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知识讲解:文言文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全解
高考语文一一文言文翻译全解【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形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册h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那么为理清句意,二那么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册h换①“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假设强译,那么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研,如此罢了。
文言文翻译加注释摘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注释: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去见梁惠王。
2. 王何必曰利:王何必只说利益?3. 亦有仁义而已矣: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4. 王曰何以利吾国: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
5.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
6.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
7. 上下交征利:上下都追求利益。
8. 国危矣:国家就危险了。
9. 夫仁者,国之宝也:仁是国家的珍宝。
10. 礼者,国之基也:礼是国家的基石。
11. 入则孝,出则弟: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
12. 谨而信:谨慎而且诚信。
13. 泛爱众,而亲仁: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14.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1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
16. 贤者能勿丧耳: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不是有什么利于我国的事情要告诉我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也有仁义啊。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得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仁是国家的珍宝,礼是国家的基石。
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谨慎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人。
行为不能达到目的,都要反过来寻求自己的原因。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失去这样的心罢了。
”摘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夫仁者,国之宝也;礼者,国之基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文言文积累翻译及注释
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故世称项籍。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陈涉等起大泽中,会遭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涉乃立楚将项燕之子,是为楚怀王。
吴中少年,皆争附之。
注释:1. 项籍:即项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楚汉争霸中的重要人物。
2. 下相:地名,今属江苏省宿迁市。
3.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4. 陈涉:即陈胜,秦末起义军领袖。
5. 大泽中:指大泽乡,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6. 会:恰逢,适逢。
7. 道不通:道路不通畅。
8. 度:估计,预计。
9. 失期:未能按时到达。
10. 法皆斩:按照法律,都要被斩首。
11. 项燕之子:指项燕的儿子,项燕是楚国的名将。
12. 楚怀王:楚国的君主,项羽的叔父。
13. 吴中少年:吴中地区的年轻人。
翻译:项籍,是下相人。
字叫羽,所以世人称他为项籍。
秦始皇二十六年,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错过了期限。
按照法律,错过期限的人都应该被斩首。
陈涉于是立了楚将项燕的儿子,这就是楚怀王。
吴中地区的年轻人,都争相归附他。
原文: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籍父死,家贫不能葬,乃行佣作,籍乃少年,独籍得学书,爱读书,然不喜文字。
注释:1. 八尺余:身高八尺多,古代一尺约合今0.23米。
2. 扛鼎:举起鼎,形容力大无穷。
3. 行佣作:做雇工。
4. 学书:学习书写。
5. 不喜文字:不喜欢文字。
翻译:项羽身高超过八尺,力气大得能举起鼎。
他的父亲去世后,家里贫穷,无法安葬,于是去做雇工。
项羽虽然年纪轻轻,却只有他一个人有机会学习书写,他热爱读书,但不喜欢文字。
原文:籍既长,往从师学剑,数岁,学不成,去。
又学万人敌,亦不中,去。
籍乃学兵法,无所不窥。
注释:1. 往从师学剑:去拜师学习剑术。
2. 数岁:几年。
3. 学不成:学习没有成功。
4. 万人敌:形容剑术高超,可以敌万人。
5. 亦不中:也没有成功。
6. 学兵法:学习兵法。
文言文讲解翻译句子技巧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言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即按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意译,则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变通,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原文:子路问曰:“闻斯行诸?”直译:子路问孔子说:“听到这件事就去做吗?”意译:子路问孔子:“听说这件事就立刻去做吗?”二、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句子结构,分析词性、词义。
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义,则指词在句子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原文:吾友张生,聪明睿智,好学不倦。
分析:吾(代词)、友(名词)、张生(名词)、聪明(形容词)、睿智(形容词)、好学(动词)、不倦(形容词)。
翻译:我的朋友张生,聪明智慧,勤奋好学。
三、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翻译文言文,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上的差异;通假字,指在古代文献中,某些字因书写、传抄等原因而通用的字;词类活用,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需要而改变词性的现象。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学(动词)、而(连词)、时(名词)、习(动词)、之(代词)、不亦(副词)、说(动词)。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翻译文言文,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注意修辞手法。
古代文化背景,包括天文、地理、历史、风俗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
例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分析:青青(形容词)、子(代词)、衿(名词)、悠悠(形容词)、我心(名词)。
翻译:青青的衣领,使我心情悠长。
五、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翻译文言文,要注重整体理解,局部调整。
在翻译过程中,先理解整个句子,再对局部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例如: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夫(发语词)、君子(名词)、之行(名词)、静(形容词)、修身(动词)、俭(形容词)、养德(动词)。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文言文直译原则——信、达、雅“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是现代翻译的文本。
意思要清楚,语言要流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字母”指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歪曲、遗漏或添加。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是指译文的句子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指译文应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应相应地执行。
尽量保持原文选词造句的特点和相似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直译不能表达原文意图时,意译才能在相关部分进行补充。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一)对于实词(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A然后他邀请吴国人民上法庭,杀死了五个人,包括严培伟、杨念如、马杰、沈阳和周文元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江宁的龙坡、苏州的邓伟和杭州的西溪都产李子。
d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翻译。
翻译偏义复合词、古今同义词、灵活使用和常见虚词等古典汉语现象。
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我们社会的演员是第一个,他为自己的声音和正义募集资金,送他上路。
c以旌其所为D.当月亮在夜间发光时,独自坐船到悬崖底部。
(3)意。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书架上摆满了借来的书,人们静静地坐着,发出一种声音。
d振长策而御宇内。
(二)虚词(4)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有多少人在大太监起义中,士绅们不能改变他们的野心,世界是大的?b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文言文常见翻译字词翻译
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或“的”。
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
”(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 而:连词,表示顺承、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3.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4.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5.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失败。
)6. 以: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把”、“以……为”等。
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自己糊里糊涂,却要让别人明白。
)7.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在……之上”等。
如:“吾不如子卿。
”(我不如子卿。
)8. 若:连词,表示假设、条件等关系。
如:“若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则:连词,表示顺承、递进、转折等关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君子吗?”)10.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反省自己。
)11.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等关系。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有成效。
)12.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对于”等。
如:“今者吾丧我独何之?”(现在,我失去了自我,我将去往何方?)13. 其: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或“那”。
如:“吾友其贤矣。
”(我的朋友很贤良。
)14.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
文言文翻译【知识点精讲】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
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胜之势也。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
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
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
”人争徙之。
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
于是攻亭,一朝而拔之。
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
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
明年,人之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
子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①。
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气故也。
”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
韩昭侯使人藏敝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敝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
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
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
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
”注:①式:通“轼”,在这里是凭轼致敬之意。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
答案:(4分)(1)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
(2分)(2)第二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
参考译文: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实行。
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一、留示例:找出下面句子中该保留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留:(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留:(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赵将、阳晋、上卿、勇气)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经典例题:段思恭,泽州晋城人。
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
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
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
(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
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
(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太宗即位,迁降作监、知泰州。
坐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供奉为名,贱市绒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发。
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二、换找出下列句子该替换的内容,并翻译句子。
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换:()译文:()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换:()译文:()经典例题: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
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信,真实,不曲,不遗漏; 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ﻭ〔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
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ﻭ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
解译为杀 ,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
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
可见, 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ﻭ2。
五步骤审、切、连、验、誊(1)审。
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
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
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
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ﻭ请看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翻译划线句子。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①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ﻭ臣光曰: 古人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②ﻭ首先审。
分析①句的语境,太宗将杀受馈绢一匹的僚时,裴矩当廷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也接受了裴矩的观点,教育百僚时讲了一段话,由此推断,廷、面是名词做状语, 遂是竟然,折是反驳。
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的总称。
它始于先秦,盛行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直至近现代。
文言文具有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韵味,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以下将介绍一些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
二、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欲与汝游,且去也。
(吾欲与汝游,并且要去。
)2. 故翻译:所以、因此、因此之故。
例句: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斗。
)3. 而翻译:并且、而且、然后、于是。
例句:吾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4. 之翻译:这、那、的、之、往。
例句:吾之友善吾,而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我对他也好。
)5. 于翻译:在、于、对。
例句:吾生于斯,长于斯。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6.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7.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8.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9.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10. 而翻译:如果、那么。
例句:吾欲与汝游,而汝不欲,吾亦不游。
(我想和你一起去,如果你不想去,我也不去。
)11. 且翻译:并且、而且、又、还。
例句:吾友善吾,且吾善之。
(我的朋友对我好,并且我也对他好。
)12. 也翻译:了、啊、呀、吗。
例句:吾欲与汝游,也去也。
(我想和你一起去,也去了。
)13. 以翻译:用、以、因为。
例句:吾以剑刺之,以杀之。
(我用剑刺他,为了杀死他。
)14. 于翻译:比、比得上。
例句:吾善剑,于万人之中,独吾能胜之。
(我擅长剑术,在万人之中,只有我能胜过他。
)15. 何翻译:什么、怎么、为什么。
例句:吾问之,何以为生?(我问他,他怎么生活?)三、总结通过以上对古代文言文常考字词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翻译篇
文言文基础知识扫描:翻译篇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误译:有时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六则)误译:春秋时卫国大夫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解析】古文中凡出现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都不译。
例句中“白帝”“江陵”是地名,“孔文子”是人名,不译。
句⑴译为“有时早上从白帝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句⑵译为“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二、把词语的今义当古义。
⑶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乘船》)误译:后来盗贼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⑷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西门豹治邺》)误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烦请大巫婆去向河神报告。
【解析】例⑶中的“贼”词义已发生变化,古义指“作乱的人”,而不是“盗贼”,应译为“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例⑷中的“好”,词义扩大,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而不是“品质好”,应译为“这个女子不漂亮,烦请大巫婆去向河神报告”。
三、凭感受随意增删内容。
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误译:谈笑的是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往来的没有浅薄无知、品行恶劣的人。
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误译: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解析】例⑸句中的“鸿儒”“白丁”两词都因译者的增添,改变了原意,应译为“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例⑹中的“虽”被删减了,应译为“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四、不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
⑺尝射于家圃。
(《卖油翁》)误译:(他)曾射箭在自家的菜园中。
⑻何用识夫婿?(《陌上桑》)误译:什么凭识别我丈夫?”【解析】例⑺属介宾短语后置,应译为“(他)曾在自家的菜园中射箭”,例⑻属宾语前置,应译为“凭什么识别我丈夫?”五、改变原句句式或语气。
文言文全集注解及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夫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匡人解围,夫子乃归。
注解: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孔子这才得以返回。
全文注解及翻译: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注解: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1. 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3.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4. 匡人:匡地的人民。
5.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6.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7.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8.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9.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10.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见围,心生感慨,便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讲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以下是对该篇的讲解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讲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的概括,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态。
1.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等,“而”是连词,表示递进,“时习之”意为时常温习。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巩固。
2. “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这句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心情。
3.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表示从远处来到。
这句话说明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4. “不亦乐乎”:这里的“乐”通“乐”,表示快乐。
这句话表达了与朋友相聚的愉悦心情。
5.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愠”表示生气、怨恨。
这句话说明了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6. “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总结:《学而》篇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与人交往的原则。
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温习;与人交往要真诚、友善;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文言文中翻译为“都、全部”意思的字知识讲解
俱
<副>全;都;皆。 例: 《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
皆
<副>全;都;尽。表示范围。 例: 1、《论语》:“过也,人皆见之。” 例: 2、《离骚》:“总人皆醉而我独醒”
毕
<副>都,全部。 例: 《论积贮疏》:“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
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悉
<副>全;都。 例: 《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文言文中翻译为“都、全部”意思的 字
——马云山
举
一、<形>全;整个。 例:《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
清。” 二、<副>全;都。 例:《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而 相告。” 三、<形>尽;完 例:《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 恐不胜。”
咸
<副>全;都。 例: 1、《孟子·万章上》:“四罪而天下咸服。” 例: 2、《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
衣着,悉如外人。”
尽
<副>全部;全都。 例: 《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
之客。”
都
<副>表示总括。全;尽 例: 1、《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例: 2、《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
所见。” 例: 3、《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全
<副>完全;都。 例: 《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
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齐
动词,全部到位。 例: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 • 平准
书》
通
• 例:通计一舟,为人五 • 翻译: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为政:治理国家。
3.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4. 譬如:比如。
5.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常用来比喻最高的地位。
6.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7. 众星共之: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2. 得道:行得正道。
3. 多助:得到许多帮助。
4. 失道:偏离正道。
5. 寡助:少帮助。
6. 至:极点。
7. 亲戚畔之:亲戚都背叛他。
8. 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顺从他。
【译文】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逍遥游于无穷之境,而无所待。
”注释:1.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2. 逍遥游:自由自在地游历。
3. 无穷之境:无尽的境界。
4. 无所待:无所依赖,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译文】庄子说:“自由自在地在无尽的境界中游历,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
文言文带字词解释翻译
余少时,尝游于泰山之阳。
见一老翁,须眉皆白,步履矫健,行于山间。
余问之:“翁,子何自出?”翁曰:“吾自山中出,采药尔。
”余曰:“采药何为?”翁曰:“采药以疗病,以济世。
”余曰:“善哉!翁之德,可谓仁矣。
”翁微笑,曰:“子亦游于山乎?”余曰:“然。
”翁曰:“子知山之奇观乎?”余曰:“未知。
”翁曰:“吾将导子游之。
”【字词解释】余:我。
尝:曾经。
游:游玩。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
阳:山的南面。
翁:老者。
须眉:胡须和眉毛。
白:白色,这里指年老。
步履:行走。
矫健:强壮有力。
采药:采集草药。
疗病:治疗疾病。
济世:救助世人。
善哉:好呀。
德:品德。
仁:仁爱。
微笑:微笑。
导:引导。
【翻译】我年轻时,曾经游览过泰山的南面。
看到一个老者,胡须和眉毛都已经变白,步履矫健,在山间行走。
我问他:“老先生,您从哪里出来?”老者说:“我从山中出来,是为了采药。
”我问:“采药做什么?”老者说:“采药是为了治病,为了救助世人。
”我说:“好呀!老先生的品德,可以说是仁爱了。
”老者微笑着说:“你也来游玩山间吗?”我说:“是的。
”老者说:“你知道山中的奇观吗?”我说:“不知道。
”老者说:“我将引导你游览。
”【全文翻译】我年轻时,曾经游览过泰山的南面。
看到一个老者,胡须和眉毛都已经变白,步履矫健,在山间行走。
我问他:“老先生,您从哪里出来?”老者说:“我从山中出来,是为了采药。
”我问:“采药做什么?”老者说:“采药是为了治病,为了救助世人。
”我说:“好呀!老先生的品德,可以说是仁爱了。
”老者微笑着说:“你也来游玩山间吗?”我说:“是的。
”老者说:“你知道山中的奇观吗?”我说:“不知道。
”老者说:“我将引导你游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答司马谏议书》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 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 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 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 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 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 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 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 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 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 字。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 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而今安在 哉?”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 (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 语。
如:“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和句式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 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 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 “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如:“客诸幕”:聘为幕僚。客:名 词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意动动词,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 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 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 看成怎样。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 “以……为……”、“以为”、“为”等。
(5)调:有些特殊语法的句子在翻译时 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 习惯。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 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 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 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 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 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 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 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应该是 “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 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刘贝习题加餐班
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 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 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 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 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 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 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 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 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 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如:“孟尝君客我” 《冯谖客孟尝君》
“侣鱼虾而友麋鹿”
3、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把名词直接用作状语。而在现 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却很少。
如:“膝语蛇行”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