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字词积累
楼 登楼 登鹳雀楼 日 白日 一轮白日 山 群山 连绵起伏 河 黄河 奔流不息 目 千里目 举目望远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 【新部编版】
品读诗句
找一找诗人在哪里? 他看到了什么景物? 请在诗中找到相关的诗句。
品读诗句
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色?
诗人真的看到 黄河奔流到海
了吗?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有多远
鹳雀楼
入海口
“入海流”写出了黄河 奔流不息的样子, 展现 了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品读诗句
有哪些景物?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品读诗句
这些的景物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怎
样的景象呢?读一读诗句“白日依 山尽,黄河入海流”,想象画面,
再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说一说你想象到 的画面。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拓展古诗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二年级语文上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新部编版】
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给家人听。
2.讲一讲“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景色。

部编版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

《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鹳雀楼》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预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补充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安排的是两⾸古诗,分别是唐朝诗⼈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李⽩写的《望庐⼭瀑布》。

两⾸古诗都⽤凝炼精妙的语⾔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然风光,意境深远,极具画⾯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课⽂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望庐⼭瀑布 【唐】李⽩ ⽇照⾹炉⽣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8课《古诗⼆⾸》教案: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课⽂。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字。

朗读、背诵课⽂。

课前准备 本课⽣字卡⽚,朗读课⽂录⾳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提⽰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西、河南等省区,在⼭东流⼊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西永济县有⼀座的⾼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千多年前的⼀个傍晚,诗⼈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冲毁,但是这⾸诗,却⼀直受到⼈们的喜爱。

⼆、范读课⽂ 三、⾃学课⽂。

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把课⽂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

四、检查⾃学情况 1.认读⽣字。

楼 ⼊ 穷 ⽬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

(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奔腾着,流向⼤海。

) 2.读诗句: ⽩⽇/依⼭/尽, 黄河/⼊海/流。

教师⽰范读出⼣阳⼣下、河⽔滔滔的情境,再学⽣反复练读。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精品教学课件
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时,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 老师会对你说:_欲_穷_千_里_目_,_更_上_一_层_楼_。
当你旅游登上高山或高楼时,会不由地吟诵: _会_当_凌_绝_顶_,_一_览_众_山_小_ 以抒发感慨。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 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பைடு நூலகம்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课后研讨 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与,望批 评指正,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
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 西永济县,前面 可以看见中条山, 下面临近黄河。
鹳 雀 楼

娄 搂
一读:读准字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jìn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g
欲穷千里目, 更gèng上一层céng楼。
一读:读准字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读:熟读成诵
登鹳雀楼
王之涣
__依山_ , __入海_ 。 欲穷___ , 更上___ 。
速读速记:
líng
lǎn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语用实践读:
某某学生的书法已经非常漂亮,得了市级比赛一等 奖,此时老师想对你说:_欲_穷_千_里_目_,_更_上_一_层_楼_。
二读:读出韵律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 更上/ 一层楼。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 - 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鹳雀楼》,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基本结构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的能力,让他们了解自然景色与人文建筑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3.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思维发展。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内外景描写,理解作者运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自身感受。

2.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经历为主线,通过描绘大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结合,表达作者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融合的强烈愿望。

2. 诗歌解读•第一段:描绘了登高的情景,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的美景,并强调了自然景色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第二段:通过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和对天下大势的思考。

并以“故国”和“万方”表达了对家国和世界的思念。

•第三段:通过描绘垂柳和河流,将诗的情感转入一种思乡之情。

表达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语言表达•本诗采用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形式简洁有力,易于诵读。

•通过形象、具体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四、教学活动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山水之美,引发对大自然的思考和热爱。

•通过播放一段鹳雀楼的歌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 阅读理解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明确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分析活动•导入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诗歌的整体结构。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每一段进行深入解读和归纳。

4. 创作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类似《登鹳雀楼》的短诗。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自然景色或人文建筑进行描写,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总结归纳活动•学生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件

望庐山瀑布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 思讲给大家听吗?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 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 翠的山壁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 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的直往下泻, 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
来。
望庐山瀑布
日照: 在太阳的照射下。 香炉: 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 紫色的云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峰:峰的形状像香
炉,峰头常有云雾缭绕, 因此而得名。
紫烟:紫色的云雾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速度:

方向: 直下
高度: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 怀疑、猜测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中呈现出的一条明 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 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欲 穷


yì céng lóu



依 靠 欲 穷
流 入 更 上
千 里 目 一 层 楼
更 上 一 层 楼 。
欲 穷 千 里 目 ,
黄 河 入 海 流 。
白 日 登 王 依 之 鹳 山 涣 雀 楼 尽 ,
登山鹳雀楼, 看见大阳依着群 山落下去了,黄 河的水正滚溯流 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 远的地方,就要 再登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写 下很多诗歌。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 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词》和 《登鹳雀楼》最为出名。
dēng guàn què lóu


雀 楼
看到课题,你想说什么?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
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朗读两遍;想想刚 才提出的问题。 谁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干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登鹳雀楼? 鹳雀楼在什么地方? 鹳雀楼是什么样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认真读诗歌,解读诗句:
傍晚的太阳 白 日 依 山 尽, 靠着 沉落下去
黄 河 入 海 流。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这两句写诗人所见。诗意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 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想要 欲 穷 千 里 目, 尽 看的很远很远 更 上 一 层 楼。

这两句写诗人所思。诗意是:要想看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表示急湍的水流。造字本义:山谷间由山涧、 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

瀑依

布炉


烟 尽

小兔采蘑菇 遥
读一读 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 ”画出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悟诗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 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 遥看瀑布挂前川。
悟诗意
这么美的风景让人忍不住靠近,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 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笔下的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没有。“三千尺”是虚指,运用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瀑布水流飞驰、一泻 千里的壮观景象。
层次梳理
品 悟 诗 境意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品诗境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如裁一条素,白日悬秋天。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品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精品课件
部编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 语文
作者:王之涣
Mu lu




伍陆ຫໍສະໝຸດ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 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 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 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 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 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生字:鹳 = 雚 + 鸟 结构:左右结构 字意:像白鹤,嘴长直,顶不红。 组词:白鹳 鹳雀 造句:十月的时候,白鹳会飞往
南方过冬
生字:雀 = 小 + 隹 结构:上下结构 字意:体形较小的鸟类。 组词:麻雀 山雀 孔雀 造句:电线上站着一排麻雀。
生字:雀 = 亻+ 衣 结构:左右结构 字意:靠着 组词:依靠 依照 造句:我依靠在奶奶的肩膀上。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
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王之涣
(更衣 半夜三更) (更好 更加)
生字:登 = 癶 + 豆 结构:上下结构 字意:(人)由低处到高处(多指步行)。 组词:登山 登陆 登高 造句:星期天我和爸妈去登山。
登鹳雀楼
登楼所见
太阳落山(实景) 黄河入海(想象)
登楼所思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本节的学到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_16

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文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优质课教案_16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登鹳雀楼》作者姓名:作者学校:联系方式:《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它属于第四单元的第1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都是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所选的 4 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古诗的熟读成诵方面,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本课,他们可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目标:1.会认5个字,会写2个字。

2.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4.拓展阅读畅当的《登鹳雀楼》,背诵积累。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文插图。

师: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去祖国的大江南北游玩一番,看看各地的美景,我们先来到这儿参观。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汤汤流向大海。

诗人不禁感叹,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同学们你们能从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2.简介:鹳雀楼。

师:这座楼就是鹳雀楼。

读一遍。

(生读)大家注意观察鹳雀这两个字形上什么相同之处?(都有隹,一种短尾巴鸟)这座楼上经常会有鹳雀在楼台上停歇休息,因此这座楼得名叫鹳雀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优质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优质课件
17
更:再。 欲:想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 一层楼。
18
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串珠问题1)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串珠问题2)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 上横短,“女”横长,托 住上部。
11

依山 依
结构:左右 音序:Y 部首:亻 组词:依靠 依着 造句:小兰和奶奶相依为命。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 横宜长,末笔捺宜舒展。
12
jìn
依山尽 尽
结构:上下 音序:J 部首:尸 组词:尽头 尽力 造句: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力。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 两点在左下格。
13
huáng
黄河 黄
结构:上中下
音序:H 部首:黄 组词:黄金 黄色 造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 窄。第二横长;中部上宽 下窄。
14
céng
一层楼 层
结构:半包围
音序:C 部首:尸
组词:上层 双层
造句:叔叔的公司包租整 整一层楼。
书写指导:撇舒展,“云” 第一横在横中线上。
飞流:形容瀑布流 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 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31
yáo

遥看 遥远
32
瀑布 遥
33
zhào
日照 照
结构:上下 音序:Z 部首:灬 组词:照明 照射 造句:冬天,南方日照时 间长一些。
书写指导:上部左右宜紧 凑,不宜写的过大,下部 四点排列均匀。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 境及蕴含的哲理。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 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 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 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 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 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 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 鹳雀楼》。
课外拓展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再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写下很 多诗歌。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品很 有特色。诗以《凉州词》和《登鹳 雀楼》最为出名。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上一层楼。
白 日 依 山 尽
登山鹳雀楼,看见大阳依着 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溯 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次自由读古诗,思考: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 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4)

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人教部编版 (4)
鹳雀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yī jìn yù qióng céng
依尽欲穷 层
依旧 依依不舍 尽情 尽力而为 黄土 飞黄腾达 层次 层出不穷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汹涌奔流 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 欲穷千里目 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岳阳楼
黄鹤楼 滕王阁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业
•将今天所学古诗积累在你 的古诗本上。 •和家人一起观看《诗词大 会》第一季第一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
依(依靠)(依然)
尽(尽头)(尽力)
欲(欲望)(欲念)
穷(贫穷)(穷人)
层(云层)(层次)
瀑(瀑布)(飞瀑)
布(一匹布)(瀑布)
炉(火炉)(炉子)
烟(烟雾)(烟气)
遥(遥远)(遥望)
川(山川)(四川)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
人在想什么
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

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

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

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

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

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

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

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
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

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