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

一水湿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病因
1
第一节发病
第二节基本病 2

3 第三节内生五

4 第四节脏腑病

5 第五节疾病的
传变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发病类型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失常
一内风 二内寒 三内湿 四内燥 五内火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功能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五脏
第一节概述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 之腑
第五节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的理论体系
谢谢观看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调理气血 五调和脏腑 六三因制宜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理论基础(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脑 二女子胞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十二经脉
第三节奇经八脉
第四节经别、经筋、 皮部、别络
第五节经络 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生理病理变化的符号和方法。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构成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理论。

3.气血理论: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气和血在人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气血的运行和充盈与健康密切相关。

4.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部的概念,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贯穿整个人体,连接脏腑、肌肉、骨骼等组织器官,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5.脏腑学说: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和认识。

脏腑功能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6.病因病机:中医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病机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受损、脏腑功能紊乱等。

7.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

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机,判断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采用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身体健康。

8.药物学: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草药以及一些矿物和动物性的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方式等进行分类和应用。

9.针灸学: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强调整体调节和个体差异。

10.养生学:中医强调养生,预防疾病重于治疗疾病。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休息、心理等方面,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生相克。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归类于五行,以调节五行的平衡来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调节。

其中,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气的流通与调节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血液则是滋养和输送氧气养分的载体。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中医将疾病根据其表现特点划分为不同的证候。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草药治疗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基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

中药有单味药和复方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伍和剂型。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

针灸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拍打、推压等手法来调节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理论,源于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主要包括《内经》、“五行”理论及阴阳论等理论。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典籍,记载着关于天人交互,和谐宇宙,调和五脏六腑,运用草药以及“穴”治疗等传统医学理念,是中医深厚的文化积淀。

“五行”理论,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认为宇宙,人和社会一切事物都是融合与相生,现象之外还有深层的本质,道法自然,唯物之中有非物之理。

阴阳论,是印尼著名思想家老子提出的一套哲学思想,它把人体生理病理及自然界一切生物有机体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万象外非,万物私是莫辩阴阳之本,宇宙存在阴阳气的变化,也影响着一个有机体生存的健康状态。

《中医学理论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理论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医学理论基础是中医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诊断和治疗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方法,能够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

同时,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同时,将注重评价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籍本课程选用合适的教材,同时推荐学生参考相关中医学基础理论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

此外,还推荐学生阅读现代中医学专著和相关学术论文,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学习兴趣。

六、课程实验与实习安排本课程将安排一定的实验和实习环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

实验内容包括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操作技能。

实习环节将安排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践,了解中医临床诊疗流程和操作方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本课程师资队伍应具备中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应具备中医学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相关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系统地讲授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

中医学 基础理论

中医学 基础理论
• 阴虚证---见虚热证,结合脏腑辨证 • 阳虚证---见虚寒证,结合脏腑辨证 • 亡阴证---汗多黏腻如油加热象 • 亡阳证---汗特多质稀不黏加寒象
43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气陷证---气虚表现及脏器下垂并见 气脱证---气随血脱或阳气虚脱而神志昏迷 气滞证---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 气闭证---邪气闭阻脑、脏器、官窍而神志昏迷
5
藏象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总的生理功能:化生和储藏精气 三、心肝脾肺肾各自功能 四、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传化物 五、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6
经络
一、十二经脉名称 二、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三、十二经脉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五、任督二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7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三、病机的概念 四、邪正盛衰及虚实变化 五、阴阳失调:阴阳偏胜偏衰的病机
• 疼痛的部位:头痛---头项太阳经,川芎 前额眉棱阳明经,白芷 两侧少阳经,柴胡 颠顶厥阴经,吴萸 头痛连齿少阴经,细辛
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背痛、周身痛 四肢痛---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
26
4.问头身胸腹
• 头晕---痰湿、肝阳、瘀血、精气血亏虚 • 胸闷---心、肺气机不畅,虚证、实证 • 心悸---心悸及怔忡的鉴别 • 胁胀---肝胆病变 • 脘痞---食滞、湿困、饮停;脾气虚、胃阴亏
• 皮肤的颜色及光泽两方面 • 常色:明润含蓄,我国人民红黄隐隐 • 主色及客色 • 病色:晦暗暴露,无光泽
11
五色主病
• 青色-肝:寒、痛、瘀血、惊风 • 赤色-心:热、戴阳证(面色时红时白,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中医的前驱是阴阳家及道家。

中国的文化基础,儒释道,都用人身这个工具,来实现理想。

儒家说:“仁者人也”。

佛教说:“人身难得”,道家说:“天人合一”。

只有人身才有修道的平台,只有人才能修成正果。

人,指的是具有思维,魂魄精神,及物质的整体,也只有采用整体论的中医,才能够治疗:人。

人的概念不是身或心,而是精(人的物质表象)气(人的能量表象)神(人的超物质表象)的总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人是精气神的综合体,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一、绪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2黄帝内经最早的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4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方之祖。

5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6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丰富了病因病机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

7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

8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9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分类。

10金元四大家:刘宪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11刘宪素其学术思想为火热论,六气皆能化火,以降心火、益肾水为要旨,后人称为寒凉派。

12张从正,认为邪去正自安,祛除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

后人称为攻下派。

13李杲以黄帝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证中善于补上中下三焦之气,以补脾胃为主,提倡调理脾胃、升举清阳,后世称为补土派。

14朱震亨,又称丹溪先生,学术思想是在黄帝内经的少火和壮火基础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后人称为滋阴派。

15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16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说。

17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18吴瑭著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创立了三焦辨证。

19中医学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0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

病症是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

体征是医生通过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表征。

21证是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做出的病理性概括。

22病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23诊断过程中要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基础---明阴阳、转五行、天人合一(部分选自《黄帝内经》,内容还不到1%,融合现代科学,用于身体保养、管理企业还可以,想做医生就差太远了,本人不是专职医生,故语言也通俗,看完了你就对神秘的阴阳、五行有个崭新认识了,再说是迷信,那你真是个‘大迷糊’了。

)现在开始讲解中医里面的阴阳、五行,五脏六俯的运行程序,其实即使是西医,其有效的、无后遗症、并发症、能根除的治疗也是碰巧运用了阴阳五行的原理。

不是夸中医有多好,要客观公正,看完了再评论。

比如,病人不能进食时,西医就给输液,输葡萄糖液,糖属土,体内的糖多了,虽然有力气了但也把水克制住了,五行的循环就出新问题,再加输生理盐水,盐属水,防止身体都被‘土’堵了。

西医理论的运用是靠大量战争临床经验摸索得来,没有完整的理论做指导,是用很多人的生命换来的,中医则有完善的理论做指导,只是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

内科的疾病都是先从外面进入发生,四肢、头部的疾病,最后都压到了内脏,同时内脏有疾病又在外表表现出来,外来的创伤更是来自内心的欲望,好的中医师同时能通过望、闻就能大致判断是什么疾病,在加上传统文化的扫描定位,就能基本作出正确诊断。

只是中医还没有在通用技能上做普及研究,故不是所有人能学会的,不象西医有一大堆仪器帮助你。

电视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是人人能学习的吗?比如语言的学习,有人就很快能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不承认天赋是不行的,天赋,那是你的真心在起作用。

阴阳:人是按照宇宙的特性来设计的。

阴阳生万物,阳刚阴柔,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生为阳死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那阴阳人呢?其实都类似,阴阳各占比例不同而已,太阳到了晚上就属阴了,阴阳是变化的,转化的。

《易经》就是讲如何变化的,如何突破的,比如一个密闭的金属盒子或一座防守严密的城池,总有最薄弱的地方,用《易经》可以来推理能从哪里容易打开,有兴趣就去研究吧,学中医必须要读《易经》的,但想弄明白几乎是不可能,但一定要‘玩’一下的。

就‘身心’来讲,‘心’为阴、‘身体’为阳,心性决定着身体的发育成长及内部疾病与外部伤害的发生。

阴阳是对称的,比如肉眼看的见的物质属阳,而物质的场是看不见的,属阴;树木在地面上的为阳,在地下的为阴,其形状也大致对称,甚至人工后来的修剪也能对称上。

现代物理与化学中有:南、北极;阴、阳极;阴、阳离子;正、负电子;正、反物质;左、右旋光等。

数学里有正、负数;有理、无理数;实、虚数,这些都可以划为阴阳。

5000年前的人类,能知道的、理解的也就是能宏观看到的,五行的原意肯定是更广泛的,我们应从宏观与极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才是发现科学的态度,简单地把阴阳五行与身边的物体进行联系肯定得出错误地认识,那些把解释不了就当做迷信来批斗,才是反伪科学的‘伪军’行为。

五行:金木水火土组成可见的有形物质世界,其意义绝对不是对字面的理解,那是无知愚昧的表现,是‘伪军’行为。

五行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存在于一个或多个整体的,只是所占比重的不同,同时也能互相转化。

金:性燥、味辣、色白、方位西。

金,固若金汤,坚固具有收敛、干燥的功能,能包容整体,进行液相与气相的转化。

在人体肺脏把吸入的气体进行液化或离子交换,皮肤把液体汽化散发到外面。

比如铁匠的皮肤都好,爆发力足。

辣味在化学里多呈碱性,金属能反射全色光,故色白。

那黄金和铜为什么是红色的?金、铜里含有火的成分多,其原子中的电子容易跃迁发出红光,故是热、电的良导体。

一个整体中‘金’处在西方,如每个城市、国家的西部多干燥,但地下多藏有金属矿,金生丽水,水气容易凝结,故其下风口处雨水多。

五行的‘金’不单指金属,有上面这些特性的才叫做金,以下同。

金属仅是五行‘金’里面的一种,明白了什么是‘金’,其它的就容易了。

木:性风、味酸、色青,方位东,具有梳理、升发、生命功能,执行运动、连接整体及隔离的功能。

在人体肝脏储藏血液,负责筋、膜的运动。

化学中多呈酸性,与金的碱性对立,酸碱中和、互相克制。

木反射青绿色的光,眼睛最适合看绿色了,还喜欢看梳理好的东西,那乱七八糟缠在一起的,看了就心烦。

木匠的眼力好,道理就在于此。

一个整体中‘木’处在东方,木生风,树林内没有风,出来就感觉到风大了。

水:性寒、味咸、色黑,方位北,具有降温、分离、流动、支撑整体的功能,能进行液相与固相的转变,咸为盐在化学里为中性。

人体肾脏属水,其过滤体液,骨骼、骨髓、头发也为水性,用红外线探测低温的水呈暗黑色,一个整体中‘水’处在北方。

火:性热、味苦、色赤,方位南,具有提供能量、信息、温暖整体的功能。

在人体心脏输送血液能给全身带去热量,高温能产生大量红外线,故颜色为赤、红。

一个整体中‘火’处在南方。

土:性湿、味甜、色黄,方位中央,包容并具备以上金木水火的功能。

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黄色。

物体的燃烧是粒子完成能量的跃迁,剩下的是能量低的物质,而成为了土,要从新积蓄能量,也就是土生金、水、木,再燃烧,完成又一个循环。

土在人体中脾脏提供动力,肌肉(土)处于骨骼(水)、血管(火)、筋膜(木)、皮肤(金)的中央,一个整体中‘土’处在中央。

怎么样?和你多年想象理解的金木水火土一样吗?包括系统学过中医的你,欢迎更深入地研究探讨,我也是用基础的物理与化学知识讲了一小部分。

分析五行一定要从生命的整体来考虑,同时还要注重其‘生’与‘克’的性能,及相互的转化,否则只看表面现象,那样就容易被‘伪科学家’问的哑口无言,最后自己也糊涂了。

当年的孙悟空在取经之前,那么大的本领,还是跳不出五行的控制,被如来佛用五行山压住,我们有那本领吗?想跳出五行,要先清楚五行是什么。

当速度达到超光速时、基本粒子的尺寸无限小时,四大皆空时,万有引力也失去了作用,就跳出了五行,才能在宇宙空间自由翱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

五行相生(其本来的意义可能都不知道了,肯定要比我所说的要广):金生水:气温下降时金属收缩表面能凝结收敛水气成水珠,高温时金属熔化成液体。

金属的化合物多呈碱性,为辛辣味水生木:好理解,水能滋生草木生命。

草木多为酸性。

木生火:好理解,木燃烧生火。

灰为焦味。

火生土:大火过后,灰烬成了土。

土味甜土生金:金属矿藏都在地里埋藏着,土密度大就生金属。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能反克,比如木太旺能反克金,肝木旺生心火,火太旺,克制了肺脏金,如有人生气时会气的说不出话来了(肺脏不工作了,没有气流出来了),依次类推。

五行是相生又相克的。

五脏也是如此,原理很简单,中医就是运用这种简单的原理来诊断疾病,再配合相应的中药(中西药都能分出阴阳五行、五色、五味等)来治疗疾病。

中药:配合中医理论生长出的植物及其它能入药的自然界各种物体包括人工合成的,尽管各种药物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但中医医理是永久不变的。

中药根据其外观、颜色、气味等分阴阳、五行、五色、五味等,不仅仅是地里生长的植物药,就是现代化学使用人工合成的药物也能分出阴阳五行来,人类根本就逃脱不了阴阳五行的控制,西药的针剂、片剂等,根据其化学结构式来定性,比如根据其立体分子结构的左旋与右旋、方位分子量的重心分布等量化数据,就能分出阴阳五行来。

比如杀菌类的抗生素,其分子结构多为由芳香族分子组成更大的开环或闭环状分子,环的尺寸、空间分子结构的震动频率、方式及功能基团分子的活性结构决定了它能破坏那一类的病毒菌分子结构(当然了,它没有选择性,正常的细胞也被破坏了),将病毒菌的活性减弱,让体内的杀菌细胞容易吃掉它,而中药是提高体内杀菌细胞的能力,具体的原理虽然说起来容易,但本人没有条件实验,就不多说了。

至于五色、五味就更直观了,这才是中医与西医要结合的地方之一。

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能吸取各种时代文明进步带来的精华,但到现在中医还没有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我们的中医学者们也要更新观念,万变不离其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宏观与微观是类似的,太阳系就好比一个原子,行星是电子,太阳是原子核。

中医是在宏观与极微观层次上进行的医疗,西医可能是二者的过度!生命是制造出来的,植物也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西药是人工制造合成的,西药也有阴阳、五行之分,只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划分要在分子水平上进行。

现代中医要敢于研究西医,要进入分子水平,甚至更小的粒子级别水平上,洋为中用不能仅仅是口号,其实到了分子或更小粒子水平,就没有中西医之分了。

阴阳五行变化与化学(探讨)中医学把宏观物质分成阴阳、五行,在微观世界(用电子显微镜能观看的尺寸)也一样存在阴阳五行,物质的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也用样受阴阳五行的控制,‘跳出五行不在三界中’,是西游记里面的描述,但我们的确还没有能跳出去,太阳系我们还没有跳出去,我们还受有形物质的约束,所以中西医、东西方科学应在这里进行交融。

西医多研究可见的尺寸范围,中医呢,除了可见尺寸,还要探索大的如宇宙,小的如看不见的场,这是中西医在研究尺寸上的不同。

现代科学说中医学是迷信是玄学,就是说中医没有现代科学理论根据的。

因为没有发现其理论就说没有是愚蠢的,看不到的就说不存在也不是发现科学的态度。

用阴阳五行来分析一下化学(有点牵强,但能开拓思路):酸与碱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水、热能。

五行中,酸属木,我们吃的醋为乙酸,其乙酸含量也仅为百分之几,其余大都是水,为弱酸,盐酸为强酸,其主要成分是氯化氢;碱性辣属金,碱金属与水反应呈碱性化合物,金属钠在水中生成氢氧化钠,是强碱。

酸碱反应就是金克木,强酸与强碱反应激烈,两个当量相等的话就两败俱伤,酸碱都不存在了,生成了盐,弱酸弱减反应缓慢。

强碱(金旺)克制弱酸(木),反之强酸反克弱减。

生命的五行循环从金开始,皮肤、肺脏为酸性,金生水,肾脏及系统为中性的盐;水生木,盐生碱性,碱生火之苦性,火之苦生土之甜性,化学里的酸、盐、碱也是如此循环的。

再如肺脏,肺脏内部结构是由很多的肺泡组成,肺泡内有液体,进行气液的交换,把吸入的空气进行气体分离、离子交换,把有用的氧气溶到肺泡的液体中,把氧交换到体液,把二氧化碳排除体外,这个过程在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广泛应用。

肺脏—空气进入肺泡---气体离子交换溶解---废气排放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球体-----原料进入离子交换孔----离子交换合成石化行业进行化学合成时,要使用催化剂,其中的一种叫做‘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多为球形体,内部有很多的孔,孔多,功能基团容量就大,交换的能力就大,当两种化学物质进入孔中,由于孔的尺寸与进入孔内物质分子的尺寸在同一数量级别,在不同的工艺条件控制下,分子键断裂,组合成新的分子,完成合成反应,与肺脏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肺脏的效率太高、工作太完美了,所以中医要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结合,先把西医放一边,同样中医对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有指导作用,减少盲目,缩小原料的筛选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