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知识点-地震灾害

合集下载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常识大全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自救口诀(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地震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震灾害分级知识”,更多实用精彩内容请锁定实用资料栏目。

地震灾害分级知识地震灾害是指由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振动及伴生的地面裂缝和变形,使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设备和设施损坏,交通、通讯中断和其他生命线工程设施等被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场地破坏等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按震级大小可分为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震、强震、大地震和巨大地震七类。

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地震灾害等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种方法是按照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为指标,划分如下:(1)一般地震灾害。

造成20人以下人员死亡或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级~6.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2)较大地震灾害。

造成20~50人的人员死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6.5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3)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50~300人的人员死亡或重大经济损失,且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不超过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生产总值1%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级~7.0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4)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造成300人以上人员死亡,或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占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半年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地震直接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坏作用(包括地震引起的强烈振动和地震造成的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工程结构、物品等物质的破坏,包括以下几方面:⒈房屋修建在地面,量大面广,是地震袭击的主要对象。

房屋坍塌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恶果是砸压屋内人员,造成人员伤亡和室内财产破坏损失。

八年级上自然灾害知识点

八年级上自然灾害知识点

八年级上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破坏性灾害,如地震、洪水、泥石流、风雪等。

这些灾害可能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八年级上学期,掌握一定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灾害形成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系统介绍八年级上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并伴随着地震波的传播而产生的地球表面振动。

在八年级上学期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变化、火山活动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造成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岩石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2.地震测定:地震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地震仪、地震波等,可以通过测量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信息来推断地震发生的原因和范围。

3.地震危害:地震会造成地面震动、地裂、滑坡等危害,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电力中断等。

4.地震预防:地震预防主要包括抗震、减灾、救援等措施。

我们可以建造抗震建筑、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等方式来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者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较强的灾害类型。

在八年级上学期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洪水的成因:洪水是由于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会导致降雨量增加、水位上涨等现象。

2.洪水防治:洪水防治主要是采取工程防洪和生态防洪两种手段。

我们可以建造拦洪墙、加强堤防加固等措施来减少洪水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湿地保护、绿化环保等手段来实现生态防洪。

3.洪水应急救援:洪水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群众进行疏散、营救等救援行动。

三、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灾害是由于地质构造、重力作用、降雨等因素激发的一种灾害类型,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较强的特点。

在八年级上学期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泥石流的成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的地形、地质构造不稳定、降雨量过大等因素引起的。

关于地震火灾水灾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地震火灾水灾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地震火灾水灾的知识点总结地震火灾水灾知识点总结地震、火灾和水灾是自然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三种类型,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围绕地震、火灾和水灾展开讨论,并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定义和原因地震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

地球上存在着多个板块,当这些板块发生碰撞、滑移或断裂时就会引发地震。

2.破坏性强烈的地震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崩溃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3.防范与救援措施-建筑物设计要符合抗震要求,采用加固措施。

-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进行应急演习。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紧急救援工作。

二、火灾1.火灾类型根据火源不同,可分为电器火灾、厨房火灾、建筑火灾等。

不同类型的火灾对应的防范和扑救措施也有所区别。

2.引起原因主要包括人为原因(如电气设备故障、吸烟、明火等)和自然原因(比如雷击和自然气候干旱等)。

3.预防与处理-加强宣传,普及消防知识,提高公众的消防意识。

-设置消防通道和喷淋系统,保证建筑物的逃生通道畅通。

-正确使用电器设备,避免长时间空开开关或使用老化线路。

-在发生火灾时要迅速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扑救措施。

-遵循消防安全规定,进行日常巡查和维护。

三、水灾1.定义和形成原因水灾是指由于洪涝、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导致河流溢出、堤坝决口或城市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而引发的严重洪涝事件。

2.危害与影响大规模水灾会造成土地受损、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进一步引发疾病流行等。

3.水灾防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排水容量。

-合理规划城市区域,避免在易受水灾影响的低洼地区建设。

-定期清理河道和排水管道,保证畅通。

-开展防汛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结语地震、火灾和水灾作为自然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

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定义、原因以及相应的防范与救援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意识的提升,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以下是中学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总结:
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

- 自然灾害可以分为气候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等几大类。

2. 气候灾害
- 气候灾害是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包括暴雨、干旱、飓风等。

- 暴雨可引发洪涝灾害,导致低洼地区积水,破坏农作物和房屋。

- 干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 飓风是强烈的气旋风暴,会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3. 地震灾害
-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

- 地震灾害会直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海啸等。

- 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应进行地震预测和防护措施。

4. 水文灾害
- 水文灾害是由水体引发的灾害,包括洪水、干旱等。

- 洪水主要由于降雨过多、地表径流过大等原因引发。

- 干旱指的是长期缺水,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5. 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表层因重力作用产生滑动,造成土方工程损坏、房屋倒塌等。

-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积雨引发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冲击河道,破坏沿岸建筑和农田。

- 崩塌是指山坡或高边坡上的部分岩石和土壤发生摧毁性溃缩现象。

以上是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概述

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概述

地震1、地质灾害:是地球岩石圈演变过程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为主要致灾因子所引发的自然灾害。

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2、地震: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灾害:是由地震导致的灾害4、地质构造:①引起地震的能量释放的源头成为震源②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成为震源深度③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④震中到周围地面上某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⑤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课本图)5、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大)分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7级会有重大损害)6、烈度: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震级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④地质构造⑤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⑥发生时间、⑦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⑧人员防震自救意识)7、分类:按照震源深度:浅源地震(0-70km)中源地震(70-300km)深源地震(大于300km)按照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④人工诱发地震8、构造地震:地下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占90%以上、几乎所有的破坏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多分布于①板块边界处(如日本、台湾多地震)②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华北)9、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较小,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10、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采矿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陷落地震。

地震能量主要来自重力作用。

矿洞塌陷或大规模山崩、滑坡等亦可导致这类地震发生。

占3% 左右11、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爆破地下核试验油井注水12、世界两大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最主要消亡边界)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消亡)(其次是③大洋中脊④大陆裂谷,③④都位于生长边界)(中国是:青藏、新疆、华北、台湾)13、地震前兆:地下水异常(井水)、动物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地震云)地声地光14、发生过程:震中附近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原因: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快)15、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西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

安全课防震知识点总结随着地震频率的增加,地震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提高人们抗震自救的能力,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进行地震安全防范救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防震救灾知识的角度,总结一些常见的地震防范和应急处理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防震自救能力。

一、地震的主要危害1.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人员伤亡2.道路、桥梁和隧道的损坏,影响交通运输3.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的出现,破坏环境4.油料和危险品的泄漏,引发火灾和爆炸5.通信、供水和电力系统的中断,影响生活6.社会秩序的混乱,可能引发抢劫和暴乱二、地震的预警和预测1.地震前期自然现象的预警(1)动物的异常行为,如畜群紧张、宠物狂吠等(2)地震云和地震雾的出现,预示地震的到来(3)地震常伴有地质现象,如地震波、地裂缝等2.科学技术手段的预测(1)地震仪可以监测地震活动的变化(2)地震雷达可以探测地下岩石的变化(3)地震卫星可以监视地表形变的情况三、地震的防范措施1.建筑物的防震设计(1)房屋结构的合理设计,增强抗震能力(2)使用抗震建材,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3)安装地震防范设施,如减震设备和防护墙2.人员的防震意识培训(1)定期组织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2)学习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技能(3)参加地震演习和模拟逃生训练四、地震的应急处理1.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1)迅速躲到桌下、门框下等安全的避难处(2)迅速关闭瓦斯、水电等供应设施(3)观察周围情况,选择适当的逃生通道2.地震后的应急处理(1)检查和评估自身伤势,进行简单的急救(2)检查并处理家庭和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问题(3)收集和整理应急物资,做好生活防护工作五、地震救灾的专业知识1.灾害抢救的技能和方法(1)学习基本急救常识,掌握伤员抢救技能(2)学习基本的灾害心理援助技能(3)学习基本的灾害物资管理技能2.应急救援的协作和组织(1)建立应急救援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2)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联系,协调资源和力量(3)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救援行动综上所述,地震防范和救灾知识对于提高人们的抗震自救能力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地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地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地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预防措施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直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

地理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旱灾、飓风等。

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了解自然灾害以及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

地震灾害常常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以及人员伤亡等后果。

为了预防地震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在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抗震材料,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 对地震灾害高发区进行土地规划,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减少人员伤亡。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河水泛滥或降雨过多引起的水灾。

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以及道路损毁等。

为了预防洪涝灾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河道的管理和治理,保持河道的通畅,减少淤塞的可能性。

2. 建设排水系统和蓄水设施,及时排除降雨积水,避免洪水的泛滥。

3.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洪涝易发区建设房屋和工厂。

三、旱灾灾害旱灾是指长时间的缺水,导致农田干旱,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人类的粮食安全。

为了预防旱灾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

2. 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耐旱能力。

3. 发展水库和灌溉系统,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四、飓风灾害飓风是一种强烈的旋转气旋,伴随着狂风暴雨和强烈的风暴潮。

飓风灾害常常导致房屋毁坏、人员伤亡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破坏等。

为了预防飓风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设风险区域的避风设施,如避风墙、避风林等。

2. 定期检查和加固建筑物的结构,提高其抗风能力。

3. 提前预警,及时疏散人员,减少伤亡和损失。

总结起来,地理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加大投入,并且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以及掌握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1)暴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

(2)干旱:长时间降水稀少,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3)台风:强大的气旋风暴,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4)寒潮:冷空气迅速入侵,导致气温骤降,对农业、交通等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1)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可能引发房屋倒塌、山体崩塌等。

(2)滑坡: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下滑。

(3)泥石流: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形成的洪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3、水文灾害(1)洪涝:河流、湖泊水位上涨,淹没陆地。

(2)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巨大海浪,袭击沿海地区。

4、生物灾害(1)蝗灾:蝗虫大量繁殖和迁徙,破坏农作物。

(2)鼠灾:老鼠数量过多,传播疾病,破坏农田和仓储。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如地震、火山活动。

(2)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

(3)地壳运动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增加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2)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加大了洪涝灾害的可能性。

(3)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在地震带上建造高层建筑,可能加重地震灾害的损失。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受伤。

2、财产损失毁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破坏农作物,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3、生态破坏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社会影响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1、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气象卫星、地震监测仪等,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更多的应对时间。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点总结自封建社会以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自然灾害的洗礼。

从古代的大水灾到现代的地震、台风等各类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为了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中国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将对中国的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知识进行总结,以期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双重打击。

因此,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1. 预防措施:建筑结构加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培训人员参与地震应急演练等都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迅速找到避震的地方,如桌子下、门框旁边、墙角等,保护头部。

避免站在窗户、大型家具附近,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二、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常常造成广泛的灾害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量减少洪灾损失,个人和社区都应当具备防洪知识。

1. 预防措施:防止排污管道堵塞、保护水源环境、建设堤坝防洪工程等是减少洪水影响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暴雨引发洪水时,人们应迅速撤离低洼地带,尽量避免足部接触污水。

避免涉水行走和使用电器设备,以防触电事故发生。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夏至至秋至期间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1. 预防措施:建立台风监测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受影响地区,安排居民撤离或避难等是减少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当台风来袭时,人们应迅速闭紧门窗,避免外物飞入室内。

避免在台风中乘坐船只或外出等,以确保人身安全。

四、干旱灾害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1. 预防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型农业等是缓解干旱灾害的重要措施。

2. 应对措施:在干旱期间,人们应合理安排用水,减少浪费。

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作物和灌溉方式也是重要的应对措施。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1.什么是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自然灾害。

它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引发,产生强烈地面震动及伴随的地面裂缝和变形。

这种剧烈的地面活动不仅导致各类建(构)筑物倒塌和损坏,还影响设备和设施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交通、通讯中断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瘟疫、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污染等一系列次生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震灾害的分类按震级大小可分为七类: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弱震(震级小于3级,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可造成破坏的地震)、强震(震级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7级)和巨大地震(震级大于等于8级)。

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两大类:直接灾害: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的强烈地面震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包括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沙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等。

次生灾害: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而引发出的灾害。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3.地震灾害的机理地震灾害的机理主要涉及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重力能和化学能等,这些能量在地球内部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岩石圈中的岩石就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能量,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到达地表时引起地面震动,进而造成地震灾害。

4.地震时如何逃生保持镇定,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保持镇定是最重要的。

尽量躲避玻璃、悬挂物品等可能会造成伤害的地方,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比如桌子底下、墙角或者门框旁边。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

灾害信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自然灾害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生产和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和事件。

自然灾害通常包括地震、台风、龙卷风、洪水、干旱、雪灾、地质灾害等多种类型。

二、地震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在地震发生时,地球表面将体现出激烈的摆动,破坏性非常严重。

地震的危害主要是地震本身造成的房屋倒塌、火灾、山体滑坡和次生灾害等。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地震发生前的前兆现象,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几秒至几分钟发出地震即将发生的警报,为人们做好应急准备提供宝贵的时间。

防御方法:建筑物抗震设防、抗震设备、地震避难规划等。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是一种巨大的旋转风暴,带有极强的风力和降雨。

台风可造成破坏性的风灾和水灾。

台风常伴随着暴雨、暴风、海啸等多种灾害。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将通过气象雷达和卫星图像监测台风路径和强度,并发布台风警报。

防御方法:防汛减灾、强化建筑物抗台风设防、疏散撤离等。

四、洪水洪水是指由降雨、融雪、山洪、河流决口等原因引起的地表或河道水位急剧上升所产生的灾害。

洪水造成的灾害主要有人员死亡、农田和城镇被淹、土地冲毁、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洪水预警。

防御方法:防洪工程、搬迁危险地区居民、制定防洪预案等。

五、干旱干旱是指由气候条件造成的持续低雨或无雨的情况,导致土地和植被水分不足。

干旱造成的灾害主要是粮食减产、饮用水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气象条件提前发布干旱预警。

防御方法:节水减灾、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等。

六、雪灾雪灾是指因降雪造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的灾害。

雪灾主要给交通、电力、农业等带来严重破坏。

预警系统:气象部门通过监测天气情况提前发布雪灾预警。

防御方法:保暖保暖、留意天气预报、设施设备维护等。

七、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地表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存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了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了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了解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不可抗拒的突发事件,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以及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火灾和洪水三个常见自然灾害进行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

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常常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了解地震的知识有助于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1.地震的成因和特征: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动、板块运动等引发的。

一般地震会伴随着剧烈的振动、破坏力以及地面的裂缝等特征。

2.地震前的预警与避险措施:地震前的预警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避险措施,比如寻找避难所、躲避在结实的家具下等。

二、火灾火灾是指火源失去控制导致燃烧蔓延,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火灾的知识和掌握灭火技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

1.火灾的成因和防范:火灾的成因包括明火、电气设备故障、人为疏忽等。

提前进行火灾防范措施,比如安装报警器、戒备明火等,能够有效减少火灾的发生。

2.火灾应对措施:在火灾发生时,应迅速报警、疏散人员,逃生时低姿态前进、利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有效减少吸入有害气体的风险。

同时,学会使用灭火器等灭火工具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洪水洪水是指雨水或融雪等原因导致水位上涨,超出河流或湖泊的容纳能力,造成周边地区严重浸水的现象。

了解洪水的知识和应对方法有助于在洪水来临时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1.洪水的形成和特点:洪水主要由于降雨量过大、江河堤防决口等原因造成。

洪水的特点是水位上涨、流速加快,容易造成水涝和山洪灾害。

2.洪水的应对方法:洪水来临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警,按照指示撤离至安全地带。

在撤离途中,应避免涉水行走,以免遭受电流伤害。

同时,家庭可以提前准备好粮食、水、药品等应急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综上所述,自然灾害的知识了解和应对方法掌握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知识点: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通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山崩、滑坡、海啸等。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因降雨、融雪、冰凌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淹没周边土地和建筑物,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洪水分为流域性洪水、地区性洪水和城市洪水等类型。

3.火灾: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事件,火势迅速蔓延,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自然灾害。

火灾的原因包括雷击、电线短路、炉火失控、吸烟不慎等。

4.旱灾:旱灾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旱灾分为阶段性旱灾和区域性旱灾。

5.风灾:风灾是指强风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包括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风灾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可能因教材和课本的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迅速跳楼逃生B. 躲到墙角或家具下C. 乘坐电梯下楼D. 恐惧不敢动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躲避到墙角或坚固的家具下,保护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品砸伤。

不要选择跳楼逃生或乘坐电梯下楼,这会增加危险。

2.习题:下列哪种情况最容易引发火灾?B. 电线短路C. 炉火失控D. 吸烟不慎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D。

吸烟不慎是最容易引发火灾的行为,因为烟头燃烧过程中可能会掉落在易燃物品上,引发火灾。

雷击、电线短路和炉火失控也可能导致火灾,但相对而言,吸烟不慎更容易发生。

3.习题:旱灾通常发生在哪些地区?A. 沿海地区B. 内陆干旱地区D. 湖泊流域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旱灾通常发生在内陆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少,土地容易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影响。

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专题知识点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XX年初,一场罕见的旱灾在我国北方地区蔓延,受旱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程度之深,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

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 029次,旱灾1 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情况更为严重。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受旱面积1 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 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加严重。

(1)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大规模增加的原因是什么?(3)简述旱灾造成的危害及防御旱灾的主要措施。

知识点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关联性(1)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20XX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

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考向一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示例1 (2009·山东文综)下表为“20XX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方法技巧学习和认识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减灾与防灾,所以充分认识自然灾害特点十分必要。

(1)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2)群发和群聚现象的发生(3)灾情前兆与预报: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地震灾害2.1、地震概述一、地震的基本参数1.地震的定义(掌握)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岩层突然塌陷、火山突然喷发等引发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波动;或地下岩层破裂造成地面形变、错动、开裂,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几个基本参数(掌握)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主震、余震: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3、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表示地震大小通常有哪两种方法)(掌握)(1)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2)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的,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4、什么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能量的关系是什么?(熟悉)(1)地震的震级(magnitude)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就多。

(2)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E与震级M有下列关系(能量E以尔格计):log+=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18.ME5.15、地震的矩震级和里氏震级有何不同?(了解)(1)矩震级是根据地震矩公式计算出来的;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幅度进行测定的。

(2)对于大多数中等地震,两种震级基本相同;对于特别大的地震,矩震级比里氏震级描述较好。

6、影响烈度的因素(掌握)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震参数;场地条件;建筑物质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破坏越大,宏观震中烈度就越大;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烈度越高;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大,烈度越高,反之亦然。

另外,工程场地条件是软弱场地还是坚硬场地;建筑物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过抗震施工:是否属于抗震设防城市,人口密度大小、公民的防灾意识强弱都会影响地震烈度大小。

7、地震波的定义,地震波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掌握)(1)地震波是指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2)地震波一般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种。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波;面波是沿地球表面附近传播的一种弹性波。

(3)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面波沿界面传播;体波比面波传播速度快,振动幅度较小,振动周期较短8、体波一般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性?(掌握)(1)体波一般分为P波(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2)P波能穿过固态和液态的地球介质,S波只能穿过固态的地球介质;P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S波引起地面前后左右晃动P波速度快,S波速度慢;P波振幅小,S波振幅大,破坏力大。

9、S波为什么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了解)S波传播时,质点的运动方向与S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介质中产生剪切应力,由于流体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因此S波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材料题(熟悉)图 0-1 2006年7月19日10:57:36.8印尼巽他海峡发生Ms6.0级地震(S6.5°,E105.4°),这是昆明地震台(KIM,震中距 31.6°,方位角355.0°)的实际记录.纵轴是地震动的位移(单位:微米),横轴是时间。

(1)请在图2-12中用箭头标出P波、S波和面波(2)P波、S波有在传播速度、振动幅度和穿行介质上有什么特性?10、材料分析题(掌握)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多钟唐山发生7.8级地震。

据一位住在北京经历了这次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家回忆说:“那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出奇的闷热,难以让人入睡。

我刚躺着一会儿,迷迷糊糊中就觉得床有些大幅度上下跳动,地板甚至整个楼房都发出“嘎吱”的声音。

我立刻意识到“有大地震发生了”。

长年从事地震工作的我被晃醒后没有立即下床,而是躺在床上开始数数,“一、二、三,……”,数着数着床的晃动变小了。

当数到第二十秒的时候,突然又来了一次大晃动,比第一次更厉害,整个楼层都在忍受剧痛似的“哗哗啦”乱响。

”回答下列问题:(1)最先到达引起床大幅度上下跳动的地震波是什么波?(纵波P波)(2)20秒后引起地面大幅度晃动的波是什么波(横波S波)(3)如果两种波到达的时间相差1秒,代表震中距为8公里的话,请问唐山7.8级地震距离北京有多远?(160km)(4)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4万人,造成地震灾情惨重的原因有哪些?地震震级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唐山是不设防城市,建筑物不抗震、防灾意识薄弱等11.材料分析题2004年印尼9级地震,几千公里外的北京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波:振幅:约2厘米,周期约60秒。

为什么这么大的震动,居住在北京的居民没有感觉?(周期很长的震动人的感觉十分不敏感)(了解)12、地震波有哪些用途?(熟悉)(1)测定地震参数;(2)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3)监测地下核试验;(4)进行资源勘探(5)监测火山喷发等13、为什么说地震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举例说明。

(熟悉)(1)震源发出的地震波是唯一能穿透地球内部的波,可带来大量的地球深部的信息。

(2)地震波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从而可以在世界各地通过地震仪记录到。

(3)地震学家发现,大地震发生后,在距地震震中103o-143o的范围内记录不到地震P波。

于是他们猜想,地球具有分层结构,地球内部有一个低速的地核,地震P波由于折射,到达不了这个范围。

14、辨析图2-19中的地震波,回答下列问题:(了解)(1)哪个是天然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哪个是地下核爆产生的地震波?(2)地震波有哪些用途?二、地震的成因1、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震断裂面的突然滑移是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

2、地震的弹性回跳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震的成因)(了解)(1)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在地壳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

(2)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形成地震。

当能量释放完,岩石弹性回调,恢复原来状态。

(3)地震学家通常用弹性回跳理论来描述地震的成因。

3、地震断层(了解)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地震断层是指震源错动在地表形成的断层。

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等。

三、地震的类型(了解)构造地震:由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

是破坏力最大,最常见的地震。

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为几类?,哪一种类型的地震破坏力大?(了解)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由于浅源地震能够产生更大的地球表面的震动,因此,浅源地震的破坏力也最大。

四、地震带分布1、全球有几大地震带?(熟悉)地震主要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

(1)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2)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的欧亚地震带,其上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3)沿着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

2、中国地震活动有什么特点?(掌握)(1)中强地震数量多。

(2)地区分布广。

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华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天山地震带等。

(3)震级高、震源深度浅、破坏性大。

2.2 地震灾害破坏形式及其成灾原因1、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熟悉)2、地震形成灾害的原因(掌握)3、砂土液化(了解)地震时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瞬间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液态,完全丧失强度和承载能力的现象称为砂土液化。

地基砂土液化可导致建筑物大量沉陷或不均匀沉陷,甚至倾倒,造成极大危害。

4、地震灾害的特点(掌握)(1)瞬间突发性(2)破坏的严重性(城市被毁、人员大量死亡,生命线工程破坏严重)(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余震和后续地震加重破坏(5)社会影响深远(易引发社会动荡,离婚率、自杀率上升)(6)防御难度大5、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掌握)(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2)场地条件(3)建筑物的质量,是否经过抗震设防设计(4)地震发生的时间(白天、夜晚)(5)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2.3 减轻地震灾害1、20世纪全球发生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南美洲智利9.5地震,震中烈度达XII度。

这次地震还引起了附近的火山喷发,地震引起的海啸,席卷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2、有记载以来,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是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估计死亡人数近八十三万。

3、中国地震现场考察开始于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人数约20万人;地震预报实践开始于1966年河北邢台7.2级地震;中国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是1975 辽宁海城7.3级地震;20世纪死人最多的地震,地震预报受到挫折的地震是1976河北唐山7.8级地震;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是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4、为什么中国不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但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呢?(掌握)(1)全世界发生地震的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分别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日本,中国大陆最多排第五。

(2)对人类造成灾害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大陆,中国的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地震的1/3至1/4。

(3)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物质量较差。

(4)第三个原因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灾害意识差,依赖思想强。

5、地震时人员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高质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

(了解)6、如何修建高质量的抗震建筑(了解)(1)根据地震危险性区划,确定建筑物的设防标准。

(2)按照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达到设防标准。

7、2001年国家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重要思想,我国建筑物抗震设计目标就是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掌握)8、在有特殊使用要求和高烈度(VIII,IX)地区地多层砌体、混凝土框架和抗震墙房屋中可以使用隔震、消能技术。

(掌握)9、大陆地震的成因和预报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难题。

(掌握)10、我国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谁来发布?(掌握)( C)A 中国地震局 B国务院 C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人民政府 D地震预报爱好者11、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方针:(掌握)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12、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措施(熟悉)(1)地震监测预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2)震害防御——城市建设要有效避开地震活动断裂(3)震害防御——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隔震消能技术的应用(4)地震应急演练——地震来了怎么办13、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地震预警是指突发性强(大)震已发生,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