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考研当代传播学权威笔记强烈推荐

合集下载

华中科技大学 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科技大学 考研参考书目
622生态学
参考书目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水生态学概论》邬红娟等编著待出版
623物理化学
(一)参考书目
1.傅献彩等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24体育学基础综合
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主编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版
③《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同济大学,罗小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④《建筑构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⑤重要的近现代建筑理论文献
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2000.
432统计学
参考书目
1.刘次华、万建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郑汉臣主编,《药用植物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6姚振生主编,《药用植物学》,第一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版。
801高等代数
参考书目
2、佟新著:《人口社会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007年重印
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版次可任选)。
616基础英语
参考书目:
《高级英语》(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629艺术设计史论
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目: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月
《环境艺术设计》李砚祖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
目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历年考研真题 (1)
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334考研真题 (1)
2016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
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334考研真题一、简答题:
传播功能,
议程设置实际应用,
印刷传播社会功能,
数字技术对广播发展影响,
对媒介融合的理解,
互联网治理遵循的原则
二、论述:
我国传媒体制下的把关过程的影响,
我国频道专业化兴起背景、发展现状
三、分析:新闻法规理论
2016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1】华中科技大学334
简答:
法兰克福学派、电视频道专业化、新闻侵权构成要件及抗辩事由、文学对社会发展、社会化媒体论述:
知沟、媒介融合下媒介内容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案例分析:
悲剧事件伦理及规避
【2】华中科技大学440
报道策划:旅游宰客治理
消息:河南秸秆焚烧
网络传播部分:
1、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及发展前景
2、新闻网站如何在市场化竞争中坚守宣传和舆论导向
3、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2016华科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备考经验分享

2016华科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备考经验分享

距离2015华科考研复试结束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毕业论文初稿和驾照,也没有时间好好的整理回顾一下自己的考研经历。

去年备考华科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因此现在也到了该回馈大家的时候了,我就把自己去年华科新闻传播专硕考研备考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对2016考研的你们有所帮助。

先说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吧,本科学校普通一本,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报考的华科新闻与传播专硕,总分383,政治67,英语二75,专业一118,专业二123。

一、学校的选择学校选择上,无外乎地域、专业排名、综合实力等。

有的同学可能比较关注报录比,但我是从来没看,也不知道哪儿的信息是权威的,而且就算知道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录的还是不录的那一部分,每年的报考人数不同参考意义其实也不太大。

就我而言,因为是报着考回家的想法,所以没做太大犹豫就锁定在了湖北的学校。

具体学校的确定上,因为本科学校只是普通一本,希望硕士学历能够上一个台阶,也算圆自己的一个名校梦,所以选取了985高校作为了我的目标。

最开始定的学校是武汉大学,从网上找一个学长买来了笔记资料和真题,但一个多星期的复习之后,发现武大的真题不太适合自己。

武大的专业课分为两科,一科是专业基础,一科是综合知识,综合知识涉及大学语文、经济政治等非新闻类知识,而且需要写一篇分值较高的作文,相对而言题目较活,不太好把控,所以我果断地就放弃了武大,转而投身华科。

华科的专业实力毋庸置疑,新闻专业在全国排名5、6,整体综合实力在全国10名左右,有名的正统985高校,在湖北甚至是全国都有很高的认可度,相对于中传、人大等老牌新闻院校的竞争激烈,华科应该说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二、学硕or专硕学硕和专硕的区别应该不用我多说,网上都能百度得到。

简单来说的话就学硕偏理论,三年;专硕偏实践,两年。

当初在学硕还是专硕的选择上,我还是很折腾了一番。

最开始我是按照学硕来进行复习的,但后来开始背新闻史的时候就整个一个崩溃,觉得内容杂且多,而且可能前期笔记做的不太完善,导致背的很费劲,当时就直接丧失了信心。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课笔记(新闻史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课笔记(新闻史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课笔记<新闻史论>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新闻学(06年概念题)广义新闻学:广义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理论”,它是对新闻学“学理”的阐扬;应用新闻学,即有关新闻业务活动的学问;历史新闻学,即关于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新闻事业管理学,即关于对新闻事业单位的新闻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学问。

2 [大纲]新闻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报学研究、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重要性:* 历年未曾考过}综观世界上150多年的新闻学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新闻学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报学研究阶段,时间大体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20年代。

在这个时期,新闻媒介主要是报纸,新闻传播手段主要是印刷。

这种历史条件与传播技术的状况,决定了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报纸,新闻学也就称为“报学”。

第二阶段是新闻学研究阶段,时间大体是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在这个时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出现,传播技术不仅仅是印刷,还有电子技术。

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突破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程度、地域、交通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从而大大扩大了新闻学研究的内容。

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报学”亦变成了内容更为宽泛的新闻学。

第三阶段是大众传播学阶段,时间大体从20世纪40年代到现在。

随着电子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由于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于是大众传播学在新闻学的传统领地上迅速发展起来。

大众传播学的兴起使新闻学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的新闻学称为传统新闻学;在这以后的新闻学(今日新闻学),就成了新闻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3 新闻传播学的定义{重要性:* 历年未曾考过}新闻学与传播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既合流而又相对独立。

我们可以将其相通之处融为一体,构成新闻传播学。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广告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华中科技大学参考书目
小贴士:鼠标滑动到书籍名称处,可直接链接到中华传媒书店购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涛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传播学》戚海龙申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广告策划创意学》第二版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新书《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5元,可做参考《文史要览》王振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8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精要》高钢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马少华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三版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学基础《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写作》强月新、单波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业务《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业务《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发展史《中西新闻比较》童兵新华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法律基础》周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知识《大学语文》徐绍建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版《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应用广告学》吴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摄影学》吴建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注:2009年起,四川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参考书目】2020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科目最全参考书必看二

【参考书目】2020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科目最全参考书必看二

【参考书目】2020华中科技大学考研科目最全参考书必看二631城市规划原理参考书目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城市规划实务》,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4、近5年《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等杂志研究论文。

632法学综合参考书目1、吴祖谋、李双元主编,法学概论(第十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利明主编,民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明德、许超著,著作权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33艺术创作基础参考书目:1.《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2.《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月;3.《环境艺术设计》李砚祖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4.《数字艺术设计》方兴蔡新元,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年11月。

698数学(理工科类)参考书目: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微积分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99数学(文经类)参考书目: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微积分学》(第三版)(上),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线性代数》(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53信息管理理论参考书目:金新政、陈氢主编,《信息管理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754管理学基础参考书目:张亮、王明旭主编,《管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755药学综合参考书目:1倪佩洲主编,《有机化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一种开拓创新的新闻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网络新闻传播班办学经验的启示

一种开拓创新的新闻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网络新闻传播班办学经验的启示

一种开拓创新的新闻教育模式——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网络新
闻传播班办学经验的启示
申朝霞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2000()5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新闻教育;网络新闻传播班;办学经验;教育模式
【作者】申朝霞
【作者单位】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J], 樊亚平
2.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 [J], 靖鸣;申雪凤
3.刍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新闻传播方式的研究 [J], 刘雪梅
4.网络新闻传播模式:试论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 [J], 李嘉琪;
5.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J], 柴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一2020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7一2020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7一2020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2017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一、必答部分(90分)1、报道策划题(40分)材料:房屋限购限贷。

2016年国庆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厦门、苏州、合肥等城市的房价涨幅厉害,政府纷纷提出提高首付比例或者限制贷款或者禁止购买第三套房政策,调控楼市。

写一篇关于“房屋限购限贷的市民意见”的报道策划。

要求:有话题切入,报道模板设计、采访问题、深入方向报道重点。

2、消息改写(50分)要求:明确要求用倒金字塔结构材料:树旅行创始人宋宇鹏,中秋各地的人造“月亮”。

材料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树旅行的创始人的一个专访。

讲述了创办树旅行的过程和对旅行的理解以及一个中秋的特色活动,3D打印的月亮灯互相认识。

第二个部分是人造月亮成为流行,各地巨型月亮引围观。

第三部分是说人造月亮起源来自法国一个艺术家构想,又说美国某计划提到过,由月亮飞船引发了超薄膜反射月亮的事情。

二、选答部分(60分)1、网络传播方向(1)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加强舆论引导?(15分)(2)知乎类知识分享模式的影响因素。

(20分)(3)以网络直播为例,谈谈网络传播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25)2、新闻评论方向(1)简答a、新闻评论选题的原则b、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有哪些变化?(2)评论写作材料:间隔年,大学生慢就业。

类似国外的间隔年,毕业不直接找工作,而是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自己创业。

3、广告语公关方向(1)广告部分材料:讲述了papi酱拍卖广告的来龙去脉。

问题:a、2200万广告是否值得?b、网红经济是什么?影响网红广告的价值因素有哪些?c、以自己朋友圈、微博等为例,设计广告策略。

(2)公关部分材料:魏泽西事件始末问题:a、你怎么看待这个危机公关,然后危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b、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c、有人说危机公关就是洗白,你怎么认为,你的危机公关观是什么?4、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方向(1)简答:叙论型电视节目的报道模式点评:基础题。

2019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2019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2019华中科技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我是5月份才决定考研的,之前一直在准备公务员,还参加了省公务员考试,5月份后学校基本没什么事了,也不清楚自己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我才想着考研试试,但是对于华科,我一点信心也没有,所以当时我是报了新祥旭的专业一对一,5月底我买的专业书才到,有几本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借的。

因此我基本是从6月才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先是把7本书都通读了2遍,了解每本书基本是在讲什么,第三遍阅读时我做了自己的大纲,比如中新史这本书,就列出了很详细的框架,每个时期发生了哪些史实都狠清楚,其他也是这样。

到7月份,新祥旭的老师把他考研时候的笔记和真题都给我了,忘记说了,老师是华科新传的研究生学长,这也是我当初选择新祥旭的原因,在阅读第四遍时,我把笔记都补充完整了,这个时间持续到9月中旬。

到这时候学校的考试大纲基本也出来了,一般不会和去年的有所变化。

所以从9月下旬,就要着手背诵了,背诵第一遍一定要面面俱到,不要遗漏任何知识点,有些虽然大纲没要求,但是考试题目并不一定都是按大纲来,今年有很多“超纲”的题目(事实并不超纲,书上都可以找到),这也是你脱颖而出的要求。

第一遍我大约花了一个月零几天,第二遍大约一个月,第三遍只要 20天,后来时间花的越来越少,最后可以一天复习一门,基本上我的专业课大约背的不少于5遍吧,背到书上随便一个题目我都可以答出来。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几点:1.真题特别特别特别重要,一定要认真分析,哪些题目出的频率高,哪些题目出的可能性小,要做到心中有数;2.每年都会有重复的题目,自己找找规律,并且做个预测。

老师在考试前帮我给每门课预测了十道题,最后很多都中了。

3.我建议在考前出几套模拟卷,并且按照考试的时间和节奏来做下,我就是这么做的,老师还给我讲解的很仔细。

4.要学会学以致用。

我原来觉得华科的题目理论性很强,并且中规中矩的,背会了分数就不会很低,今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并且我相信它会成为一个趋势,今年的题目非常灵活,有几个题我都不知道出题人是咋想的,比如新闻史最后的论述题貌似是纸媒的危机什么的,这种题型在以往没出现过,于是我就把在新闻学里面的东西答进去了,再谈了下自己的看法。

新传考研传播学拔高知识点总结

新传考研传播学拔高知识点总结

新传考研传播学拔高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媒介理论到现代的双向传播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

2.传播学的重要学派:如媒介效果研究学派、符号学派、意义制造学派等。

3.传播学核心概念:如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等。

二、传播研究的方法论1.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实证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

2.传播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如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展示等。

3.传播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深度访谈、观察法等。

三、传媒与大众传播1.传媒理论与现代大众传播:包括传媒的定义、特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如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暴力理论、媒体与公众意见等。

3.新媒体的发展与传播: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媒体融合和社交媒体对传播的影响。

四、传播与社会文化1.传播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如观察者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

2.传媒表达与文化认同:探讨媒介对社会文化认同和观念形成的影响。

3.跨文化传媒研究:分析跨文化传媒的挑战和机遇,如全球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五、传媒与政治传播1.政治传播理论:包括公共舆论、政治社交媒体和政治宣传等方面的研究。

2.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包括集团利益与媒体控制、政治操纵与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研究。

3.政治传播研究方法:如政治新闻分析、选举舆情调查等方面的方法。

六、传播与公共关系1.公共关系理论:包括公关沟通理论、公关媒体管理和公关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2.公共关系与媒介:探讨媒体对公共关系活动的影响和公关活动对媒体的影响。

3.公共关系实务研究方法:如公关案例分析、宣传策划与执行等方面的研究方法。

以上是一些考研传播学的拔高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备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注重思考和理解,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当代传播学理论考研必备华中科大

当代传播学理论考研必备华中科大

传播理论部分第一部分传播[1] 传播的定义[2] 传播的基本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简答:传播的基本类型(一级)以传播层次为标准,可将传播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四种类型的传播,活动范围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逐步扩大。

一.内向传播:是人的自我信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

内向传播的特征(二级):1、规模和空间最小,最具有隐蔽性;2、信息反馈的路途短且无障碍,反馈及时;3借助的符号千变万化,极不规范(二级)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考过):他认为人类从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便产生了自我概念。

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是每个人本能的特征,而“客体我”展示的是自我社会的一面。

“客体我”会向“主体我”发出“反射”,“主体我”会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二.人际传播:是单个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它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分类:1)双方面对面的直接的信息传播;2)个体之间运用媒介作为交往手段而进行的间接性传播特点(二级):1)属亲身体验,只有通过感官的刺激才能完成2)多为及时性传播。

一般传受双方同时介入传播与反馈活动3)在传递信息时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4)反馈方便、及时,获得反馈的机会多三.组织传播:指组织各成员之间或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特点(二级):1)组织传播较有规律;2、传播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劝服性的,并且使用的符号要规范,要使全体成员都能理解;3、组织传播的反馈要比人际传播困难,特别是在阶层性组织传播中;4、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传播活动常有一定规模分类:按组织成员权利、地位、职能不同,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

四.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者或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特点(二级):1、传播规模大、范围广,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2、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工作人员,并且有组织严密的传播机构。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020-202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华中科技大学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华科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前身为创立于1983年的华中工学院新闻系,1998年成立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学院现已经成为国内一流水准的新闻传播学术重镇,形成了国内最为完整的新闻传播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链,是国内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六大新闻学院之一。

学院目前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五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公关、传播学、编辑出版等五个硕士点,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公关等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还有新闻与传播、出版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设有设备先进的一体化开放性试验教学中心,功能完备的演播厅,一个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

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考研招生情况招生院系:新闻学院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新闻史论新闻业务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20 新闻传播史论④866 新闻传播实务拟接收推免生比例:85.7%招生专业:传播学研究方向:01 (全日制)传播理论与方法02 (全日制)网络与新媒体03 (全日制)组织传播04 (全日制)跨文化传播05 (全日制)媒介经营管理06 (全日制)编辑出版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620 新闻传播史论④866 新闻传播实务拟接收推免生比例:81.8%2019新变化:根据本学科点的研究方向,经过整合后我院2019年拟同时招收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硕士:(1)学术型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招生分为推荐免试和统考两种类型;(2)出版专业硕士只招收统考学生;(3)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同时招收非全日制考生。

2011华科新闻传播考研笔记

2011华科新闻传播考研笔记

2011华科新闻传播考研笔记新闻史部分第⼀部分绪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些特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五个时期)(⼀)从唐朝开源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朝廷官报:主流三种类型⾮法民报(⼩报):现于北宋后期,盛于南宋,隐现明清合法民报(京报):现于明朝末,盛于清(⼆)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初: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申报》、《新闻报》(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10年代中期:国⼈⾃办近代报刊的⾼潮期维新运动:第⼀次⾼潮⾰命派报刊改良派报刊论战:第⼆次⾼潮这⼀时期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1、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报⼈、报刊:梁启超《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严复《国闻报》;唐才常、谭嗣同与《湘报》《湘学报》;陈少⽩《中国⽇报》;章⼠钊《苏报》;章太炎《民报》;于右任“竖三民”;詹⼤悲与《⼤江报》2、影响深刻的报刊思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的“⽿⽬喉⾆”论;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黄远⽣、邵飘萍(四)1915~~1927:中国现代新闻业黄⾦时期内容:五四运动将新闻事业推向新⾼度:西⽅新⽂化、新道德、新观念、新思想⼴为传播;《新青年》为龙头,学⽣报刊为主体(启蒙报刊);⼤⾰命:思想“百家齐鸣”。

黄⾦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表现:1、百家齐鸣的报刊发展的热潮中,⽆产阶级报刊出现;2、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3、民营的企业性⼤报进⼀步发展:北京《世界⽇报》,天津《⼤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4、中国的⼴播事业诞⽣和通讯社事业初步发展;5、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1949:两极对⽴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特点:1、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a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争需要⽽产⽣;b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2、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论,尤其是政论(注:维新运动到⾟亥⾰命是报刊政论时代)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理论部分第一部分传播[1] 传播的定义[2] 传播的基本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简答:传播的基本类型(一级)以传播层次为标准,可将传播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四种类型的传播,活动范围从内向传播向大众传播逐步扩大。

一.内向传播:是人的自我信息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主要特征。

内向传播的特征(二级):1、规模和空间最小,最具有隐蔽性;2、信息反馈的路途短且无障碍,反馈及时;3借助的符号千变万化,极不规范(二级)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考过):他认为人类从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便产生了自我概念。

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是每个人本能的特征,而“客体我”展示的是自我社会的一面。

“客体我”会向“主体我”发出“反射”,“主体我”会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二.人际传播:是单个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它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分类:1)双方面对面的直接的信息传播;2)个体之间运用媒介作为交往手段而进行的间接性传播特点(二级):1)属亲身体验,只有通过感官的刺激才能完成2)多为及时性传播。

一般传受双方同时介入传播与反馈活动3)在传递信息时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4)反馈方便、及时,获得反馈的机会多三.组织传播:指组织各成员之间或者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特点(二级):1)组织传播较有规律;2、传播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劝服性的,并且使用的符号要规范,要使全体成员都能理解;3、组织传播的反馈要比人际传播困难,特别是在阶层性组织传播中;4、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传播活动常有一定规模分类:按组织成员权利、地位、职能不同,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

四.大众传播:是职业化的传播者或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活动。

特点(二级):1、传播规模大、范围广,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2、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工作人员,并且有组织严密的传播机构。

传受双方能基本固定,双方相互间有一种间接、松散式的联系;3、大众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相当经营规模与经营效益的大型产业;4、大众传播活动具有高度的规范性;5、要借助大量的设备与技术手段,要有大量的投资支持;6、信息反馈困难,多为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的反馈活动。

第二部分传播学[1] 古代传播研究的萌芽[2] 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05)科学的背景,社会形势的背景,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

[3] 传播学的确立(06)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

[4]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07),批判学派(02、04)。

[5] 发展传播学(07)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层次一、近代传播研究的背景(05):1、科学的背景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力革命,科学技术获得了极大进步。

人文社会科学也有了较快发展,不少学科与传播学有关,这些学科研究方法更科学,研究手段更现代化,把人类对传播认识推到新高点。

2、社会形势的背景:①20世纪社会形势的变化把传播推到全社会的前面,“十月革命”西方认为是赤色宣传的结果;一战后期宣传战作用被夸大;法西斯的宣传被看作是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20世纪初广告鼓吹“宣传万能”②特殊环境下人们心理的变化: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人们与外界直接接触少,而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却在增大,这样人们与社会发生关系的纽带越来越多地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取代,而全社会的重大决策与社会热点问题也越来越受大众传播影响,所以,传播研究被推到了社会极重视的地位上3、传播技术发展的背景:①报纸由上层社会走向大众,由简单技术到复杂,并在这个过程中,使社会接受了它,使社会承认了它对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②新兴媒介不断出现,一方面使人们对大众传播的依赖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人们又对自己越来越多被大众传播左右而产生忧虑。

从而人们开始争论大众传播是好是坏的问题总之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水平使人类有足够的只是和能力来系统研究传播行为;②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化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传播上;③传播媒介及技术的发展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容,也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新的冲击。

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研究传播的任务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出气大规模的传播学研究就展开了。

二、现代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原因1、美国的地理位置:①本土在二次大战中未遭破坏,从而使传播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是美国出于领先地位;②安定的环境吸引大批逃避战乱的专家2、美国的社会状况: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成为“第二国会”3、美国的学术传统:盛行实用主义哲学,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众传媒出现社会问题和潜在问题成了学术界必须研究的课题三、传播学奠基人及他们对于传播学的贡献拉斯韦尔1、美国政治学家,早期致力于政治术语研究与心理学探讨政治问题(政治学家---宣传)2、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

首次比较科学地研究了传播过程及其结构,比较正确地划分了传播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讲宣传研究方法应用到传播研究中来,使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4、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列文(勒温、卢因)1、美籍德裔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2、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动力和控制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论”和“场论”的最早提出者3、二战期间,他和他的学生运用群体动力论研究军队士气问题,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他还发现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问题,提出了“把关人理论”。

4、他在研究传播效果问题时认为,不能只研究传播本身,还要看到个体所处的群体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他的关于群体影响个人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理论对美国传播学的建立起了一定的作用。

拉扎斯菲尔德1、美籍社会学家(社会学家-----调查法)2、把实地调查法确立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3、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领导一批学者对传播效果开展研究,他们着重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后来这个中心的研究又从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扩展到传播媒介的政治影响,同年进行了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4、加入了美国籍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广播研究中心5、提出了“两级传播论”,破除了“魔弹论”的错误说法,使传播学研究进一步深入霍夫兰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影响的研究2、是最早研究以说服方式改变别人态度的学者。

使“控制实验法”成为了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3、二战期间,研究军队士气问题。

提出劝服中的单面论与双面理,宣传者的信誉,受传者的个人差别(个人差异论)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创立了“耶鲁学派”施拉姆1、美国新闻学者。

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教育与研究工作,一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建立过4个传播学研究机构,发表30部专着,约500万字。

2、他的研究不是从某一相关学科出发来研究传播,他把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以学科的目光建立一种学术思想的体系。

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的出版是传播学正式建立的标志3、培养了大量大研究生,其中不少成为著名的传播学研究者。

提出许多创见,如“信息时代”、“传播的直线性问题”、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教育传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魔弹论”的形容等。

他的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新媒介》、《人、信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一直被认为是经典著作。

4、他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层次传播学的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传播理论、传播模式、传播学研究方法1、传播学吸收了相关学科的大量理论来研究传播学的课题。

有的是改造了别人的理论为自己所用,有的是借鉴别人的方法研究自己的理论;传播学自身形成了一些理论,比如两级传播论、把关人理论等2、理论成果“模式化”是传播研究的另一特点3、传播学研究方法是传播学体系中第三组成部分,如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传播学的理论、模式、方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理论是对传播研究的概括,是传播规律的揭示,而方法是为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传播理论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实验、分析而来的;传播模式则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传播学的研究层次1、主体层面——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者的研究,传播内容分析,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2、范围层面——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容层面——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等五、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传统学派、批判学派传统学派概念:早期兴盛于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传统学派的主要贡献:1、确立了最初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框架。

(拉斯韦尔划分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施拉姆以学科的眼光搭起传播学的研究框架)2、建立了传播基本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和韦佛的数学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性模式。

这些模式以简明的形式向人们揭示传播活动中的规律,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五大部类研究中产生里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传播过程与要素是主要研究点,产生的成果多,如“把关人理论”)4、吸收了实证的方法研究传播,初步确立了传播学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等)特点1、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重视调查、实验与数据2、站在媒介立场,被称为“工具中心主义”3、商业色彩浓重,不触动现存的传播体制,具有一定的保守性4、研究侧重于媒介与传播过程缺点1、强调受众研究的同时更应系统地研究媒介组织,以了解为什么媒介能产生特定的内容来2、美国研究者必须走出其狭窄的文化死胡同3、美国的研究者应多注意传播政策的研究,并以这种研究来引导政府的政策导向批判学派概念: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以对早期美国的一些研究方法与观点持批判态度而得名。

批判学派的学术背景1、从美国发展出来的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等思潮大量涌入欧洲2、马克思主义传统重新在传播领域中活得重现3、原本植根欧洲人文土壤的学术传统进军传播领域批判学派的特点1、研究视角上的全观取向。

研究重点:媒介与社会(着眼于传播与整个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以宏观的角度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与政治、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分析)2、研究方法上的多种设计。

强调定性的研究方法,批判传统学派以为强调实证的方法3、政治态度上的批判倾向。

直入政治问题批判学派的主要分支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思想统治”理论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批判学派缺点不足1、传播研究应累积更多的事实,用以证实自己提出的理论的正确性2、批判学派(早期)的研究应更重视受众的研究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