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32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编程模型和编译技术

合集下载

c++ 03标准

c++ 03标准

c++ 03标准一、引言C++03是C++编程语言的一个重要版本,它在C++98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改进。

这个标准是在2003年通过的,引入了一些新的语言特性和库支持,以提高语言的灵活性和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C++03标准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特性、库支持和性能提升。

二、语言特性1.模板元编程C++03标准引入了模板元编程的新特性,使得程序员可以在编译期间进行更高效的计算。

通过模板元编程,程序员可以在编译期间生成和优化代码,从而提高运行时的性能。

这种特性在泛型编程和算法设计中非常有用。

2.类型萃取(type traits)类型萃取是C++03标准中引入的一种新特性,它使得程序员可以方便地获取类型的属性。

类型萃取可以在编译期间生成常数、类型别名或模板参数,从而简化代码并提高可读性。

3.异常处理C++03标准改进了异常处理的语法和语义,使得异常处理更加安全和可靠。

例如,C++03引入了异常规格说明符(exception specification)的概念,它允许程序员指定函数可能抛出的异常类型。

这有助于编译器检查异常处理代码的正确性,并提高运行时的稳定性。

4.局部类(local classes)C++03标准允许在函数内部定义类,这种类被称为局部类。

局部类可以访问包含它的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这使得在函数内部定义辅助类更加方便。

三、库支持1.STL(Standard Template Library)改进C++03标准对STL进行了许多改进和扩展,包括容器的改进和新容器的添加。

例如,C++03引入了unordered_map和unordered_set容器,它们使用哈希表实现,提供快速的插入和查找操作。

此外,STL算法库也得到了一些改进和新算法的添加。

2.IO流库改进C++03标准改进了IO流库的语法和功能,提供了更方便的输入输出操作。

例如,C++03引入了std::wstring_convert类,用于字符编码转换;还引入了std::get_time函数,用于解析日期和时间字符串。

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的H.264并行编码算法

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的H.264并行编码算法

H. 4的编码 算法 。针对 多 sc 编码并 行效率低 下 ,D P 2 6 le i S
基 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9 7 0 ) 4 2 0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 资助项 目 2 ( B F 9 0 ) 0 (【 9 A 3B 3 ;浙江省级重点科技创新 团队基金资助 ) 】
( iil inl rcso D P更适合进行视频处理的优势 D g aSga Poesr S ) t ,
所在 。 内部 有 7 针对 多种 视频编 解码 标准而设 计 的加 它 个 速 引擎 , 括边界 强度 计算 引擎 、变换 量化 引擎 、熵编码 包
引擎、帧 内预测 估计 引擎 、环路滤 波 引擎、运动 补偿 引擎 、
( stt o Ad acdDii l eh oo yadIsu n, h agUnv ri , a gh u3 0 2 , hn) I tue f vn e gt c n lg n t me tZ  ̄i iesy H n zo 10 7C ia ni aT nr n t
[ s a t 2 4 ie o igs n ad a ihcmp t gc mpe i ,n i c lt e e ihdf io ie a—me n o ig I Ab t c]H.6 d ocdn a dr s g o ui o l t adi df utometh g —e nt nvdoi r l i cdn .n r v t h h n xy s i t h i i ne t e
3 6





21 0 2年 8 2 月 0日
和 A M 双核任 务分 配不 均衡 的问题 提 出优化方 案 。 R
建 宏块 ,再经 环路滤波 后得 到参考 图像 。。 为 释放 C U,让 共有 效地 进行 数 据准 备 以及逻 辑 控 P 制 , M66 D 4 7中加入 7 H V C 硬 件加速 引擎 , 个 D IP 它们 与

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并行设计

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并行设计
– 每个线程拥有自己的FPU, 没有资源冲突 – 尽管性能上没有提升太多,但仍然优于HT
• Ex 2: 一个integer线程与一个floating point线程
– 性能大幅度提升 – 没有资源冲突
10
Single core , With HT
( Eg. Pentium 4 Processor With HT )
BTB & I-TLB Decoder
Trace Cache
uCode ROM
L2 LC2aCcahchee annddCConotrnoltrol
BTB
3
3
Rename/Alloc uop Queues Schedulers
多核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并行程序设计
天津大学 于策 yuce_air@
1
Outline
• 多核处理器简介 • 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学(PCAM) • 科研及技术(天津大学SRDC及IBM技术中心)
2
Outline
• 多核处理器简介 • 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学(PCAM) • 科研及技术(天津大学SRDC及IBM技术中心)
– 不会发生资源冲突 – 每个线程拥有自己的缓存、寄存器和运算器
• 一个3.2GHz Smithfiled在性能上并非等同于3.2GHz P4 with HT 的2 倍
– HT 使处理器的性能至少提升了1/3 – 双核的性能相当于2块 non-HT 处理器
• 双核技术与HT技术在性能上的对比 • Ex 1: 两个floating point线程 (Smithfield client)
Trace Cache
Floating Point
uCode ROM
2 threads can be executed at the same time (per processor) if they’re not competing for the same execution resource

基于Nios II软核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ios II软核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源,提供“测试和设置”操作。

当处理器测试到Mutex核可用时,就会在一个具体操作中暂时占有Mutex核,之后当处理器完成对存储器的读写操许所有其他函数访问Mutex核。

Altera_avalon_mutex_trylock()
Altera_avalon_mutex_is_mine()
功能:判断CPU是否拥有Mutex
图1 双Nios II软核处理器系统体系结构图2 基于Mutex核的双核系统通信流程图 图3 SDRAM地址空间分配图图4 双Nios II软核处理器系统的配置
是我们所编写的软件程序。

在获得相关共享资源前,软件总是询问并获得Mutex 核。

2.2 软件设计
本设计中,两个处理器的软件程图5 验证程序在双核系统的运行结果理器来说,有五个主要的代码段需要映射到存储器的固定地址中:.text ,存放实际执行的代码;.r o d a t a ,存放实际执行代码中所使用的常量;.rwdata ,存放读写变量和指针;。

基于龙芯LA132软核处理器的宇航级SoPC设计

基于龙芯LA132软核处理器的宇航级SoPC设计

基于龙芯LA132软核处理器的宇航级SoPC设计
刘珍妮;安军社;胡婉如
【期刊名称】《电讯技术》
【年(卷),期】2024(64)5
【摘要】针对现有星载计算机主控系统灵活性差和在空间辐射环境中存在单粒子翻转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灵活性强、可靠性高、自主可控的宇航级片上可编程系统(System-on-Programmable-Chip,SoPC)。

该系统将龙芯LA132软核处理器应用于航天领域,降低了星载计算机主控系统的体积。

为系统存储单元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矩阵算法的RS(8,4)码,可在无延迟的情况下实现错误检测与纠正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测试结果表明,该SoPC系统在Xilinx KCU105硬件平台上可实现单周期内对两个错误符号的检测与纠正,满足宇航级安全性与可靠性的需求,为星载计算机主控系统的小型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总页数】6页(P772-777)
【作者】刘珍妮;安军社;胡婉如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402
【相关文献】
1.基于软核NiosⅡ的SOPC低电平控制通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2.双MicroBlaze 软核处理器的SOPC系统设计
3.基于Nios Ⅱ软核处理器的通信信号源SOPC设
计4.第三种嵌入式软核处理器帮助Altera SOPC Builder工具扩展系统级设计优势5.基于SOPC的TFT触摸屏控制系统软核的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的“1+2+3”模式及其应用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的“1+2+3”模式及其应用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的“1+2+3”模式及其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教学实践中构建的“1+2+3”模式,并就相关的教学规划以及课程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1+2+3”模式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面的3个二级学科之一,涵盖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许多知识和能力。

按照国内外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规划,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的相关课程主要是解决计算机硬件的描述、内部结构的理解、不同层次部件或者整机设计以及网络连接技术等相关问题。

从2002年开始,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的所有课程进行了分析,划分成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两个课程群。

本文所说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是指前者,它以数字逻辑、组成原理、接口技术、体系结构等为主干课程内容,解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内部构造以及部件连接技术等核心问题,因此通常人们也把它简单地叫做硬件系列课程。

众所周知,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轻硬重软”的现象,这有就业等客观的因素,也有硬件教学本身的问题。

当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研究对应的教与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最重要的。

这正是我们这些年一直思考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调研,对长期教学实践进行了提炼,确定了“1+2+3”教学模式,并且开展了相关的课程内容改革、实验规划以及教材编写等工作。

一、“1+2+3”教学模式介绍针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的课程特点,我们对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群的教与学现状、改革经验与教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我们长期在该课程群教学所积累的得与失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对该课程群教学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知识点与实践要求以及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定位。

在此基础上,在教学理念上进行了探索和对应的实践,在课程划分与融合、实践环节的递进式计划、配套教材的规划与编写等方面开展了具体的工作,其中的核心是“1+2+3”模式的构建。

CPU+GPU+MIC上海交大超算系统采用三重架构

CPU+GPU+MIC上海交大超算系统采用三重架构

CPU+GPU+MIC上海交大超算系统采用三重架构2013上半年,由浪潮负责承建的上海交大超算系统成为全国教育部高校计算峰值最高的超算系统,该系统计算性能达到263万亿次,性能超过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的“魔方”(200万亿次),也因此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快的超算系统。

同时,采用独特的CPU+GPU+MIC异构计算架构,也让这套首开先河的系统备受关注。

在9月25日举行的2013高性能计算用户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副主任林新华以及浪潮集团高性能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刘军接受了ZDNet记者的采访,并详细介绍了上海交大超算系统建设的创新点。

采用CPU+GPU+MIC的架构设计上海市已经建设了上海超算中心,但『魔方』主要面向整个上海市,甚至是全国用户需要,所以应用面更广。

林新华表示,上海交大的超算系统主要用来满足交大校内老师的需要。

作为尝试CPU+GPU+MIC架构的大型计算系统,谈起最初设计的初衷,林新华介绍:“采用CPU+GPU+MIC这样的架构设计,我们并不担心计算资源用不掉,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实这种架构在使用上完全满足用户需要。

”除了满足用户需要以外,林新华表示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探索未来E级(百亿亿次)计算的一些问题,这种技术现在在国际学术界上认为可以解决从P级(千万亿次)通往E级(百亿亿次)面临的挑战。

因为就应用生态系统而言,目前在GPU上能够跑的应用的相对比较多一点,所以在上海交大超算系统的配置中,这次GPU放得多一些。

“同时,我们也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我们对MIC也有关注。

综合这些因素,所以在设计的时就形成了双重异构架构。

”林新华补充道。

对于采用双重异构架构之后,应用程序该如何优化方面的问题,林新华表示,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怎么样写程序,来使得这些程序既可以跑在GPU上面,又可以跑在MIC上面,这种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有人开始在做了,大家都还是在早期阶段,但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

看重供应商的长期支持能力双重异构架构使得上海交大超算系统在异构技术上颇有新意,但于此同时复杂的架构也对技术供应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3数据编码》说课稿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1.2.3数据编码》说课稿教学反思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必修1
2.完成一道综合性的编程题目,运用所学的编码知识解决问题。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编码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中间展示编码方法的推导过程,右侧用于记录学生的疑问和解答。
1.教学重点:
(1)数据编码的概念及基本方法;
(2)常用编码方式及其应用;
(3)编码算法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编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编码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如何将编码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据编码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简单的编程概念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于编码概念的理解,尤其是二进制编码、ASCII编码等抽象概念;
2.编码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如字符编码、图像编码等;
3.编码算法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小组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4.成长记录:鼓励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自己后作业布置如下:
1.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编码方法及其应用的相关资料,形成知识体系。

龙芯 2 号和 3 号处理器嵌入式开发指南说明书

龙芯 2 号和 3 号处理器嵌入式开发指南说明书
本手册旨在解决用户使用龙芯 2 号和 3 号处理器相关产品时的一些基本问题和调试板卡 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手册共分为 5 部分/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如何获取龙芯嵌入式提供的 资源以及龙芯公司的公共资源,调试开发环境及工具;第二章主要介绍龙芯常用 bootloader 即 pmon 的编译,烧写及一些常用调试命令的使用;第三章主要介绍龙芯内核的编译,调试 相关的步骤;第四章主要介绍龙芯板卡软硬件调试的基本步骤和内容;第五章主要介绍龙芯 公司提供的免费桌面操作系统 loongnix 的安装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本手册,能够为龙芯用户建立起一个调试开发基本的概念。能够让用户快 速上手使用龙芯处理器的相关产品。
龙芯中................................................................................................................................................. 1 第一章资源获取............................................................................................................................... 2 第二章 Pmon ...................................................................................................................................4
2.2.1 安装 makedepand......................................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综述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综述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综述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是指基于异构计算平台的、利用并行编程技术实现高性能计算的一种模型。

异构计算平台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处理器(如CPU、GPU、FPGA等)组成,每种处理器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处理器,可以提升计算性能和效率。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GPU的广泛应用和性能的不断提升,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编程模型通过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并在不同类型的处理器上进行任务分配和调度,从而实现并行计算。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科学计算、图形处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

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一般有三种主要的编程模型:CUDA、OpenCL和HSA。

CUDA是由NVIDIA公司推出的一种编程模型,用于实现在NVIDIA GPU上的并行计算。

CUDA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灵活的编程接口,但只适用于NVIDIA GPU。

OpenCL是一种开放的异构计算编程模型,可以在多种类型的处理器上进行并行编程,包括CPU、GPU、FPGA等。

OpenCL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但编程复杂度较高。

HSA是一种新兴的异构计算编程模型,由AMD、ARM等公司共同推动。

HSA致力于实现不同类型的处理器之间的协同计算,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编程模型。

在使用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选择处理器类型和数量,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选择。

其次,要合理划分任务,将任务划分成多个可以并行执行的子任务,提高并行性和计算效率。

此外,还要注意数据传输和同步,异构计算平台通常由多个处理器组成,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和同步,以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因此,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

通过合理利用异构计算平台的处理能力,可以实现高性能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效果。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和开发更高效、更易用的异构计算并行编程模型,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计算需求和复杂的应用场景。

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对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研究的背景和动机的描述。

【示例】1.1 概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架构,在解决大规模计算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由多个不同类型的处理器核心组成,具有更高的处理能力和更低的功耗,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需求。

然而,为了充分发挥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性能优势,高效的任务调度算法是必不可少的。

任务调度在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决定任务如何在不同的处理器核心之间分配和执行,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

合理的任务调度算法能够解决任务间的竞争和冲突,并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时间和能效。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重点关注任务调度算法的设计、优化和评估。

通过对已有的任务调度算法进行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一种针对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新颖任务调度算法。

通过实验和评估,我们将验证该算法在提高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有效性。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会首先介绍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概念和特点(2.1 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概述),然后对任务调度算法的基础知识进行阐述(2.2 任务调度算法基础知识)。

接着,我们将对已有的任务调度算法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总结(2.3 已有任务调度算法研究综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3.1 研究目标回顾),我们将回顾本文的研究目标,并提出一种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进一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3.2 提出的基于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为异构多核处理器系统的任务调度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小学教育]学科代码

[小学教育]学科代码

学科代码A01 数学A0101 数论A010101 解析数论A010102 代数数论A010103 数论应用A0102 代数学A010201 群及其表示A010202 李群与李代数A010203 代数群与量子群A010204 同调与K理论A010205 环与代数A010206 编码与密码A010207 代数几何A0103 几何学A010301 整体微分几何A010302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A010303 几何分析A0104 拓扑学A010401 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A010402 低维流形上的拓扑A010403 一般拓扑学A0105 函数论A010501 多复变函数论A010502 复动力系统A010503 单复变函数论A010504 调和分析与小波分析A010505 函数逼近论A0106 泛函分析A010601 非线性泛函分析A010602 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A010603 空间理论A0107 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A010701 泛函微分方程A010702 定性理论与稳定性理论A010703 分支理论与混沌A010704 微分动力系统与哈密顿系统A010705 拓扑动力系统与遍历论A0108 偏微分方程A010801 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A010802 非线性椭圆和非线性抛物方程A010803 混合型、退化型偏微分方程A010804 非线性发展方程和无穷维动力系统A0109 数学物理A010901 规范场论与超弦理论A010902 可积系统及其应用A0110 概率论与随机分析A011001 马氏过程与遍历论A011002 随机分析与随机过程A011003 随机微分方程A011004 极限理论A0111 数理统计A011101 抽样调查与试验设计A011102 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A011103 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A0112 运筹学A011201 线性与非线性规划A011202 组合最优化A011203 随机最优化A011204 可靠性理论A0113 控制论中的数学方法A011301 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302 随机系统的控制理论A0114 应用数学方法A011401 信息论A011402 经济数学与金融数学A011403 生物数学A011404 不确定性的数学理论A011405 分形论及应用A0115 数理逻辑和与计算机相关的数学A011501 数理逻辑A011502 公理集合论A011503 计算复杂性与符号计算A011504 机器证明A0116 组合数学A011601 组合设计A011602 图论A011603 代数组合与组合矩阵论A0117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A011701 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2 流体力学中的数值计算A011703 一般反问题的计算方法A011704 常微分方程数值计算A011705 数值代数A011706 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A011707 谱方法及高精度数值方法A011708 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A011709 多重网格技术及区域分解A011710 自适应方法A011711 并行算法A02 力学A0201 力学中的基本问题和方法A020101 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A020102 物理力学A020103 力学中的反问题A0202 动力学与控制A020201 分析力学A020202 动力系统的分岔与混沌A020203 运动稳定性及其控制A020204 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A020205 多体系统动力学A020206 转子动力学A020207 弹道力学与飞行力学A020208 载运工具动力学及其控制A020209 多场耦合与智能结构动力学A0203 固体力学A020301 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A020302 损伤与断裂力学A020303 疲劳与可靠性A020304 本构关系A020305 复合材料力学A020306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A020307 超常环境下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A020308 微纳米力学A020309 接触、摩擦与磨损力学A020310 表面、界面与薄膜力学A020311 岩体力学和土力学A020312 结构力学与结构优化A020313 结构振动、噪声与控制A020314 流固耦合力学A020315 制造工艺力学A020316 实验固体力学A020317 计算固体力学A0204 流体力学A020401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A020402 水动力学A020403 空气动力学A020404 非平衡流与稀薄气体流动A020405 多相流与渗流A020406 非牛顿流与流变学A020407 流动噪声与气动声学A020408 流动控制和优化A020409 环境流体力学A020410 工业流体力学A020411 微重力流体力学A020412 交通流与颗粒流A020413 电磁与多场耦合流体力学A020414 实验流体力学A020415 计算流体力学A0205 生物力学A020501 组织与器官系统力学A020502 细胞、亚细胞、生物大分子力学A020503 仿生、生物材料与运动生物力学A0206 爆炸与冲击动力学A020601 爆炸力学A020602 冲击动力学A03 天文学A0301 宇宙学A030101 宇宙学模型和参数、早期宇宙A030102 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及观测宇宙学A030103 宇宙暗物质和暗能量A0302 星系和类星体A030201 银河系A030202 星系形成、结构和演化A030203 星系相互作用和并合;活动星系核A0303 恒星与星际物质A030301 恒星结构和演化与恒星大气A030302 变星和激变变星、双星和多星系统A030303 恒星形成与早期演化、星际介质和星际分子A030304 晚期演化和致密天体及其相关高能过程A030305 太阳系外行星系统A0304 太阳和太阳系A030401 太阳磁场和太阳发电机A030402 太阳日冕物质抛射、耀斑、日珥和其他活动A030403 日震学和太阳内部结构;太阳黑子和太阳活动周期变化A030404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及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其他小天体A030405 太阳爆发活动对日地空间天气的影响A0305 天体中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1 天文中基本物理过程和天体辐射过程的理论和实验A030502 实验室天体物理A0306 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A030601 天文参考系及星表A030602 相对论天体测量A030603 天文地球动力学及天体测量学的应用A030604 时间与频率A0307 天体力学和人造卫星动力学A030701 人造天体、太阳系小天体、行星系统和恒星系统动力学A030702 N体问题、非线性和相对论天体力学A0308 天文技术和方法A030801 光学、紫外和红外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2 射电、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3 高能天体物理技术方法和空间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804 海量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天文技术与方法A0309 中、西方天文学史A0310 天文学同其他学科的交叉A04 物理学IA0401 凝聚态物性I:结构、力学和热学性质A040101 固体结构和人工微结构A040102 软物质和液体的结构与性质A040103 凝聚态物质的力学、热学性质,相变和晶格动力学A040104 凝聚态物质的(非电子)输运性质A040105 薄膜和纳米结构的形成A040106 表面,薄膜和纳米结构的表征和分析A040107 表面、界面、介观系统、纳米系统的非电子性质A0402 凝聚态物性 II :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A040201 块体材料的电子态A040202 强关联电子系统A040203 电子输运过程:电导、光电导、磁电导A040204 表面、界面和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及电学性质A040205 介观系统和人工微结构的电子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质A040206 超导电性A040207 磁有序系统A040208 低维、介观和人工微结构的磁性A040209 介电、压电、热电和铁电性质A040210 凝聚态物质的光学和波谱学、物质与粒子的相互作用和辐射A040211 极端条件下的凝聚态物理A040212 量子计算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3 软物质、有机和生物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A040214 生命现象中的凝聚态物理问题A040215 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及其他问题A0403 原子和分子物理A040301 原子和分子结构理论A040302 原子、分子、光子相互作用与光谱A040303 原子分子碰撞过程及相互作用A040304 大分子、团簇与特殊原子分子性质A040305 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A040306 外场中的原子分子性质及其操控A040307 量子信息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A040308 与原子、分子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A0404 光学A040401 光的传播和成像A040402 信息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3 光源、光学器件和光学系统中的物理问题A040404 纤维光学和集成光学中的物理问题A040405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A040406 超强、超快光物理A040407 微纳光学与光子学A040408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A040409 非线性光学A040410 光学材料中物理问题及固体发光A040411 激光光谱学及高分辨高灵敏光谱方法A040412 X射线、红外、THz物理A040413 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A040414 与光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405 声学A040501 线性与非线性声学A040502 水声和海洋声学及空气动力声学A040503 超声学、量子声学和声学效应A040504 噪声、噪声效应及其控制A040505 生理、心理声学和生物声学A040506 语言声学、乐声及声学信号处理A040507 声学换能器、声学测量方法和声学材料A040508 信息科学中的声学问题A040509 建筑声学与电声学A040510 与声学有关的其他物理问题和交叉学科A05 物理学IIA0501 基础物理学A050101 物理学中的数学问题与计算方法A050102 经典物理及其唯象学研究A050103 量子物理及其应用A050104 量子信息学A050105 统计物理学与复杂系统A050106 相对论、引力与宇宙学A0502 粒子物理学和场论A050201 场和粒子的一般理论及方法A050202 量子色动力学、强相互作用和强子物理A050203 电-弱相互作用及其唯象学A050204 非标准模型及其唯象学A050205 弦论、膜论及隐藏的空间维度A050206 非加速器粒子物理A050207 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学A0503 核物理A050301 原子核结构与特性研究A050302 原子核高激发态、高自旋态和超形变A050303 核裂变、核聚变、核衰变A050304 重离子核物理A050305 放射性核束物理、超重元素合成及反应A050306 中高能核物理A050307 核天体物理A0504 核技术及其应用A050401 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和辐照损伤A050402 离子束核分析技术A050403 核效应分析技术A050404 中子技术及其应用A050405 加速器质谱技术A050406 离子注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A050407 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地学和考古中的应用A050408 核技术在工、农业和医学中的应用A050409 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A0505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方法与技术A050501 束流物理与加速器技术A050502 荷电粒子源、靶站和预加速装置A050503 束流传输和测量技术A050504 反应堆物理与技术A050505 散裂中子源相关技术A050506 探测技术和谱仪A050507 辐射剂量学和辐射防护A050508 实验数据获取与处理A050509 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应用A0506 等离子体物理A050601 等离子体中的基本过程与特性A050602 等离子体产生、加热与约束A050603 等离子体中的波与不稳定性A050604 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现象A050605 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A050606 等离子体诊断A050607 强粒子束与辐射源A050608 磁约束等离子体A050609 惯性约束等离子体A050610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A050611 空间和天体等离子体及特殊等离子体A0507 同步辐射技术及其应用A050701 同步辐射光源原理和技术A050702 自由电子激光原理和技术A050703 束线光学技术和实验方法B01 无机化学B0101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B010101 合成与制备技术B010102 合成化学B0102 元素化学B010201 稀土化学B010202 主族元素化学B010203 过渡金属化学B010204 丰产元素与多酸化学B0103 配位化学B010301 固体配位化学B010302 溶液配位化学B010303 功能配合物化学B0104 生物无机化学B010401 金属蛋白(酶)化学B010402 生物微量元素化学B010403 细胞生物无机化学B010404 生物矿化及生物界面化学B0105 固体无机化学B010501 缺陷化学B010502 固相反应化学B010503 固体表面与界面化学B010504 固体结构化学B0106 物理无机化学B010601 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B010602 理论无机化学B010603 无机光化学B010604 分子磁体B010605 无机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B0107 无机材料化学B010701 无机固体功能材料化学B010702 仿生材料化学B0108 分离化学B010801 萃取化学B010802 分离技术与方法B010803 无机膜化学与分离B0109 核放射化学B010901 核化学与核燃料化学B010902 放射性药物和标记化合物B010903 放射分析化学B010904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B0110 同位素化学B0111 无机纳米化学B0112 无机药物化学B0113 无机超分子化学B0114 有机金属化学B0115 原子簇化学B0116 应用无机化学B02 有机化学B0201 有机合成B020101 有机合成反应B020102 复杂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B020103 选择性有机反应B020104 催化与不对称反应B020105 组合合成B0202 金属有机化学B020201 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反应B020202 生物金属有机化学B020203 金属有机材料化学B0203 元素有机化学B020301 有机磷化学B020302 有机硅化学B020303 有机硼化学B020304 有机氟化学B0204 天然有机化学B020401 甾体及萜类化学B020402 中草药与植物化学B020403 海洋天然产物化学B020404 天然产物合成化学B020405 微生物与真菌化学B0205 物理有机化学B020501 活泼中间体化学B020502 有机光化学B020503 立体化学基础B020504 有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B020505 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B020506 有机超分子与聚集体化学B020507 生物物理有机化学B0206 药物化学B020601 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B020602 药物构效关系B0207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有机化学B020701 多肽化学B020702 核酸化学B020703 蛋白质化学B020704 糖化学B020705 仿生模拟酶与酶化学B020706 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B0208 有机分析B020801 有机分析方法B020802 手性分离化学B020803 生物有机分析B0209 应用有机化学B020901 农用化学品化学B020902 食品化学B020903 香料与染料化学B0210 绿色有机化学B0211 有机分子功能材料化学B021101 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与合成B021102 功能有机分子的组装与性质B021103 生物有机功能材料B03 物理化学B0301 结构化学B030101 体相结构B030102 表面结构B030103 溶液结构B030104 动态结构B030105 光谱与波谱学B030106 纳米及介观结构B030107 方法与理论B0302 理论和计算化学B030201 量子化学B030202 化学统计力学B030203 化学动力学理论B030204 计算模拟方法与应用B0303 催化化学B030301 多相催化B030302 均相催化B030303 仿生催化B030304 光催化B030305 催化表征方法与技术B0304 化学动力学B030401 宏观动力学B030402 分子动态学B030403 超快动力学B030404 激发态化学B0305 胶体与界面化学B030501 表面活性剂B030502 分散体系与流变性能B030503 表面/界面吸附现象B030504 超细粉和颗粒B030505 分子组装与聚集体B030506 表面/界面表征技术B0306 电化学B030601 电极过程动力学B030602 腐蚀电化学B030603 材料电化学B030604 光电化学B030605 界面电化学B030606 电催化B030607 纳米电化学B030608 化学电源B0307 光化学和辐射化学B030701 超快光谱学B030702 材料光化学B030703 等离子体化学与应用B030704 辐射化学B030705 感光化学B030706 光化学与光物理过程B0308 热力学B030801 化学平衡与热力学参数B030802 溶液化学B030803 量热学B030804 复杂流体B030805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耗散结构B030806 统计热力学B0309 生物物理化学B030901 结构生物物理化学B030902 生物光电化学与热力学B030903 生命过程动力学B030904 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与技术B0310 化学信息学B031001 分子信息学B031002 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的信息学B031003 化学数据库B031004 分子信息处理中的算法B04 高分子科学B0401 高分子合成化学B040101 高分子设计与合成B040102 配位聚合与离子型聚合B040103 高分子光化学与辐射化学B040104 生物参与的聚合与降解反应B040105 缩聚反应B040106 自由基聚合B0402 高分子化学反应B040201 高分子降解与交联B040202 高分子接枝与嵌段B040203 高分子改性反应与方法B0403 功能与智能高分子B040301 吸附与分离功能高分子B040302 高分子催化剂和高分子试剂B040303 医用与药用高分子B040304 生物活性高分子B040305 液晶态高分子B040306 光电磁功能高分子B040307 储能与换能高分子B040308 高分子功能膜B040309 仿生高分子B0404 天然高分子与生物高分子B040401 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B0405+A517 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结构B040501 超分子聚合物B040502 超支化与树形高分子B0406 高分子物理与高分子物理化学B040601 高分子溶液B040602 高分子聚集态结构B040603 高分子转变与相变B040604 高分子形变与取向B040605 高分子纳米微结构及尺寸效应B040606 高分子表面与界面B040607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B040608 高分子测试及表征方法B040609 高分子流变学B040610 聚电解质与高分子凝胶B040611 高分子塑性与黏弹性B040612 高分子统计理论B040613 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B0407 应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B040701 高分子加工原理与新方法B040702 高性能聚合物B040703 高分子多相与多组分复合体系B040704 聚合反应动力学及聚合反应过程控制B040705 杂化高分子B040706 高分子循环利用B05 分析化学B0501 色谱分析B050101 气相色谱B050102 液相色谱B050103 离子色谱与薄层色谱B050104 毛细管电泳及电色谱B050105 微流控系统与芯片分析B050106 色谱柱固定相与填料B0502 电化学分析B050201 伏安法B050202 生物电分析化学B050203 化学修饰电极B050204 微电极与超微电极B050205 光谱电化学分析B050206 电化学传感器B050207 电致化学发光B0503 光谱分析B050301 原子发射与吸收光谱B050302 原子荧光与X射线荧光光谱B050303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B050304 化学发光与生物发光B050305 紫外与可见光谱B050306 红外与拉曼光谱B050307 光声光谱B050308 共振光谱B0504 波谱分析与成像分析B0505 质谱分析B0506 分析仪器与试剂B050601 联用技术B050602 分析仪器关键部件、配件研制B050603 分析仪器微型化B050604 极端条件下分析技术B0507 热分析与能谱分析B0508 放射分析B0509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B050901 单分子、单细胞分析B050902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方法B050903 药物与临床分析B050904 细胞与病毒分析B050905 免疫分析化学B050906 生物分析芯片B0510 活体与复杂样品分析B0511 样品前处理方法与技术B0512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B0513 表面、形态与形貌分析B051301 表面、界面分析B051302 微区分析B051303 形态分析B051304 扫描探针形貌分析B06 化学工程及工业化学B0601 化工热力学和基础数据B060101 状态方程与溶液理论B060102 相平衡B060103 化学平衡B060104 热力学理论及计算机模拟B060105 化工基础数据B0602 传递过程B060201 化工流体力学和传递性质B060202 传热过程及设备B060203 传质过程B060204 颗粒学B060205 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过程B0603 分离过程B060301 蒸馏蒸发与结晶B060302 干燥与吸收B060303 萃取B060304 吸附与离子交换B060305 机械分离过程B060306 膜分离B060307 非常规分离技术B0604 化学反应工程B060401 化学反应动力学B060402 反应器原理及传递特性B060403 反应器的模型化和优化B060404 流态化技术和多相流反应工程B060405 固定床反应工程B060406 聚合反应工程B060407 电化学反应工程B060408 生化反应工程B060409 催化剂工程B0605 化工系统工程B060501 化学过程的控制与模拟B060502 化工系统的优化B0606 无机化工B060601 基础无机化工B060602 工业电化学B060603 精细无机化工B060604 核化工与放射化工B0607 有机化工B060701 基础有机化工B060702 精细有机化工B0608 生物化工与食品化工B060801 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B060802 生化分离工程B060803 生化过程的优化与控制B060804 生物催化过程B060805 天然产物及农产品的化学改性B060806 生物医药工程B060807 绿色食品工程与技术B0609 能源化工B060901 煤化工B060902 石油化工B060903 燃料电池B060904 天然气及碳化工B060905 生物质能源化工B0610 化工冶金B0611 环境化工B061101 环境治理中的物理化学原理B061102 三废治理技术中的化工过程B061103 环境友好的化工过程B061104 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工的新概念B0612 资源化工B061201 资源有效利用与循环利用B061202 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B07 环境化学B0701 环境分析化学B070101 无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2 有机污染物分离分析B070103 污染物代谢产物分析B070104 污染物形态分离分析B0702 环境污染化学B070201 大气污染化学B070202 水污染化学B070203 土壤污染化学B070204 固体废弃物污染化学B070205 放射污染化学B070206 纳米材料污染化学B070207 复合污染化学B0703 污染控制化学B070301 大气污染控制化学B070302 水污染控制化学B070303 土壤污染控制化学B070304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化学B0704 污染生态化学B070401 污染物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B070402 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B070403 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毒理B0705 理论环境化学B070501 污染化学动力学B070502 污染物构效关系B070503 化学计量学在环境化学中的应用B070504 环境污染模式与预测B0706 区域环境化学B070601 化学污染物的源汇识别B070602 污染物的区域环境化学过程B070603 污染物输送中的化学机制B0707 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B070701 环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B070702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B070703 人居环境与健康B070704 环境暴露与毒理学C01 微生物学C0101 微生物资源与分类学C010101 细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2 放线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3 真菌资源、分类与系统发育C010104 病毒资源与分类C0102 微生物生理与生物化学C010201 微生物生理与代谢C010202 微生物生物化学C0103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C010301 微生物功能基因C010302 微生物遗传育种C0104 微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C0105 环境微生物学C010501 陆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2 水生环境微生物学C010503 其他环境微生物学C0106 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1 植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2 动物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603 人类病原细菌与放线菌生物学C0107 病原真菌学C010701 植物病原真菌学C010702 动物病原真菌学C010703 人类病原真菌学C0108 病毒学C010801 植物病毒学C010802 动物病毒学C010803 人类病毒学C010804 噬菌体C0109 支原体、立克次体与衣原体C010901 支原体C010902 立克次体、衣原体等C02 植物学C0201 植物结构学C020101 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C020102 植物形态与发生C0202 植物分类学C020201 种子植物分类C020202 孢子植物分类C020203 植物地理学C0203 植物进化生物学C020301 植物系统发育C020302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C020303 植物进化与发育C0204 植物生理与生化C020401 光合作用C020402 生物固氮C020403 呼吸作用C020404 矿质元素与代谢C020405 有机物质合成与运输C020406 水分生理C020407 抗性生理C020408 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C020409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C020410 种子生理C0205 植物生殖生物学C020501 植物配子体发生与受精C020502 植物胚胎发生C0206 植物资源学C020601 植物资源评价C020602 植物引种驯化C020603 植物种质C020604 植物化学C020605 水生植物与资源C0207 植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C03 生态学C0301 分子与进化生态学C030101 分子生态学C030102 进化生态学C0302 行为生态学C030201 昆虫行为生态学C030202 其他动物行为生态学C0303 生理生态学C030301 植物生理生态学C030302 动物生理生态学C0304 种群生态学C030401 植物种群生态学C030402 昆虫种群生态学C030403 其他动物种群生态学C0305 群落生态学C030501 群落结构与动态C030502 物种间相互作用C0306 生态系统生态学C030601 农田生态学C030602 森林生态学C030603 草地与荒漠生态C030604 水域生态学C0307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C030701 景观生态学C030702 区域生态学C0308 全球变化生态学C030801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802 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C0309 微生物生态学C0310 污染生态学C031001 污染生态学C031002 毒理生态学C0311 土壤生态学C031101 土壤生态系统水分、养分循环C031102 土壤生物与土壤生态系统C0312 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C031201 生物多样性C031202 保护生物学C031203 受损生态系统恢复C0313 生态安全评价C031301 转基因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2 外来物种的入侵与生态安全性评价C031303 生态工程评价C04 动物学C0401 动物形态学及胚胎学C0402 动物系统及分类学C040201 动物分类学C040202 动物系统学C040203 动物地理学C040204 动物进化C0403 动物生理及行为学C040301 动物生理生化C040302 动物行为学C0404 动物资源与保护C0405 昆虫学C040501 昆虫系统及分类学C040502 昆虫形态学C040503 昆虫行为学C040504 昆虫生理生化C040505 昆虫毒理学C040506 昆虫资源与保护C0406 实验动物学C040601 实验动物C040602 模式动物C05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C0501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C050101 生物大分子结构计算与理论预测C050102 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测定C050103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C0502 生物化学C050201 蛋白质与多肽生物化学C050202 核酸生物化学C050203 酶学C050204 糖生物学C050205 无机生物化学C0503 蛋白质组学C0504 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401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C050402 跨膜信号转导C050403 物质跨膜转运C050404 其他膜生物化学与膜生物物理学C0505 系统生物学C050501 生物模块C050502 生物网络的结构与功能C050503 生物网络动力学C050504 生物系统的信号处理与控制C050505 生物系统功能与预测C050506 系统生物学研究新技术及新方法C0506 环境生物物理C050601 电磁辐射生物物理C050602 声生物物理C050603 光生物物理C050604 电离辐射生物物理与放射生物学C050605 自由基生物学C0507 空间生物学C0508 生物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C06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C0601 植物遗传学C060101 植物分子遗传C060102 植物细胞遗传C060103 植物数量遗传C0602 动物遗传学C060201 动物分子遗传C060202 动物细胞遗传C060203 动物数量遗传C0603 微生物遗传学C060301 原核微生物遗传C060302 真核微生物遗传C0604 人类遗传学C060401 人类遗传的多样性C060402 人类起源与进化C060403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C060404 人类表型性状与遗传C060405 人类细胞遗传C0605 基因组学C060501 基因组结构与分析C060502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C060503 基因组信息学C0606 基因表达调控与表观遗传学C060601 组蛋白修饰及意义C060602 DNA修饰及意义C060603 染色体重塑及意义C060604 非编码RNA调控与功能C060605 转录与调控C0607 生物信息学C060701 生物数据分析C060702 生物信息算法及工具C060703 生物信息的整合及信息挖掘C060704 生物系统网络模型C060705 生物环路的模拟与构建C060706 生物信息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C0608 遗传学研究新技术与方法C07 细胞生物学C0701 细胞、亚细胞结构与功能C0702 细胞生长与分裂C0703 细胞周期与调控C0704 细胞增殖、生长与分化C0705 细胞衰老C0706 细胞死亡C0707 细胞运动C0708 细胞外基质C0709 细胞信号转导C0710 细胞物质运输C0711 细胞呼吸与代谢C0712 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新方法C08 免疫学C0801 免疫生物学C080101 分子免疫C080102 细胞免疫C080103 免疫应答C080104 免疫耐受C080105 免疫调节C0802 免疫遗传学C0803 生殖免疫学C0804 黏膜免疫学C0805 疫苗学C080501 疫苗设计C080502 疫苗佐剂C080503 疫苗递送系统C080504 疫苗效应及机制C0806 抗体工程学C080601 抗体与功能C080602 重组与改型C080603 抗体的高效表达系统C0807 免疫学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C09 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心理学C0901 心理学C090101 认知心理学C090102 生理心理学C090103 医学心理学C090104 工程心理学C090105 发展心理学C090106 教育心理学C090107 社会心理学C090108 应用心理学C0902 神经生物学C090201 分子神经生物学C090202 细胞神经生物学C090203 发育神经生物学C090204 系统神经生物学C090205 计算神经生物学C090206 视觉神经生物学。

多核编程1

多核编程1

4位、8位与16位微处理器 位与16位微处理器
1971年 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 处理器4004, 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 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 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随 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1974年 8008发展 后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1974年,8008发展 成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 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8080作为代 替电子逻辑电路的器件被用于各种应用电 路和设备中, 如果没有微处理器 , 路和设备中 , 如果没有微处理器, 这些应用 就无法实现。 就无法实现。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晶体管的发明推动了计算机的发展,逻辑元件采 用了晶体管以后,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耗电 减少,可靠性提高,性能比第一代计算机有很大 的提高。主存储器采用磁芯,外存储器已开始使 用更先进的磁盘;软件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 种各样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还出现了以批 处理为主的操作系统,应用以科学计算和各种事 务处理为主,并开始用于工业控制。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 8086是第一个 16位 1978 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 是第一个16 位 的微 处理器。 很快 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计 处理器 。 很快Zilog 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也宣布计 划生产Z8000和 68000。 划生产 Z8000 和 68000 。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 起点。 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8MHz,具有16位数 据通道, 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 。 据通道 , 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 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 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 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 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 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 , 但 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 一些专门用于对数、 一些专门用于对数 、 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 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

异构多核的信息检索硬件加速 SoC 设计

异构多核的信息检索硬件加速 SoC 设计

Chen Tianzhou, Yan Like, Zheng Zhenwei, Chen Jian and Tian Xiaof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flexibilit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R), the hardware acceleration is used for the IR. This paper designs a special synergistic processing element (SPE) to accelerate the IR computation. The architecture includes the instruction set, high-parallelism processing unit and the flexible local storage. The system is implemented and verified on the Xilinx Virtex 4 ML403 board. By executing several groups of test data in different applicatio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al accelerating core can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by 7 to 13 times than the general processor. So this system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performance and flexibility of IR computation.

面向神威·太湖之光的国产异构众核处理器OpenCL编译系统

面向神威·太湖之光的国产异构众核处理器OpenCL编译系统
2第01481年卷1 0第月10期
CHINE计S E JO算U RN A机L O F学CO M P报UTERS
Vol.41OctN.o2.011 80
面向神威·太犗湖狆犲之狀犆光犔的编国译产系异统构众核处理器
伍明川1),2) 黄 磊1) 刘 颖1) 何先波3) 冯晓兵1)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3)(犆狅犿狆狌狋犲狉犛犮犺狅狅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犆犺犻狀犪犠犲狊狋犖狅狉犿犪犾犝狀犻狏犲狉狊犻狋狔,犖犪狀犮犺狅狀犵,犛犻犮犺狌犪狀 637009)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 Inrecentyears,withthetremendousdevelopmentoftheintegratedcircuittechnology, itispossibletointegratemultipleprocessorcoresonasinglechiptoaccomplishmorecomplex andlargecomputationaltasks,andtheprocessorarchitecturehasevolvedfromsinglecoreto multicoreandmanycore.However,thereisalsoabottleneckinimprovingperformanceby meansofblindlyincreasingthecoresofsametypeprocessors.Tofurtherenhancethecomputing power,therehasbeenatrendtowardsheterogeneoussystemarchitecture,whichcanprovide morepowerfulcomputingpowerandbetterperformancetopowerratio.Ithasbecometheindustry consensusthattheprogrammingmodelisoneofthebottlenecksrestrictingthedevelopmentof heterogeneoussystems.TheSunwayTaihuLightsupercomputeristheworld’sfirstsystemwith apeakperformancegreaterthan100PFlops,equippedwithahomegrownheterogeneousmanycore SW26010CPUthatincludesboththemanagementprocessingelementsandcomputingprocessing

主从式单边异构多核处理器编程模型和编译架构

主从式单边异构多核处理器编程模型和编译架构

主从式单边异构多核处理器编程模型和编译架构
李春江;杨学军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年(卷),期】2009(031)008
【摘要】主从式单边异构体系结构的异构多核处理嚣广泛应用于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如异构多核嵌入式处理器、DSP、SoC等;高性能的该类处理器也可用于一些大规模科学和工程计算问题的处理.主从式单边异构处理器对编程模型和编译技术提出了很多挑战性问题,如编程模型的选择、编程语言的设计、编译器架构设计以及运行库的设计等.本文分析了这一类处理器结构特点和执行模型,认为功能卸载模型是最适用于这一体系结构的编程模型;并分析了面向功能卸载模型的编程语言设计关键问题,提出了编译系统的架构,讨论了相应的运行库设计问题.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李春江;杨学军
【作者单位】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3;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4
【相关文献】
1.层次化架构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原型设计及其编程研究 [J], 侯宁;赵红梅;张多利;高明伦
2.基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异构多核处理器调度 [J], 王磊;陆超;章隆兵;王剑
3.面向异构多核架构的自适应编译框架 [J], 白秀秀;董小社;刘超;曹海军;李亮
4.面向异构多核处理器的并行代价模型 [J], 黄品丰;赵荣彩;姚远;赵捷
5.处理器向异构多核架构发展 [J], 竹居智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建设

“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建设

“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建设
杨剑锋;田茂;谢银波
【期刊名称】《计算机教育》
【年(卷),期】2007(000)12S
【摘要】引言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一直着力于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创新、创造、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自2005年“多核微处理器”概念出现以来,学院就意识到“多核架构”及其“基于多核架构的多线程编程技术”必将对现有的软件设计和相关课程内容产生影响,于是成立了“多核课程小组”,并研究规划将“多核”概念和知识添加到本科生课程体系中。

2006年,武汉大学加入“Intel大学合作计划”,并成立“武汉大学-Intel多核技术实验室”,2007年6月,获得“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批准。

【总页数】3页(P82-83,76)
【作者】杨剑锋;田茂;谢银波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74.2
【相关文献】
bVIEW多核编程技术在局域网文件传输中的应用 [J], 董延军;李兴生
2."多核架构及编程技术"课程建设 [J], 杨剑锋;田茂;谢银波
3.基于CMP多核集群的混合并行编程技术研究 [J], 王文义;王春霞;王杰
4.泰山红日出多核新高度——网御神州多核AC新架构防火墙旗舰产品隆重上市[J],
5.多核SMP集群混合并行编程技术的研究 [J], 刘超;祝永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异构多核原型芯片的NCS算法并行化

基于异构多核原型芯片的NCS算法并行化

基于异构多核原型芯片的NCS算法并行化
钱禹;潘红兵;何书专;李丽;李伟;韩峰
【期刊名称】《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年(卷),期】2014(31)4
【摘要】NCS算法(nonlinear chirp scaling,非线性调频变标)可以处理大耦合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回波,实现精确聚焦,但串行NCS算法的成像时间很难达到实时成像要求.为了提高算法效率,采用子孔径结构的NCS改进算法,在自主设计的NoC(Network on Chip)异构多核原型芯片上并行实现了实时NCS成像算法.与串行算法相比,并行化后可以大大缩短成像时间,通过与单次子孔径的理论计算值对比,得出实际并行效率达到90.06%.
【总页数】5页(P87-91)
【关键词】NCS算法;NoC;异构多核原型芯片;并行化
【作者】钱禹;潘红兵;何书专;李丽;李伟;韩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设计研究所;江苏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402
【相关文献】
1.基于AMBA总线的多核SoC原型芯片设计 [J], 汤益华;杜高明
2.基于多核并行化差异进化算法的图像配准方法 [J], 曹国刚;张晴;张培君;王志敏
3.基于FPGA的嵌入式多核处理器及SUSAN算法并行化 [J], 王洁;张淑燕;刘涛;季振洲;胡铭曾
4.基于Matlab多核集群的人脸识别算法的并行化设计 [J], 郑晓薇;于梦玲
5.一种基于多核处理器并行化的K阶近似最近点搜索算法 [J], 徐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编程模型和编译技术杨灿群 李春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关键词:异构多核 编程编译引言目前,芯片集成度的发展继续延续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左右晶体管的密度翻一番。

照这样的速度,预计到2010年前后,单个芯片能够集成数十亿个晶体管。

而且目前来看,这一趋势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芯片上大量的晶体管资源设计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单芯片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构建多核处理器,以便开发更高级别的芯片内部并行性是处理器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按照集成方式的不同,多核处理器可以分为同构多核处理器和异构多核处理器。

同构多核处理器在一个芯片内集成了多个同构的处理器核,每个处理器核所面向的工作负载完全相同,因此其设计实现相对简单。

目前,这一类处理器已经全面推向市场,近期主要以双核为主。

异构多核处理器则在一个芯片内集成了多个异构的处理器核,不同结构的处理器核负责处理工作负载中不同类型的操作。

这样,在特定应用领域,异构多核处理器比同构多核处理器能发挥出更高的性能。

因此,异构多核处理器是当前产业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异构多核处理器对体系结构和软件两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在软件方面的关键问题是支持什么样的编程模型、采用哪些编译优化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出处理器的高性能。

可以把异构多核处理器抽象为一个异构并行处理系统,其中存在着多个层次的并行性。

面向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编程模型和编译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充分开发这个系统中各个层次的并行性。

在并行计算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面向并行系统的编程和编译技术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仍是并行计算发展的瓶颈之一。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异构并行结构,为并行编程和编译优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异构多核处理器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特点异构多核处理器通常面向特定的应用领域设计,目标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应用获得高性能。

而针对特定应用领域或者面向解决特定问题来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微处理器,正是微处理器设计的发展方向。

未来微处理器在计算机系统设计中所跨越的层次将发生如图1所示的变化[1],即微处理器设计过程中不再仅仅关注ISA1、微体系结构和电路实现层次的问题,也要关注对程序的运行行为以及特定算法的支持问题。

异构多核处理器正是针对特定领域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了处理器核心的异构设计,即将典型工作负载中不同类型的操作进行区分,分别用不同的处理器核来处理,以期获得整体上的高性能。

例如,对于媒体、信号、图像处理领域,工作负载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密集操作,程序中的控制流相对简单,这类应用就适合采用异构多核处理器。

目前,面向这类应用设计的异构多核处理器通常采用主从式结构,即在处理器芯片中集成一个通用处理器核作为主处理器,集成大量简化的处理器核作为从处理器。

主处理器运行操作系统,负责系统资源管理和执行程序加载,同时也处理工作负载中的控制流,多个从处理器在主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数据密集的计算。

因此,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特征是:片内的多个处理器核按适用性分成多类(通常是2类):一类执行控制密集的操作;另一类执行计算密集的操作。

当然,每个处理器核并不是仅能执行计算或控制操作,而只是对其中一类操作更适合而已。

例如,面向控制密集操作的处理器核肯定也需要一定的数值计算能力,而处理数据密集操作的处理器核也需要能够完成简单的控制操作。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按操作侧重点划分核心功能仅仅是异构多核处理器设计的第一步。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设计还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异构核心之间的通信设计通信设计要求在运行时,多个异构的处理器核心能够高效地传递控制流和数据流,这是充分发挥异构多核处理器整体性能的关键之一。

2.异构多核处理器的存储系统设计异构多核处理器仍然面临当前通用处理器所面临的访存瓶颈问题。

如何为多个异构的处理器提供高访存带宽、隐藏访存延迟,是存储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

3.性能优化支持设计工作负载的分割分派、开发各类工作负载在相应处理器核上的性能是充分发挥异构多核处理器性能的关键,这主要依赖于软件,特别是编译器。

在异构多核处理器结构设计中,如果能够为编译优化提供一些结构上的支持,可以降低编译器实现的复杂度和难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处理器的性能。

异构多核处理器是面向特定的应用领域,在满足物理实现约束(功耗、面积、散热和频率等)条件下,以性能为导向进行设计的。

目1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指令集体系结构。

图1 微处理器设计发展趋势图2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模型前,出现了多种异构多核处理器,这方面的软硬件研究处于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的前沿。

典型的异构多核处理器1.IBM CellCell [2] 高性能处理器由IBM、索尼和东芝三家国际顶尖厂商从2001年起联合研发,2005年初首次公布。

Cell最初的研发目标是用于索尼的游戏机PS3,但IBM也宣称Cell是片上超级计算机。

第一款Cell芯片性能突出,在4GHz频率下工作时,单精度浮点运算速度可以达到288GFLOPS 2,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也能达到26GFLOPS。

C e l l处理器是典型的异构多核处理器,如图3所示,它由1个64位P o w e r P C处理器核(P P E 3)和8个S I MD 4 型向量协处理器核(SPE5)构成。

片内通信采用总线结构,用高带宽的环状高速总线(EIB 6)将各个处理器核、存储器接口控制器(MIC 7)、I/O 8 接口控制器(EIB 9)连接起来。

Cell的异构处理器核之间有明确的分工:PPE负责执行操作系统并控制SPE,SPE完成主要的计算任务。

SPE内配置了128个128位的寄存器,用256KB的SRAM 10 作为局部存储器。

SPE通过消除取/存操作的地址转换、硬件管理的缓存(Cache)、乱序指令发射和分支预测来获得高性能。

当然,这就要求在编程和编译过程中尽可能地挖掘向量操作,并且减少分支,以便充分发挥其性能。

SPE的流水线调度规则比较简单,这样有利于静态分析其执行代码的性能,也有利于编译器进行高质量的静态指令调度。

虽然C e l l处理器研发的初衷是用于游戏机,但是C e l l处理器的卓越性能也使人们坚信,它在高端计算领域也有出色的表现。

IBM 就宣称,Cell是一款片内超级计算机,并研制了采用Cell处理器的刀片服务器。

最近有消息称,IBM将利用Cell处理器和AMD公司的皓龙(Opteron)处理器为美国能源部研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走鹃(Roadrunner),其目标是峰值性能达到千万亿次[3] 量级。

2.Merrimac流处理器流应用(包括多媒体、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主要负载。

由于这类应用具有数据密集的特点,因此,能够将芯片上大量的计算单元同时利用起来,从而获得高性能。

Merrimac [4,5] 是斯坦福(Stanford)大学的流2 Giga FLoating-point Operation Per Second,每秒10亿次浮点操作。

3Power Processing Element,Power处理单元。

4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多数据。

5Synergistic Processing Element,附属处理单元。

6Element Interconnect Bus,单元互联总线。

7Memory Interface Controller。

8Input/Output,输入/输出。

9Element Interconnect Bus,单元互联总线。

10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

图3 Cell处理器结构超级计算机项目,是Imagine[6] 流处理器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Merrimac的目标是构建面向流处理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Merrimac吸收了Imagine流处理器设计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款流处理器。

Merrimac的流处理器也是典型的异构多核结构,如图4所示。

它集成了2个通用处理器核Mips64 20kc(一个用作自校验,2个核在功能上可以看作1个)用于处理标量操作,还集成了16个称为计算簇(Cluster)的处理器。

每个计算簇包含4个64位的浮点乘加单元,768个64位寄存器以及8k字的流寄存器文件(SRF11)。

芯片中的微控制器以超长指令字指令控制16个计算簇以S I M D方式同时工作。

设计预期该流处理器的双精度浮点计算速度可以达到128GFLOPS。

Merrimac项目的目标是,用这款流处理器来研制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千万亿次量级的流超级计算机。

目前,Merrimac项目仍在进行中,其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尚未发布。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编程模型当然,如果编译器的功能足够强大,采用任何编程模型编写的程序就都能够编译成可以在任何并行系统上高效运行的可执行程序。

但是,编译器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

因此,将目标系统的一些特性体现在编程模型里面,暴露给程序开发人员,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到目标系统的特性,是目前开发并行软件通常的做法。

异构多核处理器的运行模式取决于多个处理器核的协同方式,这些运行模式也体现到给用户提供的编程模型中。

下面分别以IBM的Cell 处理器和Merrimac的流处理器为例,分析异构多核处理器的编程模型。

Cell的编程模型Cell处理器的运行模式非常灵活,PPE和SPE之间可以通信和协同,SPE之间也可以通信和协同。

这一特点在对于编程模型的支持上得到充分体现。

Cell处理器支持的编程模型相当丰富,包括远程过程调用(RPC12)模型、设备扩展模型、计算加速模型、流模型、共享存储多处理器模型、非对称线程模型、用户模式线程模型和SPE插件模型。

埃臣伯格(Eichenberger)[7] 等实现了一个OpenMP编译器,用于支持Cell的共享存储编程模型。

使用软件控制的数据缓存(Cache)来图4 Merrimac的流处理器结构11 Stream Register File12 Remote Procedure Call支持Cell的共享存储抽象,当缓存失效时,产生DMA 13 请求传递数据,由于各SPE的局部存储器的容量有限,只有256KB,因此,编译器除使用软件控制的数据缓存外,还使用了代码划分技术来保证OpenMP线程在SPE上的执行。

在流编程模型下,数据以流的模式流经多个SPE,在一个SPE上处理完的数据通过高速EIB总线传递给下一个SPE进行处理。

这种模式适合流应用,如信号、图像处理等。

从应用的角度看,每个SPE和PPE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处理器,有各自独立的存储空间,Cell中的高速DMA传输能有效地在2个SPE的局部存储器之间或者局部存储器与系统存储之间传递消息,因此可以把Cell看作是一个紧耦合的、但节点存储器容量有限的集群(Cluster)系统,消息传递编程模型可以较自然地映射到Cell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