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三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b3704786bec0975f565e266.png)
K[PtCl3NH3]
三氯·氨合铂(II)酸钾
(3) 同类配体(无机或有机类)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
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Co(NH3)5H2O]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41
(4) 同类配体同一配位原子时,将含较少原子数的配体排在前 面。如:[Pt(NO2)(NH3)(NH2OH)(Py)]Cl
19
螯合物的稳定性
螯环的大小——一般五原子环
螯合物
或六原子环
稳定性
最稳定
螯环的多少——一个配体与中 心离子形成的 螯环数越多, 越稳定。
20
螯合物特性——显特征颜色
如 在弱碱性条件下,丁二酮肟与Ni2+形成 鲜红色的螯合物沉淀,用来鉴定Ni2+。
21
常见单齿配体
阴离子 F- Cl- Br- I- OH- CN- NO2配体 氟 氯 溴 碘 羟基 氰 硝基
+3
+5
Na[BF4 ]
NH4[P F6 ]
b. 不带电荷的金属原子,如Ni、Fe
0
[Ni(CO)4 ]
0
[Fe(CO)5 ]
13
2. 配位体和配位原子:能提供孤对电子
内界中与中心离子结合、含有孤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或阴离子叫配位体,配体中具有孤电子对并直接与中心 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7) 俗名命名法:赤血盐,黄血盐,氯铂酸钾等。
42
配位化合物的类型及命名
类型
化学式
命名
配位 酸
H[BF4] H3[AlF6]
四氟合硼(Ⅲ)酸 六氟合铝(Ⅲ)酸
配位 [Zn(NH3)4](OH)2
氢氧化四氨合锌(II)
普通化学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普通化学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73884c7c02768e9951e73891.png)
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配位平衡
2 中心离子的水解效应 若溶液酸度太小,金属离子易发生水解,金属离子 浓度减小,使配离子发生解离。
Fe3+ + 3C2O42- = Fe(C2O4)33+ 3OH– 3Fe(OH)3
Fe(C2O4)33- + 3OH– = 3Fe(OH)3 ↓ + 3C2O42-
配合物的稳定性及配位平衡
习惯上沿用
K3[Fe(CN)6] K4[Fe(CN)6]
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钾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无机化合物 分子式 H 2 SO 4 NaOH KBr 名称 硫酸 氢氧化钠 溴化钾 分子式 H 2 [PtCl 6 ] [Cu(NH 3 ) 4 ](OH) 2 [Ag(NH 3 ) 2 ]Br [Cr(NH 3 ) 4 (H 2 O) 2 ]Cl 3 K 2 [HgI 4 ] K[Co(NO 2 ) 4 (NH 3 ) 2 ] K 2 SO 4 硫酸钾 [Cu(NH 3 ) 4 ]SO 4 [Co(NH 3 ) 2 (en) 2 ](NO 3 ) 3 [Pt(py) 4 ][PtCl 4 ]
配位化合物 名称 六氯合铂 (IV) 酸 氢氧化四氨合铜 (II) 溴化二氨合银 (I) 氯化四氨· 二水合铬 (III) 四碘合汞 (II) 酸钾 四硝基· 二氨合钴 (III) 酸钾 硫酸四氨合铜 (II) 硝酸二氨·二(乙二胺)合钴(III) 四氯合铂 (II) 酸四吡啶合铂 (II)
第二节
1 K = K fθ Kθ sp
θ
影响水解效应大小的因素: (1) KfӨ越小,配合物越易解离, (2)介质酸度越小,pH越高,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配合物形成的原因
(1)内外界之间为离子键,配合物可解离。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b74e7b6e25c52cc58bd6be3e.png)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二、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1)MIn与In颜色明显不同,显色迅速,变色 可逆性好 2)MIn的稳定性要适当:KMY / KMIn >102 a. KMIn太小→置换速度太快→终点提前 b. KMIn 太大→置换难以进行→终点拖后或 无终点 3) In本身性质稳定,便于储藏使用 4)MIn易溶于水,不应形成胶体或沉淀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表观稳定常数K’稳越大,突跃范围越大。
cM=0.01mol· -1, L K’稳<108,无突跃。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溶液酸度
lgK’稳= lgK稳 – lgα
pH↑→酸效应系数α ↓ →K’稳↑ →突跃范围↑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
lgcMK'稳≥6 若cM=0.01mol/L, lg(0.01×K'稳)≥6 则:lgK’稳≥8
CNK’NY稳<106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几种离子共存——M,N( N为干扰离子)
a.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低:
N M
控制酸度, 减小K’NY
使 CNK’NY<106 ; CMK’MY>106
b. MY的允许最低 pH比NY的高: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3.钙指示剂(简称NN或钙红): 紫黑色粉末
终点:酒红→纯蓝
适宜pH:12.0~13.0(碱性区) pKa1=9.26 pKa2=13.67
H2In2pH<8
HIn3-+H+
pH=8~13
In4-+2H+
pH>13
酒红色
无机化学-配合物
![无机化学-配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e01881260c22590102029df8.png)
此外,还有其它类型的配体,如两个原子与中心 原子形成一个配键(含π电子的烯烃)、一个原 子同时与两个中心原子配位的桥连配体等。
3.配位数与配体数
配合物中与中心原子相连的配体的数目称为配体 数,而与中心原子相连的配位原子的总数称为 配位数。很显然,对于单齿配体,配位数与配 体数相同,而对于多齿配体来说,二者则不相 同。例如[Fe(CN)6]3+中Fe3+的配体数和配位数都 为6;[Cu(cn)2]2+中Cu2+的配体数为2,配位数为 4。
Ag+
杂化 成键
4d10 4d10 4d10
5s
5p
sp杂化轨道
5p
spsp3
5p
2个电子对由
NH3分子中N 原子提供
[Ag(NH3)2]+ 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为外轨型配合物;配位数为2;由于没有单电 子,所以[Ag(NH3)2]+配离子为抗磁性。
其它如[Ag(CN)2]-、[Cu(NH3)2]2+等,情况也 都类似。
天蓝色
深蓝色
[Cu(NH3)4]2++4OH-(少量)
深蓝色
在水溶液中SO42-是自由的,能独立地显示其 化学性质(如与BaCl2生成白色沉淀)。但 这时化合物中的Cu2+和NH3已经结合为 Cu(NH3)42+离子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 了Cu2+和NH3各自独立存在时的化学性质, 实际上它们形成了稳定性很高的新的结构,
H3N H3N
Cl NH3
Co NH3
Cl
第二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 有关配合物的结构问题,实质是中心原子 与配体之间靠什么结合在一起以及配合物 的空间构型问题。这个问题有不少科学家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其中1893年维尔 纳提出的主、副价说最有代表性,维尔纳 也被称为近代配合物化学的创始者。他认 为在配离子如PtCl62-中,Pt4+除了以主价 (符合经典化合价理论的价)与4个Cl-结合 以外,还能以副价同额外的两个Cl-结合成 PtCl62-。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c541c0166c175f0e7cd137d6.png)
[Cu(NH3)2]2+ K2θ [Cu(NH3)3]2+ K3θ [Cu(NH3)4]2+ K4θ
总反应: Cu2+ + 4NH3
[Cu(NH3)4]2+
Kf θ
由多重平衡规则有 : Kfθ = K1θ K2θ K3θ K4θ
2.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应用
(1)应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可以比较相同类型配合物 的稳定性。 Kfθ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例如: [Ag(NH3)2]+ [Ag(CN)2[lgKfθ= 7.23 lgKfθ= 18.74
配体: NH3,ONO
硫酸亚硝酸根•五氨合钴(Ⅲ) 配位原子: N,O 6
配位数:
§9-2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
一、价键理论要点 (1)配位体的孤对电子进入中心离子的空轨道形成配位键。 (2)中心离子提供的的空轨道是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空间分 布决定配离子的几何构型。
例如:[Ag(NH3)2]+ Ag+
1893年维尔纳(A.Werner)提出了配位理论学说。
配合物的定义:
由简单正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 负离子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复杂离子叫配 离子,如[Cu(NH3) 4]2+、[Ag(CN)2]-等。 若形成的不是复杂离子而是复杂分子,这类分子叫 配合分子,如[Pt(NH3)2CI2]、[Ni(CO)4]等。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以及中性配位分子统称为配合
(NH4)[Co(NH3)2(NO2)4]
B. 配离子是阳离子的配合物
[Co(NH3)5Cl2]Cl [Co(NH3)5H2O]Cl3 氯化二氯•五氨合钴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 Ⅲ)
[Pt(NO2)NH3(NH2OH)(Py)]Cl( Ⅲ) 氯化硝基•一氨•羟胺•吡啶合铂( Ⅱ)
配位化合物知识总结
![配位化合物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204887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3.png)
VS
磁性配合物在磁学、磁记录、信息存 储和分子基磁体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前景。
Part
04
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催化反应
配位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通 过与反应物结合,改变反应途径,
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离和提纯
利用配位化合物的独特性质,如选 择性络合、稳定性差异等,可以实 现化学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多个因素 ,包括中心离子的性质、配位体的类 型和数量、以及配位环境等。
稳定性规律
一般来说,中心离子的电荷数越高、 半径越小,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越强 ;配位体的电子给予能力越强、数目 越多,稳定性也越高。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有机合成
通过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出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配 位化合物。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重氮化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
按中心原子分类
根据中心原子的种类,可以将配位化合物分为金属配位化合物和非金属配位化合物。金属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 子为金属元素的配位化合物,如铜、钴、铁等;非金属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子为非金属元素的配位化合物,如 硫、氮、磷等。
按配位数分类
根据配位数的大小,可以将配位化合物分为低配位数(2-4)和高配位数(≥6)的配位化合物。低配位数配位化 合物是指中心原子周围参与配位的配位体数目较少的配位化合物;高配位数配位化合物是指中心原子周围参与配 位的配位体数目较多的配位化合物。
02
动态配位化合物
03
超分子配位化合物
具有可逆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性, 可用于传感器、分子机器等领域。
由多个分子或离子通过非共价相 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结构,具有独 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7ef63769a45177232f60a2d8.png)
在分析化学中,将会接触较多的这类配合物。 3.特殊配合物 (1)多核配合物 内界中含有两个或两以上的配合物,称多核配合物,如Fe3+ 在水溶液中水解
形成三核配合物,配体OH-通过O原子向相邻的两个Fe 原子各提供一对孤对电子而将其联结,起着成 “桥”的作用,故称为“桥基”,又如:
如果在多核配合物中,中心原子除与配体结合外,中心原子之间还相互结合,这种配合物称为金属 原子簇配合物。 (2)π-配合物 配体没有孤电子对,是通过提供π电子与中心原子形成σ配键,中心原子提供nd电子给π键配体的空 白的π*轨道形成反馈π键,这样一类配合物称π- 配合物。 烯烃的过渡金属配合物是这类配合物的代表,
4、配位数,即直接同中心原子配位的配位原子的数目,如: [Ag(CN)2]-为2,[Cu(NH3)4]2+为4,[Co(NH3)6]3+为6 一般中心原子较常见的配位数是6(如Pt4+,Pt2+,Fe2+,Fe3+,Cr3+,Co2+, Ni2+的配合物多为6),其次 是4(如Cu2+,Al3+,Zn2+,Cd2+,Hg2+等的配合物), 少数是2(如Ag+,Cu+的配合物),配位数为3,5,7, 8的则更少见 。 中心原子配位数的计算: (1)确定配离子的中心离子和配体 (2)找出配位原子数目 对于单齿配体,在单核配合物中,配体数就是配位数,如:[Pt(NH3)4]Cl2 配体为NH3配位数为4; [Pt(NH3)2Cl2]配体为NH3和Cl-各2,配位数为4; 两者的中心离子均是Pt2+。 对于多齿配体,配体的数目就不等于配位数了,这需要根据配合物中实际配位情况来决定,如: en为乙二胺是双齿配体, 每一个en 以两个N 原子与中心Co3+配位, 因此Co3+的配位数应是6。 [Co(en)3]3+中, 中心原子配位数的影响因素: 中心原子配位数如同化合价一样是不变化的, 它主要决定于中心离子极化力 和配体的电荷、半径、 电子层构型和彼此间的极化作用,以及配合物形成时的外 界条件:温度和反应物浓度等因素,下面具体 讨论: (1)中心原子电荷数相同时,半径越大,越有利于形成高配位数的配合物,如 Al3+半径51pm,大于 B3+ 23pm它们的氟配合物分别是[AlF6]3-和[BF4]-,实际上 ,这里面也包含有价层轨道数的影响:B属第二 周期,无价层d轨道,Al 属第三周 期3d轨道可参与成键。 这种情况有时也有例外,如:ed2+的r=99pm小于Hg2+的110pm,前者形成 [CdCl6]4-而后者形成[HgCl4]2-,这是因为中心原子半径过大,与配体的作用反而减弱所致。 (2)中心原子的电荷越高,吸引配体的能力越大,配位数越高,如 +2 +4 [PtCl4]2[PtCl6]4一般中心原子电荷数和常见配位数有如下关系: 中心原子电荷数 +1 +2 +3 +4 常见配位数 2 4,(6) (4),6 6,(8) [AlBr4](3)对于同一种中心原子而言, 配体半径越大 (体积越大) , 配位数越少, 如[AlF6]3-和[AlCl4]-, rBr > rCl > rF 空间效应 (4)配体的电荷数增大,会使配位数降低,如 [CoCl4]2电性斥力 [Co(H2O)6]2+ (5)配体浓度增大,有利于形成高配位数配合物;温度升高,则可引起配位数降低。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93f9678a84868762caaed586.png)
例4. 下列物质中具有顺磁性的( C )。
(A)[Co(NH3)6]3+ (C)[Cu(NH3)4]2+ (B)[Zn(NH3)4]2+ (D)[Ag(NH3)2]+
例5. Fe(en)32+ μ=5.5 , 判断该配离子杂化类型,空间 构型. 解: Fe2+ (3d6) 有4个成单电子, ∵μ=5.5≈4.90 , ∴ n=4 Fe2+的d轨道没有发生重排,其杂化类型为sp3d2,正八 面体.
Fe3+ 与CN-结合时, 能以d2sp3杂化方式参与组 成六个配位键,所形成的[Fe(CN)6]3-属内轨型.
3d d2sp3 4d
1.配位键型与配合物稳定性的关系: 当形成相同配位数的配离子时,一般内轨型要比 外轨型稳定. 2.配合物磁性: 物质的磁性可用磁矩µ 的大小来衡量. µ 反磁性(没有未成对的单电子) =0, µ 顺磁性(有未成对的单电子) >0,
dsp2
dsp3 d 4s sp3d2 d2sp3
Ni(CN)42–
Ni(CN)53– ,Fe(CO)5 TiF52– FeF63– ,AlF63- ,SiF62- ,PtCl64Fe (CN)63 – ,Co(NH3)6
6
【例】 MA2B2C2类型的化合物具有几种几何异构体?
C B A M C A B B A M B C A C A B M A C B C A C M A B C B A A M B C C B
9.配离子的电荷: 配离子的电荷等于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电荷的 代数和
六氰合铁(III)酸钾:中心离子电荷为 +3,CN-带一个负电荷,配离子电荷数 为-3,正好与外层3个K+电荷平衡。
K3[Fe(CN)6]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e10d2f3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f.png)
配位数
2 3 4 4 5 5 6 6
中心 杂化方式
构型
实例
sp sp2 sp3 dsp2 dsp3 sp3d sp3d2 d2sp3
直线形 [ Ag( NH3)2 ]+ 三角形 [ Cu(CN)3 ]2- 四面体 [ Zn(NH3)4 ]2+ 正方形 [ N(i CN)4 ]2-
三角双锥 [ F(e CO)5 ] 三角双锥 [ Fe(SCN)5 ]2-
2 溶剂合异构
当溶剂分子取代配位基团而进入配离子的内界所
产生的溶剂合异构现象。与电离异构极为相似, 最熟悉 的例子是:
[Cr(H2O)6]Cl3 [Cr(H2O)5Cl]Cl2·H2O [Cr(H2O)4Cl2]Cl·2H2O 在配合物的内界,各含有6、5、4个配位水分子 和0、1、2个配位氯离子, 在配合物的外界各含有0、1 、2个溶剂合水分子和3、2、1个可电离的氯离子。这 些异构体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如它们的 颜色分别为绿、蓝绿、蓝紫。
4p 4s
dsp2杂化
Ni(CN)24
八面体构型
对于F-,H2O等配体而言,配位原子F,O的电负性大, 不易给出孤对电子对,所以对中心体的3d轨道上的 电子不发生明显的影响,因此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 情况不发生改变 ,形成外轨型配合物。
对于CN-,CO等配位体而言,配位原子C的电负性小, 较易给出孤对电子对,对中心体的3d轨道发生重大 影响,从而使3d发生了电子重排,腾出能量较低的 内层(n-1)d轨道与ns,np轨道杂化,形成内轨型配合 物。
en
en
AACoe Nhomakorabea enCo
en
en
[Co(en)3])
A M
第9章 配位化合物
![第9章 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c6243598dd88d0d233d46ade.png)
配合物的组成分为两部分:
内界(又称配位个体)和外界
如:
K4[Fe(CN)6]
外界 内界
[Co(NH3)6]Cl3 内界
外界
内界:中心离子(中心形成体)——具有空轨道的离子 (1)一般是过渡金属阳离子,如:Fe2+、Co3+ (2)少数非过渡金属离子,如:Ca2+、Al3+ (3)也可是中性原子,如:Ni(CO)4中的Ni等 (4)少数负氧化态的离子,如:I3-中的I, H[Co(CO)4]中的Co均为-1价 (5)少数高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如: [SiF6]2-、[PF6]-、[BF4]-中Si、P、B 配位原子——配体中具有孤对电子,直接与中心 原子相连的原子,如:N 等,一般是ⅣA、 ⅤA、ⅥA、ⅦA族电负性较大的元素 配位体(配体)——含有配位原子的分子或离子, 如:CN-和NH3 等单齿配位体 H2N-CH2-CH2-NH2多齿配位体 SCN-两可配位体(S、N均可)
9.1.4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与几何异构 1. 配离子的空间构型 配离子的空间构型与配位数及配体种类有关
2. 配离子的几何构型 当中心离子的配位体不止一种时,配体在中心原子 周围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排布方式。如: H3N H3N 顺式 Cl Pt Cl H3N Cl 反式 Cl Pt NH3
由于空间位 置不同产生的异 构体称为几何异 构体 手性分子也 属于几何异构体
=
n=4
Fe2+:3d6
② [Mn(SCN)6]4– = 6.1B.M.
n=5
n=1
Mn2+:3d5
Mn2+:3d5
= 1.8B.M.
n=1
n=3 n=0
Co2+:3d7
大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第三节
![大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第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689ca1e44afe04a1b071dedc.png)
二、 配合物药物—— 铂配合物
金属铂类配合物:顺铂
1. 顺铂(Cisplatin)
卡铂
(有抗癌活性) (无抗癌活性)
(Z)-二氨二氯合铂(II)
顺铂的临床用途
顺铂在临床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前列腺癌、头 颈部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癌和白血病等 目前为公认的治疗睾丸癌和卵巢癌的一线药物 顺式有效,反式无效 注射给药 有严重的肾、胃肠道毒性、耳毒性及神经毒性, 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
Ag+ ---- AgCl ---- [Ag(NH3)2]+ ---- AgBr ---[Ag(S2O3)]3- ---- AgI ----[Ag(CN)2]- ---- Ag2S
AgNO3 AgCl [Ag(NH3 ) 2 ] KBr AgBr
NaCl NH 3 O Na 2S2 Ag(S2 O3 ) 2 3 3
KI AgI
KC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g(CN)2 Na 2S AgS
Ksp
AgNO3 AgCl Ag(NH3)2+ AgBr Ag(S2O3)23AgI Ag(CN)2NaCl NH3 KBr KI KCN Na2S AgCl Ag(NH3)2+ AgBr AgI Ag(CN)2Ag2S 1.6×10-49 7.70×10-13 1.56×10-11
K稳=1.6×1035 K’稳=1.3×105
[Co(NH3)6]3+ [Co(NH3)6]2+
Co3+
+e
Co2+
E 3
Co
/Co 2
1.84 V
[Co(NH3)6]3+ + e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b1d9152dbd64783e09122b7a.png)
(5)[BF4]-
(μJ=0 BM)
sp3 正四面体;
(6) [Ag(CN)2]- (μ=0 BM)
sp 直线形
9—3 解释下列名词
(1)配位原子
(2)配离子
(3)配位数
(4)多基(齿)配体 (5)整合效应 (6)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
(7)高自旋和低白旋配合物
(8)磁矩
答:(1)配位原子:与形成体成键的原子。
103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思考题与习题
9—l 命名下列配合物,并指出中心离子、配体、配位原子和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1)[CoCl2(H2O)4]Cl (2)[Pt(Cl4(en)] (3)[NiCl2(NH3)2]
(4)K2[Co(SCN)4]
(5)Na2(SiF6)
(6)[Cr(H2O)2(NH3)4]2(SO4)3
应的平衡常数,称为稳定常数。 ⑵配位平衡的移动 配离子在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位离解平衡,若平衡条件发生改变,就可能使这种平衡发生移
动,配离子的稳定性发生改变。加入酸、碱、沉淀剂、氧化剂、还原剂等均能引起配位平衡的移动。 配位平衡与酸碱平衡、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与其他平衡共处一体时,这些平衡将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构成多重平衡体系,因此可根据其平衡常数的大小讨论平衡转化的方向。
外轨型
四面体
4
dsp2
PtCl42-、[Ni(CN)4]2-,[PtCl2(NH3)2],[PtCl4]2-
内轨型
平行四边形
dsp3 5
d2sp2
Fe(CO)5 SbF52-
内轨型 内轨型
三角双锥 四角锥
d2sp3 6
sp3d2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be764f202768e9950e7386e.png)
内 界
外 界
外 界
内 界
[Co(NH3)6]Cl
中 配配 配
心 离
位原体
位 数
子子
. K3[ Fe ( C N ) 6 ]
中 心 离 子
配配 位 原体 子
配 位 数
观察下列配合物的特征:
H
••
HCl N3H H NH Cl
H
BF3 +
••
F-
F
F
B
由于配合物分子是电中性的,可由外界离子的电 荷数来确定配离子及中心离子的电荷数。 如K3[Fe(CN)6]中,外界有3个K+,可知内界配离 子的电荷数是-3,从而推断出中心离子是Fe3+。
螯合物:含有多齿配体(螯合剂)与中心离子形成
的环状结构的配位单元,如CaY2-、[Cu(en)2]2+; 内盐:负离子多基配体和正离子中心形成的中性配 位 单元,如Pt(NH3)2(C2O4) ,也是螯合物。 螯合物特点:
根据配体中所含配位原子数目,可分为单齿 (基)配体和多齿(基)配体两大类。
单齿配体:配体中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如NH3、 CN-等。由它们形成的配合物为简单配合物,如 [Ag(NH3)2]+、[Fe(CN)6]3-;
多齿配体:含有一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 它们与同一中心离子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 合物,称为螯合物。提供多齿配体的试剂也 称为螯合剂。如:
[Co(en)2(NO2)Cl]SCN:硫氰酸一氯•一硝基• 二 乙二胺合钴(III)
K[PtCl3(C2H4)]:三氯•乙烯合铂(Ⅱ)酸钾 (2) 负离子→分子
[Cr(NH3)5Cl]Cl2: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铬(III) K[PtCl3NH3]:三氯•一氨合铂(Ⅱ)酸钾 (3) 同类配体
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42c0aef90f76c661371af1.png)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习题1.是非判断题1-1中心离子的未成对电子数越多,配合物的磁矩越大。
1-2配合物由内界和外界组成。
1-3配位数是中心离子(或原子)接受配位体的数目。
1-4配位化合物K 3[Fe(CN)5CO]的名称是五氰根·一氧化碳和铁(Ⅱ)酸钾。
1-5一般说来,内轨型配合物比外轨型配合物稳定。
1-6配合物中由于存在配位键,所以配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1-7同一种中心离子与有机配位体形成的配合物往往要比与无机配合体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
1-8配合物的配位体都是带负电荷的离子,可以抵消中心离子的正电荷。
1-9电负性大的元素充当配位原子,其配位能力强。
1-10在螯合物中没有离子键。
1-11配位物中心离子所提供杂化的轨道,其主量子数必须相同。
1-12配合物的几何构型取决于中心离子所采用的杂化类型。
1-13外轨型配离子磁矩大,内轨型配合物磁矩小。
1-14配离子的配位键越稳定,其稳定常数越大。
1-15氨水溶液不能装在铜制容器中,其原因是发生配位反应,生成[Cu(NH 3)4]2+,使铜溶解。
1-16在配离子[Cu(NH 3)4]2+解离平衡中,改变体系的酸度,不能使配离子平衡发生移动。
1-17已知[HgI 4]2-的4θβ=K 1,[HgCl 4]2-的4θβ=K 2,,则反应[HgCl 4]2-+4I -=[HgI 4]2-+4Cl -的平衡常数为K 1/K 2。
1-18 [Cu(NH 3)3]2+ 的积累稳定常数β3是反应[Cu(NH 3)2]2+ + NH 3[Cu(NH 3)3]2+的平衡常数。
1-19已知θϕ[Fe 3+/Fe 2+]=,电极反应[Fe(C 2O 4)3]3-+ e=[Fe(C 2O 4)2]2-+ C 2O 42-,在标准状态时,θϕ的计算式为:θθθθθϕϕc O C c c O C Fe c c O C Fe c Fe F /)(/])([/])([lg 0592.0)/e 2422242334223---+⋅++(= 。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86ed0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b.png)
[Ni(NH3)4]2+ 3d8 NH3↑ ↑ ↑NH3 sp3杂化 正四面体
3、[FeF6]3- 配位数为6 Fe 3d64s2
四、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见P299表9-4或图片14 五.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1)可以解释[Co(CN)6]4- 易被氧化[Co(CN)6]3-,但无法解释[Cu(NH3)4]2+比[Cu(NH3)4]3+稳定的事实。 (2)对配合物产生高低自旋的解释过于牵强.。 (3) 无法解释配离子的稳定性与中心离子电子构型之间的关系
[FeF6]3– sp3d2杂化, 八面体构型, 外轨型配合物
sp3杂化 正四面体
6个 键
内轨型配合物:中心离子是以(n-1)d,ns,np轨道杂化成键,有内层轨道参与杂化。 【特点】内层电子发生重排,由于内层轨道d电子发生重排,使自旋平行的未成对电子数减少,磁矩变小,甚至为逆磁性;低自旋;又由于中心离子以能量较低的内层轨道参与杂化成键,故稳定性大。 例如: (1) [Fe(CN)6]3-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要点】1、配位化合物结构及命名; 2、价键理论; 3、配位平衡受各类平衡的影响及相关计算; 4、配位滴定曲线; 5、金属指示剂的应用原理(封闭、僵化) 6、各种滴定方式的理解及常见滴定的掌握(控制酸度方法的滴定) §9—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一、组成 1893年维尔纳提出配位理论:认为配合物中有一个金属离子或原子处于配合物的中央,称为中心离子,在它周围按一定几何构型围绕着一些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或中性分子,
O
O
常见的配体见P293 表9-2 螯合物:由多基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形成的环为螯环,以五元环和六元环最稳定。 3、配位数:直接同中心离子结合的配位原子的总数,一般为偶数。 目前已知形成体的配位数有1到14,其中最常见的配位数为6和4。 对单基配位体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 配位体的数目 如:[Cu(NH3)4]2+ 4个 对多基配位体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 = 配位体的数目×该配位体的基数(齿数) 如:[Cu(en)2]2+ 2×2=4个 [Co(en)2(N2O)Cl]SCN 2×2+1+1 = 6个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无机与分析化学第九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571f7652d380eb62946da4.png)
质。
四、杂化轨道空间构型 五.价键理论的局限性
见P299表9-4或图片14
(1)可以解释[Co(CN)6]4- 易被氧化[Co(CN)6]3-,但无法解释 [Cu(NH3)4]2+比[Cu(NH3)4]3+稳定的事实。
(2)对配合物产生高低自旋的解释过于牵强.。
重要原因:未考虑配体对中心离子的影响。
配位数 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类型
实例
2 直线形 3 平面三角形
sp
[Ag(NH3)2 ] +、 [Ag(CN)2 ]–
sp2
[CuCl3 ] – 、 [ HgI3 ]–
4 正四面体
sp3
[Zn(NH3)4 ] 2+ 、[ Cd(CN)4 ] 2–
对同一中心离子,取决于配位体
CN-、NO2-、CO 内轨(强场配体) X-、SCN-、H2O .外轨(弱场配体) Cl-、NH3、RNH2 两种
2、配合物的类型还可通过测定配合物的磁矩来确定。
μ = n(n+2)
μ为磁矩,单位为玻尔磁子(B·M);n为物质中未成对电子 数μ大小反映了原子或分子中未成对电子数目的多少由测定出 的配合物的磁矩μ测可计算出n,与游离态的金属离子中未成对 电子数n未相比, n<n未 则低自旋,内轨型。
sp杂化 直线型
.NH3↑↑ .NH3
2、[Ni(NH3)4]2+ 配位数为4
Ni
Ni2+
○ ○○○
3d84s2
3d8
4s 4p
[Ni(NH3)4]2+ 3d8
sp3杂化 正四面体
第9章 配位滴定法
![第9章 配位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b511494bf7ec4afe04a1dfd8.png)
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4) 配离子的电荷 中心离子和配体体电荷的代数和即为配离子的电荷。 例如,K3[Fe(CN)6]中配离子的电荷数可根据Fe3+和6个 CN-电荷的代数和判定为-3,也可根据配合物的外界离 子(3个K+)电荷数判定[Fe(CN)6]3-的电荷数为-3。
第九章 配位滴定法
5 .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
② K3[Ag(S2O3)2] ④ [Cu(en)2]Br2
9.2
配离子在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Cu(NH3)4]SO4· 2O = [Cu(NH3)4]2++SO42-+H2O H NaOH Cu(OH)2
NaS 有黑色CuS生成
无Cu2+ ???
有Cu2+
一、 配位平衡常数
1. 稳定常数
K
f
Kd为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或解离常数。Kd 值越大表示配离 子越容易解离,即越不稳定。
3. 逐级稳定常数
金属离子M能与配位剂L形成MLn型配合物,这种配合物是
逐步形成的,这类稳定常数称为逐级稳定常数Kf,,n
M+L ML, 第一级逐级稳定常数为:
K f, 1
c(ML) c(M)c(L)
Kf
c(Ag(NH3 ) 2 ) 0.1 1.12 107 c(Ag )c 2 (NH3 ) x (2x)2
x 1.31 10-3
设在0.2mol· -1NH3存在下,Ag+的浓度为ymol· -1,则: L L
Ag+ + 2NH3 起始浓度/mol· -! L 0 0.2 [Ag(NH3)2]2+ 0.1
配位体
09-配位化合物
![09-配位化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9095cc1b59eef8c75fbfb3fb.png)
2+
=
O
C
OCuO H 源自NC CH2OH 2C H 2N
3、 特殊配合物
(1) 金属羰基配合物
以CO为配体的配合物,如Ni(CO)4、 Fe(CO)5 等
(2) 多核配合物 一个配合物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心原子, 即1个配位原子同时与多个中心原子结合,这些配位 原子常常具有两个以上孤对电子。
2、配体(配位体)
与中心原子结合的离子或分子。 如[Cu(NH3)4]2+中的NH3、[Fe(CN)6]3-中的CN配位原子:配体中提供孤对电子与中心原子形 成配位键的原子。如配体NH3中的N。 常见的配位原子为电负性较大的非金属原子。 如N、O、S、C、卤素。
配体根据所含配位原子的个数可分为: 单齿配体 一个配体只有一个配位原子 如NH3,OH-,X-,CN-,SCN-等。 多齿配体 一个配体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 如乙二胺,H2N-CH2-CH2-NH2; 草酸根C2O42- (-ÖOC-COÖ-)
配位数规律:
配位数的多少取决于中心原子和配体的体积
大小、电荷多少、彼此间的极化作用以及生成配
合物的外界条件(浓度、温度等)。
具有如下四条规律。
(1) 中心原子的半径越大,周围结合的配体越多, 配位数越大。[AlF6]3- [BF4](2) 同一中心原子,配位数随配体半径的增加而减 小。 [AlF6]3- [AlX4](3) 中心原子电荷增加,有利于形成配位数高的配合 物。[Ag(NH3)2]+、 [Cu(NH3)4]2+、[Co(NH3)6]3+ (4) 配体为离子时,配体电荷增加,斥力增大,配 位数减少。
二、配合物的命名
常用系统命名法,与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命名相同。
稳定常数-医药大学堂
![稳定常数-医药大学堂](https://img.taocdn.com/s3/m/b22be0f633d4b14e852468c2.png)
第三节 配位平衡的移动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稳定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配离子稳定性的大小。
6
6
第三节 配位平衡的移动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例9-2: 将0.2mol/L的AgNO3溶液分别和下列浓度的
NH3· H2O溶液等体积混合,试求溶液中Ag+离子浓度各为多少? 已知 [Ag(NH3)2]+的 (1) 1.0mol/L,(2) 2.0 mol/L, (3) 4.0 mol/L。
26
第三节 配位平衡的移动
三、配位平衡的移动
(二)配位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例9-4 向含有初始浓度为0.10 mol/L AgNO3和0.50mol/L Na2S2O3的溶液中加入NaBr固体,并使Br-离子浓度达到0.10 mol/L,计算有无AgBr沉淀生成。 已知: 解:设达平衡时溶液中Ag+浓度为x mol/L
(1)
平衡浓度mol/L (2) (3)
a b c
0.5-2×0.1+2a 1.0-2×0.1+2b 2.0-2×0.1+2c
7
7
0.10-a 0.10-b 0.10-c
第三节 配位平衡的移动
+ [Ag(NH ) 7 3 2] Ks 1.1 10 [Ag + ][NH3 ]2
0.10 a 7 = 1.1 10 (1) a (0.5-2 0.1+2a)2
Uun
He C Si Ge Sn Pb N P As Sb Bi O S Se Te Po F Cl Br I At Ne Ar Kr Xe Rn
Mg Ca Sr Ba Ra Cu Ag A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07
Ks越大,表示配合反应进行得越彻底,配合物越稳定。
Ag (NH3 )2 Ag 2NH3
Kd
[ Ag ][NH3 ]2 [ Ag (NH3 )2 ]
Ks
1 Kd
Kd越大,解离反应越彻底,配离子越不稳定。
配离子(如Cu(NH3)42+)的生成是分步进行的。 Cu2++ NH3 → Cu(NH3)2+ ① K1=1.41×104
如:
五元环
CH2-NH2 Cu
H2C =|
H2C
H2
H2
N
N
2+
CH2
Cu
|
CH2
N
N
H2
H2
二乙二胺合铜(Ⅱ)离子
(1) 螯合物的同一配体必须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给 出电子对的配位原子,常见的配位原子有 N, O, S。
(2) 螯合物的同一配体中配位原子之间应间隔两个或 三个其它原子,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五元环或六 元环的螯合物。 三元环因张力太大一般难以形成;一些无机含氧 酸CO32-,SO42-,S2O32-等可与某些金属离子螯合 成四员环,但稳定性很差;七元环或八元环的二 胺型螯合物一般在酒精溶液中才能制成,在水溶 液中不稳定。
解:根据配位平衡, Ag+ + 2NH3 平衡时浓度 x 1.0+2x
Ag(NH3)2+ 0.10-x
由于Ks较大,而且NH3过量时解离受到抑制, 1.0+2x≈1.0, 0.10-x ≈0.10,
则
Ks, Ag ( NH3 )2
[ Ag(NH3)2 ] [ Ag ][NH3]2
0.1 xg1.0
1.7107
[例] 将0.2 mol•L-1的 AgNO3 溶液和2.0mol•L-1的 NH3·H2O 等体积混合,求平衡后体系中的 [Ag+] 。
解: 由于体积变化,Ag+的起始浓度是0.1mol•L-1,
NH3的起始浓度是1.0mol•L-1 。
Ag+ + 2NH3
Ag(NH3)2+
Ks= 1.6×107
Cu(NH3)2+ + NH3 → Cu(NH3)22+ ② K2 =3.17×103 Cu(NH3)22+ + NH3 → Cu(NH3)32+ ③ K3=7.76×102 Cu(NH3)32+ + NH3 → Cu(NH3)42+ ④ K4 =1.39×102
K1、K2、K3 、K4称为逐级稳定常数。
3
)
2 2
]
/
c
{[Cu2 ] / c }{[NH3] /
c }2
[Cu(NH3 )22 ] [Cu(NH3 )2 ][NH
3
]
[Cu ( NH 3 )2 [Cu2 ][NH3
] ]
K2K1
累积稳定常数 βn = K1 K2 …Kn ≡ Ks (n 表示配离子中的配体数)
➢对于同一类型配合物,可用 Ks来比较配离子的稳 定性, Ks 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原因:五元环角度(108°)更接近C的sp3杂化轨道的 夹角,张力小,环稳定; 六元环角度(120o)更接近C的sp2杂化轨道键 角,一些具有共轭双键的配体易与中心原子 形成六元环。
一个鳌合剂与中心原子形成五元环 或六元环的数目越多,鳌合物越稳定。
EDTA二钠盐
乙酰丙酮基
1,4-丁二胺合铜(Ⅱ)
形成 解离
[Cu(NH3)4]2+
Ks
[Cu(NH3)24 ] [Cu2 ][NH3]4
——配合物稳定常数
Ks——不仅反映了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也反映了 一个配合物形成的趋势和程度。
Ag
2 NH 3
Ag
(
NH
3
)
2
Ks
[ Ag(NH3)2 ] / c {[ Ag ] / c }{[NH3] / c }2
3.2 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 鳌合效应 •鳌合物(Chelate compound):
多齿配体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的配体)与 同一中心原子配合形成的一种环状结构的配合物。 •鳌合剂(Chelate agent):
能与中心原子形成鳌合物的多齿配体。 •鳌合效应(Chelate effect): 由于环状结构生成而使配合物具有特殊稳定性的作用。
0.1 x(1 0.2)2
1.6107
解得 x = 9.8 × 10-9,
即平衡时体系中[Ag+]= 9.8 × 10-9 mol •L-1
[例] 试比较0.10mol·L-1的[Ag(NH3)2]+溶液中,含有1.0 mol·L-1的氨水和在0.10mol·L-1的[Ag(CN)2]-溶液中, 含有1.0 mol·L-1的CN-时,溶液中Ag+的浓度。 (Ks, [Ag(NH3)2]+=1.7×107, Ks, [Ag(CN)2]-=1.0×1021)
§3 配位平衡
3.1 配位平衡常数
氨水
氨水
• CuSO4碱式硫酸铜(浅蓝) [Cu(NH3)4]SO4(深蓝)
[Cu(NH3)4]SO4+稀NaOHCu(OH)2[Cu(NH3)4]2+稳
[Cu(NH3)4]SO4 +Na2SCuS [Cu(NH3)4]2+部分解离
配位平衡: Cu2+ + 4NH3
反 应 (1) 最 易 进 行 , 反 应 (2) 中 的 NH3 受 到 第 一 个 NH3的斥力,同时也有空间位阻,故难些, (3)、(4)更 难些。这可从 K1 > K2 > K3 > K4看出。 Kn 逐级减小,尤其是带电荷的配体。
Cu 2 2NH 3 Cu(NH3 )22
2
[Cu(
NH
x=[Ag+]=5.9 × 10-9 mol·L-1 同理可得,在[Ag(CN)2]-溶液中,
[Ag+]=1.0 × 10-22 mol·L-1 结果表明,水溶液中[Ag(CN)2]- 比[Ag(NH3)2]+更稳定
➢对于不同类型的配离子,只能通过计算来比较它 们的稳定性。
如 CuY2- 和 Cu(en)22+ 的 Ks分别为 6.0×1018 和 4.0×1019 ,表面看似乎后者比前者稳定,但事实恰 好相反。因为前者是 1:1型,后者是 1:2型。
由于NH3·H2O过量,可以认为
[Ag(NH3)2+] = 0.1 mol •L-1
而消耗 NH3的浓度为 0.1×2 = 0.2 mol •L-1 ,
故平衡时[NH3] = ( 1.0 - 0.2 ) mol•L-1
设 平衡时[Ag+] = x, 则有:
Ks
[ Ag(NH3)2 ] [ Ag ][NH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