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形知识,对三角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通过合作完成任务。
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形积木、支架等材料,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
2.准备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角形稳定性实验,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角形稳定性的一些实例,如:金字塔、自行车架等,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三角形积木和支架,尝试搭建高塔。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从而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巩固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房屋建筑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建高塔 教科版
《建高塔》基础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建高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六课。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二、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对框架结构的特点以及稳固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怎样去加固框架,提高框架的承重能力。
框架铁塔,在现代学生的生活中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体,但是,铁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才不会倒等这些问题学生的思考是不多的,甚至是没有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做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方法,是后面制作高塔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建造高塔,是学生从认知到实践应用的提升,是内化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每小组各3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或更多),砂、杯子和水、线、胶带、小木棒若干。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提出问题1、展示关于高塔的图片,提问:这是一座?(学生:塔。
)2、你知道哪些塔呢?(学生举例)3、展示更多的塔,提问:有什么共同特点?4、说起塔的历史,有些塔经历了很多年都仍然屹立不倒。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与他的结构有关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塔的基本结构以及稳定性原理。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搭建高塔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搭建稳定的高塔,掌握吸管塔的基本结构。
2.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创新高塔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吸管:若干根,长度适中。
2.剪刀:用于剪裁吸管。
3.胶带:用于固定吸管。
4.辅导书、PPT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塔的基本结构吗?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吸管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吸管塔的结构,思考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塔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建高塔”,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搭建稳定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搭建吸管塔》是该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使用吸管这一材料,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并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搭建和制作活动充满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搭建稳定的高塔,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学会使用吸管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学会使用吸管搭建稳定的高塔。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搭建出稳定且高度较高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吸管、剪刀、胶带等。
2.场地准备:宽敞的教室,每个学生有一张桌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稳定性?为什么有些结构能够稳定站立,而有些则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吸管塔的搭建方法和技巧,并通过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使用吸管搭建高塔。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总结搭建稳定高塔的规律和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挑战,引导学生尝试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吸管塔。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尝试完成挑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结构与稳定性”的一节实践性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践操作方面,还需要老师在旁边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高,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用废旧材料制作稳定的高塔。
2.难点:掌握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塑料瓶、木棒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搭建高塔的课件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废旧材料,学生分组进行高塔的搭建实践。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搭建的高塔,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提高高塔的稳定性。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稳定的高塔?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塔的稳定性与材料、结构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运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再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运用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并学会将探究结果与最初的猜想相比较后进行再反思,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应用-再思考”四个过程逐步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透明胶、水、一次性筷子。
教师准备:学生熟知的、我国知名的、世界知名的高塔图片,风扇,卷尺,桌子。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拿出不倒翁):同学知道这个是什么吗?(生答:不倒翁)2.师:同学们知道不倒翁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不倒翁不容易倒?(引导学生回答:不倒翁是上轻下重的结构,所以它不会倒,说不出来也没关系,不倒翁和高塔的结构相结合更容易得出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3.师:接下来让我们观赏一些世界有名的高塔。
(放出各地著名高塔,埃菲尔特塔、东方明珠塔、广州高塔“小蛮腰”........)4.师:你们认识这些高塔吗?请观察这些高塔,这些高塔也具有像不倒翁一样不容易倒的特性,猜猜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高塔既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倒的?这些高塔和不倒翁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在整体结构上他们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5.生回答(师根据回答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师:那么我们要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生:做实验)2.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塔的模拟实验。
首先,我们得先思考一下高塔所在的环境,会有那些原因使高塔倒下?(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把原因(地震、大风……)写在黑板上。
)3.生回答4.师:接下来,请各个小组利用台上的塑料瓶来模拟我们的高塔,结合高塔所在的环境,来验证以下三个问题,在大风、摇晃桌子的情况下:①怎样放最容易倒?②怎样放不容易倒?③怎样放最不容易倒?5.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1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习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建造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力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大稳定的塔,他们可能还没有明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会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学会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现并理解高塔的稳定性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高塔的稳定性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分享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高塔的稳定性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大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大的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学会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设计和建造高塔。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课程充满兴趣。
但在实践活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动手操作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设计和建造高塔。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高塔设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设计和建造。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的卡片、剪刀、胶水、绳子等搭建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搭建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高塔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高塔稳定呢?”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形稳定性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三角形应用于高塔设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设计和建造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高塔,分享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4)
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而且类似这样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简单的材料,研究物体不容易到的秘密,同时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展开基于证据的研讨活动。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懂得尊重科学事实,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教学准备:小组:泡沫球、牙签、橡皮泥教师:包裹报纸的高塔,框架高塔、3个水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物体稳定性的探究过程。
2、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进行反思。
教学难点:学会整理数据,深入分析数据,发现更多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3个水瓶,一个为空瓶,一个装满水,请学生猜测稳定性(空瓶先倒),随后再拿出装满水和装半瓶水的瓶子,请学生猜测谁先倒(满瓶水先倒)。
【过渡】物体易倒与不易倒的秘密究竟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高塔来探究一下。
引出课题,板书高塔二、探究高塔不倒秘密【过渡】说到高塔,先请同学们欣赏这四幅图片。
1、请学生欣赏埃菲尔铁塔、东方明珠塔、迪拜塔、绍兴小方塔,说一说这些高塔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过渡】那究竟是不是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就会使塔不易倒呢?板书:建高塔2、出示实验材料:每一小组泡沫球16个,牙签若干,2块橡皮泥。
要求:制作一个6层以上的高塔,每两块泡沫球之间只能有一根牙签,比比哪一组的高塔最不容易倒。
请学生在实验报告单中设计自己小组的高塔。
3、展示设计图,开始搭建高塔这些设计图是否与你想象中的一样稳固呢?要求:1.时间10分钟2.低声交流,注意安全3.建塔完成后将高塔拿到木板上相应的位置三、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并且回到导入,为什么装半瓶水的瓶子比装满水的瓶子更容易倒?拿出教师教具,糊纸铁塔和框架铁塔,请学生用力扇动扇子,测试抗风能力,从而得出框架结构有利于高塔的稳定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搭建高塔的方法,掌握稳定性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搭建高塔这类实践活动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可能存在不足,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会选用合适的材料搭建高塔。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不同材料的特性及选用方法。
2.理解稳定性在搭建高塔过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索搭建高塔的方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搭建材料,如积木、纸杯、吸管等。
2.分配学生到各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材料。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材料的特性,如积木的稳定性好,但重量大;纸杯重量轻,但稳定性较差等。
让学生在选择材料时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搭建心得,让学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有限的时间内搭建更高的高塔,或者使用更少的材料搭建同样高度的高塔。
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到各种建筑塔的实际应用,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建筑塔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在进行实验和探究时,可能会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建筑塔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塔的相关原理和术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建筑塔的结构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塔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搭建自己的高塔,并观察和记录不同结构和材料对塔稳定性的影响。
3.成果展示: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4.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总结建筑塔的相关原理和术语,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2.6 建高塔》2.教学重点:不同材料和结构对塔稳定性的影响3.教学难点:建筑塔的相关原理和术语4.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态度。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框架式)》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框架式)》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形状的框架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通过简单的框架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在这一课中,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概念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并分析不同形状框架的稳定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发现规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放大实验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例子,如自行车三角架、铁塔等,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好奇心。
2.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搭建不同形状的框架,观察并记录其稳定性。
3.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规律。
4.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1.实验现象:不同形状的框架稳定性不同2.稳定性规律:三角形 > 四边形 > 其它形状3.应用: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八. 说教学评价本课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观察分析能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建高塔 |教科版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发现了什么形状的框架?有什么作用?
3.建造这样高大的铁塔,要注意什么?
4.观察这些塔,它们在整体形状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
3.演示实验
4.概括结论:开放的框架铁塔风阻小,抗风能力强。
5.谈话:总结如何提高封闭式高塔的抗风能力
五、回顾反思:这节课我们做了几件事情?(梳理思维过程和方法)
核心问题:如何能使高塔更稳定?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利用所学知识改进自己的高塔,使其更为稳固。
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改进了教材中用到的建高塔的材料,将材料简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好的材料支持。
.围绕着分析高塔稳定不到的原因,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归纳•演绎。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4)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构建塔的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缺乏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学会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搭建稳定且高大的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搭建方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4.评价激励:教师对学生的搭建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工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塔的结构特点,准备好搭建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塔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搭建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最佳的构建方式。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借鉴,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塔的稳定性原理,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知道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塔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造高塔的材料,如牙签、橡皮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塔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稳定性原理,让学生了解塔为什么能够稳定站立。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塔的稳定性与塔的形状、重心等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4)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4)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建筑的基础知识,如建筑的材料、结构等。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他们对建筑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掌握建造稳定高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设计和动手建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科学原理,使高塔既高又稳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将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和动手建造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高度和稳定性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了解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规划自己小组的高塔建造方案。
4.建造:学生动手建造高塔,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5.展示与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建造的高塔,其他小组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建筑的高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建造稳定高塔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6建高塔2-教科版
2.6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使框架结构更牢固的办法。
但是要建造这样高大的铁塔,怎样才能使它不倒呢。
埃菲尔铁塔、钻井铁塔、高压输电线塔等,他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和其他的重压,还要承受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这些铁塔结实不变形,而且直立不倒。
从形状和结构上来看,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二、科学探究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1、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三个问题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到?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2、放置方式3、实验操作3、我们的发现: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即:把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
学以致用,现在就一起利用这个知识建造一座不容易倒的“高塔”吧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我们用三个空塑料瓶、吸管、透明胶带、沙子和水等材料建造一座不容易倒的高塔2、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根据前面的经验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3、操作实验4、测试抗风能力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档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现在根据前面的研究,利用我们学到的高塔不倒的原理以及制造高塔的体验,你能总结出框架铁塔稳固不倒是有哪些特点吗?2、塔的底部大,而且还有个坚固的基座;塔的上面小、下面大;上面轻、下面重;重量主要集中在底座。
塔是镂空结构,风可以穿过塔身,空气阻力小,抗风强。
铁塔框架上有许多三角形,增加了塔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建高塔
【教材简析】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
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
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
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让学生用塑料瓶和沙去自主研究教科书提出的三个问题,初步认识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
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学生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是对前一个活动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再检验,是一个继续研究的过程。
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策略。
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
同时,通过再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做框架》的学习,已经知道框架结构具有结实且不容易变形的特点。
但是,像塔一类物体的稳定性原理的思考是缺乏的,学生对“上小下大”的物体稳定性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潜意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么一回事的,但缺乏数据(证据)的支持;还有,关于“上轻下重”的思考,学生的潜意识中大部分认为是越重越不容易倒,就像一个塑料瓶,他们会认为里面装的水越多越稳定,装满水的塑料瓶是最不容易倒的。
在用胡萝卜和牙签建造高塔时,非常考验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事先要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强。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材料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科学态度目标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设计、建造、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框架结构铁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难点:在规定时间内用规定材料建造出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高塔”设计图、胡萝卜(每组1根)、牙签(每组100根)、小刀(每组1把)、卷尺
小组:每组准备三个相同的塑料瓶、一袋沙子(约半塑料瓶)、瓦楞纸板(至少有A4纸大)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预设2分钟)
在课件上出示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框架结构高塔,让学生说说塔的名称,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悠久历史,说说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框架结构的高塔。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就是——《建高塔》
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预设8分钟)
提问:说一说这些高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提问:这些高塔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那为什么他们还能长久的屹立不倒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塔的形状和结构,说一说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下,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
[材料准备:每组三个一样的塑料瓶,一袋沙子,一块瓦楞纸板]
布置探究任务:塑料瓶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请各小组交流讨论,还可以把三个相同的塑料瓶装上不同量的水,放在一块纸板上测试它们的稳定性。
交流讨论: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说说看瓶子怎么放才不容易倒呢?(头部朝下最容易倒;底部朝下最不容易倒;底部越重越不容易倒。
)提问: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三、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预设27分钟)
[材料准备:“高塔”设计图、胡萝卜、牙签、小刀、卷尺]
画设计图(预设5分钟)
刚才大家已经讨论了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接下来每个小组都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建一座属于你们自己的高塔,你们要用的材料是胡萝卜和牙签(提醒学生胡萝卜可以切成小块作为粘合剂)在开始动手之前,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各小组交流你们要建的高塔是什么样的结构,并把设计图简单的画在老师给你们的图纸上。
建高塔(预设20分钟)
挑战: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建高塔的比赛,请各小组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在20分钟的时间里面,运用你们所学的知识,建一座尽可能高的塔。
(提醒学生在切胡萝卜时注意安全)
测量(预设2分钟)
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用卷尺测量各小组塔的高度,并记录下来。
四、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预设3分钟)
交流小结:刚才各小组都建造了自己的“高塔”,实践之后再请同学们说说看,你认为什么样的高塔不容易倒呢?(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这些结论和先前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板书设计】
6、建高塔
【作业设计】
1.下面三个瓶子装了不同量的水,哪个瓶子最不容易倒()
A. B. C.
2.框架结构的塔不容易倒的原因是()
A.上小下大
B.上轻下重
C.风阻小
D.以上都是
“建高塔”设计图
小组成员
实验材料胡萝卜1根、牙签100根
上小
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风阻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