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
“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第一篇:“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兴庆区第十小学数学组“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近日,十小数学组开展了“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全校数学教师全部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中,刘焕平、白建兵、石雪梅三位骨干教师分别执教了《不规则物体体积》、《圆锥的体积》《图形的变化》。
三堂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三位教师都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试一试、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等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就“图形与几何”教学达成两点共识:一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应占重要的地位;二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主动得获得新知。
第二篇: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新标准把“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课程内容的调整主要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中文字表述不够清楚或比较生涩、整体结构不够协调、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的地方作一些调整,以进一步完善几何课程内容体系。
一、核心内容的调整新标准“图形与几何”部分课程核心内容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空间观念的内涵进行更概括、更准确的描述;二是首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1.对空间观念进行再描述。
空间观念历来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般认为,空间观念是人脑藉由空间知觉所形成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的映象。
其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展现出再认、保留与回忆图像的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人脑在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获得映象的基础上,要能够借助这些映象展开空间想象和推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心得.doc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心得我校科研课题《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经泸州市2010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立项的小学数学基础教育研究课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
孩子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能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经过两年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所做工作为使课题顺利结题并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数学课题组按当初制订的研究计划,正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在2011年3月份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
会上一是简介了课题立项情况。
二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比如填写《小学几何知识与方法教学实践指南》一览表的分工:一二年级由王瑜负责,三四年级由费家群负责,五六年级由唐云华负责填写。
三是讨论并通过了该学期实施课题研究事宜:(1)确定上研讨课的对象,小街子小学的费家群上“轴对称图形”,泸天化小学的教师上“千米,毫米”的认识;五一假期后在小街子小学进行。
(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会议。
四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懂得研究方法、选准突破口,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研究心得近期,我们通过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学习过程、作业、试卷分析调查,总结出如下几点问题:(1)孩子们不重视推导过程,死记公式,面对问题不能变通。
(2)孩子们对操作很有兴趣,但却不能建立操作实感、生活实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
(3)空间想象能力差,对于较抽象或较复杂的问题有畏难、浮躁情绪,缺乏探索精神。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老师的教学角度进行了反思。
第一,在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操作时间不够,老师演示过多,并没有真正激活孩子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他们亲历“操作、观察、猜想,并进行合情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境创设与文化渗透相结合,激发探究欲望。
好奇与探究心理是人类的自然属性。
当一个人被问题情境所引发,他就有了寻求资源,寻找途径以获得结论或答案的内在驱动力,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原始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情境,这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而教学必须将生活情境加以改造,使情境中蕴含学习重点,并能有效突破难点。
2.渗透数学文化,提升探究热情。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培养独立观察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践操作与验证概括相结合,学会探究方法。
斯腾伯格曾从实践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对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提出忠告:以生活操作为特征的实践性思维对学习作用不容忽视,但这种作用只有与分析性思维结合才真正有效。
1.动手操作与验证推理相结合。
在直观操作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合情推理来验证所学知识的科学性,渗透证明的意识。
2.生活实践与数学内涵相统一。
数学课的动手操作毕竟不同于手工劳动课的生活操作,应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感受描述特征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引导,对学生描述的生活经验逐渐概括出性质特征,使数学内涵在操作中得到体验。
三、供背景与搭建平台相结合,提高探究效率。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背景和探究平台。
使“最近发展区”与“探究问题”有效联结,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提高探究效率。
四、息技术辅助验证与推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研究报告
浅谈小 学数 学教 学
李艳 霞 河 北 省 临漳 县 狄 邱 学 区郝 王 村 学 校
麓
小 学 教 学 是 人 类 在 文 明 进 程 的 漫 长 跋 涉 中 , 所 创 造 的 数 学 文 化 中 最 为 基 本 的 奠 基 性 内 容 。 作 为 一 名 小 学 数 学 教 师 , 只 有 具 备 了 较 为 深 厚 的 数 学
让数学问题 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 具有形象 性和启 发性 ,它不但 能唤醒 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 ,增强学习动机和 学习信心 ,而且有助于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数 学情境 , 有利 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 在教学 《 角 的识识》时,通过看 、画 、找、摆 等学习活动 ,知道什 么 是角 ,认 识角的各部分 名称 。让 学生在广泛 的生活背景 中,理解数学 ,感悟 数 学,体会数学的多姿 多彩,以确定 正确 的数学观 ,形成 良好 的数学意识 。 又如 在学生 已经认识 了 … 1 0 的读 写后 , 我提 出:举一些我们身边 有 l 0 的数 。学生举了: “ 1 O 块钱 ”、 “ 1 0 个垃 圾桶 ”、 “ 1 O点钟”学生边回答, 我边 肯定,最后 小结时表杨学生 : “ 同学们都例举 了很多很多生活 中的 1 O , 数学与 生活密切相关 ,我们要好好学 习数学 。 数学教 学贴近学生生活 ,能变枯燥 为丰富 ,变无味为有味 ,变无趣为有 趣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 、 趣味化 , 让 学生在生活 中感悟数学 ,运用数学, 使学生 的创新潜 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在数学教学 中营造 “ 乐说 、善 问、 ”的氛 围, 陶行之 先生说过 : “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 时,人人是创造之 人 。”学生 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 ,传统 的教学 ,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 的“ 容器 ”,被动地 、无奈地接受教师 的 “ 输液 ”,本能地 、机械地记忆所 学 的知识 。要从根本上 改变这一状况 ,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 以往 课堂教学 的老三样 :复 习、新授 、巩 固练习 。其次刨设情景时 ,要充分利用 学生兴趣 、新奇 的特 点,使学生逐步达到 因趣生疑 ,因疑发 问,因 问求解 , 促使学生不 断地观察 、思考 ,发现 问题 、提 出问题 、解决 问题 而要达到这 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 中需要营造乐说 、菩 问的氛围 ,实践证明,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戴祝芳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
在研讨时我们三年级数学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经验的共享,又有个性化的反思,通过这种交流,大家开拓了眼界。
校本教研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共鸣。
”本次研讨的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问卷,对于本次研讨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现汇总如下:第1个议题:您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80%的教师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经历探索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教师们普遍认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应占重要的地位。
第2个议题:您认为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采取哪些比较有效的措施?取得老师们共识的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采取活动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合作交流、归纳等活动主动地获得新知,以教师的教授、引导为辅。
第3个议题:这几节研讨课中最成功之处在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主要成功之处:1、几节课都源于生活的情境、趣味的情境、如:周长的认识创设蚂蚁爬树等。
2、注重课堂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建构,从生活中创设情境、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到生活中。
3、注重操作和体验如:周长(圆的)设计动手测量周长、直径、填写报告单,探索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创设了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而且让学生之间先评价,老师不过早地握紧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足之处:(1)如何选择情境:应为后面做好铺垫。
如:第二节确定位置的情境:出现的是单人组,没有和现实生活想结合,出现(2、5),是第二列还是第二组,教师应该把握住教材与生活实际矛盾、解决好,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替学生想,第一节确定位置,电影票的设计中特别有创意。
(2)小组合作,应该要有挑战性的内容,不要不加选择。
(3)在做实验时,圆桌用绳子如何缠绕,自行车轮滚动法的测量、如何滚动、应该加以指导,为后面实验法解决圆周长和直径关系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题研究参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题研究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
作为《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课程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1)获得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培养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觉;(3)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举例说明如何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测、建立数学模型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正确认识空间与图形的课程目标,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也有劣势之处。
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学生不是简单的感知,凭空的想像。
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恰恰也是儿童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所以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核心目标。
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小学生“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掌握的不太理想,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怎样帮助学生学好“空间与图形”呢?我们泗孟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生错题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的课题。
经过初步研究,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针对知识点方面进行总结。
1.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学生错题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1概念不清。
1.1.1错例:(如图1)如图1如图2错因分析:该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不清晰,只是凭感觉判断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其次她对梯形的定义里的“只有”与“有”的意义没有理解透,以为是一样的意思,而判断失误。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大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以往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把重点放在形态特征认识和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上,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练习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也最多。
新课标扩展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等体验,提高具体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指出“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需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需注重观察物体、认识方面、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些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就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上。
二、课题的界定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指:针对《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拓展变化,教师如何调整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
突出探究的主动性,搭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使学生通过认识多姿多彩的图形,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一)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需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框架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
我们尊重这个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通过构建有质量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应用既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新知融入到讨论中,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研组“图形与几何”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组“图形与几何”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及反思本次专题教研活动持续了两个星期,共有9名教师参加了做课,他们来自一至六年级数学组。
从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可以看出大家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努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了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而勤勤肯肯的探索者,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所有教师都能组织生动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
老师们在教学中所选用的课件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些素材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师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趋于多样化。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都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陈规”,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几何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看着一个统计图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古语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足以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数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恰当应用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范例,把“死”的知识应用到“活”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充分的研讨和探究的活动的空间。
纵观这几次活动,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创新性空间的时候,给的不够宽,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处于依赖状态。
如果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激活,他们探索和研究的机会也就多,学习的方法也就掌握的更加牢固,学习效果就会最佳。
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教学的重要方法,从这几次的教研活动来看,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有的小组活动能起到真正的小组作用,高年级情况要好一些,而有的小组形同虚设作用寥寥无几;所以在今后的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的体验,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今后的阳光之路上越走越好、红红火火。
四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工作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工作总结近期,我在四年级教学中,负责数学课程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具体教学工作。
在此我将总结一下我所授课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该领域的学习与掌握。
一、总结1. 教学目标本次数学课程主要围绕“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常见的表现方式进行了讲述和探讨。
旨在让学生:* 具备识别空间中基本物体的能力;* 掌握距离、方向、图形变换等基本空间概念的应用;* 熟练运用图形判断、笔画描绘、投影法绘图等技巧;*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在掌握空间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我们重点介绍了以下内容:(1)立体物体的表征: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的图示,让学生懂得如何辨认正方体、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基本立体物体。
(2)笛卡尔坐标系:介绍了坐标系的基本概念以及坐标系与平面几何图形的联系。
学生通过实例,较为深入的了解坐标系中的横坐标、纵坐标在图形位置、大小、形状上的应用。
(3)图形变换:对比原图及其变换后的图形,让学生理解位移、翻折、拉伸等基本变换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
(4)投影:让学生通过成像、表象等多种方法了解投影过程和设备,同时巩固学生的三视图的概念与应用,达成初步的物体表面绘制。
3. 教学形式本次教学主要采用板书、图片展示、示例讲解、课堂练习等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基础不同,采用个性化授课策略,如多媒体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热情。
二、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少量参考教辅,适量阅读有关图书等,主动发现问题,形成自主化学习的习惯。
同时,正确认识组内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互相讲解,合作完成练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理解、团队意识等。
2.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课堂笔记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巩固已学知识并建立知识网络,促进理念更加深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空间与图形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数学四大教学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在原教材“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增加和删减了一些内容~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新的定位~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洽~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强调“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形成~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
经调查发现~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
大多数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缺少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缺乏必要的改良与创新。
为此~我们提出此课题~想借此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的设计与方法。
丰城市实验小学是丰城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市直属小学~是丰城市小学教育的引领者。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制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研工作制度~每周都有规定的集体研究时间~大力支持教师搞教研~为教师的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近年来~教研成绩硕果累累~学校被评为“江西省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西省信息教育示范学校”。
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一,现实意义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空间图形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创新具有必要性。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首先分析了活动化教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活动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指出活动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能力,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教师提供实施活动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活动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特点分析、学习影响、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实施策略、理解能力、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能力较弱,缺乏对空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导致学习困难。
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活动化教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能力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的特点,探讨活动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总结活动化教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并结合案例分析和教学实施策略,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活动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实验等,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活动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应用。
在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析了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及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和案例分析。
结合教学效果评价,探讨了活动化教学对小学生空间与图形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活动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意识,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基本特点、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效果评价、教育重要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统计等。
谢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其涉及到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观察、认知和操作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空间与图形能力的发展,活动化教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活动化教学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学生中间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研究如何将活动化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活动设计原则与方法、活动化教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讨活动化教学对小学生空间与图形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活动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
首先通过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引出了活动化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后详细阐述了小学空间概念教学活动化设计、小学图形特征认知活动化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空间与图形知识整合的活动化教学。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运用活动化教学方法。
最后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并总结了活动化教学的优势。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活动化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知识整合、案例分析、评价、优势、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不仅涉及基本的几何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足够的活动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活动化教学正逐渐被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活动化教学强调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效果。
如何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化教学有机结合,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探讨活动化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方面的作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而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等方面。
通过活动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玩转图形
2024年小学数学研修心得体会玩转图形一、引言在2024年的小学数学研修中,我有幸参加了有关图形的学习,不仅深入学习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还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利用图形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图形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我对图形学习的体会和心得出发,总结出玩转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二、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在学习图形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图形是指由点和线构成的空间对象,包括点、线、角和面等。
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图形的命名方法、基本要素和组成关系等。
1. 图形的命名方法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来命名图形。
例如,用大写字母A、B、C等来表示点,用小写字母a、b、c等来表示线段,用斜杠加小写字母α、β、γ等来表示角度,用大写字母P、Q、R等来表示面。
2. 图形的基本要素图形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段、直线、射线、角、面等。
-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用一个字母来表示。
- 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线段,用两个字母表示。
- 直线:两个点确定的直线,用一个字母表示。
- 射线:有一个端点且无限延伸的线段,用一个字母加一个箭头表示。
- 角: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组成的图形,用一个字母加一个小圆圈表示。
- 面:由三条直线或以上的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3. 图形的组成关系图形的组成关系包括平行、垂直、相交等。
- 平行: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在同方向上没有交点。
- 垂直: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相交成直角。
- 相交: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且有一个交点。
三、玩转图形的方法和技巧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方法和技巧,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
以下是我总结出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 熟悉图形的基本性质不同的图形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需要熟悉它们的基本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例如,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专题教研活动总结戴祝芳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
在研讨时我们三年级数学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经验的共享,又有个性化的反思,通过这种交
问题,解决问题,延伸到生活中。
3、注重操作和体验如:
周长(圆的)设计动手测量周长、直径、填写报告单,探索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创设了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教师不急着评价学生的回答,而且让学生之间先评价,老师不过早地握紧学生思维的火花。
不足之处:(1)如何选择情境:
应为后面做好铺垫。
如:
2、如何掌握教学中的收与放的度?
3、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如何体现?
4、热闹的课堂如何增加思考性?
5、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在应用实际解决问题中,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
6、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7、空间与图形内容过于抽象,借助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反映,但多媒体个人制作费时又有困难,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同时又增加数学思考?
8、教材知识内容的传授与培育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是否说只有翻开书才算是没离开书本,关于自己对4条为什么没有设计删除掉的说明。
在新课改情况下,困惑很多,新课改理念在贯彻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困惑,老教材用新理念,新教材怎样去用好,困难很好,圆周长渗透理念,指导学生必须要性,感觉有些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只能是老师操作,学生来说。
蒋敏:
不仅仅渗透平移动,而且渗透一个方法多样性。
陈冬娇老师圆周长与确定位置定位不同,不同追求目标,确定位置重体验,带思考性问题的设计,用电影票的设计去体验无关、经历后有感悟才是体验。
* Y轴是确定的与体验无关、经历后有感悟才是体验。
戴祝芳:数学教研活动组织有声有色,通过分工合作,做一次大型交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