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言文
大学语文诗词及文言文译文
大学语文诗词及文言文译文采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猃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桠。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春江花月夜》原文对照翻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苏显泽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之 《报刘一丈书》
苏显泽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之《报刘一丈书》
1、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时:时常、经常。
长想:长久或遥远的思念。
辱:是谦词,意味对方年长于已,这样是屈辱了对方。
馈遗:就是赠送东西。
益:更加。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门者:就是守门人。
甘言媚词:甜言蜜语。
袖:藏在袖子里,名词作动词。
私之:偷偷的给他。
刺:名贴、名片。
3、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
权门:就是有权势之家。
岁时:一年中的季节。
伏腊:伏祭与腊祭,前者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初伏。
后者指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岁时伏腊:指一年四季中的伏祭和腊祭。
一刺:拜谒一次。
经年:整年。
间:间或。
道经:途中经过、路过。
疾走:快步。
4、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见于:就是见……于,是被的意思,被……见,固定被动格式,译为因此常常不被长官喜欢。
大学语文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黄河北岸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
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允许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开始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如果凭借跑了五十步的士兵,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
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呀。
”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
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
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不耽误它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秋水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
大学语文文言文知识
翻译1.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议。
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2.神话和历史有什么关系神话传说只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演义而已。
神话传说:虚幻和虚构的.以神或人为主.带有阶级争斗性或人与自然的争斗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一》)有子说:“他为人敬孝悌卓著的人,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很少了;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学而·第一》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以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以正当途径得到它,君子宁可不摆脱它。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里仁·第四》)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第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而谨慎地说话,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第一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大学语文部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翻译:孔子说:“君子能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但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注释:“和”“同”是春秋时常用的两个概念。
和,谓和谐、调和,互相容纳、相互协调;同,指相同,同类,同一。
从人际关系来看: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相处,但不盲从、不苟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修正别人的错误意见。
小人尚利,利益一致时,看似趣味相投,沆瀣一气,一旦利益发生冲突,便互相抵触,甚至反目成仇。
从国家政治生态来看:“和而不同”强调多元共存,君王允许不同意见、不同主张的存在,虚心纳谏,广采符合民意和实际情况的谏言:臣下敢于触犯龙颜,大胆进谏,对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策略提出修正意见。
“同而不和”则无视客观矛盾的存在,行一言堂,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压制不同意见;而臣下为了迎合君王,也违心附和,讨好卖乖。
“和而不同”广开政治言路,使朝政沿着良性循环的道路走下去;而“同而不和”给国家的政治生活投下重重阴影,埋下重重危机。
对比的句式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论“和”与“不同”《左传》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②。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且:“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
和如羹焉,水、火、臨、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③,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④。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⑥,民无争心。
故《诗》日:'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⑦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⑧,以相成也青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成考《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参考答案:河伯、北海若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浚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们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不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一、选择题
1.《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 )
A.反对
B.赞成
C.无所谓
D.顺其自然
参考答案:A
2.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
A.庄子
B.河伯
c.北海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河伯与北海若
参考答案:C
参考答案:周;老子;老庄
3.庄子的主张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无为
4.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5.本文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与__________对话的寓言故事。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大学语文-记叙文(文言文)
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 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 形象的?
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 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18.*《张中丞传后叙》(重点课文)韩愈
韩愈:文学常识。
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记述南霁云及补记张巡, 许远的一些逸事,赞美了安史之乱时,抗击叛军的英雄,斥 责了一些小人对这些英雄的诬蔑。
二、学习要点
1.理解“后叙”的含义: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
二、《学习要点》
1.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郑庄公:工于心计,城府深陈,奸诈狡猾,虚伪卑劣。 共叔段:无知愚昧、贪婪狂妄,野心勃勃。 姜 氏:偏袒昏聩、以私情干政。
三、《疑难词句》
1.亟请于武公。(亟:屡次) 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避,躲避)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鄙:边邑;两属) 4.无庸,将自及。(庸:同用;及:延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聚:修治城郭,聚集
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
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二、《学习要点》
2.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
结合。 3.本文前部分是议论文,属于驳论;后部分是记叙文。 前部分驳斥从两个方面驳斥了对许远的诬蔑,从一个方面驳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 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诗经- 黍离1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2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3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
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短歌行曹操1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2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3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4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5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6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7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8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2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3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4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5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6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7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加点字: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穷尽。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被。
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危险。
4、拘于虚也。
——于:被。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夸耀。
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莫:没有谁。
7、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8、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中原地区。
9、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
10、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按照季节。
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
闻:学识,学问。
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
少、轻,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小看,轻视。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自我夸耀,自我赞美。
13、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转,转变。
14、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固,局限。
翻译: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2、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而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
4、计中国之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
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的读书人谈论道,是因为他们被受到的教育所局限。
7、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里的冰,因为受到了时令季节的限制。
《婴宁》——蒲松龄加点字:1、母忧之,醮禳益剧,肌革锐减。
4篇文言文 原文加翻译-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过程
4篇文言文原文加翻译-自考大学语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15篇电子版
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15篇电子版01《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其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
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夫子: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4篇文言文 原文加翻译自考大学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ﻫ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ﻫﻫ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ﻫ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而已,(逃五十步)也是逃跑呀。
”ﻫ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您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就不要指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可以吃不完;密网不撒向池塘,鱼鳖等水产就吃不完;砍木斧头按时节进入山林,木材就可以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是让老百姓养活生者、发送死者而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ﻫ“五亩宅基地,在上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服。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犬、大猪小猪的喂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文言文上善若水
大学语文新编第三版文言文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同水一样。
(2)所恶:厌恶的地方。
指低洼之处。
(3)几于道:近于道。
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大学语文讲人性的古文
大学语文讲人性的古文
《孟子·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秋水庄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自考大学语文文言文语句解释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3.直不百步耳。
(直:只)4.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仰视的样子)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停止;虚:虚空)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6.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9.拘于虚也。
(虚:居住的地方)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翻译: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
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
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
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
《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
’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庄辛说楚襄王·楚策《战国策》题解:庄辛是楚国人,楚庄王的后代,所以以庄为姓。
说(shuì),劝说,说服。
楚襄王,就是楚顷襄王,楚怀王的儿子,名横。
楚怀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秦国。
襄王不思发奋图强,反而亲信小人,荒淫自恣,结果遭到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
本文就是写这次大失败前后庄辛的两次谏诤。
文中用层层比喻说明了只图眼前享乐,对敌人丧失警惕,就必然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庄辛的论辩气势磅礴、立意高远,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论辩方法。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1、你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意思是州侯、夏侯不离你的左右)。
州侯,夏侯,都是襄王的宠臣。
2、车后跟随着鄢陵君和寿陵君。
辇(niǎn),上古指用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才专指君王坐的车子。
从(zòng),跟随,侍从。
注意:是鄢陵君等跟随楚王,不是楚王跟随鄢陵君等。
鄢陵君,寿陵君,也都是楚襄王的宠臣。
3、一味地放荡奢侈。
淫,超过常度。
逸,放纵。
侈,奢侈。
靡,浪费。
“淫逸”指行为放荡,“侈靡”指生活上浪费。
4、郢(yǐng)都,楚国的国都郢。
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5、老悖(bèi),年老而糊涂。
悖,惑乱。
6、还是认为这是楚国的不祥之兆呢?将,还是,选择连词。
祥,吉凶的预兆。
祅(后来写作“妖”)祥,不祥的预兆。
7、我的的确确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啊。
8、卒幸,始终宠爱。
者,代词,用在主谓结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衰,减 9、辟,躲避,后来写作“避”。
10、淹,也当留讲。
庄辛去之赵。
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
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
”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11、去,离开,指离开楚国。
之,往。
12、举,攻下。
鄢,在今湖北宜城县境。
巫,今四川巫山县。
上蔡,今河南上蔡县。
陈,今河南淮阳县。
按《史记·六国年表》,楚襄王二十年,秦攻取鄢;二十一年,攻取郢;二十二年,攻取巫。
襄王逃在陈。
没有攻下上蔡和陈的记载,和本文所说不一致。
13、留揜(yǎn),流亡困迫。
城阳,就是成阳,在今河南息县西北。
14、发,派遣。
驺(zōu),骑士。
征,召。
15、对这怎么办? 16、鄙语,俗语。
17、顾,回头看。
18、亡,失掉,丢了。
牢,这里指羊圈。
19、汤,商代开国之君。
武,武王,周代开国之君。
以,介词。
昌,兴盛。
20、桀,夏代最后的国君。
纣,商代最后的国君。
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21、等于说截长补短。
绝,截。
22、犹,尚且,还。
以,用,这里当凭借讲。
23、岂特,岂但,岂止。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24、独,副词,表示反问,略等于现代汉语的“难道”。
夫(fú),那,指示代词。
下文“不知夫”的“夫”同。
蜻蛉(líng),就是蜻蜓。
25、翔,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
乎,于,介词。
26、俛,同“俯”,这里指向下,与“仰”相对。
啄,鸟用嘴鵮(qiān)。
这里用的是扩大意,因为蜻蜓不是鸟类。
虻,小蚊(依王筠说,见《说文句读》“蝱”字注)。
27、承,接。
甘,甜美。
28、方将,正要。
调饴胶丝,调和糖浆,黏在丝上(绑在竿头,用来黏取飞虫)。
饴,糖浆。
胶,黏。
29、加己,加在自己身上。
仞,周尺八尺,一说七尺。
30、蝼,蝼蛄。
蚁,蚂蚁。
“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
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31、蜻蛉[的事]是其中的小事啊。
其,其中的,指代贪图享乐、放松警惕以致遭遇不幸的事。
32、因是以,如同这样呢(参用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
因,犹,如同。
是,这样,指示代词。
以,通“已”,句末语气词。
33、噣,啄。
白粒,指米粒。
34、栖,止息。
35、鼓,鼓动。
奋,振动。
36、公子,最初用来称诸侯的儿子,后来用以称官宦人家的儿子。
王孙,贵族的子孙。
37、左手把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拉紧弓弦。
摄,引持。
38、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类(類),当为“颈”字之误。
招,射的目的物。
39、酸醎,指调味的作料。
醎,同“咸”。
40、倏忽,顷刻,极言时间的迅速短暂。
据王念孙说,这句是衍文,因为前面已经说了“夕调乎酸醎”,就用不着再说这句了。
金正炜《战国策补释》认为这句应该在“昼游乎茂树”之上。
“夫黄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鳝鲤,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脩其碆卢,治其矰繳,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41、黄鹄(hú),俗名天鹅,像雁,但比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