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遇经前、经期冲脉气血充盛,郁滞更甚,令乳络不畅
肝气郁结
舒肝理气 和胃通络
逍遥散加麦芽、 青皮、鸡内金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炙甘草(烧生姜 薄荷)
肝肾亏虚
滋肾养肝 和胃通络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加麦芽、鸡内金
生地 当归 枸杞 北沙参 川楝子
六味+桂枝、附子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延胡索 川楝子 木香 槟榔
肝经郁火 清肝调经 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 滋阴养肺
顺经汤/ 加味麦门冬汤
经行吐衄 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当归 白芍 生地 丹皮 黄芩 栀子 白茅根 川栋子 茜草 牛膝 甘草 当归 熟地 白芍 沙参 茯苓 丹皮 黑荆芥
茯苓-桂枝 白术 甘草
阴虚血燥
养阴清热 调经
加减一阴煎
气滞血瘀
理气活血 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熟地 陈皮 肉桂 远志 五味子 甘草
地骨皮 生地 知母 麦冬 白芍 熟地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牛膝 当归 生地 柴胡 枳壳-桔梗 甘草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当归 丹皮 五灵脂 延胡索 香附 乌药 枳壳 甘草
补气摄血 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固冲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黑姜 熟地 当归
补肾益气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 固冲止血 党参、黄芪、阿胶
温肾益气 右归丸加党参、黄芪 固冲止血 田七
熟地 枸杞 寄生 肉苁蓉
当归 菟丝子 覆盆子 焦艾叶 熟地 山茱萸 枸杞 杜仲
当归 山药 菟丝子
附子 鹿角胶 肉桂
龙骨-牡蛎 黄芪 白术 萸肉 海螵蛸 白芍 五倍子 茜草 棕边碳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一、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身体机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以阴为主。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妇女身体的健康。
2.经络系统: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经络系统较为复杂,女性特有的经脉和经络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脏腑系统: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疾病时,注重人体脏腑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妇科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4.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气血的调理是妇科保健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促进妇女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5.病因病机:中医妇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防治和调理1.月经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起居,缓解情绪压力,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2.痛经:痛经多由于寒凉侵袭或气滞血瘀引起,调理方法包括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经络畅通。
3.不孕不育:中医妇科学将不孕不育归为"男虚女寒"、"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类型,调理方法包括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中药调理以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恢复。
4.妇科炎症: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增强抵抗力,调理子宫环境,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通过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5.子宫肌瘤:中医妇科学认为,子宫肌瘤是血瘀气滞、痰湿内蕴等所致,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以缩小肌瘤。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优势1.辨证论治: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整体性: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整体性,即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因素,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系统等,实现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
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中医妇科进修总结及工作计划汇总5篇工作计划与总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制定计划、实现目标和反馈结果的有效手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完美打印版
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经者,常也,有常规也。
阴阳交姌,胎孕乃凝。
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岐,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以女函男有二:一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一则可妻而不可夫。
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督脉者……此生病……其女子不孕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阴虚阳搏谓之崩。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
淋沥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
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妊娠五六月间,腹大异常,胸膈胀满,小水不通,遍身浮肿,名曰子满。
头面遍身浮肿,小水短少者,属水气为病,故名曰子肿。
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故名曰子气。
遍身俱肿,腹胀而喘,在6-7个月时者,名曰子满。
但两脚肿而肤厚者,属湿,名曰皱脚;皮薄者属水,名曰脆脚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德阳升而泉源不竭。
胞宫:是女性特有内生殖器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故亦称产道。
阴户:又称四边,最早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求嗣门》。
四边,即前起阴蒂,后至阴唇系带,左右大、小阴唇之间,阴道口外的前后左右,故称之为四边。
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考试总结.doc
中医助理医师妇科学总结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一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一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一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梔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一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一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1)虚寒型一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2)实寒型一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一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一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型一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一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一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一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一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一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一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加茸归汤六、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一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一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七、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⑴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茨蓉菟丝子丸+党参、黄罠、阿胶⑵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党参、黄罠、田七⑶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⑴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⑵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八、闭经1)气血虚弱一益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欢蓉菟丝子丸加淫羊霍、紫河车3)阴虚血燥一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中医妇科学完美打印版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着“妇人血为根本”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6.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7.玉门:指阴道口及处女膜..8.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9.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10.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11.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12.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13.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14.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15.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16.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17.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18.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19.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20.;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2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21.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22.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3、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1 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2 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3 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4 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5、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阴户和阴道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6、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7、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0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4、产后病“三审”考过: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第二节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第五章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补肾法是治疗妇科的疾病最重要的治法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3、周期疗法: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妇科学外因冲洗、阴道纳药外治法之先河..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XZ、PD答:①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法使月经恢复正常;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法调治..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月经不调: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间期、经量的病变;月经不调主要指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月经先期1.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2.病因病机: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实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3.辨证论治气虚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阳盛实热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实热证..清热凉血;养阴调经---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熟地、青蒿、白茯苓、黄柏阴虚血热证: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阴虚..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用两地汤---两地汤方地骨皮;胶芍冬地及玄参肝郁血热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肝郁..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有热丹栀可参酌..★月经过多★证、方1.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l;在一定时间内能自行停止;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的周期;可继发贫血;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2.病因:气虚、血热、血瘀..病机:冲任不固;胞宫藏泻失职..3.辨证论治1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补气固冲;摄血调经---举元煎---参芪炙草升白术2血热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加益母草、三七..经期延长1.概念:每次月经持续达七天以上;但一般在15天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尚有一定的周期;可伴有月经量过多称为“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2.与崩漏鉴别:崩漏之漏下常超过半个月不能自止;且月经周期紊乱..3.与真假鉴别:伴有月经量过多和经期延长;常表现为经前点滴下血;月经量增多;淋漓而下..通过盆腔B超可发现子宫、卵巢的肿物;或借助宫腔镜、诊刮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4.病因病机:虚、热、淤..①气虚:冲任失约;②血热:多属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③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5.辨证论治①气虚证:经行时间延长;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归脾汤加乌贼骨、棕榈碳、仙鹤草..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②血热证:经行时间延长;量不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稠+阴虚血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固经丸龟板、白芍、黄芩、椿根皮、黄柏、香附③血瘀证:经期延长;紫暗有血块;行经涩滞不畅;小腹疼痛不适;身重无力——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海螵蛸..月经后期1.概念: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持续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量或经期异常;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落后”、“月经延后”、“经迟”..2.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早孕者尿妊娠试验阳性;或有妊娠反应;B超探查可见子宫增大;宫腔内有胚芽、胚囊、胎动等..3. 病因病机:虚证:肾虚、血虚、——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实证:血寒、气滞、痰湿——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4.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5. 辨证论治:1肾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带下清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温肾助阳;养血调经---温胞饮加当归、川芎;2血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无块;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补血填精;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山药地;参草杜当萸枸杞3血寒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温经散寒;行血调经---温经汤---妇人良方温经汤;人参川归桂通阳; 芍药甘草缓急痛;莪丹牛膝引血良..4气滞证: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作胀;时欲太息;舌苔正常;脉弦..治开郁行气;和血调经---加味乌药汤加当归、川芎..5痰湿证:经行延迟;量少;色淡或混杂粘液;平日带下清稀;量多;形体肥胖;眩晕心悸;胸闷呕恶;口腻多痰;咳吐痰涎..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滑..燥湿化湿;健脾调经---六君子加归芎汤四君子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当归、川芎、香附月经过少1.概念:每次经行血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净;或行经期时间仅1到2天;经量少者;称为“月经过少”..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2.辨证论治①肾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夜尿多;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补肾填精菟;茯山仲地归茱枸..②血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空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养血调经---滋血汤---四物汤+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③血瘀证: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经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川芎、白芍、当归④痰湿证: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脉滑..化痰燥湿;活血调经---二陈汤加芎归汤陈皮、茯苓、枳壳、半夏、甘草、滑石月经先后无定期1.概念:经行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连续发生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2.病机——肝失疏泄;肾失封藏3.治则——疏肝补肾;使冲任和调、胞宫藏泻有度4.辨证论治1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郁郁寡欢;时欲太息;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2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酸如折;或小腹空坠;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弱..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固阴煎为补肾剂;熟地参萸菟丝系;远志五味通心肾;甘药协调经乱齐..3肝郁肾虚证:为上两型主证之总和..疏肝补肾;养血调经---定经汤---山药熟地芍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经间期出血概念: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长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崩漏..多见于青年女子;有月经不调、堕胎、小产史;量少;1到2天即自止1.病因:肾阴虚、湿热、血瘀TK/XZ..2.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质稠色鲜红;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和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2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无块;纳呆;胸闷;平素带下量多质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利湿---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3血瘀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脉涩---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崩漏★1.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2.虚、热、淤;病因:脾虚、肾虚、血热和瘀血..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3.简述治崩三法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用生脉散..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的证型辩证论治..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并非全在补血;而应及时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4.简述崩漏的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答: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大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根据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的不同;复旧即使调理善后..5.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6.诊断要点:1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需排除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病变以及全身性和器质性疾患..既往多有月经先期、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以及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2症状: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如山之崩;或量少淋漓漏下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或流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失血性休克..3检查:目的是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以及与妊娠和产褥有关的各种病变;判断病情轻重及有无恶性病变..妇科检查:出血来自子宫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无妊娠迹象..辅助检查:B超——了解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排除妊娠、生殖器官肿瘤或赘生物等血液——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功能检查以了解贫血的程度并排除血液病..卵巢功能及激素测定——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血清雌、孕激素及垂体激素测定..有性生活史者;应做妊娠试验;诊断性刮宫——可止血并明确诊断..对育龄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可再出血前数天或出血6小时之内诊刮;对大出血或淋漓不净或不规则出血者;可随时诊刮子宫内膜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有无排卵及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但对未婚患者;仅在药物治疗失败或疑有器质性病变、并征得本人或其家长知情同意后方可诊刮..应与月经不调、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症瘕、外伤、全身性疾病等鉴别..辨证论治一、血热证1虚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阴虚---养阴清热;止血调经---加减一阴煎合生脉散+山茱萸、阿胶2实热证:经血非时而暴下;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渴喜冷饮;头晕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二、肾虚证3肾阴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肾阴虚---滋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2肾阳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多或淋漓不绝;色淡质清稀;面色晦暗;头晕;怕冷;腰痛如折;溲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去肉桂加补骨脂、淫羊藿三、脾虚证:阴道非时下血;暴下量多继而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缓弱或芤---补气升阳;止血调经---固冲汤..四、血瘀证:阴道非时下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块出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涩---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粉、炒蒲黄8、血止后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1 辨证求因、治本调经..要抓住本病肾虚为主的基本病机;始终不忘补肾治本调经..2 中药周期疗法..根据月经周期中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性变化;因势利导;以达到月经周期和恢复排卵的目的..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根据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超过了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病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病机——血枯、血隔治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3.辨证论治XZ/TK①肝肾不足:年逾月经超16周岁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面色憔悴;;舌淡红;少苔;脉沉弦细---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加鸡血藤、首乌②气血虚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致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毛发不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或虚数..---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③阴虚血燥证:月经量少渐至闭经+阴虚---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枳壳④气滞血瘀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⑤痰湿阻滞证:月经渐少;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滑---燥湿祛痰;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痛经1.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2.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3.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或胞脉失于濡养3.痛经的辨证要点:首辨其“痛”;依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结合月经的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4.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或刺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色紫暗有块;或见腐肉片样物;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弦---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阳虚内寒证:经后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温经扶阳;暖宫止寒---温经汤加附子、艾叶、小茴香---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3寒凝血瘀证: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脉细或沉紧..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淤止痛..方剂:少腹逐瘀汤加苍术、茯苓4湿热蕴结证:主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平素小腹胀痛;经行疼痛加剧;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稠有块;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涩或滑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5气血虚弱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空坠、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止痛..方剂:圣愈汤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6肝肾亏损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胎薄;脉沉细---益肾养肝;缓急止痛---调肝汤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中医妇科总结(详细)
题型单选20 1题1分填空20 1题1分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3个1个5分病案1个25分ps:病案是关于月经病的,诊断4分证型2分症候分析8分治则2分方药6分辅助化验检查3分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里乱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一夏商周时期——《列女传》最早提出了胎教的理论二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内经》奠定了妇科学术理论的基础三秦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撰有妇科杂病,开船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引导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四魏晋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巨著。
认为妇女体虚,受风冷之邪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原因。
劳伤气血、冲任之脉虚损、胞宫胞络损伤是主要的发病机理五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代以前产科和妇科之大成六金元时期——刘元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法主用寒凉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妇科疾病亦然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不摄血的妇科病症。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
受胎论》首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正常形态与生理功能七明清民国时期——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都是关于瘀血研究的代表作。
3(1)子宫,又称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其生理功能是排除月经和孕育胎儿。
(2)阴道又称产道、子肠(3)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是指女性外阴。
玉门是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4月经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经周期具有明显的月节律,一般为28~30天。
以月经出血的第1天为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周期,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者仍可算正常范围。
每次月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正常为2~7天,多数为3~5天。
一般在经期第2~3天流血较多。
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学女性外生殖器-—汉。
《养生方》中女阴图阴道——《诸病源候论》描述子宫——朱丹溪《格致余论。
受胎论》胞宫——北宋朱肱《活人书》子宫-—《内经》成为奇恒之府月经—-晋.《脉经》重阴转阳-—种子之时,重阳转阴-—月经妇科病因-—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失度、体质因素妇科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络胞脉受损常用内治法--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调理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常用外治法——坐浴、外阴阴道冲洗(500ml)、阴道纳药、贴敷法、宫腔注入(20—30ml)、肛门导入(14cm100ml30min)、中药离子导入、介入治疗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 im/iv血热而崩—牛西西注射液、贯中注射液、断血流血瘀而崩—三七注射液脾肾阳虚—生脉iv/ivgtt参附ivgtt肾阴虚-生脉/参脉二、急腹症针灸:气滞-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寒凝—中极、地机、关元、水道,合用灸法湿热—阳陵泉、行间、次廖三、高热证物理降温>40度-—氯丙嗪25—50mg+5%葡萄糖/NS ivgtt;地西泮10—20mg ivgtt;地米5—10mg+50%葡萄糖20ml iv,后地米10—20mg+5%葡萄糖500ml ivgtt治疗原则:1、治本调经: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补肾扶脾为要.2、分清先病后病。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注意: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规律、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掌握虚实补泻规律一、月经先期“功血、盆腔炎" 1。
气虚证(固冲调经)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 血热型(凉血调经)1)阴虚血热型--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活血调经)“功血”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虚寒型—-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4)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5)气滞型—-乌药汤6)痰湿型—-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养血调经)“功血"1)肾虚型--固阴煎2)脾虚型--归脾汤3)肝郁型--逍遥散四、月经过多(固冲止血)“功血、内异症、盆腔炎、子宫肌瘤、IUD"1)气虚型--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五、月经过少“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功血、盆腔炎"1)气虚型—-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或桂枝茯苓丸加益母草、川牛膝七、经间期出血“排卵期出血、崩漏”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痛经“原发性、内异症、子宫腺肌症”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型--黄芪建中汤或圣愈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6)阳虚内寒型-温经汤《金》加附子、艾叶、小茴香急症—实证-三阴交、中极.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太冲,腹胀加天枢,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虚证—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3.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1.阴道炎的鉴别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简述妊娠期的用药原则:俊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之。
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1.胞阻:即妊娠腹痛,指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外着床发育。
称为“异位妊娠”。
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1.异位妊娠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最常见。
2.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3.西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的主要原因(XZ)4.临床表现:①停经:多在六周左右;②腹痛;③阴道不规则流血;④晕厥与休克。
25.简述异位妊娠破裂的急症处理。
答:①患者平卧,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及观察患者神志。
②急查血常规、血型及交叉配血,或做回收自身血准备。
③立即给予吸氧输液。
必要时输血。
④有条件者可同时服用参附汤回阳救逆,或服生脉散合宫外孕Ⅰ号方以益气固脱,活血化瘀。
⑤若经以上处理休克仍不能纠正者,应立即手术。
●胎漏、胎动不安(病案分析)1.胎漏: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腰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
2.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腰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3.七大流产:先兆流产、难免流产、不全流产、完全流产、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流产合并感染。
1.流产: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称为流产。
2.堕胎:凡妊娠12周以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3.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
4.暗产: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5.发病机理:冲任损伤,胎结不实,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滑胎1.滑胎: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屡孕屡堕”。
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褥病。
1.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间,约需6~8周,此期称为“产褥期”,又称“产后”。
2.小满月:即产后一月,即弥月。
3.大满月:即产后3月(百日)为大满月。
4.新产日:产后7日称为新产日。
5.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病症概括为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三病,即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三急,即呕吐、盗汗、泄泻。
6.产后病的病因可概括为:①亡血伤精,②元气受损,③瘀血内阻,④外感柳荫或饮食房劳所伤。
病机:多虚多瘀。
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1.产后出血:胎儿娩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称为产后出血。
2.西医产后出血常见的病因及治疗原则。
答:病因:①最常见:子宫收缩乏力;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膜残留;③软产道损伤:会阴、宫颈、阴道损伤。
④凝血功能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等。
治疗原则: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止感染。
1.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2.生理现象: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
●产后腹痛1.儿枕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3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1.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
2.血性恶露:色鲜红、量较多,主要为血液的恶露,持续约3~7天。
3.浆液性恶露:恶露色淡红,量由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天。
4.白恶露:不含血色的恶露,约2~3周干净。
5.子宫复旧: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需6~8周时间。
妇科杂病●癥瘕●盆腔炎1.概念: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可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中。
2.急性盆腔炎的分类(病理改变):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
不孕症: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
全不产:从未妊娠者古称“全不产”,西医称原发性不孕。
断续:有过妊娠而后不孕者,称断续,西医称继发性不孕。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5)痰湿型-芎归二陈汤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3)脾虚型-归脾汤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2)脾气虚型-归脾汤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1)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6)寒凝血瘀-文静唐(妇人大全)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6)阴虚内含-文金堂(金匮要略)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合四神丸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胃虚痰滞-四物汤合二陈汤去甘草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痰湿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经行口糜-阴虚火旺-知柏地黄汤胃热熏蒸-凉膈散经行风疹块血虚-当归饮子风热-消风散经行发热肝肾阴虚-蒿芩地丹四物汤血气虚弱-补中益气汤瘀热壅阻-血府逐瘀汤经行情志异常-心血不足-甘麦大枣汤肝经郁热-胆汁逍遥散痰火上扰-生铁落饮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绝经后骨质疏松1)肾精亏虚-左归丸2)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二仙汤+菟丝子、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茯苓4)脾肾两虚-大补元煎十三、带下病——1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2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十四、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脾肾虚弱:安奠二天汤血热:保阴煎合二至丸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五、产后病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七、产后抑郁-心脾两虚-归脾汤瘀血内阻-调经散肝郁气结-逍遥散十六、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10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