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赏析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08d711f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2.png)
昔者,有鹬者得双蚌,置于怀中。
蚌曰:“子无怀我,我死矣。
”鹬曰:“我必食汝。
”蚌曰:“子欲食我,我当紧闭壳口,使汝不得食。
”鹬曰:“然则子死,我亦不能食矣。
”蚌曰:“子诚欲食我,我虽闭壳,不能久也。
子不如速出我,我自开壳,汝可食矣。
”鹬从之。
蚌开壳,鹬遂取而食之。
译文:往昔之时,有一位捕鸟者捕获了两只蚌,将它们放在怀中。
蚌中的一只对捕鸟者说:“您不要将我放在怀中,否则我就会死去。
”捕鸟者回答说:“我自然会吃掉你。
”蚌说:“您要是想吃我,我就紧紧闭上壳口,让您无法吃到我。
”捕鸟者说:“那么,如果我死了,您也无法被吃掉。
”蚌说:“您真的想吃我,我虽然闭上了壳,但也不能长时间如此。
您不如赶快把我放出来,我自己打开壳,您就可以吃到我了。
”捕鸟者同意了。
蚌打开壳后,捕鸟者立刻取而食之。
此故事寓意深刻,用以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懂得权衡利弊,避免双方俱损。
若一味争斗,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正如鹬蚌相争,鹬欲食蚌,蚌紧闭壳口,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蚌因无法长时间闭壳而屈服,鹬得以得食。
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争夺利益,不惜互相攻击,甚至相互残杀。
然而,争斗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更多。
因此,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共赢之道。
此外,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若对方意图不轨,我们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陷入被动。
同时,也要学会宽以待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以免招致报复。
总之,《鹬蚌相争》这一故事,既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理,又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以下是对故事中几个关键情节的详细阐述:1. 鹬者得双蚌:捕鸟者捕捉到两只蚌,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 蚌求活命:蚌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设法拖延时间,为脱身寻找机会。
3. 鹬蚌僵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0bd39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6.png)
昔者,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得蚌肉,蚌欲得鹬足。
鹬以喙啄蚌,蚌以壳闭。
鹬不能啄,蚌不能开。
两相持不下,卒不能得。
有渔者经过,见之,曰:“嗟乎!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遂取其肉而归。
鹬蚌之相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鹬失其肉,蚌失其足,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夫鹬者,以喙啄蚌,蚌以壳闭,此皆争之过也。
争之过,故不得其所欲。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且夫鹬蚌之争,亦非一日之故。
蚌壳坚而鹬喙利,各有所恃。
蚌恃其壳,鹬恃其喙。
二者各以其所长,相持不下。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其争也微,其失也大。
夫争之微,而失之大,非智者之所宜也。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曰:“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昔者,楚国有狐白裘,天下莫能与之比。
楚王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吴王曰:“吾虽无狐白裘,有白壁,然吾亦欲以之易楚之狐白裘。
”楚王曰:“吾虽无白壁,有狐白裘,然吾亦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二者各持其物,相争不下。
有客至,曰:“嗟乎!楚吴之争,吾得利。
”遂以狐白裘易白壁而归。
夫楚吴之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楚王失其裘,吴王失其壁,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骄。
骄则不能谦,不能谦则不能合。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狭。
狭则不能宽,不能宽则不能容。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b973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d.png)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原文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翻译: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
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鹬蚌相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诉的道理: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一味的相互争夺,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最后一无所获。
鹬蚌相争,汉语成语,出自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鹬蚌相争原文的意思
![鹬蚌相争原文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61d3f3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1.png)
鹬蚌相争原文的意思
《鹬蚌相争》是一则中国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眄之,致鹬蚌相争。
猎人获二者,饰其械,以献诸侯。
诸侯大喜,召师舞之。
蚌、鹬始知为猎人所得,皆怒,欲斗。
人为二者之斗设乐,所以娱二人也。
蚌、鹬果斗,破其一壳,各以半著泥沙中,其后遂不复斗。
人乘其斗,得之。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两个弱者蚌和鹬为了争夺海滩上的沙子而
互相争斗,最终被猎人捕获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强者也不一定总是胜利,有时候弱者也能创造奇迹。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ab7ebf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e.png)
昔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取蚌之肉,蚌紧闭壳口,不令鹬得食。
鹬亦尽力欲啄蚌,蚌愈闭得紧。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争,心中暗喜。
乃趋而前,以网取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翁遂得而捕之。
鹬蚌既为渔翁所获,蚌叹曰:“吾与鹬相争,欲得食,反为渔翁所获,岂非自取其祸哉!”鹬亦悔恨,曰:“吾与蚌相争,欲啄其肉,亦为渔翁所获,悔不早听蚌言。
”渔翁得鹬蚌,喜不自胜。
既而烹食蚌肉,又以鹬为食。
食毕,叹曰:“吾今日之利,皆因鹬蚌相争也。
”是以后世有智者,闻鹬蚌相争之事,皆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言其事也,亦寓意于世。
今译:从前,有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边争执不休。
鹬鸟想要吃掉蚌的肉,但蚌紧紧地闭上了壳,不让鹬鸟有机会。
鹬鸟也努力地啄蚌,但蚌闭得更加紧。
双方僵持不下,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争端。
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鸟和蚌在争斗,心中暗自高兴。
于是,他快步上前,用网捕住了它们。
鹬鸟和蚌都被网住,渔夫便将它们捕获。
鹬鸟和蚌被渔夫捕获后,蚌感叹道:“我和鹬鸟争斗,本想得到食物,反而被渔夫捕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鹬鸟也后悔不已,说:“我和蚌争斗,本想啄食它的肉,却也落得个被渔夫捕获的下场,真后悔没有早听蚌的话。
”渔夫捕获了鹬鸟和蚌,心中喜悦无比。
不久,他烹食了蚌肉,又将鹬鸟作为食物。
吃完后,渔夫感叹道:“我今天得到的好处,都是因为鹬鸟和蚌争斗的结果。
”因此,后世有智慧的人,听到鹬鸟和蚌争斗的故事,都会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既是对这件事的描述,也寓意着这个道理:在纷争中,往往会有第三者从中获利。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2dbbf0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9.png)
【原文】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替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河,看见一只河蚌刚刚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就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掉的河蚌。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来,明天你的嘴出不来,就会有死掉的鹬。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讨伐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惠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了讨伐燕国的计划)。
注释
且:将要。
伐:讨伐,攻打。
方:刚刚。
曝:晒。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熟:仔细。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08ce7cd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8c.png)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4d4048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d.png)
昔者,有一鹬一蚌,各居海滨。
鹬欲食蚌肉,蚌闭壳以拒之。
鹬乃曰:“汝欲以壳自守,吾将待潮至,汝壳自开。
”蚌亦曰:“汝欲以潮水食我,吾将待潮退,汝肉自出。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一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心生一计。
乃曰:“二者皆欲得食,何不两全其美?”鹬蚌闻之,皆问其计。
渔者曰:“尔等听吾言,各舍一己之利,俟潮水退后,吾为尔等开壳取肉,岂非两得之?”鹬蚌犹豫未决,然见渔者计谋巧妙,皆信之。
遂约期于潮水退后,渔者至,开蚌壳,取其肉。
蚌肉既得,渔者欲食之。
鹬曰:“吾与蚌相争,正为食肉,今肉已得,岂可独食?”渔者笑曰:“尔等皆谓吾有巧计,岂知吾之计,正使尔等两失也。
今肉在吾手,尔等皆不得食。
”鹬蚌大惊,悔不当初。
鹬曰:“吾与蚌相争,固为食肉,然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蚌和好,共御外患。
”蚌亦曰:“吾亦悔不当初,与鹬相争,未料及渔者之计,致令肉归他人。
自今而后,吾当与鹬和好,共谋生计。
”自此,鹬蚌和好,各不相争。
渔者见之,叹曰:“此乃鹬蚌之失,非吾之过也。
吾本欲为二者解纷,岂知反使二者受益。
”遂自此不复渔猎,而以教导他人为业。
译文: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分别住在海边。
鹬想要吃掉蚌的肉,蚌则闭紧壳子拒绝。
鹬说:“你想要用壳来保护自己,但我将等待潮水到来,你的壳自然会打开。
”蚌回答说:“你想要利用潮水来吃掉我,但我将等待潮水退去,你的肉自然会出来。
”二者争执不下,长时间无法解决。
这时,有一位渔夫经过,看到鹬和蚌在争斗,心生一计。
他说:“你们两个都想要得到食物,为什么不各自放弃一些利益呢?”鹬和蚌听后,都询问他的计策。
渔夫说:“你们听我说,各自放弃一些利益,等到潮水退去后,我帮你们打开壳子取肉,这样不是两全其美吗?”鹬和蚌犹豫不决,但看到渔夫的计策巧妙,都相信了他的话。
于是,他们约定在潮水退去后见面。
渔夫到了那里,打开蚌的壳,取出肉来。
蚌的肉已经被取走,渔夫想要吃掉它。
鹬说:“我和蚌争斗,本来就是为了吃肉,现在肉已经到手,怎能让你独自享用?”渔夫笑着说:“你们都说我有巧计,却不知道我的计策,反而让你们两个都失去了肉。
《鹬蚌相争》的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的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bd03f3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c.png)
《鹬蚌相争》的原文及翻译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3.曝:晒。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同“擒”,捕捉,抓住。
15.且:将要。
16.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17.禽:通“擒”,捕捉。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蚌相争文言文准确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准确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21687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b.png)
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鹬从之。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翻译:鹬和蚌相互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问蚌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美味,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同意了。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详细翻译: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鹬和蚌互相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鹬曰:“尔不胜我,反为我禽,何也?”鹬说:“你既然不是我的对手,却反而被我捉住,这是为什么?”蚌曰:“吾肉鲜美,子欲食之,吾死则尔独食。
今尔欲食吾,吾将死,子亦不得食矣。
”蚌回答说:“我的肉非常鲜美,你很想吃它,如果我死了,你就能独自享用。
现在你想吃我,如果我死了,你也得不到任何食物。
”鹬曰:“然则吾当如何?”鹬说:“那么我应该怎么办?”蚌曰:“吾死,子亦不能食。
不如两相释,俱得其所。
”蚌说:“我死了,你也不能吃到。
不如我们双方都放弃争斗,各自得到安宁。
”鹬从之。
鹬同意了。
蚌释鹬,鹬亦不食蚌。
蚌放走了鹬,鹬也不再吃蚌。
渔者见之,遂得而并禽之。
这时,渔夫看到了这一幕,于是把鹬和蚌一起捕获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双方都可能会失去更多。
有时候,放下争执,选择和平共存,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鹬蚌之争,最终以渔夫的得利而告终,这也反映了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a0ba22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e.png)
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鹬蚌相争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启示“鹜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在商场上,当我们正在拼得你死我活时,是不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的竞争是有益呢?还是有害?一旦共同灭亡,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146c4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6.png)
昔者,有鹬、蚌二物,居海滨之涯。
鹬欲取蚌而食之,蚌闭壳以拒。
鹬遂张翼,欲以翼扑取之。
蚌惧,遂张壳,欲以壳护其身。
鹬蚌相持,莫肯相舍。
久而不解,蚌渐困,壳为之裂。
适有渔者经过,见鹬蚌相争,遂趋而取之。
蚌虽壳裂,犹未解其封。
渔者得蚌,喜形于色,顾视鹬,鹬已飞去。
蚌得脱于鹬之害,亦喜而舞。
于是,蚌谓鹬曰:“子何不飞去,而与我相持,致我壳裂,得不亡乎?”鹬答曰:“吾所以与子相争者,欲食子耳。
今子既亡,吾何为而不飞去?”蚌又曰:“吾虽得脱于子,然壳已裂,子又何为而不去?”鹬笑曰:“吾虽去,然子壳已裂,不日将死。
吾何忧哉?”蚌闻言,悔恨交加,遂哀求鹬曰:“子诚欲去,吾愿以吾壳之半相赠,以报子之德。
”鹬喜,遂与蚌和。
蚌以壳半赠鹬,鹬遂飞去。
时人见之,咸曰:“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此盖言二物之争,往往为他人所乘,而不知自守也。
夫鹬蚌之争,虽小,可以喻大。
今夫世之君子,或有争名于朝,或有争利于市,皆如鹬蚌之相争。
而争之不已,则害必及己。
是以君子贵自守,而不与俗争。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嗟乎!鹬蚌之争,虽不足为奇,然其理甚明。
世之君子,宜以此为鉴,以免后悔。
若鹬蚌之壳,虽裂犹存,而鹬之去也,亦无遗憾。
是以吾人宜谨守分寸,不与俗争,以免后悔之及。
岂不美哉?夫争者,人之常情也。
然而争之有道,有道之争,则能息争而利己。
若鹬蚌之争,不知其道,故致害于己。
是以君子必审时度势,知所争何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盖闻古之圣贤,虽处乱世,而能自守其道,不与俗争。
是以能保其身,全其家,传之后世。
今之人,虽居太平之世,而多不能自守,竞相争利,致家破人亡,岂不惜哉?是以吾人宜以鹬蚌之争为鉴,审己之所能,量力而行,不与俗争。
夫争而不已,则害必及己。
是以君子贵自守,而不与俗争。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呜呼!鹬蚌之争,虽不足为奇,然其理甚明。
世之君子,宜以此为鉴,以免后悔。
夫自守者,所以免于患难,而安其身也。
岂不美哉?。
鹬蚌相争文言文和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5b578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d.png)
鹬蚌相争文言文和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文言文和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鹬蚌相争文言文和翻译1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a29e0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4.png)
《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鹬蚌相争》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鹬蚌相争》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鹬蚌相争两汉:刘向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
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蚌鹤之争渔翁得利意思
![蚌鹤之争渔翁得利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8c0665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6.png)
蚌鹤之争渔翁得利意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发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
这时,一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便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紧紧地把鹬鸟的嘴钳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河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
于是,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不放你,两天不放你,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它们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
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解释: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最终让第三者得利。
其中,“鹬”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蚌”是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在这个故事中,“箝”指夹住,“曝”指晒太阳,“渔者”指捕鱼人,“禽”同“擒”,指捉获。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典故: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惠王。
他讲述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指出如果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不下,对两者都没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可能会从中得利。
因此,他建议赵惠王停止攻打燕国的计划。
赵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劝诫人不要因争执而让第三者得利。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样的整理使得内容更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95c50e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a.png)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第1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
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大家看的懂鹬蚌相争的文言文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战国策》) 释义方——刚刚。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7e9afe2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e.png)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昔日,在海边,有一群鹬鸟,它们经常捕食海中的小鱼、小虾。
渐渐地,
它们开始变得贪婪,每天都要捕食更多的食物。
有一天,它们在海中发现了一
个大蚌壳,这个蚌壳里面肯定有很多美食,于是它们开始争夺这个蚌壳。
鹬鸟们发现这个蚌壳太大了,不能一起合作将它打破,只好各自占据一方,拼命往蚌壳里面伸长嘴巴,想要捕食里面的美食。
可是,这个蚌壳太硬了,它
们怎么也打不开。
渐渐地,一位渔翁出现了,他看到了这群鹬鸟正在争夺这个蚌壳,就决定
来看一看。
他发现,这个蚌壳里面肯定有很多宝贵的贝类,于是,他开始动手
将这个蚌壳打破。
当鹬鸟们发现这个蚌壳已经被打开的时候,它们惊讶地发现里面除了残留
的一些贝类,什么都没有了!因为,这个渔翁已经将里面的贝类全部取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鸟们之间的争斗只会让他们失去一切。
而,当他们
相互合作,去寻找更好的食物时,他们会变得更加强大。
渔翁则告诉我们,最
终得利的通常是旁观者,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整个局面,而不是陷入其中的人。
注释:
鹬:一种鸟类,长喙,细腿,狩猎小动物。
蚌: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外形像贝壳,壳很坚硬,可食用。
渔翁:从事捕鱼的人,通常是以渔业为生。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启示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84de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04.png)
鹬蚌相争的原文和译文启示《〈鹬蚌相争〉的原文、译文与启示》我在课本上读到了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叫《鹬蚌相争》。
今天呀,我就想跟大家好好讲讲这个故事呢。
原文是这样的:“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那我再给大家说说译文吧。
有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呢,这时候呀,一只鹬飞过来就啄蚌的肉,蚌呢,马上就合上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啦。
”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也拔不出去,你就会变成死鹬啦。
”这两个家伙呀,谁都不肯让步,结果呢,一个打鱼的人过来,就把它们两个都抓住了。
哎呀,这鹬和蚌可真是傻呀!它们就像两个在吵架的小朋友,互不相让。
鹬只想着蚌会死,蚌呢,也只想着鹬会死,它们都没有想到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敌人——渔夫呢。
这就好比两个人在马路上吵架,都想争个输赢,结果没注意到有辆车开过来了,那多危险呀!我就想起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小明也差点像鹬蚌那样呢。
我们在学校里做手工,有一个特别漂亮的彩纸,我俩都想要。
我就抓着彩纸的一头,小明抓着另一头。
我心里想:哼,我先看到的,这彩纸就该是我的。
小明呢,也想着:我先拿到的,凭什么给你呀。
我们两个就这么僵持着。
这时候呀,旁边的小红走过来,一下子就把彩纸拿走了,还说:“你们俩都不要,那我就拿走啦。
”我和小明当时就愣住了,然后就特别后悔。
这和鹬蚌相争不是一个道理吗?我们俩只想着自己要赢,结果把彩纸拱手让人了。
从这个故事里呀,我得到了好多启示呢。
在生活中呀,我们可不能像鹬蚌那样,只看到眼前的对手,和对手死磕。
要是这样的话,很可能就会有别的麻烦事儿来找我们了。
我们得学会退让,学会从大局着想。
要是鹬和蚌有一个能退一步,那它们就不会被渔夫抓住啦。
就像在我们班级里,有时候同学们会为了一点小事吵架。
比如说谁的铅笔掉地上了,被另一个同学不小心踩了一脚,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指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佚名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恐:担心。
为:替,给。
注释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鹬蚌相争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