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

合集下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2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刘老师的照片,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师: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照片放大张贴出来,你想替刘老师挑选哪一张?2、师:对这三张放大的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大小改变而形状不变”的放大与缩小中的规律。

(去掉另外两张照片)(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活动2【讲授】二、认识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认识放大。

(1)测量并出示数据。

师:要研究这两张照片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测量并出示数据。

(2)找关系。

师:观察这两张,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小组之间说一说,指名汇报小结板书:那也就是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倍数来说的,还可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小结板书: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放大与缩小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放大和缩小是指将物体的大小按比例扩大或缩小。

在数学中,放大和缩小是通过乘以一个常数来实现的。

比例尺是用于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二、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1. 直接法: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2. 间接法:通过变换来实现放大或缩小,如平移、旋转等。

三、比例尺
比例尺是用于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常见的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性比例尺。

数值比例尺是指用数字表示实际长度与图形长度之间的关系,如1:1000;线性比例尺则是指用线段表示实际长度与图形长度之间的关系。

四、应用
1. 地图制作:地图上标注的距离和面积都需要使用正确的比例尺进行计算。

2. 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中需要根据建筑物实际大小使用正确的比例尺
进行绘制。

3.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模型等方式进行物体放大或缩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五、注意事项
1. 在进行放大或缩小时,必须保证比例尺的准确性。

2. 在进行数值比例尺转换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3. 在进行图形变换时,需要保证图形的形状和尺寸不变。

六、总结
放大和缩小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可以通过直接法和间接法来实现。

比例尺是表示实际大小与图形大小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在地图制作、工程设计和教育教学中有广泛应用。

在使用放大与缩小时需要注意比
例尺的准确性、单位转换以及图形变换等问题。

六年级放大与缩小知识点

六年级放大与缩小知识点

六年级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放大与缩小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常与比例和相似图形相关。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对于他们未来学习几何和更高级数学概念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放大与缩小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放大与缩小是指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变大或变小。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比例尺来表示这个变化。

例如,如果一个图形的尺寸被放大到原来的两倍,我们说这个图形被放大了2倍。

比例尺比例尺是一种表示图形大小变化的数学工具。

它通常以1:X的形式出现,其中X表示原图形与放大或缩小后图形之间的比例。

例如,1:2表示原图形是放大后的图形的两倍大。

相似图形当两个图形的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时,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是相似的。

在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保持图形的相似性是关键。

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尺寸要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尺寸,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放大:新尺寸 = 原尺寸× 放大倍数- 缩小:新尺寸 = 原尺寸÷ 缩小倍数实际应用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摄影等。

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中的实际操作。

练习题为了巩固学生对放大与缩小的理解,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如:1. 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从5厘米放大到10厘米,它的面积增加了多少?2. 一个长方形的长从3米缩小到1.5米,宽不变,它的面积如何变化?3. 一个圆的半径从2厘米放大到4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增加了多少?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放大与缩小对图形尺寸的影响,并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通过学习放大与缩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些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与缩小,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解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解析教案解析一、教学目标1.知道图形的放大、缩小的概念,了解放大、缩小的意义和方法。

2.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够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

3.掌握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分析解决与图形放大、缩小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放大、缩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言,探究图形的基本性质,并请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矩形图案,并标注出边长、周长、面积等基本属性。

引出本课的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课堂讲授2.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师首先给学生示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矩形图案,并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分别用胶带将其放大或缩小,让学生看到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然后讲解比例尺的概念。

2.2.比例尺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何为比例尺的概念,以及在地图、图表等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让学生逐步明白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了解比例尺对于图形放大、缩小的影响。

2.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教师给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依次讲解图形放大的方法、图形缩小的方法、计算公式等。

2.4.练习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矩形图案,并标注上边长、周长、面积等信息。

然后让学生根据比例尺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并计算放大或缩小后的对应边长、周长、面积等信息。

3.练习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落实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教师对教学课件的分析及学生作业练习的分析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全面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做到因人而异、全面评价。

同时,让学生明确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普及,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明确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比例尺的计算,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掌握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了解图形的相似性,并初步体会相似图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的比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利用方格纸绘制简单的图形。

他们对比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图形的相似性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操作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张放大或缩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图形,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解释比的含义。

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展开讲解:教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展示一个图形),我们称它为原图形。

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放大;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小一些,我们称之为缩小。

那么,放大和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什么比来操作呢?学生:按照比放大和缩小。

教师:对,就是按照比来进行操作。

比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

2.(重点题)“万达”修路队修筑一条公路。

原计划每天修400m,15天可以修完。

结果12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用比例知识解)
3.(易混题)学校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5㎡需要方砖120块,照这样计算,再铺32㎡,一共需要用这种方砖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
4.(易错题)发电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用30吨,12天用完,实际每天节约5吨煤,实际比计划多用了多少天?(用比例知识解答)
5.(考试题)装修一间客厅,用边长5 d㎡的方砖铺地,需要80块,用边长4dm 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
⑶一间教室,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75块,如果用面积是0.25平方米的
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用比例解)
⑷某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

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小
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5)师徒两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徒的工作效率之比是4:3,师傅单独加工要用8天,徒弟单独加工要用多少天?
(6)用同样的砖铺地,铺36平方米的房间要用120块砖。

那么铺48平方米的房间需要多少块砖?
(7)一个旅行团购买了23张植物园的门票,花了1380元,如果再买10张同样的门票,还需要多少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知识点总结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知识点总结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tb小初高题库人教小学数学tb小初高题库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人教小学数学
人教小学数学 六年级下册 教案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 来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吧
TB 小初高题库
第四单元 比 例
人教小学数学
第 11 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 4)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
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2.能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下图中的现象都是生活中(
)与(
)的现象。
生活中还有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 60 页例 4。 (1)尝试按要求画图。 (2)观察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 了?什么没变? (3)如果按照课本的要求缩小放大后的图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 1. 把三角形按 4∶1 放大;把梯形按 1∶4 缩小。
TB 小初高题库
2.做一做。
人教小学数学
TB 小初高题库
人教小学数学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数学思维
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TB 小初高题库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9--60。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例的实际应用,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画图时学生对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线段进行放大或缩小感觉难度不大,但是倾斜线段的缩放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六、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2﹚比的意义﹙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例4﹚﹙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七、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2.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 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彩色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两张,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呢?(照片很小,让学生不能看清)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

哦,原来是万里长城!我们是怎样才能看清的呢?(放大)再看这一张,(看不清的)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将其逐渐缩小,原来是天安门城楼。

有时需要放大才能看清,也有时候需要缩小才能看清。

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挺广泛的。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见过生活中对的这些现象吗?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缩小?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十分普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多媒体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2.设疑激趣想不想试一试放大缩小?出示老师工作照,再将照片不安比变形放大、缩小,丑化照片,这是怎么啦?(学生谈感受)师:看来今天我们探究的放大与缩小的问题可不简单的,里面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深入探索其中的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 感知图形的放大。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2. 能够运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 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定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过程。

2. 比例关系: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比例是指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比。

比例尺1. 定义:比例尺是指地图、设计图等图形中,实际距离与图形上距离的比例关系。

2. 表示方法:比例尺可以表示为“1: n”或“n: 1”,其中“1”表示实际距离,“n”表示图形上的距离。

教学方法观察法1. 通过观察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通过观察比例尺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操作法1.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小组合作法1. 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2. 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共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

2. 提问:除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图形还有哪些变化方式?2. 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出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图形放大与缩小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 小组合作1. 分组讨论:如何计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2. 分组汇报:各小组分享计算方法,全班共同总结。

4. 总结规律1.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1.比例尺的概念: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或=比例尺实际距离注意:1.比例尺是一个比,他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比如:在平面图上用10cm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m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

2.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3.在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

知识点二:1.比例尺的分类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1100000000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比如:1cm:50km = 1cm:5000000cm = 1:50000002.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根据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纸上画出来。

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缩小比例尺写成带比号的形式时,前一项一般化简为“1”,若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应化简为“1”。

放大比例尺:对于机器零件比较小,有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样的比例尺就称为放大比例尺。

如:2:1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放大比例尺写成后项是“1”的形式。

知识点三:图上距离”1.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列比例式来求,也可以利用“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图上距离”2.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实际距离列比例式来求,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知识点四:应用比例尺画图应用比例尺画图要先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平面图的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然后再根据图上距离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并标明平面图名称及比例尺。

知识点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景:看下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出示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组织学生先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指出: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问题: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讨论。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范文第【1】篇〗一、学习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P59-6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理解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思考和讨论等活动,掌握画图方法,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意义,正确放大或缩小图三、教学准备PPT、学习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1.出示生活场景:师: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同学们请看。

如果让你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感受?生:第5张照片太小了,能不能把它放大?师:噢,这张照片太小了看不清,看来需要把它放大。

【将这张照片放大(特别大)】行了吗?(不行,太大了)。

看来生活当中的照片有时需要根据情况放大或缩小。

我放大出了这3张。

你们选选看,哪一张看起来最舒服?(将第5张照片放大成不同的样子)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师:看来我们在放大时是有标准、有规定的。

大小改变,但是形状不能变。

2.谈谈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放大或缩小的现象吗?你能举例说说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你觉得它是你心目中的“放大”还是“缩小”呢?用你的手势告诉我。

师:看来生活中真的存在很多“放大和缩小”的现象。

那数学中呢?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数学中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自主探究,认识图形的放大1.出示题目:请你按2:1画出下面3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技巧与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技巧与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放大与缩小教学技巧与教案第一部分: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学习需要越来越高,图形放大与缩小也成为了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在学习这一知识点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图形放大:将一幅图形的大小按照比例进行扩大。

图形缩小:将一幅图形的大小按照比例进行缩小。

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中,正确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影响极大。

因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教学技巧与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二部分:教学技巧1.形象化教学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形象化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放大镜或缩小镜,以及相应的图形,让学生感性认识到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幼教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中间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幼教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卡牌、积木等形式得到直观的图形变化体验,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游戏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元素,适度增加互动,增强学生的兴趣,既可以让学生愉悦地学习,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将课堂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最后比较大小,从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4.操纵教学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任意形状,然后让学生按照一定比例来进行放大或缩小,通过对图形的操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体会到放大与缩小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案例1.教学目标通过分组比赛,巩固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的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学过程(1)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图形的基本内容,如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图形的基本变换。

(2)然后分成小组,分别进行制作任务,即在一张空白纸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自己喜爱的图形。

(3)根据老师的指导,制定变换的比例,并在纸上标出,进行比例的放大与缩小操作。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知识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知识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六年级数学中也有所涉及。

通过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关系,同时也可以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放大和缩小是改变图形的大小,保持其形状不变。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图形的尺寸来实现放大和缩小。

在进行放大和缩小时,我们需要一个比例因子,即比例尺,来确定变化的比例关系。

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1. 直接倍数法:通过将图形的边长、面积或体积等直接乘以一个倍数来进行放大和缩小。

放大时倍数大于1,缩小时倍数小于1。

2. 比例法:通过建立原图形与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进行放大和缩小。

通过计算比例因子,可以确定每个点在放大或缩小后的位置。

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应用1. 海报设计:在设计海报时,我们经常需要调整图像的大小来使其适应不同尺寸的纸张。

通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保持海报的比例关系,使图像完整且美观。

2.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将设计图纸上的图形比例转化为实际建筑的尺寸。

3. 地图制作:在绘制地图时,需要将真实的地理信息缩小到一张纸上。

通过图形的缩小,可以将地理位置和距离比例准确地显示在地图上,方便人们查阅和使用。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六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关系,还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使你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地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材料及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地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材料及教学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点总结及教学案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1.比例尺的概念: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或实际距离’比例尺1.比例尺是一个比,他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有计量单位。

(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比如:在平面图上用10cm 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m 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0cm:10m = 10cm:1000cm = 1:100 所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2.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3.在大小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知识点二:1•比例尺的分类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 ____ 1____100000000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比如: 1cm:50km = 1cm:5000000cm = 1:50000002.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根据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纸上画出来。

为了计算 方便,一般把缩小比例尺写成带比号的形式时,前一项一般化简为“ 1 ”,若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应化简为“ 1 ”。

放大比例尺:对于机器零件比较小,有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这样的比例尺就称为放大比例尺。

如:2:1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放大比例尺写成后项是“ 1 的形式。

知识点三:以利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十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以利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X 比例尺”直接列式计算。

知识点四:应用比例尺画图应用比例尺画图要先根据实际距离与纸张的大小确定平面图的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 距离,然后再根据图上距离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并标明平面图名称及比例尺知识点五: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分为三步: 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1.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比例式来求,也可2.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比例式来求,也可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的各边长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 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人教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将一个图形的尺寸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大或减小。这一概念在艺术、设计、建筑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一个正方形在不同放大与缩小比例下的变化,了解其面积和周长的变化规律。
5.个别辅导:针对部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6.联系生活实际: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7.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迅速理解比例关系,而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直观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认识。
(4)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难点突破: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情况?”(如照片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重点题)“万达”修路队修筑一条公路。

原计划每天修400m,15天可以修完。

结果12天就完成了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用比例知识解)
3.(易混题)学校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5㎡需要方砖120块,照这样计算,再铺32㎡,一共需要用这种方砖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
4.(易错题)发电厂运来一批煤,计划每天用30吨,12天用完,实际每天节约5吨煤,实际比计划多用了多少天?(用比例知识解答)
5.(考试题)装修一间客厅,用边长5 d㎡的方砖铺地,需要80块,用边长4dm 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
⑶一间教室,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75块,如果用面积是0.25平方米的
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用比例解)
⑷某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

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
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5)师徒两人加工一批零件,师徒的工作效率之比是4:3,师傅单独加工要用8天,徒弟单独加工要用多少天?
(6)用同样的砖铺地,铺36平方米的房间要用120块砖。

那么铺48平方米的房间需要多少块砖?
(7)一个旅行团购买了23张植物园的门票,花了1380元,如果再买10张同样的门票,还需要多少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