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土壤区划资料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1891944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5.png)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8f60cd9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8.png)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土壤修复目录1.土壤分类 (2)2.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3)3.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 (4)3.1.破红壤 (4)3.2.赤红壤 (4)3.3.红壤和黄壤 (5)3.4.黄棕壤 (5)3.5.棕壤 (5)3.6. 6.暗棕壤 (6)3.7.寒棕壤(漂灰土) (6)3.8.褐土 (6)3.9.黑钙土 (7)3.10.栗钙土 (7)3.11.棕钙土 (7)3.12.黑坤土 (8)3.13.荒漠土 (8)3.14.高山草甸 (8)3.15.高山漠土 (9)重点关注土壤退化 (9)5.土壤问题“八大怪”: (9)5.1.板:土壤板结,越种越硬 (9)5. 1.1.主要原因 (10)6. 1.2.主要危害 (10)5.2.馋:矿质营养比例失衡,越种越馋 (10)5.2. 1.主要表现 (10)5.2.2.主要危害 (10)5.3.贫:有机质含量低,越种越贫 (10)5.3. 1.主要问题: (10)5.3.2.主要危害: (10)5.4.浅:耕作层变浅,越种越浅 (11)5.5.酸:土壤酸化,越种越酸 (11)5.5. 1.主要原因 (11)5.5.2.主要危害 (11)5.6.咸:土壤盐渍化,越种越咸 (11)5.6. 1.主要原因 (12)5.6.2.主要危害 (12)5.7.脏:土壤污染,越种越脏 (12)5.7.1.主要原因 (12)6.7.2.主要危害 (12)5.8.杂:重茬障碍,越种越杂 (13)5.8.1.主要原因 (13)6.改良土壤从这三处入手 (13)6.1.物理结构改良 (13)6.2.化学性状改良 (13)6.2.1,生物性状改良 (13)1.土壤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铝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破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始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中国的土壤
![中国的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313b075cbe23482fb4da4cef.png)
中国的土壤土壤的发生和形成,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表裸露的岩石,在水热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栖息各种微生物,并开始生长绿色植物。
这些生物既从风化物中获得水分和养分,又使风化物积累有机物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创造了肥力,从而形成土壤。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因此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必须对土壤的形成、种类、分布和分区有所认识。
一、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多度,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中国土壤区划
![中国土壤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08c43acd240c844769eaeec5.png)
中国土壤区划本区划采用的土壤区域、土壤地区、土区三级分区制,是在《我国的土壤》所附“中国土壤分区图”的基础上,参照席承藩、张俊民1982 年所编“中国土壤区划图”中的三级区予以补充、修改编制而成。
土壤区域全国土壤区划一级单元。
反映我国土纲组合群体结构与大农业生产的概括特征,体现我国生物气候条件大范围的不均衡性,及其所影响到的土壤性状与农、林、牧业布局的重大差异,据此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的土壤区域: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
土壤地区全国土壤区划二级单元。
反映土壤区域内部生物、气候条件不同引起较大范围地带性土纲或土类组合的差异。
同一土壤地区内,具有大体相近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特点,农、林、牧生产发展的方向较为一致。
据此将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划分出华南、滇南砖红壤、水稻土(Ⅰ1)等6个土壤地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划分出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Ⅱ1)等3个土壤地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划分出青藏东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Ⅲ1)等3个土壤地区,共计12个土壤地区。
土区全国土壤区划三级单元。
反映土壤地区内部生物、气候条件或地域性因素(地形、水文等)不同引起的土类或土类组合的差异。
同一土区内,具有比较一致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力,农、林、牧生产的配置和改良利用也相近似。
据此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共分44个土区,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共分20个土区,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共分8个土区,共计72个土区。
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大体位于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中条山、秦岭、岷山、大雪山、横断山一线以东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43%。
人口密集,耕种集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耕地和人口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这里濒临海洋,季风进退活跃,降水充沛。
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以上,大气湿润程度高,适宜各种林木生长。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https://img.taocdn.com/s3/m/3225dad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3.png)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992cf09a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e.png)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工作应运而生。
水土保持区划是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需求等因素,对特定区域进行划分和分类的工作。
它是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基础,对于科学制定水土保持政策、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成因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表现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而在南方丘陵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大、降雨量大、人为开垦等因素,水土流失也较为突出,但形式和特点与黄土高原有所不同。
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划,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通常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综合性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社会经济因素,全面反映区域的水土保持特征。
二是主导因素原则。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抓住对水土流失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降水、地形、土壤质地等,突出区域的特色和差异。
三是区域完整性原则。
区划单元应在地域上保持相对完整,便于管理和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四是实用性原则。
区划结果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为水土保持规划、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首先,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植被分布图、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其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然后,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初步划分出不同的水土保持区域。
最后,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论证,对区划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5974d2ba300a6c30d229f33.png)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平
地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红壤亚类划分
![红壤亚类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2c62c80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d.png)
红壤亚类划分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红壤亚类划分较为详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亚类:
* 典型红壤(Typic Ferralsols):
* 具有典型的红壤性质,富含铁氧化物,呈现鲜明的红色。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合农业生产。
* 砖红壤(Brick Red Ferralsols):
* 具有较强的结皮,土壤颗粒较细,呈现砖红色。
常见于干旱地区,土壤通透性较好。
* 酸性红壤(Acid Ferralsols):
* 具有较低的pH值,土壤酸性较强。
这种红壤主要分布在一些酸性地区,对植物的适应性可能有一定影响。
* 粘重红壤(Sticky Red Ferralsols):
* 含有较多的黏粒,土壤呈现较重的质地,对于水分保持能力较好。
这种红壤适合农业生产,但也容易出现水涝。
* 粉砾红壤(Silty Red Ferralsols):
* 含有较多的细粒,土壤质地较松散,透气性较好。
分布在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
* 风积红壤(Aeolian Ferralsols):
* 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表现为波浪状沟壑。
这种红壤对风蚀较为敏感,主要分布在风蚀地区。
这些红壤亚类的划分是基于土壤的颜色、质地、酸碱性等多方面特征,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农业需求。
这种分类体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1。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69f068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13.png)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4a87b00ece2f0066f433225e.png)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
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表1:中国已有自然区划下面就表中部分方案略作介绍。
1.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e00df6f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b.png)
黄 土 高 原 区
长西 西
江南 南
上诸 游地 及区
岩 溶 区
南 方 红 壤 区
区
Ⅲ1
Ⅲ2
Ⅲ3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页,共五十页。
Ⅲ4
Ⅲ5
Ⅲ6
Ⅱ Ⅰ
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Ⅰ
包括:新疆、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 以及宁夏、陕北、内蒙古、东北西部等地的风 沙区,面积达187.6万km2。
荒漠化治理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八页,共五十页。
风力侵蚀区>>目前研究重点
(1)侵蚀产沙机理与运移规律;风沙草原区土地
退化机理与利用模式、承载力其及预警体系; (2)保护性耕作与栽培管理技术体系;荒漠及绿
洲植被生态演变及恢复技术;
(3)草原鼠害综合防治、草库仑建设与防风固沙型牧业制度改革途径
与技术;沙地表土固结技术等
Ⅲ3 ---北方山地丘陵区
(北方土石山区)
当前您正浏览第三十五页,共五十页。
北方土石山区>>基本情况
本区是指东北漫岗丘陵以南,黄土高原以东,淮河以北 ,包括东北南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 省(自治区)范围内有土壤侵蚀现象的山地、丘陵。 涉及海河、淮河两个流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的太行山 、沂蒙山、桐柏山、大别山、伏牛山等地。
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条 件基本一致。
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 似。
4、侵蚀分区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 的连续性。
当前您正浏览第七页,共五十页。
五、土壤侵蚀分区
我国的地质地貌及气候特点,构成了各种类 型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条件。且由于各地自然 条件和人为活动不同,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特 点的土壤侵蚀类型区域。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b6b95c034a7302768e993958.png)
第40卷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ol.40No.5 2008年9月JOURNAL OF SI CHUAN UN I V ERSI TY(ENGI N EER I N G SC I ENCE ED I TI O N)Sep t.2008文章编号:100923087(2008)0520032206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第宝锋1,崔 鹏2,艾南山1(1.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分析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根据分异性、地带性、等级性、共轭性、主导因子及县域完整性等原则,参考我国各类生态及自然区划成果,建立基础图谱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搜集了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建立专题图谱数据库;采用GI S技术,选择气候、植被、土壤、地貌、土壤侵蚀类型、人口密度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因子叠加的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将全国(除台湾、海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和1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湿润、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而在半干旱、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原则;指标;分区;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The Study of Reg i ona li za ti on on Ecolog i ca l Restora ti on i n Ch i n aD I B ao2feng1,CU I Peng2,A I N an2shan1(1.School of A rchitecture and Envir onment,Sichuan Univ.,Chengdu610065,China;2.Chengdu I 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 onment,CAS,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t:Devel op ing nati onwide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researches for s oil and water conservati on are p r oposed in China.I n this paper,op ti m al conditi ons of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were analyzed abide by the p rinci p le of heter oge2 neity,z onati on,grade,conjugacy,p ri m ary fact or and county land integrity.The s pecial mapp ing database was de2 vel oped,based on the ra w materials of2861counties.W ith the app licati on of GI S,choosing the key act ors,such as cli m ate,vegetati on,s oil,physi ognomy,the types of s oil er osi on,and populati on density,the nati onal area,ex2 cep t TaiW an and mariti m e s pace,was divided int o4first2level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domains and14second2level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regi ons by the way of adop ting super posed analytical method and superincu mbent partiti on method.Hu m id and Se m2hum id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domains have better natural conditi ons f or aff orestati on.A rid and Se m i2arid 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 domains are only fit f or afforestati on in brush2fire area.Key words:s oil and water conservati on;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p rinci p le;indices;regi onalizati on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有200多万k m2[1],若收稿日期:2007-12-04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资助项目(KZCX2-Y W-302);国家科技支撑课题资助(2006BAC10B04)作者简介:第宝锋(1978-),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水土保持,山地环境及GI S.E2mail:di w ubf@g 按1km2平均50万元的治理费用计算,需要数千亿元资金。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
![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e41d9765ce0508763213b8.png)
土 壤 (Soils), 2014, 46(4): 761–765①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2FY112100、2008FY110600)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男,河北沧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地理、土地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
E-mail: frzhang@ ②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局,农林科学院. 北京土壤(内部资料). 1984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类、亚类划分及其调查制图的辨析①张凤荣1,王秀丽1,梁小宏2,孔祥斌1,张青璞1,杨黎芳2(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2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摘 要:按照中国发生分类对新采集的68个北京市山区的土壤剖面进行了分类命名,并与剖面点所在土壤普查图上的分类名称进行比较,结果是只有18个剖面的分类名称一致。
造成分类名称不一致的原因:①发生分类以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分类命名,而区域内很多土壤不同于典型土壤剖面;②发生分类往往以现代生物气候带为主要分类标准命名区域土壤,而不是根据土壤性质;③分类不一致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制图精度不够。
研究认为,土壤分类必须依据土壤性质本身,而不是土壤形成因素;采取野外单土壤性质调查制图,室内叠加单土壤性质图形成多属性图斑,根据分类系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类,以提高分类制图精度。
关键词: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分类标准;土壤图;对比 中图分类号:S155; S159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普查)是国家“六五”重点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所列第一项“全国自然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
国务院为此发布了国发[1979]111号文件,批转了“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自1979年开始,在土壤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国大约8万农业科技人员历经16年的勤奋工作,完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形成了《中国土壤》[1]、《中国土壤普查技术》[2]、《中国土壤普查数据》[3]等成果。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质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cc385f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1d.png)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质地、水分状况、酸碱度、肥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沙粒和细粒的粘土组成,呈黄色。
黄土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肥力较高。
2.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呈红色。
它主要由铁氧化物和含铝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红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作物。
3. 灰褐土:灰褐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主要由深灰色的粉砂、砂和少量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灰褐土肥力一般,适合种植农作物。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呈棕色。
它主要由深褐色的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棕壤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5.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北沿海地区,呈黑色。
它主要由有机质和淤泥组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保水性。
湿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中国还有其他土壤类型,如盐碱土、沙质土、石质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e59ea90d4a7302768e99396c.png)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 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经验,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中国土壤侵蚀区划
![中国土壤侵蚀区划](https://img.taocdn.com/s3/m/fff7d9a4f524ccbff12184f7.png)
下面按两个层次分述各区土壤侵蚀特征:一、水蚀区(A)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沿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边缘向西南直到藏东高山峡谷区以东的地区为水蚀区。
区内又分十九个亚区,分述如下:1A.大小兴安岭山地森林轻度水蚀区编码为014131。
包括大兴安岭东坡,伊勒呼里山和小兴安岭。
由花岗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坡缓谷宽,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土层薄,森林根系横卧,株距大。
本区是我国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2A.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林灌轻度椫卸人?辞? 编码为024241。
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吉林哈达岭,龙岗山等东部山地及辽东半岛。
由花岗岩类,砂页岩类和片麻岩类组成,发育暗棕色森林土和棕壤,土层厚薄不同。
长白山区,森林茂密,侵蚀轻微。
辽东半岛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局部地区发生泥石流。
3A.松嫩平原外围岗台地栽培植被中度椙慷人?辞? 编码为037861。
本区围绕松嫩平原呈马蹄形分布。
为海拔200至500米的台地,由砂页岩类或未成岩松散层组成,发育典型黑土,由于开发历史短,尚有较厚层的黑土,是东北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在松花江与第二松花江的二级阶地上,黑土侵蚀严重,沟谷侵蚀规模、速度仅次于黄土高原。
4A.三江平原栽培植被沼泽草甸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48911。
黑龙江、松花江和鸟苏里江三条江的下游,散流形成的三江冲积平原。
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处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
岗地上有轻微水土流失。
5A.松辽平原栽培植被微度水蚀区编码为058811。
本区为松花江,辽河冲积平原,但不包括科尔沁沙地。
发育厚层黑钙士和草甸土,是东北最重要的粮食基地。
北部为波状起伏平原,南部较平坦,多沼泽。
低岗地种植区有轻微水土流失。
6A.辽西冀北山地林灌中度水蚀区编码为064251。
本区包括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山地。
由花岗岩类、片麻岩变质岩类和砂页岩类组成,发育山地褐土与粟钙土,土层薄,局部地区裸岩比例高,常有泥石流发生。
陡坡开荒,土层侵蚀殆尽,难以恢复。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67a15573c1ec5da50e27074.png)
1:400万数字化中国土壤图的有关说明一、数据简介本数字化土壤类型图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400万土壤类型图”为蓝本,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制作。
参与数字化制作主要人员于东升、潘贤章、王宁等。
该1:400万土壤类型原图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图组编制,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圆土壤图由李锦、周明枞、周慧珍编制,清绘谢佩珠、王世勤。
该图反映我国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规律,并概略地表示耕地土壤分布情况和全国各类土壤的利用方向。
可作为编制全国土壤资源图和肥力图的基础,也可为全国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农业区划、自然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可供农林部门及科研、教学单位参考。
在数字化制作过程中,边界线采用了全国1:100万数字化标准底图。
二、数据参数本数字化土壤图数据的储存格式是以矢量数据ARC/INFO 7.1软件下的COVERAGE文件和E00转换文件。
土壤数字化地图采用的坐标系统参数Projection AlbersUnits METERS Spheroid KRASOVSKY Parameters1st standard parallel 25 0 0.0002st standard parallel 47 0 0.000central meridian 105 0 0.000latitude of projection's origin 0 0 0.000False easting(meters) 0False northing(meters) 0三、数据权限本图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制和数字化制作,本单位和有关编制制作人员拥有该数字土壤图版权。
凡需要本数字化土壤图的单位和个人请直接与本单位王宁同志联系。
未经本单位和上述有关人员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倒卖、销售本数字化土壤图。
务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特此声明。
联系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邮编:210008电话:025-*******Email: yds82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2年4月附:1:400万土壤类型图代码表土壤类型名称土壤类型代码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南方水稻土泥肉田111011南方水稻土油沙田121012南方水稻土潮泥田131013南方水稻土红黄泥田141014南方水稻土紫泥田151015南方水稻土青格田161016南方水稻土冷侵田171017南方水稻土石灰泥田181018南方水稻土咸酸田191019鳝血水稻土鳝血田211021鳝血水稻土淤泥田221022鳝血水稻土青泥田231023鳝血水稻土马肝泥田241024北方水稻土北方水稻土301030黄刚土黄刚土411041黄刚土黄僵土421042黄堰土黄堰土511051黄堰土潮黄堰土521052黄垆土黄垆土611061黄垆土潮黄垆土621062耧土油楼土711071耧土立茬楼土721072耧土垆楼土731073黑垆土黑垆土811081黑垆土粘化垆土821082黑垆土黑焦土831083黑垆土潮黑垆土841084黑垆土黑麻土851085绵土黄绵土921092熟黑土厚层熟黑土1011101熟黑土中层熟黑土1021102熟黑土薄层熟黑土1031103潮土淤粘土1111111潮土两合土1121112潮土淤沙土1131113潮土黑潮土1141114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潮土砂姜黑土1151115潮土盐潮土1161116潮土湿潮土1171117潮土潮沙泥土1181118灌淤土灌淤橙土1211121灌淤土灌淤潮土1221122绿洲土绿洲白土1311131绿洲土绿洲灰土1321132绿洲土绿洲潮土1331133赤红壤砖红壤1411141砖红壤铁质砖红壤1421142砖红壤黄色砖红壤1431143赤红壤赤红壤1511151赤红壤铁质赤红壤1521152红壤红壤1611161红壤黄红壤1621162红壤褐红壤1631163红壤红壤性土1641164燥红土燥红土1701170黄壤黄壤1811181黄壤黄壤性土1831183棕壤黄棕壤1911191黄棕壤粘盘黄棕壤1921192棕壤棕壤2001200褐土褐土2111211褐土淋溶褐土2121212褐土碳酸盐褐土2131213灰褐土灰褐土2201220暗棕壤暗棕壤2311231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2321232暗棕壤草甸暗棕壤2331233黑土黑土2611261黑土白浆化黑土2621262黑土草甸黑土2631263白浆土白浆土2711271白浆土草甸白浆土2721272黑钙土黑钙土2801280黑钙土黑钙土2811281黑钙土淋溶黑钙土2821282黑钙土草甸黑钙土2831283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栗钙土暗栗钙土2901290栗钙土暗栗钙土2911291栗钙土栗钙土2921292栗钙土淡栗钙土2931293栗钙土草甸栗钙土2941294棕钙土棕钙土3001300棕钙土棕钙土3011301棕钙土淡棕钙土3021302灰钙土灰钙土3101310灰钙土灰钙土3111311灰钙土淡灰钙土3121312灰钙土草甸灰钙土3131313灰漠土灰漠土3201320灰漠土灰漠土3211321灰漠土盐化灰漠土3221322灰漠土碱化灰漠土3231323灰漠土草甸灰漠土3241324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0133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11331灰棕漠土盐化灰棕漠土3321332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3331333棕漠土棕漠土3411341棕漠土石膏棕漠土3421342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3431343暗色草甸土暗色草甸土3511351暗色草甸土草甸土3521352暗色草甸土盐化暗色草甸3531353暗色草甸土潜育暗色草甸3541354灰色草甸土灰色草甸土3611361灰色草甸土盐化灰色草甸3621362灰色草甸土漠土化灰色草3631363灰色草甸土林灌灰色草甸3641364沼泽土草甸沼泽土3711371沼泽土腐植质沼泽土3721372沼泽土泥碳沼泽土3731373沼泽土残余泥碳沼泽3741374滨海盐土滨海盐土3811381滨海盐土草甸滨海盐土3821382滨海盐土沼泽滨海盐土3831383盐土盐土3911391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盐土草甸盐土3921392盐土碱化盐土3931393内陆盐土内陆盐土4001400内陆盐土内陆盐土4011401内陆盐土草甸内陆盐土4021402内陆盐土沼泽内陆盐土4031403内陆盐土残余内陆盐土4041404石灰土棕色石灰土4321432石灰土黑色石灰土4331433紫色土紫色土4411441紫色土碳酸盐紫色土4421442紫色土粗骨紫色土4431443龟裂土龟裂土4501450风沙土流动风沙土4611461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4621462风沙土固定风沙土4631463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701470山地灌丛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4801480黑毡土黑毡土4911491寒漠土寒漠土5401540冰川雪被冰川雪被7101710盐壳盐壳7201720赤红壤赤红壤1512151赤红壤铁质赤红壤1522152红壤红壤1612161红壤黄红壤1622162红壤褐红壤1632163红壤红壤性土1642164黄壤黄壤1812181黄壤表潜黄壤1822182黄壤黄壤性土1832183棕壤黄棕壤1912191黄棕壤粘盘黄棕壤1922192棕壤棕壤2002200褐土褐土2112211褐土淋溶褐土2122212褐土碳酸盐褐土2132213灰褐土灰褐土2202220暗棕壤暗棕壤2312231暗棕壤白浆化暗棕壤2322232一级类型名称土壤类型名称土壤图原代码SOILCODE[1]暗棕壤草甸暗棕壤2332233漂灰土漂灰土2402240灰色森林土暗灰色森林土2512251灰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2522252黑钙土黑钙土2802280栗钙土暗栗钙土2902290栗钙土暗栗钙土2912291棕钙土棕钙土3002300棕钙土棕钙土3012301灰钙土灰钙土310231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02330石灰土红色石灰土4312431石灰土棕色石灰土4322432石灰土黑色石灰土4332433紫色土粗骨紫色土4432443山地草甸土山地草甸土4702470山地灌丛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4802480黑毡土黑毡土4912491黑毡土棕毡土4922492巴嘎土巴嘎土5012501巴嘎土班毡巴嘎土5022502草毡土草毡土5102510莎嘎土莎嘎土5212521莎嘎土班毡莎嘎土5222522莎嘎土荒漠莎嘎土5232523高山漠土高山漠土5302530寒漠土寒漠土5402540灰棕漠土灰棕漠土3314331灰棕漠土盐化灰棕漠土3324332灰棕漠土石膏灰棕漠土3334333棕漠土棕漠土3414341棕漠土石膏棕漠土3424342棕漠土石膏盐盘棕漠3434343黑毡土黑毡土4914491水域水体9009900水域岛屿9019901[1] SOILCODE字段首位码“1”:非山地土壤;“2”:山地土壤;“4”:戈壁土壤。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安全利用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土壤安全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7d673ea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1.png)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土壤平安利用导读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异明显,但宜耕地面积小,总体质量不高;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总体上,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建立占用耕地使优质耕地减少过快;生态脆弱带土地退化势头没有遏止,土壤污染有加剧趋势,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我国土壤资源根底调查工作根底薄弱,土壤资源现状不清,缺乏科学有效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和标准,土壤资源管理相对粗放。
需要加强土壤资源科学的根底研究,深化土壤功能与平安的涵,更新我国土壤资源清单,为多目标土地利用提供根底数据、模型和决策。
土壤具有维系生物质生产、容纳和消减污染物、过滤水源、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土壤平安〞是指土壤功能发挥的状态和水平。
在平安的状态下,土壤可以持续地发挥上述功能,而平安水平降低则阻碍土壤功能的实。
因此土壤平安关系到粮食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型,人地、人粮矛盾突出,特别是近20 年来,由于利用管理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随着利用程度不断强化,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根底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壤平安形势日趋严峻。
土壤平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平安、食品平安、水平安和生态环境平安,进而影响到国家平安和国际履约能力。
在全面获取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根底上,全面把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管理我国土壤资源是土壤平安的前提,需要进一步开展我国土壤资源科学,加强根底数据积累并提供效劳全方位、多层、高精度土壤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对策与方案,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1 我国土壤资源特点与利用特征1.1 土壤资源丰富多样,适宜性广泛我国土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土壤区划概况
年代
1982 1984
1996 1999
代表人 作品
席承藩、张 俊明 席承藩、张 俊明
龚子同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将全国分为4大土壤区域、 15个土带、64个土区,
《我国的土壤》一书中,把全国土壤划分为两级,即土 壤区域和土壤区。全国共分为3个土壤区域和12个土壤 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土壤区划概况
年代 代表人
作品
公元 《尚书•禹贡 前5世 篇》 纪
《周礼》
1934 1946
《管子•地员 篇》
侯光炯和马 溶之
马溶之
1954 1959
《中华地理 志》
中国科学院
《尚书•禹贡篇》一书,就阐述了九州的土壤地理分布特 征、分类和肥力等级。
在《周礼》中,又根据地形、地势,在九大类的基础上, 进一步划分了五个类型区。 稍后,《管子•地员篇》进一步划分全国为3大类和25类土 地。 提出了研究土壤复区的概念,当时命名为土域。嗣后,逐 渐发展到区划系统 编制黄河流域土壤图和全国土壤区划图时,提出了土壤生 物气候区、土壤亚区、土壤复域和土链的区划系统,首次 将全国土壤划分为14个土区, 将全国土壤划分为7个土壤带,38个土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土壤区划的特点
(一)技术性 (二)社会性 (三)具体性 (四)实用性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中国土壤区划的分区原则和 指标体系
• 一、分区原则 • 二、指标体系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分区原则
(一)土壤组合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相似。 (二)制约或影响土壤地域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
条件基本相同。 (三)改造、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利用
第二节 中国土壤区划的内容与特点
• 一、土壤区划的内容 • 二、土壤区划的特点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土壤区划的内容
(一)区划系统拟定 (二)自然条件分析 (三)土壤类型划分 (四)土壤资源评价 (五)区划方法选择 (六)区划原则确定 (七)区划图件说明
高等 级——产业部署; 低等 级——利用规划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17
土壤区
面积
域
万km2 %
通过上
一节指
标分析, 并采用 土壤区
东部森 林土壤
426
44.4
域、土
区域
壤地区、
土区三
级分区
制,把
全国共
分为3 个土壤 区域、 12个土 壤地区
西北 草原、 荒漠土 338 35.2 壤区域
和72个
土壤区
青藏高
山草甸、 草原土 196 20.4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土壤地区
全国土壤区划二级单元。反映土壤区域内部生物、 气候条件不同引起较大范围地带性土纲或土类组合 的差异。据此将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划分出华南、滇 南砖红壤、水稻土(Ⅰ1)等6个土壤地区;西北草 原、荒漠土壤区域划分出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Ⅱ1)等3个土壤地区;青藏高山草甸、草 原土壤区域划分出青藏东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 (Ⅲ1)等3个土壤地区,共计12个土壤地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土壤区划作用和任务
1、总结土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全面认识土 壤的发生、特性、生产力、分类和分布规 律; 2、为农业生产服务,着重阐述生物气候特 点和地带性土类的地域差异,来估计土壤 资源和拟定农业发展方向; 3、推动土壤科学发展。发现理论问题的空 白点,从而提出新的概念与理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的分布规律》
龚子同
在土壤分类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了区划。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土壤区划的目的
土壤区划是根据土壤群体在地球表面组合的特征, 按其相似性或差异性以及在空间的构型进行地理区 域的划分。它是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的基础资料和 组成部分,为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发展农、 林、牧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土壤区划来认识各种土壤的性状和特点,并且 分析它们的地区特征,探讨不同地区土壤组合的规 律,以便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能够做到因土利用 改良和因土经营管理。
率和生产率的途径基本相同。 (四)自上而下多级分区与应用。高级分区级别以
土壤区域为基础,在区域以下可分地区、土区、 亚区、土片,最后至土壤样块。
资源与环境学院
二、指标体系
(一)区域土壤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土壤利用的总体 格局,通常以各类用地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百分 比表示。主要指标包括农业土壤利用率和非农业 土壤利用率、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等
(二)土壤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 :①区域水热气候 条件 ;②区域土壤类型组合 。
(三)社会经济属性:①区位因素 ,②土壤生产力 , ③人地关系 。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四节 主要分区简介
• 一、土壤区域 • 二、土壤地区 • 三、土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土壤区域
土壤区域是土壤区划一级单元。它反映我国 土纲组合群体结构与大农业生产的概括特征, 体现我国生物气候条件大范围的不均衡性, 及其所影响到的土壤性状与农、林、牧业布 局的重大差异,据此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的 土壤区域: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Ⅱ.西北草 原、荒漠土壤区域;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 土壤区域。
第五章 中国土壤区划
• 第一节 中国土壤区划研究概况、目的及作用 • 第二节 中国土壤区划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三节 中国土壤区划的分区原则和指标体系 • 第四节 主要分区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中国土壤区划研究概况、目 的及作用
• 一、土壤区划概况 • 二、土壤区划的目的 • 三、土壤区划作用和任务
壤区域
土壤地区
华南、滇南砖红壤、赤壤土、水稻 土地区
江南、台北红壤水稻土地区 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地区 汉江、长江中下游黄棕壤黄褐土水
稻土地区 辽东、华北棕壤褐土潮土地区
东北暗棕壤白浆土黑土地区 内蒙古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地区 黄土高原黄绵土黑炉土灰钙土地区 甘新灰漠土棕漠土风沙土地区 青藏东部亚高山,高山草甸土地区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三、土区
国土壤区划三级单元。反映土壤地区内部生 物、气候条件或地域性因素(地形、水文等) 不同引起的土类或土类组合的差异。同一土 区内,具有比较一致的水热条件和土地生产 力,农、林、牧生产的配置和改良利用也相 近似。据此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共分44个土区, 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共分20个土区,青 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共分8个土区,共 计72个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