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省干线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省干线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方案探讨
摘要:江苏地区水网密集、湖泊众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广,国省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现象较普遍,本文以s331宝应至金湖段为基础,提出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思路及办法,供类似项目参考。
关键词:国省干线,湿地自然保护区,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江苏地区水网密集、湖泊众多,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广,国省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现象较普遍,本文以s331宝应至金湖段为基础,提出干线公路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研究思路及办法,供类似项目参考。
s331宝应至金湖段改扩建工程串联了宝应县城、金湖县城及射阳湖镇等多个城镇经济节点,其升级改建对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格局,提升整体通行能力,拓展沿海开发腹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老路途径宝应县城,城镇化严重,且路线绕行较远,其改线方案需穿越湿地自然保护区,穿越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长约5km,穿越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长约2.9km。
2. 湿地自然保护区介绍
(1)宝应运西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0年经扬州市政府批准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升级为扬州市市
级自然保护区。全区土地面积276.99平方公里,折合415491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88%。区内陆地213622亩,占全区总面积
51.40%,水域滩地201873亩,占全区总面积48.60%。
核心区范围以宝应湖隔堤为基线,向湖整体推进1060米至南北主航道,向陆地上延伸50米至排河,北至刘堡渡口,南至宏图河,形成水陆两块,连成一体。陆上滩地225亩,湖泊4767亩,合计4992亩。自然保护区没有划定缓冲区范围,核心区外全部为实验区。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
统保护。
(2)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3年10月14日金湖县成立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经约5年时间的建设,2008年6月13日经淮安市政府批准建立淮安市级金湖县湿地自然保护区。
金湖县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域定在鸡鸣荡东则,约20平方公里,西边离西大堤大约2100米,东西长4000米,南离渡假村1000米,南北长5200米,其余为实验区。
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
统保护。
(3)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类别
项目区域为里下河地区,属江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洼。历史上里下河地区原是黄海的一个浅水海湾,是由长期的泥砂淤积和海浪冲击而成的碟型低洼的天然沼泽湿地。
评价区内人为开发历史悠久,沿线陆生生态主要为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永久占用土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河塘、鱼塘和滩地,分别占永久占用土地面积的18.3%、38.5%、0.3%、31.4%、0.3%和11.2%。
蕨类植物物种不够丰富,仅有3科3属6种,所含种类最多的科为木贼科。水生、湿生植物相当丰富,优势种有芦苇、菰、莲、李氏禾、水蓼、喜旱莲子草、莕菜、菱、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聚草、菹草、黑藻、苦草、水鳖等。
野生陆生动物主要是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和啮齿类动物为主,尚未发现本区域有其他的大型野生动物。其他陆生动物以农村居民散养的牛、羊、猪、鸡、鸭为主。
留鸟是区域最稳定的鸟类组成成分,沿线地区留鸟资源有乌鸦、喜鹊、强脚树莺、野鸡、野鸭等。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褐翅鸦鹃和大雁等。
优势藻类为小球藻、弓形藻、色球藻、舟形藻和纤维藻;评价区内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1.2445毫克/升。
(4)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划分及保护原则
a)功能分区
湿地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为禁止开发区,其余区域为限制开发区。
b)保护措施
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限制开发区内,禁止
开垦和排放湿地水资源、破坏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栖息地;禁止擅自采沙、取土、放牧、烧荒、砍伐林木、采集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禁止非法猎捕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向湿地内排放未达标污水、倾倒可能危害水体和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或固体废弃物。
3. 路线布设的基本原则
图3-1 路线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1)核心区
项目区域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活动,原则上路线必须避让。
(2)实验区
项目区域内宝应运西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限制进行有污染的相关活动,原则上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穿越,但应尽量减少跨越湖泊桥梁规模并缩短穿越实验区里程长度。
表3-1 路线穿越自然保护区的长度
4. 采取的措施
(1)路线布设
a)选择湖泊、河流较窄处穿越,尽量降低桥梁施工和后期运营搅动水体和河床底泥带来的干扰,减少对鱼类的驱赶效应;
b)选择距离鸟类栖息地较远位置通过,降低公路运营期间对栖
息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c)选择有相似的较大面积陆地通过,使这些鸟类、鱼类可重新选择栖息环境,不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d)通过线形设计和绿化措施,保持工程与周围环境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完美结合。
(2)防护设计
采用植物生态防护方案,优先选择保护区的植物防护,很好地融入自然,达到道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3)桥梁排水设计
桥梁排水设计采用“直接收集+直接入湖”方案:直排式泄水管入口高出桥面3cm,每隔10m一道,内径10cm,收集式泄水管入口与桥面平齐,内径5cm,每10m一道,并与直排式泄水管间隔布置;收集后的桥面水,经桥头土路肩下埋设的pe管,导入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
(4)施工管理
a)选择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和工艺,降低噪声源;桥墩采用围堰施工,使悬浮物将尽快沉淀,降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b)配备足够的洒水车、挡风板、篷布等,减小施工期间对环境的污染
c)自然保护区内不设置任何的取土场、弃土场、其他的堆放场所及大型的临时施工设施。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