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_语言中的认知_文旭
1.6范畴理论
(四)句法范畴,指广义语法形式与隐性语法形式所 引起的语法意义变化的范畴,强调以句法的形式作为 研究的出发点,去寻找句法意义的区别。 (五)语义结构,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背后的由语义 特征和语义关系建立起来的结构体,是从语义关系角 度解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结合体。 (六)语义特征,就是体现语法意义的特征,是指跟 句法结构成立与否、句法结构变化以及相互区别有关 的语义要素。
1.6 范畴理论
1.6.1 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范畴理论 现代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范畴化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基于 原型的范畴化,一种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 现代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范畴理论,它 是以人类的认知参照点(原型)为基础,是原型范畴, 并随着人们的心理状况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 化而变化,与认知的文化模式关系密切。
1.6.3 语义范畴的分类及其依据 语义范畴,又叫语法意义范畴、语义语法范畴, 指对语法意义进行抽象所得出的范畴 语义特征范畴 语义关系范畴
语义范畴
{
{ 句义特征范畴 {
语义论元范畴 语义角色范畴 语义关联范畴
词义特征范畴
语义特征范畴是根据聚合的性质标准,而语义关 系范畴则是根据组合的性质标准。
1.6.3.1语义特征范畴的内涵与类型 语义特征范畴的内涵与类型 语义特征范畴,包括: ①从词的次范畴小类抽象出来的“词义特征” ②从句式抽象出来的“句义特征” “词义特征”决定了其在句子里的分布特征 ,在语 法意义上可称为“分布语义” “句义特征”决定了其在复句或语篇里的表达功能 , 在语法意义上可称为“句式语义”
1.6.2 语法范畴、形式范畴和语义范畴 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通常是指“某种语法意义和表现这种意 义的形式手段两者的统一体”(张涤华等,1988)。 具体来说,又可以区分为“形式范畴”和“语义范 畴” “形式范畴”,这是从形式入手建立起来的一套范 畴,如名词的“性、数、格、位”,动词的“时、 体、态”,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通常包括 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 语义范畴从本质上讲,就是从语法意义(包括语义 特征和语义关系)角度归纳出来的语法范畴。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篇一:认知语言学作业认知语言学概述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录了部分内容,试图通过他们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帮助初学者了解认知语言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最近十几年内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青睐,国外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认知语言学向占主导地位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语言学家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证实。
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客观为基础,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依据。
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
但大脑不是象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
每一种经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型。
因此,客观现实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一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对语言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推理、真理等都提出新的解释。
(赵艳芳,2000)2、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中关于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批判其他人认为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的观点。
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2019年精选文档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2019年精选文档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随后被维特根斯坦发现了其局限性,他认为游戏范畴并不符合传统范畴理论。
例如打球,游泳,下棋和打牌都称为游戏,但这些游戏有的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锻炼,有的需要技巧等。
总之,游戏这一范畴边缘是模糊的,它是由各种不同游戏之间相互交织的相似性组织起来。
维特根斯坦认为范畴成员之间只有某些共同特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范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并且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间的区别。
原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 提出。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认知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_应用认知语言学探索之一_文旭
和具体性。词汇往往就是从图式性到具体性,形成等 语教 学 中,词 汇 或 句 法 结 构 的 选 择 应 观 乎 具 体 性 和
级分布,这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例如: 图式性。
(1)a.thing→creature→insect→fly→fruit fly b.thing→creature→bird→bird of prey→ hawk→red-tailed hawk c.thing→object→tool→hammer→ claw hammer
(7)a.The picture is above the sofa. b.The sofa is below the picture.
这两句的真 值 条 件 是 相 等 的,但 它 们 之 间 存 在
用 抽 象 的 统 称 词 语 则 表 示 说 话 人 对 某 件 东 西 或 话 差别:前者是参照 沙 发 (背 景 )确 定 图 画 (图 形)的 方
(4)a.The light emanated from the beacon. b.The beacon emitted light.
动词emanate需要图 形 做 主 语,而 emit需 要 背 景做主语。因 此,选 择 a 句,说 明 焦 点 是 在 图 形 上, 而选择 b句,焦点则是在背景上。有时,焦点 的 选 择 不仅 涉 及 不 同 的 动 词,而 且 涉 及 同 一 动 词 的 不 同 论 元结构。例如:
题 不 感 兴 趣 。 例 如,如 果 某 人 想 说 Peter昨 天 让 他 位,而后者所表达的关系正好相反。
驾驶 一 辆 新 的 小 轿 车,那 么 他 至 少 可 以 用 间 事 件
表达式:
结构里。例如:
(3)a.Peter let me drive his new Fordyesterday.
范畴化
经典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Taylor, 2003: 21): (1)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
一个事物要么符合充要条件属于这个范畴,要么不符合充要条件被排除 在范畴之外。
(2)特征是二元的:
对于某一特征,个体只有两种可能,具备或者具备;因此范畴可采用二 元划分法,即某一个体要么属于该范畴,要么不属于该范畴。
其中a句中climb的意义最接近CLIMB的原型意义,即人与动物运 用四肢从低处上升到高处;b句虽然保留了“向上移动”的特征; c句中的climb已经不再具有上升的含义,而强调四肢运动。多 义词climb体现出一个多中心结构的范畴,该范畴中含有许多相 互关联、交织的意义,这些意义都以范畴中的原型意义为基础, 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意义链(meaning chain)实现: A B C D etc
原型范畴理论的评述 突破:打破了经典范畴理论非此即彼的思维形式,发现范畴
的模糊地带:成员之间具有梯度性和范畴边缘的模糊性。如 “阴阳人”。
问题:原型作为范畴的心理表征并非事先存在,也不是稳定
不变的,范畴原型受到语境、文化、个人因素等诸多因素的 影响。此外,原型效应只是大量心理实验得出的结果,也就 是说只是调查了人类对范畴做出的判断,而没有探讨人类思 维中引起这些判断的认知表征。
•挑战:
1.Wittgenstein: “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 2.Berlin & Kay: 焦点色 focal color 3.Rosch: 原型 prototype,将范畴系统分为横向(原型理论) 、纵向(范畴 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挑战首先来自Wittgenstein。20世 纪50年代,Wittgenstein 在界定“游戏”语义范畴时 指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 attributes)。例如在“游戏”范畴中,有的游戏仅 仅是为了娱乐,有的游戏具有竞争性,有的游戏需 要技巧,还有的则完全要靠运气。虽然没有一个或 几个特征是所有游戏共有的,但这些“游戏”成员 以各种相似点重叠交织成一个网络系统。有些是总 体上的相似,有些是细节上的相似。Wittgenstein将 这种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引言:范畴理论(Categorial Grammar)是一种基于逻辑与语言结构的语法理论。
它的发展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范畴理论的发展、核心概念和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进行详细探讨。
一、范畴理论的起源和发展1. 范畴理论的起源与背景范畴理论最早由Lambek于1958年提出,他将逻辑符号和类型理论引入语法研究,实现了逻辑和语法的统一。
2. Montague语义学的发展Montague于1970年代对范畴理论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提出了Montague语义学。
他结合了范畴理论和模型论,构建了一种丰富的语义理论框架。
3. 普遍范畴语法的提出Gazdar等人于1985年提出了普遍范畴语法(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GPSG),将范畴理论与短语结构语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语法理论。
二、范畴理论的核心概念1. 类型在范畴理论中,类型(type)是语言表达式的一种分类方式,表示表达式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2. 范畴范畴(category)是范畴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基本范畴和复合范畴。
基本范畴用来对应词汇表达式,复合范畴用来对应短语结构。
3. 推导推导(derivation)是范畴理论中句子的生成过程,通过推导规则对范畴进行组合,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
三、范畴理论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1. 提供了一种丰富的语法分析方法范畴理论提供了一种基于逻辑和范畴的语法分析方法,通过对表达式的类型和范畴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刻画句子的结构和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2. 推动了语法和语义的统一研究范畴理论将语法和语义整合在一个框架中,实现了语法和语义的统一研究。
它通过类型和范畴的概念将逻辑和语法联系起来,为语言表达和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个一致的理论基础。
3. 促进了关于语义解释的研究范畴理论与Montague语义学的结合使得语义解释变得更加准确和系统化。
范畴化_语言中的认知_文旭
2001年7月第22卷 第4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Jul.2001V o l.22No.4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文 旭,江晓红(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人们一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研究成果,试图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隐喻、以及范畴化的象似动因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关键词:范畴化;典型理论;隐喻;象似性;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4-0015-04Abstract:Co gnitive rev olut ion in linguist ics has bro ught about a r enew al o f ling uistic r esearch metho do lo gy.O n the one hand,people pr obe into languag e phenomena w ith theor ies and metho ds of co gnitiv e ling uistics;on the o ther ha nd,lang uag e pheno mena r eveal the co gnitive a bility of human being s.Co gnit ive linguistics st udies t 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language and cog nitio n,w hich claims that semantic st ructures r eflect the mental catego ries which peo ple have for med fro m their ex per iences of gr ow ing up and acting in the w or ld.T his paper,based on the studies o f cog nitive linguistics,attempts to a rg ue fo r co gnit ion o f human being s in lang ua ge categ or izatio n thro ugh pro tot ype theor y,metaphor and ico nicity.Key words:catego riza tio n;pr o toty pe t heor y;m etapho r;iconicity;cog nitiv e ling uistics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U ng erer&Schimid,1996)。
译见文旭: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
译见⽂旭: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范式作者简介:⽂旭,博⼠,教授,博⼠⽣导师,西南⼤学外国语学院书记。
国家社会科学基⾦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才⽀持计划项⽬”获得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项⽬“认知语⾔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中国认知语⾔学研究会、中国语⽤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外⽂学会会长。
发表学术论⽂150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余部。
研究兴趣为认知语⾔学、语⽤学及外语教育。
基⾦项⽬:本⽂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重⼤项⽬“认知语⾔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15ZDB099)的阶段性成果。
⽂旭教授摘要:翻译学是⼀门研究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的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涉及语⾔学、哲学、⽂化学、传播学、⽂学等领域。
翻译的语⾔学研究是翻译学的⼀个主要领域。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学的发展,把认知语⾔学与翻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已成为⼀⼤趋势,并形成了⼀种新范式。
本⽂从翻译作为语⾔学的研究对象⼊⼿,基于认知语⾔学的哲学基础、语⾔观/⼯作假设及表征⽅法,探讨了认知翻译学的⼀些基本问题,期望本研究能对认知翻译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翻译学;认知;认知翻译学;认知语⾔学(本⽂发表在《英语研究》2018年第⼋辑第103-113页)0.引⾔翻译既是⼀门科学,也是⼀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
翻译是⼀项复杂、多维的⼈类认知活动。
按照英国⽂艺批评家理查兹(I. A. Richards)的说法, “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最复杂的⼀种活动”(卞建华,2005:42)。
翻译直接与语⾔相关,是不同语⾔或语⾔变体之间的范畴转换。
“由于语⾔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的传统观点现在已经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因此当代翻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语⾔学视⾓的翻译理论”(科⽶萨诺夫, 2006:9)。
成果推介文旭《认知语言学读本》
成果推介文旭《认知语言学读本》推荐语《认知语言学读本》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 15ZDB099 )的阶段性成果。
该书于2017 年6 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外教社学术阅读文库” 系列丛书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书全方位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假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认知语言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认知语言学读本》共精选了20 篇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性论文,涉及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与概念化、构式语法、象似性、概念整合以及语法化等多个核心的研究话题。
所有被选论文都具有“名人、名篇和代表性”的特点。
它们均为认知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撰写,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全方位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本领域的经典文献,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必读文献,对认知语言学的初学者和研究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得到广大认知语言学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青睐,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读物。
编者简介文旭,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获得者。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首席专家;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及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主编;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会会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西部地区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外文学会会长。
发表学术论文140 余篇,出版专著或教材20 余部。
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生物语言学及外语教育等。
小议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
首先是 “ 基本范畴”这一概念 ,举例说 明 , “ 椅子” 足 “ 家具 ”
这 一 范 畴 中 的 成 员 ,但 “ 桌子 ” 同样 也 是。也 就 是说 “ 家 具 ”是
“ 桌子” 和 “ 椅子” 的上位范畴 ,而 “ 桌子” 和 “ 椅子” 是基本范畴
现象 。 .
理解 ,既从语义角度出发解释 了 , 意义 ,也 从根本的认知上解释 了交 际 的问题。这使语 言不再 只是在理沦的大框架上盘旋 ,而也 回到 了 日常 语言上 ,使语言学更加有魅力。
直到 1 9 8 0 年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合著 了 《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陷喻》 ,
既 然 已经 说 清 了界 限 和 过 渡 区 的 问题 ,那 么 又 如何 来 研 究 有 着 模 糊 界 限 的 不 同 范 畴呢 ? 这 里 不 得 不 提 的是 L a b o r关 于杯 子 的 实 验 。实
一
、
语言学的研究 主要有生成语 法学和功能语 言学 两在流派 ,而上个 世纪 8 0— 9 O年 代 日趋 成 熟 的认 知 语 言 学 则 可 称 作 是 相 并 列 的 第 三 派 。
什 么是基本范畴?其实基本范畴这一概念来 自心理学 ,也就 是经 试验人类最易区分的一种范畴种类 ,这也是最重要 的。这类范畴也是 人们 了解最多的 ,比如 “ 小 汽车”,人们知道有什 么样 的外形 ,不 同 颜色 ,大小 ,厂商 、品牌等 ,但如果问到 “ 法拉利牌 敞篷 两座跑车”, 不了解 的人可能想象不 出。那么 “ 家具”是 “ 椅子” 的上位范畴 ,而
化及环境也起 了很大的作用 ,正如 “ 橘生淮南则 为橘 , 橘 生淮 北则为 枳 ”,环 境 的作 用 非 常 大 。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成就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强调语言先天的认知结构和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思维方式以及概念等因素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对传统语言学的一种重要补充。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其中,说明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在说明文研究中的主要成就。
第一,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一种基本认知过程,它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概念化相联系,是影响语言和思维的重要机制。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概念的多层次结构以及文化背景对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
范畴化理论对说明文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因为说明文的主要作用是制定规范和界定概念。
范畴化理论认为,人们的概念和认知是多层次的,不同的概念在范畴结构中具有明确的位置和关系。
基于此,说明文中的说明过程需要对读者已有的概念进行扩展,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把各种概念的层次关系表达清楚。
第二,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人们从语言中获得的概念和信息。
在说明文中,词汇的语义是文本表达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词汇语义学为说明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语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们与语言和其它文化要素相互作用中的产物。
在说明文中,一些专有名词或复合词需要解释说明,需要通过语义分析来探讨其特殊的意义和特点。
此外,词汇搭配也是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解语言中各个词汇之间的语义搭配关系对阅读和撰写说明文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章衔接理论:篇章衔接理论是说明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注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构建说明文的重要力量。
篇章衔接理论认为,篇章结构和语言使用的方式对说明文语句的组织、布局和内容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说明文中,读者需要通过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概念和信息,篇章衔接理论为解释这种语句之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认知语义学
摘要: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们认知世界以及用思想作用世界的重要的认知工具。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这两个理论对于英语学习的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尤其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对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分析依据。
1.前言范畴化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也是构建范畴的基础。
[1]王寅教授给范畴化下了精辟的定义;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
范畴化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2]范畴化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
[3]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2. 原型范畴理论与基本层次范畴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和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y)理论。
[4]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所决定,而是由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所决定的,即范畴成员之间总是享有某些共同特征: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5]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等则被视为非典型成员。
典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汉语网语认知理据与其范畴化
汉语网语的认知理据与其范畴化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研究中已形成一定的趋势。
其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认为语言是人类普遍的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已渐成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而存在。
既然语言是人类认知的结果,那么网络语言也应属于人类认知的一部分。
因此,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网络语言,并探索网络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体验—范畴—概念=意义—语义,以及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范畴化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黑客网络语言认知机制范畴化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是用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
它以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的体验哲学和建构性的心智主义、互动论、连通论的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语言是人类普遍的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dirven & verspoor指出:“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结果,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
因此语言能力不是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一个自治的符号系统,而是人类整套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家在强调认知的同时,主要强调了语言的“体验性”。
国内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王寅教授曾用:“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公式来概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下面我们就用这一公式来解读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在对社会经验、网络文化、网络环境等体验的基础上,网民们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经过认知加工,并通过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创造出适用于网络世界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
因此,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视角初探网络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二什么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说。
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指在网络传播中所使用的一切语言,包括交际用语和计算机术语等;狭义的网络语言特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使用的语言。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
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范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范畴理论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分析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的发展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它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范畴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范畴组成的,这些范畴分别代表不同的语言单位和语法规则。
乔姆斯基的范畴理论最初主要应用在生成语法的研究中,但其理论框架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畴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描述人类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通过研究语言结构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
范畴理论将语言视为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通过研究和分析语言结构可以深入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
范畴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语言结构。
通过将不同的语言单位和语法规则归类为不同的范畴,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语言的组成和结构。
这种系统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得语言结构可以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其次,范畴理论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
通过研究语言结构,可以深入理解人类思维的基本模式和认知过程。
范畴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上,通过分析语言的组成和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规律和机制。
此外,范畴理论也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
通过研究和分析语言的范畴组成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究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如知觉、记忆、判断等。
范畴理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式来解释和分析这些认知过程,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最后,范畴理论还对认知语言学的教学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分析范畴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语言学习。
“范畴语法”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
“范畴语法”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范畴语法通过确立句子中词语对应的范畴及应用一定的演算规则可以判定一定语言中句子的“合法性”。
它在对句子的生成的解释上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在计算机语言处理上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纯形式语法,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汉语中,范畴语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促进形式跟语义的结合,应该是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范畴语法语法范畴计算语言学形式语义一、“范畴语法”的简要介绍范畴语法是一种用数学方法构造的、描写自然语言的句法理论,它是从生成的角度来对句子的形成进行的一种“数学运算”,可以说,范畴语法也是生成语法的一种。
1953年,著名数理逻辑专家巴尔·希列尔(Y.Bar-Hillel)在《句法描写的准算术记法》一文中,用数学中演算的方法对句法类型进行了描写。
1958年,数学家兰姆贝克(mbek)在《句子结构的数学》中,提出了句法类型演算的理论。
接着,巴尔·希列尔进一步发展了句法类型演算的理论,并且对自然语言结构的生成制定了一系列判定程序。
句法类型是从语法方面对句子结构所作的一种归类,是一种语法范畴,1960年巴尔·希列尔等在《论范畴语法和短语结构语法》中,把这种理论称为范畴语法(categorial grammar)[1]。
这样,范畴语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句法理论,人们将这种语法理论应用到对自然语言的句法研究上,可以判定某个符号串在某种语言中对语言的计算处理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兴的句法理论,范畴语法对语言的句法分析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范畴语法是通过建立句子中词语相对应的“句法类型”或“范畴”,来实现对整个句法结构的“演算”或“推演”的。
范畴语法中的两个基本范畴是S和N,S相当于句子,N相当于名词,句子中的句法成分都可以根据它的句法功能用S和N (再加上范畴构造符“/”“\”和左右括号“(”“)”,“/”“\”分别表示“左缺”“右缺”)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表示自身的“句法类型”或“范畴”,规则是:①如果有某个词B,其后面的词C的句法类型是γ,而它们所构成的词的序列BC的功能与β相同,则这个词B的句法类型记为β/γ;②如果有某个词B,其前面的词A的句法类型为α,而它们所构成的词的序列AB的功能与β相同,则这个词B的句法类型记为α\β;③如果有某个词B,其前面的词A的句法类型为α,其后面的词的句法类型为γ,而它们所构成的词的序列ABC的功能与β相同,则这个词β的句法类型为α\β/γ。
范畴化理论问题
(ii)意象图式模型 定义:意象图式是基本经验,是一种认知结构, 来源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 互动。具体来 讲,意象图式是指那些在人们的日常身体经验中 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的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方位 关系,前者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 力量图式,平衡图式 ; 后者如上一下图式,前一 后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等。 作用:在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 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 象、概括。
范畴的层次理论(范畴的纵向维度) 1)定义:将事物从最抽象到最具体的排列方式,
它关注的是范畴的容纳水平,或者说范畴结构能 够抽象出来的层次,以建立基本的范畴分界线。 2)范畴可以出现在内包的不同层次上。 比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范畴化的认知模型
(1)含义: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范畴化过程中,人们 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头脑中己有的认知模型,即使在那 种完全没有适当认知模型借用的陌生环境下,人们也 会尽力从某些认知模型中提取相似的经验来认识新环 境以及新事物并对其范畴化。 (2)特点:认知模型是储存在人脑中关于特定认知对 象的所有认知表征,它具有开放性及网络构建倾向性 的特征。 ( 3)认知模型的两个主要作用:一是提供有关的情景 作为理解的背景,二是激活有关的其他概念和知识。 (4)认知模型的类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 喻模型和转喻模型。
(iii)隐喻模型 (1) 定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的 方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 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一种基 本的认知模型,隐喻是源域向目标域 的结构映射, 其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2)以+TIME IS MONEY+为例,我们来看隐喻 模型在范畴化中的认知构建力。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往往用如下语言来谈论时间(Lakoff &Johnson, 1980:7—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7月第22卷 第4期外语教学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Jul.2001V o l.22No.4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文 旭,江晓红(西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语言学中的认知革命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更新,人们一方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语言现象来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语义结构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形成的认知范畴的映射。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研究成果,试图从范畴的典型性、范畴的认知工具——隐喻、以及范畴化的象似动因来揭示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关键词:范畴化;典型理论;隐喻;象似性;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4-0015-04Abstract:Co gnitive rev olut ion in linguist ics has bro ught about a r enew al o f ling uistic r esearch metho do lo gy.O n the one hand,people pr obe into languag e phenomena w ith theor ies and metho ds of co gnitiv e ling uistics;on the o ther ha nd,lang uag e pheno mena r eveal the co gnitive a bility of human being s.Co gnit ive linguistics st udies t he r elationship betw een language and cog nitio n,w hich claims that semantic st ructures r eflect the mental catego ries which peo ple have for med fro m their ex per iences of gr ow ing up and acting in the w or ld.T his paper,based on the studies o f cog nitive linguistics,attempts to a rg ue fo r co gnit ion o f human being s in lang ua ge categ or izatio n thro ugh pro tot ype theor y,metaphor and ico nicity.Key words:catego riza tio n;pr o toty pe t heor y;m etapho r;iconicity;cog nitiv e ling uistics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U ng erer&Schimid,1996)。
其形成和发展有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但其直接动力则来自语言学本身,即生成语义学和语用学,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注意到语言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新领域——认知。
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系统,语言不仅是客观真值条件,还与主观认识密切相关。
G eeraer ts(1997:8)归纳了认知语言学的三大基本特点。
第一,语言分析中语义学的首要地位:传达意义是语言的首要功能,是语言范畴化功能的必然体现;第二,语义的百科知识特征: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第三,语义的透视特征:语言反映的世界不是镜像的客观世界,而是语言范畴化概念结构的映现。
这些基本思想,反映了认知语言学强调的重点以及对语言现象本质的理解。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范畴一词出自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命题中的谓词。
汉语的“范畴”是取《洪范》中“洪范九畴”的意思,主要指分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范畴篇》中第一次对范畴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将单个的词分为十个范畴。
语言的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对语言的范畴化功能的系统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即揭示范畴性质和内部结构的典型理论(pr ot oty pe theor y),跨范畴概念结构的隐喻、框架语义学(fr ame semantics)和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以及研究语言形式和概念意义对应的象似性(iconicity)现象。
认知语义观与客观语义学相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才能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运作的产物(Saeed,1997)。
本文将从典型理论、隐喻和象似性三个方面揭示人类语言现象中的认知。
二、典型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典意义理论认为,范畴是一组拥有共同特性的元素的集合,元素隶属于集合的程度相等,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这一观点首先受到实用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挑战。
他以德语的“Spiel”(游戏)一词为例,说明只有通过辨认“Spiel”所指的各种活动之间类别相似之处,才能了解这个词的意义。
范畴的边缘并不是界限分明的,我们很难根据语义成分分析法找到“Spiel”的基本描写特征。
由于词的参照没有确定的标准,词义从根本上说是模糊的。
认知心理学家R osch以大量实验结果为依据证明传统语义观的局限,并提出了“典型理论”。
她认为词的定义是不能完全用一组语义特征来说明的,词或概念是以典型即最佳实例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中。
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蝙蝠”等被视为非典型成员;在所有的颜色中,黑色或白色常被视为颜色的典型,而其他颜色则具有不同的范畴隶属度。
典型理论的解释力表现在它揭示了语义范畴的性质。
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
语义范畴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感知上升到概念,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时,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
范畴化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然而有序并不排除模糊的存在。
因为相对于客观世界来说,人们感知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脑操纵语言来表达的认知更是有限的。
以有限的、非连续的符号承载无限的、连续的外部世界,这是语义范畴边缘不清的根本原因。
典型性不仅存在于对外界物体的范畴化中,同时它也表现在语用方面。
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 es)来扩展或收缩范畴的限制。
L akoff (1973)列举了英语中这类表达法,例如:(1)Str ictly speaking,a bat is not a bird.(2)L oo sely speaking,a w hale is a fish.(3)-A re y ou a linguist?-Sor t o f句(1)表明收缩范畴边界时,蝙蝠被排除在鸟的范畴之外;句(2)说明扩展范畴界限则可把鲸划在鱼的范畴之内;句(3)中的回答是一种自谦方式,认为自己虽算语言学家,但又不太够格,从而把自己列为语言学家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
以上例子说明,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常有意无意地用模糊语来主观划定语义范畴的范围。
范畴化的典型性不涉及必要的充分条件,而有中心意义与边缘意义之分。
应该指出的是:语言学上所谓的典型,跟科学上所说的典型不尽相同,倒是跟民俗、心理学上的典型概念有更多的联系(林书武, 1999)。
范畴的形成会因不同的民族、文化、地理位置等而有所不同。
戴浩一(1990)曾研究文化经验对范畴化的影响,他指出英语的“bicycle”,“bus”,“car”,“tr ain”,“t ruck”等能在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在汉语都以“车”称之,许多词典把“车”等同于英语的vehicle。
根据Rosch所提出的范畴化理论,“bus”和“car”等交通工具是基本层次范畴化(basic level cat ego rization)的表征,而v ehicle代表高层次(super or dinate lev el)的范畴化。
可见,汉语的基本词汇可以借用高层词的中心成分来表达,而无需如英语要用全然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基本词汇;文化限制并规定着我们感受世界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受到文化经验所形成的不同范畴化的影响。
三、隐喻对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但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人物却是G. Lako ff和M.Johnson(文旭,1999)。
隐喻不仅仅局限于诗学或修辞学,它是语言和思维所固有的,是人的思维认识、组织、归纳客观事物的重要媒介,也是普通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概念范畴是由语言符号来体现的,然而,有限的语言符号如何表达新概念、新范畴?如何表达人类过去没认识到或没发现的范畴?如何通过常规语言表达非常规的事物?(胡壮麟,1997)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引入隐喻,因为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 ng er er&Schmid,1996:144)。
隐喻常常借助较为具体的事物谈较为抽象的事物,如:the cr adle of civilization这一隐喻就会帮助我们形成“文明初期”这个概念。
隐喻是由始发域(so ur ce do main)和目的域(t arg et domain)两项构成,把始发域的框架投射到目的域上,便形成隐喻。
这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认知域是用另一个认知域来解释的。
隐喻是跨语义范畴的推理,对其性质的认识必须借助于对范畴性质和范畴关系的认识。
典型理论揭示的范畴的向心性和开放性(杨忠、张绍杰,1998),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隐喻。
典型性的存在说明范畴成员的地位不是等同的,作为隐喻始发域的常常是一些典型成员,这就是为什么大鹏、鸿鹄、雄鹰等鸟类动物常被用来比喻人们的雄心大志的原因。
自然语言中语词的多义性大多是从隐喻表达派生的,大部分多义性可以看作隐喻化的结果。
Saeed (1997)详述了认知语义学在介词的同义衍化方面所作的研究,其中他例举了介词“o ver”的三种词义:横跨(abov e-cro ss),在…之上(abo ve)和覆盖(cov ering),它们表示射体(tr ajecto r)与界标(landma rk)具有不同的空间关系,例如:(4)T he plane is fly ing over the hill.(5)Sam w o rked ov er the hill.(6)T he bird flew o ver the yar d.(7)T he bird flew o ver the wall.(8)T he paint ing is o ver the mantel.(9)T he bo ard is o ver the hole.(10)She spr ead the ta bleclo th ov er t he t able.例(4)—(7)表示射体在界标上方呈现的运动状态,即o ver具有“横跨”这一义项;例(8)则表示射体在界标上方的静止状态,即o ver具有“在…之上”这一义项;例(9)—(10)强调射体与界标的接触,即ov er 有“覆盖”这一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