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论文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论文]

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论文]

浅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要求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享用生活的行为。

所以,引导教师走出误区,让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使儿童在生活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

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

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论文]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论文]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服务生活为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说,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原本就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

新课标强调“课程是为了生活”,所以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

学生的品行、见识、修养等都是在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

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无声的表演》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们用行为和动作来表达思想,交流想法。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现实,在诸如人声嘈杂的火车站等不便用语言交流的场所,就需要用肢体语言、动作语言进行交流。

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生活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能体现出不同行为的肢体语言的场景,如:吃饭、看书、睡醒觉、借一枝笔等,让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动作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想,也可以以竞赛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加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也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偷,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的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让教学内容的设计真正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放心地让他们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应用论文

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中的应用论文

⽣活化教学在⼩学思想品德中的应⽤论⽂⽣活化教学在⼩学思想品德中的应⽤论⽂ 思想品德课是⼩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

从让学⽣掌握知识的⾓度来看,思想品德课的⽬的在于让学⽣掌握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从情感教育的⾓度来看,教师要提升学⽣的内在品德。

为实现这两⽅⾯的⽬的,结合⽣活,进⾏⼩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是⼗分必要的,以下就⼩学思想品德课程⽣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的教学氛围可以唤醒学⽣内在隐藏的情感,提⾼学⽣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激发学⽣学习的潜⼒。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学⽣的⽣活着⼿,构建⽣活中的情景,来引导学⽣学习,让他们参与到课程当中来,让学⽣从⽣活中增长知识,锤炼他们的思想品德情感。

⽐如,教师可以带领学⽣去逛商场,教导学⽣在逛商场时,在与⼈交流时要有礼貌,从这些⽣活的细节⽅⾯,引导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引发情感共鸣 ⼆、尊重学⽣,引发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在座位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很⼤的局限性,⽽且极易使学⽣厌恶学习。

教师必须转变这种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

尤其是现阶段处于课程改⾰的关键时期,强调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个学⽣都应该是课堂的主⼈,教师必须尊重作为个体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的⾓⾊,向学⽣传递知识。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讨论,向学⽣提供“农民⼯对城市的发展是否有利”这⼀主题,让学⽣分成⼩组进⾏讨论学习,将课堂交给学⽣。

这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会不断完善⾃⼰的观点进⾏辩解,有的学⽣会⽤⽣活中的例⼦作为⾃⼰观点的佐证。

在不断的讨论中,学⽣不断认识到农民⼯⽣活的不易和做出的贡献,在讨论中形成情感的共鸣。

通过讨论学习,全班学⽣达成⼀致的观点:我们应该尊重农民⼯,让他们在⾟苦付出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城市带给他们的美好。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既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学生生活中,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

随着“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师所接受,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经验和成长,是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其直接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间接目的是通过生活化教学实现每节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同时注重学生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

(一)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行为规范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规则的建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也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规则意识也是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若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远离生活,就会忽视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堂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少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将时政新闻、社会事件等,进行价值选择或者评价,能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掌握社会的动态。

将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者片段带到课堂中,学生能够立马产生共鸣,更好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可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得以实施。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生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我们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出发,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

1 培养参与意识,做到讨论明理。

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后,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允许“百家争鸣”,因为只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看法,才能了解他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在教学中“对症下药”,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有时往往会掩盖住学生思想成长的火花。

2 重视真实教育,做到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

”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重在以理服人,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在现实社会,老实人往往会吃亏”的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既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斥之为“无理取闹”,而是正视事实,肯定这位学生说的是真实情况,也肯定他爱动脑筋,积极参与,但要告诉他:现实中,诚实守信的老实人更能赢得他人尊重,失小利而得大成,并发动学生收集诚实守信使人获益的事例,以大量的事实来证明。

通过真实教育,让学生心悦诚服,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贴近生活实际,感受真实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

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为此,适应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德育教学方法。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回归生活再现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自己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使得德育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再现生活。

故而在教学《我懂事了》时,我设计了“小记者采访”的游戏,调查学生在家里、在学校里做过的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让一名学生当记者,对班里的部分学生进行采访。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记者说道:请问这位同学,你在家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在学校里做过哪些事情说明你懂事了,这样一来,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积极性大增,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氛围宽松而活跃。

教师引导提升,通过采访我知道了你们正在长大,越来越懂事了,比如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关心别人、变得勇敢等等。

这些事例都是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理解懂事的含义,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论文]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论文]

例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此,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童心出发,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研究现实、了解社会。

小学教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一、放低调子——目标现实化曾记得,上世纪90年代,少年英雄赖宁成了全国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可是事后有人站出来高呼:“这种不顾安全教育的盲目神化的道德教育真是我们需要的吗?”现在还有专家在说,如果按现行教材培养出来的不是“圣人”也是“完人”。

这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来说,是明显不适应的。

比如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道德要求,有些学生就提出疑问:“我为什么非要帮助别人呢?”“老师说得好听,他自己能做得到吗?”显而易见,很多学生在接受德育要求之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可能是一张白纸。

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小对孩子吹高调本来就不是一个孩子的本意所能接受的。

作为小学生,我们重要的不是培养他们成为高尚的“神”,而是让他们能成为社会接受的与社会和谐的人,一个既能为他人考虑也能关注自身幸福的全面的人,而不是一个高度无私而找不到自己的“道德空架子”。

再说了,一个高度神化的孩子——譬如赖宁,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二、量体裁衣——内容灵活性笔者发现有不少教育内容与现在的孩子教育是脱节的,比如以白求恩的故事来宣扬国际主义精神;以古老的神话故事“孝媳井”来教育学生敬老爱老;有的以城市孩子的生活为背景的教材,对山区农村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适当运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我曾利用全国人民对干旱灾区的援助等材料,这比教材中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再如教学《做一个诚实的人》,学生的头脑中已存在讲真话倒霉,老实人吃亏的想法,课堂上就要允许学生说出真实想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1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优秀获奖科研论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价值追求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社会现状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动机,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生活化的策略进一步优化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的认知,让学生在学习、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逐渐从内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实现思维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意义对小学生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引导,其目的在于树立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树立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更好地确保小学生德育、智育能力的双重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提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提高德育素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而在情境中开展模仿活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使学生懂得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打牢基础。

同时,这种情境化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一)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当前,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思想逐步增多,一些不当的语言、过激的行为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最终导致部分不良心理倾向的青少年发生犯罪行为。

而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可以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意识,达到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论文(全文)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论文(全文)

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论文小学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随着教学方式的灵活化进展,为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应将品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所谓品德教育生活化,即用通俗简单又注重体验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小学生,这样有利于孩子在点滴生活感受中塑造健全优质的人格,使品德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

一、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设计的创新性价值分析素养教育强调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进展,文化课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重点,高分数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形成健康的学习动机。

在生活实践中将抽象的品德知识具体化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所在。

知识源于生活,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解,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

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一些正义的行为进行模仿,使知识行动化,并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同龄学生行动起来,正面扩散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际效应。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品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把德育知识点渗透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勇往直前、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美化学生心理与人格。

所以,品德教育生活化会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吻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改变自己。

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生活实践,感悟德育精髓大量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了生活这一巨大的集合,对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径。

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设计,强调生活实践操作,让小学生全面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与学习德育知识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小论文范文十篇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小论文范文十篇

五年级品德与生活小论文范文十篇1. 关于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一个重要的品德,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诚实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信任,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诚实地对待他人时,我们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友谊。

此外,诚实还能让我们在研究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为只有当我们诚实地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时,我们才能得到准确的评价和指导,从而进步。

2. 友善与合作的重要性友善和合作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培养和展示的重要品德。

友善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友好和善良。

合作是指我们与他人合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友善和合作可以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争吵。

此外,友善和合作还能帮助我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3. 尊敬长辈和师长尊敬长辈和师长是我们应该培养的重要品德。

长辈和师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关怀。

通过尊敬他们,我们能够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并学会从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中受益。

尊敬长辈和师长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培养爱护环境的品德。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垃圾分类等。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爱护动植物,不乱扔垃圾,不乱破坏自然环境。

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

5. 珍惜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时间来提高我们的研究和工作效率。

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要把时间用于有意义的活动和研究。

珍惜时间不仅能够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6. 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一个重要的品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隐私。

不要偷窥他人的私人物品,不要散布他人的隐私信息。

尊重他人的隐私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的信任和尊重,同时也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

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论文【摘要】《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关键词】生活化经验行为升华提高回归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好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简析论文

⼩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 在各领域中,⼤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篇什么样的论⽂才能称为优秀论⽂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简析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摘要:作为⼀名⼩学品德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品德课与学⽣的⽣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有效⼿段、拓宽教学途径,不断挖掘更多富有⽣活化的教学资源,让品德课堂教学更贴近⽣活,寓教于⽣活之中。

这样也会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呆板,不再苍⽩地传授知识,⽽成为学⽣⽣活的实践场以及探究知识的实验室,让学⽣在⽣活化的课堂当中主动学习、掌握更多实⽤的知识。

关键词:⼩学思想品德;⽣活化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4-2377(2015)12-0126-02 如何让学⽣在⽣活化的课堂中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有效地跟⽣活结合在⼀起,是每⼀位思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现在所⽣活的环境,多指导学⽣从⾝边的⽣活着⼿,以实际⽣活为切⼊点学习品德知识,在⽣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励学⽣⽤⾃⼰的⼼去感受社会的正能量,进⽽再实现课堂教学的⽣活化。

让学⽣在学习中掌握认知⽣活世界的基本技能,⽽且学会学习,学会⽣活。

1⽣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随着新课改标准的不断深⼊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也要随之调整,课堂的主⾓也从教师转变成学⽣,在实际教学中,要发挥着引导者的作⽤,要突出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突出学⽣的主体地位。

将教学内容与⽇常⽣活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体现出教学中的⽣活化理念,将⽣活化的教学理念引⼊到课堂之中,也能加深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在思想品德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中内容对学⽣传授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模式单⼀,学⽣也⼀直处于单调、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式很难引起学⽣的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很难调动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了。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通用版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通用版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小学低段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通用版一、概念的界定(一)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二)小学生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优化教学过程,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过程。

二、品德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低段小学生的品德课堂需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践和探讨如何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一)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响,深入学生生活,联系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统观现行低段品德与生活的教材,不仅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更关注儿童生活体验。

如二年级下册《动物、植物与我们》一课,它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寻找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感受动物、植物和我们是一样有生命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导向,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关爱生命。

因此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以“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和一些动植物的特征”为内容,课堂上让儿童与动植物做朋友,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和喜爱动植物的情感。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开农场、养金鱼为形式,引导学生整理资料,并制作简单的动植物知识卡。

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又注意了全面落实,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较高,有效促进了“知行统一”。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灵活运用教材,让我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去选取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此,教师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的材料。

【2019年整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19年整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

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

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

而现在的一些思品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却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这样的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无法使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

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现实生活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发掘《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从而引领其教学回归生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热爱生活。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其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

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论文概要: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需要回归生活,具体的措施是首先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其次是要及时更新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能让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再次是要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化静为动,在生活中考察学生。

最后还要建立可量化,实际的参考目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若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在當前,虽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已经被众人认可,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要表现:首先是课时安排的比较少。

传统教育认为,思想品德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都无法正确认识思想品德在社会上的作用。

所以就导致了课程偏少,甚至在一些学校中还流传着主课副课的说法,思想品德自然是被视作是副课。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没有条件去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即便是开设了的学校,课程也非常少,一周仅有一两节,在众多课程中占比实在太小。

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老师,即便有,也是其他课程老师在兼任,一个年级基本上只有一个。

(二)思想品德脱离实际情况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务虚的教育,成果不会立刻体现出来,而是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现。

也正因如此,思想品德内容的建设一直很少更新,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极快,日新月异,在学校中学习的思想品德内容,未必能在社会上用到,即便是用到,也会产生别的问题。

比如说在前段时间被激烈讨论的碰瓷老人。

这与书本上的知识不吻合,一旦小学生遇到这种问题,很容易就会惊慌失措,对实践思想品德内容产生抵触心理,产生不良后果。

再比如,当前思想品德内容还是以实际生活为主,却忽略了网络这种虚拟生活中的品德,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现实生活虽然不是完全脱钩,但却不大一样。

在网络生活中如何保持品德,这是没有讨论和教育的。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凸现生活性特点的策略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凸现生活性特点的策略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凸现生活性特点的策略论文论文摘要: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注重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总结社会原理,进而丰富、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素养。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应结合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凸现生活性特点,借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诱发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品德教育。

论文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性策略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凸现生活性特点的策略,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学内容以生活背景为主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新课改的实施,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大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感受、领取其道德观念,进而来诱发自身情感的产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身的品德、观念。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将教材硬性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件,将生活与教材相衔接,帮助学生加深对品德课程的理解和认知,进而丰富学生内在精神的需求。

二、以学生生活背景搭建教学情境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环节,脑海中抽象的道理、原则和概念较为缺乏,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来搭建教学情境,借以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真正体会、了解品德规则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有童心、乐趣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以学生生活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尤其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许多实践性的'活动与学生发展都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富有道德观念的活动,借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那如怎样才能使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呢?
一、注意联系生活,让学生具备参与自身实践的能力。

首先,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仅仅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社会生活的要求和知识,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实践,发展他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过去,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书本为主体,而忽略了生活的实践和社会的实践。

人的知识、思想和抱负要经常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这才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自我实现的这种境界,要使我们的儿童的知识、观点、思想经常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着重提出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班内的学生,还可以将学生带出班级,乃至学校,让学生在校园内和更多的小伙伴交朋友,并且通过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体会到交朋友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虽来源于生活,但更注重体验,创造。

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

因此,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今年的九年级课堂教学中,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育内容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又要高于儿童的生活。

来自儿童日常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会不断引发出各种活动。

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想法非常感兴趣,而想法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进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

因此,教师要大量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时政热
点,采用时事演讲、课前5分钟新闻发布会、模拟答记者问、时事专题讲座、时事点评等形式灵活地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一些新闻人物、历史故事、熟悉的事实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外联在一起,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增强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小风车,让他们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

三、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

小学品德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

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交际。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发掘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表演,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体验情感,体会学习乐趣。

换而言之,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例如在学习《家人的爱》一课时,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家人与自己的照片,准备一个发生在家中的难忘的故事。

上课时,我又请来一些有代表性的家长。

首先开展”换爸爸、换妈妈、换孩
子”角色互换的游戏,从中发现爸爸、妈妈换得快、换得准。

接着让爸爸妈妈与孩子互讲对方的爱好,也发现父母知道得较多,较准。

为什么呢?请学生现场采访爸爸妈妈,得出结论:父母对我们更了解。

接着,让学生讲照片中的故事,让爸爸妈妈讲发生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故事。

让学生懂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这事,引导学生深情地对家长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爱!接着,引导学生谈谈应该怎样报答家人?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是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生活引进课堂,就会使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成为学生所喜欢的课程,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