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

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

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

二、教材梳理

《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重点内容介绍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及球形证据一一重在科学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地球的大小——重在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地球仪的制作认识地球仪——重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活动认识经纬网及其作用——重在利用经纬网来定位逻辑联系

真实(事实)→模型(地球仪)

学习方式建议

对于这一节的学习方式,建议采用探究的方式,教师可以设置诸如“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地球仪能告诉我们什么”等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探讨。关于经纬线的知识,对于初一的学生是一个难点,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缺乏空间思维,又没有基本的几何知识,在初二会考复习时再来接触这部分内容就简单

多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刚开始的教授中就要注重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提倡学生人手一个小地球仪,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大地球仪,学生观察小地球仪,逐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空间模式。讲经纬线时,最简便的就用成语“经纬纵横”配合手势:双手拱着合拢,做成球形,手指代表经线,指节代表纬线,这样演示很方便,也很直观。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介绍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五带的形成

逻辑联系

什么是自转(公转)→←地理现象(时差、四季)

五带——名称、分界线、现象

学习方式建议

本节内容重现象,轻原理,对于二分点和二至点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现象即可。在教学要尽可能浅化,从学生生活中出发,寻求感受上的认同,例如,教材中的n2活动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之中,威海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2)一年之中,威海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这样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地球是在运动的,进而我采用学生分角色做游戏来突破难点:一个学生站中间扮太阳,平举双手作阳光始终指向地球,一个学生手持地球仪扮地球绕着太阳转,四个学生扮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站在太阳四周。让学生演示出地球公转的规律来(关键是手持地球仪的同学要让地球仪的地轴始终向北方倾斜),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摸索,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公转的知识点。

在这部分内容中,纬度位置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作为纬度因素必须着重强调,纬度位置决定了五带的形成,也对气候类型以及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点必须强调清楚。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介绍

1.认识地图三要素

2.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并能够从图中分辨出山的各个部位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平面图。

逻辑联系

共性(地图三要素) →个性(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学习方式建议

地图是一种工具,重在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情景,要指导学生在学习地图知识和运用地图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为什么要学习地图,怎样使用地图。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辨方向、算距离”,直接体现学习地图的实用价值,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地图这节的处理中,我采用从《威海地图》入手,(一)什么是地图,地图的三要素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你从中看到了哪些内容?小组交流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分别有哪些?从图中举例说明三个基本要素的应用。

(二)地图上的方向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学校在哪里?你家在哪里?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是如何辨别的?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小组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