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合集下载

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第一章:引言分布式控制系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它将多个处理单元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实现了分布式处理和控制功能,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讨论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介绍其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应用场景。

第二章:分布式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分布式控制系统是基于分布式计算和通信技术实现的,其基本原理包括:1.分布式计算:系统将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完成,各个处理单元之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2.分布式通信:系统中的处理单元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将结果传递给其他处理单元,实现分布式协作。

3.数据同步:各个处理单元之间需要共享数据,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同步,以保证各个处理单元的数据一致性。

第三章: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方法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方法包括:1.架构设计: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包含多个处理单元,因此需要通过架构设计实现系统的整体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通信协议: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各个处理单元之间需要进行通信,因此需要使用标准的通信协议,确保各个处理单元之间的数据可以正确传递。

3.数据同步算法: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各个处理单元之间需要保持数据同步,因此需要使用同步算法,保证各个处理单元的数据一致性。

第四章: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分布式控制系统适用于需要高度可靠性和高效性的场景,包括:1.工业自动化: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工业生产线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智能交通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交通灯、车辆和行人等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

3.智能家居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控制和管理,提高家庭生活舒适度和便利性。

第五章: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面临着以下挑战:1.系统性能:分布式控制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任务,因此需要优化系统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分布式算法》课件

《分布式算法》课件

负载均衡
总结词
在分布式系统中,负载均衡是确保各个节点能够均匀地承担处理任务,避免部 分节点过载的关键问题。
详细描述
负载均衡涉及到如何将任务分配给多个节点,以便每个节点都能以最小的负担 完成工作。这需要考虑到任务的性质、节点的性能和网络状况等多个因素,以 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数据同步
总结词
特点包括:节点自治性、通信能力、任务并行性、系统可扩展性等。
分布式系统的通信协议
01
通信机制与规则
02
通信协议是分布式系统中节点间进行信息 交互的规则和标准。
03
常见的通信协议包括TCP/IP、HTTP、FTP 等。
04
协议中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数据交换 的规则、数据传输的路由等。
分布式系统的数据一致性
大数据处理
在大数据处理中,数据被分散到 多个节点上进行处理,分布式算 法用于协调各个节点的计算任务 ,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物联网
在物联网中,各种设备需要相互 通信和协作以实现智能化,分布 式算法用于实现设备的协同工作 。
02
分布式系统基础
分布式系统的定义与特点
核心定义与特性
分布式系统是一种由多个独立节点通过网络互连,协同完成共同任务的计算机系统 。
系统中节点可能随时失效,需 要算法具备容错性。
数据一致性与完整性
在分布式环境中保持数据一致 性和完整性是重要挑战。
分布式算法的未来发展方算,处 理海量数据。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分布式算法加速AI和机器学习模型的训 练和应用。
物联网
结合物联网设备,实现更广泛的分布式系统 应用。
Paxos算法
适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强一致性的分布式系统, 如数据库、分布式存储等。

《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

《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

《分布式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第一章:分布式数据库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分布式数据库课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

1.2 分布式数据库基本概念解释分布式数据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1.3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结构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常见结构及其组成。

1.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概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历程。

第二章: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2.1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概述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及其功能。

2.2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类型讲解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2.3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设计原则探讨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设计原则和方法。

2.4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章: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模型3.1 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概述解释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及其重要性。

3.2 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及其特点。

3.3 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设计方法讲解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3.4 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实现技术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的分布式数据模型实现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章: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4.1 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概述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及其重要性。

4.2 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策略讲解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策略及其特点。

4.3 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及其应用。

4.4 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实现技术探讨分布式数据库的查询处理实现技术及其应用。

第五章:分布式数据库的安全性与一致性5.1 分布式数据库的安全性概述解释分布式数据库的安全性及其重要性。

5.2 分布式数据库的安全性机制介绍分布式数据库的安全性机制及其特点。

5.3 分布式数据库的一致性概述解释分布式数据库的一致性及其重要性。

5.4 分布式数据库的一致性机制讲解分布式数据库的一致性机制及其特点。

分布式计算的原理

分布式计算的原理

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它将一个大型计算任务分解成许多小的、独立的子任务,然后将这些子任务分配给多个计算节点(通常是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

每个节点只负责处理任务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节点的处理结果汇总起来,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分布式计算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任务分解(Task Decomposition):- 将复杂的、大规模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子任务。

这些子任务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2. 并行处理(Parallel Processing):- 在多个计算节点上并行执行这些子任务,以提高计算效率。

每个节点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子任务,而且在网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节点之间的通信也可以并行进行。

3. 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 根据每个节点的计算能力和网络条件,合理地分配任务和资源。

这涉及到任务调度算法,它负责决定哪个节点应该执行哪个任务。

4.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 管理和分配数据,确保每个节点都能访问到它所需要的数据。

这可能涉及到数据分区、数据复制和一致性维护等问题。

5. 通信协调(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节点之间需要通过通信来交换信息和协调任务执行。

这包括同步和异步通信机制,以及解决通信中的各种问题,如网络延迟、数据丢失和节点故障等。

6. 容错性(Fault Tolerance):- 分布式系统需要能够处理节点故障和网络分区等异常情况。

这通常通过冗余、备份和恢复机制来实现。

7. 一致性(Consistency):- 确保所有节点最终能够达到一致的计算结果。

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节点之间的独立性,一致性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8. 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 动态地调整任务分配,以平衡各个节点的负载,避免某些节点过载而其他节点空闲的情况。

分布式计算的关键优势在于它能够利用分布式资源来提高计算效率和处理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测控总线与仪器通信技术课后答案第二章

测控总线与仪器通信技术课后答案第二章

测控总线与仪器通信技术课后答案第二章1、模拟输入通道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答案:多路模拟输入通道分为集中采集式(简称集中式)和分散采集式(简称分布式)两大类型。

集中式的特点是多路信号共同使用一个S/H和A/D电路,模拟多路切换器MUX对多路信号分时切换、轮流选通到S/H和A/D进行数据采集。

分布式的特点是每一路信号都有一个S/H和A/D,因而也不再需要模拟多路切换器MUX。

每一个S/H和A/D只对本路模拟信号进行数字转换即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按一定顺序或随机地输入计算机。

2、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低噪声前置放大器?为什么?答案:没有信号输入时,输出端仍输出一定幅度的波动电压,这就是电路的输出噪声。

把电路输出端测得的噪声有效值除以该电路的增益K,得到该电路的等效输入噪声。

如果电路输入端的信号幅度小到比该电路的等效输入噪声还要低,这个信号就会被噪声所“淹没”,就必须在该电路前面加一级放大器——“前置放大器”。

只要前置放大器的等效输入噪声比其后级电路的等效输入噪声低,加入前置放大器后,整个电路的等效输入噪声就会降低,因而,输入信号就不会再被电路噪声所淹没。

3、图2-1-14(a)所示采集电路结构只适合于什么情况?为什么?答案:采集电路仅由A/D转换器和前面的模拟多路切换器MUX构成,只适合于测量恒定的各点基本相同的信号。

恒定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无须设置S/H,各点基本相同的信号无需设置PGA。

4、多路测试系统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串音干扰?怎样减少和消除?答案:多路测试系统由于模拟开关的断开电阻Roff不是无穷大和多路模拟开关中存在寄生电容的缘故,当某一道开关接通时,其它被关断的各路信号也出现在负载上,对本来是唯一被接通的信号形成干扰,这种干扰称为道间串音干扰,简称串音。

为减小串音干扰,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减小Ri,为此模拟多路切换器MUX前级应采用电压跟随器;②MUX选用Ron极小、Roff极大的开关管;③选用寄生电容小的MUX。

第二章 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

第二章 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

第二章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1. 多智能体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指的是由多个智能体组成的系统,每个智能体具有自主决策和交互能力,并通过相互合作或竞争来实现系统目标。

2. 分布式控制:分布式控制是指将系统的控制任务分配给多个智能体,从而实现系统的协同控制。

每个智能体根据自身感知和决策能力独立地执行任务,并与其他智能体进行通信和协调。

3. 自主决策:每个智能体具有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环境信息做出决策。

自主决策可以通过使用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方法来实现。

4. 交互能力:智能体之间通过通信和协调来实现系统目标。

交互能力可以通过消息传递、协议设计等方式来实现。

5. 合作与竞争:多智能体系统中的智能体可以通过合作来协同完成任务,也可以通过竞争来获得优势。

合作和竞争可以通过协商、博弈等方式来实现。

6. 感知与决策:每个智能体通过感知环境的信息,包括自身状态和其他智能体的状态等,进行决策。

感知和决策可以通过传感器、算法等方式来实现。

7. 通信与协调:智能体之间通过通信来交换信息,并通过协调来实现系统的协同控制。

通信和协调可以通过通信协议、约束条件等方式来实现。

8. 系统目标:多智能体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

系统目标可以是最大化总体效能、优化资源利用率等。

9. 分布式控制算法:为了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控制,需要设计相应的算法。

分布式控制算法可以包括合作博弈、一致性算法、分布式路径规划等方法。

10. 应用领域: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的应用领域包括无人车编队控制、无线传感器网络、机器人协作等。

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到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一种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和方法

一种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和方法

一种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和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布式系统在高并发、高可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种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和方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

一、分布式socket通信概述分布式socket通信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利用socket技术实现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互。

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效性:能够在高并发场景下,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2.可扩展性:支持节点动态加入和退出,适应分布式系统的扩展需求;3.一致性:确保分布式系统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一致性;4.安全性:保障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二、分布式socket通信机制1.基于TCP的通信机制TCP(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在分布式socket通信中,基于TCP的通信机制具有以下优势:(1)可靠性:TCP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流量控制:TCP协议具备流量控制功能,避免网络拥塞;(3)拥塞控制:TCP协议能够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发送速度,降低网络拥塞。

2.基于UDP的通信机制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

在分布式socket通信中,基于UDP的通信机制具有以下优势:(1)低延迟:UDP无需建立连接,传输延迟较低;(2)广播和多播:UDP支持广播和多播,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组播通信;(3)弱可靠性:UDP协议本身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在某些场景下,可以通过应用层实现可靠传输。

三、分布式socket通信方法1.同步通信同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等待接收方确认收到数据后,再发送下一份数据。

同步通信具有以下特点:(1)可靠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2)顺序性:保证数据传输的顺序性;(3)阻塞:在等待确认过程中,发送方可能产生阻塞。

2.异步通信异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无需等待接收方确认,可以连续发送多份数据。

第二章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构

第二章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构

第二章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构1.引言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被产生和传播,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并整合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融合系统是一种能够从多个异构信息源中提取知识并进行融合的系统。

本章将介绍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和结构。

2.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信息融合系统的模型是对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抽象描述。

常见的信息融合系统模型有层次结构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2.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是一种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模型。

每个层次都负责不同的信息融合任务,层次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实现信息的融合。

例如,一个典型的层次结构模型可以包括数据层、特征提取层、决策层和输出层。

其中,数据层负责收集原始数据,特征提取层负责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决策层负责根据提取的特征做出决策,输出层负责将决策结果反馈给用户。

2.2灰色系统模型灰色系统模型是一种将信息融合系统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的模型。

灰色系统是指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的系统。

在灰色系统模型中,信息融合系统被视为一个灰色模型,其输入是多个异构信息源提供的不完全信息,输出是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和融合得到的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建立灰色系统模型,可以有效处理多源异构信息抽取和融合的问题。

2.3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模型。

在信息融合系统中,可以使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信息的融合和推理。

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同信息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这种关联关系进行信息的融合和推理。

神经网络模型在信息融合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

3.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信息融合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和连接方式。

常见的信息融合系统结构有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等。

3.1集中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一种将信息融合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集中在一起的结构。

在集中式结构中,所有的数据和决策都由一个中心节点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2章分布式数据库概念

第2章分布式数据库概念

2.4 分布式数据库的分类
1按照各节点的结构来划分:同构型和异构型两类 异构型表现在: • 硬件的异构:CPU或硬件体系结构不同。 • 网络结构的异构:不同网络的结构有所差异。 • 软件的异构:不同站点的操作系统或DBMS不同 2 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控制方式的角度可划分为:
• 紧耦合式DDBMS:全局控制信息放在一个 称为中心站点的站点上。所有的全局访问 都必须通过中心站点来确定远程数据片的 位置。 • 优点:容易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缺点:易产生访问瓶颈,系统效率不高, 可靠性较差。
• 多层次分布式数据库(ML DDB) 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独立数据库(LDB), 而它们(或其中的部分)又构成一个逻辑 上统一的全局数据库(GDB)。ML DDB 需要为每个节点配备局部DBMS,同时 DDBMS进行全局处理总控工作。本节点 数据的局部访问通过本地DBMS完成,而 全局访问要通过DDBMS来完成。节点可 以是同构的,也可以是异构的。ML DDB 的典型例子是R*和DATANET。
各部分功能介绍:
• 3个(分布式)全局数据库DDB1 、 DDB2、DDB3,它们分别由GRS1、 GRS2 、NRS3实现全局的逻辑描述。 • 5个局部数据库(LDB1 LDB2 LDB3 LDB4 LDB5)它们通过局部表示模式 LRS1~LRS5来完成逻辑定义, 通过存储 模式SS1~SS5实现物理组织,并通过不同 的局部应用模式LASn来完成局部访问。
1.分片透明性
2. 位置透明性
• 用户的应用程序不需要关心数据分片的具体存储站点,当 数据库的数据片的存储站点发生改变时,只需改变对应的 GRS/NRS映射就可以保持全局表示模式不发生改变。 例如: 作如下查询: SELECT ENAME FROM EMP1 WHERE ENUM =¥ENUM IF NOT FOUND() THEN SELECT ENAME FROM EMP2 WHERE ENUM=¥ENUN

分布式计算

分布式计算

断开连接:
对面向连接的IPC,该操作允许通 信的双方关闭先前建立起来的某一逻 辑连接。
08
2.1 IPC程序接口原型
参与IPC的进程将按照某种预先定义的顺序发起这 些操作。每个操作的发起都会引起一个事件的发 生。 例如,发送进程的发送操作导致一个把数据 传送到接收进程的事件,而接收进程发出的接收 操作导致数据被传送到进程中。
如果双方都没有阻塞,数据能传送到接收者 的唯一途径就是由IPC设施保留接收到的数据。接 收进程随后可以被通告数据到达了。 另外,接收进程也可以轮询数据是否已经到 达,并在所等待的数据到达时,对其进行处理。
29
进程1
进程2 发出非阻塞 式receive 操作并立刻 返回 当有数据到达 时进程即被告 知,此时可将 数据传送给它
15
在一个进程的执行过程中,每当发出一个阻 塞操作时,该进程都会被挂起。当某一进程中发出 的一个阻塞操作被执行时,由IPC设施和底层操作 系统来真正启动该阻塞操作。当且仅当操作完成时, 阻塞才可随后终止,此时进程称为已解锁。解锁进 程迁移到就绪状态并及时继续执行。 在操作不能完成的事件中,阻塞进程将 经历无限期阻塞,在该期间,除非采取某些干涉措 施,否则进程将无限期地处于阻塞状态。
图2.8 异步send和异步receive
发出非阻 塞式send 操作
操作 执行流 挂起 期间
30
请老师进行指正!
谢 谢!
发送:
该操作由发送进程发起,旨在向 接收进程传输数据。操作必须允许发
接收:
该操作由接收进程发起,旨在接
送进程识别接收进程和定义待传数据。
4种 基本操作
受发送进程发来的数据。操作必须允 许接收进程识别发送进程和定义保存 数据的内存空间,该内存随后被接收 者访问。

PrinciplesofDistributedDatabaseSystems第三版课程设计

PrinciplesofDistributedDatabaseSystems第三版课程设计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第三版课程设计简介本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原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实现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熟悉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运作方式,并实现基本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理解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原理和运作方式•掌握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熟悉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常用算法和技术•学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优化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将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基础•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通信机制第二周:分布式数据存储•分布式数据存储原理•分布式哈希表•分布式B+树第三周:数据复制和容错•数据复制的原理•多主节点和多副本节点•数据容错机制第四周:分布式数据事务•分布式数据事务概述•两阶段提交协议•三阶段提交协议第五周:分布式查询处理•分布式查询处理原理•基于共享消息队列的查询处理•基于消息传递的查询处理第六周:分布式性能优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性能瓶颈•数据分片和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和分布式计算加速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将通过讲义和PPT进行,讲授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算法、技术和性能优化方法等。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环境搭建:学生将在老师指导下,搭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环境。

•实验操作:学生将在指导下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理解。

•小项目实战:学生将参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小项目,实践应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学习评估本课程设计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评估:平时表现60%的成绩由平时表现得出,平时表现包括以下方面:•准时出勤•课堂参与度•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和项目完成情况期末论文40%的成绩由期末论文得出,期末论文要求学生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探究和研究。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第2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汤小丹第2章

注意:1)“本章要点”部分,用红字标注的不是期末考试出题范围。

2)“习题部分”用蓝字标注的是重点习题,期末考试50%的题目是这些习题的原题。

红字标注的习题期末考试不考,仅供考研的同学参考。

3)大部分习题答案只给出要点,同学们可以自行适当补充,但一定要简明扼要。

4)如“本章要点”部分用红字标注的非考试内容,在“习题”部分有相关的重点习题,则对该部分内容只需做该习题即可。

------------------------------------------------------------第二章要点这一章和第3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两章。

2.1 进程的基本概念本小节重点内容是进程的概念、进程的三种状态及转换(围绕P38图2-5理解)、进程控制块FCB的概念及作用、进程就绪队列和阻塞(等待)队列的概念。

其它内容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

2.2 进程控制掌握原语的概念。

其它内容作一般性的了解即可。

2.3 进程同步这一小节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相当难的。

(1)P47-50,临界资源问题、临界区的概念、同步机制应遵循的规则。

(2)P50,整型信号量原语的含义,及其缺点。

(3)P51,记录型信号量原语的含义,特点,及其优点(与整形信号量对比)。

(4)P52-53 AND型信号量和信号量集,一般性了解。

(5)P53 2.3.3 信号量的应用,一般性了解。

(6)P55 管程,一般性了解。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在种2.4 经典进程的同步问题熟练掌握用记录型信号量解生产者—消费者、哲学家进餐、读者--写者问题。

其它解法(AND信号量、信号量集、管程等)可以不看。

2.5 进程通信:一般性了解。

2.6 线程概念性的掌握什么是线程、线程与进程主要的异同、线程的状态、内核线程、用户线程。

对于软件班和数学班的同学,上述概念将结合实验考核,二学历班的同学无此要求。

教材习题1 什么是前驱图?为什么要引入前驱图?答:P35。

第二章 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

第二章 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

我很高兴能够为你撰写一篇关于“第二章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的深度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按照你提供的要求,从简到繁地探讨这个主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1. 深入理解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让我们来深入理解“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这一概念。

在现代科技和工程领域中,多智能体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这个系统中,多个智能体(可以是机器人、传感器、车辆等)通过通信和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

而分布式控制则是指这些智能体之间的控制机制是分散的,每个智能体都有自主决策和执行能力。

2. 分步探讨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接下来,我将会按照从简到繁的方式,分步探讨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智能体,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我们会进一步探讨分布式控制的原理和实现方式,包括分布式算法、通信协议等内容。

我将会讨论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在实际工程和科研项目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 总结与个人观点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理论和技术,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是非常深远的。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和搭建多智能体系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它也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挑战。

我个人认为,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应该保持对它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将会采用知识的文章格式,使用序号标注内容,并多次提及“多智能体分布式控制基础知识”这一主题文字。

文章的总字数将会超过3000字,以确保能够全面、深刻地探讨这一主题。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启发,期待为你撰写完整的文章!在多智能体系统中,每个智能体都具有自身的传感器、执行器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地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行动。

在这种系统中,智能体之间需要相互交流和协作,以完成共同的任务或解决复杂的问题。

第二章 中间件Corba_初步

第二章 中间件Corba_初步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2.1 ORB体系结构
客 户 服 务 器
界 面 仓 库
动态 调用
IDL 存根
ORB 界面
静态 IDL 框架
动态 框架 调用
对象 适配 器
对象实 现仓库
ORB 核 心(GIOP/IIOP)
所有 ORB 实现都一致的界面 可能有多个对象适配器 依赖 ORB 核心的界面 与每个对象对应的存根或框架
3 找到后,把参数传给该对象,调用它的方法,最后返
回结果。 激活或存储机制。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4 客户方不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位置、通信方式、实现、
ORB基本原理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对象服务
作用:提供所有应用程序都可能用到的通用服务的接
口(基本服务,与具体的应用领域无关的接口)。
现有成员800多个,负责制定协议、实现基于
协议的软件产品、应用软件产品。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OMG
为使该组织所采纳的技术具有开放性,OMG所 采用的方法是,针对某一领域发出RFP(Request For Proposal), 然后以各方提交的建议为基础,经过一系
列的讨论和协商,产生最终的规范。
3 公共设施
与对象服务不同的是,公共设施面向最终用户的应
用,它是各种应用可以共享的一系列服务集合。
复合文档的管理工具,数据库存取工具、文件打印
工具、电子邮件服务都等属于公共设施。
其标准化使得通用操作具有统一性,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4 域接口
针对着某一特殊的应用领域。 可以按不同的应用领域来组织领域接口 按不同应用领域制订与发布一系列领域接口规范 目前:财务金融,电信,运输,电子商务,仿真等

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

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

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1.并行计算:分布式系统中的计算任务可以在多个节点上并行执行,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效率。

2.通信机制: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可以使用消息传递或远程过程调用等通信机制。

3.数据一致性:分布式系统中对数据的读写操作需要保持一致性,避免数据的冲突和重复。

4.容错机制: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可能存在故障或意外断开连接的情况,需要通过容错机制来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5.负载均衡: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可能具有不同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需要通过负载均衡机制来平衡任务的分配。

6.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之间的通信需要进行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防止数据的泄露和攻击。

1.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获取响应,服务器负责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这种模型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

2.对等网络模型:各个节点之间没有明确的客户端和服务器角色,彼此之间平等地进行通信和协调。

这种模型适用于文件共享、对等计算和点对点通信等应用场景。

3.消息传递模型:节点之间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消息被发送到消息队列中,由接收者主动从队列中获取并处理。

这种模型适用于异步通信和松耦合的应用场景。

4.流计算模型:数据通过流传递,节点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结果可以通过流再次传递给其他节点。

这种模型适用于实时数据分析和流媒体处理等应用场景。

5.RPC模型:远程过程调用(RPC)模型是一种使得分布式系统中的节点能够像调用本地过程一样调用远程过程的方法。

这种模型适用于分布式计算和服务调用等应用场景。

总之,分布式系统的原理和范型为我们理解和设计分布式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原理和范型,并结合相关的技术和工具进行实现和优化。

分布式定时任务的方法

分布式定时任务的方法

分布式定时任务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系统越来越成为互联网企业的首选。

但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定时任务的调度却比较麻烦。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分布式定时任务的设计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实现分布式定时任务。

1. 任务调度器的设计在分布式系统中,任务调度器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任务调度器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任务的注册所有的任务都应该在任务调度器上进行注册,这样任务调度器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启动任务。

任务注册的信息需要包含任务的名称、执行时间、执行频率等。

(2)任务的实现和执行任务调度器需要处理所有注册在其上的任务。

它应该知道如何调用这些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它们。

任务的实现和执行可以使用多线程或者多进程等方式进行设计,以保证任务之间不会产生干扰。

(3)任务的停止和删除如果一个任务不再需要执行,那么它应该被从任务调度器中删除。

此外,任务调度器应该可以停止一个已经在执行的任务。

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立即停止任务并释放相关的资源。

(4)任务状态的记录为了掌握任务的运行情况,任务调度器应该记录每个任务的状态。

如果任务成功执行,记录任务的执行时间和执行结果。

如果任务执行失败,记录任务执行的异常情况,以帮助开发人员修复问题。

(1)基于时间的任务调度基于时间的任务调度就是根据任务的执行时间来调度任务。

这种调度策略比较简单,但是可能会因为任务时间冲突而出现问题。

如果多个任务在同一时刻需要执行,那么就需要实现优先级调度机制。

基于资源的任务调度策略是根据系统的资源情况来调度任务。

例如,如果系统上的某个节点资源充足,那么就可以将任务调度到该节点上执行。

这种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负载均衡,但是需要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以便调用任务。

基于消息队列的任务调度策略是将任务加入消息队列,然后由队列管理系统自动调度执行。

这种策略可以分摊系统负载,但是需要实现消息队列的管理和调用机制。

3. 分布式任务的通信机制分布式任务需要通过通信机制才能进行调度。

ROS的四种通信架构

ROS的四种通信架构

ROS的四种通信架构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是一个软件平台,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常用的功能和工具。

它采用了一种分布式的通信架构,以支持不同节点(节点)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ROS提供了四种主要的通信架构,包括话题(Topic),服务(Service),动作(Action)和参数(Parameter)。

话题(Topic)是ROS最常用的通信机制之一、它基于发布者-订阅者模式,其中一个节点作为发布者(Publisher)发布消息,而其他节点作为订阅者(Subscriber)接收消息。

发布者可以同时向多个订阅者发布消息,而订阅者可以从多个发布者接收消息。

这种方式非常适用于需要实时数据更新的情况,例如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和实时控制。

服务(Service)是另一种常见的通信机制,它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一个节点作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提供一个特定的服务,而其他节点作为服务请求者(Service Requester)发送请求并等待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请求者可以选择性地提供参数给服务提供者,并等待响应结果。

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需要较长时间处理的任务,例如路径规划和图像处理。

动作(Action)是一种高级的通信机制,它组合了话题和服务的特性。

它允许节点之间进行异步通信,其中一个节点作为动作服务器(Action Server)发布一个动作,而其他节点作为动作客户端(Action Client)请求这个动作,并等待完成。

与服务不同的是,动作机制还可以提供反馈和取消功能。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导航和抓取。

参数(Parameter)是一种用于存储共享和配置信息的机制。

它允许节点在运行时从参数服务器(Parameter Server)中读取和写入参数。

参数可以用来配置节点的行为,例如设置运动速度或调整算法参数。

参数机制还支持参数的命名空间和参数的动态更新,以方便管理和调整。

一种分布式系统通用编址方案与通信机制

一种分布式系统通用编址方案与通信机制

一种分布式系统通用编址方案与通信机制
李劲;陈平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年(卷),期】1997(033)002
【摘要】在语音智能平台的系统设计中,通过对局域网协议IPX、SPX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可靠的分布式系统通用编址方案和通信机制,并在实现中得到验证。

适用于运行在高可靠性、低延迟局域网上的分布式系统。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李劲;陈平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软件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1
【相关文献】
1.分布式系统中计算安全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J], 方艳湘;沈昌祥;黄涛
2.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的安全广播方案 [J], 施荣华;胡湘陵
3.一种基于 jQuery 的跨模块通信机制的改进方案 [J], 付予
4.分布式系统中实现互斥的一种解决方案 [J], 王翎
5.分布式系统中实现互斥的一种解决方案 [J], 王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上述几种方案各有利弊。固定发送不适用于通信负载 的改变。即如果已在场点A和B之间确立了一条信道, 那么消息只能经由这条信道传送,即使这条信道已经超 载,而其它信道还处于尚未满载的状态。可以利用虚拟 线路策略进行改善或通过动态发送策略来加以完全地解 决。固定发送和虚拟线路策略可以确保按消息的发送次 序从A向B发送消息。采用动态发送策略,消息的到达 次序不一定和消息的发送次序相一致。这可以通过给每 条消息赋以一个顺序号来解决。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2.1.1 发送策略
• 当场点A上的一个进程希望同场点B上的另一个进程进 行通信时,如何发送消息? • 常用的几种发送策略是: • ⑴固定发送:从A到B的信道事先已规定好并且不得更 改,除非硬件的故障影响到它的通信能力。通常选择物理 上长度最短的信道,以减少通信开销。 • ⑵虚拟线路:从A到B的信道在一段时期内是固定的, 在不同时期,从A向B发送的消息可能经由不同的信道发送。 • ⑶动态发送:用于从A到B发送消息的信道仅当该消息 发送时才确定。由于这种选择是自动进行的,单一的消息 可能分给不同的信道。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n ⑵消息转换(message switch):如果两个进程希 望通信,那么就确定一个临时的通信链路供其消息转移期 间使用。物理通信链路则根据需要在用户间动态进行分配, 而且只允许使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每条消息由一个数据再 加上某些系统信息(如发送处,接收处和错误校正码等) 组成,这些系统信息将辅助通信网络正确地将消息转移到 目的地。这种方案与邮局系统类似,每封信可看作是包含 发送处和接收处的一条消息,而且来自不同用户的信件 (消息)可在相同通信线路上转移。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⑶消息槽(slot):若干定长的消息槽连续不断地 在系统(通常是一个环结构)中循环。每个消息槽 可以容纳一定长的消息和有关的控制信息(如像发 送处,接收处,消息槽满 / 空等)。希望转移消息 的场点必须等待直到一个空消息槽到达,然后,该 场点将它的消息插入这个空消息槽并附上适当的控 制信息,此消息在网络中继续流动,当它到达某个 特定的场点时,该场点就查看此消息槽的控制信息, 以确认此消息槽是否包含了发送给它的消息;若没 有,它就放过此消息槽,否则,它取走消息糟中的 消息,重新设置控制信息以指明该消息槽为空。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2.1.4 保密 • 编码是保问护题信息的常用方法之一。信息在发送之前先予
以编码,当信息到达其目的地后就进行译码。 • 编码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就是提供一个通用的编码算法 E,一个通用的译码算法D,并对每次应用提供一个保密键 (key),令Ek和Dk分别表示具有保密键k的那个特定应用的 编码和译码算法,那么,对于任何消息m,该编码系统必须满 足下面的特性: • ⑴Dk(Ek(m)) = m; • ⑵Ek和Dk都能有效地计算; • ⑶该系统的保密性只依赖于键k的保密性而不依赖于算法 E和D的保密性。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2020/12/10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2.1 概述
• 本章讨论分布式系统中的通信问题。在考虑这一 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发送策略:如何通过通信网发送消息? • 连接策略:如何去连接彼此希望通信的进程? • 争夺处理:由于通信网是共享资源,应注意解决 在利用它的过程中那些有冲突的要求和冲突现象。 • 保密:如何保住消息内容的秘密? • 通信机制:研究分布式操作系统中的基本通信机 制。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2.1.2 连接策略
•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连接一对彼此希望通信的场点 (或进程)。最常用的方法有线路转换、消息转换和消息 包转换。 • ⑴线路转换(circulate switch):如果两个进程希望通 信,那么就在它们之间设立一条永久性的物理通信链路。 这条通信链路供其消息转移期间使用,在这段期间其它进 程不能使用这条链路。这种方案与电话系统类似,一旦一 条通话线路已对通话双方开通(例如甲方给乙方打电话), 其它人就不能使用这条信道,除非甲乙两方已明显地结束 其通话(例如一方已挂起话筒)。 •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2.1.3 争夺处理
• 由于一条通信链路往往连结多个场点,而这 些场点有可能希望同时在这条通信链路上转移信 息,从而发生争夺现象。这种情况在环结构或多 存取总线结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争夺现象 的技术,常用的有冲突检测,令牌转移和消息槽。 •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⑴冲突检测:一个场点要在某条通信线路上转移消 息之前,它必须进行监测以确定当前在该通信线路上是 否正在转移另外的消息。若该通信线路空闲,则这场 点可以开始发送,否则它必须等待(同时继续监测), 直到这条线路空闲。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⑶消息包转换(packet switch):消息一般是可变长度的。 为了简化系统的设计。常常把消息设计成定长的形式,并把这 种定长的形式称为消息包(packet)。一条逻辑消息可能不得 不划分成若干消息包,每个消息包都可以经由网络中不同的路 径单独地发送到其目的地,当这些消息包都到达其目的地后, 还得拼装起来组成一条完整的消息。 • 线路转换需要安装时间但传送每条消息的开销较少;消息 转换和消息包转换需要较少的安装时间,但转移每条消息的开 销较大。此外,在采用消息包转换方法时,每条消息可能得先 “化整为零”,然后再“集零为整”。
采用这种途径的主要问题是,当系统非常忙时,可 能发生许多冲突现象,因此整个系统的性能由于冲突检 测方面的工作而受到衰减。这种方法已成功地用在以太 网系统。
第二章分布式通信机制
• ⑵令牌转移(Token Passing):令牌是一个特殊 的消息类型,它不断地在系统(通常在一个环结构)中 循环。希望转移消息的场点必须等待直至令牌到达。当 令牌到达后,该场点就从环中取走令牌并开始转移它的 消息,当它完成了相应的消息转移后再重新发送令牌, 这就给另一个场点提供了占有令牌的机会,一旦占有, 就可开始它的消息转移。如果令牌丢失。那么系统应能 发现这种情况并产生一个新令牌。该方法已由Primenet 系统所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