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
中医基础知识问答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何谓五脏六腑?答:心、肝、脾、肺、肾称五脏。
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气主升,喜躁恶湿。
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主皮毛。
7、肾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肾藏精,主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8、如何理解脾统血?答:脾主统血的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9、肾阴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
10、肾阳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答: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
11、肾精的概念是什么?答: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2、如何理解肾主水?答:肾主水,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称“肾者水脏,主津液”。
13、如何理解“肝主藏血”?答: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14、如何理解“肝主疏泄”?答: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节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15、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答:上焦部位划分为横隔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
中焦部位划分是指隔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下焦部位划分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膀胱。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Unit5 Study skills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如efficient, effective, preview, review, summarise, memorise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难点:运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描述学习方法和个人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所学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短文,要求至少80词,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短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
3.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份为期一周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学习方法。在执行过程中,注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以便在下次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短文,学会使用略读和精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学习方法的优缺点,并鼓励他们尝试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包括词汇填空、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评,指出共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方法和策略,强化重点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脉:主,主宰;⾎脉,指⾎液和脉管。
⼼主⾎脉,包括主⾎和主脉,是指⼼具有推动⾎液在脉管内运⾏以营养全⾝的功能。
⼼、⾎、脉三者构成⼀个相对独⽴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与⼼脏的搏动密切相关。
⼼脏正常搏动的动⼒来源于⼼⽓,只有⼼⽓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率和⼼律,⾎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周流不息,营养全⾝。
⼼脏的搏动是⾎液运⾏的原动⼒,脉管是⾎液运⾏的通道,⼼脏的搏动是否有⼒,脉道通利与否,⾎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液的运⾏。
所以说,⼼⽓充沛、⼼⾎充盈、脉道通畅是⼼主⾎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的⽓⾎充⾜,脉道通利,则⾯⾊红润、脉象和缓有⼒。
若⼼的⽓⾎亏虚,脉道不充,则⾯⾊苍⽩⽆华、脉象细弱⽆⼒;若⼼⽓不⾜,⾏⾎⽆⼒,或瘀⾎阻滞,脉道不畅,则⾯⾊青紫、⼼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主⾎脉的功能可以从⾯⾊、脉搏、胸部的感觉等⽅⾯反映出来。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藏神。
神,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之神是指⼈体⽣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的⾯⾊、⾔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狭义之神是指⼈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较、抽象等。
⼼主神志,是指⼼具有主持⼈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不否认⼤脑的作⽤。
⼼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主⾎脉与⼼主神志关系密切:⾎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主⾎脉”为“⼼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对“⼼主⾎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
⼼的⽓⾎充⾜,运⾏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中医学概论概论习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1 (一)A型题1.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A.水B.天C.地D.风E.气2.气的根本属性是:D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3.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4.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A.生殖之精B.后天之精C.自然界之清气D.肾中所藏之精E.水谷精微5.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6.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B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E.以上均是7.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A.精的作用B.气的作用C.神的作用D.精气互化的作用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8.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A.动静B.水火C.上下D.晦明E.寒热9.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A.事物的对立B.事物的对立统一C.事物的一分为二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10.阴阳交感是指:D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11.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A.结果B.根由C.形式D.物质E.现象12.“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3.“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14.“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1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A.心B.肺C.肝D.脾E.肾1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A.心B.脾C.肝D.肺E.肾17.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A.心B.肺C.肝D.脾E.肾18.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A.心B.肺C.肝D.脾E.肾20.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2.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A.前半夜B.后半夜C.上午D.下午E.以上均非21.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23.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阴虚则阳亢24.“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C25.“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2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以上均不是27.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28.“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E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29.“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C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30.脾病传肾属于:C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31.属于“子病犯母”的是:C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32.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3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C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A.整体观念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精气学说E.比较、演绎、类比35.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A.比较B.演绎C.类比D.以表知里E.反证36.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A.比较B.类比C.演绎D.以表知里E.试探37.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A.比较B.演绎C.类比D.反证E.试探(二)B型题A.精气学说B.比较、演绎、类比C.诊断方法D.治疗方法E.预防方法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D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C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5.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B6.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7.肝火犯肺属于:D8.肝气犯脾属于:CA.益火补土B.滋水涵木C.培土生金D.抑木扶土E.金水相生9.以泄肝健脾法治疗肝旺脾虚证的治法称:D10.以温肾阳的方法而补脾阳的治法是:A11.滋养肺肾法称:EA.比较法B.类比法C.演绎法D.以表知里E.反证法12.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B13.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CA.反证法B.试探法C.司外揣内D.比较E.类比14.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B15.诊断性治疗属于B中医基础理论习题2A1型题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B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D。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汇总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考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考点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
考点3.“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考点 4.感冒的治疗,可分别采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此属于同病异治。
因中气下陷所致的久痢、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采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异病同治。
考点5.同病异治的实质是证异治异。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考点1.构成宇宙的本原是精气。
考点2.“精”的概念源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考点1.可用于区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火。
考点 2.以昼夜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考点 3.以四季分阴阳,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之阴,冬天为阴中之阴。
考点4.体现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有:①“孤阴不生,独阳不生”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③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考点5.阳虚日久导致阴气化生不足,反映的阴阳关系是互根互用。
考点 6.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的阴阳关系是阴阳互藏。
考点7.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阴消阳长。
考点8.阴阳的皆消皆长(如阴随阳消,阴随阳长等)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阴消的互为消长(如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等)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注:此考点为2020中医执医师所涉及考点。
考点9.“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考点10.体表为阳,则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考点11.以脏腑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的【太阳】,肺为阳中之阴的【少阴】,肾为阴中之阴的【太阴】,肝为阴中之阳的【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12.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药味分阴阳,药用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 广医学院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广州医学院临床二系2000级8班蔡木蔚学号:2000111210摘要: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而解剖学的脏器概念则是西医理论的基本要素。
脏腑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却完全不同。
这是因为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
因此,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好中医学,也对我们以后中西医结合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脏腑功能中医学现代医学区别联系中医和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上的。
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经验反证的方法来进行概括,它本质上是一个归纳人体各种功能和表象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关注的主要是功能及关系,而对脏腑的形态结构的并没有一个明确描述。
因此,中医“五藏”是“四时之五脏”而非“血肉之五脏”,其未知问题远远超出现代医学中的“五脏”,其功能不是同名解剖器官的功能,差不多每一“藏”都是一个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功能性单元”。
由此可见中医藏象学说的各个脏腑,实际上都是以‘综合功能’为基础,辅以某些解剖结构而组合成的‘系统层次'”,具有“超解剖”结构。
而现代医学对各个脏器功能的研究是建立在解剖学以及动物实验模型等基础上的,每个脏器的结构功能都一个明确的概念,为一个相对独立、单一的器官,脏器之间的联系没有中医脏腑之间的联系那么广泛,一般与同一系统中的脏器关系较密切。
下面就以心、肝、肺三个作为例子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主神志两个方面,而现代医学认为心脏是一个具有泵作用的实质性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机体的新陈代谢能够不断的进行,同时将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输到靶器官实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
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同时,人生活在自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4、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什么是阴阳?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答:⑴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答: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⑷用于诊断疾病;⑸用于指导治疗;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十)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脉经》2、五行之中,水的特性是:A、曲直B、炎上C、从革D、爰稼穑E、润下3、既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胃B、胆C、小肠D、三焦E、膀胱4、“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A、相乘B、炎上C、从革D、润下E、相侮5、“唾”与下列何脏的生理功能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6、导致“气消”的情志变化是:A、喜B、怒C、惊D、悲E、恐7、肝主藏:A、神B、魂C、魄D、思E、志8、惊喜过度易伤:A、脾B、肝C、心D、肾E、肺9、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依据: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营10、“泌别清浊”属于下列何脏腑的功能:A、脾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11、下面那种治法为正治法:A、通因通用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塞因塞用E、寒因寒用12、“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症:A、脾虚泄泻B、肾虚泄泻C、食积泄泻D、寒湿泄泻E、肠虚滑脱13、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生气B、纳气C、主气D、载气E、调气14、心在窍为:A、口B、目C、二阴D、鼻E、舌15、小肠与大肠交接处以称:A、户门B、贲门C、幽门D、阑门E、魄门16、与血液的生成密切相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水谷之气17、下列经脉中被称为“血海”的是:A、督脉B、带脉C、阴维脉D、任脉E、冲脉18、下列经脉中,属肝络胆的是:A、手少阴经B、手少阳经C、足少阳经D、足厥阴经E、足太阴经19、患者因经常急躁易怒,情志抑郁而致咳嗽、咯血、胸痛,证属:A、肝火犯胃B、肝郁乘脾C、肝火犯肺D、心脾两虚E、土虚木乘20、“仓禀之官”指是:A、脾胃B、肾C、三焦D、小肠E、膀胱21、宗气主要积聚在()A、胸中B、脉内C、脉外D、肾E、命门22、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伐的病人,应采用()A、扶正为主B、先扶正后祛邪C、扶正与祛邪兼用D、先祛邪后扶正E、祛邪为主23、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下面哪两种物质的盛衰密切相关:A、气与血B、精与血C、津与液D、津与气E、血与津2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25、温燥之邪侵袭人体发病最易发生于:A、春末夏初B、长夏C、秋末初冬D、冬末春初E、夏末秋初26、其性趋下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27、人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物质被称为:A、邪气B、疠气C、阳气D、正气E、宗气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治则内容的是: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调理脾胃D、调整阴阳E、扶正祛邪29、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A、正气不足B、邪气过盛C、饮食失常D、阳气过盛E、情志失常30、以下关于疾病寒热病性转化的论述,哪一项不正确:A、阳盛体质易热化B、阳虚体质易寒化C、阳盛体质易燥化D、阴虚体质易燥化E、阴盛体质易寒化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E )3、(B )4、(E )5、(E )6、(D )7、(B )8、(C )9、(A )10、(C )11、(B )12、(C )13、(B )14、(E )15、(D)16、(B )17、(E )18、(D )19、(C )20、(A )21、(A )22、(B )23、(B )24、(D )25、(E )26、(D )27、(D )28、(C )29、(A )30、(B )E:一、单项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战国至秦汉时期B、夏朝C、唐宋时期D、金元时期E、商朝2、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A、朱丹溪B、刘完素C、张子和D、李杲E、吴又可3、用阴阳来划分人体的五脏,则心为:A、阳中之阳B、阴中之阳C、阳中之阴D、阴中之阴E、体阴用阳4、以阴阳来划分时间,则一天当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后半夜5、下面根据五行相生的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B、培土制水C、佐金平木D、泻南补北E、益火补土6、下列选项中其五行属性属“金”的是:A、发B、甲C、皮D、耳E、口7、面青、嗜酸、脉弦,病多在:A、心B、肝C、肺D、肾E、脾8、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三焦B、肝C、心D、肾E、脾9、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哪两脏功能密切相关:A、肝脾B、脾肾C、肝肾D、肺肾E、心肾10、肝主疏泄的各种功能表现中,最根本的是:A、调畅情志B、调畅气机C、调节血量D、疏通水道E、调节脾胃运化功能11、四肢肌肉壮实主要取决于:A、心主血脉B、脾主运化C、肝主疏泄D、肾主藏精E、肺主气12、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B、肺C、肾D、肝E、脾13、“元神之府”是指:A、脑B、骨C、脉D、胆E、女子胞14、患者因思虑过度而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证属:A、肝气乘脾B、心脾两虚C、肝火犯肺D、肝气犯胃E、心肾不交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肝在液为泪B、脾在液为涎C、肾在液为涎D、肺在液为涕E、心在液为汗16、人体生长发育迟缓,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有关:A、凉润B、温煦C、推动D、防御E、中介17、水谷精气中剽疾滑利的哪部分为:A、营气B、卫气C、宗气D、清气E、元气1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由于:A、气随津脱B、气随血脱C、气不化水D、气不摄血E、气血两虚19、十二经脉中,行于躯干胸腹面的阳经是:A、手太阳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阳明经E、手阳明经2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功能的是:A、十二皮部B、十二正经C、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E、奇经八脉21、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A、寒化B、燥化C、湿化D、热化E、虚化22、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寒邪B、风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3、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生风24、湿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狂燥妄动C、皮肤干皲D、小便清长E、小便浑浊,下利粘液25、病人正虚邪实而不耐攻代,此时宜采取的治则是:A、扶正B、祛邪C、扶正兼祛邪D、先祛邪后扶正E、先扶正后祛邪26、治疗阴偏衰时,在补阴的药物中适当佐以扶阳药,这又称: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并补D、扶阳抑阴E、滋阴制阳27、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进行治疗,这属于: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实则泻之D、虚则补之E、寒者热之28、热病后期,形瘦骨立,大肉尽脱,肌肤毛发枯槁,舌红少苔,主要是:A、伤津B、亡血C、脱液D、脱液兼伤津E、气随津脱29、下列哪项不属于导致出血的病机:A、血瘀B、血热C、气虚D、血寒E、肝不藏血30、病人因情绪波动,出现胸胁痞闷不舒、腹泻等症,是由于:A、肝气乘脾B、肝气郁结C、肝气犯肺D、胃不气和E、肾气不固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A )2、(B )3、(A )4、(D )5、(E )6、(C )7、(B )8、(C )9、(C )10、(B )11、(B )12、(C )13、(A )14、(B )15、(C)16、(C )17、(B )18、(A )19、(D )20、(C )21、(B )22、(A )23、(C )24、(E )25、(E )26、(A )27、(E )28、(D )29、(D )30、(A )一、名词解释1、气机:指气的运动。
中医学基础整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发展概况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重点的两部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①《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预防与治则等。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①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是指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②主要内容A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时多发病;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2、辨证论治①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经典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复制★病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症的基本概念:是指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证候)的基本概念:是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是中医治病的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
<中医根底理论>讲课稿: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特性第一、我们讲一讲心主神志的含义.首先讲什么是神?在中医的文献里面,神有三个义项:一、是指白然界物质运动、改变的功能和规律;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含意识、思维、情志活动.这三个义项合起来,称之为了广义之神,把神的第三个义项称为了狭义之神.心主神志的神是指狭义之神.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功能.第二、神的物质根底.就形神而言,形是神的物质根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形神之间的关系又称体用的关系. 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它有多种含义,在这里,体,就形神而言,指形体而言,而神是这个形体所产生出来的生理功能.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神离开形无所谓神,离开神也无所谓形.其一、我们从形神的体用关系,讲形是神的物质根底.而中医学又认为了,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这从哲学层次来说,从宏观整体来说,那么又进一步强调,这个形体是由于父母媾精,阴阳交媾而形成的,而这个生命源于人体内的精气.在这里,把精气理解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那么这个精微的物质,它通过形体作为了神志活动的物质根底,就这个意义讲,精气是神的物质根底.在这里面强调两个思想,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一种思想称之为了神灵,主观意识的产物;一种学术思想强调形神合一、形是产生神的物质根底,把精气作为了神的物质根底.这里面强调的思想,神是有物质根底的,不是主观意识的广物.这是两种不同对神的解释, 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我们中医学依据的是中国古代的简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世界是物质的,生命是物质的,因此强调精气是神的物质根底,这样来理解神的物质根底.在讲述气血的关系的时候,常常又讲血是神的物质根底,血属于精气的范畴,精气在这里泛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精微物质,血是其中之一.在讲心血在神志当中的作用的时候,在那里是讲心的主血脉和神的关系,这是总体上讲,从形神的关系来讲神志活动的物质根底, 强调神是有物质根底的,是物质运动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中医学里面,把神的物质根底规定为了精气, 规定为了一种具体的物质,一、它成认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性,神的物质性.二、把神的活动规定为了某种物质,这个结论又是不甚确切的.我们知道,神的活动是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的活动, 它是在物质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出来的神志活动.如果仅仅回结为了精气,这个结论我们今天看来是不甚完善和确切的, 但是它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在这里理解,不要简洁地理解为了神的物质根底就是精气, 要找出那个具体的精气它有什么形态?应该理解为了中医所说的神不是神灵, 是有物质根底的,是唯物的,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从形神统一观强调形为了神的物质根底,那么气是构成形体的根源物质.就这个意义讲, 精气是神的物质根底,要正确地理解我们的中医文献里所描述神的物质根底,它的合理地方在什么地方?有不甚确切的地方是什么?随着同学们后期,格外是学习脑科学的时候,那么对这个问题就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讲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第一个功能叫任物作用任物是指接收、处理、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这里面就是心在任物的过程中通过接受外界环境所给予的信息, 然后经过心进行处理,通过心的处理,最后正确地反映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人的思维过程,包含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第二、它的作用叫主宰作用,是指心主神志这个作用,它是人体五脏六腑之大主,就是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它起到主宰作用,统帅作用.神志活动同样需要五脏系统共同来进行调节,但谁占有格外作用呢?占有主导地位呢?心的神占有主导地位.就这个意义讲,满意的神为了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了生命的主宰,这就是心主神志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对全身各个系统的生命活动具有主导的调节作用.第四、讲一讲中医学的神志学说. 从〈〈内经>开始,经过历代的开展,中医学的神志学说有两种学说.我们刚刚讲的心主神志,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叫心主神志说,在〈〈内经>里强调心为了生之本, 神之舍.那么,心主神志说强调是心,心脏具有主管思维的作用,用现代的语言说,中医所说那个心,它那个神的作用是现代生理学所说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它具有脑的作用.在中国文化里面,中国文化里面,心主神志这个心,汉字的本义是指心脏.请同学们看〈〈说文>,看〈〈释文>.象形文字里面画一个(“心〞字)和现代解剖学画那个心脏非常相似,包含那个心包络,西医说心耳,画得是惟妙惟肖.在〈〈说文>和〈〈释文>解释心的时候,明确解释为了,定义为了心脏,已经明确指出心脏是主管血液循行的, 主血脉的.同时,又加上一句, 心是思维器官,用现代的语言翻译,心是思维器官,它属于中国古代的心范畴.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叫做心学.大家所熟知的〈〈孟子>,说“心之官,那么思〞,心是心脏,同时指出它还有思的功能,思,思维.这是中医学神志学说里面第一个学说.〈〈内经> 里面已经明确指出,心主神明,为了生之本,神之舍.同时,〈〈内经> 开始,已经认识到脑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灵枢经>讲针刺的时候,刺脑,枕骨大孔,禁忌,刺脑,立死.讲脑是生命的中枢,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格外重要的作用.今天来看,并不是中医学没有认识到脑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医学的神志学说以心主神志说占主导地位, 一直到今天,现在的教材, 仍旧在写心主神明,而不写脑主神明.至于说为了什么这样做,后面我们再继续讲.其二、脑为了元神之府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现在有人发表文章, 我们简练地说,说心主神明和它对称,那就是脑主神明.脑主神明说, 它的本来的命题叫脑为了元神之府,我们用现代(语言)可以把它简化, 称为了脑主神明,那就是脑主神明说和心主神明说并行, 它属于中医神志学说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历代文献里面已经明确指出脑为了精明之府,讲人的五官,感官,通过感官接受信息以后,要通过脑来分析、处理信息,叫做精细明察,审思判断.那么已经认识到脑通过感官来接受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信息,完成思维的过程.已经认识到脑是生命的主宰.刚刚我已引〈〈灵枢经>关于针刺的论述, 强调人体有些部位是不可针刺的,指出来脑不可伤,刺之立死,强调脑是生命的主宰.历代文献都记载脑是一个思维器官,脑具有视万物, 别黑白,审短长的功能.那么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它不仅仅是感官的作用,而是感官任物以后,经过脑的分析处理以后,才能够辨别万物,区分黑白,审察物体的形态长短,对信息做出处理,得出判断.在这个根底上,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了元神之府,而到了王清任又进一步指出来,人的灵性记忆不在心而在脑.这就是脑主神明说的依据.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说,脑主神明说,这是前两个学说. 在这个根底上,我们中医学从整体系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神志活动, 指出第三种学说,叫五脏藏神学说.在成认心主神志、脑主神志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五脏藏神.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了五脏所藏.因此,中医学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五脏密切联系起来.上述就是中医神志学说的三种学说. 那么根据三种学说,在理论上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在实践上如何正确地应用这三种学说?一、在理论上,当前,从古至今,格外是李时珍以后,一直存在着鲜明的对立,一者主张脑主神明,一者主张心主神明.到现在也有的学者提出来根据脑科学开展的现状,应该变心主神明为了脑主神明.这是一种假说,这种假说指出有它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充分的实践依据.至于这种假说是否能够代替心主神明说, 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变这种学说,指出用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需要对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重新构建中医理论体系,才能最后完成.这也是我们今后中医学者,格外是你们需要去完成的.到现在为了止,仍旧没有完成,仍旧主导地位是心主神明说.那么,从理论上(如何)看待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和五脏藏神的关系呢?大家看这个示意图, 说心是生命的主宰,为了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既能够任物,它又有主宰全身,调节全身生命活动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神志活动当中,仍旧是心是主宰的,我们满意占主导地位,心为了主导.那么,根据第三个学说,中医又强调五脏皆藏神,说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心为了主导.这个结论处理了心主神志和五脏藏神的关系.第二、心主神志和脑为了元神之府,它们之间的关系到现在为了止,中医是怎么处理的呢?从理论到实践怎样处理的呢?一、中医讲脑为了髓海,精能生髓.后面我们进一步讲,精,刚刚讲那个精气,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泛称.而人体生命物质那个精,是由五脏系统共同协调作用而产生的,通过五脏系统共同的协调,共同的作用,保证了生命的正常进行,保证了各个脏腑系统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够产生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在这种条件下,精才能转化为了髓.髓聚于脑,形成了脑,脑为了髓海.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脑从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都和五脏密切相关,它的功能并非是由它白己,髓海所决定的.这就处理了五脏藏神和脑主神明之间的关系.那么根据五脏藏神,心为了主导,心主宰五脏藏神的功能.五脏藏神,就五脏系统生理功能正常,保证精微物质的不断地化生, 使髓不断地充盈,脑髓充盈,才能保证脑为了灵性记忆之府.到今天为了止,处理心和脑的关系,心和五脏藏神的关系,就这样来处理.这种理论它指导了实践,到今天为了止,我们治疗脑的病变,并非是仅仅治脑,也并非是,将来后面我们讲肾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并非是仅仅治肾,而是从五脏入手来进行调节.我们看中药学,将来大家学中药的时候,安神药物,不管是哪类安神药物,根据它所属脏腑的不同,它可以回到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了什么出现这样的理论呢?就是脑和五脏相关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理论,脑主神明,而不是心主神明,那到实践去,今后但凡脑的病变,我们至少说,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发生异常的生命过程,我们治脑,而不治五脏,也不治心,这样才能够将脑主神明的理论付诸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这个假说才能够成立. 要到达这个过程,那么需要对中医的理论重新进行一番构建.那么, 任何一个学科建立,它必需用一元来解释所有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学术界非常关注的,也是科学钻研当中的一个热门课题. 随着脑科学的开展,这个问题,心主神明说和脑主神明说,这两者的纷争、讨论, 会越来越热烈.所以出现这样一种结果,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大家可以查字典,看汉字,带有心字的双音字,就是两个汉字符号构成的双音字,许多的双音字,它的内涵都是讲人的意识思维感情活动, 为了什么?中国的文化心学决定的.如果要改变心主神明为了脑主神明, 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来解决,首先解决中国那个心学,哲学上,和西方哲学那个脑,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统一.在此根底上,才能够做到我们所说那个用脑代替心.这是学习中医理论非常难的,它也表达了我们前面讲藏象,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以象定脏,它也表达了那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医所说的心,脏腑的心与解剖学的心脏,作为了一个器官,两者不是等值的,不能同日而语.学习解剖学的心,学习它的生理功能,必须根据西方医学、西方思维方式, 来学习、掌握它的生理功能;而学习中医的心,学习它的生理功能必须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根据中国的思维方式,根据中国的文化来探讨心的功能.这个问题,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还是五脏藏神,格外是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重大的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决定了以心主神志说占主导地位, 这个学说和实践是相统一的.那么,单纯的脑主神明和实践是难以做到像L、主神明这样,能够用一元统一起来.我们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看实践.我们这里讲的看实践是指中医的实践,中医实践无非就是临床、养生保健的实践.关于中医的神志学说,要求同学们三个学说都必须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般的了解.心脏的生理特性.所谓特性是指事物它独有的性质. 那么心脏的生理特性是指心脏本身以区别于其他(脏腑)的属性.一、叫心为了阳脏而主阳气.中医学认为了,心主君火,在中医学里面,人体的阳气又称之为了燥火,分为了君和相.心是君火,与心相对, 还有相火,比方,肝肾等,它是相火.关于相火,后面还要继续学习. 君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至高无上的,因此满意为了君主之官,类比为了君主之官,它有至高无上的作用.在人体的阳气的火,君火是最重要的,这里面旨在说明心对生命的主宰作用, 它有主宰全身的作用,所以古时候用一个比喻,比喻心脏这个特性,说心为了火脏,烛照万物,心这个火就如同蜡烛点燃发光能够光照万物一样. 它的意义在于我们在心有病的时候,一、除了调整它本身之外,更重要的知道心有病对其他脏腑所带来的危害;二、在治疗实践当中,处方用药当中注意保护心的阳气.虽然也强调心也是阴阳的统一体, 而更重要地强调心的君火——阳气的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说,心脏对全身的阳气具有主宰作用,与相火是相比拟而言的.二、心与夏季相通应.这又讲心与四时阴阳,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心和夏同属于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就这个意义讲, 它答复的问题,它的内涵表现了中医所说的那个心脏, 与环境的同一性,就季节而言,与夏季相通应.至于说这个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指导作用,将来同学们一旦到高年级学习五运六气的时候, 会进一步加深心与夏季的气化相通,在此仅能知道心的生理特性为了阳脏而主阳气,并不排斥阳气仅仅为了心所主.前面我曾经讲过一句话, 说肾阳为了一身诸阳之本,为了什么不说肾阳有主宰作用呢?而这里面强调心为了阳脏主阳气呢?由于中医的理论决定了是心为了五脏六腑之大主,尽管肾阳为了一身诸阳之本,但是呢,那么心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中国的文化.所以在这里强调心主阳气,为了人身的君火,应该能够正确地来理解这个判断,它是在什么条件下指出这个判断的?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正确地理解这个心为了阳脏而主阳气,心主阳气,心为了君火,对全身生命活动来说,有烛照万物的作用,那么,无非讲主宰作用.第二点的生理特性,旨在说明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拿出来心系统和环境哪一个相通应呢?气化相通呢?和夏季相通应,无论从生理、病理,到辨证、治疗,都时刻注意一点,我们前面强调,治疗疾病既要整体调节,又要注意个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个特性就告诉我们,一旦心脏有病,它的病理改变,乃至它的生理改变, 要和夏的气候相通应,就是与火具有相同性.那么在治疗的时候要充分考这样一个特性,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来学习五运六气的时候会进一步来加深理解.中医学,我们这个现行的中医根底理论的阴阳(教材)把心包络不作为了一个脏来处理.尽管经络学说认为了心包络是个脏,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五脏,而不是六脏,所以中医根底理论把心包络作为了心的附属,简洁地作以介绍.那么什么是心包络呢?一句话,指心脏外面的包膜.这句话是用现代语言对〈〈说文>对心包络描写的表述.在〈〈释文>和〈〈说文>已经对心包络说得非常清晰了,就是讲的心脏外面的一个包膜.它有什么作用呢?一、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汉字里面也说得很清晰,咱们中医学,中医理论在汉字释义的根底上指出了“代心受邪〞.那为了什么说心有病必须由心包代之呢?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既然成认前提,心为了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了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在五脏系统是至高无上的,在社会学上,天子,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用类比的方法,把心的作用,在生命过程的作用类比,如同人类社会,社会结构,中国的社会结构, 传统社会结构那个皇帝天子的作用,由此推理,心也不能直接受邪.大家知道,传统的王朝,皇帝外面有卫兵,那么皇帝是不能够直接受到侵犯的.那第一道攻序受到侵犯就是卫兵.那么用此类比,心脏本身不能直接受邪,由谁代呢?那么形容心包络类似皇帝的卫兵, 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要想受邪,那必须由心包络代替.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指出来代心受邪这样一个理论.代心受邪的概念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温病学的时候会进一步学习.那么心包所反映出来的病理改变就是心、神的病理改变.但是由于这样一种思想,我们阐述它的发病过程的时候,中医讲就是代心受邪,强调心包络的作用.理解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一、它保护心脏;二、代心受邪.这是文化所决定的.下面我们做一个简表,同学们通过这个简表,掌握它的,主要掌握它的生理功能.那么这些生理功能,一旦异常以后会出现哪些病理改变?这个病理意义只作阅读、了解,这里面描述的术语都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陆续地具体接触,这仅仅作为了一个了解.比方这心主血脉的功能,一是行血,二是生血.那么什么是行血?就是心脏推动血液在脉内运行.做什么?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这种作用、功能出现异常的时候,一、可以使血液不通,那么足以出现血液亏损.血液亏损, 比方出现的病症,面白无华,脉细无力.同学们知道,这个心血功能失调以后,可以出现,血液运行无力.心的阳气是运行血的动力,那么心的功能低下出现血运无力,血运无力,脉细无力,输送的血液减少,它输送给身体各个局部的营养物质就会减少,那么表现为了,外表上可以出现面白无华.那么行血的功能异常,如果运行速度慢,脉管内的(血液)不能够畅行无阻,血液有淤滞,那么血液运行通道也受阻,中医称之为了血瘀.生血功能失调,它不能够生血,心的生血是水谷精微经心化赤而为了血,它的机制将在血液生成当中进一步讲, 心脏生血功能缺乏,也会导致血液的亏损.通过这个表掌握它的生理功能, 那么了解在这种生理功能一旦发生异常的时候, 会出现什么样的病理结果.在现阶段无须背它的病理结果,将来在病机学还要进一步讲心的行血功能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什么病理改变. 同理,我们掌握心主神志的功能的时候,一、记住它有任物作用,二、是主宰作用.了解心主神志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的作用, 了解心主神志说、脑主神志说、五脏藏神说,它们各白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明确心主神志说、五脏藏神说,格外是心主神志说与脑主神明说是中医理论当中一个重大钻研课题,也可以说,当前我们在理论上碰到一个困惑, 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中医学术界, 乃至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格外是哲学界,和我们各种学科交汇到一起,共同努力来探讨如何处理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才能够做到我们现在有超前意识的学者,有创新意识的学者指出的变心主神明为了脑主神明. 变心主神明为了脑主神明以后,中医一旦建立起脑主神明说,就和现代脑科学相符,就是和现代科学对人的神志活动的认识完全符合, 这个过程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也需要大家来共同参加.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各位参加2017年医师资格考试的朋友们,大家都开始复习了吗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本文是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复习:关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3、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3、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
4、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
5、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
2、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的作用。
3、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
以营养全身。
4、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
2、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3、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4、开窍于目。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脉 主,有主持、管理之意。
⾎,指⾎液,是⼈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脉,指经脉,为⽓⾎运⾏的通路,中医⼜称为“⾎府”。
所谓⼼主⾎脉,即指⼼脏推动⾎液在经脉内运⾏的⽣理功能。
⼼脏位于胸中,有经脉与之相连,形成⼀个密闭循环的系统。
⼼脏在⼈的⼀⽣中不停地跳动,通过经脉把⾎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体正常的⽣命活动。
⼼脏有规律地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在⼈体的某些部位,可以直接触及到脉搏的跳动。
例如在颈侧部(⼈迎脉)、腕部(⼨⼝脉)、⾜背部(趺阳脉)均可触及脉跳。
中医通过触摸这些部位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的盛衰,作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依据,称之为“诊脉”。
⼼脏的搏动,还可以在左乳下触及,中医将此部位称之为“虚⾥”。
触摸虚⾥跳动,有助于对⼼病的诊断。
⼈体⾯部的⽓⾎⽐较丰富,⼼脏⽓⾎的盛衰亦常通过⾯部的颜⾊与光泽显现于外,故称⼼“其华在⾯”。
望⾊,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法。
中医学认为,⼼脏之所以能够正常搏动以推动⽓⾎的运⾏,均依赖于⼼⽓的作⽤。
在⽣理情况下,⼈的⼼⽓强健,推动⾎液运⾏的⽣理功能正常,⽓⾎运⾏通畅,全⾝的⽣理机能正常,表现为⾯⾊红润⽽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
如果⼼主⾎脉的功能失常,即可产⽣相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 1. ⼼⽓不⾜:即⼼的精⽓虚少,推动⾎液运⾏的功能减低。
可见⼼慌⼼跳,⾯⾊⽆华,脉虚⽆⼒等。
2. ⼼⾎瘀阻:若⼼⽓不⾜,⾎运⽆⼒,可导致⼼脏⾎液瘀阻。
可见⼼悸,⼼前区憋闷疼痛,⾯⾊灰暗,⼝唇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3. ⼼⾎亏虚:⼼主⾎脉的功能正常,以⼼⽓强健、⾎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考试⼤站收集如果⼼⾎虚少,脉道不充,则可见⼼悸、⾯⾊⼝唇苍⽩,脉细⽆⼒等。
⼼主神志 ⼼主神志,⼜称⼼主神明或⼼藏神。
1. 神的概念:神是⼀个宽泛的概念,常指事理的⽞妙、神奇。
如谓“阴阳不测之谓神”、“不见其事,⽽见其功”。
(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主血: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其中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
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脉,即血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地搏动,脉管有规律地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呈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征象。
若心气不充或阴阳失调,脉管壅塞不通,舒缩失常,不能正常地输送血液,人体得不到血液濡养,常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唇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等症。
2.藏神心藏神,又称主神志或主神明。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人的精神状态;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
所以说,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畅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若心的气血亏虚,脉道不充,则面色苍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若心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瘀血阻滞,脉道不畅,则面色青紫、心前区闷痛或刺痛、脉象细涩或结代。
由此可以看出,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从面色、脉搏、胸部的感觉等方面反映出来。
PPkao 考试网
(2)主神志:即主神明,亦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人的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即通常所谓的“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记忆、灵性、推理、判断、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
心主神志,是指心具有主持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的作用,属于狭义之神的范畴。
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且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又不否认大脑的作用。
心主神志的功能,可表现于精神、意识、思维、睡眠等方面。
其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睡眠安稳。
如功能异常,可见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昏迷。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密切: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心又具有接受外来信息,并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对“心主血脉”的功能的发挥起着促进的作用。
心的气血充足,运行顺畅,神有所养,神思敏捷。
若心的气血衰少,心神失养,则精神萎靡、心慌心悸、失眠多梦;若热入血分,心神被扰,则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