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合集下载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鱼类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道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绝对厌氧菌组成的动态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鱼类消化道的各种微生物生长良好,占主导优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能使消化道处于健康环境中,从而保证鱼类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定植于肠内壁黏膜,形成非特异性的生物保护屏障,抑制病原菌对肠壁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

但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并侵袭鱼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暴发[1]。

因此,如何利用益生素、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保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维持动物健康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鱼卵孵化前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细菌,但刚孵化鱼的胃肠道通常是无菌的。

孵化后的仔鱼在卵黄囊消耗以前就会开始饮水,水中的细菌得以进入仔鱼的消化道。

稍大一点的仔鱼还会摄食附着有大量细菌的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

因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的细菌成为仔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最初来源。

但是,鱼类胃肠道环境不同于水体环境,仅那些能适应鱼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能够定植于胃肠道。

研究表明,仔鱼期形成了最初的不稳定的微生物区系,随后此微生物区系逐渐成熟,幼鱼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微生物区系。

例如,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在孵化后20~60 d内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区系[2]。

仔稚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它们更多的是依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其中,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仔稚鱼对抗致病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复杂多样且需厌氧环境,目前有关仔稚鱼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较少,仔稚鱼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菌群种类、功能和变化尚不清楚。

2017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7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7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预防科目)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A2型题 4. A3/A4型题1.细菌经瑞氏染色后的菌体颜色是A.红色B.蓝色C.紫色D.绿色E.黄色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瑞氏染色法的原理。

瑞氏染料是碱性亚甲蓝与酸性伊红钠盐混合而成的染料,当溶于甲醇后即发生分离,分离成酸性和碱性两种染料。

由于细菌带负电荷,故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成蓝色。

组织细胞中的细胞核含有大量的核糖核酸关盐,也与碱性染料结合成蓝色。

而背景和细胞质一般为中性,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红色。

所以,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的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呈蓝色。

2.检测细菌运动性的半固体培养基常用的琼脂浓度是A.0.1%B.0.5%C.1.0%D.1.5%E.2%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不同细菌生长繁殖的要求,将氮源、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调整pH为7.2~7.6,并经灭菌后使用。

培养基按其理化性状可以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大类。

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5%的琼脂即成为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加入1.5%~2%琼脂,即为固体培养基。

3.马属动物消化道中正常菌群数量最少的部位是A.口腔B.食道C.胃D.空肠E.盲肠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消化道内正常茵群的分布。

口腔温度适宜,含有食物残渣,具备微生物生长的良好条件,胃内因胃酸的杀菌作用,细菌极少,只有乳杆菌等少量耐酸细菌;反刍动物前胃没有消化腺,主要靠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消化食物,大多数为无芽孢的厌氧菌;小肠由于多种消化液的作用,细菌较少;大肠积存食物残渣,又有合适酸碱度,适于细菌繁殖。

4.可用于鉴定细菌血清型的方法是A.生化试验B.药物敏感性试验C.玻片凝集试验D.血凝试验E.串珠反应试验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细菌血清学的检测。

细菌血清学检测就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抗体检测有无相应的细菌抗原可以确定菌种或茵型,也可利用已知茵检测感染动物血清中的抗体,从而对细菌感染作出诊断。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颈部、胸部、腹部

三个狭窄部:
第一、食管起始处 第二、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第三、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
胃 stomach

形态及分部(2弯2壁2口4部) 大、小弯,前、后壁,入、出口。 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第六节小肠
贲门切迹
胃底
贲门 胃小弯 角切迹 胃大弯 胃体
幽门
胃 的 位 置 和 毗 邻
空肠和回肠有什么区别?
空肠jejunum
占上2/5,位于膜腔左上部,肠壁厚、管 径大、血供丰富、肠系膜内血管弓少、粘 膜环状襞(bi)高而密、绒毛较多,有散在 的孤立淋滤泡。
回肠ileum
占上3/5,位于膜腔右下部,肠壁薄、管径 小、血供稍差、肠系膜内血管弓多、粘膜环 状襞低而疏、绒毛较少,有孤立淋滤泡和集 合淋滤泡。
(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 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 多。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结合的胆汁酸形成的钠盐): 促脂肪消化 促脂肪吸收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 (2)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 (3)胆色素:
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①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②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 向相反的运动。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 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四、 大肠内消化
“H”形沟:左右纵沟、横沟 下腔静脉 肝门静脉 静脉韧带裂
左叶
肝固有动脉
尾 状 叶

消化道感染细菌-2

消化道感染细菌-2
在小肠黏膜表面大量繁殖, 破坏微绒毛, 导致绒毛萎缩,
上皮细胞结构、功能受损,
干扰细胞的再吸收, 造成严重腹泻,严重者可致死
21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主要血清型:O157:H7 主要毒力因子: • 菌毛, 质粒编码,介导细菌与肠粘膜细胞结合。 • 志贺样毒素( Shiga-like toxin , SLT):血性 腹泻 主要临床症状: •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 HUS), 伴以剧 烈腹痛、血便。轻重不一。 10% 小于十岁患 儿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3%-5%
– 免疫学 – 分子生物学
• 毒力试验
– 豚鼠角膜结膜炎(Senery) – 产毒基因
33
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链霉素依赖株活疫苗(Sd)
治疗:易引起耐药性,联合用药
34
第三节 沙门菌属(Salmonella)
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
30
致病过程:志贺菌—痢疾
粪—口传播(传染源:病人/ 带菌者)
潜伏期 1-3天 200个细菌即使人感染 突破人体防御能力
①胃酸② 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③局部免疫作用(SIgA)
大肠部位
侵入 侵袭力(菌毛)
粘膜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
31
所致疾病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典型:发热、腹痛、水样腹泻、1天左 右后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
22
E. coli O157:H7 – induced hemorrhagic colitis in a three-year-old girl
23
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EaggEC

人体最多的细胞是什么?

人体最多的细胞是什么?

人体最多的细胞是什么?人类身体由无数细胞构成,从头发、皮肤、内脏到血液、肌肉,细胞是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

而其中最多的细胞是什么呢?一、细菌细胞细菌细胞是人体内最多的细胞,其在体内的数量大约占总体细胞数量的90%。

细菌细胞主要分布在人体消化道,根据不同位置,细菌细胞也可以分为顶部细菌、肠系膜细菌、念珠菌属细菌等。

细菌细胞对人体的消化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他们可以从食物中分解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人体脑部重要的细胞类型,神经细胞有着敏锐的感知、分析和记忆能力,是我们上思想、下意识等都是由它完成的。

神经细胞能够产生、促进、抑制、连接多种神经元,使之形成脑部的神经网络,从而完成大脑的体系性复杂任务。

三、血细胞血液是人体内输运物质的重要媒介,它带给我们丰富的血细胞。

血细胞的数量仅次于细菌细胞,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液体状态运行,在血液中输送氧气和抗原、维持免疫功能等,这些都对人体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肌肉细胞肌肉细胞是构成肌肉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是人体运动机能最直接的细胞类型,肌肉细胞的收缩、运动机能注定其在人体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肌肉细胞在为人体提供动力的同时,它也担负着调节血液循环、吸收氧气、调节温度等起着重要作用。

五、皮肤毛细胞皮肤毛细胞是人体皮肤上极其重要的一类细胞,它们是皮肤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保护着皮肤完整,同时皮肤由于毛细胞不断更新使皮肤变得柔软、细腻。

此外,皮肤毛细胞还可以产生大量的黑色素,帮助皮肤抵御紫外线的侵害,使其免受氧化物的破坏,维持皮肤的光泽与健康。

总结人体最多的细胞是细菌细胞、神经细胞、血细胞、肌肉细胞和皮肤毛细胞,它们在人体的正常工作状态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这些都是由它们之间的精密协同作用所构成的系统或生物过程。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身体的生理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消化道的各个部分、消化腺体和消化液的分泌,以及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一、消化道的结构消化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管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直肠。

消化道负责食物的摄入、传送、消化和吸收。

1. 口腔:食物的摄入通常从口腔开始。

口腔内含有牙齿和舌头,它们协同工作进行咀嚼和润湿食物,并与唾液混合。

2. 食管:食管是一个管状结构,连接口腔和胃。

它通过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送到胃中。

3.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

它有强大的肌肉层和多种消化酶的分泌,负责储存和混合食物,同时进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4. 小肠:小肠是整个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也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它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在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和肠腺,用于吸收营养物质。

5. 大肠和直肠:大肠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消化的物质转化为粪便。

直肠则是粪便的储存器。

二、消化腺体和消化液的分泌消化腺体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分泌消化液,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 唾液腺:唾液腺是口腔内主要的消化腺体,分为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和许多小的唾液腺。

唾液主要含有水分、酶类和黏液,能够起到润湿食物、开始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的作用。

2. 胃腺:胃腺分布在胃黏膜中,主要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能够降低胃的pH值,杀灭细菌和激活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则能够分解蛋白质为小肽和氨基酸。

3. 胰腺:胰腺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腺体之一,它分泌胰液,包含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盐。

胰液中的消化酶能够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以供小肠吸收。

碳酸氢盐能够中和胃酸,使肠道内的pH值适宜。

4. 肠道腺体:肠道腺体分布在小肠壁上,主要分泌肠液和肠激素。

肠液包含多种消化酶,如蔗糖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够进一步分解食物的营养物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它们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水、土壤、空气和人体等。

在此,我们将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以下是常见的环境及其相应的细菌和真菌。

1.土壤土壤是细菌和真菌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一般来说,土壤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微生物,这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温床。

常见的土壤细菌有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常见的土壤真菌有黑曲霉、霉菌和酵母菌等。

2.水体水体是细菌和真菌繁殖的好地方。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提供了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在水域中,较常见的细菌有肠杆菌、弧菌和螺旋体等;常见的真菌有水藻、霉菌和酵母菌等。

3.人体在人体内,细菌和真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体内的细菌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表面。

消化道中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乳酸菌和肠球菌等;呼吸道中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表面中常见的细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等。

真菌感染可以导致口腔念珠菌病和阴道假丝酵母病等疾病。

二、影响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因素1.温度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温度的影响很大。

通常情况下,生物体的最适生长温度与其来源的生态系统温度相关。

例如,热带地区细菌和真菌要比寒带地区少。

在合适的温度下,微生物的生长是快速的。

但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就会变得较为缓慢,生长和繁殖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2.水分和营养物质细菌和真菌需要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

水分作为溶剂,帮助细胞内化学反应和养分的吸收。

土壤和水体富含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而人体内的细菌和真菌则在口腔、肠道和皮肤等地方找到了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氧气对于某些细菌和真菌而言,氧气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是一个限制生长的因素。

有些菌群需要氧气来进行代谢运作,称为好氧菌,如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等;而有些菌群则不能容忍氧气,这称之为厌氧菌,如对厌氧菌家族硫还原菌等。

大肠菌群的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的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的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中存在的一大类细菌群落,主要分布在大肠中。

这些细菌对人体的消化、免疫系统、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肠菌群的数量和结构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年龄、遗传等。

一个健康平衡的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抵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系统等。

近年来,大肠菌群在肥胖、炎症性肠病、过敏、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被认为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对大肠菌群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细菌形态、分类与结构特点

细菌形态、分类与结构特点

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 状等不同形态。有些细菌相互连
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 独立生活的。
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 胞膜、细胞质和核区 等部分构成。细菌的细
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起保 护细胞和维持细胞形状等功 能。在高分辨率的电镜下可 以看到,细菌的核区由一个 大型的环状DNA分子反复折 叠缠绕而成,呈棒状、哑铃 状或球状,控制着细菌的主 要遗传性状。
观察比较:
病毒形态各异,在结构上有无共同点?
所有病毒无细胞结构,都有两部分组成:蛋白质外壳和遗传 物质内核。
说一说:
病毒能独立生活吗?
啊!一只倒霉的大肠杆菌
遇到了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 菌体)。
病毒马上抓住猎物不放,但是
大肠杆菌的体积是病毒的1000倍,
病毒是如何侵入大肠杆菌的呢?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发挥作用, 将病毒的核酸物质注入大肠杆菌体 内,而病毒的外壳最后被弃在外面。
病毒因没有细胞结构,不能 独立生活,它只能寄生在活
细胞里。
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部分病毒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危害人类的经济作物、家禽家畜 破坏人类使用微生物进行生产
口蹄疫病毒
治疗疾病,利用病毒的特性,人们用绿脓
杆菌病毒防止烧伤病人伤口受绿脓杆菌感染 化脓;用病毒防止手术后病人长伤疤等。
利用病毒可制高效的生物农药,如利用
在有利条件下这个过程每 20分种就会发生一次
食品制造:
醋酸菌——酿醋;乳酸菌——泡菜、酸奶、奶酪
甲烷细菌——沼气
少数细菌使人生病:痢疾杆菌——痢疾;肺炎双球菌—
—肺炎
食品变质:
软腐病细菌——蔬菜腐烂;枯草杆菌——食物变质
大豆、花生等属于豆科 植物。在豆科植物的根 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 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 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 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 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 有机物。

消化系统疾病之消化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细菌)

消化系统疾病之消化系统感染的病原体(细菌)

细菌性痢疾 急性
典型 发热、腹痛、水样便而后发展为脓血粘 液便、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
20% 非典型 易误诊,导致带菌和慢性 中毒性痢疾 小儿,无消化道症状而是全身中 毒症状
慢性
反复发作,病程>2个月
带菌者 细菌长期存在于结肠,重要传染源
保护性抗体:sIgA,短暂而不持久
微生物学希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
旅游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致病物质
- enterotoxin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 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
- the colonization factor定植因子(菌毛)
Escherichia
大肠埃希菌最为重要 • 肠道内正常菌群 • 引起肠道外感染 • 少数致病性血清型引起人类胃肠炎 • 卫生监测指标
生物学性状
• G-杆菌,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 无芽胞
• 兼性厌氧 • 生化反应
葡乳麦甘蔗 尿素酶 H2S IMViC 动力 ⊕⊕⊕⊕⊕ - - + + - - +
不耐热肠毒素(LT):分LT-I和LT-Ⅱ两型 蛋白质,对热不稳定,与霍乱肠毒素相似。
A亚单位——毒素活性成分 机制
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GM1神经节苷脂)结合
A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
CAMP↑
肠腔积液、腹泻
耐热肠毒素(ST):分STa、STb两型,对热稳定。
机制为激活细胞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导致腹泻。
• 1992年开始,出现 霍乱弧菌O139群的 流行。
I. Classic (Pandemics 1-6: 1817-1923) II. El Tor (7th Pandemic: 1961pIIIr.eOse1n39t) (8th Pandemic: 1992-present)

益生菌与中老年人消化道健康

益生菌与中老年人消化道健康
与安慰剂组相比,LGG组的胀气(RR=0.4, CI 0.2-0.8),
腹泻 (RR=0.3, CI 0.1-0.8), 和味觉障碍 (RR=0.3, CI 0.1-0.7)等副作用显 著减少。
益生菌调节肠胃道菌群原理
/watch?v=N6rRjQLAZqQ&N
益生菌的种类有哪些?
1. 双歧杆菌(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
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等) 2. 乳酸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 鼠李糖乳杆菌等) 3. 革兰氏阳性球菌(如嗜热链球菌,粪链球菌,乳球 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 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肖 勇
一、什么是益生菌?
1989年Fuller认为是:
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着有益作用的 活的微生物制剂可以称益生菌。
1994年在德国召开的会议上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修改:
益生菌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成和产物的细菌 制品,经口或其他粘膜途径投入,目的是改善粘膜表 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机制的。
5发酵或未发酵奶。研究持续时间为5 – 6周。
肠道的蠕动频率显著升高(P<0.05),未发现任何副作
用。和长期使用泻药不同的是,该产品不会导致患者 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添加嗜酸和双歧杆菌能提高小 肠的自然通过时间和排便速度, 因此可以减少老年人及 严重行动不便者对泻药的需求。
3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0岁,排便次数<4次/周 )每天服用含BB-12的发酵酸奶100克
体内试验:服用AB酸奶6周后,幽门螺杆菌的脲酶活性显
著降低(P<0.0001),胃窦活体组织切片试验表明幽门螺 杆菌和胃炎程度显著减轻。 胃体无显著性改变。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

消化道感染的细菌

第6章消化道感染的细菌学习要点一、大肠埃希菌1.生物学性状革兰阴性杆菌;分解乳糖产酸,可与不分解乳糖的志贺菌、沙门菌等相区别;主要抗原有O、H和K三种,是血清分型的基础。

2.致病性(1)肠道外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

(2)肠道感染:某些血清型引起腹泻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主要感染婴幼儿和旅游者,致病物质主要为肠毒素和定植因子,肠毒素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二种,LT的作用与霍乱毒素(CT)相似,并与其有交叉抗原,LT能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升高,ST激活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鸟苷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GMP升高,细胞内的cAMP或cGMP升高致肠液大量分泌于肠腔引起腹泻。

2)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机制为粘附和破坏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细菌粘附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定植增殖,致粘膜刷状缘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及功能受损,造成严重腹泻3)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主要的血清型为O157:H7,毒力因子是菌毛和Vero毒素,Vero毒素能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肠道出血、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变性以及血小板聚集、损伤内皮细胞,可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小板性紫癜。

4)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发病机制与痢疾相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菌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炎症和溃疡、腹泻。

5)肠集聚型大肠杆菌(EAggEC):发病机制为聚集性粘附和产生毒性物质,该菌是儿童持续性腹泻的病因之一3.微生物学检查法病人细菌学检查肠道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肠道内感染取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

泌尿道感染患者的标本还应做细菌总数测定,每毫升尿细菌超过105个有诊断意义卫生细菌学检查以“大肠菌群值和大肠菌群指数”及“细菌总数测定”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卫生部规定的饮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群值不小于333ml,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

细菌的分布实训报告

细菌的分布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掌握细菌采样、培养、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训内容1. 自然界细菌分布(1)土壤:土壤是细菌生长的理想场所,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

土壤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水体:水体中的细菌种类丰富,包括水生细菌和浮游细菌。

水体中的细菌对水质净化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3)空气:空气中的细菌主要来自土壤、水体和生物体表。

空气中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但种类繁多。

2. 人体细菌分布(1)皮肤:皮肤表面分布着大量的细菌,主要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皮肤表面的细菌对皮肤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口腔:口腔是细菌栖息的重要场所,其中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厌氧菌等。

口腔细菌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3)呼吸道:呼吸道中的细菌种类繁多,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呼吸道细菌与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

(4)消化道:消化道中的细菌种类丰富,包括厌氧菌、需氧菌等。

消化道细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三、实训过程1. 自然界细菌采样(1)采集土壤样品:选取代表性土壤,用无菌铲子取适量土壤,放入无菌试管中。

(2)采集水体样品:用无菌瓶采集水样,注意避免污染。

(3)采集空气样品:用无菌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放入无菌试管中。

2. 细菌培养(1)接种:将采集的样品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培养基上。

(2)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3. 细菌鉴定(1)观察菌落特征:观察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

(2)显微镜观察:将菌落制成涂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染色特性等。

(3)生化试验:进行糖发酵、氧化酶试验、吲哚试验等生化试验,鉴定细菌种类。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自然界细菌分布本次实训共分离出20种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其中,土壤样品中分离出10种细菌,水体样品中分离出8种细菌,空气样品中分离出2种细菌。

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_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_高巍

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_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_高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6(5):81~86Jour nal of China Ag ricultural U niv ersity生长猪胃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和分布规律①高巍 孟庆翔② 肖训军 夏兆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培养方法,对5头生长猪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在生长猪的胃肠道内容物中和粘膜上均有相当数量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分布,且乳酸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菌(P<0.01)。

3类菌在内容物中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猪后肠内容物中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胃和小肠(P< 0.01);双歧杆菌在盲肠内容物中数量最高(P<0.01);而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分布大于其他部位(P<0.01)。

粘膜上的分布为:乳酸菌在结肠、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在盲肠粘膜上的数量分布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段(P<0.05)。

猪胃肠道各区段中,除直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外(P<0.01),其他各区段中2种菌的数量统计差异不显著(P>0.05);结肠和直肠粘膜上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肠杆菌(P<0.05)。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乳酸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生长猪中图分类号 S852.6;S828Numeration o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Bifidobacteria and E scherichia coli Popul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Tract of Growing PigGao Wei M eng Qing xia ng Xiao Xunjun Xia Zhao gang(Colleg 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 AU)Abstract A study was co 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num ber o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Bif idobacteria a nd Escherichia coli in the g 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a nd a ssociated with mucus lay ers o f v arious seg ments(gastric,small-intestine,cecum,co lon and rectum)of g rowing pigs.Results sho w ed tha t there w ere sig nificant bacterial po pula tio ns presenting in g 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and mucus layers alo ng the w hol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urthermo re,the popula tion of lactic acid Pro ducing bacteria presented bo th in g astrointestinal contents a nd associated w ith mucus layers w as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 f Bifidobacteria or E.c oli(P<0.01).The distributio n o f the three gro ups in the co ntents o f the w hole tract w as:the num ber o f Lact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hindgut co ntents w as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that of g astric o r sm all-intestine(P<0.01);the po pulatio ns of Bif idobacteria in the cecum contents w as the g rea test(P<0.01);the co ncentratio n of E.c oli in the contents o f cecum and colo n w as higher than that o f other seg ments(P<0.01). The distributio n of the th reeg roups associated with the gastrointestinal m ucus layers w as:收稿日期:2001-03-12①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870589)②孟庆翔,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100094the populations of 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 in colo n,Bifidobacteria o r E.coli in cecum and co lon w ere sig nificantly g reater than that o f other seg ments o f gastrointestinal tract(P<0.05).There w as no significa nt difference of the populations betw een Bifidobacteria andE.c oli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co ntents except in the rectum.The num bers of Bif ido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the colo n and rectum mucus layers w ere sig nificantly hig her than tha t o f E.c oli(P<0.05).Key words no rm al g astrointestinal bacteria;lactic acid-producing bacteria;B if idobacteria; Esc herichia c oli;g row ing pig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为动物消化道内的正常寄生菌,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假长双歧杆菌(Bif idobacterium psuedolongum)为猪消化道内革兰氏阳性菌的优势菌种[1,2],在动物的营养、免疫、防病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具备了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10 cm~20 cm深的土壤处存在。

土层越深,菌数越少,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

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几年或几十年。

因此土壤与创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2.水中的细菌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日光及紫外线可使表面水中的细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细菌,藻类和噬菌体能抑制一些细菌生长;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随一些颗粒下沉于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细菌大为减少。

水中的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

因此,粪便管理对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菌的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 ml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超过此数,表示水源可能受粪便等污染严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衰老
有关抗衰老学说众多,比较公认的有十几种,其中自身中毒学说、自由基学说、免疫与衰老相关学说等均与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关。大肠中毒学说认为肠道内发酵后食物残渣及腐败菌可产生胺类、硫化氢、吲哚等有毒物质与毒素,这些物质对器官、组织及神经细胞造成损害可引起功能障碍,导致衰老。而肠道内双歧杆菌通过其屏障与清扫作用,可减少有毒物质与毒素的产生与吸收,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正常发挥及延缓衰老的过程激活和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免受致病菌的侵袭与损害。
抗肿瘤
国内外学者报告双歧杆菌具有激活机体巨噬细胞或LAK细胞的吞噬活性,并产生一定量的细胸因子如TNF(肿瘤坏死因子)—a IFN—γ等可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双歧杆菌等生理性细菌可通过肿瘤细胞凋亡的表达的相关基因,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诱导肿瘤细胞的老化和异质化。可以增加机体对放疗的放射线的耐受性,改善放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副作用。
小肠主要菌群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加上肠粘膜分泌IgA及粘液的杀菌作用,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屏障作用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合,形成菌膜屏障,可以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如某些肠道兼性厌氧菌和外来菌等)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也可分泌醋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降低肠道pH值与氧化还原电势及与致病菌竞争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营养作用
双歧杆菌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双歧杆菌通过产酸,使肠道酸化,有利于Fe2+、C2+及维生素D的吸收,防止发生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D缺乏症。双歧杆菌菌体本身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等,除此,它还含有高于一般细菌的多种矿物质,如Mn、Zn、Cu、Fe及Ca,这些成分也是双歧杆菌发挥其有益作用的一部分。
抗感染作用
双歧杆菌在肠道酵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和乙酸,可以调节肠道的pH,抑制外侵的病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内菌群平衡。双歧杆菌还产生Bifidinf和Bifilong,前者主要由苯丙氨酸和谷氨酸组成,可抑制黄色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后者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粪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抑制活性。
免疫作用
活化肠黏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抗体(分泌型IgA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分泌增强,提高免疫识别力,并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产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统,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1.在结肠内,内容物的移动极为缓慢。
2.大肠内是中性或弱碱性环境,有利于细菌的大量繁殖,特别是便秘的患者粪便中的细菌量和分解产物含量会更多。
双歧杆菌
核心作用1、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便秘,下痢和胃肠障碍等,提高消化率;2、抗肿瘤;3、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和提高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4、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治高血压;5、。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
结肠中主要菌群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阳性球菌,在结肠中98%甚至更多的细菌为专性厌氧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
为什么结肠内细菌最多?
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会导致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可以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将其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类固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因而对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
在肠道的上端,肠腔内的细菌数含量很少,一般每毫升肠液少于104,主要为革兰阳性需氧菌。
越向下,肠腔内含菌量越多,回肠末端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并有厌氧菌。
过了回盲瓣,结肠环境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生长,细菌数急速增加,95%以上是厌氧菌,可达到每克大便1010~12。
这些微生物群在人体健康时无致病性,与宿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形成生理性动态平衡状态。
降低内毒素作用
内毒素是G-菌最外层结构,是一种大分子脂多糖,在感染或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下,受抑制的肠道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内毒素,导致内毒素血症。双歧杆菌可以改善肠道pH值,抑制G-菌的繁殖,同时竞争性结合肠粘膜位点,组织致病菌定植,入侵。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生成或吸收,使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减轻对脏器的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