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一、学生积极发言的重要性1. 增强学习效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推动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2. 提升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积极发言,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组织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进行适当的回应,从而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3. 培养自信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当学生的观点被他人认可和采纳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学习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肯定,从而更加有动力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如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1.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坚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倾听和回应他人。
2. 设定明确的发言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明确的发言要求,例如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至少发言一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动力。
3. 注重奖励机制: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例如,可以给予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额外的积分或者奖励,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通过提出有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5. 鼓励多样化的表达形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形式来参与课堂讨论。
除了口头发言,学生还可以通过PPT、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让积极发言成为一种习惯

教育新探摘要:当前,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学生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小学教学中贯穿发言习惯教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极良好的发言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积极性;发言习惯;探究;对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有些学生即使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存在表述不够清晰、不够完整等问题。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导致了学生语言能力退化,思维能力下降,丧失表达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言、乐言、敢言、美言,让积极发言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一、有效提问,让学生“可言”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如果问题设计得恰当,不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可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当然能力强的学生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容易。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深度的方向标,是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搭建平台,使学生“乐言”笔者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得知,有些学生不乐于发言,原因是觉得自己表达能力差,怕说不好。
要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使学生乐于发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数学课上,让学生练习“说想法”。
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的过程。
可以同桌之间练习说,或者四人小组互相说。
长期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上好每次口语交际课,珍惜每一次发言的机会,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及时纠正课堂上学生说话不完整、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浅议小学生语文课堂良好的发言习惯

浅议小学生语文课堂良好的发言习惯一、小学生发言习惯的个案研究具体过程(一)个案一行为特征:五年级的周秉日同学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
由于家庭教育的宽松,对孩子要求大而化之,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更是一种“慈母型”的宽容态度。
他们对孩子过分宠爱,平时说话表达要求不高,使其语文学习成绩不稳定,并逐渐滋生了许多坏习惯,如:说话意思表达不清楚且浪费时间等。
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兴趣与积极性。
现状分析:经过仔细观察,多次耐心细致地谈心和家访,并从其他同学处对其进行了解,我对学生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而他们认为发言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就行了,便选择了放弃对自己严谨的说话习惯的注意;学生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在家无人督促,父母忙于做生意,与孩子交流沟通较少;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没有养成严谨的说话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更加失去对自己语言习惯培养的信心,逐渐失去了积极发言的兴趣。
改进措施:基于这几点原因,我做出了如下的改进措施: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从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人手,如:朗读课文,领读等形式,给他充分的勇气,并激发其发言欲望。
在其想说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奖励,打消其发言的紧张情绪。
2.及时在全班集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扬,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要表现好的决心。
这激起了他的好胜心理,调动了发言兴趣和热情。
在继续读书时进行指点,再次请他范读、领读,他的兴趣增强了,信心就足了。
3.再到学生家里家访,把孩子在校发言情况与家长进行了反馈沟通,确立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将扭转这个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把逐步培养良好的习惯定为首要任务。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还存在哪些不足。
改进效果:实践证明,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就初步形成了,激?l起了学生的积极发言兴趣与热情。
(二)个案二行为特征:姜岩龙同学思维灵活,表达欲望强。
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学生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候明明自己会,就是不举手.在现今的课堂上,低年级的课堂往往小手如林、学生积极活跃,一旦进入高年级,课堂气氛明显沉闷举手发言的定额管理越来越少,,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反应热烈,很多教对学生课堂不爱举手而发愁,找不到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为什么会出现低年级学生抢着回答,高年级不爱回答的怪现象呢?我跟其他老师交流时,也或多或少有着这方面的困扰。
为此我查阅资料,认真分析,总结实践,逐渐找出学生不爱举手之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找到了一些方法,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下面与大家交流共勉:一般情况下,导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有这些:1、不自信。
当问题提出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手,就心想连优秀的同学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样简单吧,。
或者,有些同学刚刚看到问题就心想,这个一我怎么回答得对?2、不清晰。
学生对不会的问题一般不会举手,思路不清晰的是指对老师的问题在于一定的认识,但又不知如何下手回答问题,所以不举手。
3、太自尊.有的学生怕批评和嘲笑。
忧郁自尊心强,面子观点重,本来能回答的问题又怕回答错误了,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因为他自己也曾嘲笑过回答错误的同学。
4、语言组织能力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正确的理解,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怕站起来回答不清楚被别人笑话.5、心不在焉.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上课总是思想开小差,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就没听老师的讲,更没有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叫他回答,他根本答不上来,即使能开腔,也经常是牛头不对马嘴。
看来,造成学生课上害怕举手的原因有来自教师的,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针对以上几点,我有几种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大家讨论讨论,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家多指点指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确举手的目的:1、举手发言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现,举手说明我行或者我故意试一试,愿意把自己内在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展现出来,这是个张扬的表现,是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2、举手发言是享受学习权利的表现:举手回答对了是一种自我肯定,回答错了是一种自我纠正。
激发小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方法探究

成功密码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有这么一个困惑:在课堂上提出了问题,但班上几十个孩子,举手发言的寥寥无几,孩子们或者低着头,或者眼巴巴地望着我,又或者是东张西望,并没有在思考我提出的问题……明明自己感觉课讲得挺有吸引力,可是学生还是不怎么举手发言,该怎么办?一、提高教师亲和力,让学生愿举手发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该门功课的学习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时的发言热情。
作为教师,应该满怀对学生们的爱心,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在内心深处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们。
试想,如果一位教师过于严厉,不允许学生犯任何错误,对于学生不是批评就是指责,学生当然会感到害怕,在上课提问时自然就不敢举手回答,生怕答错挨批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当学生取得成绩、表现良好的时候,应该及时地鼓励赞许;当学生不小心犯错的时候,应该耐心地指出,并教给改正的方法。
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把老师当作大朋友,上课时不再害怕答错挨批评了,自然愿意举手发言了。
二、课堂设问更有效,让学生会举手发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一个概念或认识一个新鲜事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认识的过程。
由此可知,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把握好课型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设问更有效。
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七颗钻石》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水罐为什么会发生神奇的变化,她是这样设计的:先指名读第2自然段,问:想一想空水罐为什么会突然装满了水?然后指名回答。
接着追问: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姑娘很爱妈妈?紧接着,出示句子:“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抓“哪儿”来体会:小姑娘可能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呢?出示填空,想象说话:小姑娘来到(哪激发小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方法探究◎徐 蓉33高效课堂儿),那里(怎么样);来到(哪里),那里(怎么样)……教师顺势引导:小姑娘寻水多么辛苦!她跋山涉水,也许她的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也许她的小手被荆棘划破了,正流着血呢!但是为了妈妈的健康,她一点儿也不在乎这些,终于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新课程改革已经快十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所代替,语文课堂也逐渐变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有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尊重学生学情,营造的氛围,注重对话与交流,发展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课堂还是气氛沉闷,学生发言不积极,往往是几个尖子生垄断课堂,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小,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疙疙瘩瘩,有的干脆站立不语。
尤其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课堂发言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弄得教师满头大汗满堂灌,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
那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我做了一些有效的探讨,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一次讲座中,我曾听孟素琴老师讲过,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只占9%,由此可见听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最重要。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思考,才能积极地举手发言。
在教学,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1、帮助学生树立用心倾听的愿望。
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了才能付诸于行动。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认真倾听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上课时,我还常常对学生讲:“用心听别人说话是对别人的尊重,是最懂礼貌的好孩子。
”“会听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好孩子。
”就这样,学生在心中慢慢地树立了我要用心听,我要当好孩子的愿望。
2、重复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这是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的方法,学生只要注意听,就能重复。
幼儿园小小辩手:激发幼儿主动表达的举手发言教学

《幼儿园小小辩手:激发幼儿主动表达的举手发言教学》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激发幼儿主动表达的能力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举手发言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举手发言教学,激发幼儿的主动表达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二、浅谈举手发言的重要性举手发言是幼儿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通过举手发言,幼儿可以学会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举手发言教学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幼儿园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灯光、音乐和布置等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愿意参与到举手发言中来。
2.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举手发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肯定每一个幼儿的发言,并给予鼓励和赞扬。
还可以让幼儿们多参与一些小组合作、展示表演等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在公开场合发言。
3.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
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让幼儿们逐步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除了日常的课堂讨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举手发言中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举手发言教学,幼儿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共享自己的想法,不仅能够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还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同时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举手发言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让学生积极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doc

让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活跃课堂气氛【现状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健康地、积极地、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教育工作者必须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
现在农村小学生年级越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低。
现在许多高年级学生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情况还是相对严重的。
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
课堂上活跃的学生备受教师的宠爱,对话交流的机会多,知识掌握得好,促使这些学生更加喜爱发言,于是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课堂沉默的学生,越是不发言,越是成绩落后;越是成绩落后,也就越是不发言,形成恶性循环。
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
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不擅交际,个性无法得到张扬,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找到正确的补救或发展措施。
让阳光普照所有的学生。
【实施策略】我执教的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在课堂上我本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但是,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发言时害羞、胆怯,课下唧唧喳喳,课堂上却闭口不言。
当需要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寥寥无几,师生互动少,这让我觉得我是在“唱独角戏”。
课堂发言表面只是一个说,实际上是听、思维、表达等方面的反映。
鉴于这种情况,通过自己的实践,我采取了以下实施策略:1、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敢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在发言中,不让学生感到忐忑不安,而是感到发言快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
学生举手发言规范

学生举手发言规范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经常会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然而,学生举手发言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秩序混乱、时间不合理安排和言辞不当等。
因此,制定学生举手发言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明确目的学生举手发言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堂交流和知识传递。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从其他同学的观点和见解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规范举手时机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应该遵守以下几点:1. 在老师提问后再举手。
学生应该在听清楚老师提问完毕后再举手,以免打断老师的思路。
2. 不要频繁举手。
学生在举手前应该仔细思考问题,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频繁抢占机会。
3. 尊重他人机会。
如果有其他同学正在发言,应该等待其发言结束后再举手。
如果与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有序的辩论。
四、规范举手方式学生在举手发言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用力举手。
学生应该大力举起手臂,以便老师快速发现并给予机会。
2. 注意姿势。
学生在举手时应保持笔直的姿势,不要歪斜或懒散。
3. 不要打断他人。
学生在等待发言机会时,不要用手指或其他方式打断他人发言。
五、规范发言语言学生在发言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
学生在发言时应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词汇。
2. 尊重他人观点。
学生在发言时应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不应过于主观或批判性地评判他人观点。
3. 控制发言时间。
学生在发言时应控制好发言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独占讲台,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
六、规范鼓励和评价老师在学生举手发言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鼓励积极参与。
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论答案是否正确,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 给予合理评价。
老师在评价学生发言时应予以客观评价,不要过于主观或带有偏见。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好惯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好惯【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那种沉闷的学习方式,要求从思想上解放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活跃的教学氛围需要师生间默契的配合。
特别是在教师提问时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或者是向教师质疑,在这样一个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教得愉悦,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呢?在此,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小学课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激发;培养;好习惯作为一名小城镇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被许多教学问题困扰着,如怎样才能备好一节成功的课、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好的课件、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完美的课等等。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中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越到高年级越不爱举手回答问题呢?学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就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气氛就死气沉沉,使老师上课时感觉特别累。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举手回答问题呢?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一从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小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教材的习惯。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善于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有利时机,加强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教学新知前,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探索新知;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培养自学能力;课后,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再进行相应的练习。
当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将阅读、思考、练习有机结合。
比如,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不易看懂的内容,可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做标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提问交流,使学生有话可讲。
二培养听课能力,养成积极动脑主动提问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问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听、会说、会想,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
1、课堂上“会听”的习惯:要用心听,不但要听而且要记在心。
学生不举手发言对策方法

学生不举手发言对策方法一、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舒适和安全。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积极的回应和认可。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提供激励和奖励机制1. 设立奖励制度,如最佳发言奖、优秀提问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1. 使用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的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1.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准备,不要过早打断他们的思维过程。
2. 组织适当的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练习发言。
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1. 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其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2. 给学生提供演讲和口语表达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
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2.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发言障碍。
七、与家长沟通合作1.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2. 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要解决学生不举手发言的问题,需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激励和奖励机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与家长进行合作。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发言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激励学生举手的几点措施

激励学生举手的几点措施(一)尝试成功成功是一种荣誉,更是一股激励学生上进的强在精神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甜头。
老师在教学中提问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内容,设计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且让学生举手回答以下问题不感到吃力,答对了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答错了,也尽力引导,同时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并启发学生自己纠正过来,让同学们逐步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积极举手发言参与教学活动。
(二)设疑激趣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究。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唤起好奇心,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积极举手发言。
比方,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作者提出如下问题:"任意三根木棒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呢?"绝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并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实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目光里流露出那种求知的欲望。
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举手提出问题以及回答以下问题。
(三)情境创设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但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精编范文】2、在上课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并积极举手发言的好习惯。-优秀word范文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在上课时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并积极举手发言的好习惯。
篇一:小学二年级“专心听讲举手发言”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二(1)班“专心听讲举手发言”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一、背景分析专心听讲和举手发言是低年级课堂常规培养的重点教育课程之一,学生只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保证今后课堂的有效性、有序性,并且,学生年龄小,尚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这节班会就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和养成发言声音响亮,先举手,后发言的习惯。
二、设计理念小学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只有20分钟,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这20分钟会有很多人在不同的时间点呈现,所以,专注的20分钟才是每个个体有效学习的20分钟,时间再长,因为年龄关系,就可能出现走神的现象。
学会专心听讲帮助学生20分钟有效记忆,举手发言伴随着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育目标1. 知道上课用眼、用耳、用脑的重要,帮助学生学会专心听讲的方法。
2. 懂得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后发言,帮助学生养成发言声音响亮的习惯。
3. 上课学会用眼,用眼“听”老师指挥。
4. 上课时耳朵要仔细听老师的讲课和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想,不懂要问,双手不搞小动作。
四、前期准备1. 了解学生对眼睛、耳朵在上课时的作用知道多少。
2. 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的图形。
五、活动形式:讨论、儿歌、游戏六、活动过程1. 导入:指指自己的眼睛。
提出问题:你知道眼睛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问题)对呀!解放军叔叔用眼睛来保卫祖国,科学家用眼睛来搞科学实验,工人叔叔用眼睛来制造机器,农民伯伯用眼睛来插秧、锄草。
我们小学生要用眼睛来学本领。
2. 激情明理导行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的同学会用眼睛来学习,有的同学却不会用眼睛来学本领,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
(1)游戏明理:“人体照相机”。
小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心理分析及正确引导

小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心理分析及正确引导
小学生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心理分析:
1.渴望被关注许多小学生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认可,从而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
2.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对于一些自信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成果。
3.压力和竞争对于一些小学生来说,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感觉自己必须要拼尽全力来获得好成绩,这种压力和竞争成为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重要动力。
正确引导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1.鼓励并表扬
老师应该时刻鼓励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并正确表扬他们的回答并给予反馈,以此来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努力。
2.培养自信心
老师也应该关注那些不太愿意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展现机会。
3. 提供友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和同学应该创造一个友好的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的感觉,这将会鼓励更多的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上课举手发言

上课举手发言上课举手发言关于教学改革,过去没有想过。
从您和贾老师提的要求看,都很重视学生积极跟上老师讲课思路。
我认为老师们抓住了教学要求的关键,在怎样落实这一要求上,我想凭自己的印象谈两个相关的问题。
一、关于课堂举手发言方式的思考课堂举手发言,是传统教学方式。
对于这种方式,看不出有多少合理性。
相反,有许多弊端。
首先,举手发言从制度上容忍了一部分学生的懒惰。
老师从自愿举手的学生中选择答题人,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这个问题自愿回答、自愿举手、不举手不违规、不抓紧时间思考没关系。
实际上,老师肯定会苦口婆心地提倡积极举手,不举手也有可能被提问。
但是,提倡不等于必须。
既然制度本身允许不举手,坐等现成答案的人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举手发言机制带有一定的竞争色彩,而这种竞争又是盲目的,其运行程序缺乏科学性。
我旁听过几节课,有些课学生举手踊跃,气氛热烈。
但是热烈的气氛下,似乎隐藏着一些遗憾。
每次被选中发言的,毕竟是极少数。
一些未被选中的学生,脸上闪现出一丝失望的表情。
这表情虽然转瞬即逝,却不难看出是一种竞争失败的心理。
不知是不是有人想过:凭什么有人享受被选中发言后的心理满足,有人去承受被埋没的失望?老师选择答题人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是看谁手举得高、举得快,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如果说老师能够告诉学生,每次确定答题人的标准是什么,这种争相举手待选的机制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
就像体育比赛,没有拿到奖牌知道输在哪里,以后有努力方向。
而事实上,那些没有被选中答题的学生,输得是糊里糊涂,毫无价值。
实际上,在选择答题人时,老师肯定要考虑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往往独立于举手行为之外。
就是说,不管学生怎样举手还是不举手,老师内心自有一套盘算。
单从这一角度看,答题之前学生举手的程序没有实际意义,只能浪费时间。
老师按照自己的逻辑确定发言人就可以了。
再次,采取举手发言机制的目的与手段不符。
我匆匆查阅了一些资料,未能找到举手发言方法的起源和设立目的。
发言要举手的大班教案反思

发言要举手的大班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发言要举手的大班教案反思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遵守课堂规则,包括发言时要举手。
2. 学生能够在需要发言时,正确地举手示意。
3. 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教学准备:1. 课堂规则海报:包括发言要举手的规则。
2. 手势示意图:展示正确的举手姿势。
3. 举手卡片:每位学生一张,用于发言时举手。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课堂规则,包括发言要举手。
- 展示课堂规则海报,强调发言要举手的规则。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展示手势示意图,向学生介绍正确的举手姿势。
- 解释为什么在课堂上发言要举手,以及举手的好处。
3. 游戏练习(15分钟):- 给每位学生发放一张举手卡片,并解释使用方法。
- 设计一个小游戏,要求学生在老师提问时,正确地使用举手卡片举手。
- 老师提问问题,学生使用举手卡片举手,然后选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
4. 讨论和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 鼓励学生分享正确使用举手卡片的经验和困惑。
- 总结发言要举手的重要性,并强调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意义。
教案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遵守发言要举手的规则,并能以积极的方式参与课堂互动。
通过导入、概念讲解、游戏练习和讨论总结等环节,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课堂规则,这有助于唤起学生对发言要举手规则的记忆。
同时,展示课堂规则海报也能够提醒学生注意规则的重要性。
在概念讲解环节,通过展示手势示意图,我向学生介绍了正确的举手姿势。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举手的具体要求。
同时,解释为什么要举手以及举手的好处,能够让学生明白举手的意义。
在游戏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要求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使用举手卡片举手。
这种互动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正确的举手技巧。
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发言质量的方法

调动学生举手发言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发言质量的方法有活力的课堂和有效果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举手和热烈发言。
为了能举手发言,学生上课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也会更认真地把功课复习好、预习好。
那么,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举手热情和保证较好的发言质量,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在第一次”中品尝发言的成功每一次发言都会有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只是这第一位发言的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对教学的影响力常常不被教师所重视,因为教师常常认为还有后来者的表现可以弥补和完善。
实际上,造成学生不敢发言和不愿发言的起因,就可能从教师不能正确对待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开始。
1.提高第一位学生发言的胆量第一位举手发言的学生,因为第一个发言而常常会回答得不完整或不完美,甚至不正确,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教师常常会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和节省教学时间,而迫不及待地请其他学生发言。
于是,后面发言学生的回答因为有第一个学生的发言为基础和参考,其回答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一般会高于第一位发言的学生。
发言的学生越多与越靠后,其发言赢得教师好评与同学喝彩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第一位学生渐渐成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日久天长,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敢第一个举手发言,担心自己说不对、说不好而遭到教师和同学的冷落,除非对自己的回答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才肯举手发言。
于是,学生举手越来越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对此解决的办法是,教师应该善待第一位发言的学生,哪怕他回答得不太理想,但教师仍然应该特别鼓励,赞扬学生敢于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勇气,并感谢他为后来发言的学生提供了诸多启发和帮助。
这样他就会体验到第一个发言的开创性价值和引导性作用,为自己有幸成为第一个发言者而感到光荣,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踊跃举手和积极发言。
由此可见,教师对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的处理态度决定着学生发言的升降态势。
2.提高第一位学生发言的质量对待学生的发言教师还有一个习惯性做法,那就是常常把第一位学生的发言作为回答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习惯的研究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在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然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很少发言,常常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在以前,我们班的学生很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
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课堂上显得很冷清,感觉我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
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逐渐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
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
不同程度的提高。
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
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
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
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
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二、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
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
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三、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
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
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
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
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
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
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
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
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
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