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论文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
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
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
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
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找出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
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重庆荣昌中学吴恒船重庆荣昌中学曹芳摘要:新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展开,任何一所学校要持续稳健地发展,保持良好的社会声誉,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重庆荣昌中学结合学校实际和校本文化,组织优秀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编写了导学案,《搏击》系列教育丛书,《荣中通讯》,《十礼六仪》,《荣昌乡土美术》,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
关键词:荣昌中学校本课程课程建设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兴起与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反映了当今课程理论和课程改革实践的进步趋势,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试行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了“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让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广、力度最大的新课程改革拉开帷幕。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难点1.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学校要进行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这是推进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必要前提。
目前,很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缺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课程建设者与改革者。
2.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热情不高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成绩的压力下,只是一味地提高学生的平均分和优等生分数,而忽略了课程建设。
教师平时的压力很大,如成绩、家庭、职称、人际关系、收入这些压力足以把教师压得疲惫不堪,导致他们没时间、精力、没兴趣进行教改和课改等科研活动。
传统的思维响着教师的思维,即只要把学生的成绩提上来,就位优秀的、被认可的教师。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范文(6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范文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所以我校要依据____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西安丰镇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
根据本土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
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文/ 李能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
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
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
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
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找出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
新课程方案背景下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实施
新课程方案背景下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实施
在新课程方案背景下,学校课程的规划和实施,无疑会成为十分重要
的工作,以下是其相关步骤:
1.确定主题:根据手头资源和新课程方案内容,确定学校课程的主题,使其有效地和紧密地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设计具体课程:根据主题和课程方案内容,设计学校课程的详细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3.培养实施范式:根据设计的新课程方案内容,统一学校课程的实施范式,确保按照预期的效果,让学习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课程;
4.细化日常教学办法:根据课程方案要求,制定实施范式指引、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确保课程实施按计划进行,有效贯彻课要求;
5.定期评估:定期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估,修正及完善学校课程内容,课程方案及实施范式,协调各方目标,以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步骤,学校可以有效规划实施新课程方案,使学校教育更为
有序、更具成效。
此外,教师也要抓住机会,加强自身学习、深化认
识和掌握有关新课程方案的知识,积极拓展教学模式,增强能力,持
续提升教学水平,以便能够在实施新课程方案时,能够更加灵活调整、更有创新设计等。
最后,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要提供有力的实施支持,确
保学校教育运行的有序,以提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持续性,实现新课
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学校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分析其作用和挑战。
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学校校本课程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
二、学校校本课程的定义与目标学校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需求和特点,自主制定的课程方案。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针对性、差异化教学、多元评价、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学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制定学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制定需要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
校本课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国家实施的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五、学校校本课程的优势与作用学校校本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此外,校本课程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挑战与解决方案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我们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七、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积极、开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
八、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教学改革包括教育目标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方式的调整等。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推广问题解决学习法、倡导合作学习、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
九、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和支持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政治余月利内容概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它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上次张广静老师就校本课程设置侧重理论层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本文就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操作层面,结合以前的粗浅实践,给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个学习汇报。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2、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3、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4、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方式1、主体: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一评估一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2、方式:课程开发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课程选用是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新思维、新理念、新职业不断涌现。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近年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课程的改革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发展学生个性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需求背景、建设理念、制度保障、课程设计、实施推广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探讨。
一、需求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应运而生,旨在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二、建设理念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突出素质教育的导向。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还重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制度保障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有明确的制度保障。
首先是建立健全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是完善的改革机制和政策法规,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师资培训和专业指导,以确保教师具备开展校本课程改革的能力和素质。
四、课程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基于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
首先,要与社会实际结合,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问题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其次,要关注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
最后,还要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五、实施推广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和推广需要一定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渠道宣传校本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借鉴和推广成功经验,为校本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倡导。
六、效果评估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因此,对于校本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师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学校自主设计和实施的美术教学课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发和利用美术校本课程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美术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的情况设计具有前瞻性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类型、教学资源等都有所不同,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那些特色学校和示范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美术校本课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研究学校情况: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类型、教学资源等情况,为制定美术校本课程提供依据。
(2)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3)设计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师生的具体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前瞻性和个性化的美术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制定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选择等。
(1)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包括美术作品创作、美术展览、美术实践等。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利用美术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美术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1.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美术校本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美术校本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兴趣特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逐渐凸显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依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因此,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三、开发过程1. 需求分析与调研。
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确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2. 确定开发团队。
成立由教育教学专家、学科专家、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开发团队,确保课程开发具有专业性和代表性。
3. 制定课程框架。
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制定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式等。
4. 教学资源整合。
收集并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图书、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为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
5. 课程设计与开发。
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
6. 试教与改进。
在课程开发完成后,进行试教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确保课程质量和实施效果。
四、实施方案1. 培训教师。
在校本课程实施之前,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加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2. 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课程设计和学校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计划,确保课程的有序进行。
3. 提供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指导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指导方案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成,通过改进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方案。
一、构建课程建设的理念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
课程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2.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校本课程建设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设计,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和教学策略。
3.追求课程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二、优化课程内容1.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扩大跨学科内容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跨学科的内容,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开设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开设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应鼓励开设创新性和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开设创作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式1.引导式教学校本课程建设应注重引导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2024年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9篇)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计划方案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学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部分改造,可以自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革新的焦点。
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一、开发背景我校位于河山镇文化区,河山镇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
如:“江北第一苹果之乡”之美誉,有悠久的苹果栽培历史,有一定规模的蔬菜大棚种植,有日照巨书摩崖石刻,有全国重点建设工业镇之称。
辖区居民文化层次高,关心和重视教育,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
二、指导思想:(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
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
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步骤
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步骤
简介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它旨在提供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步骤
1. 制定目标: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与理念,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效果。
这需要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们共同讨论和制定。
2. 课程规划: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课程规划。
这包括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3. 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培训可以包括专题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
4. 资源准备:准备与校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材。
这包括编写教案、制作课件、采购教学用具等。
5. 实施课程:按照课程规划和教学计划,开始正式实施校本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6. 评估与反馈: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同时,向学生和教师征求反馈意见,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
7.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对校本课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这需要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结论
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通过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课程规划、教师培训、资源准备、实施课程、评估与反馈以及持续改进,学校可以打造出更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校本课程。
这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调整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调整方案随着教育理念的演进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调整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补充和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调整的背景、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及实施中的挑战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学校校本课程建设与调整方案。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已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因此,学校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
此外,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还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促进个性发展。
原则1.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校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和活动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2.贴近社会需求:学校校本课程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培养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才能的人才。
3.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学校校本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挑战。
实施1.教师培训与专业支持: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
同时,学校可以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如请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指导。
2.学生参与与反馈:学校校本课程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其反馈进行认真分析和整理。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代表或学生评议小组等机制,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3.资源整合与利用: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社区等,提供学生实践和实验的场所及机会。
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挑战1.课程标准与校本课程的平衡: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与国家课程标准相衔接,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又要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
2.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估和反馈机制。
这不仅需要学校进行评估工作,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反馈。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学政治余月利内容概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高中选修课程的开设,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是今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焦点和亮点,它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上次张广静老师就校本课程设置侧重理论层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本文就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操作层面,结合以前的粗浅实践,给各位领导和老师做一个学习汇报。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2、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3、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
4、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方式1、主体: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关键在落实教师,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一评估一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各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2、方式:课程开发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课程选用是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经济社会,新思维、新理念、新职业不断涌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构建与实施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构建与实施新课程标准通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构建与实施学习,认识到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让课堂和谐而有实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我们发现有不少初中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比较枯燥,加上教学方法呆板,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当成知识灌输的对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学史教育,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每门学科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真实地记录着科学先躯们为推动人类进步而付出的艰辛。
学史教育可陶冶学生的情操,诱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如:在教学《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课时,结合介绍公元3世纪,我国数学家刘徽对《九章算术》创造性的注释。
对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用正、负数加以表示。
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直到19世纪,负数才在欧洲被普遍承认。
负数的引入使数的家族得到了扩张,在历史上,对于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认识世界提供了进一步的工具。
这个学史教育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怕困难,不畏艰难才能到达科学顶峰。
从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讲述一个利用古代数学问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3折来量,井外余绳子4尺;把绳子4折来量,井外余绳子1尺。
于是量井人说:我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了。
这样让学生明白创造就蕴藏在平常的事物中,只要平时细心观察,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去思考,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诱发其创造意识。
有了献身精神,有了创造意识,才能成为一个创造者。
二、注重知识应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能将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并有所创造的话,那才是学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初中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有限,但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是不可低估的。
比如,数学观察课结束前,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认识加以引申推广,用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步骤
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步骤1. 调研与需求分析1.1 调研目标在进行校本课程构建之前,首先需要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学生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调研。
调研目标包括:- 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分析学生的需求,包括学科兴趣、学习难点、能力水平等;- 考察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施,评估其对校本课程的支持程度;- 调研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情况,吸取经验和教训。
1.2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访谈:邀请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对校本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案例分析:研究同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借鉴其成功经验;- 数据分析:收集学校教学业绩、学生成绩等数据,分析校本课程的潜在价值。
1.3 调研成果- 整理调研数据,形成调研报告,明确校本课程的构建方向和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校本课程的优先级和重点领域;- 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明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施时间等要素。
2. 课程设计与开发2.1 课程目标- 基于调研成果,明确校本课程的设计目标,确保课程内容与学校教育理念和学生需求相契合;- 设定课程预期效果,确保校本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确保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确定课程类别、课程级别和课程设置,形成丰富的课程体系。
2.3 课程内容- 结合课程目标,设计具体的课程内容,确保内容科学、严谨、有趣;- 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4 教学资源- 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践活动等;- 确保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实施与评价3.1 实施策略- 制定详细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明确课程时间、地点、教师、学生等要素;- 合理安排课程进度,确保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
3.2 教师培训- 对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和修订,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课改背景下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课改背景下办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设计与改进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研究并重新设计课程,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目标的分解和重新梳理课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课改背景下,可以研究并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材选择与优化
在课改背景下,可以研究并选择适合的教材,或者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与优化。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需求,选择与学生背景相关的案例和实例,提供与学生实际经验贴近的教学材料,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考核与评价方式
在课改背景下,可以研究并改进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
传统的应试评价模式过于注重记忆和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可以尝试引入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如课堂参与、项目作品、学习档案等,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
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
5.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在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与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研究,可以逐渐建立起适应课改背景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和教学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方建君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年第05期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优质课程是学校高效育人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我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文化观,坚持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平台,构建有活力的课程文化。
在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立足校情、以生为本、逐步拓展”的指导思想,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加以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分层管理,突出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生活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框架,可用以下“四个一”来概括。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
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
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
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
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
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
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
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
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体现地域特色。
我校根据本地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如“千年传说梁祝故事的变迁情况调查”“宁波市十大名桥的历史调查”“黄泥墙传说与康王下江南真实性研究”等。
三、狠抓落实:构筑一道校本课程风景线
加强组织领导。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都十分重视。
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分管,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日常工作。
学校将校本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开发校本课程需要的经费、人力和物力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学校选定骨干教师担任各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科学管理,以典型带动群体,带动其他任课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进而促进了校本课程工作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全面深入地铺开。
合理开设课程。
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孩子最重要的产品。
我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构建形成“开发潜能,弘扬个性”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运行体系,逐步建立起由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大类课程组成的“蝶变”校本课程,旨在培养有个性、有特长、有学力的学生。
目前,我們开发的校本课程以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优良的品德底色、强大的学习能力、出色的个性特长、自主的实践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培养目标,开设四大类课程(基础知识拓展类、体艺个性特长类、科技兴趣实践类、地方传统文化类)共计51门。
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连续又有梯度,旨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便于学生针对各自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选择课程。
确保课程实施。
一是活动开展有序。
每学期初,学校教导处对全新校本课程系列活动进行总体安排,并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
二是研讨坚持常态化。
学校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校本课程观摩研讨活动或班级公开汇报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是强化检查督察。
通过随机推门巡课、抽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等方式,了解课时的落实情况和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活动的情况、内心的所思所想;通过对学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活动开展的真实情况,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情况、对活动效果的评价等,确保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真正落实。
建设精品课程。
我校校本课程的探索已有七八年历史。
多年来,我们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
《梁祝文化探究》《气象探秘》《创意版画》等一批精品课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梁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梁祝文化独特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优势和情、意、境的可感受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让梁祝文化走进校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成功打造了梁祝文化的特色品牌。
四、大胆创新: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评价改革是校本课程改革的难点,针对以往只有活动、没有评价的情况,我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做了创新尝试。
课程评价实现制度化。
本着整体性、多元性、过程性、激励性的原则,学校制定了《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学生每学年校本课程学分由考勤态度分(10学分)、过程评价分(60学分)与终结评价分(30分)三部分组成;平时加强对学生学业状况的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做好适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同时对学生学业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展示性内容。
活动评价实现多元化。
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
多元化活动评价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是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
评价内容多元,学校组建了包括电子文本、展板、手抄报、黑板报、调查报告、故事演讲、汇报演出、小论文以及原创作品等多个项目的评价库。
评价方式多元,学校开发了形式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既有活动参与、活动记载、微信表彰等过程性评价,又有各级活动成果展示、课程评优等终结性评价。
成果评价实现自主化。
每次组织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后,我们都会在班级、学校层面开展活动展板、手抄报、电子文本、故事演讲、视频录制动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展评活动,为学生实现自主评价搭建舞台,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展示、自主评分、自主统计,通过成果评价发现自我、收获成功、享受快乐。
(责编帕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