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合集下载

要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要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要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首先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囚徒困境。

如果两个人都选择不招供,每个人最多只坐两年牢,时间损失最小。

但两名囚徒在不能串谋的条件下,谁都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选择,我们知道两个囚犯都是自然人,都有私心,每个囚犯都以追求可预期的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那么选择不招供的策略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所以他们都会选择占有策略,那么就是招供,这样不管对方做出什么反应自己都不会吃亏,所以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来看,虽然两败俱伤,但每人都招供是这次博弈的均衡解。

可是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两人都选择不招供,则时间损失就会最小。

那么要走出囚徒困境,首先,要懂得合作,合作才能共赢,囚徒困境问题在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而人们往往只会以自我为重,所以得到的比失去的少了许多。

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冲动化为理性,三思而后行,找出能实现共赢的路子。

博弈各方必须尊重对方的合理利益,通过利益分享创造多赢,并使合作长期化。

在生活中,一般人的思想都是:自己如何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当事人双方都这样想,那么就会陷入囚徒困境,使自己处于劣势。

我们要以长远的目光来看问题,不能鼠目寸光,现在社会所追求的是共赢,是更深更远的合作;其次,外部制度环境建设十分重要;在存在着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或产权关系不明晰的现实社会和经济中, 人们有可能通过转嫁成本和凭空受益去实现个人所追求的成本更小、收益更高的目标。

而如果人们不需要承担他们应该承担的成本, 不能获得他们应该获得的利益, 就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或者说, 交易的结果可能使交易一方或多方受损。

这就使得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发生了冲突;再次,可以设立附加的可置信承诺;最后,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囚徒困境"的另一个罪魁祸首,所以应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消除博弈各方彼此间的不信任感。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共品的提供:如果是公共走廊过道上的灯坏了,就很长时间没人理,每个人都有能力更换灯泡,但大家都在忍受黑暗的痛苦,都想着等别人花钱自己搭车应试教育:几乎所有的教育学家都明白我们的教育过于侧重应试教育,这样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但是现实是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素质教育可以被学校选择,但是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囚徒困境是一种博弈论中经常出现的情形,它描述了两个合作囚犯在被分开审讯的情况下面临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囚犯都面临着合作和背叛的选择,而他们的最终结果又取决于对方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不仅仅存在于刑事案件中,也存在于商业竞争、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如何破解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首先,建立信任是破解囚徒困境的关键。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之间缺乏信任,这导致他们往往会选择背叛对方,以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信任同样是破解囚徒困境的关键。

只有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才能够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因此,各方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努力去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不是陷入相互猜疑的怪圈之中。

其次,加强沟通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重要手段。

囚徒困境的产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当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时,很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产生。

因此,在面对困境时,各方应该加强沟通,及时交流信息,消除误解,寻求共识。

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才能够找到最适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从而打破囚徒困境的局面。

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破解囚徒困境的关键。

在囚徒困境中,囚犯之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导致他们往往会选择短期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长期合作带来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各方共同合作,共同谋求长远利益。

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地破解囚徒困境,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最后,建立良好的制度约束也是破解囚徒困境的重要手段。

在囚徒困境中,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囚犯往往会选择背叛对方,以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约束,约束各方的行为,防止其陷入囚徒困境的怪圈之中。

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约束,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囚徒困境的产生,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包括建立信任、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建立良好的制度约束。

浅析“囚徒困境”模型中的“理性”假设

浅析“囚徒困境”模型中的“理性”假设

浅析“囚徒困境”模型中的“理性”假设“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造成了严重挑战。

认为“囚徒困境”中之所以出现表面的理性冲突是因为囚徒并非真正理性,之后笔者试着给出了两种可以化解这种冲突的方案:一种是改变博弈的理性选择方式,一种是集体理性工具说或集体利益幻象说,这一过程构成笔者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反思。

标签:“理性经济人”假设;囚徒困境;个体理性;集体理性引言“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它为构建精致庞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一个公理化的起点。

在以此为前提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它也遭到了众多批判和质疑。

195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克(Tucker)教授提出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对这一假设的有力冲击。

在这一模型里,每个囚徒都是“理性的”,而且他们也都知道对方是“理性的”,每个囚徒都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是理性的“占优策略”,而结果对每个人而言却都是次劣的,对集体而言则是最劣的[1],这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逻辑结果,即个体理性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的自然结果即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促使笔者思考,或者是研究者们在这一模型里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理解有偏差,或者是这一假设本身即有暗伤存在,囚徒博弈只是帮助我们发现了这一点;或者是这一假设根本不适用于分析该模型中囚徒的策略选择行为,这一点显然是试图逐渐扩张到解释预测一切人类行为的帝国主义经济学所不愿意承认的。

而笔者深信,每个囚徒可以选择的“沉默”(合作)与“坦白”(背叛)两种策略不可能都是不理性的,至少有一个策略是相对最为理性的;同样,仅有可能出现的四种结果(最优,次优,次劣,最劣)也不可能对于每个囚徒而言都是不理性的,至少有一个结果是相对最为理性的[2],在模型中如何使理性的策略与理性的结果统一起来,即实现手段理性与目标理性的统一,这是理性的任务。

一、“囚徒困境”及其出现的原因分析“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塔克教授提出。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理解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前提下,个人的自私选择,会导致社会集体利益最大化。

然而现实真的如亚当·斯密所想的一样,个人理性会导致集体理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中吗?如果放在书面上,每个人都会堂而皇之的说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然而一旦放在哪个人的身上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与亚当斯密恰恰相反的结论,个人理性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国民一家亲,而是集体非理性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务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务;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务”。

这句话足够说明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实际上,囚徒困境正是个人理性冲突与集体理性冲突的经典情形。

当甲乙两名囚徒面对坦白与抵赖两种选择时,他们最终的选择都是坦白,因为坦白是甲乙两人的最佳选择。

然而在令一方面,如果两人都选择抵赖,各判1年,显然比都坦白要好,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这种选择不满足个人的理性需求,每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心理将于集体效用最大化产生冲突。

所谓个人理性就是个体人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集体理性追求的是效率,稳定,公平公正。

同时集体是众多个体组成的,当集体利益不能包容个体利益时,个体利益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大的矛盾,尤其是个体成员多到无法协调而导致获取对方信息代价太大,个体必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互相不信任,导致决策的不合作。

上述解释也就是个体的理性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的原因。

现今社会中每个人都如囚徒困境中的两个人一样,不断努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谁都不会愿意吃亏。

比如大学馆占座行为必然会导致早起、排队的现象发生,一个人占五六个座位甚至为座位打架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占座导致的结果就是个人理性得到最大化,然而当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时,往往最遭殃的会是集体利益如自习效率低下,自习室资源浪费。

管理学定律囚徒困境

管理学定律囚徒困境

管理学定律囚徒困境管理学定律:囚徒困境管理学定律是在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

其中,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学定律,它描述了合作与背叛之间的困境和抉择。

囚徒困境是在博弈论中提出的一种经典问题,常用来研究团队合作和个体选择。

假设有两名嫌疑犯被警方关押,缺乏证据来定罪。

警方分别与两名嫌疑犯进行独立审讯,以期通过嫌疑犯的供词来定罪。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果两名嫌疑犯都保持沉默,警方只能以较轻的罪名定罪,而如果其中一人选择供出另一人,供出者将得到豁免,而被供出者将面临较重的罪名。

如果两人都供出对方,那么都将受到更重的罪名处罚。

在这个困境中,囚徒们面临了两种选择:合作或背叛。

合作是指两名嫌疑犯都保持沉默,以追求较轻的罪名。

背叛则是指一方嫌疑犯选择供出对方,以获得豁免。

然而,如果双方都背叛,就会陷入囚徒困境,造成双输的局面。

囚徒困境的精髓在于,个体利益最大化与整体效益之间的矛盾。

如果每个囚徒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理性的选择是背叛。

因为无论对方合作还是背叛,背叛者都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但是,当每个囚徒都采取个人最优策略时,整个系统的效益会受到损害,双方都将受到较重的惩罚。

囚徒困境在组织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企业合作中,团队成员需要克服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如果每个成员只追求个人利益,可能会破坏团队合作,导致整个团队效益受损。

而当每个成员都能够退让一些个人利益,保持合作,整个团队将能够共同获得更好的结果。

为了在囚徒困境中获得最佳解决方案,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管理者应该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励个体为整体利益而努力。

这可以通过设定个人和团队绩效指标,并与奖励机制相结合来实现。

其次,管理者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团队成员明确整体目标,并能够共享信息。

这可以帮助提升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共识,加强协同合作。

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培养团队文化和价值观,强调合作、信任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

走出囚徒困境的方法走出囚徒困境是囚徒困境理论中的一种博弈策略,目的是通过合作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囚徒困境中,两名囚犯面临着合作与背叛的选择,而他们的选择会影响到自己和对方的利益。

在博弈中,囚徒之间往往会因为互相不信任而无法合作,导致最终双方都会选择背叛,得不到最优利益。

然而,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尝试走出囚徒困境,实现合作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1. 互信建立:在囚徒困境中,缺乏互信是导致背叛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建立互信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可以通过多次合作而逐渐建立互信,或者通过个人交流和沟通来减少误解和不信任。

2. 共同利益的确立:为了走出囚徒困境,双方需要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

只有意识到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才会更有动力选择合作。

因此,需要明确表达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激发囚犯们的合作动机。

3. 合作约束的设立:为了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可以引入一些合作约束。

例如,设立一个规则或约定,双方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在确定的条件下共同决策。

这样可以提供一种制约机制,减少背叛的可能性。

4. 长期思维:在囚徒困境中,双方往往会陷入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思维,导致最终陷入困境。

通过引入长期思维,囚犯们可以意识到合作的长远好处,从而更有动力选择合作。

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囚犯们意识到合作的长远利益,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5. 多次博弈的机会:为了增加合作的机会,可以提供多次博弈的机会。

通过多次博弈,囚犯们可以逐渐建立信任,积累经验,并且有机会改变策略。

多次博弈可以为双方提供尝试合作的机会,从而逐渐改变困境。

6. 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引入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可以促使囚犯选择合作。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对合作行为给予积极激励;同时,对背叛行为进行惩罚,以增强合作的动力。

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可以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帮助囚犯们走出困境。

总的来说,走出囚徒困境需要通过建立互信、确立共同利益、设立合作约束、引入长期思维、提供多次博弈机会以及引入外部监督与奖惩机制等方法。

囚徒困境的论文

囚徒困境的论文

走出“囚徒困境”囚徒困境作为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范例,其博弈理论逐渐被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所重视,辩证的看待这一研究现象,是促进人们深入研究相关社会现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路劲和方法。

一、囚徒困境经典案例分析囚徒困境的内容是这样的: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举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2年。

用表格概述如下:们各自都有“不坦白”和“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因为这两个囚徒被隔离开,其中任何一人在选择策略时都不可能知道另一人的选择是什么,因此不管他们决策的时间是否真正相同,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的决策看作是同时做出的。

博弈的结果是:由于这两个囚徒之间不能串通,并且各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会顾及同伙的利益,双方又都不敢相信或者说指望对方有合作精神,因此只能实现对他们都不理想的结果(各判2年),并且这个结果具有必然性,很难摆脱,因此这个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基于个人理性的正确选择会降低大家的福利,也就是说,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帕累托改进得不到进行,帕累托最优得不到实现。

但是这样的分析是基于单次博弈的基础之上,而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会被反复的进行,因而没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二、类似囚徒困境的经典案例分析在现实生活当中,信任与合作很少达到如此两难的境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合作”都是一种随处可见的现象。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

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两个合谋犯罪的人被警察抓住,关在两个单独的牢房里,无法互相交流。

警方给了两名嫌疑人三个选择:一是两人都没有交代罪行,根据掌握的证据,各判两年;二是两人都坦白自己的罪行,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和新坦白的罪行,可能判四年;第三,一个什么都没坦白,另一个罪犯选择背叛搭档,坦白自己的罪行。

认罪立功,当庭释放。

另一个将被判六年。

从共同利益出发,两个嫌疑人都守口如瓶,共同掩盖罪行,才是最好的结果。

他们每个人只在里面呆两年。

但从个人利益来说,你肯定是希望自己认罪,而你的同伙什么都不会告诉你,这样你就无罪释放了。

从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但是,每个人都会这么想,都会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终两人都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但都没有被判无罪,加重了罪行,被判了四年。

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最终的结果是没有人获利。

对个人来说理性的决定对集体来说是不理性的。

在商业上,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创业,大家激情澎湃,勇往直前,企业利润蒸蒸日上。

不能长久;在利益面前,一些人开始盘算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于是,相互怯懦、荣辱与共的创业激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团队之间的猜忌和内斗。

企业的经营也停滞不前,甚至分崩离析。

最终,短期内可能会有人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集体利益严重受损。

长期来看,即使是那些短期可能盈利的,长期收益也会缩水甚至消失。

个人所谓的理性选择,导致集体利益的损失;如何解决囚徒困境,促使我们选择合作,在集体层面做出理性决策?密歇根大学数学心理学教授拉波波特发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策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具体来说,有两个步骤:1.一开始,选择合作。

2.在后续的沟通中,你要像他上次对待你那样对待他。

这就是所谓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这个策略和对方互动几次之后,对方就会开始主动选择合作了,这就是囚徒困境的破解。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

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浅析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电信学院15211082杨哲一.囚徒困境的基本概念“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二.囚徒困境的意义囚徒困境指出市场是残酷的、无情的。

你不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追求效用最大化,你就难以存活下去。

同自然界“物竞天择”一样,从这个方面讲,人类社会似乎是一个“利”者生存的社会,没有利润,企业生存不了,工人存活不了。

所以,自利的原则还是存在的。

不可能使得最终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说人们不想最大化其利润,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不一定能导致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囚徒困境”就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典型。

它揭示了非合作的自利行为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前景。

三.生活中囚徒困境博弈①公共设施修建的囚徒困境设想有两户相居为邻的农家(双方都是理性人),十分需要有一条好路从居住地通往公路。

修一条路的成本为4,每个农家从修好的好路上获得的好处为3。

如果两户居民共同出资联合修路,并平均分摊修路成本,则每户居民获得净的好处(支付)为3-4/2=1;当只有一户人家单独出资修路时,修路的居民获得的支付为3-4=-1(亏损),“搭便车”不出资但仍然可以使用修好的路的另一户人家获得支付3-0=3。

修路博弈的得利如下图所示:表1修路博弈我们看到,对甲和乙两家居民来说,“修路”都是劣战略,因而他们都不会出资修路。

囚徒困境的根源与启示

囚徒困境的根源与启示

囚徒困境的根源与启示如同博弈论的其他例证,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

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

另外,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策略。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

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

试想像囚徒困境的情况进行十次。

我们可以合理地设想,如果囚徒第一次被对方指控,第二次这个囚徒也会指控对方。

相反,如果第一次别人保持沉默,建立了互信的关系,你也会保持沉默,达致帕累托最优。

当然,两个囚徒都会有相似的想法,在第一局保持沉默,以期望建立互信关系,所以双方都会保持沉默。

第二局时,双方亦应有相似的想法,继续保持沉默,以期继续在互信的情况下进行第三局,以致余下的八局。

这种想法合理吗?在第十局时,互信的关系明显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十局已经完结,囚徒没有必要为维持互信的关系而沉默(没有第十一局),所以第十局囚徒一定会背叛对方的,理由和只有一局囚徒困境一样。

问题是,既然大家都知道在第十局,无论如何对方都会背叛自己的,你在第九局保持沉默也是没有意思的,要知道,保持沉默(友好关系)的原因是为了希望下一局别人保持沉默。

所以第九局双方都一定会背叛对方的。

下一个问题是,双方都有相同的想法,明知第九局对方会背叛自己,所以第八局保持沉默也是没有意思的,第七局亦然,如此类推,纳什均衡是十局都会互相背叛,建立互信关系是没有可能的。

只有在囚徒困境的局数大家都不肯定的情况下,上述的推论才不会发生,才会出现互相保持沉默的现象在个体之间存在行为和利益相互制约的博弈结构中,以个体理性和个体选择为基础的分散决策方式,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并实现整体、个体利益共同的最优。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与走出囚徒困境引言:在一堂课中,一个小组讲到了囚徒困境这问题,老师当堂随机提问了两位同学,一位同学的回答是选择背叛检举对方,另一位同学的回答是不检举对方。

而我所说的“另一位同学”也就是我,当这个问题出现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先浮现的是不检举对方,对于这个问题,我就在考虑如果我背叛了对方,那么我么两个人的刑期之和将会大大增加,如果我不检举对方,对方也不检举我,那么我们两个人将会之服刑期一年,这样我们两个人也就是一个集体所能够达到的利益才是最大的。

但是在博弈论中,按照纳什均衡的理论,我的这个选择说明我不是一个理性的个体,所以我将会在此讨论一下囚徒困境的问题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这样一个问题,问题的背景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

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也就是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也就是双方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表格1囚徒困境结果乙合作乙背叛甲合作甲1年,乙1年甲10年,乙0年甲背叛甲0年,乙10年甲8年,乙8年这个困境成立的条件:1.甲乙两人分开囚禁,不能互通信息2.两个人都知道规则与结果3.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个体。

所以大部分人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分析:如果对方选择合作,我选择合作,那么我们都会一年刑期,我选择背叛呢,那么我将会被释放。

如果对方选择背叛,我也只有选择背叛才会让自己的兴起最短。

根据纳什均衡,每个囚徒都是理性的个体(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关心其他人自身的利益),只会选择利益最大的一个选项(即背叛),这样的一个结果出现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两个囚徒并不能够相互串通,所以他们只能相互揣摩对方的心里来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

正是因为两个人面对的情况一样,两个理性的个人作出的选择也都一样,所以囚徒的困境才会出现(即两个人选择的结果都为背叛),也就达到了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问题探讨

“囚徒困境”问题探讨

“囚徒困境”问题探讨现实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和欲望却是无限的。

为了实现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就需要有效地配置各种经济资源。

然而,在传统“理性人”的假设下,自利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展开争夺,最终形成的纳什均衡结果,往往陷入“囚徒困境”的无效率境地,造成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

为此,试从合作博弈和交易费用的视角探讨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寻找“囚徒困境”的破解方法,以图实现帕累托最优结果。

标签:囚徒困境;帕累托最优;合作博弈;交易费用1 引言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是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聪明绝顶且自私自利,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而努力。

然而,最终的纳什均衡解却往往是无效率的,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也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冲突局面,既不是帕累托最优,甚至也不是希克斯-卡尔多有效的。

根据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论点,可以假设:所有的生命个体在面临选择时,都是自私自利的,完全忽视其他个体的利益,没有悲悯之情。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起点,也会有类似于兄弟姐妹的伙伴关系的出现,并且实现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调。

“囚徒困境”并非是不可破除的魔咒,只要找到合适的能够影响参与者收益和行为的有效机制,就能走出困境的阴霾,实现帕累托最优。

同时,应该认识到:囚徒困境中的参与者并非是“真正的理性人”,“囚徒困境”只是两个自私自利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不是真正的“聪明绝顶”的人所应该做出的决策。

如果是真正的“理性人”,他们就应该掌握博弈论的基本知识,能预计到自己的处境,最后两个囚徒都会毫无顾忌的选择抵赖,从而实现另一个均衡(并不坦白,不坦白)。

此外,如果博弈的参与者是利他人或为己利他,也可以有效突破困境。

2 “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研究中虚构的一个经典案例,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Rand公司的Dresher和Flood采用。

在之后,鉴于“囚徒困境”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Albert Tucker逐渐将它推广开来。

博弈经典案例解析

博弈经典案例解析

VS
这个博弈的焦点在于两只公鸡都认为 对方会选择退后,从而都选择前行, 结果发生碰撞。
案例分析
在斗鸡博弈中,每只公鸡都有两个纯 策略:前行和退后。每个策略都有两 种可能的结果:胜利或失败。
这个博弈的启示是:在竞争激烈的环 境中,应该尽量避免采取过于冒险的 行动,因为这可能导致双方都遭受损 失。
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两只公鸡都选 择退后,但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因为任何一只公鸡的微小偏离都可能 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博弈经典案例解析
目 录
• 囚徒困境 • 智猪博弈 • 斗鸡博弈 • 猎鹿博弈
01 囚徒困境
案例概述
01 两个囚徒被警察抓获,分别关在两个独立 的房间进行审讯。
02 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两人都会被判一年。
03
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坦白者会 被释放,不坦白者会被判十年。
04
如果两人都坦白,则两人都会被判八年。
合作行动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但需 要双方都愿意承担风险并相互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往往比单独行动 更有优势,但需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并建立互信关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如果小猪选择去踩踏板,那么大猪可 能会抢先一步吃到食物。
案例分析
如果大猪选择去踩踏板,那么 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因为 大猪的力量强,小猪无法抢先
吃到食物。
如果小猪选择去踩踏板,那 么大猪的最佳策略也是等待, 因为小猪的力量弱,无法抢
先吃到食物。
因此,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 小猪的最佳策略都是等待。
案例结论
• 这个博弈论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博弈中,有时 候选择等待比主动行动更为有利。

囚徒困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囚徒困境-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一、囚徒困境举例概述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年提出来的。

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

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许多行业的价格竞争都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每家企业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在价格博弈中,只要以对方为敌手,那么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以为采取低价策略会占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策略。

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等等。

在国内的家电大战中,虽然不是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但由于在众多对手当中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其情景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清楚这种前景,双方勾结或合作起来,都制定比较高的价格,那么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是往往这些联盟处于利益驱动的“囚徒困境”,双赢也就成泡影。

五花八门的价格联盟总是非常短命,道理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次个人的“理性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完美资料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完美资料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完美资料囚徒困境:完美资料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它描述了两个囚犯在被关在单独的房间里,并且不能彼此沟通的情况下,面临是否合作或背叛的抉择。

囚徒困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反直觉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囚徒困境的定义、经典案例、策略分析以及实际应用,并深入探讨其意义和启示。

一、囚徒困境的定义囚徒困境是一种标准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涉及两个参与者的决策问题。

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

如果两名囚犯都选择合作,则他们各自会得到一个较轻的刑罚;如果两名囚犯都选择背叛,则他们各自会得到一个较重的刑罚;如果其中一名囚犯选择背叛而另一名选择合作,则背叛者将获得最低刑罚,而合作者将面临最严重的刑罚。

二、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最早由梅尔文·邓纳姆和阿尔伯特·塔克在1950年提出。

以下是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案例:两名囚犯,A和B,被控犯有某起案件。

检察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定罪,但他们每人都面临着一项轻微的定罪罪名。

在封闭的审讯室内,检察官分别向A和B提供了一个选择:合作或背叛。

他们的选择如下:- 如果A和B都选择合作,他们各自会被判处一年徒刑;- 如果A选择背叛而B选择合作,A会被判无罪释放,B将被判刑十年;- 如果A选择合作而B选择背叛,A将被判刑十年,而B会被判无罪释放;- 如果A和B都选择背叛,他们各自会被判刑五年。

三、策略分析在囚徒困境中,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合作和背叛。

根据博弈论的思想,每个囚犯都应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然而,这里的困境在于,如果每个囚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背叛是最理性的选择。

因为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能给自己带来较轻的刑罚。

这衍生出了一个结果,即在理性选择的前提下,囚徒困境是一个导致双方都背叛的结果。

然而,如果两名囚犯能够进行合作,并在心理上互相信任和合作,那么他们将能够达成最佳的结果,即共同选择合作,各自只受到一年徒刑的处罚。

法律经济学案例囚徒困境(3篇)

法律经济学案例囚徒困境(3篇)

第1篇一、引言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它描述了两个理性个体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在法律经济学领域,囚徒困境被广泛用来分析个体在法律规制下的行为选择。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囚徒困境在法律经济学中的应用,探讨法律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某市有两家相邻的工厂,分别生产有毒化学品。

由于环保法规的限制,两家工厂都必须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两家工厂无法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排放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面临着囚徒困境。

2. 个体决策(1)工厂A的决策工厂A考虑到如果工厂B遵守环保法规,而自己不遵守,将会面临高额的罚款。

因此,工厂A有动机选择不遵守法规。

但如果工厂B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A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工厂A的理性选择是不遵守法规。

(2)工厂B的决策工厂B的决策过程与工厂A类似。

如果工厂A遵守环保法规,而工厂B不遵守,那么工厂B将面临高额罚款。

但如果工厂A也不遵守法规,那么工厂B的罚款可能会降低。

因此,工厂B的理性选择同样是不遵守法规。

3. 囚徒困境结果在囚徒困境中,两家工厂都选择了不遵守环保法规。

这种情况下,两家工厂都面临着罚款,但总体罚款金额比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时要低。

然而,这种结果并非最优,因为如果两家工厂都遵守法规,不仅罚款金额会降低,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减少。

三、法律经济学分析1. 法律规制对囚徒困境的影响在法律经济学中,法律规制被视为一种外部干预,旨在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本案例中,环保法规可以被视为一种法律规制。

通过分析囚徒困境,我们可以发现:(1)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发生的概率。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更加严格,工厂A和工厂B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增加。

(2)法律规制可以降低囚徒困境的结果。

在本案例中,如果环保法规对违反规定的罚款金额更高,那么两家工厂选择遵守法规的可能性将更大。

论囚徒困境与解决方式

论囚徒困境与解决方式

论“囚徒困境”与解决方式两个涉嫌共谋犯罪的嫌疑犯被捕后被警察关在相互隔离的牢房中。

他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坦白或者保持沉默(即不坦白)。

他们被告知:①如果某个嫌疑犯坦白而其同伙不坦白,则坦白者可获自由而拒不坦白者要被判10年监禁;②如果二人都坦白,则二人都被判5年监禁;③如果二人都不坦白,则二人皆被判1年监禁。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嫌疑犯将如何决策和选择呢?在囚徒困境的分析和推论中有以下的前提性设定:①每个局中人(在囚徒困境中就是两个囚徒)都知道“博奕的规则”和“博奕结果”的支付矩阵;②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性的,而这里的所谓“理性”是指只要给出两种备择策略,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③局中人是相互隔离不能“串通”,不能“结盟”的。

从甲的“立场”来看,共有两种可能情况。

第一种可能情况是乙采取坦白的策略,这时,如果他也坦白则要入狱5年,如果他不坦白,则更糟:要入狱10年;两相比较,结论是他应以坦白“对付”乙的坦白策略。

第二种可能情况是乙采取沉默的策略,这时他若也沉默,要入狱1 年,如果他坦白,则可获得自由;两相比较,结论是他应以坦白对付乙的“沉默”策略。

把以上两种可能情况的结论归纳在一起,“总结论”是:无论乙采用坦白策略还是沉默策略,甲都以采取坦白策略为更“佳”的对策;所以,甲要采取坦白策略。

很显然,以上推理对于乙也是适用的。

这样,两个囚徒在“精心推理”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结局是两人都被判5年徒刑。

不难看出,这个推理中似乎带有某种悖论性的因素;因为,如果甲、乙两个囚徒都采取沉默策略,则二人都只被判1年徒刑,显然它是一个比二人都入狱5年更好的结果。

然而,甲、乙两个富于“理性计算”精神的囚徒在“逻辑上正确”的计算一番之后都采取了坦白策略,获得了都被判5年徒刑的结果。

以上所诉就是所谓的“囚徒困境”,那么怎样解决这种困境呢?通过对“囚徒困境”的若干分析及实例来看解决方式。

一、关于“囚徒困境”的分析有人说:“囚徒的苦恼在于他们不能商量沟通,于是,有人便提出了如下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两个局中人可以进行通信,然后进行合作。

囚徒困境论述题

囚徒困境论述题

囚徒困境论述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它描述了两个囚犯在面对指控时的决策困境。

在囚徒困境中,两个囚犯被警察逮捕并隔离审讯。

如果他们都保持沉默,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较轻的刑期。

然而,如果其中一个囚犯背叛另一个,指证对方犯罪,那么背叛者将获得减刑,而被背叛者将被判处较重的刑期。

如果两个囚犯都背叛对方,那么他们都将被判处较重的刑期。

囚徒困境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囚犯都有动机背叛对方,因为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然而,如果他们都选择背叛,最终的结果对双方都不利。

在现实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随处可见。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会面临类似的困境。

如果每个企业都选择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那么整个行业的利润将会下降,最终对所有企业都不利。

要解决囚徒困境,需要建立合作和信任机制。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不是陷入互相背叛的恶性循环。

在实际情况中,可以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入第三方调解等方式来促进合作,避免囚徒困境的出现。

囚徒困境提醒我们,个人的理性选择并不一定导致集体的最优结果。

因此,在决策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一、囚徒困境举例概述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
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阿尔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1950年提出来的。

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

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 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和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

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

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1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许多行业的价格竞争都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每家企业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在价格博弈中,只要以对方为敌手,那么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以为采取低价策略会占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策略。

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等等。

在国内的家电大战中,虽然不是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但由于在众多对手当中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其情景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清楚这种前景,双方勾结或合作起来,都制定比较高的价格,那么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是往往这些联盟处于利益驱动的“囚徒困境”,双赢也就成泡影。

五花八门的价格联盟总是非常短命,道理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次个人的“理性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

大量例子说明,在“囚徒困境”中,常常是先动手的一方会占一些优势。

那么,“先下手为强”吧。

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1.个体理性
为了能够生存,人必需对自己的生存进行谋划、算计和寻找给予本体安全感与价值的源泉。

这就是个体理性的基本行为目标。

通常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效用、安全、自由。

经济学主要研究效用问题。

个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一种不断追求效用满足感的过程,因此总会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将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目标,如此行为即所谓的个体理性。

为了更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况,当代经济学家更多关注的是不完美个人理性。

2.集体理性
集体理性是一个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的追求效用的行为,它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率、内部稳定和成员间的公平。

通过生产和配置努力提高人们活动的效率,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是集体理性的基本行为。

集体的稳定是集体存在的关键,协调好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保证集体稳定的核心条件。

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效率和公平缺一不可,追求效率最大化和成员间的公平理所当然成为集体理性的表现形式。

3.二者矛盾的根源
现实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总是存在着矛盾:个体理性必须以集体理性为基础,但集体理性的获得或保障却可能是以个体的非理性为代价,集体理性必须以个体理性为前提,但个体的理性行为却未必能保证集体的理性状态。

由于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个体理性总是有限的,从而导致决策时往往忽视一些长远的,公共的利益。

著名的“囚徒困境”、“公用悲剧”、逆向选择理论、不可能定理等都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背离的重要佐证。

其实,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基本根源在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集体利益和集体理性不过是个体利益对立与冲突的建制化,组织化的表达。

[1]个体利益的冲突来源于资源的稀缺, 稀缺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 利益的冲突也就不能消除。

在现代社会中,利益冲突比较文明的体现是市场竞争。

竞争本身也存在合作性竞争和非合作性竞争两种。

合作性竞争可能导向集体理性,非合作性的竞争则必然导向集体的非理性。

三、如何实现从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
1.非合作性博弈问题的解决就是寻求合作之路
博弈可以划分为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

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

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是效率、公正、公平;
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体理性,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

“囚徒困境”是非合作博弈的一个典型模型,“公地悲剧”同样也是个体理性导致的结果。

一块公共的牧地本来可放50只羊,超过了这个放牧量就会导致这块公共牧地严重退化,最后的结果将导致这个牧场最后放不了羊。

假设这块公地有10户人家,每户人的放羊是5头,但是每户选择的最优策略是放尽可能多的羊,因为他可以获取通过饲养牲畜所产生的直接受益,但是仅承担一部分来自过度放牧的成本。

2.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将导致牧场严重退化,最终放不了羊。

非合作博弈有着一些基本假设,比如资源稀缺、经济人、共同知识和互相不信任等。

资源的稀缺是人类生活的事实,自然界并不能主动满足我们的需要。

经济人的理性行为仅仅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然而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满足不了每个经济人的这种利益,结果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产生各种利益冲突,当个体之间没有达成共识,互相之间不信任时,必然导致非合作性博弈,这是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个体的最大自然偏好也满足不了。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非合作博弈所产生的集体理性缺失往往造成效率低下。

与非合作博弈相反的是合作博弈,亦称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各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而其他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集体理性,是效率、公平和公正。

如何克服不信任显然是个体理性走向集体理性的通路。

关于非合作博弈的研究表面上是描述非合作的规律,更深的目标其实是寻找合作之路。

事实表明,只有合作才有最佳的共同结果。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均具相对意义,即“个体理性”中的“个体”不仅指自然人,也指大集团中的小团体,而“集体理性”中的“集体”在相对于更大的集团时,则转化为个人。

从帕累托改进的意义上说,当集体成员的数量严格小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数量时,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好事”,尽管它对该集体的成员而言是一件坏事。

在囚徒困境中,尽管二人都坦白使囚徒集体的福利减小,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是有益的。

同理,令商家痛苦的价格战却使广大消费者从中受益。

四、结语
本文认为个体理性就是个体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偏好,而
集体理性追求的基本价值是效率、稳定、公正公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从“公共品供给不足”和“公地悲剧”两个典型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其根源在于再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个体没有约束的最大化自己的偏好,个体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互相不信任,结果导致行为决策的不合作。

这就需要在组织的框架下个体之间形成一套有效率的公正公平的制度,完成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通路。

参考文献
〔1〕刁文淇、曹丽娟《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4期
〔2〕王苏珂《个体理性引发的集体非理性——解读经济危机》.《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6 月第11 卷增刊
〔3〕王则柯.《博弈论平话》.《中信出版社》. 2011. P26
〔4〕梁伟.《博弈论视角下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进路》.《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0期.2009年10月
〔5〕欧国立.《合作博弈、集体理性与城市交通效率》.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
(6)宋维佳. 《走出困境:公共品供给的博弈分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