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运动心率也叫靶心率,是指运动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心率,通常作为判断有氧运动效果的重要依据。运动时使心率维持在这一区域,并延续一定的时间,就会获得最大程度的健康和脂肪燃烧。
============================================
找到有利于心脏健康的运动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掌握好运动的“度”。三高人群锻炼中尤为重要的是运动心率,如果心率过高,会对身体健康不利,导致恶心、头晕、胸闷,糖尿病患者则会使血糖急剧降低,而且减脂效果也不好,心率低对身体没有危害,但是锻炼效果不好。当你开始运动之前,最好为心脏健康做个“运动设计”.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都有一个合适的心率才能达到较佳的运动效果,即确定下你的目标心率。
个人觉得,运动最高心率和静止心率来计算目标心率的方法比较科学,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是,有氧煅练的最适宜心率区间为最大心率的60~80%公式是::
最适宜运动心率=心率储备X(60%-80%)+静止心率.
*心率储备=最大心率FCmax-静止心率FCrepose
*最高心率=220-年龄(最高心率的计算只是一个基准值,实际上各人因为身体的个体差异和运动水平发展不一样,单纯根据年龄来计算的最高心率其实有不小的误差,其实相关的计算公式还有很多,但是基本都是以年龄为变量来计算的,计算结果的也都比上面那个公式的结果有+/-10次/分钟左右的误差。)
*静止心率=只要早上刚起床或者完全安静的时候量一下就知道了
*运动强度:
90-100%是最大摄氧量的最高强度运动
80-90%是无氧运动,训练目标是体能,速度和力量等
70-80%是有氧运动,训练目标是心肺功能和耐力
60-70%是体重控制运动,训练目标是一般的健身和燃烧脂肪50-60%是轻微活动,其作用只是保持身材或者运动前的热身
关于各个心率区间的状态和效果详解如下:
50%~60%:
运动出力状态:放松的简单慢跑,有规律的呼吸
效果:初始阶段的有氧训练;减轻压力.
消耗:脂肪和糖份消耗量均比较小.
典型运动:适量运动:简单慢跑,步行
60%~70%:
运动出力状态:舒服的速度;有点加深的呼吸,可以说话。
效果:心血管健康的基本训练;很好的恢复速度,体重控制。消耗:脂肪消耗最大, 糖份消耗一般
典型运动:跑步, 滑轮
70%~80%:
运动出力状态:中等的速度;说活有些困难了。
效果: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最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训练。
消耗:脂肪消耗一般, 糖份消耗较大
典型运动: 耐力训练, 万米
80%~90%:
运动出力状态:很快的速度并有一些不舒服;用力呼吸。
效果:提高无氧运动能力和极限;提高速度。
消耗:脂肪消耗很小, 糖份消耗最大
典型运动: 速度训练,400米
90%~100%:
运动出力状态:疾驰,不能长时间坚持;费力地呼吸。
效果:提高无氧运动能力和肌肉的耐受能力;提高力量
消耗:糖份消耗最大,基本无脂肪消耗
典型运动:冲刺,100米
举例来说,一个40岁的运动员的静止心率为60bpm, 为了保持他的竞技状态和控制体重, 就应该最有效地利用煅练来消耗脂肪, 他的优先训练区域是最大心率的60~70%, 计算方法是:
理论最大心率=220-40=180
心率储备=180-60=120
目标心率下限=120X60%+60=132bpm
目标心率上限=120X70%+60=144bpm
所以他的优先训练心率范围是132~144bpm
还有一个观点说,75%是无氧阈的临界心率,运动中超过75%的储备心率就是进行无氧训练了
===========================================
合适心率是个统计概念,个体是有差异的,所以不必盲从。调整心率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时运动当时的感觉,如果你在运动过后十分钟左右(不是绝对的)能恢复平常的心率,刚说明你的运动强度没有过大,心脏功能可以承受这样的运动强度。二是在锻炼后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有没有感觉很疲劳,体力没办法恢复,如果没有,那就说明身体的整体机能可以承受这样的运动量。如果感觉运动后的几天身体很疲惫,则需要减少运动量。
===========================================
博格法
系美国生理学家博格设计的一种体力自我感知表(简称RPE表)。见表2-1。
此法的优点在于可凭自我感觉控制自己的心率,并根据心率调整自己的负荷。其心率的计算公式是:
第一,表中6-13段用数码*10+20或30;
第二,表中14-19段用数码*10+10。
例如:锻炼时自我感觉“累”,表中数字为14、15,按公式二计算,此时心率为150~160次/分左右。一般说,最佳心率阈值在120-150次/分之间,正是自我感觉稍累和累的时候。
表4-2 体力自我感知(RPE)表
数码自我感知
6、7 非常轻松
8、9 很轻松
10、11 轻松
12、13 稍累
14、15 累
16、17 很累
18、19 精疲力竭
===================================
我这里有两个公式都是计算心率用的,很多文章用的也很乱,有的说用这个有的说用那个
第一个是
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x 强度百分比+静态心率
第二个是
目标心率=最大心率x 强度百分比
这两个公式同样是计算心率的,但计算出来的数值却有很大的差距。在相同强度百分比的条件下第一个强度要比第二个大。
我的问题是:这两个公式应该怎么用,在什么时候用?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有难度的,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都弄不明白。还好前几天有幸在一个学术会上遇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的王正珍教授,她给了我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下面我来共享一下。如果有误欢迎指正。
我们都知道一般人在进行有氧运动的时候控制强度都会用到上面两个公式,而很多人错误的认为第一个公式仅仅是一个更为安全有效的公式,其实不然。控制有氧运动强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最大心率百分比,一种是用最大耗氧量百分比,而最大耗氧量百分比往往要比最大强度百分比高10%的强度,就是说最大心率60%的强度和最大耗氧量50%的强度是相等的。而上面第一个公式计算出来的运动强度其实是相当于最大耗氧量的运动强度,因为加入了个人的静态心率所以安全性更高些,不过在设定强度时候就不要和最大心率百分比混为一谈了,否则在对特殊人群进行安排训练时很容易会出现问题的。心率区间和训练效果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