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民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间故事:娱乐的叙事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所承载的多层面意义和价值,理解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对故事学基本术语有较清楚的掌握,能够准确理解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民间故事的分类学,了解AT分类法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用。能够运用民间故事类型理论,解读民间故事。
学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一册本土民间故事出版物。
田野调查:你的家乡有没有哪种典型情节类型的故事?
传承训练:学讲一则民间故事。
第一节故事学概说
故事学就是指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所形成的学说。故事学拥有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研究流派和理论观点及体系。
一般学界将西方民间故事的早期研究者确定为格林兄弟,他们的著作《儿童与家庭幻想故事》对民间故事中相似或共同情节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文化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民间故事,代表人物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弗雷泽和安德鲁·兰等。
俄国学者弗·普罗普和当代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对民间故事形态进行结构主义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普罗普开创结构主义叙事学先河,他的《故事形态学》(1928)被视为叙事学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芬兰学派。1907年,芬兰学者建立了一个民俗学家的国际性组织,国际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也称民俗学协会,于1909年起出版不定期刊物《民俗学协会通讯》,在上面发表了不少重要文章。芬兰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克罗恩,安蒂·阿尔奈等,他们受到进化论、流传学派、实证主义的影响,把流传在各地的异文按情节的统计分类进行比较,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的起源形式,并能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该派认为这种研究还应指出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理及其传播的过程。这就是运用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故事。
芬兰学派的重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目前在世界故事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为各国学界所熟知的的故事分类法“AT分类法”。它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国际上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分类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必记掌握并记忆]阿尔奈在1910年发表《故事类型索引》,比较分析芬兰和北欧其它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的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以简明文字写出概要,并按一定原则对这些故事情节进行分类编排,他将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三大类。他将故事编码设定为2000个,但书中实际只收有540个类型,留下的空码是计划以后发现新材料后补充进去的。由于这一索引主要以芬兰及北欧的故事为基础,显然带有局限性。美国学者汤普森对其进行修订,选资料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亚洲、南美、澳洲等,修正了故事情节提要,进一步分解故事情节,于1928年出版《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61年,该书再次修订后印行了增订版。
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钟敬文于1931年编写了《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德裔美籍学者德国学者沃·艾伯哈德以中国民间故事为基础,于1937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999年译为中文本出版,归纳了215种故事类型,笑话类型31种。美藉华人学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记忆],1986年中文版出版,归纳了843个故事类型和次类型。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吸收和改进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选取六十个中国民间故事常见类型进行解析,是中国当代相关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
一、故事的定义[必须掌握]
民间故事一词的英文是Folk tale。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叙事性文学作品。(田兆元主编教材第91页定义为: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具有神异色彩而又现实性较强的叙事散文作品。)
二、民间故事的特征(田兆元本教材第91页至94页参考阅读,本小节归纳方式暂时采用陈建宪等主编的民间文学教材修订版中的方式,实际内容根据教师授课进行调整)(一)内容特征:
1、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举例:蒙古族的《猎人海力布》。
2、表现社会矛盾冲突。举例:“狼外婆型故事”《小红帽》。(在中国,这一型的故事最早见于清人黄之隽的《虎媪传》。反面角色,在北方多为狼外婆,在南方多为虎外婆。以象征的表达式表在了人民大众在阶级较量与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旨在强调识别敌人真面目的重要性。“小鸡复仇型”、“十兄弟型”等等也表现了这一内容。
3、表现日常生活。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故事,对世间生活、人生百态进行全景式勾描。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内容是表现人性的善恶及社会道德伦理的。
(二)艺术特征
1、主人公多泛指,通称。故事时间、地点也多是模糊含混的。人物设置单纯鲜明。人物设置,多为两兄弟、三姐妹、两伙伴等。
2、情节结构具有程式化特点,情节的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导致了民间故事的类型化。民间故事之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世代相承,除了故事内容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社会性,还在于故事情节结构具有易讲、易听、易记、易传的特点。
民间故事的口头流传有一个漫长的锤炼过程,这其间,故事情节结构逐步由松到紧、由繁至精。这样就形成了程式化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结构则主要有“单纯式”或“复合式”两种,一般的寓言、笑话及生活小故事的结构多为“单纯式”。“复合式”又分为“三段式”和“连缀式”,“三段式”故事情节往往都经过三个层次,如遇到三个难题,经历三次考验,三次较量,三次历险等。因其结构完整,国际上又称为“完型故事”。举例:格林童话《猫和老鼠合伙》、《渔夫和他的妻子》、《金鹅》
“连缀式”即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衔接,前一个故事的结尾牵引出另一个故事的开头,故事套故事。举例:《一千零一夜》。
3、追求艺术创造的“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无论是情节的设置,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美与丑、善与恶、勤劳与懒惰、无私与贪懒、真诚与欺骗等等二元对立特点。
(二)传承特征
1、故事传承的时间与场所不固定。多在农家炕炉、劳动场所及节庆、红白喜事等集群性民俗活动时进行。
2、故事传承的线路主要是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又分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
3、传承人是一些具有较高艺术才能的人,他们被称为故事家。他们能讲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也有自己的传承路线。(参考刘守华本P161-163)
第三节民间故事的分类[必须掌握]
分类依据:目前学界多通用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中的分类,这是从民间故事的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童话等,幻想性较强)
定义:神异故事又称幻想故事、民间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神奇幻想色彩十分浓厚,以超自然、超现实的艺术形式反映人民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
分类:
(1)动植物故事
(2)魔法宝物故事
(3)神灵精怪故事
附:刘守华的《故事学纲要》一书,列出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十个幻想故事。可参读。
2、现实故事(又称生活故事,现实性较强)
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又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其幻想性弱于幻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