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

常志朗先生真传大成拳桩功练法大成拳浑圆桩此桩法是大成拳殊多功夫锻炼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不光是养生桩也是该拳的技击桩法,用它要求养生放松相对简单容易,但欲使求得技击之所需,就要求在其他技击桩法功夫精深后方可练习,大成拳功深者可以在任何一个装架中求得各桩架所应得之力,所谓大成拳只一桩一劲。
首先,两脚平行站立,二足略宽于肩,足趾似有抓海绵,身体略微后靠,周身含蓄,头部如有细线上拉之意,二手臂徐徐上抬到高不过眉低不过嘴处止,二手臂环抱于胸前,指尖相对,腕关节有外挺上提之意,腕部二大筋要挑起,十指指尖可微加用力,注意肩部尽量放松,不去想他,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松下来。
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二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此亦可谓桩功中之提顿。
身体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可意念双手臂间环抱二个气球,体会手臂挤压气球时一松一紧的感觉,不可真的用力,意念要总保持似有似无之间,细心体会手掌各指关节及腕关节开合的感觉,肩部要放松,身上肌肉一点力也不要用,要完全松下来,只用骨骼支撑着,筋逐渐地挑起来,站的肩膀松松,二手好象被线吊起来似的。
双脚可意念各踩一条船,或骑在一天长木头上,这样可迅速体会出夹劲,今后二腿轻轻一夹就有夹劲再加力还能夹,便松下来了,初学者站此桩有一定的体会后就可马上转入大成拳技击桩的练习。
熟练运用点重身松是大称拳法之关键所在,无论推,断手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推手中顶牛,以胳膊根赢人,这种以肌肉拙力相抗的运动不是中国武术,更不是大成拳。
推手是一个人武功整体水平的全面体现。
在双方推手过程中,小臂互搭,感觉对方的力的点上的变化,如果掌握了点重身松,则无论推断手都可发挥巨大威力。
经过点重身松训练,你的小臂分量极重,搭手时迫使对方肢体僵紧,而自身肢体保持放松状态,你的全部力量放在对方身上{不是身体的倚靠之力},这种力量靠胳膊的左偏右挂是化不开的,对方如拐棍一样地托着你,必然无法放松更做不出各种身体变化与发力,而你无论抖,放,拍,挂等都发放自如,从心所欲。
大成拳的主要技击身法训练和应用

大成拳的主要技击身法训练和应用
一、大成拳的主要技击
大成拳是一种以自愿参与者训练有气的国际武术。
大成拳的技击有:
1、肘撞击:将肘撞击到对手的腹部、胸部和背部,以击倒对手。
2、弓箭拳:用拳头以攻击的方式击打对手的眼睛、鼻子、下颌或对手的大腿。
3、揪劲拳:在对手胸口或腹部上用拳头或掌心揪劲,以达到停止或击倒对手的目的。
4、跌打: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用拳头攻击对方的头部、肩部等,以便用力击倒对手。
5、踢腿:踢腿时,用前腿把对方的腿踢断,并以另一条腿迅速冲击,以击倒对手。
6、扭腰技:用身体的力量将对手的身体扭转,阻止对手的攻击。
7、摔跤技:用头部的力量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将对方扑倒在地,以便击倒对手。
二、大成拳的训练
1、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拳击练习,提高练习者的速度、力量、技术和体力,使练习者对大成拳技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训练有步法训练、拳法训练、拆招训练、搏斗训练等。
2、拳击训练
拳击训练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是在拳击场上训练技击、应用技击的最重要处所。
拳击训练有形体训练、训练拳击技术、形体匹配等。
三、大成拳的应用
1、抗击
抗击是指在某一种攻击(含无武器攻击)的威胁下,借助大成拳技击和规则化,采取反攻,或以武器为手段,使攻击者被击晕、击倒等,从而停止攻击行为的行动。
2、防卫
防卫是指在受到攻击威胁的情况下,利用动作、姿势和策略,以及运用大成拳技击和规则化,组成一系列的减小受攻击者的损伤的行动。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王芗斋创立大成拳

天下功夫专栏52【编者按】自从王芗斋先生从形意拳创大成拳后,便有一颗新星闪烁于武坛。
经过第二代大师们的辛勤努力,大成拳不断得以发展与壮大。
尤其是20世纪末期,宗师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对大成拳的推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故被称为大成拳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有一位文武双全的弟子——李照山,更是堪当重任的第三代武学大师。
李照山因病与武术结缘,先后学习少林拳、太极拳、大成拳及多种健身功法。
在河南大学就读期间,他有幸师从王安平先生学习站桩功和五形动功。
1986年夏,他赴北京拜王选杰先生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大成拳。
他不但继承了大成拳的“七妙法门”(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而且在教学方法与拳法内容方面更有独到与创新之处。
他的速效式教学法既能使习者短期内掌握大成拳的基础练法,又可初步具有放人、抗击与防身自卫能力,又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他的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更是其毕生拳学结晶,以此法训练能使习者真正步入武学殿堂;为了使部分习者免于由站桩与单纯性试力所产生的枯燥感,他创大成拳健舞,还在原习五形动功基础上创新并注入了新的功法内容;为了使慢性病患者更好地得以康复,他依据大成拳的养生原理与按摩机理创编了大成拳临症康复法,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均有较好的康复疗效。
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拳学内容已形成了完整的拳法体系,这些体系虽仍然包容了“七妙法门”,但有别于单纯性“七妙法门”教学内容,故该体系被称为“李照山大成拳”。
应本刊编辑部之邀请,李照山先生将从本期起,在《少林与太极》系统介绍他的拳学体系,以飨读者。
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王芗斋创立大成拳从心意拳到形意拳提起心意拳或形意拳,了解的人不算少。
但说起大成拳,知者并不算甚多。
其实,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该拳系无套路拳法,训练特点很直接,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养生修为、劲力体验和单操应用方面。
这是大成拳的优点,但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缺点。
意拳(大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

意拳(⼤成拳)站桩换劲(完整版)清明节⽆花⽆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邻家乞新⽕,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魏野练站桩的⼈,常会有这样⼀种体会,当站桩真正进⼊状态后,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练完后,才发觉时间已过了很久,这是因为此时⼈的⽣理循环状态⾃然减慢,如同龟蛇的冬眠⼀般,并乐⽽忘时所致,国外称此为“钟慢效应”。
⼈在⽇常⽣活中,若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的这种“钟慢”状态,则⾃然会延缓衰⽼。
另外,从现代科学尚未能解释的另—个⾓度来讲,站桩功也是使⼈进⼊了⼀种特异状态,经意念⽽诱发出的特异功能虽尚有争论,但意拳(⼤成拳)站桩功对⼈体潜能的深层开发,并由此⽽产⽣的巨⼤能量,是武林中任何⼈⼠也不能回避和漠视的。
王芗斋先⽣创⽴的意拳(⼤成拳),以站桩为本,认为“⼤动不如⼩动,⼩动不如不动(蠕动),不动之动,乃为⽣⽣不已之动。
”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法,正是“不动之动”的根本体现。
意拳(⼤成拳)的站桩功可细分为两⼤类,第⼀类为浑元桩,⼜可称之为健⾝桩、养⽣桩,在拳术训练中,这实际上是⼀种“换劲桩”;第⼆类为技击桩,在拳术训练中,实际上是⼀种“摸劲桩”。
意拳(⼤成拳)站桩的以上两类功法,以第⼀类的浑元桩即“换劲桩”最为重要,它是意拳(⼤成拳)⼊门的关键。
“换劲桩”从养⽣健⾝的意义上讲,同传统的佛、道养⽣术及⽓功⼀样,均能起到养⽣健⾝、祛病除疾的作⽤。
但“换劲桩”⼜不同于⼀般的⽓功功法,它既不需意守丹⽥,或意守⾝体内部的某⼀部位,也不需⽤意念进⾏吐纳导引,更不⽤掐诀念咒或接什么宇宙信息。
意拳(⼤成拳)是在佛、道、儒、俗、医、武理论学说及养⽣健⾝术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华其精神,通过意念的假想训练,进⾏系统的体能开发,藉以改变⼈体内在机制。
在站桩中,“不期然⽽然”,丹⽥会⾃然⽽盈,经络⾎脉会⾃然⽽通,经过上万个练功者的实践检验,⼏⼗年来从未出偏,对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均有明显的疗效。
⼈体的体内循环机制,与其主观地控制或⼈为地限制它,不如良性地去诱导和开发它,以发挥其⾃⾝的潜在能量。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1. 玉佩式动作:1)缩足站立,两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五指半张,右手拳头置于左手掌心之上,双目注视前方。
2)稍稍倾身,下颌微收,舌抵上腭,两肘向外旋转,两肩下沉,脊椎挺直,腰腿自然松软。
3)两臂分开自然下垂,静气,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
功效:1)以玉佩配之,起增益健身之效;2)可缓解颈椎疲劳;3)增强心肺功能;4)增强腰部力量,维持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
2. 小梁杠1)立正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前方。
2)两手各自向后伸展,并向上举至头顶位置,手掌面相对,手指向上。
3)收回双手,置于背后,两手掌心相对。
4)交叉双臂,左手伸出,手指向上,右手手腕搭在左手掌心上。
5)向上举起左臂至最高点,收回两臂,恢复起始原位。
6)重复以上动作15~30次。
1)促进全身血液循环;2)增强脊柱及肌肉的柔软度;3)结合呼吸方法能对内臓有一定的按摩效果,达到通畅气息的情况。
3. 翻江倒海1)斜倚于墙角或门缝中。
2)左脚向外侧迈出一步,右脚保持原位。
3)上半身向左侧弯曲,右手置于脑后位置。
4)一侧完成后,换侧重褪。
1)增强腰和臀部的柔软性;2)锻炼腹肌及腰部力量;3)缓解肩部和颈部的疼痛。
4. 落地捶1)足立于肩宽,二臂五指张开向前。
2)右手向前捶地,左手保持放松放在臀部。
4)交替完成。
1)提高身体中心的平衡能力;2)增强颈、肩、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3)改善心血管健康。
5. 站桩练功1)双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拳置于耳侧。
2)上半身略向前弯曲,腰椎发力内收,双肩下沉,注意腰腹部微收。
3)两手向前缓缓推开,向外旋转,稍稍向下沉,同时用手握力贴住虚拟桩根部。
4)全身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保持15~30分钟。
2)改善所有部位的协调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3)调节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大成拳的实战技法大成拳自问世以来,其拳学理论、训练方法自成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成拳的实战技法。
欢迎阅读!大成拳的实战技法很多人把实作断手视为寻常之举,更有人大谈某武术家在打斗中把对方的牙打掉了三五颗。
其实,这在拳术层次中水平是相当低的,有功夫出拳接触对手体重能追出的人,被击中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偶见双方因琐事在街头发生争斗,一方以拳掌抡击对方头部,对方亦不过口鼻出血而已。
能把断手做漂亮的人太少了。
有幸与高手试试,或目睹一次便会眼界大开。
然而真正享有大名的武术家是绝不会轻易与人比试的。
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名拳师,在年轻人找上门来要求比试时,往往以身体早不如昔,因病已退出拳界多年为借口来婉言拒绝。
倘若有熟人带着进行友好的所谓听听劲尚可,如果不明来意,又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时的老拳师出手会使尽平生之力,为捍卫半生的荣誉,凭着丰富的经验,原地不动的三两下发力绝对相当重,因为他在撕扯中只有两三下的机会(这里所指的拳师,是真正掌握拳术整体性的人,那些摇头晃脑大谈拳理而从不起身小试身手的人不列于此)。
另外,同名气很大的武术家当众比试,绝无小说中所谓听劲一笑即分胜负或点到为止之说,当是举手不让步,抬腿不留情的。
一日,我的一位练了近三十年八卦掌的朋友神秘地对我说:“当年我师父讲,程庭华与人比武一招塌掌,打在对方肋骨上,对手当场口吐鲜血,功夫真是太深了。
”我真是哭笑不得,此绝对外行杜撰,不知此友是吹捧老先生呢!还是在糟踏中国武术。
像程庭华那样的武学大师,连芗老都有“余幼年时曾与程庭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之感悟。
何况程老先生那样的好功夫,一旦接触就会夺了对方的位。
从没听谁讲过芗老与人比试时给谁一记栽拳或圈锤的,如果那样,老生先晚年绝对放不了人。
拳谱曰:“所谓力者,天然涨成,其效用随年龄疾病而增减。
所称劲者则不然,由于多年苦练而成,其效用不因年事疾病而减退。
”有相当多的人是不适合做实作断手的,练功多年却在打斗中输给常人所说的“掼打”,这是功夫练错了,老师讲得太少了。
大成拳核心训练之四蓄力

35多练习者在站了一阶段矛盾桩后,胳膊会有发紧、发胀的感觉,有些人甚至出现站桩时间缩短的现象。
有的练习者对此感到困惑,以为是自己练功出现了偏差,因而不知所措,更有甚者干脆停止了站桩。
实际上这是聚积力量的过程,各局部的肌群有了相当的收缩后,就会发生成片的通连,最后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收缩感觉。
这种感觉达到一定程度后,练习者只要稍微放松一下身体,就会出现整体性的松沉和收缩。
此时,练习者的身体好像一块巨大的肌肉,能同时收缩以产生非常充实而又强大的力量。
至此,练习者达到了力量的圆满阶段。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江河涨满了水(图2)。
力量的圆满阶段又可称为“内整”阶段。
所谓“内整”,就是整体性的肌群融会贯通。
此时,练习者随便做一个胳膊的伸缩动作,虽然从外表来看可能没有多大力量,也没有整体性的特征,但作用于对方后,对方仍会感到有很大力量存在。
这是因为练习者虽然只是肢体的局部作用于对方,但其力源则来自肩部、背部、腰部乃至臀部的肌群收缩,这种收缩再通过内传导而贯通于手臂,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量作用于对方(图3)。
“内整”的过程亦是“大鞭体”的形成过程。
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人体的很多运动都符合“大鞭体”运动的特性。
我们把人体比喻为鞭体,臀部作为鞭根,手腕部位作为鞭梢。
臀部的肌群比较丰厚,可产生很大的动能,但其运动速度不会太快;手部肌肉的质量较小,但其运动速度很快。
当臀部的动能传感到手部后,可使手部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从而产生很大的打击力。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人手里拿着一颗子弹向另一个人身上扔去,这样是很难使子弹穿入人体而令其毙命的。
但是,如果子弹是通过枪膛射出的,其威力就要大得多。
这就是速度的作用(图4)。
在聚积力量的过程中,为了继续强化松沉的效果,同时也是为了继续感知劲力的动态性,练习者仍可适当地进行动态动势和检验性的松沉体验。
随着力量的聚积,反过来又会加强松沉的效果;松沉的增强又会促进力量的聚积。
松沉和聚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作用。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又称意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内家拳。
此次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是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欢迎阅读。
一、站桩(一)浑元桩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如抓球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武术气功本一家,可叹后学习练差,内外兼修含奥义,艺高体健气伸发(形意拳名家马礼堂诗一首)得意忘形勾心斗角(大成拳明家刘新军论站桩)大成拳七妙法门大成拳的七妙功法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等七种锻炼方法,也就是以站桩为主,佐以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
称为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以上七个锻炼步骤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果单纯以力的角度来讲,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由推手而懂,由实作而知变化,由试声而固元气。
总之,只有通过对“七妙法门”系统学习,力量才能笃实。
大成拳的另一个特点是医疗保健、养生强身、技击实战融为一体,以站桩不动为其基本锻炼手段,没有固定不移的套路和招法训练。
大成拳站桩锻炼原则,以求物为目的,以“站桩站桩,体认功能,收视听内,训练神经。
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为基本学说,它与《管子》的“毋先物动、毋代马走、毋代鸟飞”的三毋学说及《老子》的“独立不改”和《黄帝内经》的“独立守神”等学说是相吻合的。
养生桩歌两脚平站腿微屈(曲),松静安详要调息,气沉丹田须自然,松圆常圆是根基。
(王永祥)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wyx)浑圆歌(wyx)三圆:松圆→常圆(经常松圆,指球体--丹田气)→实圆(浑圆一体)欲求浑圆气充足拨水试力最为先树木立基根生地再把六面争力添三个争力要单做然后组合成浑圆大成拳的基本要求静中求松,松中求整,松中求紧,松紧结合。
静—松---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全身,法合自然。
习拳入手之法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气、法、声之运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
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漂摆无定,唯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
又浪中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站桩修炼站桩开始仅为意念诱导,也就是用意不用力(松圆),--------站桩时意的训练:开始站浑圆桩时,只要求单一的设想,把树:推、拉、提、栽、开、合等,有了初步感觉,确实有棵树推不动,拉不动的意境存在时,进一步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往前一推,或刚想栽下,有把它横着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一拉。
到了高级阶段,应有一种模糊感觉,又想扒开,又想合上,又想拉又想推,又想提,又想压,结果什么也不想,又什么都有那么点意思,又都什么也没有的感觉,其结果培养出来的感觉是:不碰上什么也没有,而在哪碰上,哪儿就有的感觉——“四如之境”。
会游泳的人正因为忘记水的存在,才能悠然自得(松→圆)经常进行意的假借训练则很快进入松圆状态(常圆),日久功深,意到力到,有感皆应,一触即发,放人丈外(实圆)练习浑圆桩的基本要点:(头正、目直、身庄、气静。
恭、慎、意、切、和)(恭则神不散,慎若深渊临,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圆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1.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总体而言,不外有如下四大方面:放松-入静-姿势配备-意念假设的要领。
这四个方面也是站桩的程序,站桩时首先放松入静,感觉一下各部分的姿势是否合适,然后进行合适的意念诱导(恭慎意切和)2.精神集中:(思想意念集中)先要凝神定意,目光远望,默对长空,扫除万虑。
周身放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浴)3.身体有飘浮感,内外放松,四肢百骸及内脏无处不轻松舒适。
呼吸自然(胎息--细、匀、慢、长)。
4.除此以外,衣着合体,薄厚适度,不饥不饱,练功前排除大小便,运动量要合适。
5.姿势配备:涵胸、拔背、肩撑、肘横、吊顶、提肛、裹裆、护臀意念假设:水浴假设、淋浴假设、蚁行假设、浮云假设、融化假设、充盈假设。
应敌假设、抗击假设、冲击假设、闪击假设。
矛盾假设、牵挂假设、螺旋假设、穿透假设。
技击桩1.技击桩经过锻炼后,可有如下进展:2.使精神凝重浑厚,忘我无惧,斗志昂扬,大有挡之即摧之慨,3.具有平衡守中的匀整,浑圆一体的浑圆力,也就是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地发出最大的力量锻炼神经,反应灵敏,只有这样力的发出才迅速刚劲。
一.技击桩的三项基本要求1.全神贯注(精神内敛),周身放松(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呼吸自然:站桩时使用胎息。
2.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目的是应敌时能全神贯注,从容应变。
3.要求身体放松,目的是因为一般人在精神集中时,常常不自觉地随之用力僵滞,所以练时要相应放松,这样才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呼吸通畅(技击时使用自然呼吸),体力才能持久。
1.二.技击桩的一般要领2.站桩时首先要精神放大,设想自己身如参天大树,昂首站立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
3.用意联想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以本身为中心时刻防御着它们的进攻,练时要形松意紧,周身关节都要形曲力直,不要有绝对力量,骨缩筋伸,即所谓“筋有力而骨藏棱”。
头顶好象有细线系着,腿的四周好象有东西支撑,顶心暗缩,六心归一,周身鼓荡,内外牵连,摧挽不动,稳如泰山,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意,肩要撑、肘要横,撑抱互相作用,力量的分配要撑三抱七,胸窝微收,背紧胸松,小腹松圆,周身大小关节无处不屈,曲折处都象有力牵引,整体要有撑裹回环旋拔不一之意,全体收敛,毛发森立、直竖如戟,若如临大敌,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综合上述,通过技击桩的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强化浑圆力,即上下、左右、前后平衡匀整拳术专项力量,外形为副,意念为主。
三.试力的基本原则习拳首在明理,明理而笃行,方可习之有成。
芗翁曾云:试力时要有敌情观念,以意为主、假想假借,不要把试力弄成其他拳术的套路趟子那样,那样以来在心理上就形不成条件反射了。
试力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力试出来,二是通过天长日久的假想假借,在心理上形成条件反射。
一句话要做到意到力到。
站桩有了初步感觉后,就必须进行试力,修炼者切不可忽视“试力”这个环节。
“试力”应从单一动作开始,从单一动作种求取精、气、神之味。
试力是通过手足在一定范围运动,而将桩的范围扩大,(初试时动作要慢距离要短,越慢越短,才能试出整劲来),从而体会自身变化,练习各项力量,以期在技击中学以致用。
站桩只有配合试力练习,动静相间的效果才会明显。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看作是一种试力。
按照站桩---1.初练试力时,可以先用手去感触手外的阻力(二争力)(拳劲,大成拳中称为物,太极拳中称为气),手的感觉灵敏,试力即先由手入手,待手对外界的阻力有所感觉后,就用与手相当的力量与之应合,这样做自然无过亦无不及,正当火候。
手上的感觉越来越浑厚,逐渐用全身去试,接着两手、两臂与头、脸、脚、颈之间的争力以及肢体、身体之间与周围空间的争力逐渐产生。
开始是从两手指端感应明显表现出来,两手之间有一种既吸引又排斥的感应,接着是两手、臂与胸腹部的感应,然后手、臂、胸、腹和空气之间有一种微微的感应力,进而上下、左右、前后、身肢与周围空间都有一种轻轻的、吸引力、摩擦力,此后只要稍加注意脚与大地之间的争力,进而体会整个身体与大地既吸引又排斥的感觉,意不可执着,若有若无,否则易使肢体僵化。
试力时要求身体平衡匀整,骨骼支撑、关节松灵、筋肉弛张,有似松非松之意(,全身上下无不松快而又无处不争),运转要缓慢,欲动又停,停又欲动,无过无不及,象抽丝一样,不可停滞,做的时候还要动一处为全体动着想,即所谓“一动无所不动,动犹不动(蠕动)”,而且愈慢愈好。
2.进一步则要求在微动中求速动,动作越细微,神越要宁静集中,力量则自然越浑厚,意念要不断,全身要自然,身体各部所有的动静都由一个意支配,最后连“试力”二字也不存意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试力的作用,(身体与外界发生牵挂,精神放大,提挈天地,也就是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即前人所谓“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无心中操持”之意,3.初习试力要用意不用力,试力时神态犹如“风中旗,浪中鱼”空中旗飘摆无定,唯风力是应,渊中鱼形似微动,实则因浪所动。
4.试力到精熟阶段,意到力到,进一步则意力不分,再往后则训练大动、小动、快动、慢动都要试练,各种节奏都要体会,而且要打乱顺序,以接近实战需要。
在练习中更要体会周身是否舒适得力,假借是否能够成为现实,意力是否能随机随势应感而发。
(浑圆)四.摩擦步:提(膝盖)趟(脚)扒(脚趾)缩(脚心)1.五.力的来源2.意拳发力来自意念假借,所导致的神经激发状的某种意境,以大无畏精神与之拼搏。
3.后足蹬地4.互争:上下争力最重要。
周身鼓荡(全身肌肉的收放和意力的后倚和前撞)推手的原则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串) ,气宜鼓荡(气贯四梢),神宜内敛(息息归根)(以心行气,收敛入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运动似猫行,运劲似抽丝,身形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气贯四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而不利,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处不争),总须完整一气,前进后退,乃能得机得势,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若山岳,动如江河,运劲如百炼刚,何坚不摧,一处有一处虚实,勿令丝毫间断耳。
处处都有虚实,撑三抱七,周身节节贯穿,,周身浑圆无尖,虚灵守默,机变无形,应感无穷,如浪中鱼,似风中旗,行云流水。
(此处讲的是在运动中如何保持“整”)。
双推手歌两臂相搭点相连守中用中瞬息间神经反应贵神速浑圆一体气为先(wyx)1.守中用中:2.双手的变化:在初级阶段有严格的规定,高不过眉、低不过膝,左手不到鼻右来,右手不到鼻左来,向外推不逾尺,向怀抱、不粘身。
3.推手目的:控制自己的平衡,而破坏对手的平衡。
平日试力和走摩擦步的基本功。
一.守中用中:就是保住自己鼻子这一中线步受侵犯,无论对方怎样进攻,一定要把它的力量拨转到自己中线两旁数寸之外。
与此相反,在推手时时刻刻总有一手直指对方口鼻部位,意如牵牛,任我所为:“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
二.全身之法:整体协调问题。
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
非外形相对谓之合。
也就是浑圆,由站桩、试力去求取。
三.辨证原则: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送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吞吐。
四.节、点、面、线法则:形曲力直力学原理1.杠杆原理的应用: 1 )搭手用前臂后段搭对方前臂前段。
搭手后,甲的手臂比较靠近自己的身体(不可粘身)而乙的手臂前伸较长(出尖)则甲较乙有利。
2)在推手过程中,无论在上或在下,要想改变形式或进或退,都不能以手臂直推、直拉、直压、直抬,因为这样产生的力量是平面上的绝对力,不是平衡匀整的完整力量。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关节的曲折作相反方向的杠杆运动,这也是把前臂看作是一根撬棍,把双方两臂交叉点作为支点,利用身体的重量或大腿的蹬地反作用力作为力点,来完成臂的杠杆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