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氨酸发酵工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变育种:康传利以TWQ080为出发菌,经过紫外线(UV)的硫酸
二乙酯(DES)逐级诱变处理,以高浓度糖、高浓度谷氨酸和琥珀
酸为唯一碳源的平板进行了耐高温驯化,驯化过程不断提高培养温
度,经过多次驯化,育得一株耐高温菌株GW46-4。再经种子培养基 及培养条件优化,发酵条件优化,最后得出的菌株较之前的产酸率 70.5g/L提高到114.2g/L。
www.themegallery.com
杂交育种:陈宁、张克旭以温度敏感型突变菌株TMG0106(产酸率
为35g/L)和产酸较高的天津短杆菌TG961(产酸率为40g/L)为亲
株,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功地选育了产酸率较高的融合子 CN1021,产酸率高达93g/L,并且该菌株系温度敏感型菌株,可用 于谷氨酸强制发酵。
随着味之素公司商品味精的问世,味精工业也逐渐开始发展。先期的 味精工业大都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生产谷氨酸,产量较低
• 1946 年,美国科学家Lockwood 发现好气性荧光杆菌能够在以葡萄糖
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积累α -酮戊二酸,然后通过化学法或酶法可将α 酮戊二酸转化成L-谷氨酸,这为微生物法发酵生产谷氨酸奠定了基础 • 1956 年,日本协和发酵公司分离培育出一株可以利用葡萄糖合成谷 氨酸的细菌—谷氨酸棒杆菌,并对利用其生产谷氨酸进行了工业化研 究 • 1957 年开始,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味精正式商业化。
www.themegallery.com
谷氨酸应用
食品
L-谷氨酸单钠,俗称 味精,是重要的鲜味 剂
医药用品
防治肝昏迷的特效药 如谷氨酸片、谷氨酸 钾注射液
谷氨酸
农业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谷 氨酸可调节植物的代 谢,降低柑橘果实的 酸度,增加含糖量
工业应用
γ-聚谷氨酸是一种生 物可降解材料,可用 于食品包装
温度
通风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发酵 前期以低通风量为宜;发酵 中、后期以高通风量为宜
pH值
在发酵前期将pH值控制在 7.5~8.0左右较为合适。 而在发酵中、后期将pH值控制 在7.0~7.6左右对提高谷氨酸产 量有利。
泡沫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强烈的通风 和菌体代谢产生的CO2,使培养 液产生大量的泡沫,不仅使氧 在发酵液中的扩散受阻,影响 菌体的呼吸和代谢。给发酵带 来危害,必须加以消泡
曹艳. 利用代谢酶学和模型技术改善谷氨酸发酵的稳定性和糖酸转化率 [D]. 江南大学, 2013.
www.themegallery.com
指微生物所处生长素浓度比其正常成长需要的浓度略低,
但却对大量合成工艺需求产品有益的现象。在微生物发酵过程
中,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主要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体的代谢 途径。 生物素浓度对菌体生长和谷氨酸积累均有影响。大量
www.themegallery.com
合成途径
葡萄糖经糖酵解(EMP途径)和己糖磷酸支路(HMP途径) 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乙酰COA),然后进入 三羧酸循环,生成α -酮戊二酸。α -酮戊二酸在谷氨酸
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当
生物素缺乏时,菌种生长十分缓慢;当生物素过量时, 则转为乳酸发酵。因此,一般将生物素控制在亚适量条 件下,才能得到高产量的谷氨酸。
添加表面 活性剂
油酸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油酸 的能力,通过控制油酸使磷脂合成 量减少到正常量的1/2左右
www.themegallery.com
发酵条件的控制
谷氨酸发酵前期(0~12h):30-32℃。 对数生长期:菌体浓度迅速增大 (12h),糖耗快,维持温度30-32℃ 在发酵中、后期:是谷氨酸大量积累 的阶段,而催化谷氨酸合成的谷氨酸 脱氢酶的最适温度在32-36℃。
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青霉素抑制谷氨酸生产菌细胞壁 后期的合成,细胞膜在失去保护, 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受损,向外泄露 谷氨酸
生物素营 养缺陷型
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 应的关键酶乙酰 CoA羧化酶的辅酶, 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 进而影响脂 肪酸的合成
添加青霉 素
控制磷脂 合成
油酸营养 缺陷型
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 作用,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 完整的细胞膜
精厂几乎全部使用生物素缺陷型谷氨酸棒杆菌。40年来,由于我国味精 工业在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提取工艺和废水处理等各方面的研 究工作,使我国味精工业不断向前发展,味精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7%。 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产酸率由50g/L提高到目前的120一140g/L。
菌种选育的方法一般包括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
www.themegallery.com
前景展望
目前人们在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上,无论是理论研究
方面还是生产实践方面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行业协
会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谷氨酸总产量约为160万吨 ,分别占亚洲和世界总产量的75%和72%。然而,谷氨酸 发酵生产工艺仍具有可观的提升空间,育种方面与现代基 因工程相结合,是未来谷氨酸源自文库酵的研究趋势与热点,相 信通过人们的努力,未来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将会更加完 美。
www.themegallery.com
培养基配制
• 斜面活化培养基(g· L-1):葡萄糖2,牛肉膏10,蛋白胨10,NaCl5
,琼脂20,pH7.0-7.2。种子培养基(g· L-1):葡萄糖25,玉米浆40,尿素
2.5(单独灭菌加入),K2HPO41.5,MgSO40.6,FeSO40.005,MnSO40.005,
性的。
www.themegallery.com
谷氨酸的发现
• 首先是由德国科学家 Ritthausen 在利用硫酸水解小麦面筋时分离得 到的一种酸性氨基酸,依据其原料将其命名为谷氨酸 • 日本科学家相继从酪蛋白、海带汁中提取得到谷氨酸,并在 1909 年
对利用酸解蛋白质生产谷氨酸进行专利申请,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 ,
www.themegallery.com
发酵工艺
发酵法
氨基酸生产 方法
水解法 酶法转 化
www.themegallery.com
菌种选育
目前用于生产谷氨酸的菌株主要有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和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但国内的味
L/O/G/O
谷氨酸发酵工艺
Contents
1
简介 发酵工艺
2 3 4
发酵调控
前景展望
www.themegallery.com
简介
谷氨酸,化学名称2-氨基戊二酸,是一种氨基酸,所以
具有氨基酸的所有特性,谷氨酸的左旋体、右旋体和外 消旋体是根据化学构象的不同区分的。只有左旋体谷氨
酸,即L-谷氨酸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微生物是有生物活
合成谷氨酸需要菌体代谢异常化,实际所需要的生物素浓度比
菌体生长的需要量低,即为菌体生长需要的“亚适量”。
王欣. 谷氨酸生产菌种选育和高产条件的优化及生物素的测定 [D]. 济南: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l, 2011.
www.themegallery.com
合成途径
柠檬酸合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谷氨酸脱氢酶
pH7.0-7.2。
• 种子培养基装液量:500mL三角瓶中装40mL或250mL三角瓶中装25mL。
• 摇瓶发酵培养基(g· L-1):葡萄糖140,玉米浆15,尿素3(单独灭菌加入)
,K2HPO41.5,MgSO40.4,FeSO40.002,MnSO40.002,硫胺素 5×10-5
• 摇瓶发酵培养基装液量:250mL三角瓶中装10
www.themegallery.com
• 我国从1958年开始进行谷氨酸发酵的研究
• 1961年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筛选到一株可以合成谷氨酸的细菌—黄色短
杆菌No.617(Brevibacterium flavum No.617 ) • 1965年上海天厨味精厂利用该菌正式进行工业化生产
• 1962年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筛选到两株能够合成谷氨酸的细菌,分别
mL。
• 流加培养基:50%(w/v)葡萄糖溶液,0.1g· L-1生物素溶液按需要稀释
、单独灭菌后加入,自动流加25%(w/v)氨水调节pH并提供氮源。
www.themegallery.com
发酵的调控
(一)
菌体代谢调节控制 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 节 发酵条件的控制
(二)
(三)
www.themegallery.com
www.themegallery.com
L/O/G/O
Thank You!
www.themegallery.com
将其命名为钝齿棒杆菌AS1.542(Corynebacterium crenatumAS1.542 )和北京棒杆菌AS1.299(Corynebacterium PekineseAS1.299),并
利用这两株菌在30m3发酵罐规模条件下实现了谷氨酸工业化生产
• 之后,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方法在国内各味精厂大力推广,大 大地推动了我国氨基酸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