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方法示踪东亚大陆边缘源汇沉积过程与环境演变_杨守业

合集下载

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㊀I S S N0256G1492C N37G1117/P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MA R I N EG E O L O G Y &Q U A T E R N A R Y G E O L O G Y第38卷第1期V o l .38,N o .1D O I :10.16562/j.c n k i .0256G1492.2018.01.014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郭玉龙1,杨守业1,2,苏妮1,印萍3,王中波3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青岛2660613.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系统采集了浙闽三条中小河流的代表性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1N 盐酸淋滤样品,研究稀土元素(R E E )在酸溶及酸不溶相态中的组成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的R E E 在总R E E 中的占比可达32%~82%,其中F e GM n 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的主要赋存形式.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的R E E 组成反映其遭受化学风化的信息;酸不溶组分主要由硅酸盐造岩矿物和稳定副矿物组成,尤其是锆石对R E E 组成有重要贡献.酸不溶相R E E 组成揭示,当地流域风化物质与潮流作用带入的长江源细颗粒是浙闽河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R E E 在风化及水动力分选过程中会发生分异,使得沉积物全岩组成不直接继承其源岩的R E E 组成特征,运用于物源判别时候需要慎重.中国东南河流沉积物显示G d 异常,这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G d 输入所致,而只反映中国东部物质的组成特征.关键词:小河流;稀土元素;沉积物;物源示踪中图分类号:P 59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R a r e e a r t h e l e m e n t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o f t h e s e d i m e n t s f r o ms m a l l r i v e r s d r a i n i n g so u t h e a s t C h i n a G U O Y u l o n g 1,Y A N GS h o u y e 1,2,S U N i 1,Y I NP i n g 3,WA N G Z h o n gb o 31.S t a t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S h a n gh a i 200092,C h i n a 2.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m e n t ,Q i n g d a oN a t i o n a l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i n g d a o 266061,C h i n a 3.Q i n g d a o I n s t i t u t e o f M a r i n eG e o l o g y ,C G S ,Q i n gd a o 26607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u s p e n d e da n df l o o d p l a i n s e d i m e n t s a m p l e sw e r e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co l l e c t e df r o mt h r e e s m a l l r i v e r s i n Z h e j i a n g a n d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s .T w oc h e m i c a l p h a s e s (l e a c h a t e sa n dr e s i d u e s )w e r es e p a r a t e db y 1N H C l l e a c h i n g an dt h e l e a c h a t e s a c c o u n t f o r 32%~82%o f t h e t o t a l R E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o nM n GF e (h y d r o )o x i d e s a n d c l a y m i n e r a l s a r e t h em a i nh o s t s o f a c i d Gl e a c h a b l eR E E s .T h eR E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 o f t h e l e a c h a t e s c a n p o t e n t i a l l y i n d i c a t e t h ew h o l ew e a t h e Gr i n g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s e d i m e n t s t o s o m e e x t e n t .S i l i c a t em i n e r a l s a n d s t a b l e h e a v y m i n e r a l s l i k e z i r c o n a r e i m po r t a n t h o s t s o f r e Gs i d u a lR E E s ,a n d t h e r e s i d u a l f r a c t i o n s a r er e l i a b l ef o r t h e i n d i c a t i o no f s e d i m e n t p r o v e n a n c e .T h ew e a t h e r i n gp r o d u c t so f r i v e r b a s i n s a n dC h a n g j i a n g Gd e r i v e d s e d i m e n t s p u m p e db y s t r o n g ti d e i n t ot h ee s t u a r i e s a r e t h em a i ns o u r c e so f t h e s er i v e r s s e d i m e n t s .R E Ef r a c t i o n a t i o n i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d u r i n g e x t r e m e c h e m i c a lw e a t h e r i n g a n dh y d r o d y n a m i c s o r t i n gpr o c e s s e s ,a n d t h u s i t s h o u l db ec a u t i o u s t ou s et h eb u l k R E E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t h e s er i v e r s e d i m e n t s t oi n d i c a t et h es e d i m e n t p r o v e n a n c e .S l i g h t p o s i t i v eG da n o m a l i e s o c c u r b o t h i nt h e l e a c h a t e s a n dr e s i d u e s ,w h i c hd on o t i n d i c a t e t h e p r e s e n c eo fa n t h r o p o g e n i c G d ,b u t r e f l e c t t h e g e o c h e m i c a l c o m po s i t i o n s o f t h em a t e r i a l s i nE a s t e r n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s m a l l r i v e r s ;r a r e e a r t he l e m e n t s ;s e d i m e n t ;p r o v e n a n c e s t u d y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流与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末次冰盛期以来东海沉积中长江源物质的源汇过程与环境意义 (41225020);科技部 典型中小入海河流河口动力沉积地貌与环境本底数据调查 项目(2013F Y 112200);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4X D 1403600)作者简介:郭玉龙(1988 ),男,博士研究生,海洋科学专业,E Gm a i l :y l g u o @t o n g j i .e d u .c n 通讯作者:杨守业,教授,主要从事东亚河流和边缘海沉积地球化学研究,E Gm a i l :s y y a n g @t o n g ji .e d u .c n 收稿日期:2017G05G31;改回日期:2017G12G21.㊀周立君编辑㊀㊀沉积物稀土元素(R E E s)组成基本继承和反映了流域源岩的平均组成,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河流入海沉积物的物源判别[1G5].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已对长江㊁黄河㊁珠江等大河沉积物的R E E 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基本查明了这些河流入海物质的R E E 组成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4,6G8].如系列研究揭示,长江下游近河口细粒沉积物的酸不溶组分中R E E 组成可以代表源区上陆壳的平均混合,而复杂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2月㊀的源岩类型和水动力分选引起的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的时空不均一性也应引起重视[4,9].比较而言,学界对一些中小河流仅有零星的关注[10,11].最近一些研究表明,沉积物粒度和矿物组成㊁化学风化和成土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沉积物R E E组成起控制作用[6,12G15].过去几十年的系列研究揭示了R E E在表生过程中的分异特征.如N e s b i t t等[16]的开创性工作表明,花岗岩风化过程中R E E是活动性元素,轻稀土(L R E E)比重稀土(H R E E)优先淋滤.风化壳R E E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风化过程中R E E的重新分布导致剖面内R E E的垂直分层现象,富R E E的副矿物的含量和稳定性,以及剖面的风化程度是控制剖面不同层位R E E富集程度和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10,17,18]. N e s b i t t等[15]对亚马逊河口深海扇的研究认为,流域强烈化学风化和沉积物搬运过程中的水动力分选可导致沉积物R E E发生分异,使得L R E E在细粒级沉积物中富集.G a r z a n t i等[12]认为水动力分选引起沉积物矿物组成发生分异,导致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R E E组成发生显著差异.对福建山溪性小河流木兰溪最新研究也揭示,从流域风化剖面到河流悬浮和河漫滩沉积物的物质输运过程中,化学风化和水动力分选可导致沉积物R E E发生明显的分异[10].为进一步验证R E E的物源示踪意义及其在表生过程中的分异特征,本文选择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河流包括浙江的椒江㊁瓯江以及福建的木兰溪,系统采集代表性河漫滩沉积物与悬浮物样品.用1N H C l淋洗沉积物,系统总结酸溶相与酸不溶相R E E 的组成特征㊁配分模式及控制因素.1㊀地质背景我国东南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缺少孕育大江大河的条件.河流多短小急促,以中小河流为主,长度均不超过600k m,流域面积多在6万k m2以下.浙江㊁福建两省受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为17~21ʎC,年平均降水达1500~2000mm.降水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径流深度超过800mm.浙闽中小河流上游一般坡度陡㊁水流急,流量年际丰枯变幅较大,洪季时洪峰持续时间短,水位常有暴涨暴落,具有明显的山溪性[19,20].下游则一般河道开阔,坡度较缓,潮流作用很强,具有明显的潮控特征[21].椒江㊁瓯江和木兰溪的基本水文参数见表1.表1㊀中国东南入海河流基本参数T a b l e1㊀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s t u d i e d r i v e r s 河流流域面积/103k m2长度/k m年均径流深/mm年均径流量/k m3年均输沙量/M t 长江[19]18006300500900470椒江[20]6.8197.710005.98.4瓯江[19]18390105620.22.7木兰溪1.716892110.47注:木兰溪参数来自福建水利信息网,h t t p://w w w.f j w a t e r.g o v.c n 这些小河流的流域处于华南褶皱区,受到华里西期㊁印支期,特别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强烈影响[22].区内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宙到第四纪地层多有出露,尤以中生代火成岩为特色.闽东大面积分布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岩浆岩,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地层的重要区域之一.浙江省的上侏罗统广泛分布巨厚火山岩系.白垩系为河湖相杂色碎屑岩和红色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古近系隐伏于平原地区,以湖相碎屑岩为主,局部夹基性火山岩.新近系为基性㊁超基性火山熔岩夹河流相碎屑岩沉积.第四系为冲积㊁洪积和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23,24].2㊀样品采集和方法椒江㊁瓯江及木兰溪河口潮差均大于4m,属于强潮型河口[19G21].前人对该区域河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仅有零星研究,样品多采集于河口区,缺少无潮流影响的中上游样品,研究样品多为表层沉积物,对更能反映入海物质组成的悬浮物关注比较少.2011年4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多次中国东南小河流野外地质考察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椒江㊁瓯江以及木兰溪等3条浙闽中小河流的悬浮物及河漫滩沉积物样品.本研究综合采集了这些中小河流上㊁中㊁下游的沉积物,特别是对这些河流潮流界之上河段进行了细致的样品采集(图1).悬浮物的采样位置为河道中心,用酸洗后的水桶采集深度为1m左右的河水.采集河漫滩沉积物时用干净的T e f l o n 小铲采集表层1~2c m的表土.所有样品均冷藏保存,之后在室内低温(40ʎC)烘干,研磨供后续实验.悬浮物利用预先处理的0 45μm醋酸纤维滤膜现场过滤水样获得,过滤水样体积为25~50L.为便于对比,本文还收集了长江下游干流季节性悬浮物.这些悬浮物于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采集自南通狼山附近的长江主航道上,每周乘船在固定041㊀第38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郭玉龙,等: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图1㊀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采样位置示意图F i g .1㊀T h e s t u d y a r e a s h o w i n g t h e d r a i n a g eb a s i n s ,r i v e r s y s t e m s a n d s a m p l i n gl o c a l i t i e s 位置采集,共51个.取干样0 15g 用于粒度分析.沉积物粒度分析前,用30%H 2O 2与1N 盐酸去除样品中的有机质和碳酸盐.样品经超声分散后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美国B e c k m a nC o u l t e rL S 230型全自动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度测试,仪器的测量范围为0 04~2000μm ,重复测量的相对误差小于1%.为了可靠地识别沉积物中的硅酸盐碎屑与其他组分,许多学者提出了沉积物的化学相态提取法,其中1N H C l 淋滤是较为常见的方案,在河流沉积物㊁海洋沉积物以及黄土沉积物等的研究中应用较广[4,10,25,26].沉积物经1N H C l 淋滤后的酸不溶组分代表相对较稳定的硅酸盐为主的碎屑组分,可以较好地指示物源.本文采用浓度1N 的高纯盐酸对0 5g 样品进行淋洗,得到酸溶相与酸不溶残渣相,并分别进行元素测试.酸溶的上层清液离心提取后稀释10倍,待测.酸不溶残渣样品烘干研磨,在马弗炉中600ʎC 下灼烧2h ,去除有机质.称取30m g 左右样品用H N O 3GH F 混合酸消解,之后稀释至适当浓度,待测.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 R I S A d v a n t a ge I C P GA E S )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P Q 3,T h e r Gm oE l e m e n t a l I C P GM S )测试常量元素(A l ,C a ,M g ,N a ,P 及F e )与微量元素(R E E ,Z r ,S c ,C r 及T h 等)含量.国家标样(G S R G5,G S R G6,G S D G9)监测数据表明,本研究常量元素的分析误差在5%以内,微量元素的分析误差在10%以内.在测得清液及残渣组分元素含量后,根据实验称重数据及质量平衡原理计算不同组分在沉积物全样中的占比.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清液元素含量(校正)=清液元素含量ˑ清液重/原始样品重;残渣元素含量(校正)=残渣元素含量ˑ消解样品重ˑ(1-L o i %)/原始样品重.其中,L o i %为样品的烧失率.沉积物全样元素含量为校正后的清液与残渣元素含量之和:全样元素含量=清液元素含量(校正)+残渣元素含量(校正)5个G S D G9标样的监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主微量元素的回收率在95%~102%之间.14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2月㊀3㊀结果3.1㊀R E E 在不同相态中的分布浙闽中小河流河漫滩和悬浮物以粉砂与细粉砂为主,平均粒径分别为6 6Φ和7 6Φ;长江大通季节性悬浮物主要是细粉砂,平均粒径为7 4Φ.R E E在浙闽细粒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为86μg /g ,在大通悬浮物中的平均含量为97μg /g .酸淋滤实验表明,浙闽河流沉积物R E E 淋出率(酸溶组分R E E 占全样R E E 的百分比)为32%~82%;椒江沉积物R E E 淋出率最低,平均为48%;瓯江沉积物R E E 淋出率平均为54%;木兰溪沉积物R E E 淋出率最高,平均为60%.长江南通悬浮物R E E 淋出率低于浙闽河流沉积物,平均为46%.杨守业和王中波[4]同样使用1N H C l 淋滤长江主要支流和干流河漫滩沉积物,但酸溶相总R E E 仅占全样的7%~53%,远低于本文分析的浙闽河流沉积物及长江南通悬浮物的数据(图2).不同稀土元素在酸溶相中的相对比例也不同.对于浙闽沉积物,轻稀土(L R E E ʒL a GS m )与中稀土(M R E E ʒE u GD y )较易淋出,平均为55%;重稀土(H R E E :H o GL u )淋出率略低,平均为41%.对于长江南通悬浮物,M R E E 较易淋出,在酸溶相中的含量平均占全样的54%;L R E E 淋出率平均为48%;H R E E 淋出率最低,为39%.而长江主要支流和干流河漫滩沉积物的M R E E 较易被淋出,E u 和G d 平均在酸溶相中可占总量的36%~39%,L R E E 与H R E E 淋出率仅为22%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所有样品,从H o 到L u 淋出率依次降低,即H R E E 越来越富集于酸不溶相态中(图2).3.2㊀沉积物不同相态中R E E 的分异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与长江南通悬浮物全样的上陆壳(U C C )[27]标准化模式很相似,均为L R E E 与M R E E 略微富集的平坦型,均呈现微弱的E u 负异常,及明显的G d 异常.木兰溪沉积物R E E 含量明显高于椒江㊁瓯江沉积物及长江大通悬浮物,呈现弱的C e 负异常,而椒江㊁瓯江沉积物及长江大通悬浮物均呈现弱的C e 正异常(图3a).椒江与瓯江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配分模式相似,L R E E 与MR E E 略微富集,并显示出轻微的C e正异常,表明有部分F e GM n 氧化物组分被淋出[6].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组分均显示较为显著的G d 正异常.长江南通悬浮物酸溶组分R E E 含量与椒江㊁瓯江沉积物相当,但L R E E 富集程度有所不及,且不显示C e 异常.木兰溪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含量最高,L R E E 与M R E E 富集,H R E E 略微亏损.浙闽河流沉积物与长江南通悬浮物酸溶组分均显示弱的E u 负异常(图3b).浙闽河流沉积物与长江大通悬浮物酸不溶相组分R E E 含量差别不大,均表现为 W 形分配,即富集G d 与H R E E ,具有明显的G d 正异常.椒江和瓯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R E E 配分模式相似,与之相比,木兰溪与长江南通悬浮物更富集L R E E 及亏损H R E E (图3c).4㊀讨论4.1㊀酸溶组分中R E E 的赋存状态沉积物1N H C l 淋滤的酸溶组分主要为碳酸盐与磷酸盐矿物㊁F e GM n氧化物以及有机质与部分黏图2㊀沉积物的R E E 淋出率(长江河漫滩数据来自文献[4])F i g .2㊀R e l a t i v e p e r c e n t a g e s o f t h e l e a c h e dR E Ef r a c t i o n s i n t h eb u l kc o m po s i t i o n s o f r i v e r s e d i m e n t s 241㊀第38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郭玉龙,等: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图3㊀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不同相态R E E 的U C C 标准化配分模式F i g .3㊀T h eU C C Gn o r m a l i z e dR E E p a t t e r n s i n t h eb u l ks a m pl e s (a ),l e a c h e d f r a c t i o n s (b )a n d r e s i d u a l f r a c t i o n s (c )土矿物吸附物质[4,6].其中,碳酸盐矿物R E E 含量很低,加之浙闽河流沉积物碳酸盐矿物含量也比较少,因此不是R E E 的重要载体[6,10,28].长江主要干㊁支流河漫滩沉积物的研究表明,酸溶相L R E E 主要以黏土矿物吸附态形式富集于细粒级组分,M R E E 主要来自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以及F e GM n 氧化物的溶解贡献[4].为揭示中国东南小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的赋存状态和控制因素,我们比较了R E E 淋出率与沉积物平均粒径(M z )㊁F e 2O 3含量㊁P 含量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 I A )[29]之间的相关性(图4).R E E 淋出率与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弱相关.整体上,粒径较细的悬浮物R E E 淋出率较高,粒径较粗的表层沉积物R E E 淋出率较低.两者相关性较差说明粒度对沉积物R E E 的淋出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或粒度对R E E 淋出率的影响很复杂,难以用简单的线性相关解释.F e GM n 氧化物一般富M R E E ,也被认为是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的重要来源.F e GM n 氧化物R E E 组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明显的C e 正异常[30].R E E 淋出率与F e 2O 3含量也呈弱相关,表明F e GM n 氧化物对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有一定贡献,但不是其主要的赋存形式.椒江和瓯江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显示轻微的C e 正异常,这也显示出F e GM n 氧化物的贡献[10].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R E E 含量很高,富M R E E ,很容易被盐酸溶解,也是酸溶组分M R E E 的来源之一[6].浙闽河流沉积物R E E 淋出率和P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但这并不能表明酸溶组分R E E 主要赋存在磷灰石中.由于水动力分选的影响,河流表层沉积物会比悬浮物更富磷灰石[12].而在本研究中,浙闽河流悬浮物比表层沉积物有更高34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2月㊀的P含量,这表明磷灰石应该不是P的主要赋存形式,推测P主要以有机态㊁吸附态或结合态等形式存在.沉积物的有机质结合态R E E含量和U C C 相当[31].根据烧失量(L O I)估算,浙闽河流沉积物平均含有机质6%左右,因此有机吸附态也不是酸溶组分R E E的主要载体.C I A由N e s b i t t和Y o u n g[29]首次提出,用于计算长石类矿物风化成黏土矿物的程度.其计算式为:C I A=A l2O3/(A l2O3+C a O∗+N a2O+K2O)ˑ100式中所有氧化物含量都以摩尔百分数表示, C a O∗是指硅酸盐里的C a含量,不包括碳酸盐和磷酸盐等矿物中结合的C a.C I A值越高显示硅酸盐矿物中的N a㊁K和C a从母岩中淋失越多,风化作用越强.一般认为未风化的新鲜岩石C I A为50,完全风化产物C I A为100,沉积物C I A值越大,表明硅酸盐岩化学风化程度越强烈,黏土矿物含量越高[32].R E E淋出率与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 I A)呈现较好的正相关,表明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的重要赋存形式.浙江㊁福建受季风气候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风化作用很强[28].强烈化学风化下,易风化的副矿物发生分解,R E E产生淋失,而后释放的R E E 随风化溶液迁移并被黏土矿物等吸附.这部分被黏土矿物吸附的R E E易被1N H C l淋滤,其配分模式受控于风化溶液的R E E组成[18].对福建山溪小河流木兰溪的最新研究也揭示,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组成可以反映流域化学风化过程[10].受控于流域季风气候,从北到南浙闽河流流域化学风化强度依次增强[28].木兰溪流域化学风化最强,因此酸溶组分R E E占总R E E比重也最大.瓯江㊁椒江流域化学风化强度弱于木兰溪,因此R E E淋出率也较低(图2).4.2㊀酸不溶组分中R E E的赋存状态沉积物的酸不溶组分主要由难溶硅酸盐物质及稳定重矿物组成[6,10].浙闽河流沉积物酸不溶组分R E E含量与平均粒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酸不溶组分R E E组成基本不受粒度的控制(图5a).图4㊀椒江㊁瓯江与木兰溪沉积物R E E淋出率与平均粒径(M z)㊁F e2O3及P含量㊁化学蚀变指数(C I A)之间的相关性F i g.4㊀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 t h e l e a c h i n gp r o p o r t i o n s o fR E E(%)w i t hm e a n s i z e(M z),F e2O3,Pa n dC I A441㊀第38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郭玉龙,等: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酸不溶组分R E E含量与沉积物C I A呈现弱负相关,表明酸不溶相R E E主要富集于沉积物的非黏土部分(图5b).元素T h一般富集于褐帘石㊁独居石以及磷灰石等矿物中,这些矿物也富含R E E[6,33].酸不溶组分R E E含量与T h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明这些矿物不是酸不溶相R E E的主要载体(图5c).元素Z r主要赋存在锆石矿物中,酸不溶相R E E含量与Z r含量呈正相关,表明锆石对浙闽河流沉积物酸不溶相R E E组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图5d).锆石等重矿物特别富集H R E E,且作为稳定重矿物不溶解于稀盐酸,这使得沉积物酸不溶组分相对富集H R E E(图3c).H R E E从G d到L u愈来愈富集在酸不溶相中,也说明锆石等稳定重矿物是酸不溶相H R E E的重要载体(图2).虽然重矿物只占沉积物的极小部分,但由于其R E E含量很高,因此被看做是R E E的重要载体[6,12].最近,S u等[10]对木兰溪沉积物的研究表明,黏土矿物和M n氧化物可能是酸不溶组分L R E E的主要载体.其他研究表明,沉积物中的E u主要来自长石,M R E E主要来自磷酸盐或F eGM n氧化物[6,12].因此,沉积物酸不溶相中不同的稀土元素赋存形式也不同.4.3㊀酸不溶组分的物源示踪意义深海沉积物㊁长江河漫滩沉积物㊁黄土沉积物等的1N H C l淋滤实验,都表明酸不溶组分是沉积物中的难溶硅酸盐和稳定重矿物部分,因此可以代表流域风化上陆壳的平均组成,可以指示陆源物源[4,25,26].浙闽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源岩类型和河流流系都比较简单,将有助于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S c㊁N b㊁T a㊁T h㊁C r与V等元素几乎全部来自碎屑物质,这些元素在风化过程中性质稳定,在自生物质中富集程度很低,因而多用于指示物源[3]. T h/C rGT h/S c二元图可以比较可靠地指示沉积物的基性㊁酸性火成岩来源[3,28].图6a中,玄武岩与基性岩[34]具有较低的T h/C r及T h/S c比值,而在酸性岩里T h/C r与T h/S c比值较高.U C C及世界河流悬浮物[35]的组成介于基性岩与酸性岩之间,为图5㊀椒江㊁瓯江与木兰溪沉积物酸不溶组分R E E含量与沉积物平均粒径(M z)㊁C I A㊁T h及Z r含量之间的相关图F i g.5㊀C o r r e l a t i o n s o fR E E i n t h e r e s i d u a l f r a c t i o n sw i t hm e a n s i z e(M z),C I A,T h,a n dZ r i n t h e r e s i d u a l f r a c t i o n s54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8年2月㊀这两种端元的混合.中国东部土壤[34]投点与中国东部U C C接近,投点比U C C更接近于酸性岩,这与酸性岩在中国东部广泛出露有关[22].长江南通悬浮物组成接近于中国东部U C C及中国东部土壤平均值.长江流域广大,流域岩石类型复杂,长江下游干流悬浮物代表了整个长江流域风化上陆壳的平均混合[9].浙闽河流沉积物物质来源变化大,椒江与瓯江沉积物大部分样品和木兰溪沉积物的部分样品投点接近于长江悬浮物,而木兰溪沉积物的另外一部分样品及瓯江沉积物的个别样品投点接近于酸性岩端元.浙闽河流流域源岩以中生代酸性火成岩为特征[23,24].另一方面,这些河流的河口潮汐作用很强,潮流携带大量沉积物进入河口和感潮河段,因此海区长江源物质也是浙闽河流河口沉积物的一个重要来源,T h/C rGT h/S c二元图中浙闽河流沉积物大都投点在U C C与酸性岩端元之间.木兰溪河口处于浙闽泥质区的南缘,海区长江源物质贡献相对较小,其沉积物组成更近于酸性岩浆岩端元.玄武岩与基性岩具有较低的(L a/Y b)U C C及(L a/S m)U C C比值,而在酸性岩里(L a/Y b)U C C及(L a /S m)U C C比值较高(图6b).U C C组成近于酸性岩,中国东部U C C的组成介于基性岩与酸性岩之间.中国东部土壤与中国东部U C C有不同的组成特征,显示出L a的相对富集,可能是由于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所致.世界河流悬浮物比U C C有更高的(L a/Y b)U C C比值,也反映水动力分选使得悬浮物中富L R E E的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而富H R E E的重矿物含量较低.椒江与瓯江沉积物大部分样品和木兰溪沉积物的部分样品投点接近于长江悬浮物,而木兰溪沉积物的另外一部分样品及瓯江沉积物的个别样品具有较高的(L a/Y b)U C C及(L a/S m)U C C比值,显示为L a的相对富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河流沉积物残渣态R E E组成与U C C㊁中国东部U C C及各岩石端元差别都较大.和花岗岩相比,浙闽河流沉积物酸不溶组分显示L R E E的亏损及H R E E的富集,这是风化过程中的R E E淋滤迁移及沉积物输运过程中水动力分选导致R E E再分配引起的[10],酸淋滤的实验方案也可能是导致这种区别的原因之一.4.4㊀河流沉积物的G d异常中国东南小河流沉积物R E E组成的另一个特点是U C C标准化下的G d异常(图3a,b,c),这个特征在长江㊁黄河等沉积物中也有体现[4,6],之前的研究中对沉积物的G d异常缺乏深入讨论.一般而图6㊀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酸不溶组分微量元素(a)及R E E组成(b)物源判别图(U C C数据来自文献[27],世界河流悬浮物数据来自文献[35],酸性岩㊁中国玄武岩㊁中国基性岩以及中国东部土壤数据来自文献[34])F i g.6㊀P r o v e n a n c e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d i a g r a m s f o rt r a c e e l e m e n t s a n dR E E i n t h e r e s i d u a lf r a c t i o n s o f r i v e r s e d i m e n t s言,G d异常用页岩标准化计算,计算式为δG d N A S C =G d N A S C/(S m N A S C0 33ˑT b N A S C0 67)[13,36,37].B a u和D u l s k i[36]首先利用G d异常来追踪人类活动对水体R E E的影响,水体中 过剩G d 主要来自医疗行业核磁共振设备的造影剂.与天然水体中的G d不同,人类活动排放的G d主要由胶体或配合物形式存在,地球化学性质更加保守,在水体中的滞留时间也更长[13].为探究中国东南入海小河流沉积物的G d异常及控制因素,我们尝试用U C C㊁北美页岩(N A S C)㊁世界河流悬浮物平均组成(WR S)㊁中国东部上陆壳(E CGU C C)㊁长江南通悬浮物(C J N T)㊁花岗岩等成641㊀第38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郭玉龙,等:中国东南入海河流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标准化,计算浙闽河流沉积物不同化学相态的G d 异常(图7).U C C 标准化后,浙闽河流沉积物不同化学相态均呈现较强的G d 异常.经过N A S C ㊁WR S 及E C GU C C 标准化后,浙闽河流沉积物显示中等的G d 异常.长江南通悬浮物标准化后,浙闽河流沉积物不显示G d 异常.花岗岩标准化后,浙闽河流沉积物显示出G d 负异常,表现为G d 亏损.综上,浙闽河流沉积物的G d 异常可能只反映其流域源岩相对于U C C 的组成特征,而不是工业污染引起的G d 输入所致.S u 等[10]的数据也表明,U C C 标准化下木兰溪源岩样品及流域风化剖面样品呈现G d 正异常,这也证实中国东部河流沉积物的G d 异常与人类活动无关.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G d 异常强于酸不溶相G d 异常,这是因为G d 有着半满的4f 电子层,所以G d 容易进入溶液,在溶液中及络合物中的稳定性比相邻的S m ㊁E u 与T b 更强[36].因此,天然海水㊁地下水等常具有较强的G d 异常,而风化产物则往往表现为G d 的相对亏损[37].在表生风化和沉积物搬运过程中,虽然G d 可能更容易从基岩释放进入溶液,但次生形成的F e GM n 氧化物等成分可能吸附溶解态的G d,导致沉积物酸溶及全样组分相对于酸不溶组分,具有更显著的G d 富集.这也是经过花岗岩标准化后,浙闽河流沉积物显示G d 负异常的原因(图7).图7㊀不同成分标准化下椒江㊁瓯江与木兰溪沉积物的G d 异常(N A S C ,北美页岩,数据来自h t t p s ://e a r t h r e f .o r g/G E R M R D /;WR S ,世界河流悬浮物平均值,数据来自文献[35];E C GU C C ,中国东部上陆壳,数据来自文献[34];C J N T ,长江南通悬浮物,本文花岗岩数据来自文献[10])F i g.7㊀G a d o l i n i u ma n o m a l i e s i n r i v e r s e d i m e n t s 5㊀结论(1)浙闽河流沉积物全岩R E E 组成控制因素复杂,受沉积物矿物组成直接影响.R E E 在风化过程及水动力分选过程中会重新分配,这使得沉积物不直接继承其源岩的R E E 组成特征,而成为源区风化物质平均R E E 组成的代表.本文推荐对样品进行酸淋处理,利用酸不溶相组分的地化组成来进行物源示踪研究.(2)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R E E 主要以黏土矿物㊁有机物以及吸附态的形式存在,F e GM n 氧化物也可能是酸溶组分R E E 的一个来源,酸不溶组分主要由硅酸盐造岩矿物和稳定副矿物组成,锆石等重矿物是酸不溶组分H R E E 的重要载体.(3)中国东南河流沉积物的G d 异常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G d 输入所致,而只反映中国东部物质相对于U C C 及N A S C 等的组成特征,以及G d 与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差异.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㊀B a y o n G ,T o u c a n n eS ,S k o n i e c z n y C ,e ta l .R a r ee a r t he l e Gm e n t s a n d n e o d y m i u mi s o t o pe s i nw o r l d r i v e r s e d i m e n t s r e v i s i Gt e d [J ].G e o c h i m i c a e tC o s m o c h i m i c aA c t a ,2015,170:17G38.[2]㊀S i n g hP .M a j o r ,t r a c ea n d R E E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o ft h e G a n ga R i v e rs e d i m e n t s :I n f l u e n c e o f p r o v e n a n c e a n d s e d i m e n t a r y p r o c e s s e s [J ].C h e m i c a lG e o l o g y,2009,266(3G4):242G255.[3]㊀T a yl o r SR ,M c L e n n a nSM.T h eC o n t i n e n t a l C r u s t :I t sC o m Gpo s i t i o na n d E v o l u t i o n GA n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t h e G e o c h e m i c a l R e c o r dP r e s e r v e di nS e d i m e n t a r y Ro c k s [M ].B l a c k w e l lO x G74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2
北京河湖中元素含量(%)
湖河名
P
Na K Ca Mg Mn Al Zn Fe Si Pb Cu
后海 前海 北海 昆玉河 八一湖 玉渊潭 动物园 北护城河 亮马河 朝阳公园 柳荫公园 红领巾公园 陶然亭 圆明园
0.1 46.4 7.02 33.7 30.8 0.02 0.07 0.1 0.46 1.9
重量百分率

oxygen
43 kg

carbon 16 kg hydrogen 7 kg

nitrogen 1.8 kg

calcium 1.0 kg phosphorus 780 g
37 L 7.08 L 98.6 L 2.05 L 645 mL 429 mL
3氧3:.561c%m 碳碳::212.82% 4氢6:.210c%m 1氮2:.72.6c%m 8钙.6:41.c4%m 7磷.5:41.c1%m
6.81 72.1 37.5 49 26.8 0.01 0.03 0.03 0.02 11.3
2.14 76 34.5 24.8 33.7 0.08 .0.38 0.32 0.42 10.1 0.12 0.01
1.05 44.7 15.7 32.7 35.2 0.07 0.4 0.24 1.17 3.25
重量百分率
46.6 27.7 8.1 5.0 3.6 2.8 2.6 2.1 1.5
氧 硅 铝 铁 钙 钠 钾 镁 其它所有
7

Element
M7700a--ksksggo动动f e物物le或m或e人nt Volume of i体人n 中a体7元中0-素k元g含素p量e含rs量on purified element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岩芯常量元素组成与古环境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岩芯常量元素组成与古环境

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岩芯常量元素组成与古环境王中波;杨守业;李从先【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04(033)005【摘要】南黄海中部三个晚第四纪沉积物岩芯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组成研究表明,岩芯YS1和YS2沉积物组成接近,而与YS3沉积物明显不同.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推测沉积物的来源不同,YS1和YS2沉积物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以长江沉积物为主;而YS3沉积物则主要来自朝鲜半岛,长江和黄河的细粒沉积物可能通过黄海暖流输运而影响该岩芯沉积.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受黄海暖流的影响显著,暖流形成前后的沉积物物源及沉积环境并不相同.黄海暖流靠近中国大陆一侧沉积区域的沉积环境由于气旋型涡旋的影响,水动力环境较弱,粒径较细,沉积速率缓慢;而靠近朝鲜半岛一侧的粗粒沉积物则由于靠近南黄海东北部的潮成砂体区,水动力环境相对较强,沉积物颗粒较粗,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与中部明显不同.【总页数】8页(P483-490)【作者】王中波;杨守业;李从先【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相关文献】1.兰州盆地第三纪沉积物常量元素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J], 王扬;刘星星;李再军;孙东怀;孙有斌2.南黄海沉积物常量元素组成及物源分析 [J], 蓝先洪;王红霞;李日辉;林振宏;张志珣3.冲绳海槽中部17000 a以来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J], 彭娜娜;曾志刚4.南黄海中部沉积物微量元素的环境记录研究 [J], 杜俊民;朱赖民;张远辉5.南黄海中部沉积岩芯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J], 蓝先洪;申顺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四章 化学地球动力学及深部过程地球化学示踪

第四章 化学地球动力学及深部过程地球化学示踪

(接上页) 球层圈的相互作用,包括壳/幔、上/下地幔、以至核/幔过渡带 的物质交换与再循环等,来解释多种地幔端元的成因。也就是 说由地幔化学结构的多样性,进而产生了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来揭示地球动力学的构想。 *多同位素体系线性和非线性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使有可能 模拟地球、地幔不均一化学结构的形成与层圈相互作用,以期 揭示壳幔演化历史及地球动力学。 因此,产生了将地球视为一个统一的动力学系统,以层圈 的相互作用为主导,以揭示壳、幔化学组成和演化为基础,探 讨地球发展历史与动力学的化学地球动力学(chemical geodynamics)的构想(Allegre,1982; Zindler & Hart,1986)。
北太平洋型陆块省:铅同位素具有NHRL 特征,分布于北美西部以及亚洲的西伯利 亚与华北之间; 东冈瓦纳型陆块省:具有较高的 206Pb/204Pb和DUPAL异常特征,范围包括 澳洲西部、南部非洲、印度、印度支那和 华夏(华南);
西冈瓦纳型陆块省:具有高206Pb/204Pb和高μ 值特征, 范围包括非洲中部、南美、南极和澳洲东部; 劳亚或北大西洋型陆块省:具有低206Pb/204Pb和近于 原始地幔的低μ 值特征,范围包括欧洲、格陵兰、北 美东部、西伯利亚、华北和塔里木。 与大洋同位素省对比前三个陆块省可分别相当 于三个大洋省,只有北大西洋型陆块省还没有找到对 应的大洋省。
各类型地幔端元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143Nd/144Nd 87Sr/86Sr 206Pb/204Pb 176Hf/177Hf
0.5131~ 0.5133 0.7020~ 0.7024 15.5 ~ 17.8
0.2831 ~0.2835
高U/Pb值地幔(HIMU)
I 型富集地幔(EM I) 流行地幔(PREMA) 原始地幔(PM)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有机质的物源分析

F ? I UGG= G@= <; 三降藿烷。随着沉积有机质成熟度 的增加, 3- 逐渐消失,从而使得 3’ 的含量相对增 加。表 G 显示 :;< 站藿烷的成熟度高于 666 站, 666 站藿烷的成熟度不高。 "<G 藿烷 GGV J F GGV H GGW I 比值中的 GGV 是指 (GGV) , "<G U6A" F ? I , G6# F ? I U<;, <6 二升藿烷 GGW 是 (GGW) (图 指 "<GU6A" F ? I = G6# F ? I U<;= <6 二升藿烷 。W 构型为生物型, 当有机质成熟时, 形成 W 构型 <) 和 V 构型的混合物,所以这一比值可指示有机质的
植烷 J !"6K ;N @K ;N A@ ;N KO ;N KO ;N K<
姥鲛烷 J 植烷 ;N KK ;N @K ;N OP ;N <6 ;N G<
!"# F M I G<N GG 6KN K; G<N A< 6:N AO 6@N ;:
(长江口泥质区 ) :;< 站 (济州岛西南泥质区 ) 666 站
!"G6 J !"GG
L
7" .4%4-&1&%’ (8 19& ’4-.)&’ 8%(- ’1410($’ :;<= 666= ">:= ?@ 4$+ 66AB< F "G6 H " GG I J F "GK H " G@ I ;N <A ;N P; ;N GK ;N <O ;N KG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同济大学精品课程
申报表
所属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课程名称海洋地质学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海洋科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海洋地质学
课程负责人刘传联
申报日期2005年12月28日课程网站地址
同济大学教务处
二○○五年十月
填写要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
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
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
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5.自我评价
6.课程建设规划
7. 院(系)的政策措施
8. 说明栏。

黄河_长江与韩国Keum_Yeongsan江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黄河_长江与韩国Keum_Yeongsan江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而其他元素含量则在二者之间;黄河沉 素地球化学特征。 韩国河流沉积物中 K5 及碳酸盐含量显著低于长江和黄河, 积物以总无机碳 L 21K M 、 而长江沉积物则显著富集 26 和 O。,?D4 和 J?>;<95; 江沉积物中 O、 N5 和 K5 含量高为特征, 而 ,、 韩国河流沉积物极低的 K5 含量同 K5、 0? 和 P< 在酸溶相中比例可达 #"Q R &&Q , S7 和 26 则富集在残渣相中。 流域缺乏碳酸盐源岩密切相关,其沉积物主要由侏罗 3 晚白垩纪的花岗岩经过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而成。虽然 K5 (K5! ) 在中韩河流沉积物之间含量差异显著, 但必须谨慎运用全钙含量来识别海区物源。而沉积物中非碳酸盐态钙 及相应的 , T K5! 和 S7 T K5 ! 比更适合用来示踪黄河及 ,?D4 和 J?>;<95; 江沉积物;26 则可以用来区分长江与其他河 流沉积物。 关键词:河流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物源示踪;韩国;中国 中图分类号:OH)H 文献标识码:S
U% R &V
%
样品来源与分析方法
研究样品取自黄海、渤海周围的 ( 条主要中韩
。然而已有的研
究多是从海区着手,对海区沉积物的物源端员的组 成特征认识不够。以南黄海为例,一些学者尝试运 用常量元素来揭示其沉积物的来源,认为其主要由 中韩河流供给
U% R &V
河流。黄河漫滩和河床底质样品分别于 %))& 年和 !""" 年取自中游包头附近、下游济南、现代河口和 苏北废黄河口地区, 同时在南京、 江阴、 南通和河口 地区系统采集长江沉积物样品。 !""% 年 ( 月在韩国 的 ,?D4 和 J?>;<95; 江的下游和河口地区采集河漫 滩样品。 ,?D4 和 J?>;<95; 江是韩国流入黄海的代 表性河流, 长度分别为 ("% W4 和 %%H W4, 流域面积 # ! # ! 为 )@ ) X %" W4 和 !@ + X %" W4 , 径 流 量 分 别 达 H@ " X %") 4# T 5 和 %@ & X %") 4# T 5 U ’I )I %# V 。,?D4 江的 输砂量为 H@ & X %"& Y T 5 U %# V ,而 J?>;<95; 江不到 % X %"& Y T 5。两条河流流域年均降雨量则相近,均在 % !"" 44 左右 U ! V 。 用 %"Q E! -! 和 "@ % 4>7 T F EK7 溶液去除样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杨晋东,于振锋,郭旭,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J ]. 岩矿测试,2023,42(6):1104−1119. doi: 10.15898/j.ykcs.202306060075.YANG Jindong ,YU Zhenfeng ,GUO Xu ,et a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Mechanism in Late Paleozoic Mudstone, Eastern Margin of Ordos Basin [J ]. 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2023,42(6):1104−1119. doi: 10.15898/j.ykcs.202306060075.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杨晋东,于振锋,郭旭,赵瑞熙(山西蓝焰煤层气工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0)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致密砂岩气资源丰富且含气层位较多,为探究煤系地层泥质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指导该区煤系气资源高效开发,本文采集了石西地区石盒子组、山西组和太原组共计26块泥质岩样品,利用ICP-MS 、SEM 、XRF 和同位素质谱仪开展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和黏土矿物组成等分析测试工作。

基于实验结果,对石炭—二叠系沉积环境(包括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陆源碎屑)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和太原组泥岩样品有机碳含量介于0.31%~5.97%(均值2.87%),而石盒子组为0.09%~2.75%(均值0.72%)。

太原组至石盒子组样品Sr/Cu 和Mg/Ca 值偏低,Fe/Mn 值较高,指示该沉积时期整体属于温暖潮湿气候,氧化还原敏感元素(RSEs)指标V/(V+Ni)和Ce/La 均值分别为0.75、1.93,呈现缺氧环境特征。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及源区特征分析作者:朱钘刘云华高晓峰夏明哲查显峰罗居德来源:《新疆地质》2024年第01期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也是研究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环境演化的重要区域。

南缘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由上部主体浅青灰色-灰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下部土黄色长石岩屑砂岩、含砾粗砂岩、砾岩组成,对上部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样品化学蚀变指数(CIA)为77.57,反映物源区经历中等风化作用;碎屑物质磨圆和分选较差,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短,成分成熟度低;Cu/Zn、V/Cr、V/(V+Ni)、Ni/Co及U/Th值指示古沉积环境为富氧的氧化环境-贫氧过渡环境;Sr/Cu、Al2O3/MgO值指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Li,Sr,Sr/Ba,Th/U值指示淡水环境;综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其上部主体为浅湖亚相沉积,下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样品中含流纹岩岩屑,La/Th-Hf、La/Sc-Co/Th和Ni-TiO2判别图指示三工河组源岩主要来自于上地壳长英质火山岩;出现少量安山岩岩屑和Th/Co、Th/Cr比值显示源岩有少量中-基性岩。

通过样品与不同构造背景杂砂岩成分对比、Th-Co-Zr/10、La-Th-Sc、Th-Sc-Zr/10判别图显示物源区应为大陆岛弧构造背景。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工河组;地球化学;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属同一沉积旋回。

八道湾组为南缘主要烃源岩层位之一[1-3],三工河组同样具有油气成藏条件[4,5],具较好的油气藏勘探前景。

三工河组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大部分区域。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沉积特征存在一定差异[4-13]。

前人对南缘和临近中央凹陷三工河组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沉积特征[6-8]、砂体结构和水动力条件[9-13],认为区域内沉积水体水动力条件自早期辫状河三角洲相到晚期湖泊相逐渐减弱[14-15],早期发育有河道强、弱冲刷叠置砂体组合等多种砂体组合样式[10]。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地球化学示踪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可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演化历史。

在沉积环境中,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及其在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沉积环境是地球表面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环境。

沉积环境的特点包括岩石和土壤的沉积、风化和侵蚀等自然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结构,还对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挑战。

地球化学示踪是通过追踪元素或化合物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来揭示地质历史和自然过程的信息。

常见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包括同位素示踪、元素示踪和化合物示踪等。

同位素示踪是利用同位素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来追踪物质来源和演变过程。

例如,通过测量岩石中某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该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地质环境。

元素示踪是通过测量岩石或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来推断沉积环境的特点和演变历史。

例如,测量岩石中钠、钾、钙等元素的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的侵蚀和沉积过程。

化合物示踪是通过测量化合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和变化,来研究有机物的降解和迁移过程。

例如,在研究油气的形成和运移过程中,可以运用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来追踪有机物的演化历程。

地球化学示踪技术在沉积环境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油气勘探方面,地球化学示踪可以用于判断烃类的来源、运移和聚集规律,从而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在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地球化学示踪可以用来追踪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某地区的环境污染监测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大气中不同高度上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比值,来了解颗粒物的来源和扩散路径。

同时,结合其他地质信息和气象数据,可以进一步推断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和未来趋势。

又如在某油田的油气勘探中,通过测量地层中有机物的同位素比值和化合物组成,可以判断油气的生成时间和源岩类型。

这些信息对于油气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和降低开发成本。

崇明岛H12孔百年来长江入海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原因

崇明岛H12孔百年来长江入海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原因

第38卷第6期2020年12月Vol.38No.6Dec.2020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崇明岛H12孔百年来长江入海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原因段知非1,李超1,毕磊1,何中发1,2,李芳亮1,杨守业11.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上海2000922.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摘要地质历史时期长江入海沉积物的来源和组成特征是探讨东亚边缘海地区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

崇明岛H12钻孔沉积物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Nd 同位素、Eu 异常、Cr/Th 、Sc/Th 等指标在1858—1906年间明显波动,波动的年份与文献记载的洪水事件发生时间基本一致;而在1906年之后沉积物中以上各地球化学指标趋于稳定。

结合长江不同支流的沉积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运用物源混合模型进行判别,结果显示过去150年来长江入海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支流及汉江,不同支流的洪水信号可以通过入海沉积物通量和化学组成来提取。

20世纪以来H12钻孔沉积的各物源指标波动明显减小,推测与崇明岛当地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有关,防护堤、海塘等工程修建改变了长江入海沉积物在崇明岛的沉积方式,使得洪水时期沉积物无法在岛上淤积,因而钻孔记录中很难再发现洪水事件信号,沉积地球化学物源指标趋于稳定。

关键词长江沉积物来源;洪水事件;崇明岛;物源指标;人类活动第一作者简介段知非,男,1996年出生,硕士研究生,海洋沉积学,E⁃mail:******************.cn通信作者李超,男,副教授,E⁃mail:**************.cn 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0引言长江是我国东部最大的河流,输沙量约5亿吨/年[1],其入海沉积物对河口乃至整个东海沉积体系形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扩散、古环境重建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2⁃3]。

晚第四纪以来,东海陆架和冲绳海槽主要接受陆源碎屑沉积,而长江大量入海沉积物对东海地貌格局的塑造及沉积体系的形成起主导作用[4⁃6]。

高中地理化学 陈道公 支霞臣 杨海涛 编

高中地理化学 陈道公 支霞臣 杨海涛 编

增加,代之而起的则是所谓的鲕状赤铁矿矿床。 总之,研究地球上各地质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反应、化学演化,了解其
一切化学方面,便构成了地球化学领域的主要方面。
1.2 地球化学的发展
现代地球科学有三门基本学科: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大致 在本世纪 40 年代末期和 50 年代初期,地球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成型的学科。 这里,作为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是以学科命名的课程在一些大专院校开设, 以学科命名的科研和教学单位开始出现,以及以学科命名的学术刊物问世 等。当前许多重大的地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如地球的起源、全球板块构造理 论、区域成矿问题分析等,都有赖于这三门基本学科的紧密配合。
发生在地球上的各种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都是物 质的运动过程。在这些作用中,元素和由它组成的化合物依据各自的物理性 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温度、压力、浓度等),遵 循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速度相对地运动着,并产生物质的化学变化。这种 变化和运动所表现出来天然化学现象,可以称为地球化学作用或地球化学过 程。地球化学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要研究地球表面及深部和某些天体千变万 化、丰富多采的化学作用。地质作用就是一种重要的地球化学作用,它包括 了各类岩浆作用、风化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岩浆作用中又有熔融作用、 结晶作用、同化混染作用等等。这些作用各有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和物理 化学作用。
地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经典地球化学阶段,着重 研究元素的丰度、分布和迁移,研究的手段主要是无机化学、晶体化学和分 析化学的方法;二是近代地球化学阶段。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宇航技术、 高温高压实验技术、核物理探测技术等),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朝着地球内部和宇宙空间发展,形成了以研究地幔为对象的深部地球化学和 研究陨石、月球、宇宙尘的宇宙化学。除研究元素外,还发展了同位素研究, 建立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研究手段上更加注意了物理化学、热力学和动力 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了各种地球化学的模式研究,形成了地球化学全面发 展的新时期。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学和古气候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生产力指标, 如 究(古)海洋生产力的重要指标[3–8]。得益于多接收器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9-10-19; 改回日期(Revised): 2020-06-28; 接受日期(Accepted): 2020-07-0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30531, 41991324) 作者简介: 金晨阳(1996–), 男, 硕士研究生, 海洋地质学专业。E-mail: cyjin@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Shou-ye, E-mail: syyang@; Tel: +86-21-65989130
究者利用珊瑚、有孔虫中的 Ba/Ca 比值反映边缘
Geochimica ▌ Vol. XX ▌ No. X ▌ pp. 00–00 ▌ XXX, 202X
第X期
金晨阳等: 海洋钡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3

节)。珊瑚中的钡同位素结合 Ba/Ca 比值也可以提供 海水中与生物过程的相关性 (被生物体吸附沉降至
更多古海洋变化信息[20,26–27]。由于钡同位素示踪研 弱光层后分解释放, 并在过饱和微环境中形成重晶
究的逐步深入, 海水钡循环和(古)海洋生产力的研 石沉淀), 以及重晶石在沉积物中的高保存率, 自生
摘 要: 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的众多研究
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钡同位素在早期主要用于行星演化研究, 而随着其分析精度的提升, 被较广泛
地用来示踪研究地球表生过程和环境演变。近些年, 钡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发展迅速, 尤其是在示踪(古)
n 海洋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次研究综述了海洋钡的主要储库——海水、沉积物和珊瑚的钡同位素组成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赵宁;杨旸;高建华;刘毅飞;蔡廷禄;贾建军【摘要】潟湖海湾可以保存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良好记录,碳氮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征可用来有效地反演这些演化。

对位于山东半岛的月湖柱状样和沿岸表层样总有机碳、总氮、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陆源物质对月湖沉积物和有机质的贡献很小,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维管植物大叶藻和各种海洋藻类。

在2002年前大约140 a的沉积历史中,大叶藻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在约1930年和1980年有两次明显的上升,前者可能因为种群的快速繁育,后者则可能是1979年口门筑坝后由于湾内环境恶化,大叶藻开始大量死亡的表现。

月湖海洋藻类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在沉积记录中保持相对稳定,而大叶藻则增加了一倍,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演变(如沙嘴生长、口门缩小)和人类活动(如筑坝、修筑虾池)对月湖生态环境及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在沉积物中有清晰的记录。

%In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can be preserved in lagoon sediments potentially, and reconstructed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concentration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in organic matter. The Yuehu Lagoon, located in the Rongcheng Bay at the eastern tip of Shandong Peninsula, is a small lagoon-tidal inlet system. Our work on a sediment core in the lagoon and 18 near-shore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indicate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in the lagoon sediments is mainly sourced from eelgrass (Zostera marina) and marine algae, with negligible terrestrial input. The results of carbon, nitrogen element and isotop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eelgrass kept increasing in the past ~140 years before 2002,especially in two periods of around 1930 and near 1980. The former increasing might be resulted from the prosperity of eelgrass;the latter wa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massive death of eelgrass after the dam construction near the lagoon mouth in 1979 that deteriorated the lagoon environment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relatively stable 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of marine algae, that of eelgrass increased about two-fold, but both had some fluctuations. Therefore, the influences of natural evolution (e.g., the growth of sandspit) and human activities (e.g., the dam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rganic carbon burial are clearly recorded in the sediments of Yuehu Lagoon.【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10页(P365-374)【关键词】稳定碳氮同位素;大叶藻;海洋藻类;有机质;月湖【作者】赵宁;杨旸;高建华;刘毅飞;蔡廷禄;贾建军【作者单位】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oods Hole,MA 02543,USA;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3;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3;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P595海岸带是当今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区, 这里人口众多, 生产力高,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探寻地球新陈代谢过程的钥匙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探寻地球新陈代谢过程的钥匙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探寻地球新陈代谢过程的钥匙
杨楚鹏
【期刊名称】《科技风》
【年(卷),期】2018(000)031
【摘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灵魂.它使得元素和能量通过庞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在地球各圈层之间不停的转化和传输,确保地球系统功能正常,维护地球环境的物理和化学平衡,构成了如同生命体般的新陈代谢模式.对碳、氧、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页数】2页(P204,208)
【作者】杨楚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沧海桑田--中国的沙尘暴、气溶胶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J], 庄国顺
2.植硅石在全球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J], 薄勇
3.全球变化背景下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J], 彭淑娴;陈登鹏;王嘉伟;自学芬;曾铭;刘嫦娥;段昌群
4.全球变化背景下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进展 [J], 彭淑娴;陈登鹏;王嘉伟;自学芬;曾铭;刘嫦娥;段昌群
5.环境中的黑碳及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J], 韩永明;曹军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

苏北滨海平原冰后期古地理演化与沉积物物源研究杨守业;李从先;张家强【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00(002)002【摘要】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长江与黄河对冰后期的苏北滨海平原发育与苏北南黄海潮成砂体的形成影响巨大。

冰后期早期长江物质影响大于黄河。

黄河供给泥沙量较少,且对本区影响主要在北部、中部地区。

公元1128年黄河改道由苏北入海之后,黄河影响范围明显大于长江。

长江仅由个别狭窄的汊道提供有限的物质而影响范围较小。

古长江主流并未由琼港地区入海,而携带大量物质建设潮成砂体。

最近2000年来本区沉积物主要由黄河提供。

分析表明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在沉积物物源判别时,可有效的避免水动力因素影响,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页数】8页(P65-72)【作者】杨守业;李从先;张家强【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092;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上海 200092;石油大学,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相关文献】1.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J], 赵宝成;王张华;李晓2.苏北滨海平原区古潮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其验证 [J], 朱玉荣3.苏北滨海平原全新世沉积物物源研究——元素地球化学与重矿物方法比较 [J], 杨守业;李从先;张家强4.17000年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物源演化及其古环境记录 [J], 王佳泽;李安春;黄杰5.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指示 [J], 唐珉;杨守业;李保华;李从先;王强;赵泉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环境Fe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海洋环境Fe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第21卷第11期2006 年11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 .21 N o.11N o v.,2006文章编号:1001-8166 (2006 )11-1171-09 海洋环境F e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杨耀民1,石学法1,刘季花1,王立群2(1.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61;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712 总队,陕西 咸阳 712000 )摘 要:Fe 是海洋“生物泵”中限制浮游生物生长和控制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可间接影响大气中C O 2含量,反馈于全球的气候变化。

近年来基于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M C - I C P- M S )分析方法的改进及测试精度的提高,应用Fe 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分馏机制,为研究海水中Fe 的主要来源以及示踪海洋环境中Fe 的循环过程等,提供了一个有效地球化学指标,也对示踪地球不同演化阶段的海洋沉积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海洋环境中不同储库的Fe 同位素组成,洋中脊热液流体—玄武岩、海水—大洋玄武岩等水—岩反应影响Fe 同位素分馏效应的主要因素及地球不同演化阶段古海洋沉积环境中的Fe 同位素变化。

认为海洋环境下Fe 同位素可以产生较为明显的分馏作用,轻铁同位素具有更易活动、易迁移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不同相态、不同矿物间Fe 同位素分馏系数的确定等相关问题仍是今后Fe 同位素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 键 词:Fe 同位素;分馏系数;海洋环境;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 736.4 +4 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地壳中含量位于第四位的Fe 元素( F e O T:6.71%)[1],在自然界存在4个稳定同位素54Fe(5.84%)、56Fe (91.76%)、57Fe (2.12%)、58Fe (0.28%)。

一般采用δ56 F e ={[(56 F e / 54Fe S am p l e )/(56 F e /54FeS t and a r d)-1]×10 3}、δ57F e ={[(57F e / 54FeS am p l e)/(57 F e /54Fe S t anda r d )-1]×10 3}来表示铁同位素的组成变化[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34( 5)
903 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 中国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的 研究几乎是空白。 因为缺乏中国河流颗粒物元素 Meybeck 和 上世纪 70 年代, 与同位素组成的资料, Martin 等学者估算的世界河流沉积物化学平均组成 时都没 有 或 很 少 中 国 河 流 数 据 ( Meybeck,1976; Martin and Meybeck, 1979) 。显然, 考虑到中国发育 若干条世 界 性 的 大 河, 且这些河流跨越不同的地 地理和气候单元, 入海物质具有巨大的通量, 不 质、 将中国河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纳入到全球河 流系统中去, 是非常不完善的。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 年代, 以陈静生、 李远辉、 杨作升、 赵一阳、 蓝先洪、 黄薇文和张经等代表的中国学者便开展了中国大 陆三大河流( 长江、 黄河与珠江 ) 沉积物地球化学组 成的基础研究, 主要集中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 , 目前 河流沉积地球化学主要运用于两方面研 究, 一是根据河流沉积物的元素与同位素组成来研 究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区, 流域内源岩的化学风化特 征, 和人类活动对元素组成的影响, 及河口地区元 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等; 二是根据流域内、 河口三角 洲及邻近陆架区的岩心沉积地球化学组成 , 探讨地 质历史时期河流入海沉积物的通量、 搬运扩散方式 及其蕴含的源区风化特征和气候演化信息 。 另外, 沉积地球化学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重建主要河流 水系的演化历史。 2. 1 入海河流沉积物来源和源区风化特征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 在河流的下游及河口 三角洲地区, 表层沉积物或悬浮物各具不同的元素 组成特征, 主要受流域不同源岩类型、 物理和化学 风化过程、 人类活动( 包括污染 ) 等因素控制。 长江 作为亚洲第一大河, 黄河作为多年输沙量第一的亚 洲大河, 它们的河流地球化学组成一直是科学界关 注的热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张经和黄薇文 为代表的学者比较研究了长江与黄河下游及河口 三角洲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 ( Yang and Milliman,1983; Zhang et al., 1988, 1992; Huang and Zhang,1990; Zhang et al., 1990; Huang et al., 1992; 张经,1994,1997 ) , 引起国际科学界对东亚 河流地球化学研究的广泛重视。 赵一阳等学者率 先运用中国主要河流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不同 组成特征, 来示踪入海河流沉积物在东部边缘海的 分布, 并讨论了元素的不同结合相态和沉积物粒度 对元素组成的控制机制 ( 赵一阳,1983; 赵一阳和 鄢明才,1992,1994 ) 。 东亚河流沉积地球化学研 究中, 应用比较普遍的物源示踪方法主要包括: 主、 SrNdPb 同位素等传统地球化学方法及 微量元素,
Geochemical Approaches of Tracing SourcetoSink Sediment Process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t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YANG Shouye 1 ,WEI Gangjian 2 ,SHI Xuefa 3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Sediment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Qingdao Shandong 266061,China
大陆边缘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 具有重要意义。东亚边缘海沉积地球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几方面 : 入海河流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组成示踪沉积物源区的风化剥蚀特征 , 河口陆架区沉积地球化学行为 ; 通过大陆边缘的沉积地球化学记录 , 探讨不同时空尺 度河流入海沉积物的通量 、 搬运扩散方式及其蕴含的季风气候和海区环境演化信息 。 目前相关研究与国际前沿水平依然存 在较大差距, 需要从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角度 , 通过地球化学与其他学科方法交叉的研究手段 , 从整体上研究东亚大陆 边缘的沉积过程, 揭示从流域到河口、 陆架至开阔海的沉积物源汇系统过程和环境演变规律 , 及东亚大陆边缘沉积和海陆相 互作用的全球意义。 关 键 词: 东亚大陆边缘; 地球化学; 沉积; 环境; 河流; 从源到汇 2802( 2015) 05090209 doi: 10.3969 / j.issn.10072802.2015.05.003 文章编号: 1007中图分类号: P59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海洋地球化学·
Bu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Vol. 34 No. 5,Sep. ,2015
地球化学方法示踪东亚大陆边缘源汇 沉积过程与环境演变
1 2 3 杨守业 , 韦刚健 , 石学法 1. 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 实验室, 广州 510640; 3. 国家海洋局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 东亚大陆边缘发育特征的河控型边缘海沉积 , 其源汇沉积过程的深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 、 物质循环和
1
东亚大陆边缘沉积的研究意义
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和东亚边缘海形成作为 形成了亚洲大陆边缘独特的 地球演化的重大事件, “从源到汇” 体系。东亚发育系列特征边缘海, 如东 发育世界 海连接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 , 罕见的宽广大陆架, 及复杂的陆架流系; 在冰期和 东亚边缘海经历强烈的陆海相 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互作用, 沉积环境发生巨大变 化。 在 构 造季风气 候海平面海洋环流人类活动等不同时间尺度多 因素控制下, 东亚边缘海接纳了世界大河 ( 如长江、 黄河、 珠江) 和岛屿山溪性河流 ( 如台湾 ) 的巨量入 成为世界上物质交换最活跃的大陆边缘之 海泥沙, 一, 并发育大河三角洲和独特的陆架泥质与砂质沉 2006; Kao and 积体系 ( 李 铁 刚 等,2003; 杨 守 业, Milliman,2008; 高抒,2013; Liu et al.,2013; Gao and Collins, 2014; Li et al., 2014) 。因此, 东亚边缘 海具有典型的河控型大陆架沉积特色, 是研究大陆 边缘沉积、 环境演变、 陆海相互作用和陆源沉积物 从源到汇过程的天然实验室; 对其海洋地质过程的 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生过程、 物质循环 深入研究, 和大陆 边 缘 构 造 沉 积 演 化 特 征, 具有重要意义 ( Yang et al.,2014) 。 近年来国际相关研究计划和设想, 如大三角洲 LDE ( Bianchi and Allison , 2009 ) 、 河控型大 河口湾 陆边 缘 RiOMar ( McKee et al.,2004; RioMar 2004 workshop) , 大陆边缘从源到汇计划 NSF MARGINS S2S( MARGINS,2003; Kuehl and Nittrouer,2011 ) 、 2011 ) 等, 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 LOICZ ( 张经, 都指 出东亚大陆边缘及长江、 黄河源汇体系研究的重要 性。过去几十年, 围绕东亚大陆边缘的沉积过程与 环境演变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依然存在一些亟 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如: 在不同时间尺度上, 在 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耦合作用下 , 大 河流域风化物质如何产生? 陆源物质进入边缘海 的通量、 从源到汇过程和搬运机制? 如何通过边缘 海的沉积记录来追踪新生代高原隆升 、 季风变迁、 河流演化和边缘海形成等事件? 这些也是当前亚 洲海洋地质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
Abstract :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s characterized by riverdominated marginal sedimentation,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sourcetosink sediment proces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our recognition on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material cycling and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continental margins. Thus,sedimentary ge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focus on: ( 1 )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river sediments and their indications to the provenance characters including weathering and erosion patterns; ( 2) sedimentary 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estuarine and shelf seas; ( 3) sedimentary geochemical records of flux,transport and dispersal of river sediments into seas in continental margins,and monsoon climate and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marginal seas. A large knowledge gap exist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 more research efforts could be put on the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ation, systematic and multidisciplinary work on the landsea interaction and sedimentary process in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al tosink transport system from catchments to estuaries and open margin,with special emphases on the sediment sourceseas ,and on the relat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driven by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 Thus, the global significance of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ation will b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geochemistry; sedimentation; environment ; river; source to si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