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歇后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汉语谐音歇后语的隐喻分析
1.马尚敏
2.陈亮
[摘要]本文依靠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知识,借助跨域映射理论,通过对谐音歇后语形式、语义、隐喻方式的研究来诠释汉语谐音歇后语这种语言现象,分析其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以及在日常会话中使用的影响。
关键词:谐音歇后语隐喻
一、前言
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的结合体,属表意文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大概有一千三百多个,每个音节又不只代表一个汉字的读音。因此,汉语中就出现了不少同音字,近音字,也产生了许多双声叠韵等现象。同音字等的使用给汉语的表情达意提供了新的方式与手段。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懂得汉语谐音的巧妙运用,就没有真正学会使用汉语。本文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依靠隐喻理论,借助跨域映射理论,对汉语谐音歇后语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其存在的认知语言学基础。
二、隐喻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开始出现并日渐兴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基础是认知,认知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语言和现实之间的枢纽。“认知指的是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1]人脑把从外部世界接受的信息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去支配个体的行为活动,这个把大脑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过程。认知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和完善,当已有的概念不能很好地反应环境的新变化,人们如何通过熟悉的概念来诠释周围陌生的事物呢?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不同于修辞学里的。修辞学里的隐喻是比喻的一种,研究的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与“明喻”、“暗喻”等并列的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基于相似或邻近,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当中去,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2]3为词语表达增添新的意义内容。西方多数研究者认为:“隐喻:一种隐含的类
本文为2014年新疆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一般项目“谐音雅趣-谐音所渗透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成果,项目号: XJU-SRT-14163。
比,它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后者的相关情感与想象因素赋予前者。在隐喻中,本义指示某一事物、行为的语词或表达,被应用于另一明显不同的事物或行为。”[2]3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的过程当中,往往习惯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对两种表面上互不相关的事物有某种相似性的联想,放在一起,表达他们对外部环境的感受。当始源域投射到目标域时,即由具体到抽象,根据的是相似性和邻近性的原则,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对其进行认知上的理解。
三、隐喻在谐音歇后语中的反映
歇后语有其特殊的构成方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的字义表达具有形象性,后半部分借助谐音或双关的手段表达隐含的真正意义,具有抽象性。谐音是使用语音中根据汉字音同或音近而语义相异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在言语交际或非言语交际中广泛使用。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3]歇后语这一语言现象在汉语中个性鲜明,而谐音歇后语又是其主要的一类。
隐喻分为始源域和目标域,相比较而言,目标域的结构和概念没有始源域清晰。隐喻就是把存在于始源域中的意象图式投射到目标域的过程。这样,人们就能通过始源域这个喻体来建构目标域这个本体,隐喻的内在结构就是跨域映射。人们在日常会话交流中会有意或无意地使用隐喻,有一些话语由于人们经常使用,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演化为固定形式和意义了。要想了解谐音歇后语,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始源域和后半部分的目标域,二者缺一不可。人们通过日常沟通积累一定量的交流经验,使人们对跨域映射产生相应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在自我意识中对大脑接受的信息进行始源域与目标域的转化,进而达到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真实意义,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顺畅沟通。
美国认知学家Gisll Fauconneir认为:“跨域映射是人类生成、传递、和意义等认知活动的中心。”[4]可以看出,如果目标域和始源域之中存在同音、同形或文化属性上相似的地方,二者之间就可以产生跨域映射。在谐音歇后语中,后半部分原生态的语言叙述是始源域的内容,而经过谐音后的语言表述则归属于目标域。前者映射到后者当中,使原汁原味的语言含义和经过谐音后的语言含义都清晰明了和简单生动的表达出来。
(一)双声谐音歇后语
双声指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在这种声母相同的语音形式的基础上,不考虑声调是否相同,谐音歇后语进行两个不同词语之间的意义转换。
例1:半天云里吹唢呐——那里那(哪里呢)
“那里那”是唢呐声音的模拟,与“哪里呢”发音相似。始源域“那里那”,目标域“哪里呢”。其中“那”与“呢”声母相同,二字的韵母发音部位接近,才使得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谐成功。此条歇后语用喻体“哪里呢”来跨域喻说本体“那里那”。“哪里呢”不仅包含了原本的拟声,还告诉我们为人要谦虚客气。
例2:抱木头过河——不沉(成)
始源域“不沉”,目标域“不成”。“沉”、“成”声母相同,韵尾分别是前鼻音
韵尾和后鼻音韵尾,这样两个字听起来语音才相似。喻体“不成”跨域喻说本体“不沉”,这种歇后语具有易理解的特点。
(二)叠韵类谐音歇后语
叠韵指双音节词前后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在这种语音形式的基础上,不考虑声调是否相同,谐音歇后语进行两个不同词语之间的意义转换。
例3:两手提两篮——左也篮(难)来右也篮(难)
始源域“左也篮来右也篮”,目标域“左也难来右也难”。两手提篮子,即左手和右手都提着篮子。此条歇后语,用喻体“难”来跨域喻说本体“篮”。通过“篮”与“难”叠韵造成双关,常用来指左右为难,怎么做都不对,非常不好办。
例4:矮子过河——淹(安)心
始源域“淹心”,目标域“安心”。“淹”、“安”同韵,该歇后语的本体和喻体清晰易懂,此类歇后语具有幽默诙谐性。
例5:熊瞎子吃梨——满不摘核(在乎)
始源域“满不摘核”,目标域“满不在乎”。“摘核”与“在乎”叠韵,从喻体到本体的跨域喻说,使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充分显露出来。
(三)音同形异类谐音歇后语
音同形异指的是字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在这种语音形式的基础上,谐音歇后语进行两个不同词语之间的意义转换。
例6:破船装太阳——渡(度)日
始源域“渡日”,目标域“度日”。此条歇后语,用喻体“度日”来跨域喻说本体“渡日”。“渡日”意指用船渡太阳,是不能实现的,而且还是破船,可见难上加难。“度日”指过日子,多指日子过得很艰难。通过“渡”与“度”谐音,并通过前者突出表现后者。
例7:苏州蛤蟆——南蟾(难缠)
始源域“南蟾”,目标域“难缠”。蟾蜍的俗称是蛤蟆,“南蟾”和“难缠”属于不同的认知域,用喻体“难缠”来跨域喻说本体“南蟾”。多用来指人或事情很难应付过去。
(四)音同形同类谐音歇后语
音同形同指的是字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而且书写形式和意义也相同。在这种语音形式的基础上,谐音歇后语进行两个形式相同词语之间的意义转换,构成双关歇后语。这类谐音歇后语都包含双层意思,表层的字面意思,深层的实际意思。主要在本体部分体现其双关意义。
例8:八百年的枫树蔸——顽固不化
蔸,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顽固不化”是根据喻体得出来的解释——枫树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非常坚硬,当然是顽固不化。但其另一层意思却是指人思想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