒炉(包装好的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七、有害气体
实验动物室内可存在氨、硫化氢、甲基硫 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粪尿 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 而常以其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 指标之一。 我国标准规定: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20ppm)。
八、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境最为重要 的监测指标之一。通常,微生物不能游离于空气 中存活,而是附着于粉尘成为气溶胶。 国家标准规定,设施的空气落下菌数:普通环 境的落下菌数少于或等于30个/皿时,屏障系统 少于或等于3个/皿时,隔离系统应该无检出。
六、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是指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含量。粉尘是 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粉尘对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影响。 亚屏障系统以上级别设施中的空气,必须进行有效过 滤。目前常用三级过滤法, 空气洁净度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大小为指 标,并以达到多少级来表示。我们国家标准:清洁级 屏障系统(即亚屏障系统)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 100000级,SPF级屏障系统(即屏障系统)达到10000级, 隔离系统达到100级。
第一节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 (胚胎期和哺乳期)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此表现型又 受动物的邻近环境(包括培育环境和实验场所环境)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演出型。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联系而产生影响的。可分为: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物理因素:粉尘、光照、噪音。 3.化学因素:空气(氧、二氧化碳)、臭气(氨、硫化氢)。 4.营养因素:饲料、水、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5.栖居因素:笼具、垫料。 6.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因素。 环境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联合作用。
实验动物设施规范及环境标准
8.屏障环境设施净化区的人员入口应设置二 次更衣室,二更可兼作缓冲间。 9.动物进入生产区(实验区)宜设置单独通 道,大型动物在入口处宜设置洗浴间。 10. 10.负压屏障环境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施 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应经 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11.设置检疫室或隔离观察室或两者均设置, 辅助区应设一定面积的库房。
五、空调、通风和净化 空调、
送风系统
1.使用开放式笼架具的屏障设施动物生产区或实验区的送风 系统宜采用全新风。采用回风系统时,对可能产生交叉污 染的不同区域,回风经处理后可在本区域内自循环,但不 应与其它区域的回风混合。 2.独立通风笼具实验室可采用回风 3.屏障环境送风系统设置粗效、中效、高效三级空气过滤器。 中效空气过滤器宜设在空调机组的正压段。 4.对于全新风系统可在表冷器前设置一道保护用中效过滤器。 5.新风口应高于室外地面2.5m以上,并远离排风口和其它污 染源。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1. 普通环境 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 物的出入、不能完全 控制传染因子、但能控制野 生动物的进入。 2.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 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 清洁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简称SPF)实验动物,进入的空气经过初、中、高 效三级过滤,进入的人、动物和物品须由严格的微 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 采用无菌隔离装置、特殊的传递系统,与环境绝对 隔离,适用于饲育SPF及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四、建筑构造
1.地面防水处理 2.饲育室与试验操作室分区 3.清洗室与洁物室之间设置高压灭菌器 4.屏障环境中不宜设排水沟和地漏 5.通风机的噪声和振动要求处理 6.二层以上实验动物设施应设置电梯 7.走廊净宽不宜小于1.5m,门洞宽度不宜小于 1.0m 8.两区层高不宜小于4.2m,室内净高2.4m,并设 检修通道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外环境。
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
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
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
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
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气候因素。
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
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
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
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
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
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正常生长繁殖以及达到动物实验成功的必要
条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是指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如楼与
楼之间的距离、周围的噪声、空气中的尘埃及有害气体等。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繁殖或活动的环 境。又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放置饲养动物笼 具架等辅助设施的实验室;小环境是指动物饲养笼盒内及周 边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温湿度、气流、噪声、光照强度、氨
浓度等。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
二、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分类
(一)按照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可分为实验 动物生产设施、实验动物实验设施 和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 (二)按照空气净化和对微生物控制程度,
可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1、实验动物生产设施(breeding facility for
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苏金华 高级实验师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第二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
第三节 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维护与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一、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定义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指进行实验动物饲养、
生产、保种、维持、试验、实验研究等所需
4、普通环境(conventional environment):
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
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 于饲育基础级实验动物。
5、屏障环境(barrier environment):符合动
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GB50447-2008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 其中,第4.2.11、 4.3.18、6.1.3、 7.3.3、7.3.7、7.3.8、8.0.6、 8.0.10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 4.2.11负压屏障环境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 施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应经无害 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饲养场所; 3、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活区的距离应符
合GB19489和GB50346的要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关于设施的功能设置
1、生产区:明确增加了风淋室、消毒后室; 2、动物实验区:明确了风淋室、检疫室、隔离室、
操作室、手术室、消毒后室; 3、基础级大动物检疫间必须与动物饲养区分开设
置; 4、辅助区:明确增加了解剖室、更衣室; 5、动物实验设施应与动物生产设施分开设置; 6、特殊实验设施:满足动物实验设施的要求同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新国标主要变化概要
1、对标准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进行了 规范;
2、对设施、环境、工艺布局的规定更具 可操作性;
3、对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笼 具、垫料、饮水、动物运输的规定较为 具体。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关于标题、代码
•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 发布时间:2010-12-23 • 实施时间:2011-10-01 • 编码:GB14925—2010代替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二)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 环境。
有关国家设施环境标准 (GB14925----2001)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实验动物作废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列表
国标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4 . 2 . 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 阴阳角均为圆弧形, 易于清洗、 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 耐腐蚀、 无反 光、 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 耐磨、 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 耐腐蚀。 4 . 3 建筑设施要求 4 . 3 . 1 建筑物门、 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 . 3 . 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 1 . 5 t o , 门宽度不应小于 1 . O mo 4 . 3 . 3 动物繁育、 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 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 1 的位置, 避 免死角 避免断流, 避免短路。 4 . 3 . 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 . 3 . 5 动物繁育、 生产、 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 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 . 3 . 6 室内的配电设备, 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 并应暗装。电气管线应暗敷, 由非洁净区进人洁净区 的电气管线管日, 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4 环 境 及设 施
4 . 1 选h l
4 门门
实验动物繁育、 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 自然疫源地。
4 . 1 . 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 . 1 . 3 宜远离铁路、 码头、 飞 机场、 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 贮仓、 堆场等有严重 空’ 讨亏 染、 振动或噪声十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 . 1 . 4 实验动物繁育、 生产、 实验设施应与生活伙保持大于 5 0 m 的距离。 4 . 2 建筑 I ? . 生要求 4 . 2 . 1 动物繁育、 生产、 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 无放射性 。
本标准起草单位 :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荣瑞章、 邵强、 刘德惠、 杨幼明、 孙岩松、 王禄增、 程水生。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最新版】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与环境指标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分类与环境指标要求1.设施分类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其功能分为生产设施、实验设施和特殊实验设施三类。
实验动物生产设施是指用于实验动物生产(保种、育种、繁殖、生产、育成、供应)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动物实验设施是指以研究、实验、教学、生物制品和药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实验设施也可进行特殊品系的培育、保种、繁殖(如基因修饰动物的研究开发)。
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包括感染性动物实验设施(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应用放射性物质或有害化学物质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按照对传染因子和环境参数控制程度,分为普通环境设施、屏障环境设施和隔离环境设施。
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级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无菌状态或无外源污染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应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需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与内环境一致。
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级、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级实验动物(表3-1)。
2.设施环境指标要求(1)实验动物生产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的要求。
(2)动物实验间的环境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3的要求。
特殊动物实验设施动物实验间的技术指标除满足表3-3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屏障环境设施的辅助用房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4的规定。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前言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
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
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代替 GB 14925-1994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側。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4.3.1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少于1.5m,门宽度不少于1.0m。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如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养教学等用途的普通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 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6.1 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备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 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8.1 笼具8.1.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6.1 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备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 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8.1 笼具8.1.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8.2 垫料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8.3 饮水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9.1 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9.2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空调设备。
9.3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附录Ⅰ。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