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二节 表演艺术类遗产的基本范畴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五、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和原则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其内容分为十大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I生和不可再生性。
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
2.活态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
这种“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受众(或物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开展研究与推广
通过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创新发展模式
培育人才队伍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06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
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地域特色。
剪纸艺术的保护现状
阐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艺人等各方面对剪纸艺术保护的重视和所做的努力。
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
描述剪纸艺术的传承方式,包括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
01
02
03
侗族大歌的简介
介绍侗族大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侗族大歌的传承困境
分析现代社会对侗族大歌传承带来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xx年xx月xx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案例分析
contents
目录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旅游产业链构建
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等,可以构建完整的非遗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产业价值。通过开发非遗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开发
文化产业价值
非遗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源泉。通过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创意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目•当代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录0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定义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历史性、共享性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静态的,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
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如中国的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和表述,如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如中国的龙舞、狮舞以及藏族的锅庄舞等。
传统戏剧包括戏曲、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如中国的京剧、昆曲以及日本的能剧等。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如中国的相声艺术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和传统游戏,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以及杂技表演等。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包括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如中国的国画、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
包括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如中国的针灸疗法和藏医药等。
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如中国的剪纸艺术、陶瓷制作技艺以及日本的茶道艺术等。
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现象,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以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非遗分类体系
非遗分类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世代相传并不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活动的总称。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人们对非遗进行了分类,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非遗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表演艺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戏曲、曲艺、民间舞蹈等。
其中,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各种剧种。
曲艺则包括评书、相声、小品等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音乐类传统音乐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民间音乐包括各种乐器演奏、民歌等形式,它们通过音乐的方式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而宗教音乐则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表达方式,如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
三、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等。
民族舞蹈是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如蒙古族的蒙古舞、藏族的藏舞等。
而民间舞蹈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形式,如广场舞、社火舞等。
四、传统戏剧类传统戏剧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木偶戏、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利用人偶或影子来进行表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
五、传统技艺类传统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艺技艺、民间工艺等。
工艺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金银器等各种工艺品制作技艺,这些技艺代表了传统的工艺水平和文化传承。
而民间工艺则包括编织、刺绣、剪纸等技艺,这些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六、传统节庆类传统节庆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各种传统节日。
这些节庆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习惯。
七、传统医药类传统医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药、民间偏方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建立档案: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掌握非遗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
传承人认定: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明确传承人资格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 展示与传播:通过展览、演出、文化节等形式展示非遗项目利用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推 广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合作项目:共同 开展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究、保护 和传承项目
展览展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览展示各国代 表性非遗项目
培训活动:为发 展中国家提供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培训
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发展趋势与展望
THEME TEMPLATE
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与意义
THEME TEMPLATE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如民间音乐、舞蹈、 绘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 发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途径
旅游开发:将非 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转化为旅游产 品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技创新在非遗传承中作用探讨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数字化保存与展示
通过互联网平台,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互联网传播与推广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人工智能等,对传统非遗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
传承人制度设计及激励机制完善
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
制定传承人认定标准,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确保传承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过学校教育、师徒传承、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传承人激励机制
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提升途径探讨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
01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
02
支持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章 非遗分类-第七节传统节日类遗产
此外,节日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同一个节日,在不同历 史时期,它们的文化功能也会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而有所 变化。文化功能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是不存在的。例如: 端午原本是一个典型的驱疫仪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原始的驱疫仪式很快便演化成为龙舟竟渡,拯救越王勾践、
吴王夫差,并最终定格为拯救屈原。如果将传统节日端午 节的文化属性简单地定位于某一时段,并用它来涵盖历史 上端午节的所有功能,就等于否认了该节日的发展过程。 依季节顺序,暂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夏、秋、冬四类。
蛇盘兔寓意富贵;子推燕寓意不忘介子推的高风亮节(山西介休方言
云“燕子”为“念念”)。游艺方面又有蹴球、荡秋千、赏花、踏青、 插柳、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等 等。上述活动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沉寂的历 史。这些独特节俗的保留,为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留下了一
一个月。寒食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威 胁。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 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但寒食之风的真正衰落期出现在南宋以后。
寒食节为我们保留下了什么样的节日遗产。饮食上,便有寒食粥、寒 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节日特食。在节日贡品中又有子推燕、蛇盘 兔、枣饼、细稞、神餤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多半都有深刻的寓意。如
笔极为丰富的资料。
(3)清明节 清明节因祭祀先人,故又称“鬼节”或“冥节”。从节日功能看,清 明节的主要功能是扫墓祭祖,其真正动机是增进族群间的血亲意识。魏 晋南北朝时,虽战乱频仍,但扫墓传统保持依旧。唐朝前后,人们将扫
族的牯脏节、白族的火把节,彝族的虎节,傣族的泼水节, 壮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迄今都还依然保存着原始宗 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 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甚至就直接写作“祭”。他们称某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1.1保护主体缺失期
1.1.1 教科文组织20世纪50、60年代的保护和研究行为, 并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独立的遗产类别加以保 护,更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遗产的传承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地位。
1.1.2 当时的保护和研究的对象是“文化”,强调对特定 文化的记录和保存,而最重要的这种文化的传承人以及传 承行为却被搁置一旁,往往导致一种文化被记录、保存后, 其传承却难以为继,从而成为博物馆和书本上的文化样式。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长久的历史进程 中积淀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创造等遗产,作为 传统,它内在地蕴含着民族性和稳定性,虽然随着时代变 迁而有所变化,但总的来说,其核心却是相对恒定的。简 言之,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文化 核心。对我国而言,传统文化遗产就是以经、子、史、集 等典籍记载为主的,同时通过年节、礼俗、建筑、工艺等 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面貌。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相比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遗产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全部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 部分。同时,传统文化遗产更强调文化的独特性和独立价 值,在某种意义上还呈现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 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 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以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它体现了不同社群和群体的文化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自身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内容和形式、媒介和载体、地域和民族等。
2.1 内容和形式分类2.1.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将知识、经验和价值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神话传说等。
比如中国的《山海经》、希腊的《伊利亚特》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2.1.2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表演艺术形式独特多样。
比如中国的京剧、印度的卡塔克舞等都是世界性的表演艺术。
2.1.3 社会实践和仪式社会实践和仪式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这些实践和仪式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印度的哈里·帕尔瓦节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2 媒介和载体分类2.2.1 口头传统口述表达是口头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歌谣等方式进行传承和表达。
2.2.2 图像表达图像表达是以绘画、雕塑、壁画等形式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中国的国画、印度的壁画等都是图像表达的一种形式。
2.2.3 写作记录写作记录是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历史记录等。
2.3 地域和民族分类2.3.1 地域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如亚洲、欧洲、非洲等。
2.3.2 民族分类根据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民族类型,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完整版
知识产权制度下的非遗保护模式
1、著作权保护方面。
2002年12月28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首例民 间文艺作品著作权纠纷案《乌苏里船歌》著作权归属案作 出判决,判决《乌苏里船歌》的作者以后以任何方式再使 用歌曲作品《乌苏里船歌》时。都必须注明“根据赫哲族 民间曲调改编”。该案例通过法官在实际案件中造法功能 的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进行符合我国实际 情况的权利维护。确认赫哲族集体的著作权利。对我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做出有意义 的贡献。
2024/9/24
我国非遗保护对策
1、加强法规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坚持依法保护。 2、健全保护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 3、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 觉参与保护的意识。 4、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 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5、学习借鉴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 情及具体工作情况,建设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和体系。 6、加强非遗保护理论研究。
民族性
2024/9/2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 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其 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代表所在民族的核心 精神和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中的精 华。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轨 道,为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摘要:一、前言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的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民间文学2.传统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习俗、庆典4.手工艺技艺5.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与途径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1.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传承2.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性2.我国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组织3.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案例分析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未来发展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与趋势2.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未来发展展望正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传统文化承载者代代相传并不断创造的实践、表现、表达,以及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与传承、当代价值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内容,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手工艺技艺以及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类别。
这些类别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也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目录
上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台及国际认同二、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再界定与重释第二章相关概念辨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一、相关概念的辨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一、认知价值二、精神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经济价值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途径中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文化特征第六章民间文学一、“民间文学”的定义及其特点二、散文类民间文学三、韵文类民间文学四、说唱类民间文学第七章传统艺术一、民间音乐二、民间舞蹈三、民间美术四、戏曲五、民间曲艺第八章民间信仰一、原始信仰二、鬼神信仰三、祖先崇拜四、庙会第九章民间习俗一、物质生产习俗二、人生礼俗三、岁时节令习俗第十章民间科学技术一、民间科学知识二、民间工艺技术三、民间医学第十一章民间游戏与竞技一、民间游戏二、民间竞技三、民间杂艺下编: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美学第十二章甘肃民间文学一、甘肃民间故事二、甘肃花儿三、《格萨尔》四、河西宝卷第十三章甘肃民间艺术一、兰州太平鼓舞二、环县道情皮影戏三、凉州贤孝四、庆阳剪纸五、临夏砖雕第十四章甘肃民间习俗一、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二、西王母信俗三、周祖祭典四、兰州羊皮筏子五、兰州牛肉面六、西和乞巧节第十五章甘肃民间手工技艺一、保安族腰刀制作技艺二、东乡族擀毡技艺三、甘谷脊兽制作技艺四、兰州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五、静宁烧鸡制作技艺第十六章甘肃民间游戏与竞技一、崆峒武术二、酒泉叼羊三、庄浪高抬四、秦安壳子棍五、临夏天启棍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成果的总称。
它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形式,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分类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一、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类口头传统是指通过语言或文字传承下来的知识、技能、信仰、价值观等内容。
而表演艺术则是指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口述与表演类别。
1. 口述类别口述类别主要包括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通过口耳相传,并在社区中广泛流传。
例如中国著名的《白蛇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 表演类别表演类别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需要有专业的演员来表演,并且需要有特定的场地和环境来进行演出。
例如中国的京剧就是一种非常著名的表演艺术。
二、社会实践类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如传统医药、民间信仰等。
这些实践活动通常都是在家庭或社区中完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群众性。
1. 传统医药传统医药是指以中草药等天然物质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医学体系。
它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2.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对祖先、自然界、神灵等事物所抱持的信仰和崇拜。
这些信仰通常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三、节庆活动类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神灵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传统性,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者神灵而进行的文化活动。
这些节日通常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密切相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 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为了庆祝某个特定事件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艺术设计适用学制三年制获取证书无编制陈淑姣审核制定日期2014.9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艺术设计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
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艺术专业群大类的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对接原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本课程前导课程有《文艺常识》和《中外美术鉴赏》,是学习后续课程《创意思维》、《设计综合应用实训》等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训“求实、创新、厚德、重艺”所包容的发展目标。
第一章 概论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吕尚枝 黄山学院 文学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分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价值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离不开主 体和客体的共同作用。价值的实质、意义主要 在于它对人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客观存在 性。
1、价值的丰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多方面重要的价值, 主要有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精神价 值、审美价值、观 赏价值、精神价值、 教育价值、科学价 值等
文化表现形式10类:
民间(口头)文学、传统音 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 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 统医药、民俗(含生产商贸习 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 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 识)。(原16类)
文化空间1类:
按传统习惯 的时间场所 举行的大型 综合性民众 民间文化活 动,如传统 节庆、歌圩、 庙会等。
农事中忌春雷。一般是第一次打春雷时忌出工种地。这一点贵州水族尤 具特色:正月第一次春雷要忌九天,第二次忌七天,的三次忌五天, 第四次忌三天,第五次忌一天。忌雷期间,不能犁田。翻地、播种, 如果犯忌,将会雨水不顺,虫灾不断,庄稼歉收。这一方面放映了粮 农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也和把握气候相关,如利用春雷 确定春耕时间,开头几次春雷,寒潮未停,冻害庄稼,因此禁忌过早 翻地耕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3、共时性价值
(2)社会价值
4、审美价值
(4)审美价值
川剧变脸
DVD
太极拳(河北永年杨 氏太极拳、河南焦作 陈氏太极拳)
少林功夫(河南登封)
陕西秦腔
东北二人转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木偶戏
皮影戏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如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集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看法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术及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集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邃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拥有重要价值的能够连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而且拥有最高水平层次的个人或集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外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公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必定和自我爱惜。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连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火烧眉毛;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公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办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一致。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留在其所属地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获取整体性保护,这标志住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大众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是中国木偶戏的形成期, 有完整剧目的出现。至宋,中 国木偶戏已经成型。今天我们 所看到的悬丝木偶、杖头木偶、 药发木偶以及肉傀儡、水傀儡 等木偶品种,在宋代都已出现。
皮影戏
也是道具戏的一种。剧中的人物、 动物均用动物皮革刻做侧面像,放 在纱帐里面,通过从里向外透射出
关学曾:北京琴书 ※“唱故事”以唱为主,有 腔有调,有辙有韵,有鼓板 丝弦伴奏。如:京东大鼓、
河南坠子、北京琴书、苏州
弹词等等。还有一种被称为 “韵诵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如山东快书、快板等等,这类曲种虽无乐器伴奏,但通过快 板的击节伴奏,作品的节奏感依然很戏曲是演故事,多人合作分饰各角色, 另加舞美、灯光、道具、音响、服装
第 二 章
非物质 文化遗 产分类
目录
(三)传统工艺美术 (五)传统生活知识
(一)民间文学
(七)传统节日
(二)表演艺术
(四)传统生产知识
(六)传统仪式
第 二 节
表演艺 术类遗 产的基 本范畴
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 今的,通过唱腔、动作、台词等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演出者内心世界的传统 演出活动。 表现形式:说唱、戏剧、歌舞、音乐、杂技等 价值:是认识历史、艺术与文化,展示人类表演才能的重要手段。
娱人型舞蹈:用于各种节庆、迎客、联欢、娱乐、演出等场合,
如各种芦笙舞、秧歌、鼓舞、旱船、抬阁等等。
娱神型舞蹈:用于各种丧葬、祭祀、祈祷、治病、驱邪等宗教仪
式。作为重要的集体记忆,民间舞蹈会通过仪式定期举行,以此
缅怀远古祖先,并以祖灵的名义,不断固化社会自身的整体性。
舞蹈与历史(土家族摆手舞)
舞蹈与信仰(塔吉克鹰舞)
民间说唱包括“说故事”与“唱故事”两大类
※“说故事”以说为主,语
言是散文体的。如北方的评 书、南方的评话,北方的相 声和南方的滑稽都属于这一 类型。也有以说为主以唱为
辅者,如北方鼓书,南方评
弹等。
评 书
满族说书
满族说部 《东海窝集部传奇》 《红罗女三打契丹》 《木兰围场传奇》 《比剑联姻》 《乌布西奔妈妈》
木偶戏种类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水上木偶 药发木偶 由于木偶一直受人操纵,所以又称“傀儡戏”。
木偶的来源
最早的木偶来自殉葬的人俑。西周已
有木俑随葬习俗。在河南信阳出土的 楚墓女俑已装假发,手腕亦转动自如 ,而山东莱西西汉墓出土的悬丝人俑 已经可以由人操纵。这种用于殉葬的
人俑后来成为“丧家之乐”中的主角。
民间小戏的动作多来自当地舞蹈;
民间小戏的情节多来自当地说唱。
一出戏,一垧地。 任舍一吊钱,不把艺来传。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艺人红不红,看你行不行。 台上几分钟,台下几年功。 学会《大西厢》,玩艺儿就不糠。 唱好《西厢》、《蓝桥》,到哪儿没人小瞧。
戏剧传承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服饰同化的问题; 2.唱腔改变的问题; 3.后继无人的问题;
舞蹈与民俗(秧歌)
舞蹈大秧歌
四、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歌”与“曲” “歌”是指有歌词的演唱; “曲”是指用乐器进行的演奏。 至于舞蹈中的舞蹈音乐、戏曲中的戏曲音乐、曲艺中的
曲艺音乐,均可放入舞蹈、戏曲及曲艺中,作为它们整
体中的一部分进行系统的搜集、记录、整理与保护。
五、体育竞技 所谓传统体育竞技,是指按一定组织形式、顺序与规则, 在平等前提下,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为目的的竞技娱乐活动。 体育竞技种类:武术、杂技、摔跤、棋类、弓弩、球类 绝大多数体育竞技都有表演成分,故有“文体不分家” 之说
4.经费匮乏的问题;
5.生存环境恶化问题;
三、民间舞蹈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在历史上产生 并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 社会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肢体艺术形式。这类舞蹈具有较
强的自娱性和稳定性,表演过程 中虽有一定的随意性,但一旦形 成,便很少有大的变动,是了解 民间肢体艺术的重要手段。
民间舞蹈=娱人型舞蹈+娱神型舞蹈
二、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指在人类历史上产生,
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代言体 表演艺术形式。 1.道具戏:皮影、木偶戏 2.民间小戏:贵州的花灯戏等;
3.大型戏剧:京剧、昆曲等;
4.话剧、芭蕾传入历史较短又是舶来品,暂不会列入《名录》
道具戏
泛指用道具人形进行演出的民间小戏。根据使用道具的 不同又可分为木偶戏、皮影戏、面具戏等数种。
一、民间说唱
民间说唱又叫“曲艺”。是一种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我
国民间说唱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随着佛教“俗讲”、“变文”的传入,
民间说唱很快便普及到了广大中原地区。至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民间说唱得到进一步普及。宋元以来,不但涌现出一大批专业艺人,而且 还产生了众多曲艺品种。宋代的“诸宫调”、“鼓子词”,元明以来的 “弹词”、“鼓词”、“道情”,清代的“子弟书”等等,都是说唱文学 的著名曲种。
的灯光,将皮影影像投射在屏幕上
供人观看。著名的皮影戏有甘肃兰州影、青海灯影戏、河南 驴皮影、陕西牛皮娃娃影、山西纸窗影、福建抽皮猴、北京 蒲团影、河北滦州影等等。皮影戏也是由幕后艺人操纵演出 的。艺人还要配唱、读白,旁边还要有锣鼓丝弦伴奏。
面具戏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剧种,
被称为人类戏剧史上的“活化 石”。早期的面具戏很可能来 源于宗教仪式中的驱傩。后来 才发展为民间戏剧。面具戏在汉族地区已不多见,但在
傩文化较为发达的贵州、湖南、安徽等省区仍有流传。
面具戏中的面具多脸谱化,从脸谱造型上很容易分辩出 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
为什么中国乡村道具戏这么多?
1.不论长相:
演员都在幕后,好坏全在技艺。
先天不足,后天补齐;
2.低成本运作:
成员十来人,
演出成本村落个人 均可承受;
3.行头简单,
运输方便
民间小戏多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产 物,很难考订出产生年代。 表现形式的来源: 民间小戏的曲调多来自当地民歌;
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呈现的;而曲艺是
以说唱讲故事,一般不要太多形体表 演,以说唱为主,并没有太多别的艺 术手法来加以修饰。 千军万马,就是咱俩; 文武老生,青衣花旦。
影响汉族地区民间说唱发展的主要因素
1.历史上佛教的“变文”; 2.北方少数民族的说唱(蒙古好来宝、满族子弟书等); 3.少数民族的史诗演唱(藏族史诗《格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