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人类学-兰德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德曼的文化哲学人类学
文化哲学人类学(cultral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简称“文化人类学”,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代表了哲学人类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和潮流,主张汲取考古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结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原始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继承古希腊以来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自由和创造思想,批判存在主义(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的自由理论,站在哲学人类学研究已达到的理论高度(人的开放性、活动性、趋向完美性等),摒弃仅从生物、心理、宗教等某一领域来理解人的狭隘性观点,用人类活生生的和创造性的历史性代替对人的片面理解,强调把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背景中思考,从而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蓝德曼认为:“文化人类学是未来的人类学。以前所有的人类学只不过是它的序言。”
蓝德曼(Michael landmann,1913~)是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他的文化哲学人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1955年出版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这本书从文化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作了纵向的历史描述,并对哲学人类学各分支作了详尽的评述。全书共分为5部分:(1)哲学人类学导言;(2)宗教人类学;(3)理性人类学;(4)生物人类学;(5)文化人类学。
一、非专门化与创造性
蓝德曼首先分析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非专门化”和“专门化”两个概念,认为人类的“非专门化”如果就获得知识而论,它就意味着“向世界敞开”;如果就行为而论,它就意味着人是创造的、人是自由的。这里的“创造性”不是指通过审美而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也不是通过伦理和政治而体现的自由,相反,它们都只能在一般人类学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在蓝德曼看来,“非专门化和专门化并非是相互并行的。人并非如同动物依赖后者生存一样直接依赖前者生存”。人类的非专门化包括“非完善”,意味着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空缺,而人的自由创造力正是为了保证填充这个空缺。这样一来,对人类而言,非专门化和创造力一起才抵偿了动物的专门化。这就是说,在自然的意义上,动物的出现表现了自然界所赋予的完成、定形和完整性,它无需创造,而只要运用种内遗传所获得的一切。但自然没有把人创造完整便把人放在世界上了,自然没有最终决定人,而是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决定。“因而,人必须自我完成,必须自我决定进入某种特殊的事物,必须凭借自身努力而力图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人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并非只限定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而是必然根源于人类存在的结构”。这种根源于人类存在结构的创造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并构成了基本的人类学原则和文化哲学原则。一方面,人能通过这种创造性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实现“自我完善”,即人能完成自我并给予自我一确定的形式。另一方面,与动物完全符合它的物种而生存不同,由于人自身本质的创造性,人不能把自己仅仅限于复制其他物种,而必须为自己建造一些新的东西,因而,“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独特的个体”。从这个角度出发,蓝德曼有限度地肯定了存在主义“反对关于一般人的人类学,认为只有具体的、有时间规定的人才是完全的人”的观点。但接下来具体到对创造论和自由观的理解,蓝德曼则与存在主义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并着重批判了萨特的“人一开始存在就注定是自由的”的观点。
按照蓝德曼的看法,“萨特的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论,由于极大的夸张而陷入了错误”。首先,由于萨特认为“人类也应该有意识地创造自身”,所以萨特的人类学狭隘地回归于伦理学,因为在伦理学中,有意识的决断居于最可敬的地位。其次,“所有的创造性只是靠实现了客观的必然性才能获得其高贵性”。因而,当萨特仅仅把自由和创造描述为个体自由、创造的不可重复性和单独性时,创造在萨特那里就沦为了任意的联系而退化为游戏。结果,“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指萨特——引者注)不自觉地成为浪漫主义迷惑和放纵的同盟者”。最后,人总不能绝对自由地创造,一方面我们从来不能把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只归结于我们自身,另外的力量(如社会的文化、传统、民族等等)在其起源中也起作用;另一方面任何创造总是超越于自身之外的创造,对外物的创造总是受外在的影响,所以创造物并非只是我们有意识创造意图的沉淀。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人总不能绝对自由地创造,萨特所说“人类被宣判为自由的”的观点仅仅是一种栖居在头脑中的理想罢了。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蓝德曼得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仅仅在心理和伦理方面赋予人类以自由性和创造性是片面的,只有真正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把“根源于人类存在的结构”的创造性置于文化世界中,把人放到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完整的人。由此出发,蓝德曼建立了以客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哲学人类学,得出了“人是文化的存在”的结论。
二、客观精神与人是文化的存在
客观精神指“人创造力的凝固沉淀”。蓝德曼认为,与人的创造能力并驾齐驱的是人的保存文化的能力。每一个体聚集“经验”,这种经验在每个群体中加以传递并流传下来。同样,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道德法则、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也都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一来,人就不需要每时每刻都重新开始认真地探究世界事物以及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前的现实创造活动其实已结合了创造活动的第二种聚集状态:已结晶为客观形式的过去的创造”。这种“已结晶为客观形式的过去的创造”就是客观精神,即客观化的文化。客观精神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与我们分离,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与我们分离一样。我们无法逃脱地站立在我们创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像我们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样”。这就决定了人生存的世界只是人的文化,“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因此,人是文化的存在。
人是文化的存在既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个人的创造力,它是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首先为文化所决定,尔后他或许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人类始终生存于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他自身显得既是年轻的也是年老的……当人创造未来时,人是年轻的;当人已被过去创造,人就是年老的了”。这就是说,必须把人的创造性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真正理解。“人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理想。如果没有人的实现,文化便不会存在;但没有文化,人就一无所有。这两者之间都有相互不能分离的作用。任何从这个整体中分离两个交织部分的企图,都必然是人为的”。
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必然蕴含着人作为社会、历史、传统的存在。首先,人是最有社会性的存在。由于社会是全部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全部文化的保存者和传递者,所以,人为了成为全面意义上的文化存在,就必须首先和永远地作为社会的存在。其次,“人作为文化的存在,也是作为历史的存在”。这有两重意义:人具有超越和依赖历史的力量,他决定历史而且被历史所决定。一方面,文化是人的自由的创造,这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