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现实、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形式,它以真实为前提,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展现给观众真实的现实世界。
以下是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的详细分析:纪录片形式1.叙事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组织内容,讲述故事。
线性叙事更注重时间顺序,非线性叙事则通过主题、情感等逻辑来组织材料。
2.视角选择:纪录片的视角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取决于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3.时长和结构:纪录片的时长和结构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确定,有的纪录片可能只有几分钟,有的则可能长达几小时。
4.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是访谈、旁白、重现、档案影像等,也可以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创作手法1.素材选择:创作者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故事和主题的片段。
2.剪辑技巧:通过剪辑技巧,如交叉剪辑、时间压缩、画面分割等,可以增强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
3.声音设计:除了影像,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增强氛围感和情感表达。
4.叙事建构:纪录片的叙事建构是指如何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组织,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5.情感表达:纪录片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者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6.美学追求:纪录片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影像的美学价值。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扎实的技艺,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艺术美感的纪录片。
同时,纪录片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创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1)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纪录片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
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
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
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
在《远去的村庄》中,大量的矛盾冲突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里:员起珍家的二儿子同村长赵子平吵架,冲动之下砸了村里的千年老井;乡政府派干部来调查情况,赵子平被停了职;而这时又有人“落井下石”,要求要重新丈量各家的土地并清查赵子平的帐;小学停课了,刘秀娃家决定搬到镇上……一连串的戏剧化冲突,揭开了村子里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在大部分人眼里,纪录片总是那么平淡、冷静、毫无戏剧性,有时还喜欢说教。
看看去年全球票房火爆的几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戏剧性可能丝毫不在好莱坞大片之下。
巴西影片《174路公共汽车》(Bus 174)真实纪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
在《抓住弗里德曼一家》(Capturing The Friedmans)中,一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手段骇人听闻。
你能相信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在越南战争中暗中支持叛变者吗?可这一切都是麦克纳马拉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The Fog Of War)中亲口讲述的。
将采访和再现相结合的纪录片《冰峰168小时》,荣获200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是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纪录片:两个英国登山者准备征服秘鲁安第斯山的Siula Grande峰,就在他们接近顶峰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乔不慎跌下一个陡坡,被绳索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而绳索的另一端是同伴西蒙……可以说,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为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所以它的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 意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 的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 创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 给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 诠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 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是对 世纪60年代出现 真实电影 世纪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 直接电影”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 直接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年 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 录片运动” 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 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宣传的手段。
第五章纪录片的创作准备
四、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代表模式
(一)架构式的真实再现、情景再现 (二)肥皂剧式纪录片 (三)计算机式的纪录片 (四)揭秘式纪录片 (五)口述体的纪录片 (六)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是对已经发生但内情尚未详尽披露的重大事件以及 现实社会问题的记录。
(七)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是在杂志型节目进一步拓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涌入电视节目。 一般情形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2—10分钟。
三、纪录片的制作方法与提纲的编写
纪录片制作方法的几种类型: 一是先写出完整的解说词或脚本,按词或脚本去拍摄 画面,或寻找视听资料; 二是先去采访拍摄,然后剪辑成片,最后配以解说、 影响等; 三是列出结构提纲,再据此列出拍摄提纲。
(一)对位写法 即解说与画面内容一致。注意,画面是解说所指,但并 非重复,画面要开拓解说的蕴意,或给人以更多的信息,或 强化解说的视觉作用,或形象地展示解说内容。
(二)栏目化纪录片 栏目化纪录片实际上就是商品化,栏目把纪录片变成 一种商品卖给观众和广告商。栏目化做到一定规模,就是 频道化。 栏目化纪录片不同于独立制片,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 和运作方式上都存在很大不同 栏目化运作的纪录片是标准化生产,是流水线生产。 作为一档栏目,要定位、包装。注重收视率和投资。
2、拍摄提纲中应做的几点
(1)阐明主题 (2)确定主要内容 (3)形成大致的段落层次 (4)确定风格样式 (5)确定综合处理方式
A、粗线条式。只记录与表现对象有关的主要因素、段落、上下文的连 接以及创作风格等 B、段落式。把影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按结构层次的发展排列出来,把 每段要表现的大致内容和要点扼要地写出来。 C、分镜头式。
三、创作班子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
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一)绘圆法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
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
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
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
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
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
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且逐渐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众多电视纪录片中,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更是备受观众追捧和尊重。
那么,这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素材选取、摄影手法等方面,对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进行浅析。
一、叙事结构——用故事推动整体一个好的电视纪录片,必须要有合理的叙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
在创作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故事来推动整个作品的发展和表现。
在这些故事中,设定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将咖啡的整个情节串联起来。
例如,最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创作者将依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食材等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让观众跟随着这些故事的叙述,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食品文化及其故事。
这些故事既真实、生动,又蕴含了文化、地域、生活的趣味。
这种叙事方式使整个纪录片不仅具有信息性和文化性,还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素材选取——用真实呈现生活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最基本素材,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真实性不仅仅是指影片中人物、场景、情节的真实,还注重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
在选取素材时,中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通常会通过亲自到现场采访、深度调研等方式取得,以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例如,纪录片《一条》讲述了一条流浪犬的故事。
创作者通过外出采访等方式,真实地呈现了这条流浪犬在各地的生活情况,并通过故事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流浪犬问题的一些思考。
电视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节,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流浪狗生活的艰苦,以及人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爱心。
三、摄影手法——以艺术的方式展现真实在创作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叙事结构和素材选取,也要注重摄影手法的运用。
良好的摄影手法可以提高影片的质量,让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仅是了解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特定主题,还能感受到电影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拍摄手法
自然环境
介绍纪录片的题材选择,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选择拍摄自然风光、 野生动植物等题材。
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需要注重表现自然的美感和生态平衡,同时也要关注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拍摄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和摄影技巧,同时需要耐心 和毅力,因为拍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跨媒体融合
内容融合:纪录片与其他媒体形式 如电影、电视剧、综艺等相互借鉴, 形成 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纪录片的观 赏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台融合:纪录片在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与推广,实现全 媒体覆盖
产业融合:纪录片与其他文化产业 如旅游、教育等跨界合作,形成产 业链协同发展
性和感染力。
注重历史事件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采访当事人、 查阅历史资料等 方式获取一手资 料,确保纪录片 的可信度和价值。
在拍摄历史事件 时,应注重场景 还原和视觉效果 的表现,运用现 代技术手段增强 纪录片的视觉冲 击力和表现力。
个人经历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应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能够深入挖掘内心世界和情感共鸣。 选择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题材,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个人经历的分享和呈现,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纪录片的魅力和价值。 个人经历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剪辑技巧
剪辑软件:熟练使用各种剪 辑软件
剪辑师:具备专业知识和经 验
剪辑流程:粗剪、精剪、调 色、音效等
剪辑技巧:转场、音效、配 乐等
声音处理
自然声音的采集:使用高质量录音设备,捕捉现场真实声音。 音效的添加:根据需要,适当加入音效,增强影片氛围。 配音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配音,能够更好地传达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声音的后期处理:进行声音剪辑、混音等处理,使声音更加清晰、自然。
纪录片制作过程
纪录片制作过程
纪录片主要包括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
下面分别来介绍它们。
1、前期策划。
纪录片创作是一个长期跟踪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是事无巨细完全记录,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因此在拍摄之前,应该有一个大致清晰的思路,这种思路的形成过程就是策划。
策划是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的。
在开机之前,需要和拍摄对象充分接触,由不熟悉到熟悉,这一过程在节目制作中也叫预采。
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前期策划的方式有所不同,对于制作周期可以操控的文化类、历史类纪录片,前期策划过程时与文献资料的搜集、专家的咨询、纪录片文案的写作联系在一起的。
2、中期拍摄。
经过前期策划,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导演的头脑中基本清楚,就进入中期拍摄阶段。
纪录片的拍摄不是根据策划方案的按图索骥,而是一个不断寻找、不断发现的过程。
一般常态的生活比较琐碎,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具有矛盾冲突,产生戏剧性,所以,对于纪实类的纪录片的拍摄而言,拍摄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3、后期剪辑。
纪录片学者任远说,纪录片是采访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剪辑的艺术。
剪辑是从纪录片的素材到成片之间最重要的环节。
纪录片的剪辑就是通过蒙太奇的语言对拍摄到得镜头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作品,剪辑的过程就是完成用镜头讲述故事的过程。
根据镜头所承担的不同意义,剪辑可以分为叙述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
以上分别描述了前期策划、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剪辑的概念以及作用。
其中剪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对纪录片而言,剪辑占有着比故事片更为重要的地位。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就是从剪辑台上诞生的。
第五章 创作手法与叙事情境
C.人物叙事情境:叙述者的角色由反映者 所取代,即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通过这个反映者的眼光看待故事的其他人 物和事件。叙述者采取的是外部聚焦、零 聚焦,叙事采取第三人称。分为两种聚焦 类型,一种将聚焦点限制在某一个人物身 上,由他的聚焦来传达信息,另一种是交 叉使用各个人物的聚焦,形成综合聚焦的 效果。
(2)序列理论: 基本序列由三个功能构成:一个功能以将 要采取的行动或将要发生的事件为形式表 示可能发生变化;一个功能以进行中的行 动或事件为形式使这种潜在的变化可能变 成现实;一个功能以取得结果为形式结束 变化过程。但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仅仅是 一种可能性的逻辑联系而不一定必然发生 变化。
(3)故事线理论: 纪录片的故事线一般采用复线,主要结构方式有 以下几种:其一是主副情节线,指叙述中的几条 故事线是平行发展的,其中一条以上的比较重, 其他的比较轻;其二是双情节或多情节线平行交 叉发展;其三是副线发展到一定时期就消失而突 出其主题。采用复线结构方式,可以使叙事上更 为立体丰富,但同时也会形成注意力的干扰。
(4)角色模式理论: 法国结构主义大师格雷马斯在普洛普31种功能基 础上,概括出叙事作品中的六种行动者,并将其 组成三组对立的关系:主角/对象;支使者/承受者; 助手/对头。它们之间的各种结合构成了叙述句法, 发挥着叙事的作用。“表达的程序性格式” (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sponsentation), 其基本特征有三: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 人物形象、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4.叙事情境的效果及趋势 (1)纪录片叙事情境的涵义;叙事情境理论的概念是由 奥地利德语叙事学者弗兰茨· 斯坦策尔提出的。斯坦策尔 将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及语式现象整合进叙事 情境之中,把那些原则上无限自由的叙事方式称为叙事的 表层结构,而将那些被小说家真正运用的、证明是行之有 效的、相对有限的叙事手段视作叙事的深层结构,称之为 叙事情境。 罗钢在《叙事学导论》中认为叙事情境是由叙事者与故事 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的,最基本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 作者叙事情境、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人物叙事情境。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
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
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
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
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
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
分析案例《望长城》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
分析案例《三节草》(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
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
纪录片流派
“格里尔逊式”是最早的,20年代诞生。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
”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二战后逐渐式微。
(法国)“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美国),出现在二战之后,取代了格里尔逊式。
“直接电影”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当时,由于声音和摄影设备的一系列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导致了纪录电影的彻底革命,使纪录片的拍摄更方便,更经济,更利于抓拍到生活的原貌。
“直接电影”就是当时在美国产生以罗伯特·德鲁(RobertDrew)和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Leacoek)为代表的纪录片流派。
他们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纪录。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缺点是难以让人有全局的认识并且无法传递一些概念理念性的信息。
之后的纪录片,开始引入访谈、记者的参与、字幕等多项元素,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了。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新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1)积极主张虚构的纪录电影;(2)否定传统定义的纪录电影;(3)关注历史问题的纪录电影;(4)拥有大量观众的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积极主张在纪录电影创作中采用虚构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真实。
“新纪录电影”尤其否定真实电影的观念和手法。
如果说真实电影注重展示“生活是怎样的”,那么“新纪录电影”则偏重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的”。
由于拓展了表现手法和范围,“新纪录电影”吸引了大量观众。
费拉哈迪:是美国纪录片导演,也是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其于1921年摄制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可以说,费拉哈迪一生拍摄的作品并不多,经典的也只有两部,分别是第一部作品《北方纳努克》和最后一部作品《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纪录片常用方法
跟拍、抓拍、抢拍是纪录片创作必要的拍摄手段,无论是影视界的“正规军”还是拿着DV机器热衷于创作的“散兵游勇”都离不开这一基本方法,尤其是以注重实况感人的原始记录就更需要将这一基本方法用活、用好、用足。
目前,纪录片的拍摄主要使用DVCM–150/ 190即可,这类摄像机价格适中(2–4万元),轻巧便于携带,特别适用摄像机的跟拍、抓拍、抢拍。
一、跟拍跟拍即创作者用摄像机对被采访人物或事件进行原生态的真实记录。
跟拍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方法。
跟拍有以下的特点:第一、主人公能够旁若无人地面对镜头,轻松自然地进入自己的生活状态。
第二、创作者可以得心应手,按照创作要求真实、客观地记录主人公的生活。
第三、可以完整地记录生活或者事件进程,创作者可以获得深刻而详实的素材,为后期影剪留下取舍的空间。
譬如,在一次群众集会的拍摄现场,你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有目标地长时间跟踪拍摄某一集会参加者,也可以有选择地去表现主席台上的演讲者、台下维持秩序的警察,或机动地变换机位去拍摄一般的集会参加者、周围的围观群众等等涵盖性的场面。
在现场变化较多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便于摄像师随机应变地对构图、机位、动作做出调整。
运用这一手法对一个摄像师的最大挑战,是技术上如何尽量减少摄像机依赖人体支撑而带来的晃动和尽力克服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优柔寡断。
有时摄影师为了减少摄像机镜头的晃动感,在拍摄时使用了广角镜头,并且通过身体的前移和后退来分别摄取特写或较宽的画面,所以有人就把这一专业能力要旨归结为一种“脚上的智慧”———为了从远景改为近景摄像机就必须移动,而在现场如何拍摄移动的时机非常关键,这全仗摄像师的高度专注和机敏反应,同时还必须有相当的体力和迅速协调的动作。
二、抓拍抓拍即迅速捕捉、把握住、不放过。
在拍摄过程中,许多出彩的瞬间稍纵即逝,纪录片创作者必须根据丰富的生活阅历去预见可能出现的的精彩片段,一旦出现就要敏捷地去捕捉,把握住绝不放过。
技艺高超的摄像师不仅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性的情节,而且让这种情节的展现方式和整个事件的进展浑然一体,这看起来仿佛是信手拈来一样,但这种情形一般在故事片的拍摄中是通过剧情安排和与之匹配的场面调度来实现的。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是故事片的兄弟。
并不是所有的我国拍摄的纪录片能够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大多数都像不被看好的书一样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
以下是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因此,一部纪录片拍摄手法运用的得当决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的一部电视剧—《神雕侠侣》,它已经被翻拍了很多次了,但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过就那么比较出众的一两部而已。
因此,接下来我将举出几个常见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剖析。
1真实再现手法就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样,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真实再现手法也被叫做情景再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纪录片所记录的事情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纪录片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
纪录片作者所复原的就是原来或者现在还依然发生的事情,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就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存在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生活食材和烹饪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此,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人作为观看纪录片的主体,一部纪录片能多大程度再现事情的真实性,与此人的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人是纪录片真实性元素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元素。
人具有再现过去往事的能力,那些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往事会被我们记在脑海里,然后等我们再重现那一幕幕记忆时,我们就已经换了地点和心态了。
纪录片的拍摄也就抓住了我们的这一特性,当它所再现的就是你我内心最铭刻的类似的往事时,我们和这部纪录片就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文学创作的真实再现同样能让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自由的相遇,就像鲁迅所写的《朝花夕拾》中关于他在百草园儿时的种种经历恰似我们儿时游玩的种种。
2虚实结合手法2.1虚拟而非虚构并不是所有过往的'场景和事物都能如实的再现,有的就需要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再现,但是这些是虚拟并不是虚构。
因为这些虚拟的场景和事物都要以真实的存在、历史为依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
形态和完整过程,因此,跟拍、同期声、
长镜头等纪实手法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
作特征。
B
5
(三)艺术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蒙太奇、音乐、节奏的营造等各种艺术手段的使
用增加了纪录片的审美体验。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
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
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
言只语的佐证,形成了当代纪录片的标准模
式。”
B
14
其代表性电视栏目是美国CBS的《60分钟》,
我们的《新闻调查》也属于此。1999年《新闻调查》
栏目制作的纪录片《海选》获蒙特卡罗国际电视节
银奖。
B
15
四、反射式。
反射式是在拍摄过程中,把拍摄者
与被拍摄者之间如何中运作和互动的关
系呈现出来,也就是被拍摄者像一面镜
B
13
三、访问式。
这是在70年代纪录片美学观念发生重
大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它首先出现在美国
女权主义的一些纪录片中,以后又为政治性
的作品所普遍采用,这种模式的纪录片完全
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问,
整部片子是建构在访问上面的。“见证人—
—事件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
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片
B
6
三、纪录片的四种基本创作模式
(一)格里尔逊式
又称直接宣导式。这个模式是以英国著名纪录片导
演格里尔逊而命名。
1929年,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
录片运动”。其特点是影片内容重视社会功能,形式
上依赖解说词来配合画面,强调把电影用宣传和教育
有目的。正如格里尔逊宣称:“我把电影视为讲坛,
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羞愧,因为在尚未成型
一样,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代
表作品是罗伯特·德鲁的《初选》(1960年) 《幸福母亲的一天》(1963年)等。
我国的代表作如:成都电视台拍摄的
电视纪录片《平衡》2001年获19届电视金
鹰奖最佳纪录片作品奖。
B
11
“真理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电
影银幕上出现的关注社会问题的影片,电影
干预社会的倾向日趋明显,这股潮流在当时
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甚
至“重构”。
当代中国电视专题片从形式到创作手法都与
直接宣导式一脉相承,直接宣导式导致中国电视专
题片的诞生。
B
9
二、真实电影式。
“真实电影”是对20世纪60年代出现
于欧美等国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
的统称。它强调纪录片应对现实进行“客观”
展示。从影片样式看,可以说它是对格里尔
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
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的功
能,并以之区别于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
案影片和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
B
3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鲜明的本质 特征。
尽管对真实的理解不同,可否使用
虚构的策略意见不一。但总的来说,纪
录片不仅要求人物、事件是真实的,而
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这种模式把
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
宣传的手段。
B
7
其代表作是格里尔逊1929年拍摄制作的《漂网 渔船》,第一次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银幕,也是一 部在现实生活中拍摄的影片。
B
8
后来,格里尔逊将纪录电影定义为“对现实的
创造性处理”。所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
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
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
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际上,这种再创作的剪辑是依
据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利用声画关系的逻辑与联
想,服务于创作者叙事目的的一种重构。由此可见,在
电视纪录片中"真实"是一个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
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与审美体验。
观众,表明纪录片工作者只能是一位诠
释者,他的看法无法取代事实本身。
B
17
B
18
B
19
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它
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
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
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确保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
B
2
学者聂欣如的界定:纪录片以纪实
被称为现实主义潮流。其代表作品是让·鲁
什的《一个夏天的记录》(1960年),他们
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
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
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
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做
出的事。”
我国的代表作如:《小留学生》。
且在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也要求是真
实的。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
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对现实
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
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
观的原始现实。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
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客观。
B
4
(二)纪实性是纪录片最常见的创作 特征。
纪录片是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
子一样把拍摄者给“照”出来的一种创
作模式。它混合了前几种的观察、访问、
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多种记
录方式,使“纪录片永远不再是再现的
形式。”
B
16
在这类作品中,制片人本身成为事
件的见证人——参与者,也是作品社会意
义的创立者,被拍摄者与拍摄者之间的
互动过程被坦率而清晰的表现出来。创
作者把自己的看法、评价、情绪传达给
第四讲 纪录片概述
一、纪录片的定义 二、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三、纪录片的四种创作模式
B
1
一、纪录片的定义
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
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纪录片,一种非虚构的
影片,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
题思想。
我国界定: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
逊式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
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
是客观地记录被拍摄对象的声音。”
由于对“真实”的理解不同,真实电影
又分为两个流派:“直接电影”和“真理电
影”。
B
10
“直接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
纪录片制作中一次独具风格的电影运动,它
主张摄影机和拍摄人员应该像“墙上的苍蝇”
B
12
“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都是
以追求真实为目的,都是在同期录音的
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但两者还是有明显
区别:前者认为纪录电影应该是对现实
的纯粹记录,在被动状态中捕捉真实,
反对在纪录片中使用虚构的手法;后者
认为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
பைடு நூலகம்
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真实,不排除在纪
录电影中采用虚构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