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与《红与黑》

合集下载

《红与黑》

《红与黑》

介绍理由
1、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特别善于把握和分 析人物心理,是个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2、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衬时 代特征 3、《红与黑》情节紧凑、结构严谨。故事单线发展, 线索分明,条理清晰,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 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 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一、作者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 )原名玛利·亨利·贝 尔。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 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代表作有长 篇小说《红与黑》、短篇小说 《瓦尼娜瓦尼尼》。他的长篇小 说《红与黑》的问世,也标志着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使司汤达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 的奠基者。
谢 谢
于连的生命像蜉蝣一样短暂,但却像掠过 夜空的流星一样灿烂。他生命的高潮是两
次非同寻常的悲剧爱情。于连是一个充满
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深刻而复杂, 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 又天真,既复杂又单纯,这些水火不容的 对立特征,使于连成为一种特殊的典型。 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 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据悉是采自 1828 年 2 月 29《法院新闻》所登载的一个死刑案件。司 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 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 去完成拿破仑未竞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 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 暗。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 景。“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 命 ; 而“黑”则意指僧袍,象一代的腐

第六章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六章司汤达与《红与黑》

• 拉康说:“婴儿经验到这种破碎的身体与 他的完整的形象之间的不协调,……这种 不协调同时也决定了主体与占据了他的形 象周围空间的他人之关系的不协调。” • 从这个角度看,于连在家乡与他的父亲兄 弟、在神学院与他的同学、在巴黎与贵族 子弟的矛盾、冲突,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2.缺失的母亲
• 主人公没有母亲,只有一个凶狠的父亲。与从小就 成为孤儿的卢梭一样,于连也是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在无意识深处,他始终在寻求着母亲,那个拉康所 谓的原始的缺失 (primordial lack) ,大写的母亲/他 者(M/OTHER)。但由于这个他者永远是可望而不 可及的,只能用一连串小写的他者(others)作为 替代,所以主人公幻想自己能像拿破仑、卢梭一样, 通过自我奋斗,建功立业,成为上流社会贵妇宠爱 的对象。
4.“主动的他恋欲望”
• 一方面被理想自我所控制,一方面又陷入被动的自恋情结而不 能自拔。 • 理想自我属于“主动的他恋欲望”(active anaclitic desires), 渴望将欲望对象拥为己有,具有很强的进取性、占有欲和攻击 性,促使欲望主体不断奋斗、追求。而被动的自恋情结则使欲 望主体常常独处一隅,封闭自我,不愿也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 交流。 • “主动的他恋欲望”使欲望主体变得非常大胆,主动甚至狂 暴,而“被动的自恋欲望”又使其非常内向、退缩,常常左右 顾盼,谨言慎行。情绪变化的关键一方面取决于自我理想实现 的程度,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别人对其自恋情结满足的程度。这 就使欲望主体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自卑又高傲,既温柔 又冷漠,既爱幻想又富有理智,既是个多情的爱人,又是个潜 在的罪犯。而在别人眼中,主体的人格和情绪也就变得捉摸不 定。
• 于连在开始个人奋斗以前,性格中反抗性与妥协性 的矛盾已经形成.生命本体冲动与社会习俗压力之 间的张力已经产生.也正是这种矛盾和张力形成成 他的面具意识.并表现为两种服装的交替.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关于书中于连这个人物的讨论探究十分激烈。

在此笔者挑选于连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的极度自尊,并结合司汤达的精神世界来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

一、司汤达的经历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根源司汤达出生在法国东南小城勒诺布尔市的律师家庭。

他幼年时深受保守父亲和耶稣会成员家庭教师精神和肉体上的严重摧残。

司汤达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待孩子十分冷淡。

可以说司汤达很少得到父爱。

他的母亲在他七岁时去世,司汤达的父亲又将他交给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家庭教师,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

但是司汤达内心十分抗拒。

他将家庭教师称作伪君子,也恨透了父亲的自私、顽固与冷漠。

在这样的压迫中,司汤达很希望找到一条出路,不同于他父亲人生轨迹的出路。

这种急切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心理使得司汤达的性格中有极度自尊的因素,他想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坚持。

而且司汤达自小外形不佳、身材矮小常常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和欺负,再加之他强烈甚至扭曲的“恋母情结”,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这使他渐渐养成了自卑的心理。

这也是后来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将于连设置成一个从小体弱多病,时常被父亲和兄长暴打人物的原因。

而且他的父亲视财如命,于连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不能给他带来丝毫利益,因此常常遭受父亲的辱骂。

这种生长环境使得于连带有强烈的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在于连接触上流社会之后逐渐变成极度的自尊。

二、司汤达的精神追求是于连极度自尊性格产生的重要因素(一)司汤达的情感世界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原动力往往是被压抑的种种欲望。

司汤达的创作也是如此。

司汤达一生浪漫,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并不如意。

为了弥补现实的缺憾,他将《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塑造成一位外表清秀、目光深沉热情的十七岁少年。

这样的外貌塑造符合司汤达对于理想外貌的追求。

司汤达一生有过三个恋人,演员梅拉尼·吉尔贝、意大利米兰人安杰拉·彼得拉格鲁瓦和一位已经是伯爵夫人的名叫梅蒂拉达·维斯孔蒂尼的女人。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司汤达生平关键词
“1814年,我和拿破仑一 块垮台。”
“我是意大利的屠夫。”
“米兰人,生活过,写作 过,恋爱过。” 《爱情论》
司汤达故居 (上) 司汤达墓志铭 (右)
拿 破 伦 波 拿 马
·
二、《红与黑——1830年纪事》
1、故事梗概
两次爱情 三个典型环境
2、于连形象解读
自卑
征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抗
于 连 握 市 长 夫 人 手 的 那 一 刻
于 连 法 庭 辩 论
3.“红”与“黑”的含义
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 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 表复辟时期。 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 士的黑袍。 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五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 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 被砍掉的头。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 解读

司汤达的《红与黑》解读一、作家简介作家简介:司汤达(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783-1842))1、少年时期(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受到两种思想教育、2、青年时期(与拿破仑相始终)跟随拿破仑14 年。

、3、创作时期(从1814 年旅居意大利开始)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红与黑》的基本内容:1、情节梗概、两次恋情:德瑞那夫人、玛特尔小姐2、认识价值:真实再现了1830 年革命前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①在县城唯立叶尔,主要揭露资产阶级;②在省城贝尚松,主要讽刺教会势力;③在首都巴黎,主要批判高等贵族。

3、思想意义作品通过平民青年于连和两个上流女子的感情纠葛,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个人奋斗道路、反抗反动统治的悲剧典型。

描绘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灭亡前的恐惧和垂死挣扎,批判了日益得势的资产阶级的看风使舵和惟利是图,揭露了他们互相勾结又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真实反映了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的革命形势和社会面貌。

三、于连形象分析:对于连的评价肯定:英雄、反抗者否定:野心家、伪君子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末期、反对封建专制的小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反映了一代有志青年幻想的破灭。

在于连身上有许多矛盾性的性格元素:①虚伪与正直:他出身平民,有英雄主义思想。

但却不得不披上黑色道袍走教士的道路。

因为拿破仑时代已经过不能立功于战场,便当上教士,然而他并未放弃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思想,并未放弃对拿破仑的疯狂崇拜。

他是精神上的拿破仑,身穿道袍的拿破仑。

他短促的一生,就是在拿破仑英雄主义思想指导下。

顽强进行个人奋斗的一生。

②自卑与自尊:自卑与自尊这对矛盾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纠结在于连身上。

基于贫苦、地位的低贱,他常常自卑,而自卑又激起强烈的自尊。

自尊心使得他不容他人对其人格的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侵犯,往往表现出极度的敏感,易受伤害。

③雄心与野心:虽然出身平民,但却不甘于这样的地位。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相比,于连是有雄心壮志的。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

从司汤达的《红与黑》窥探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思潮摘要:一直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正是产生各种文学思潮的温床,正如十九世纪的欧洲。

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为作家们提供丰富的作品题材。

因此,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使这个年代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尤其是以司汤达、巴尔扎克、梅里美和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使小说本身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题材,而且在欧洲的小说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其中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更是在题材、手法、塑造的典型人物以及细致的心理分析上,充分的表现了作品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理念,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红与黑现实主义司汤达典型批判正文:一、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其著作《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原名马利•亨利•贝尔。

生于律师家庭,七岁丧母,具有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七岁时即投笔从戎,在拿破仑军队中担任骑兵联队军曹、少尉、副官等职。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侨居意大利,在此期间,他同情并参与烧炭党人反抗奥地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同时加入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821 年,司汤达返回巴黎。

法国七月革命后,任法国驻意大利两个小城的领事。

1841 年请假回到巴黎,第二年三月中风去世,终年六十岁。

在司汤达49 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始终生活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大搏斗的时代,足迹遍及巴黎和外省的许多地方,他利用细腻的观察和切身体会,准确地体会出了社会不同阶级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内心与情感上的变化,为以后在《红与黑》中各种人物的描写搜集了大量的素材。

其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阐述现实主义原则,贬斥已经过时的古典主义,认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学习莎士比亚就要像莎士比亚一样表现当时的风尚,不是去直接模仿他的戏剧,而是应该像这位伟大人物学习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研究方法,和为我们同时代人创作他们所需要的悲剧的艺术。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一、作品简介:《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

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

《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

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

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

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

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2011司汤达与《红与黑》(9月21日)

2011司汤达与《红与黑》(9月21日)




1、维立叶尔市(1—23),新兴的工业城,人们 信奉 “惟利是图” 德•瑞那市长府邸 2、贝尚松神学院(24-30),集中了宗教狂热、 虚伪和黑暗,压抑人性、充满阴谋和险恶 3、巴黎 德•拉•木尔侯爵府(31-64), 纸醉金迷、腐败堕落的贵族社会,蕴藏 着阴谋与杀机 4、贝尚松省监狱------断头台

“我动摇过,我受过颠 簸。总之,我是一个 人……但我并没有被风 暴卷去。”
3.自由追求的困惑

这个形象和整部小说 的深刻之处在于超越了近 代文化的阀限,孕育了现 代主义的文化基因。
《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勃兰兑斯评价:“一方面强烈 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 面又那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把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性格是世上 少有的;那么诚实又那么醉心于弄 虚作假,那么痛恨虚伪又那么缺乏 坦率正直,这样的心灵也是世上少 有的。”第五分册,第260页
法庭陈词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 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 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 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 反抗的举动罢了。”
2.心灵自由的追求
Hale Waihona Puke 在《红与黑》中就表现 在于连在追求人身自由的同 时,对物欲的批判,对金钱 关系的否定,对心灵自由的 强烈追求。

于连对父亲的惟利是图和无休 止的私欲深深厌恶;对哇列诺的蔑 视,主要因为他是靠剥削囚犯与弃 婴起家的;痛恨德•瑞那市长,除 了因为他专横跋扈外,还因为他满 身铜臭,爱钱如命。同样,他也仇 视德•拉•木尔侯爵府中那些利欲熏 心勾心斗角的“两足动物”。

事件一:不愿与仆人一起 吃饭,不能够简单地理解 为他是鄙视下层人民,而 应从他本能地反抗封建等 级制度出发去寻找答案。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

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心理小说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以个人心理为切入点,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作品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作品背景介绍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个既有皇权统治又有社会冲突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司汤达通过描写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困境中个人心理的探索与挣扎。

二、主要人物分析2.1 朱利安·索雷尔朱利安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兼代表人物,是一个具有野心和理想的年轻人。

他深受拜占庭思维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穷的出身,爬上社会的顶峰。

然而,他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得他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难。

2.2 塞滕帝乌斯·雷诺阿雷诺阿是朱利安的基本宿主,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触发器和指导者的角色。

他通过对朱利安的教育和引导,使得朱利安逐渐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和自身的局限性。

雷诺阿的存在引发了朱利安内心的挣扎和反思,饱含了作者对于个人心理的深入揭示。

三、主题探讨3.1 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红与黑以朱利安这个具有雄心壮志的青年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传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法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作品中展现了社会地位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政治斗争对于社会的影响。

3.2 人性的复杂性与孤独作品中的主人公朱利安和其他人物一样,都是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们身处社会和政治的交织中,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

作者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传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孤独感。

3.3 爱情与背叛红与黑中的爱情题材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朱利安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关系上。

在欲望和社会压力的交织下,朱利安在爱情中经历了背叛和伤害。

作者通过揭示这种爱情纠葛,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情感。

总结: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描写的法国小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探讨了社会阶层、政治斗争、人性复杂性和爱情与背叛等主题。

司汤达和《红与黑》

司汤达和《红与黑》

德· 雷纳尔夫人见到于连之后,她陷入了热恋,既 兴奋又感到罪恶。夏天,于连对市长夫人的感情更进 一步,半夜时闯进了她的房间。雷纳先生知道这事后 无可奈何。 西朗神父劝于连到贝尚松神学院进修。院长彼拉 神父对于连特别关照,在离职前介绍于连在巴黎木尔 侯爵家里当私人秘书。 这时他认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并擦出爱的火花。 她指示于连在月光下爬梯进入她的卧室,但玛蒂尔德 很快就感到后悔,于是对他若即若离。于连听了朋友 的建议,追求她的朋友元帅夫人,元帅夫人大受感动, 给于连回信。 终于,玛蒂尔德受不了打击,跪倒在于 连的脚下,求他爱她。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 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说通过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 院、巴黎)中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以于连的个人奋斗 史为“经”,以他和德· 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 爱生活为“纬”。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 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 的客观真理 。
作者简介

马利-亨利· 贝尔(Marie-Henri Beyle) (1783年—1842年),笔名“司汤达” (Stendhal,一译“斯丹达尔”),19世 纪的法国作家。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 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 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 的作品是《红与黑》和《帕尔马修道院》了,于是双方论及婚嫁。 木尔侯爵虽感忿怒,但迫于无奈,给予于连大量 的财产与贵族身份,他成为骠骑兵中尉。这时市 长夫人出于嫉妒,写信给贵族小姐的家长,揭穿 了他的丑行,让于连前功尽弃。于连一怒之下, 在教堂开枪打伤了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后来于 连才知道市长夫人是被神父所逼,后悔莫及。法 庭以预谋杀人的罪名判处于连死刑,于连拒绝上 诉,走上断头台。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读书分享:法国作家司汤达《红与黑》书籍分享介绍

个人奋斗与命运
个人奋斗的力量
小说主人公朱利安通过个人奋斗, 实现了从一个小村庄的木匠到巴
黎贵族社会的上升。
命运的无常
朱利安在追求权力和爱情的过程 中,不断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个人奋斗与命运的 交织
小说通过朱利安的个人奋斗和命 运的交织,探讨了个人奋斗在命 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力,以及命运
读书分享《红与黑》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作主主情艺阅 品要题节术读 背人思概特感 景物想述色悟
介 绍
01
作品背景
作者司汤达简介
法国作家
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
《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展 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
实。
文学地位
司汤达在文学史上被誉为“现 代小说之父”。
爱情与人性
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展现了人性的 美好与复杂,同时也揭示了爱情 的脆弱和易受伤害。
对社会现实 的反思
01
揭露社会不公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 利安的经历,揭示了当时 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社 会不公。
02
批判权力腐败
小说中对教会和贵族阶层 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展示了权力如何被滥用和 误用。
其他重要人物
贵族代表,虚伪、冷酷,与朱利安有复杂的关 系。
德·拉穆尔特
朱利安的雇主,市长,善良但软弱。
皮埃尔·德·雷纳尔
玛蒂尔德
朱利安的情人,贵族小姐,勇敢追求爱情。
03
主题思想
爱情与权力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爱情的追求 与挣扎,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人物之间的 权力斗争,揭示了权力对人们的影 响和腐蚀。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司汤达:《红与黑》内容梗概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

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

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

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

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

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

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

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

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

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

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

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

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

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

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抱着他的头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德·瑞那夫人在三天后也心碎而逝。

作品节选《红与黑》,罗新璋译,浙江文艺1994年版,第四十四章研究综述1929年,在中国出现了《红与黑》的第一个中译本(马宗融译)。

司汤达与《红与黑》卢黎

司汤达与《红与黑》卢黎

《拿破仑》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 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 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 住了7年。 在米兰,他读书、旅行、欣赏意大利音乐美 术,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 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 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 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 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 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 文化的向往。
第一次堕落
爱情、反抗
野心膨胀
(地点:维里耶市市长家)
第二次堕落
爱情
反抗
虚伪、投靠
卑鄙之极
(地点:贝尚松修道院)
第三次堕落
爱情
反抗
彻底投靠
(地点:首都巴黎)
于连的精神复活之路
法庭答辩
• 于连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 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 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 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 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 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 作反抗的举动罢了。……我 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 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 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 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 的人。”
“于连站在最大的岩石上,双目仰望苍 穹……他望着老鹰们在天空中静悄悄地 画了无数的大圆圈。于连的眼睛机械地 随着鹫鹰转动,这猛禽飞翔起来那种有 力的安谧的活动在于连心理留下深刻的 印象。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 独,这是拿破仑的命运,难道有一天也 会是他自己的命运吗?” ——《红与黑》罗玉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 社1979年版

第四讲:司汤达和《红与黑》

第四讲:司汤达和《红与黑》







1833 在契维塔-韦基亚。8月,回巴黎度假。 1834 在契维塔-韦基亚、罗马。开始写作《吕西安· 娄凡》 (又名《红与白》),未完成。此书至1901年才出版。 1835 年底,开始写《亨利· 勃吕拉传》,至1890年才出 版。 1836-1837 在法国、瑞士、莱茵地区、荷兰、比利时诸 地旅行。 1838 去英国旅行。6月,《旅人札记》在巴黎出版。 1839 回到契维塔-韦基亚。4月,用五十二天写成的小 说《帕尔马修道院》在巴黎出版。《意大利遗事》出版 (巴黎)。写《拉米埃尔》。 1840 在契维塔-韦基亚。 1841 3月15日,初次中风。休假,回到巴黎。 1842 3月22日傍晚在巴黎街上行走时突然患脑溢血,经 抢救无效,于23日清晨2时去世。
七月革命后,1830年9月25日,他被提名为驻特 里斯特的大使,但奥地利政府拒绝了他,因此他 被送往契维塔-韦基亚。他启程后,《红与黑》 出版了,却没有激起人们什么兴趣。 1833年在巴黎度假时,他结识了乔治· 桑和阿尔 弗雷德· 缪塞。1835年1月,贝尔被提名为荣 德· 誉军团骑士。1838年他出版了《旅人札记》, 1839年出版了《帕尔马修道院》,这是他最后 发表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第一部真正获得成功 的作品,尽管他先前的作品已经在小范围内引起 了重视。巴尔扎克曾在《巴黎人杂志》中兴致勃 勃地谈到这部小说。



1814 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7月20日,司汤 达去米兰,8月10日到达。 1815 “百日政变”。拿破仑与联军战于滑铁卢,败绩。 司汤达在米兰,投入写作。《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 斯的生平》出版(巴黎),笔名为路易-亚历山大-凯撒朋培。 1816 在米兰、格勒诺布尔、罗马。识意大利诗人蒙蒂、 作家西尔微· 佩利科、英国诗人拜伦。继续从事写作。 1817 在意大利。《意大利绘画史》在巴黎出版,笔名 M.B.A.A.。《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在伦敦出版, 作者第一次用司汤达的笔名。岁末,开始写《拿破仑 传》,未完成,后来于1876年出版。 1818 在米兰,认识女革命者玛蒂尔德· 邓布洛夫斯基 (司汤达称她梅蒂尔德),倾心热恋,但无结果。 1819 在米兰,佛罗伦萨。父亲去世。 1821 被奥警方驱逐出境。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内容简介与艺术特色《红与黑》创作于1828年至1829年,于1830年革命以后出版。

《红与黑》是根据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创作的。

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当家庭教师的青年在教堂里向从前曾同他有过爱情关系的女主人开枪,而受到法庭审判司汤达把这个刑事案件作为自己小说的情节基础,又进行了加工改造,把很多反映复辟王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材料放了进去,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不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简单复述。

《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

他自己也对此作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

实际上他的意图是反映政治现实。

《红与黑》确实具有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内容。

正因为如此,小说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

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返回法国,重新成为统治阶级。

大贵族木尔侯爵从国外回来后,当上了“法兰西大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

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这时也都钻了出来,在反攻倒算中大抓肥缺。

像德·瑞那这样无德的人,受到了复辟政权的赏识,当上了市长。

由贵族反动势力掌权的政府,钳制言论自由,千方百计地打击反对派势力。

为了从根本上来巩固反动的制度,反动势力大力加强宗教统治,煽动宗教狂热,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

政府和教会因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沆瀣一气,紧紧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

当时教会特务组织密布全国,大搞监视和告密活动,造成了十分恐怖的形势。

有特务使命的教士们不但监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活动。

也监视自己营垒内部的人,包括各级教职人员在内。

贝藏松的代理主教、特务组织耶稣会的头子福力列的特务网监视着一切人。

贵族反动势力仍不满足已恢复的特权,他们利令智昏,极力要恢复过去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他们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权力。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木尔侯爵所组织的一次秘密会议,参加这次黑会的有内阁大臣、教会的主教、贵族的领袖人物、拿破仑的叛将等等反动统治集团的上层核心人物。

法国经典长篇小说司汤达《红与黑》文学作品阅读体会交流PPT模板课件

法国经典长篇小说司汤达《红与黑》文学作品阅读体会交流PPT模板课件

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 仿的观察家”。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此外,他还曾用自 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 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LOGO
KUNCONGJI
《昆虫记》
中小学生必读著作




内容简介
INTRODUCTION OF THE CONTENT
小说简介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1879年第一卷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 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人生感悟融为一体,字 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艺术特色
《昆虫记》一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可 以说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 意的散文笔调,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 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 得益彰
不仅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取相关的科学知识, 而且睿智的思想哲理跃然纸上,在作者朴 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 散文,读者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 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此书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 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 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 解读不尽的书。但《昆虫记》又不同 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同时
还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

外国文学史:司汤达和《红与黑》

外国文学史:司汤达和《红与黑》

“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
红 与
“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

“红”与“黑”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


“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蒂

尔德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红”象征于连所进入的教堂的窗帘,他在教堂里看到的路易·让 雷尔的判决,预示着小说的结尾。于连不喜欢虚伪的黑色,而喜欢 牺牲的红色。
司汤达和《红与黑》
某某某班第N组 主讲人:青青子衿
人物简介
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1783——1842),原名亨利·贝 尔,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不到六十 年,并且在文学上的起步很晚, 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 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 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 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 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 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被 誉为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 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 黑》(1830年)、《巴马修道院》 (1839年)。
“红”指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抗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 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第三层面:风俗小说
外省小城维里埃尔:唯利是图
巴黎
维里埃尔 贝尚松
神学院:阴森可怖
德·拉莫尔侯爵府:上层社会、 “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衰败 的征兆
于连的形象分析
反抗意识
平等观念
个人野心
于连的性格多元多层次的,其
核心成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
外表和内心 的强烈反差
双重人格和 双重精神
主旨:

复辟时期不同政治派别的矛盾

《红与黑》:两种势力的拼死搏击--司汤达一的

《红与黑》:两种势力的拼死搏击--司汤达一的

两种势力的拼死搏击-----司汤达的《红与黑》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鲜明的反封建复辟的思想倾向、对当时的社会阶层的深刻描写和在典型性格中出色的心理分析方法,而在整个法国以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尔基把他和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是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

一、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一)1783—1814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1789年革命。

司汤达生活在冰水般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中,深受父亲和姨母的压制和束缚,从小就憎恨自己的家庭。

他只爱自己的外祖父,受他的影响。

司汤达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和对文学的兴趣。

他很早就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对卢梭尤其崇拜,把他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

‛司汤达欢迎法国大革命,他的童年是在大革命火热的岁月中度过的。

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他听到大革命高涨中从巴黎传来的革命消息不禁神往,他欢送过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开赴前线的士兵;他参加过本地的雅各宾俱乐部;他为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而感到高兴。

他在政治上与自己保守反动的家庭对立。

雅各宾专政时期,他父亲列为反革命嫌疑分子被捕入狱,对此他毫无怨言,认为完全应该。

司汤达曾在当地中心学校受过进步教育。

他在这里形成的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对数学这门要求精确性的学科的爱好,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创作风格。

司汤达是地地道道的拿破仑的追随者。

1799年,司汤达来到巴黎,经亲戚介绍,在拿破仑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

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直到1815年这位资产阶级皇帝失败为止。

在这一时期,他曾定居巴黎几年,大量阅读了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准备从事创作。

他专心致志地阅读了爱尔维修、康狄拉克、卡巴尼斯、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和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拉伯雷的著作。

红与黑司汤达的社会阶级与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

红与黑司汤达的社会阶级与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

红与黑司汤达的社会阶级与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红与黑:司汤达的社会阶级与个人命运的激烈冲突在司汤达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各种激烈冲突,既是社会阶级的碰撞,也是个人命运的转折。

《红与黑》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这位主人公在封建社会中奋斗与挣扎的艰辛之路。

司汤达是一个充满野心与才华的年轻人,他从小受到贫困落后的家境所限制,憧憬着走上社会的金字塔之巅。

然而,他生于一个充斥着封建价值观念的社会,社会阶级对立成为他命运的主旋律。

初入上流社会的司汤达渐渐被迷人的贵族生活所吸引,但他的出身使得他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

他内心迅速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状态:既不愿意屈服于社会的桎梏,又没有足够的背景和资源来推翻现状。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尝试通过社会提升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进入了一个富有势力的家庭,成为家庭教师,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聪明才智。

然而,这种社会提升并没有使他真正摆脱他的贫穷出身,他仍然感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上层社会。

社会的阶级差距对司汤达来说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障碍,激烈冲突使他的心灵深受伤害。

与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对立相比,个人命运的斗争使《红与黑》更显得曲折动人。

司汤达爱上了一个已婚的贵族女性,这种禁忌的爱情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限制,也让司汤达陷入了激烈的个人内心斗争中。

他的理性与情感在这场冲突中相互碰撞,不断地摇摆于禁欲与放纵之间。

他试图摆脱爱情的诱惑,冷静地对待事情的发展。

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使他最终不能逃避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冲突的压力逐渐推动着他脱离传统的道德约束,追求个人自由与幸福。

红与黑,在小说中象征着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路径与社会地位。

红色代表着农民和劳动阶级,黑色则意味着贵族和统治阶级。

司汤达的冲突来源于他渴望从红到黑的转变,从社会底层攀登至社会顶峰的欲望与努力。

他触及到了社会阶级不公和人性底线,颠覆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最终获得了个人的成功,但也背负了巨大的良心负担。

《红与黑》是一部以社会阶级与个人命运的冲突为线索的杰作,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如何在激烈冲突的推动下,冒险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故事。

司汤达红与黑5

司汤达红与黑5
突触前成分 presynaptic element,呈球状膨 大,称突触扣结,又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突触后 膜,有突触后致密物
神经元的胞体
神经元的突起
突触 synapse
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突触后成分
▪ 在达到目的之后:
▪ 于连站在最大的岩石上,双眼仰望苍穹,…… 他望着老鹰们在天空中静悄悄地画了无数的大 圆圈……
▪ 2、逻辑性和条理性
▪ 司汤达笔下的人物内心活动是合乎逻辑、 条分缕析的。
▪ 德瑞那夫人对于连的爱情:
▪ 于连的吻——德瑞那夫人感到幸福——立即 想到“奸淫”——想坦白——想到坦白的危 险——害怕失去于连——得知爱丽莎追求于 连——嫉妒。
▪ 精明能干,有目标和理想。 ▪ 具有平民的自尊与反抗。 ▪ 处处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反抗封建等级观
念。
▪ 在市长家: ▪ 要求与市长家人一起用餐 ▪ 拒绝市长夫人的赠予 ▪ 以占有市长夫人报复市长 ▪ 在木尔侯爵家: ▪ 冒死木尔小姐之约 ▪ 以死反抗不平等
▪ 2、虚伪性和妥协性

既崇拜拿破仑;又大骂拿破仑
▪ “这件事关系到我的名誉,”他想:“如果我出了什 么差错,以后我没有理由对自己说:‘我事先没有料 到。’”(主)
▪ 天气晴朗得令人绝望。……(客) ▪ “她是疯了,”于连对自己说。(主)
(二)意大利题材和品格
▪ 作者写了大量有关意大利的著作,长篇小说《巴 玛修道院》和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是其 代表。这些作品的人物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性格特 征:
▪ 他正要写一封信……(客) ▪ “像这样的欢笑的人群”,于连想,“不会参加黑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汤达与《红与黑》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基本特征:
1、描写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 2、表现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 盾斗争 。 3、描写资产阶级个性人格的确立。
弗列德里克· 司汤达(Fré dé ric Stendhal,1783-1842)
• 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先驱和杰 出代表 • 高尔基曾说:“司汤 达是在资产阶级胜利 之后,立即就开始敏 锐而明确地表现它的 特征的第一个文学 家。”
“我只尊敬一个人,就是拿破仑。”
• • • • 唯物主义世界观 现实主义文学观 无神论者 反对封建君主制,希望建立一个资产阶级、贵 族和国王三位一体的君主立宪王朝。 • 非常崇拜拿破仑,把自己的一生和前程都托付 给了拿破仑的军队和共和国事业,亲身经历了 拿破仑逐步走向鼎盛期又从鼎盛期跌落下来的 全过程。
一、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 司汤达(笔名), 原名亨利· 贝尔 (Henri Beyle)。 自称为“意大利的 buture(屠夫)” 。 军人、文学家、心理 学家、外交官
心理分析专著 :《论爱情》
• 又名《爱情论》,中译本译名为《十九世纪的 爱情》 。 • “人类心灵的观察者”。 • 司汤达在这本书中区分了四种不同的爱——肌 肤之爱、高雅之爱(18世纪的调情游戏)、虚 荣之爱和激情之爱。司汤达说,最后一种爱是 最大幸福的源泉。在这方面,想象力起了创作 的作用,它将一个人的惊异和爱慕之情“加以 结晶”(这是他发明的术语),再将这些感情 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
• 《红与黑》 这个书名究 竟象征着什 么?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1、“红”指将军的红军服,“黑”指
教士的黑道袍。 2、“红”象征着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 仑的帝国时代,“黑”象征着教会 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3、“红”象征着革命,“黑”象征着 教会。 4、“红”象征着热情,“黑”象征着 阴谋。
5、“红”指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 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 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 暗势力。 6、司汤达本人的说法:“红”意味着,于 连若出生得早,他会是个士兵;然而他 生不逢时,只好披上道袍,这就是 “黑”。
•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 因为我பைடு நூலகம்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 判,它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 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 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 怒的资产者……”
• 二十分钟里,于连一直用这种口气说话; 他说出了郁结在心中的一切;代理检察 长企盼着贵族的青睐,气得从座位上跳 了起来;尽管于连的用语多少有些抽象, 所有的女人仍然泪如雨下。就是德维尔 夫人也用手帕揩眼睛。在结束之前,于 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他的悔恨、 他的尊敬,谈他在那些更为幸福的岁月 里对德· 莱纳夫人怀有的儿子般的、无限 的崇拜……德维尔夫人大叫一声,昏了 过去……
二、《红与黑》
• 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 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 “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 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 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的一些本质问题。 •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 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 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 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 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 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 说之父”。
于连最后的自白
• 各位陪审官先生: 我原以为在死亡临近的时刻,我能 够无视对我的轻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 厌恶,这使我必须说几句话。先生们, 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 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 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 “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怒,”于连说,口气 变得更加坚定有力。“我绝不存在幻想,等待 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对我是公正的。我居然能 够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钦佩的女人的生命。 德· 莱纳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对待我。我的罪行 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因此我该当被判 处死刑,陪审官先生们。但是,即便我的罪不 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 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 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地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 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身于卑贱的阶级, 可以说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 育,敢于侧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 之中。”
(二)创作
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代表作,标志 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诞生) 《巴马修道院》(1839) 《吕西安· 娄万》(1901,又译《红与白》) 传记:《拿破仑传》 《自我崇拜回忆录》(自传性作品) 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3 - 1825 , 被誉为法国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 论著作,也是西方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 著作)。
《红与黑》插图
《红与黑》电影海报
《红与黑》话剧
• 于连· 索莱尔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 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 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 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 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 • 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 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 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 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 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 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 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红与黑》全书的 总目录下用英文写 的“献给少数幸福 的 人 ” ( TO THE HAPPY FEW ) 如 何 理解?它与小说的 主题有何关系?
“红学”研究中的主题之争
1、《红与黑》是一部 政治历史小说 2、《红与黑》是一部 命运悲剧小说 3、《红与黑》是一部 爱情小说 4、《红与黑》是一部 哲理小说
• 陪审官退到他们的房间的时候,一点的 钟声响了。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座位,好 几个男人眼里噙着泪。交谈开始时很热 烈,但是陪审团的决定久候不至,渐渐 地,普遍的疲倦使大厅里安静下来。这 时刻是庄严的,灯光变得暗淡,于连很 累,他听见身边有人在议论时刻不决是 好的预兆还是坏的预兆。他高兴地看到 大家的心都向着他。陪审团迟迟不回来, 但是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座位。
于连是一个 怎样的艺术 典型?
于连:王政复辟时期一个摆脱了信仰 主义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他有拿破仑的野心,却没有拿破仑的政 治头脑、理想抱负,不相信传统宗教, 对教会深恶痛绝,对封建贵族顽固派妥 协、倾慕; 没有道德感,认为所谓仁爱是不存在的, 崇尚金钱、自我,在他身上,高傲的自 尊和奴性的自卑相统一、真诚的倾慕和 虚伪的权术相结合、反抗和妥协相交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