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路径 实践立德树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德育路径实践立德树人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德育收效甚微。针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在德育方面进行新思考,遵循务实求真,实施实效德育,追求德育实效的原则,观念更新,行为创新,开始新的行动。
一、由“灌输”到“互动”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高高在上的教育,容易导致学生表面迎合顺从老师,内心未必认同。为避免学生因为畏惧身为“教育长官”的老师而形成双重人格,我们倡导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师生关系应该是精神对话的关系。从某种意义讲,教育应该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应当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把心理教育与班级学生管理相结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集体活动、团体培育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班主任要在学生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心理健康团队”建设活动。完善“相亲相爱一家人”“有缘千里来相会”等系列活动,拉紧学生心灵的手;举行“我长大了”学生成长仪式,把学生过生日、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等中外节日纳入老师视野,纳入德育范围;举办“我爱我班”“我建
我班”等系列主题班会。
二、由“他律”到“自律”
他律是必要的,法律、纪律的强制性是必然的。但是,他律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他律,如果他们只有在老师、家长面前是“乖孩子”,背后又是一副面孔,那么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德育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战胜自己、犯错误时谴责自己、进步时鼓励自己。我们的做法:(1)通过诵读、背诵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开展读书活动等,在学生心灵深处种植美好的花朵,树立理性的行为标准。(2)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让学生自我反思,写《反思书》而不是检察书。没有犯错误的时候,也要坚持“日反思”“周反思”,通过自我积极的“元反思”,清理心灵垃圾,保持纯洁心灵。(3)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体验成长历程。我们要求老师不能用“语文”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日记的优劣,而要以“先行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4)开展每周承诺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周改正自己的一个小缺点,并郑重承诺,让孩子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5)开展学生自我奖励活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每一个小小进步都要学会自己奖励自己。
三、由“单独”到“渗透”
德育不是一门课程,不能专门教授。朱小蔓教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德育是“盐”,人不吃盐不行,但也不能单独吃盐,必须将盐溶入各种食物中吸收。人体在吸收盐的时候,看不见盐本身,因为已经溶入各种食物。所以有效的德育不能单独孤立地进行,而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工作之中。如,我们日常课堂要求学生快速解题、读书时形成带笔勾画习惯、体育课上和吃饭站队培养遵守规则的未来公民素质、课间欣赏优美的乐曲等。
四、由“话语”到“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是不可以用考试和话语来衡量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坚决禁止这样的竞赛:看谁关于热爱祖国的演讲或作文讲得最漂亮。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取代了教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通过评价强化养成教育。比如改革品德与生活课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来给学生确定品德与生活课的等级。如果学生的行为是自发自愿,而不是“强制”的,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学生思想品德(或内在心灵)的外在表现(或外化)。
五、由“客体”到“建构”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不是老师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的对象――客体。德育过程是一个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飞扬的灵魂参与、积极的主观能
动性体现和充满活力的思想情感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老师精神互动的伙伴。我们要求老师在德育工作中,不能让学生麻木机械地接受、训练和规范。我们在告诉学生什么“不可以”做的同时,要更多地告诉学生“可以做什么”。
六、由“封闭”到“生活”
正如温室里的花见不得阳光,我们不能将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有人说:“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是德育的失败,是温室式“纯”德育的失败。德育应当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健全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抵御社会“病毒”的能力。所以德育应当贯穿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全过程。德育要向家庭开放,通过家校联系卡、短信联系平台、家长会等各种形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德育要向社会渗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取舍;德育要向自然发展,让学生在青山绿水间陶冶情操、强健体魄、飞扬心灵。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纵横联系的大德育网络。另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要向社会和家庭延伸,除了看学生在校表现,更要看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
参考文献:
王梅.论学校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现实路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