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合集下载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性别意识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问题,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也是其中之一,经过多次探索和思考,我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首先,性别问题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

很多人会认为,性别问题只是女性面临的问题,因为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但实际上,性别问题也涉及到了男性。

男性同样受到着各种刻板印象和歧视,也面临着许多不公正的待遇。

比如,社会通常会认为,男性应该强壮、果断、有决策权。

当一个男人表现出了情感、柔弱等特质,很容易被视为“不男人”。

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不仅影响着女性的地位,也让男性陷入了困境,难以真正展现自己的个性。

其次,性别问题的本质是平等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性别问题是一个关乎平等的问题。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女性的绝对平等,也不是男性的统治地位,而是两性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地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性别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参与。

性别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长期而持久的努力。

而这个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和组织的参与,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作为平凡的个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入手,为性别平等而努力。

比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性别歧视的语言,尊重他人的性别特点,关注和支持性别平等的组织和活动等等。

只有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性别平等的努力当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打造一个公正、包容、平等的社会。

综上所述,性别意识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加强的问题。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更加努力地推动性别平等的发展,让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

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和人物,其中女性形象和性别观念成为了他作品中一个重要的探索主题。

本文将以老舍作品中的几位女性角色为例,探讨他对女性形象及性别观念的揭示与思考。

一、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压抑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压抑和束缚的关注。

例如,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姐姐阿福生活在贫苦的底层社会中,她被迫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对她来说婚姻只是一种经济交易,而根本没有考虑到她的感受和自由。

这种女性被动地为传统观念所左右的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他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女性困境的关切。

二、女性在现代社会的挣扎除了揭示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压抑,老舍的作品也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挣扎。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不同阶层的女性人物如老板娘、服务员、女学生等,呈现了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展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和面临的困境,反映了老舍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在老舍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不受传统观念束缚,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由。

比如,在《骆驼祥子》中,白毛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是一个自立、独立思考的女性,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展示了老舍对于性别观念的挑战和思考。

四、性别观念的转变与反思通过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性别观念的转变与反思。

老舍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女性形象的强化和男性形象的削弱,通过这种手法,他试图消弭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展示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他关注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并呼吁社会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总结起来,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探究是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压抑和挣扎,同时也呈现了独立自主和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性别角色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塑造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文学形象如何影响并参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形象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当时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教育水平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将揭示文学如何参与塑造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并探讨这种塑造过程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分析女性如何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母亲、情人、职业女性等,并探讨这些角色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我们还将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定位。

我们将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参与了这些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变革。

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对旧有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方面,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刻板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折射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早期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的存在,她们或是家庭伦理的牺牲品,或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塑造既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认知。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 现与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现与反思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受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媒介中,传统性别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媒体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 局限于家庭和情感领域,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着职场和政治等公共领域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局限性愈 发凸显。
反思与启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介多元再现的优势,同时采取措施消除 其负面影响。首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敏感度,让他 们在报道和呈现性别文化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其次,鼓励更多的多元化创作, 让更多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其中,使性别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和真 实。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媒介中出现的性别问题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确保性别文化的多元再现能够健康发展。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 再现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再现
性别文化是指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媒介中,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媒体、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通过刻画不同的性别形象,传递着关于男女两 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刻板印象;艺术和文学领域则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呈现 了性别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多样性。
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到性别文化媒介多元再现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共同促进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重视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性别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伴随着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媒介成为了其 传播和呈现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个角 度,深入探讨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多元再现以及引发的反思。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对于女性个体的塑造,更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可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女性、现代女性和超越性别的女性。

传统女性形象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限制和期望,她们通常被描绘为温柔、善良、顺从的家庭主妇。

现代女性形象则呈现出女性解放运动后的社会变革,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则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解构,她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表达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

这些女性形象的建构不仅仅依赖于作者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塑造,也受制于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的性别观念仍然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因此传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依然十分常见。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限制和期待,强调女性的柔弱和顺从,传达着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维护。

而现代女性形象则成为了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的集体表达,她们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权益。

一些作家则通过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试图解构和颠覆传统性别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拥有男性化的特质,她们追求权力和自由,不再被传统的性别角色所限制。

这种形象的创造正是作家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批判和反思,试图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女性形象。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呈现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观点,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识到性别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差异,更是一种社会构造和文化建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对多元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呈现,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下的文学性别意识差异分析——以张洁作品为例◎张振安摘要:张洁作为当代女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其创作历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性别意识变化,更能够代表当代作家的性别意识在文学语境中之现状。

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无字》等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男性形象,在其不同的创作历程中,张洁对于性别意识的变化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男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差异是文学资源以及权利意志的差异,可以深入挖掘出文学性别意识上的差异。

关键词:张洁;女性主义;性别意识性别意识兴起于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之中,在文艺创作及文艺批评中产生了显著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和女性意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又有着较大的区别。

性别意识是区别于女性意识及女性主义,有着更多的文艺批评可能,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潜在内容的外现,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描写以及自身的心理活动,都成为她们主观创作的客观因素。

在中国文坛,张洁是一名杰出且占有重要位置的女性作家,是一名典型持抗拒态度看待女性主义的作家。

①她的作品对于性别意识的探讨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在“爱情”主题的作品中,《爱,是不能忘记》(下文简称《爱》)和《无字》在创作中展现出了对于“爱情”创作的辩护。

两个相隔二十年多年的作品,在主题、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上都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然而读者的阅读体验却差异很大。

以张洁作品创作的前后改变为例,她对同一个爱情故事的再次书写在观念上就有很大的变化,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后,张洁在创作上更突显出性别意识。

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是极其少见的。

张洁在文学创作上的性别意识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性别意识状况。

—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缺失(-)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内在追求在《爱》中,钟雨被塑造成为一个“爱情乌托邦”中的知识女性,她和一位已有家属的革命老干部两情相悦,但是在“道德”面前,他们保持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手都没有牵过。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

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文学中,性别和性别角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性别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探讨和描绘,每个时代都有对于性别与性别角色的独特关注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性别观念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的性别意识严重影响着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角色。

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崇尚男尊女卑的观念。

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学中的性别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女性的软弱和无力,以及男性的英勇和权威。

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妻妾们,她们命运多舛,缺乏自主权和独立的生存能力。

二、女性形象的演变与解放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是对封建社会性别观念的批判,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形象逐渐在文学中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中国的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也为女性在文学中找到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山妖王二妈、《红岩》中的王二小等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新角色和力量。

三、跨性别与性别角色的突破中国文学中也不乏跨性别和性别角色突破的作品。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的六娃扮演了男女双重角色,体现了刚毅、果断和独立的个性。

这种突破性别界限的创作方式,挑战了传统的二元性别观念,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性别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中国文学中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性别问题和不公平。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当代都存在着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女性的遭遇和命运,揭示了社会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红楼梦》中贾府内外的女性形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总的来说,性别与性别角色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从传统到现代,性别观念的演变和女性形象的演变都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变化。

中国文学对性别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揭示为我们认知性别平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期望未来的中国文学在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呈现上能够更加多元、平等和包容。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性别意识反思摘要:从中国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的精神建构。

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观点”这一文学批评标准。

本文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

这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

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性别意识反思一、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须回应当代精神建构问题,必须能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这就要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必须从当代文化中产生,同时它对问题的回答也必须尽量整合进当代先进的思想资源。

因为“……无论是现代文学研究迄今为止的历史,还是那悠久的在清代被称为‘’的传统,都一再表明了,研究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切关怀,每每正是人文学术的活力的来源,”[1](p81)也是学术的价值之所在。

而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这在创作与批评中就有明显的表现。

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观念,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批评中,远没有如、自由等观念那样成为精英知识界的共识,更枉提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了。

至少它远没有普遍进入作家和批评家、研究者的潜意识而成为一种内在、自发的人文价值尺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许多当代问题都应该溯源到现代文学中去进行深入反思。

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男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的理由。

当然,男性作家同情女性苦难遭际、代女性提出控诉,自然是要比认为女人本来就该死那要好得多。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个领域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性别议题。

一、女性主义视角与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主义视角是一种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论,它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当时,一批女性作家如徐志摩、陆小曼等开始关注女性的自我解放和独立意识,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她们的观点和诉求。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分析1. 性别角色的重塑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视角常常关注性别角色的重塑。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作家们试图突破传统的性别框架,呼吁女性的自由和平等。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妹妹,她勇敢地站出来反抗父权制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2. 家庭与职业的冲突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冲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主要责任人,而忽视了她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追求。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的挣扎,呼吁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两位女主角,她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家庭与现代职业的冲突,展现了女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困境和挣扎。

3. 性别歧视与暴力女性主义视角还关注性别歧视与暴力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中,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长期存在,对女性的发展和权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作家通过揭示这些问题,呼吁社会对性别歧视和暴力进行关注和改变。

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女主角茉莉就是一个受到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受害者,她的遭遇引发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女性主义视角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导言: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其中的性别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包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诠释。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中心和社会的主导者。

他们承担着外出工作、赡养家庭以及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而女性则被期望以家庭和子女为重,承担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角色。

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观念在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坚守。

二、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地位往往高于女性。

男人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和社会的主人,享有权力和资源的优先分配。

而女性则在社会地位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受到了限制。

这种性别观念直接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划分,并寻求重塑男女关系的平等和谐。

例如,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职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男性也开始关注家庭和育儿,并以更加平等的态度与伴侣分享家庭责任。

四、当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尊重和平等对待男女性别,追求性别角色的平衡。

同时,性别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思维的多样化。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也在变化。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致力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 王维纲. (2009). 性别角色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外国语文学, 4, 131-134.2. 杜宇航. (2017). 从性别角色到性别意识——性别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概念. 世界汉语教学, 2, 89-94.3. 吴刚. (2016). 现代女性的前进与性别观念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50-5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辨析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中国在当代也继续着其独特的文学传统。

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中,存在着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为研究者带来了相当多的挑战。

首先,中国女性文学的传统受到了众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不仅来自于传统的思想观念,也来自于大环境对于女性权益的限制。

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政治层面上,女性的地位总体比男性低,甚至受到众多的侵犯和歧视。

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文学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自然也是相当有限的。

另外,在文学传统中,女性的角色定位也常常受到限制,女性常常被沦为男性的陪衬,甚至也缺少能够突破传统思想的女性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

这导致女性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均相对较低,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限制的确在逐渐地被缓解。

其次,与以往而言,男性作家的作品被赋予更多的文学权威,而女性文学则被认为是“次品”,甚至被视为没有盈利潜力。

这种单一而狭窄的观念导致了女性文学在出版、评价、奖励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

对于出版社而言,往往更倾向于采纳男性作家的作品,而对删去女性作家的个人经历、家庭事务等描写,让女性作品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同时,女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也存在性别意识的偏差,女性作品的出版、支持、传播、受众等方面都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这种偏见导致了女性在文学界的不平等待遇,使得他们无法赢得自己的受众,也增大了他们在文学合作和媒体报道方面的困难。

此外,作者的自身性别因素也影响着作品的创作,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讲,她们的生育和家庭责任经常阻碍创作。

因此,作品的数量和感性、主体性特征也相对较少。

最后,中国女性文学界还存在着较为厉害的学术惯性,在学术研究方面缺少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导致了一定的盲区。

同时,现有研究中很少关注脱离主流的女性视角,造成女性文学研究的局限性,难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研究缺乏价值。

从文化、社会、艺术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出全面的思考和研究,对于更好地认识社会、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普及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与性别话语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而这种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表达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嬗变和性别话语的塑造,以期对这一重要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权和自由意志。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发展的机会。

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女性形象就展示了女性在动荡时期的坚韧和勇敢。

在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动接受命运的角色,而是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和家庭事务的重要力量。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对自身权益的追求和自主意识的觉醒。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话语也在不断演变和重构。

过去,男性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压制。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性别话语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平等化的趋势。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对性别话语的反抗和重塑。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再被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和被动,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性别话语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平等权利的追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变革也与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在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话语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例如,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新中国的建立为女性的解放和平等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种历史进程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和呈现。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选择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话语的塑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反思性别教育

反思性别教育

反思性别教育正文:性别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来促进个体对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

然而,传统的性别教育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与平等权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性别教育进行反思,以期能够改进现有的教育方式,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首先,反思性别教育需要强调性别平等的概念。

长久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着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将男性视为强壮、有竞争力的主宰者,将女性视为温柔、依赖的被支配者。

这种性别二元对立的观念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使得男性和女性在追求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

在反思性别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入性别平等的概念,强调男女在权利、机会和责任等方面应该享有平等待遇,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次,反思性别教育需要重视性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目前,很多性别教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单一,只注重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忽略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重新设计性别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个体的性别敏感性和性别意识,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性别问题。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升性别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反思性别教育需要关注教育者的角色。

教师在性别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性别观念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育者应该接受性别教育的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性别敏感性和平等意识。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无歧视、包容和平等的学习环境。

最后,在反思性别教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扩大其覆盖范围。

传统性别教育往往局限在学校教育中,忽略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角色。

我们应该鼓励家长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性别教育,为孩子们树立积极的性别观念和行为模范,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该加大对性别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制定与性别平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性别角色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不同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性别角色,有的突出了男性的力量和支配,有的突出了女性的智慧和独立。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性别问题的看法,并探讨性别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分析。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女性角色奥菲莉娅被描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

她受到了男性权威的压迫,她的父亲和哥哥试图控制她的行为和感情。

最终,她悲痛欲绝地自杀了。

这个角色暗示了女性在男性统治下的无助和失去自我决定权的悲惨境地。

类似地,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与旧观念下的女性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伊丽莎白聪明、独立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传统观念中的顺从女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通过她的故事,奥斯汀探讨了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并提出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批评。

另一个例子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

斯嘉丽是一个强大而复杂的角色,她摆脱了传统的女性角色限制,成为了一个坚强的生意女人。

她处理困境的方式不同于传统女性,她采取了冷酷和无情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她的家人。

通过这个角色,米切尔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求生存的可能性。

除了这些经典作品,现代文学中也有很多关注性别角色的作品。

例如,瑞丹·托玛斯的小说《杰弗里·尤根赛》中,性别角色被挑战和混淆。

小说中的主人公杰弗里·尤根赛出生时是一个女孩,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男性。

这个故事探讨了性别身份的认同和社会的接受。

此外,当代女性作家也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性别角色分析。

塔拉·西韦特的小说《我们的故事》揭示了印度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限制。

它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展示了女性如何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和权力。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探析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解放的推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逐渐受到关注和探讨。

性别议题是指与性别相关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涉及到男女角色的权力、地位和性别认同等方面。

本文将从女性意识觉醒、男性焦虑、性别角色转变和性别权力斗争等几个方面,探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议题。

一、女性意识觉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性别议题。

在过去,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追求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白玫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而是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人格。

通过这样的形象,作家传递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二、男性焦虑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提升,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现了男性焦虑的性别议题。

传统上,男性被期望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和社会地位,但现代社会的变革使得这种期望变得越来越沉重。

在《围城》中,作家讽刺了男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男主角方鸿渐在职场和婚姻中都感到束缚,他的焦虑和挣扎代表了一部分男性的困境。

三、性别角色转变性别角色转变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性别议题。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望坚强、果断,而女性则被期望温柔、柔弱。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些性别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女主角翠翠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女性,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摆脱了束缚。

四、性别权力斗争性别权力斗争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过去,男性往往掌握着社会和家庭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然而,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性别权力的平衡开始发生变化。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就展现了性别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贾宝玉虽然是男性,但他受到家族和社会的束缚;而林黛玉虽然是女性,但她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与贾宝玉进行了一场平等的爱情斗争。

浅谈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主体意识(一)

浅谈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主体意识(一)

浅谈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主体意识(一)论文关键词:中国当代;都市女性写作;性别主体意识;情爱主体;婚姻主体论文摘要:中国当代都市女性的性别写作其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于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和大力促动。

一般而言,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主要指在男权文化制约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甘于传统性别文化派给自己的各种屈辱性别身份,而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文化重建,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

都市女性写作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凸显和张扬,昭示了当代新潮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作为一种特别关注当代都市社会中各种复杂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的“性别”文学,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因其突出的性别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女性主义思想、艺术新质的复杂文学现象。

与充满男权意识的传统、正统文学或主流文学的价值取向大异其趣,都市女性写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

整体上看,都市女性写作的价值追求最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上,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无疑已构成了都市女性写作的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部分。

所谓“性别主体意识”,是指在都市女作家笔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再甘心于男权社会及其性别文化传统强行派定的“次性”、“他者”、“第二性”等屈辱的性别身份,而是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性别革命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和人格尊严。

都市女性写作的这种性别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其所塑造的当代新潮女性与传统女性判然有别,与传统观念格格不人的情爱主体意识以及婚姻意识等诸多层面,凸显了充分浸淫现代女权思想的一代新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一、情爱主体:“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情爱”,是人类两性最基本的性别关系之一,它构成了人类两性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内容,它尤其是青年男女温馨浪漫、最富生命激情的精神生活内容。

然而,在充满性别歧视的男权文化传统及其性别体制的强力约束之下,女性“爱”的资格、权力和机会几乎被剥夺殆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地位与性别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地位与性别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地位与性别意识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妇女地位与性别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分析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对于妇女地位的关注以及对性别意识的探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主题,并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中妇女地位的变迁以及性别意识的发展。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妇女地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的女性形象就展示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境,但她们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对妇女地位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妇女在中国社会中的处境。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对性别意识的探索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性别意识是指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思考。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特权,而女性则被期望扮演被动的角色。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通过描绘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挑战了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

例如,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女性角色就展示了对传统性别角色的反叛和重新定义。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性别期望。

这种对性别意识的探索使得读者能够思考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地位与性别意识也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妇女地位和性别意识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中国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种社会变革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了成功,并展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对社会变革的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尽管中国现代文学对妇女地位和性别意识的关注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性别意识是一种常见的文化观念,它涉及到男女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社会的保守性和男性统治的性质,女性被限制在家庭内部,缺乏自由和权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也日益加深。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以及它们传达的不同观点和价值。

一、古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在古代文学中,性别角色和身份的差异被广泛强调。

男性象征着力量、权威和责任,他们通常扮演主要的社会角色,担负起家庭和国家的责任。

女性则被视为柔弱、美丽和娇嫩,她们的身份主要是作为家庭的维持者和子女的养育者。

例如,在古代文学中,女性角色往往受到约束和剥夺。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为女性,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因为自己的悲痛和成见而死去。

《西游记》中,白骨精作为女妖,受到男性英雄的打击。

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古代社会中男女角色和身份的明显差异,女性往往是被压迫的一方。

二、现代文学中的性别意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意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现代文学中,女性不再是需要保护和支配的对象,她们逐渐成为了自主的、自我发展的个体。

例如,在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角色黛西·斯特罗福德被描绘为勇敢、自信、有趣的人物,她不断挑战传统的女性角色,为自己的生活和爱情而奋斗。

这个形象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

同时,现代文学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深刻的女性主义作品。

例如,瑞典作家史蒂格·拉森的《女龙纹身的诅咒》系列,描写了女主人公丽丝贝丝·萨兰德在挑战性别不平等、揭露社会黑暗面以及为自己争取权利的道路上遇到的艰难困苦。

这种作品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问题作为主要关注的焦点,呼吁我们更多地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三、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发展除了传达性别意识和性别不平等问题之外,文学作品也描绘了男女角色的发展和成长。

有“性别”的思想

有“性别”的思想

有“性别”的思想[摘要]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是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

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与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关键词]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想价值作为一种边缘化的文学存在,女性主义文学不同于一般我们所习见的各种凸显政治意识、阶级意识、革命意识、民族意识以及宗教意识等诸多形态的文学现象,而注重凸显性别意识。

它立足于坚定的女性性别立场,专以各种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其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无不打上了鲜明而深刻的“性别”色彩和“性别”烙印,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有“性别”的性别文学,其文学思想必然也是一种有“性别”的思想。

女性主义文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内容是倡导性别平等,追求男女平权,致力于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人格的完善,这也是其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视野下,特别在中国当代创新图变的性别文化语境、性别文学创作及其性别理论研究的整体格局当中,这种久被忽略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涵越发体现出毋庸置疑的意义和价值:其一,它从鲜明的女性立场出发突入陌生的“性别”禁地,开启了一片有助于性别教育和性别研究的性别文学新天地,极大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其二,它以锐利的女权意识对传统男权观念及其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解构和批判,用文学审美和性别审美的方式实施最基本的女权启蒙;其三,它以两性的和谐、平等发展为价值理念和终极目标,积极建构没有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健康良好的性别新生态。

现代文学与性别问题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制度

现代文学与性别问题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制度

现代文学与性别问题理解作品中的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制度现代文学既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也是一种社会反思与探讨的手段。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性别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性别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意义。

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经常成为作品的核心。

不同的作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一些作品描述了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和束缚。

这主要体现在女性形象上,她们常常被局限在家庭和传统社会角色中,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

这些作品着眼于女性对于自身权利和自由的追求,揭示了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另一方面,一些作品通过性别角色的转化和突破,突显了更加自由和多元的性别观念。

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可能是跨性别者、性别中性者或性别角色认同不明确者。

他们的存在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呼吁社会对性别的包容和尊重。

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现代文学为不同性别的人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推动了性别平等和多元性别意识的形成。

除了探讨性别角色外,现代文学作品还对社会性别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这些作品关注的不仅是性别不平等对个人的影响,更关注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性别制度的揭示,这些作品呼吁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提供了改变现状的可能性。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也集中展现了性别问题与其他社会议题的交叉与交织。

例如,种族、阶级、性取向等与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作家们通过作品将这些议题结合起来,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使读者对于性别问题及其与其他社会议题的关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时,我们不能仅仅将之作为娱乐产品,更应该从中寻找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能够加深对性别平等与多元性别意识的理解,进而促进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改变。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作品中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制度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性别问题的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

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历史观点”这一文学批评标准。

本文倡导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这一价值立场。

这包含着对封建性别等级文化的批判,也包含着对以平等为名义用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压抑性别差异性、压抑个体生命差异性这一历史的反思。

这一种性别立场是对男权文化传统的本体性否定,而不是男女轮回式的反叛。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性别意识反思一、回应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角度考虑,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将有利于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必须回应当代精神建构问题,必须能够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这就要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问题必须从当代文化中产生,同时它对问题的回答也必须尽量整合进当代先进的思想资源。

因为“……无论是现代文学研究迄今为止的历史,还是那悠久的在清代被称为‘国学’的传统,都一再表明了,研究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切关怀,每每正是人文学术的活力的来源,”[1](p81)也是学术的价值之所在。

而当代文化的男性中心意识仍然十分严重,这在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就有明显的表现。

男女两性主体性平等,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与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观念,在当代文学创作和当代文学批评中,远没有如民主、自由等观念那样成为精英知识界的共识,更枉提大众层面的普遍认可了。

至少它远没有普遍进入作家和批评家、研究者的潜意识而成为一种内在、自发的人文价值尺度。

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许多当代问题都应该溯源到现代文学中去进行深入反思。

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的理由。

当然,男性作家同情女性苦难遭际、代女性提出控诉,自然是要比认为女人本来就该死那要好得多。

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往往还是从男性视阈出发进行创作。

女性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阈中的客体。

一种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层面上以另一种性别作为精神对象物和欲望对象物,本无可厚非。

关键在于这种客体化的前提必须是以不压倒异性生命逻辑为前提,必须是两性之间的文化对话、立场对话,而不应该是一种性别的独白与专制。

两性必须是互为主客体的存在;同时男女又应是多元并立的主体。

问题就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这种对异性的客体化,往往单方面发生在男性把女性对象化上,而不是男女双方相互进行的一种行为。

更为严重的是男性作家在把女性客体化、对象化的写作中,往往并没有同时或在另一层面上整合进女性视阈,往往压抑了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甚至包含了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的霸权统治意识,把女性对先进男性、先进意识形态理念的臣服作为她们获得同情的前提,从而压抑了女性主体性,使得女性在男性同情、悲悯、赞赏、鄙视的目光中再次沦为男性中心文化中无言的他者、在场的缺席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

女性或于苦难中沉沦,或获得拯救,表现的往往都不过是男性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或想像性期待,而不充分表现女性自身的生命真实与生命欲求。

[!--empirenews.page--] 至于男作家赞美女性,也存在是否尊重女性自身生命逻辑、是否尊重女性主体性的价值差别。

周作人曾经激烈地说过:“我固然不喜欢像古代教徒之说女人是恶魔,但尤不喜欢有些女性崇拜家,硬颂扬女人是圣母,这实在与老流氓之要求贞女有同样的可恶:我所赞同者是混合说……”[2]( p419) 原因便在于这种颂扬,表面上看起来要比“男女之别,竟差五百劫之分,男为七宝金身,女为五漏之体”[3](p593)的恶咒友善得多,但实际上仍不过是出于男性一己渴望被拯救、被庇护的心理需求而对女性所作的假想,并没有顾及女性生命的真实性,在把女性界定为道德楷模、美的典范的同时,剥夺了女性合理的生命欲求,从而对女性生命丰富性形成压抑、造成异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从女性自我生命逻辑出发发掘女性人性美的创作,但也仍大量充斥着这种从男性视阈出发、忽视女性内在生命需求的圣母颂歌。

至今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尊重女性生命本体价值、理解女性自身的生命逻辑,也就是说从主体性建构的层面上尊重女性,显然远没有成为共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存在大量关于女性欲望的描写,便是女性主义滥觞的结果,由此认为现在是女性主义走过头、应该收束的时候。

这种观点恰恰是出于对女性主义的无知、对男权中心文化现状的盲视。

九十年代的男作家创作,往往大量铺写女性欲望,认可女性欲望,确认女性心理中确实存在种种非常态的性需求,诸如被虐、被强奸、妻妾成群等。

这种性开放描写,仿佛是对女性欲望的宽容、对女性人性的解禁,但实际上却是通过操纵话语霸权,在女性沉溺于种种不平等性关系的描述中,暗暗确认了男性文化对女性施虐的合理性,确认了男权文化关于女性卑贱的本质界定,使女性在性主动的表象下再次沦为男性纵欲的对象、践踏的对象。

八、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打破男性中心意识重围,在创作中建构女性主体性,从而使得当代文化出现珍贵的性别多声部局面,显出性别对话场景。

但女作家对女性主体性的艰难建构,远未足以形成扭转男性中心文化专制局面的力量。

倒是女性在写作中诉说自我欲望这一女性发现自己的主体性建构行为,在男性性消费眼光的窥视下,很容易地就被蜕变为对女性自我的异化事件,反过来消解了女性主体性。

受市场利益原则驱动,某些女作家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女性欲望演化为取悦男性欲望的工具,通过自我客体化、自我奴化来争取为男性中心文化所消费,从而达到畅销目的。

女性欲望依然成为畅销的文化消费品,恰恰证明了当代文化中男性中心意识无所不在的事实。

这一男权传统,有它的古代性文化根源。

从古代小说戏曲,一直到近现代通俗文学、现代海派文学,再到九十年代文学,这种把女性作为纯粹性客体从而消解女性主体性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综上所述可知,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仍普遍存在男性中心意识、普遍存在以女性为消费品的性别奴役观念。

这就亟待有一种主张男女主体性平等、并在主体性平等的前提下尊重性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的人文价值观念来完成文化转型工作。

二、回应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empirenews.page--] 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要求考虑,反思其男性中心意识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历史观点”[4]( p 193)这一文学批评标准。

有一种观点认为,用女性主义观点批评现代作家的男性中心意识,是一种没有历史感的苛求。

这就涉及到两性主体性平等的文化观念是否符合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语境问题。

实际上,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尽管内涵丰富,也没有统一定论,但中国现代文化理念首先就是建立在激烈批判前现代文化主奴对峙封建等级意识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内涵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民主意识,应是尊重生命主体意识的自由观念、个性解放观念。

而男性中心意识,作为一种性别等级观念,把男女关系界定为主奴关系、主从关系,就从根本上违背了[1][2][3][4]下一页现代民主精神、违背了现代人性观念,显然不应该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性内质中本来就可以包容的东西。

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化的最高思想成就本身就包含着对男性中心意识的批判。

鲁迅的《我之节烈观》(《坟》)、《娜拉走后怎样》(《坟》),周作人的《北沟沿通信》(《谈虎集下卷》)、《妇女问题与东方文明等》(《永日集》)等,便站在两性主体性平等的文化立场上,从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逻辑出发,反对要求妇女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节烈观,反对儒道佛轻蔑女性的“不净观”,指出妇女的解放首先必须是经济的解放和性的解放。

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的批判不仅指向封建礼教、封建制度,而且初步包含着对现代文化自身的反思。

周作人早在《北沟沿通信》中就说到:“现代的大谬误是一切以男子为标准,即妇女运动也逃不出这个圈子,故有女子以男性化为解放之现象,甚至关于性的事情也以男子观点为依据,赞扬女性之被动性,而以有些女子性心理上的事实为有失尊严,连女子自己也都不肯承认了。

”舒芜阐释说:“这里说的‘男性观点’‘男子标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像男子那样的’,另一方面是‘像男子所希望的’。

” [5]( p 443) 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男性文学在理性的显在层面上以解放妇女为己任,其思想智慧本身就已经对以男性自身的模式为尺度和以男性自身的欲望为尺度的妇女标准提出了批评,从而使得现代男性文化主体在整合进女性生命逻辑的过程中也使自身获得超越性提升。

丁玲、萧红、张爱玲等的现代女性创作也与男性中心意识直接对峙,既否定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也反思女性在男权高压下的生命异化。

这些就足以证明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是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性内在的一种先锋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违背历史逻辑的苛求。

当然,限于中国现代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在现代男性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中,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纲领、作为一种总体思想原则而存在。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理性认识方面的情况如此,创作方面的情况更不容乐观。

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始终存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意识;尊重女性主体性观念始终没有压倒男权文化观念。

究其深层原因,乃是由于中国现代多数男性作家在思考妇女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站在代女性控诉的立场上向与己无关的旧势力开火,而普遍缺少自审精神,未曾拷问过“我是不是也吃过几片女人的肉”,未曾追问过现代男性自我是否可能也在精神深处继承了男权集体无意识的因子。

现代男性作为反叛的子辈、反叛的革命者这一进步身份,遮蔽了他们在男/女关系结构中掌握霸权的专制实质,使他们在过分圣洁化的自我确认中,忽视过自己在为女性、为自己寻找解放之路的时候实际上仍在实践着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意识这一价值盲区和事实盲区。

进步、革命这一政治化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不仅作为一种显在的权威理念,逐步整合并且转换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固有的集体主义传统,于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五四”现代个性主义精神,从而压制住了包括女性在内的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理念渗透进中国现代男性作家的潜意识中,使中国现代男性文学的女性幻梦中所包含的蒙昧实质、专制特征,由于意识形态先进理念的介入而被罩上冠冕堂皇的面纱,显得隐蔽、显得难以辨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