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醉翁亭记》知识点整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堂笔记《醉翁亭记》知识点整合

九上语文课堂笔记《醉翁亭记》知识点整合一、作者作品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二、文体常识记:“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课文写作背景庆历五年,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太守。

本文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他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和诗酒之中。

四、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精练而流畅自然的语言叙情结合,体现了欧阳修在被贬之后寄情山水以遣愁绪的旷达胸襟,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五、字音字形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ì)霏(fēi)瞑(míng)伛偻(yǔ 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é)朝暮(zhāo mù)觥筹(gōng chóu)酣(hān)颓然(tuí)六、词语汇总(一)重点实词(1)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面下;(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5)日出而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6)云归而岩穴暝暝:昏暗;(7)野芳发而幽香芳:花;(8)负者歌于途负:背着东西;(9)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洌:清;(11)山肴野蔌蔌:菜蔬;(12)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13)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14)弈者胜弈:下棋;(15)觥筹交错觥:酒杯;(二)词类活用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三)一词多义①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②名名之者谁(命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③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④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会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⑤高而年又最高(大)风霜高洁(高爽)⑥宴太守宴也(宴请)宴酣之乐(宴会)⑦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⑧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云归而岩穴暝(归聚)⑨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⑩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溪深而鱼肥(表并列)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四)古今异义①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

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第一篇:醉翁亭记_知识点整理《醉翁亭记》整理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一、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二)内容主旨: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理解默写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家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二、基础知识点1、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太白子美子瞻介甫幼安青莲居士杜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3、字音滁壑蔚琅潺酿辄暝晦chúhèwèilángchánniàngzhémínghuì伛偻佝偻携清洌凛冽山肴野蔌觥翳yǔlǚgōulóuxiélièlièyáosùgōngyì4、成语出处1、[水落石出]水踩碎,石头就遮住去。

比喻真相大白。

语出来《醉翁亭记》。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存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是饮酒。

形容人别存有意图,言在此而旨在彼。

二、文章结构第1段:导入亭的周围环境:亭的由来:第2段:写景——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第3段:写游而宴——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开怀太守醉酒第4段:写归三种趣:禽鸟游人太守带出太守乐其乐也就是太守能与民同乐这个中心。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爱好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字词翻译见到书下注释及报纸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醉翁亭记》是明朝文学家陈继所著,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描写人物性格的散文。

本文主要叙述作者游览醉翁亭的经过,以及对醉翁亭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本人在上课时听讲和学习时所做的笔记。

一、文本梳理1.文本主题:自然风光和人物性格的描写2.文章结构:四个段落3.语言表现:运用辞藻华丽的文言风格4.文学特点:描写生动、情感丰富二、文本解读第一段:1.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

2. 描述了醉翁乐道,享受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

第二段:1.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的游览经过,欣赏了美景和品尝了当地小吃。

2. 描述了醉翁与游客们的互动,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第三段:1. 揭示出醉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意。

2. 回顾了历史名人入住醉翁亭的事情,并且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道可道非常道”,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四段:1. 作者对于醉翁亭的评价:“悠然见南山,不知心旷神怡,而今之视之,忽然自我觉察,原来昔日之所以然,非独增高彩色,且亦使人悠然自得。

”2. 提出了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

三、语言分析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印象点)2. “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咫尺之山,不足挂齿;举世之功,不能至道。

临风而叹,感慨道德;吞咽而醉,发射风流。

”(描写手法)3.“面有酒色,眼蒙蒙,半醒半醉,入木三分。

”(细节描写)4.“我颓然乎休,而不息焉。

惟觉夫如树之落叶,虽多犹不私,而复与土同堕也。

”(思想情感)四、个人感悟1. 醉翁亭是一个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现人文深意的景点,令人心旷神怡。

2. 醉翁亭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自由、悠然自得的精神,以及让人回归本心的人生哲学。

3. 这篇文章语言华丽丰富,描写生动细致,读起来让人情感充沛,启人深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汇总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课文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

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第9课《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部编版

第9课《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部编版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一、作者名片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文化常识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韩柳欧王曾三苏”概括。

三、作品简介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九上语文12课醉翁亭记笔记

九上语文12课醉翁亭记笔记

九上语文12课醉翁亭记笔记《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笔记:一、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作品:《醉翁亭记》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本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太守宴游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二、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

-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

-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茂盛;今义,秀丽。

三、一词多义- 而:表并列;表承接;表递进;表转折。

- 乐:以……为乐;乐趣。

- 秀:秀丽;茂盛。

- 谓:为,是;对……说。

- 于:介词,在;介词,对于。

四、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 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也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 水落石出:形容真相大白。

-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六、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在仕途失意时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心情。

七、写作特色-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

- 本文的语言高度凝练,格调清丽,遣词造句,精雕细琢,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一个“也”字和二十五个“而”字,使文章层次分明,文气流畅。

中考总复习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中考总复习醉翁亭记知识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梳理【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及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作者欧阳修,是北宋代文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2.本文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是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时所写,它的姊妹篇是《丰乐亭记》。

3.本文体裁是记。

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环.滁皆山也:环绕林壑.尤美:山谷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渐闻水声潺潺..:流水声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倾泻。

从。

有亭翼然..:象鸟张开翅膀一样临.于泉上者:靠近作.亭者谁:建造名.之者谁:命名饮少辄.醉: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得.之心:领会而寓.之酒也:寄托。

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消散。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昏暗。

晦.明变化者:暗野芳.:香花发.而幽香:开放佳木秀.而繁阴: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九上《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九上《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醉翁亭记》笔记梳理一、原文填空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总领全文)环滁皆山也。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中借解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

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6.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醉翁7.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乐字。

8.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9.“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0.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11.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12.点睛之笔:太守之乐其乐也13.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点明贯穿全文主线)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6.《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8.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1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20.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水落而石出者。

21.为后人传通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2.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3.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一、原文及词语解释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以……为乐其乐乐趣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二、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阳的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俊秀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啊..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靠近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郡的欧阳修..三、翻译句子..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四、理解1、按课文内容填空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10、“太守之乐”有哪些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名篇,以谈论游园览胜之乐趣为主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变幻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记》的详细解析,对其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知识点一:描写环境《醉翁亭记》开篇即以写景来引入文章,描述了作者游览亭子的情景。

西窗外是湖光山色,东边是古树,遥相映衬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展示了他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宁静宜人的氛围。

知识点二:寄托哲理《醉翁亭记》的主题是游园览胜,但在文章的内容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他对于游园之乐的热爱,同时也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寄托在其中。

通过游园览胜的形象化描写,作者表达了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观点。

在观赏周围美景的同时,他提醒读者要珍惜眼前的时光和快乐,不要过于执著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知识点三:运用修辞手法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同时,欧阳修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对比,使文章更加深刻和有力。

知识点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醉翁亭记》中,作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了景物的美丽,还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

比如,文中的醉翁被描绘成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尽情地享受游园的乐趣,并以醉酒作为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而同行的友人则被描绘成一个世俗之人,他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对游园的乐趣态度冷淡。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作者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知识点五:文章的结构《醉翁亭记》整篇文章结构严谨,由游园的环境描写引入,通过对两位游客不同态度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主题思想,最后以结尾段点题,总结了整个文章。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段落进行组织,使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总结:通过对《醉翁亭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该篇散文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3、重点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环绕。

环:包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秀:秀丽。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飞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名之者谁名:命名。

(6).饮少辄醉辄:就。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

(9).云归而岩穴暝归:聚集。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家。

从:跟从。

(11).吾谁与归归:归依。

(12).太守谓谁谓:是。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香花。

发:开放。

秀:草木茂盛。

繁阴:形成浓阴。

(14).至于负者歌于途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5).休于树于:在。

(16).山肴野蔌肴:野味。

蔌:菜蔬。

(17).宴酣之乐酣:尽兴的喝酒。

(18).非丝非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19).弈者胜弈:下棋。

(20).觥筹交错觥:酒杯。

筹:酒筹。

(21)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2).树林阴翳翳:遮盖。

(23).鸣声上下上下:指树林的上面和下面4、重点句子翻译:(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知识点大梳理

《醉翁亭记》中考知识点大梳理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原文及词语解释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在山上)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递进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指老人)提携(指代孩子),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醉翁亭记知识点总结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儿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摘要:
一、醉翁亭记的背景与作者
二、醉翁亭记的内容概括
三、醉翁亭记的艺术特点
四、醉翁亭记的历史价值
正文:
一、醉翁亭记的背景与作者
《醉翁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贬谪到滁州做太守期间,描述了作者在醉翁亭中与民同乐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和谐相处的愿望。

二、醉翁亭记的内容概括
《醉翁亭记》通过描绘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展现了作者与百姓共享山水之美的理念。

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环境,后半部分写太守与百姓在亭中饮酒谈笑的场景。

全文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将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醉翁亭记的艺术特点
1.优美的自然描写: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醉翁亭的自然景色跃然纸上,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2.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对太守和百姓的描绘,展示了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突显了作者的为民情怀。

3.抒情性强:全文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将景、人、事融为一体,充
满了诗情画意。

四、醉翁亭记的历史价值
《醉翁亭记》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以优美的文笔、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同时,文章所表达的与民共享山水之美的理念,以及作者的为民情怀,对于后世政治家和文人也具有启示意义。

醉翁亭记课堂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课堂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课堂笔记整理《醉翁亭记》描写了欧阳修在苏轼从江陵返回时,在醉翁亭与苏轼共饮酒的故事。

整篇文章以记叙的方式展开,通过描写两位文人的情景和心境,展示了友情、豪情和人生的哲理。

1. 醉翁亭地处江南山水之间,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墨客前往赏景、抒怀。

亭内有文人摩崖题字,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触动和感慨。

2. 醉翁亭因命名者本人曾在此处饮酒作乐而得名。

作者在亭中饮酒时,借酒消愁,愉悦心情。

3. 作者痛惜光阴匆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游玩美景。

他看到了错落有致的山峰、流水、花草,感叹自然之美。

4. 作者谈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转瞬即逝的时光。

他提到了自己的年老之感,并描述自己在亭中头发斑白、面容憔悴的形象。

5. 酒是作者消愁的方式之一。

作者认为,酒可以帮助他忘却烦忧和忧伤,让他的心情舒畅,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6. 作者提到了友情和相知的重要性。

他觉得,与好友一同饮酒,分享欢乐,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7. 醉翁亭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感叹自然景色的瑰丽,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8.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诗词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让文章更具诗意。

醉翁亭位于长江南岸,是一座古老的亭子。

故事发生在宋代的一个夏日黄昏,欧阳修趁着午时独自来到醉翁亭。

不久,苏轼也在马上回归,见到欧阳修非常高兴。

他们两人在亭中坐下,开始畅谈诗文、人生和境遇。

在饮酒过程中,欧阳修清醒地认识到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他以自己醉酒醒来的经历为例,警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莫等事过境迁后才后悔。

苏轼则表达了他对仕途失意的心境,但他并不因此灰心,仍以心境高洁追求文学的真谛。

通过亭子象征欧阳修的心情,传递着一种超越尘世的豪情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散文中充满了对友情、自然和人生的沉思,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世事变迁的触动。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对于理解宋代文学和品味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醉翁亭记》是一篇描写友情、人生和豪情的经典散文,通过欧阳修和苏轼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一种豁达、清新和超脱的生活态度。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的笔记整理:
1. 作品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2. 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a. 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包括西南诸峰、酿泉等。

b. 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太守与宾客在醉翁亭饮宴的场景,以及宴会中的各种活动,如射箭、下棋、唱歌等。

c. 结尾部分:写了夕阳下山、游人散去、禽鸟欢快的景象。

3. 主题思想:文章以“醉”字为主线,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的乐趣,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4. 语言特点:文章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云归而岩穴暝”、“佳木秀而繁阴”等,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5. 艺术风格:散文以山水为背景,融合了记叙、议论、抒情的手法,富有诗意和哲理。

6. 重点词语解释:
a. 环:环绕。

b. 翼然:靠近。

c. 谓:命名。

d. 意:情趣。

e. 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f. 佳木秀而繁阴: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g. 山肴野蔌:菜蔬。

h. 非丝非竹:弦乐器。

i. 树林阴翳:遮盖。

j. 太守谓谁:为,是。

通过以上笔记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醉翁亭记》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

这将有助于深入研究和欣赏这篇经典散文。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醉翁亭记笔记整理
摘要:
一、醉翁亭记的背景介绍
二、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2.醉翁亭的历史渊源
3.醉翁亭的得名原因
4.醉翁亭的游览经历
三、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四、醉翁亭记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醉翁亭记的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变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二、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醉翁亭位于庐山的南麓,面临鄱阳湖,背靠琵琶峰。

这里地势险峻,景色优美,是游览庐山的必去之地。

2.醉翁亭的历史渊源
醉翁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当时的名士谢灵运在庐山创建了"北山
别墅",醉翁亭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后来,南朝的刘勰在醉翁亭写下了《文心雕龙》,使醉翁亭的名气大增。

3.醉翁亭的得名原因
醉翁亭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传说当年谢灵运在亭中饮酒,喝醉后误入山林,因此得名“醉翁亭”。

4.醉翁亭的游览经历
作者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他游览醉翁亭的经历,从山脚到山顶,从白天到夜晚,每一处的景色都让他赞叹不已。

【三、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
《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佳作,文章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将游记、随笔、史论等多种文学形式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醉翁亭记的现实意义】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游记,更是一篇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弘扬历史文化的佳作。

部编版九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归纳梳理:醉翁亭记

部编版九级上册语文重点知识归纳梳理:醉翁亭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要点知识概括梳理:醉翁亭记虚词讲解“而”用法:1.蔚但是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一样,而乐亦无量也:表因果10.来往而不停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但是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吵闹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来宾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之”用法:1.望之蔚但是深秀者: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不2.泻出于两峰之者:助,的3.名之者:代,指醉翁亭4.别有用心不在酒:助,的5.山川之:助,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指代“山川之”7.山之朝暮也:助,的8.宴酣之:助,的9.而不知太守之其也: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不活用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作状有亭翼然于泉上者翼然:像儿的翅膀开一,名作状。

名之者名:命名,取名,名用作。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用作。

而不知太守之其也(前):以⋯⋯,意用法;(后):趣,名。

至于者歌于途歌:歌曲,名用作,唱歌。

但是前者前:在前方,名作状。

太守宴也宴:宴,名作古今异非非竹【竹:古:管器;今:竹子】四时之景不一样【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清香【发:古义:开放;今义:发散】别有用心不在酒【意:古义:情味;今义:梦想,梦想】林霏开【开:古义:消失;今义:翻开】寂然乎此间者【寂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丧的样子】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来宾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靠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凑近4.秀望之蔚但是深秀者:艳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旺盛的样子5.乐山川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喜而不知太守之其也:...感觉快【第一个“”】6.而溪深而肥;表并列少醉,而年又最高;表但是前者;表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特别句式1.倒装句:至于者歌于途,行者休于,前者呼,后者,提拔,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一、原文填空
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总领全文)环滁皆山也。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中借解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

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6.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醉翁
7.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乐字。

8.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9.“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0.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11.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12.点睛之笔: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点明贯穿全文主线)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6.《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8.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1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20.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水落而石出者。

21.为后人传通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2.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3.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
酒也。

25.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6.第二段中把山水之乐具体化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问答题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等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

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看野蔌】野味和野菜。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7.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衬托太守之乐。

8.“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一句中“翼然”是什么意思?体会“翼然”一词的妙处。

答:“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意思。

生动形象地写出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态势。

9.第三段描绘了几幅图景,为什么将“滁人游”放在首位?答:四幅。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一州人,这说明滁州政治的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同时也为突出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做铺垫。

10.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答: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1.请结合文章说说四时之景有怎样的不同?
答: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

12.作者描写太守宴中的食物有何暗示作用?
答:滁州物产丰富;太守清正廉洁。

13.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

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答: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14.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答: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5.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答: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16.作者的“醉能同其乐”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回答。

答: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乐:山水之乐;出游之乐;宴酣之乐;政绩之乐;与民同乐)
17.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8.选文的结尾段写了禽鸟的乐、游人的乐有何用意?
答:写禽鸟的乐,游人的乐,烘托太守的乐,突出太守的乐是更高层次的乐——与民同乐,是满足自豪的乐。

19.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答: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0.作者是怎样写醉翁亭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为写醉翁亭做了自然的铺垫。

21.第二段描绘了六幅图画,分别是什么?写景时有什么特点?
答:朝景、暮景、春景、夏景、秋景。

作者在写景时抓住不同时令、不同季节景物的典型特点,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

2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其他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即核心是太受醉。

其他场景给“太守醉”做陪衬。

23.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
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包含着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以及与民同乐。

24.最后一段作者写了哪几种乐?其中哪种乐境界最高?其他乐有什么作用?
答: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

其中太守之乐境界最高。

写禽鸟乐、游人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乐。

25.“醉翁”二字很耐人寻味,作者说“我时四十犹强力”,写此文时才四十岁,身体蛮棒,怎么就以“老翁”自许呢?答:①对人生和仕途的慨叹;②寄情山水,乐观豁达性格的流露。

“翁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的悲慨和旷大的复杂心情。

26.你认为“太守醉”的“醉”字有哪些丰富内涵?
答:醉在山水;醉在出游;醉在宴饮;醉在政绩(滁州安定富足,百姓安居乐业);醉在乐民同乐。

27.文中的“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能增其“乐”,“醉”与“乐”是统一的。

28.谈谈你对“句句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是记太守”这一句话的理解。

答:围绕“山水折射政治清明,太守治理有方,是太守勾勒的与民同乐图”来答。

29.太守是一个什么样的太守?
答:围绕“清正廉洁、治政有方、与民同乐、乐观豁达”来答。

30.对联:
上联:观日出林霏开下联:赏云归岩穴暝
上联:临溪而渔,溪深鱼肥下联:酿泉为酒,泉香酒洌上联:滁州安定富足下联:太守清正廉洁
上联:观野芳发而幽香下联:赏佳木秀且繁阴
上联:野味杂然滁州富下联:泉水清冽美酒香
上联:朝往暮归百姓乐下联:前呼后应滁人游
上联:百姓生活安乐下联:太守治政有方
上联:树林阴翳禽鸟乐下联:人影散乱太守归
上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下联: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上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下联:年犹未迈,奚自称翁上联:乐酒乐山水乐民所乐下联:忧国忧黎庶忧君之忧上联:酒冽泉香招客饮下联:山光水色入樽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