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进行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变化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新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我还注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的生锈、烧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一、实验名称:金属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金属在酸中的溶解情况,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 准备测试管,分别放入铁丝、锌片、铜片,并加入稀硫酸。
2. 观察每个金属在酸中的反应情况,记录下溶解速度和产生的气体。
3. 总结不同金属的溶解性质,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金属在酸中溶解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金属被氧化成阳离子,同时酸被还原成气体。
实验结果:铁丝溶解速度较快,产生大量氢气;锌片溶解速度较慢,产生少量氢气;铜片几乎不溶解,不产生气体。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金属的溶解性质与酸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二、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酸和碱溶液的中和反应,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1. 准备酸溶液和碱溶液,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
2. 将酸溶液滴入碱溶液中,同时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的观察。
3. 在酸和碱完全中和后,记录下滴加的酸溶液的体积。
实验原理:酸和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酸的氢离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同时产生盐。
实验结果:酸和碱完全中和时,酸溶液的体积等于碱溶液的体积。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了解酸和碱的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能力。
三、实验名称:物质的燃烧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情况,了解物质的燃烧性质。
实验步骤:1. 准备蜡烛、纸张、镁带和木条等不同物质。
2. 分别点燃每种物质,观察燃烧现象和产生的气体。
3. 比较不同物质的燃烧性质和热量释放。
实验原理:物质的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热量。
实验结果:蜡烛燃烧时产生火焰和黑烟,释放大量热量;纸张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但没有黑烟;镁带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花和白烟;木条燃烧时产生明亮的火焰和灰烟。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观察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物质的燃烧性质和热量释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化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而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1.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评价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如“神奇的火焰”,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的关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假设、归纳、验证等方法,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3.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4.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三、教学内容
1.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意义。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
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
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课题: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过程和方法:1、通过探索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索问题的方法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用保险措施教学着重:1、认识燃烧的条件2、认识灭火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小组讨论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教学设计:荐上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教学设计范例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和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要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坚持和促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着重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索能力。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实验演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2.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3.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留?(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活动和探索一:物质的微粒性【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定义、溶 Nhomakorabea过程、特点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溶液的知识解决问题,如饮料的配制、药剂的稀释等。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不能通过滤纸等。
4.举例说明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饮料、药剂、化肥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通过对溶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溶液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验、生活实例等多角度深入探讨溶液的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溶液的概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的定义,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
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案例一等奖一、项目主题。
“探秘神奇的灭火器: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二、项目背景。
有一天,我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假如咱们教室突然着火了,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找水,有的说赶紧跑。
我笑了笑说:“其实啊,有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叫灭火器,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研究研究这玩意儿背后的化学秘密。
”三、项目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理解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原理,特别是碳酸钠(Na₂CO₃)与盐酸(HCl)的反应。
掌握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并且能够自己设计简易灭火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四、项目实施过程。
1. 项目启动(1课时)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些火灾的视频,有高楼大厦着火,有森林大火,那场面相当震撼。
同学们看得眼睛都瞪大了。
然后我问:“大家看,火灾多可怕啊,那灭火器是怎么把火灭掉的呢?”这时候,同学们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来了。
我把同学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四五个人。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纸,让他们写下自己对灭火器的初步认识,包括见过的灭火器的样子、在哪里见过等等。
2. 知识探究(3课时)理论学习。
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份关于酸碱盐反应的资料,让他们先自己阅读,了解碳酸钠和盐酸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互相讨论或者来问我。
我在黑板上画了反应方程式:Na₂CO₃ + 2HCl = 2NaCl + H₂O + CO₂↑,然后像个魔术师一样开始讲解:“同学们,这个反应可神奇了,碳酸钠和盐酸一见面,就像两个爱吵架的小伙伴,噼里啪啦就产生了新东西。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二氧化碳(CO₂),它可是灭火的大功臣呢!”我一边说一边做夸张的动作,同学们都被逗笑了,同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个反应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3.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即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4.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如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5.作业小结:我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作业包括解答相关的习题和进行小研究。学生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问题解答,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1.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原理,对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对科学的curiosity和探索精神,愿意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首先,我通过引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如烹饪、制作饮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定律的理解。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和视频,形象地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情境创设:通过引入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如烹饪、制作饮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化学教学案例 ⼀、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可以作为典型事例的案件,是⼈们在⽣产⽣活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事件的陈述。
对于⼈们的学习、研究、⽣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具有真实⽽复杂的情景,其特点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案例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们认识当中说法不⼀样,所谓的案例就是指⼈们对已经发⽣过的典型事件捕捉的记述。
类似于故事,但⼜不是⼀般故事。
⼆、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教师通过对⽐分析各类教学案例,可以明确⾃⾝课堂教学活动与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异同,进⽽可将各类教学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克服教学活动的狭隘性,深化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从⽽纠正和优化中学化学教学活动,提⾼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实现满⾜学⽣的学习需要和促进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重⽬标。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化学教学案例(精选10篇)。
化学教学案例1 ⼀、案例展⽰ 教材:⼈民教育出版社⾼中化学必修⼆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作原理 ⼆、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头脑是⼀个陌⽣的科学概念,在学⽣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构建起“原电池模型”。
教学处理⽅式对学⽣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的影响,因⽽本研究以不⼀样的教学⽅式为切⼊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
选择⾼⼆年级两个⽔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样的教学⽅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整节知识。
(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较班) 教学引⼊:均设置情景激发学⽣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度引⼊,直接引⼊原电池的概念 ⽐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的”这个问题进⾏讨论,构建的模型⽐⽐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优秀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章节内容涉及物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特征,以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章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及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变化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化合物的组成等,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
2.通过PPT展示物质的分类图解,引导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化合物等基本分类。
3.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变化类型。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5.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经典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也是中学阶段必修科目之一。
化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化学实验——制备氢气教学目标:1.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1.讲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讲解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3.学生观看老师演示制备氢气的实验过程。
4.学生自己进行制备氢气的实验操作。
5.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
6.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7.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化学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了制备氢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同时,通过讲解氢气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案例二:化学知识点——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
4.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5.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6.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题目。
7.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教学评价:本案例通过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题目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
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
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顺利地完成本课题的实
验,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课例研究综 在课堂中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述
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些是物
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抓住两者的本质区
别,多做一些练习。
有了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产生的物质
学生学习能 是否是新物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力分析
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于怎样辨析化学概念还不
清楚,“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等概念的辨析,有
些学生会感到困难。
1.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教学以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要线索,逐步完 教学策略选
善概念,避免急于求成; 择与设计
3.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拉近
化学与学生的距离。
A.情景导入: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
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让同学们思考,这
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B.自学互研: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演示实验,学
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
C.教师归纳总结: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称
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
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
教材分析 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案例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相互关系。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定期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总体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模型、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
2.通过实际案例、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分享、合作中共同进步。
4.反思与评价注重过程:本案例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总结性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构成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微观模型、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等,旨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时期。
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化学的教学实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与热爱。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案例,以期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案例一:有机酸的发泡原理有机酸的发泡原理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
首先,准备一杯白醋和一小袋苏打粉,向白醋中加入少量的食用色素,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然后,将苏打粉慢慢倒入白醋中,学生会观察到液体开始冒泡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有机酸和碱反应产生气体的过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实践案例二: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教学中,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样性实验。
首先,准备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钉、铜片和锌片,然后给每个学生一个玻璃测试管。
接下来,老师将每个测试管中分别放入不同的金属材料,并将其与酸、水和氧气接触。
学生需要观察和记录每个金属材料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情况,从而推断金属的性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金属的反应特性,深入理解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实践案例三:化学反应动画演示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将化学反应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当讲解到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播放一个有声有色的动画片,让学生观看并跟随动画的情节进行学习。
动画演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反应过程中各个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实践案例四:应用化学知识的小组项目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利用废物资源等。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5.培养学生学会珍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盐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盐的基本概念。
2.讲解盐的溶解性、反应特点等基本性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盐的实用性。
3.介绍生活中常见盐的用途,如食盐的调味作用、白糖的甜味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盐的溶解性、反应特点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盐,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盐的性质和用途。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4.社会情境:引入与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碘盐的必要性”“盐资源的开采与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如何鉴别真假盐?”“盐在不同环境下的溶解性如何?”等。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盐的性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
”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想想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状态?
[生5]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样改进呢?
[生6]改用木棒
[生7]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生8]改用在空气中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生9]不行,燃烧就一定生成新物质。
[生1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
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做。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边介绍边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享、得出结论)
三、结果
本节以创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活跃。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四、案例分析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教学的艺术就是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
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想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
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