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演示教学
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案例分享
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案例分享社工儿童个案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针对儿童个体的问题,通过提供专业的儿童保护和支持服务,帮助儿童克服困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下面列举了10个案例分享,以展示社工儿童个案服务的具体实践和效果。
1. 张小明的家庭暴力问题张小明是一名8岁的男孩,他的父母经常发生激烈争吵并互相斗殴。
社工通过与张小明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他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恐惧。
社工与张小明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心理辅导和家庭访问,帮助他了解和应对暴力行为,并协助家长接受家庭暴力干预计划,提供安全的环境和支持。
2. 王小芳的学习困难王小芳是一名9岁的女孩,她在学校中遇到了学习困难。
社工通过与王小芳的交流和评估,发现她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并且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社工为她提供了个别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她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自信心,并与学校老师和家长合作,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
3. 张小红的社交障碍张小红是一名12岁的女孩,她在学校中遇到了严重的社交障碍问题,经常被同学排斥和欺负。
社工通过与张小红的沟通和观察,发现她缺乏自信和人际交往技能。
社工为她提供个别辅导和社交技能培训,帮助她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与学校开展反欺凌教育活动,促进全校学生的友善互助。
4. 李小华的家庭贫困问题李小华是一名10岁的男孩,他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社工通过与李小华的家庭访谈和评估,发现他面临着生活困境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社工与李小华的家人合作,提供经济援助和家庭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李小华的生活质量和教育机会。
5. 赵小刚的情绪问题赵小刚是一名7岁的男孩,他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暴力行为。
社工通过与赵小刚的沟通和观察,发现他遭受了家庭暴力和情感忽视。
社工为赵小刚提供个别辅导和情绪管理技巧培训,帮助他理解和表达情绪,并与家庭成员合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
6. 李小明的亲子冲突问题李小明是一名11岁的男孩,他与父母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个案活动计划书案例描述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
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
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
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
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
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一、基本资料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
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
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
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现象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
XX学校位于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介绍XX学校共有留守儿童300余人,占总学生数的40%。
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困难。
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XX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为其中一例。
(一)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为了更好地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XX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班主任和教师为成员。
关爱小组负责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关爱措施。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XX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此外,学校还组织了“亲情热线”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增进彼此的了解。
(三)实施“一对一”帮扶计划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困难,XX学校实施了“一对一”帮扶计划。
由各学科教师担任导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他们在学业上不掉队。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鼓励高年级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XX学校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绘画、书法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生活,还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综合素质。
(五)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XX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成效通过以上措施,XX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 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提高。
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
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一、案例背景:2020年6月社工在下乡摸排时,经村里人介绍发现服务对象,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与郑某一家正式接触。
经了解,服务对象应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但未登记在册,作为重点目标对象,社工与村干部沟通,代理监护人的同意下正式介入。
二、案例基本情况:O1.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张三(化名),4周岁,甲地村人,无户口。
目前由爷爷(有轻度精神障碍)抚养,母亲诊于乙地精神专科医院(儿时发烧出现精神问题,结案不久过世)。
经初步观察与评估,张三智力低下,性格内向、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
其亲属和邻居向社工反映,张三自小由爷爷照顾,跟外界无较多沟通与互动。
02.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张三母亲是一名养女,父亲不详(据知情人介绍,其母亲21岁时因受骗发生关系,生下张三)。
张三爷爷(张三母亲养父,张三自小就以“爷爷”称呼)除轻度精神障碍外,存在轻度“自闭”倾向,有自理能力,无劳动能力。
因此,其爷爷无事实监护能力,由伯公代理监护。
55轻度精神疾病图一接案与介入期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图图二结案后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图备注:家庭结构图示口男性。
女性回案主—关系密切―I\—关系不和或由甑表示虚程力的人日言生活∙■声一起04.服务对象社会支持:其伯公经济较为拮据,并无力抚养张三,且随着年纪的增长对张三的监护有心无力,村委也没有办法解决张三的抚养和监护问题。
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低保补助,以及亲戚平日里的生活接济,维持温饱问题。
三、分析预估:01.问题分析:1.基本保障不足。
服务对象面临多重保障不足问题,一是基本生存保障主要依靠低保救助和亲戚接济维持温饱,服务对象无法获得充足的物质和经济的支持,限制了服务对象的发展与成长;二是缺乏户籍身份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将来也可能面临无法入学的问题。
2.监护能力不足。
服务对象父亲不详,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导致服务对象缺乏正常父母关爱和照顾,照顾人爷爷同样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有效地履行监护责任。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留守儿童的教案6篇
留守儿童的教案6篇教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案的使用可以减少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留守儿童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留守儿童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二、教学形式: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三、教学过程:1.情景回顾。
(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2.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①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②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
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
③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出示活动图片)a.让孩子们生活舒心。
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b.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
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
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
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c.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
留守儿童教案案例
留守儿童教案案例:《关爱留守儿童,共筑美好明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增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1.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2.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3.如何关爱留守儿童4.案例分析: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操作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让学生对留守儿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面临哪些困难?2.课堂探讨(1)分组讨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有哪些?(1)教师呈现一个留守儿童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这个留守儿童,帮助他解决问题?4.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写信、打电话、开展心理辅导等。
(2)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合适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3)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留守儿童的了解程度2.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表现3.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800万,他们面临着生活、学习、心理等多方面的困难。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面临哪些困难?二、课堂探讨(1)分组讨论: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有哪些?(1)教师呈现一个留守儿童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小明,男,12岁,父母在外地务工,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经常被同学欺负。
奶奶年纪大,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关爱这个留守儿童,帮助他解决问题?四、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写信、打电话、开展心理辅导等。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
一名留守儿童的辅导案例发布时间:2023-02-02T07:48:32.61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聂亚敏[导读] 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聂亚敏渤海大学研究生在读一、个案研究背景00后这一代人生下来就衣食无忧,从小与电视电脑相伴,又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力照顾一个孩子:过度关注、全力满足、包办代替······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没有了动机,所以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孩子在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都得到满足之后便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需求在社会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心理问题就产生了。
而60后70后有些甚至吃都无法得到满足,它们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满足。
所以对比60后70后这一代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虽然每位父母都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父母这个角色。
中国的父母生孩子之前都没有接受过专门机构的培训,并大都沿袭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既与时代脱节、严重滞后,又简单粗暴,由于中国两千年来的孝文化,要求孩子服从、顺应父母。
缺乏对孩子心理的研究,不懂科学育儿。
这一方面跟西方人相比要差很远。
如果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做为一名中学教师研究家庭教育不但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这所学校的家长普遍素质较低,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所以我志愿做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普济天下,拯救苍生。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针对0---6岁及青春期的孩子。
二、个案基本情况及主要问题本案例小龙,籍贯:山东省泰安市范镇,性别:男,出生于2001年。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1一、学生的自然情况姓名:xx年龄:13岁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缺乏主动性。
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有依赖和惰性心理,有时爱拿家中的钱物。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文化水平低,仅上二年级,对儿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
其母亲是一个文化素质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
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
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
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唐虎虎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
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开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根据唐虎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于是我多次家访,与其母亲进行沟通,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她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她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
幼儿园爱心小天使: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案例
幼儿园爱心小天使: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案例幼儿园爱心小天使: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案例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亲戚或祖父母抚养的儿童。
他们经常面临着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等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的缺失和情感的空虚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幼儿园积极响应社会责任,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园向留守儿童传递着爱与温暖,给他们带去了希望和快乐。
以下是一则幼儿园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案例,以供参考:一、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幼儿园首先要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
他们需要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心理状况和教育需求。
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帮助工作。
二、开展关爱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孩子们做手工、绘画等,制作一些小礼物,然后组织前往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探访。
在探访中,孩子们可以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送给留守儿童,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祝福。
还可以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
三、开展教育培训除了关爱活动,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一些教育培训工作。
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心理医生到幼儿园,为留守儿童进行情感辅导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可以开展一些教育培训课程,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幼儿园需要建立长期帮扶机制,持续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
可以通过定期走访、通信方式关怀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最新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幼儿园的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帮助他人中学会爱和关怀,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些活动,也为留守儿童带去了爱和希望,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这样的社会实践案例,无疑是对孩子们的一次深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辅导个案辅导对象:中江县万福小学一年级男生张XX辅导对象的问题行为描述:学生张XX,父母均在外打工,平日里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走读,学习成绩一般,不喜欢和同学交往。
作为一个男同学,在校表现说得过去,但性格比较孤僻,很少和同学交往。
更需要注意的是他很喜欢逃学,一般情况周一是不到学校正常上课的。
通过我家访了解到,他在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做家务、任性、玩心重且动辄就对爷爷奶奶发火的孩子。
曾经为了晚餐没有好菜,硬是让爷爷骑车到镇上买了卤菜回去。
帮爷爷到小店买过一次烟,收了爷爷十元的“辛苦费”。
爷爷奶奶说到这个孙子,显出无可奈何的神情,同时,我分明看到她们眼中有的只是爱怜,并没有一点儿要改变现状的意思。
鉴于该学生的上述乱花钱与逃课行为,我于2007年10月将该生确定为辅导对象,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辅导工作:一、全面搜索,挖掘他的所有资料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作为一定的社会范围、特定的社会时期下一个与家庭、学校、教师、同学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媒体相联系的“点”,受到各方面或明或暗的影响。
为此我主要从张XX本人、家庭、教师、同学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记录如下:(一)张XX的自述及问卷情况综合记录“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经我对张XX的调查做如下调查记录:1、双亲外出谋活,自己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一点提高,已知道自己穿衣吃饭。
2、个性偏激。
自己常常忧郁孤僻,心胸狭窄,骄横跋扈。
3、自主能力不强。
自己经常会好吃懒做,眼高手低。
4、信念模糊。
自己常常心态不稳,行动盲目,经常不考虑事情结果,从而令自己染上了逃课等恶习。
但他心中知道这是不对的。
5、对自己感兴趣之事往往能够全力以赴,对不感兴趣之事则一点也不想做,性格容易冲动。
6、喜欢于体育方面的运动,而讨厌在其他课堂上认真听课,打不起精神,一上课就打呵欠。
(二)张XX家长反映情况综合记录1、张XX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可能是爷爷奶奶太宠的缘故,他一般从小脾气就不大好,受不得一点气,现在连我们的话他也听不进去。
社工站留守儿童小组优秀案例
社工站留守儿童小组优秀案例引言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地工作,长期不与其子女同住,由其他亲属或外人照顾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情感上的缺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社工站留守儿童小组作为一种有效的帮助方式,已经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留守儿童小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优秀案例一:阳光小组案例背景阳光小组成立于某县城的社工站,该县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多发地区,许多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独自生活。
社工站决定成立一个小组,为这些留守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
案例经过1.制定小组目标:阳光小组的目标是提供情感支持、学习辅导和兴趣培养等方面的帮助,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2.招募志愿者:社工站通过宣传和招募,吸引了一批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加入阳光小组。
3.确定活动内容:阳光小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内容包括心理辅导、学习指导、兴趣培养等。
4.组织家访:阳光小组的志愿者定期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5.开展集体活动:阳光小组根据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组织各种活动,如绘画比赛、读书分享会等。
6.提供学习辅导:阳光小组的志愿者帮助留守儿童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
7.提供情感支持:阳光小组的志愿者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案例成果阳光小组的成立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留守儿童的情感得到了关爱和支持,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动力得到了激发。
- 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 留守儿童之间建立了友谊和互助关系,形成了一个温暖的小家庭。
优秀案例二:快乐成长小组案例背景快乐成长小组是某市社工站为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而成立的一个小组。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案例经过1.心理评估:社工站的专业心理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需求。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
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迫面临由于务工、离异等原因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而对这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是当前社会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近期参与的一起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享,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工作。
1.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在外地务工,长期不能回家。
小明只能在幼儿园生活,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小明经常表现出孤独、沉默和情绪低落的状态,老师们观察到了他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了干预。
2.观察与评估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们首先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评估。
他们发现小明在与其他孩子交流时显得非常拘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了一些退缩的行为。
这些观察数据为之后的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
3.疏导过程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老师制定了一系列的疏导计划。
他们利用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放松情绪、表达内心。
老师们也多次与小明进行心理沟通,鼓励他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展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孩子交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心态也逐渐变得阳光起来。
4.总结与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疏导工作,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老师们的用心与努力。
他们从观察评估开始,逐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疏导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个案例也提示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的沟通,更需要全面的团队协作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5.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孩子们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真正理解并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地进行疏导工作。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
个案活动计划书案例描述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
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
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
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
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
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一、基本资料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
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
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
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照顾。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1、建立关系:开始与案主(小丽)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
“困境留守儿童”个案服务(案例)一、背景调查某市新航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小艾加入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社工服务项目。
按计划入户探访调查,在走访中发现某村有一名留守儿童小宇(化名),男,7岁,个头中等,皮肤偏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小宇与爷爷奶奶和哥哥4人同住在一起,居住环境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亲情感和归属感严重缺失,渴望陪伴。
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父母之间沟通缺少交流,监护不足,喜欢独自玩手机,刷短视频,很少与童年伙伴社交。
通过与小宇接触交谈,发现小宇有改变自己的意愿,内心深处希望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好好学习。
小宇的爷爷奶奶性格开朗,通情达理,非常关心小宇的生活学习,愿意为小宇改变现在的现状,使之成为有用人才。
村委会针对这些留守儿童开设了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相关服务。
二、分析需求社工小艾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一是案主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案主的自制力及时间管理能力,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二是案主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缓解案主家庭成员因家庭环境产生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传递案主监护人必要的儿童养育知识,促进家庭成员的良性沟通,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良性关系,助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三是满足案主娱乐休闲和社会化的需求。
鼓励案主积极参与各类儿童活动,培养案主课余兴趣爱好,增进案主与朋辈群体的沟通交流,促进案主的社区融入,建立社区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重建朋辈支持系统。
三、打开心结建立信任社工小艾通过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之直接治疗技巧和案主进行对话。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最基本的个案工作服务模式,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概况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案主了解案主的一些基本情况,案主主要是留守儿童,案主父母常年不在家中,缺少关爱,性格内向,社工通过和案主交流,疏解案主及其家庭成员的消极和紧张情绪,给予其改变的信心和动力。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
童
个案活动计划书
案例描述
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
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
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
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
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
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
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
一、基本资料
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
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
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
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
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
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照顾。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
1、建立关系:开始与案主(小丽)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
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及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信任,可以通过与小丽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丽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与小丽家人及班主任老师进行会谈,了解相关情况。
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本案主要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者认为,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家庭结构存在异常造成的,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家庭结构来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
社工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对小丽的家长定期做辅导,减少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等,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指导小丽的学习及生活。
建立正常的家庭沟通模式,让小丽在“爱”中成长。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的,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借助“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将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人、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影响三个方面的因素,强调动用直接和间接的社会资源。
社工要与小丽班主任经常沟通,了解小丽近期的表现情况,并劝导小丽老师多关注小丽,课上多给小丽发言表达的机会,多给与鼓励,使小丽增加自信,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小丽同学多关心她,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
4、定期为小丽作心理辅导,使其更加自信,更加乐观的对待生活。
5、为案主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媒体介入、动员社会力量等为“留守儿童”们争取应得的权益。
六、服务评估
1、成效评估: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自身家庭和案主成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采用了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等,结合相关社工专业价值观、技巧和方法,遵循社工工作原则,并根据案主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介入方案。
除了社工与案主的直接面对面的个案治理外,还将案主的家庭及社会资源等整合到案主的治疗中,从而为有助于案主自我能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改善家庭及生活环境,使之积极乐观主动的面对生活。
2、自我评估:在治疗过程中,社工始终一积极地、平等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案主,严格遵守社会工作者的各项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同时,合理运用案主的家庭及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案主服务,最终让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让案主恢复自信。
七、个案反思与总结
1、社工在介入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初步接触案主时,从案主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步取得案主信任。
2、要遵守个别化原则,对于不同情况的案主,要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3、要充分认清工作者的角色,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重视让案主自己主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人本主义,实现“助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