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被采访者的姓名:解修彬(我姨夫)时间:四月四号地点:白旄镇

籍贯: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镇孙蒿科街居委会

姓名:孙福美学号:2011054424 班级:初教四班

白柳,俗称簸箕柳,学名杞柳,因柳条剥去外皮色白成了柳乡人的惯称。临沭白柳可以编成簸箕、箢子、圆筐、粮篓、提篮等。早年,农民编柳仅是为挣钱养家糊口。新中国建立后,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除继续编织传统产品外,又增加了“柳箱”、“工人帽”这一美观实用的新产品,销遍全国,编柳成为地方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年,临沭柳制工艺品打入国际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白柳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至今,以白柳编织为主的柳制品畅销欧、亚、非、北美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沭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 中国名特优杞柳之乡” ,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都”等称号。

源远流长的柳文化

临沭白柳是柳属的佼佼者。沭水河畔,绿柳依依,算是我国柳文化的发祥地。据《临沭县志》记载,本地栽植柳条始于隋唐末年,至唐朝“贞观”年间,农民们在柳条自然生长价值以外,发现它枝条柔软,剥去外面的绿皮,变得洁白光滑,可用来编织各式各样的器物。临沭白柳由于栽值的历史较长,品种丰富,有关柳的民俗较多。农家素有在河滩、沟旁、路边栽植白柳的习惯,谓之“插柳”,清明插柳的习俗至今还在临沭民间流传。另外有些地方“村亦柳名,人亦柳姓”。柳庄村以柳而得名,早年农历三月三逢“柳会”,农民把割下来的鲜芽柳,编织成样品,拿到集市上展销,供远方来的客人照样定购“ 新柳货”。再者,柳在临沭民间的典故、传说、神话故事及习俗也令人向往,柳编女、柳老庙、柳毅传书都与柳有关,还有传白柳是由一只小白兔变的。白旄镇柳庄村唐代贞观年间重修的柳毅庙,现存一楹联,上联是“胜迹溯泾阳尺书远寄片井长留直与洞庭山并峙今古”,下联是:“崇祠开沭左翠峰遥拱蓝波近映恍疑灵虚殿尚在人间。” 这里面“ 柳毅月下传书”以及龙女传艺的美妙故事流传千古。所以用白柳编制的团圆筐,又叫“泼儿筐”,既象征着夫妻团圆,和睦相处,白头偕老,又寓意生的孩子泼泼辣辣,结结实实。至今姑娘出嫁,父兄们都要用新白柳条儿,编一对银盆似的团圆筐和喜簸箕作为她们的嫁妆。

新中国建立后,使临沭白柳萌发新的生机;改革的春风,又让这些传统工艺推陈出新。聪颖而智慧的柳乡人精心制作的出口样品,取材广泛,多彩多姿,集实用、观赏为一体。其中,以花卉雀鸟、禽兽为题材的编织工艺品,鲜活可爱,很吊“老外”们的口味。还有用玉米皮、山红草、染色柳、蒸柳为原料,制作与柳文化有关的题材,如草、柳混编的“二龙戏珠挂帘”,染色柳制作的“百鸟朝凤壁箱”,芽柳制作的“鲤鱼”餐盘,就连汽车司机的座垫上也有柳制玉麒麟图案。很难想象,如此生动的柳制艺术品大多出自农村老艺人之手。如今,这些“小玩艺儿”早已登上大雅之堂,先后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国家轻工部“优秀产品金龙腾飞奖”,在每年的广交会及青交会上独领风骚。近几年,临沭有关部门努力发掘具有临沭特色的柳文化,专门建造了柳编文化艺术馆,不断组织艺术竞赛活动,选拔优秀人才出国传技表演。写柳、画柳、唱柳逐渐成为临沭文坛、画坛、歌坛的盛事之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多位中央领导到临沭考察,对临沭传统柳编艺术品大加赞赏。

“白旄柳编”曾艺传各方

白旄镇位于“白柳之乡”腹地,也是全县最大的白柳生产基地。当地百姓自古种植柳条,并有利用柳条资源从事柳编手工业的传统。该镇柳条品种有荣柳、笨柳、大稀叶、黄皮柳、二

柳、南柳、金钱柳等,尤以新二柳为当家品种。其特点是适于密植,所产条子细长均匀,瓤少皮厚,中孔适度,韧性强,硬度大,光滑少杈,色泽洁白光亮。白旄人代代植柳编柳,堪称沭河流域的柳编工艺之最。我国东北和南方许多地方的柳编技艺也大部分是从这里传去的。1998年,金柳村柳编高手张俊思,刘屯村全国劳动模范刘德全等甚至走出国门,分赴美国和日本传授柳编传统工艺。白旄镇的柳编工艺形成了白柳、红白柳、草柳、内销、外销等7 大产品系列,在制作上亦创出“拟物”、“混编”、“上漆”、“染色”等四大工艺特色。以“混编”为例,它是将柳条与木撑、柳条与草辫、柳条与腊杆,柳条与塑料花布等混编。其中柳条与木撑混编,是先将木撑钉成所需形状的框架,再沿框架编织柳条。这种产品棱角分明,整齐方正,坚固耐用,既有柳编制品的妩媚,又有木制品的刚正。柳条与草辫混编,借用草辫的质地形状,强化了产品的柔美和朴实的感觉;柳条与花布混编,既表现出自然与现代化的结合,又可以减弱柳编制品的硬度,以利于盛放蛋类玻璃体等易碎物品。“染色”是根据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审美趣味和柳编制品艺术表现的需要,给柳编的不同部位染上不同颜色,或艳丽、或高雅,有时还饰以梅花、菊花、紫荆、玫瑰花等造型,再使用压光漆或水漆合成的特殊工艺,使柳编制品显得美轮美奂,招人喜爱。

柳制品的系法是最原始的传统工艺,制作的原料主要是白条和麻线,线把条系住做成茬子,扎沿用藤条。运用这种编法织成不同形状的器物如圆筐、簸箕、箢子等。其中的喜簸箕、团圆筐,蕴含相知相爱、和睦相处之意,为柳庄所特制。早年编制的水斗打水、鱼篓打鱼滴水不漏,柳斗几乎家家都用。尤其编制的升,有升官发财的寓意,至今喜庆之日必用,也只有柳庄村才会制作。

如今传承陷困境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柳编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传承人逐渐减少,会使用系法编制的人年龄都在70 岁以上。究其原因,一是柳制品从业人员收入较低,部分巧手纷纷弃柳外出打工。二是传统系制工艺,需在潮湿的地窨子里编制,柳条才柔软不劈折,很多人受不了。

值得欣慰的是,临沭柳编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情况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市、县人大政协部门多次深入柳乡调研,市、县文化部门积极申遗,已有两人申报山东省传统技艺大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