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吸附等温方程吸附现象的描述除用上述的等温线外,有些吸附现象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
描述吸附现象比较重要的数学方程有: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BET吸附等温方程弗朗得利希(Freundich)等温方程焦姆金(Temkin)等温方程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模型的基本假定:1.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2.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3.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4.吸附是可逆的。
用θ表示覆盖度,即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未被覆盖分数应为(1-θ),则吸附速率=kap(1-θ) (1-7)脱附速率=kdθ (1-8)当达到动态平衡时,(1-9)(1-10)其中式中:p――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ka,kd――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K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如果用v(STP,ml/g)表示吸附量,vm(STP,ml/g)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则,式(1-10)化简得:(1-11)式(1-10)与式(1-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们在用v对p作图时的形状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
实际上,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等温线就是Ⅰ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式(1-11)在用p/v对p作图时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m,截距为1/(vmK),由此可以求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BET吸附等温式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无法描述除Ⅰ型等温线以外的其他等温线。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布朗诺尔(Brunauer)、埃米特(Emmett)和泰勒(Teller)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通常称为BET等温方程。
BET模型假定:1.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2.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3.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气体的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第一层未饱和吸附时就可由第二层、第三层等开始吸附,因此各吸附层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4.自第二层开始至第n层(n→∞),各层的吸附热都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第八讲 吸附等温方程式(BET吸附)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p / p0 根据实验数据用 对 p / p0 做图, V (1 p / p0 )
若得直线,则说明该吸附规律符合BET公式,且通过
直线的斜率和截距便可计算出二常数Vm和C。
若吸附发生在多孔物质上,吸附层数就要受到限制,
设只有n 层,于是:
V Vm
C i xi
i 1
这说明x就是相对压力(即 x = p/p0)。将 x = p/p0代入,得到
V
Vm Cp ( p0 p )[1 (C 1) p / p0 ]
这就是著名的BET二常数公式。 Vm——表面盖满一个单分子层时的饱和吸附量,mL/g; C——常数。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a1b2 Q1 QL C a b exp RT 2 1
(2)第二层及以后各层的吸附热都一样,而且等于液化热QL。
以S0、S1,S2…Si分别表示被0,1,2…i层分子所覆盖
的面积,如下图所示:
多分子层吸附示意图
则,S0=3个位置 S1=3个,S2=2个,S3=1个,S4=0个,S5=1个。
四、吸附等温方程式
达到平衡时,各种分子层覆盖的面积保持一定。例如,从空白 面积S0来看,吸附到S0上的速度要和S1层脱附的速度相等,在这种
p 2VL cos ln p0 rRT
pr,p0 ——与弯月液面、平液面平衡的蒸气压;VL ——液体的摩尔体积;
——液体的表面张力;
——润湿角(接触角)。
五、毛细凝聚现象
但是不管是否发生毛细凝聚,固体表面与蒸气共存时,
表面总会因吸附蒸气而形成吸附膜,在毛细孔壁上也一样,
也就是说,毛细凝聚是发生在吸附膜这个基础上的,据此 上式应修正为:
第三章吸附等温线
3.2.8 Frenkel-Halsey-Hill 厚板理论
-195℃氩气在Spheron6炭黑上的吸附等温线
活性炭吸附CO2的特征曲线
为什么Polanyi吸附势理论不能 用于超临界吸附 ?
3.2.7 微孔填充理论和DR方程
微孔内的势场
表面覆盖 (surface layering)
微孔填充 (pore filling)
D-R方程
DR标绘
~
DA方程
303K苯在活性炭上吸附数据的DA拟 和 点:实验数据,线:方程拟和
(13)
则根据(12)式有:
将(13)式带入上式得到:
(14)
因此,(14)式可以写做: (15)
Kelvin方程:
关于Kelvin方程的几点说明
*Kelvin方程给出了发生毛细孔凝聚现象时 孔尺寸与相对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毛细孔凝聚与多分子层吸附不是两个独立 的过程
*关于Kelvin半径
Kelvin方程对Ⅳ和Ⅴ型等温线的解释
*第一层的吸附热是常数,第二层以 后各层的吸附热都相等并等同于凝 聚热
*吸附是无限层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θ0 θ1 θ2
θ3
方程的推导
气体分子在第零层上吸附形成第一层的速度等于第一层脱附形成第零层的速度:
┆
为了简化方程,BET引进两个假设: 假设1: 假设2:
其中,
,
对(1)式进行数学处理,即得
BET方程
发生毛细孔凝聚时孔尺寸与相对压力的关系(77KN2吸附)
r(nm)
1 2 5 10 20 25
p(tor)
297 475 630 691 725 732
p/p0
0.391 0.625 0.829 0.909 0.954 0.963
3-吸附等温线
混合吸附的Langmuir方程
设有两种物质A和B 在表面同时吸附且都 不发生解离,用A 和 B分别代表A和B的 覆盖度,则用以上方 法推导出:
Brunaauer-Emmett-Teller 吸 附等温式-BET方程(两个假定)
BET方程是建立在Langmuir吸附理论基础上 的,但同时还认为:1,物理吸附为分子间力, 被吸附的分子与气相分子之间仍有此种力,故 可发生多层吸附,多层吸附与气体的凝聚相似。 2,吸附达到平衡时,每个吸附层上的蒸发速 度等于凝聚速度,故能对每层写出相应的吸附 平衡式,经过一定的数学运算得到BET方程。
反应物的扩散过程
催化剂的颗粒具有使反应物分子可以进 入的内孔。反应物的扩散过程是分以下 两步进行的:
在催化剂周围的介质中的外扩散DE 催化剂孔中的内扩散Di
催化剂周围的介质中的外扩散
在工作状态时,催化剂的颗粒被一个 固定的分子(反应物、产物或介质)滞 流层所包围,反应物、产物分子通过 这个层向催化剂颗粒的外表面的扩散 或向其反方向的扩散,称为外扩散。
III型等温线
在整个压力范围内凸向下,曲线没有拐 点B,此种吸附甚为少见。
曲线下凸表明此种吸附所凭借的作用力 相当弱。吸附质对固体不浸润时的吸附, 如水在石墨上的吸附即属此例。
IV型等温线
开始部分即低P/Po区,与II型等温线类 似凸向上。
在较高P/Po区,吸附明显增加,这可能 是发生了毛细管凝聚的结果。 由于毛细管凝聚,在这个区内,有可能 观察到滞后现象、即在脱附时得到的等 温线与吸附时得到的等温线不重合。
吸附等温线
当吸附与脱附速度相等时,催化剂表面 上吸附的气体量维持不变,这种状态即 为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与压力、温度、吸附剂的性质 等因素有关。一般地,物理吸附达到平 衡时很快,而化学吸附则很慢。 对于给定的物系,在温度恒定和达到平 衡的条件下,吸附质与压力的关系称为 吸附等温式或称吸附平衡式,绘制的曲 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吸附曲线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理论来分析材料的的表面物性;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性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中p/ps称为比压,ps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蒸汽压,p为吸附质的压力)
(Ⅰ)在2.5nm以下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这种类型。
例如78K时N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及水和苯蒸汽在分子筛上的吸附。
如下图
(Ⅱ)常称为S型等温线。
吸附剂孔径大小不一,发生多分子层吸附。
在比压接近1时,发生毛细管和孔凝现象。
如下图
(Ⅲ)这种类型较少见。
当吸附剂和吸附质相互作用很弱时会出现这种等温线,如352K时,Br2在硅胶上的吸附。
如下图
(Ⅳ)多孔吸附剂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时会有这种等温线。
在比压较高时,有毛细凝聚现象。
例如在323K时,苯在氧化铁凝胶上的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如下图
(Ⅴ)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有毛细凝聚现象。
例如373K时,水汽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属于这种类型。
如下图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吸附曲线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理论来分析材料的的表面物性。
BET方程推导
BET 理论:S.Brunauer(布鲁尼尔)、P.Emmett(埃密特)和E.Teller(特勒)于1938年提出的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其表达方程即BET方程,推导所采用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一、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发生多层吸附;二、除第一层的吸附热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推导有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两种方法,均以此假设为基础。
由其假设可以看出BET方程推导中,把第二层开始的吸附看成是吸附质本身的凝聚,没有考虑第一层以外的吸附与固体吸附剂本身的关系(详细BET二常数和三常数方程,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推导,若需要可提供)。
大量实验也证实,固体吸附剂的不同所造成其本身表面能不同而对吸附质第一层以外的吸附的影响是很弱的。
对于低温氮吸附法,氮气作为吸附质,BET方程成立的条件是要求氮气分压范围为0.05-0.35,其原因也就出于此两个假设(在相对压力小于0.05时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平衡,甚至连单分子物理吸附也远未形成;而在相对压力大于0.35时,孔结构使毛细凝聚的影响突显,定量性及线性变差)。
B.E.T.方程:P/V(Pо-P)=[1/Vm×C ]﹢[﹙C-1/Vm×C﹚×﹙P/Pо﹚]式中:P: 氮气分压P0: 液氮温度下,氮气的饱和蒸汽压V: 样品表面氮气的实际吸附量Vm: 氮气单层饱和吸附量C : 与样品吸附能力相关的常数。
推导过程:比表面积的测定与计算1.Langmuir 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 比表面(1)Langmuir 理论模型吸附剂的表面是均匀的,各吸附中心的能量相同;吸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吸附粒子与空的吸附中心碰撞才有可能被吸附,一个吸附粒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吸附是单层的,定位的;在一定条件下,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相等,达到吸附平衡。
(2)等温方程吸附速率:ra∝(1-θ)P ra=ka(1-θ)P脱附速率rd∝θ rd=kdθ达到吸附平衡时:ka(1-θ)P=kdθ其中,θ=Va/Vm(Va―气体吸附质的吸附量;V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容量,mol/g),为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即覆盖度。
常见吸附等温曲线的类型及其理论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吸附等温线的基本概念 • 常见吸附等温曲线类型 • 吸附等温曲线理论分析 • 吸附等温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 吸附等温曲线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吸附等温线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吸附等温线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吸 附剂对气体分子的吸附量与气体压力 之间的关系曲线。
吸附等温曲线的调控和优化。
吸附等温曲线理论模型的改进与发展
1 2 3
多分子层吸附模型
在传统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基础上,发展多分子 层吸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复杂吸附等温曲 线。
统计热力学模型
结合统计热力学理论,建立更为精确的吸附等温 曲线理论模型,以解释实验数据并预测新体系的 吸附行为。
机理导向模型
气体分子性质
气体分子的性质如分子大小、 极性、扩散系数等也会影响吸
附等温线的形状和位置。
02
常见吸附等温曲线类型
Ⅰ型吸附等温线
总结词
表示单层饱和吸附,吸附量随相对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直至接近饱和压力。
详细描述
Ⅰ型吸附等温线是典型的物理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剂表面完全被吸附质覆盖, 形成单分子层吸附。在相对压力较低时,吸附量随相对压力的增加迅速增加, 当接近饱和压力时,吸附量增长速度减缓。
VS
详细描述
D-R理论假设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形成单 分子层吸附,同时考虑了气体分子在固体 表面和孔内的吸附。该理论可以用来计算 孔径分布和孔体积等参数。
04
吸附等温曲线在实践中 的应用
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
利用吸附等温曲线,可以找到最佳的吸附剂和操作条件,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进行有 效分离。
吸附等温线解读
发生蒸发时的蒸汽压力不同
Vad
p / ps
1.0
p / ps
1.0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基本假设 •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 被吸附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
• 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公式推导 • 表面覆盖度 θ = V/Vm • 空白表面为 1 - θ
1 /n
V:吸附量 k,n:与温度、系统有关的常数,n一般大于1
1 lgV lg k lg p n
以lgV和lgp作图的适用范围比Langmuir公式要宽,适用 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溶液吸附。
BET 吸附等温式 BET基本假设 • 吸附可以是多分子层的 •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 除第一层以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 液化热
q f (T , p)
(1)T =常数,q = f (p),称为吸附等温式 (2)p =常数,q = f (T),称为吸附等压式
(3)q =常数,p = f (T),称为吸附等量式
吸附等温线类型
类型 I
• 单分子层吸附、L型 Vad • p远低于ps时,固体表 面就几乎被完全覆盖, 达到饱和
举例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ka p(1 ) kd
ka 令: a kd
ka p kd ka p
ap 1 ap
这公式称为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式中a 称为 吸附平衡常数(或吸附系数),它的大小代表了固
体表面吸附气体能力的强弱程度。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举例
水或乙醇在硅胶上的吸附
实验三 活性炭吸附实验--吸附等温式的确定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
(一)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间歇性吸附操作, 即用三角烧杯装入活性炭和水样进行振荡的方 法。
(二)实验仪器及药剂 1.振荡器 1台 2.颗粒状活性炭 500g 3.分光光度计 1套 4.温度计(刻度0-100℃) 1支、 5、亚甲兰溶液: 10mg/L
4.从吸附等温线上求出K、n值,代入公式求 出弗罗德里希吸附等温式。
实验温度:
气压:
溶液pH:
样品编号
1
23
4
5
亚甲兰初浓度C0 (mg/L)
10 10 10 10 10
活性炭粉末重m(g/L)0
5
10
15
20
亚甲兰平衡浓度C (mg/L)
lg C
吸附亚甲兰量 x(mg)
qe=x/m g qe
线图。
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式
1、Langmuir朗格缪尔等温式
Langmuir假设:(1)吸附剂表面均一,各处的吸附能相同; (2)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当吸附剂表面为吸附质饱和时,其吸 附量达到最大值。
(3)被吸附分子之间没有作用力。
取倒数
2、Freundlich弗劳德利希吸附等温式
qe = K Ce1/n
实验三 活性炭吸附实验
---弗罗德里希吸附等温式的确定
Freundlich弗劳德利希吸附等温式
qe = K Ce1/n
K——Freundlich吸附常数; Ce——平衡浓度,mg/L。 n——常数,通常n>1.
吸附原理
吸附的分类与机理
没有选择性
物理吸附
靠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
多分子层吸附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和细孔分布影响大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课后思考题解答5吸附
第五章 吸 附1、固体表面吸附力有哪些,常用的吸附剂有哪些,主要特性是什么,各有什么应用? 答: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吸附力有分子引力和化学键引力。
分子引力,吸附力较弱,所以也称范德华吸附。
化学键引力比分子引力大得多。
吸附过程分可逆和不可逆。
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吸附剂、硅胶吸附剂、活性氧化铝、沸石分子筛、有机树脂吸附剂等。
2、吸附平衡是如何定义的,平衡吸附量如何计算?答:吸附平衡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剂与吸附质有足够接触时间,吸附量与解吸量相等,载体中吸附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时,吸附即达到了动态平衡。
3、吸附等温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温度、吸附质分压对吸附是如何影响的?答:气相吸附过程中,操作温度、压力等均有影响,所以吸附平衡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表示,通常用于等温条件下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气相中吸附质分压的关系来表示,即q*=f(p),表示吸附容量与气相中吸附质分压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一般,同一平衡分压下,平衡吸附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一定温度下,平衡吸附量随气体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所以吸附-解吸循环操作方式通常是低温吸附,高温解吸;高压吸附,低压解吸。
4、Langmuir 方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方程的形式和适用范围,方程式中的常数如何求解? 答:假设:① 吸附剂表面是单分子层吸附;② 被吸附的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③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
也可写为mm kq q p q p 1*+=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其吸附容量是一定的,即q m 一定。
若以p/q*为纵坐标,p 为横坐标作*m 1k q p q kp =+图,可得一直线,该直线斜率为1/q m 。
5、BET 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BET 吸附模型是在Langmuir 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ET 方程是等温多分子层的吸附模型,其假设条件为:① 吸附剂表面为多分子层吸附,吸附分子在吸附剂上按层次排列;② 被吸附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每层的吸附服从朗格缪尔吸附模型;③ 第一层的吸附释放的热量为物理吸附热,第二层以上吸附释放的热量为液化热; ④ 总吸附量为各层吸附量的总和。
气固吸附理论
42气固吸附理论气固吸附是界面吸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催化、气体的净化和分离、环境保护等工业过程,具有重要的应用背景。
二十世纪前半期,人们已相继提出了许多吸附等温方程,并从模型入手建立了若干气固吸附理论,使吸附现象得到了定量乃至本质的描述。
本专题旨在介绍几个有影响的气固吸附理论和吸附等温式。
1. 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916年,美国物理化学家Langmuir Irving (朗缪尔)根据固体表面原子的力的不饱和性和分子间作用力随距离增大迅速衰减的事实,首先提出了一个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这个理论建立在如下模型的基础上:① 固体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活性位site) (active ,它们能够吸附气体分子,但每个活性位只能吸附一个分子,因此,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② 这些活性位均匀地分布在固体表面上,且每一个活性位具有相同的吸附活性,或者说,无论气体分子吸附在哪个活性位上,释放的热量是一样的。
③ 已吸附的气体分子间不相互作用,换句话说,气体分子的吸附和脱附均与已吸附的周围分子无关。
于是,Langmuir 根据吸附达动态平衡时,吸附速率应等于脱附速率,用动力学方法作了如下推导:设吸附达平衡时,已被吸附的活性位占总活性位的分数为θ,气体的平衡压力为p ,则吸附速率不仅与压力p 成正比,而且也应与裸露的活性位分数θ−1成正比,即)1(θα−=p r a (42-1)式中α为比例系数。
脱附速率则除了与活性位的覆盖分数θ成正比外,还应与已吸附的气体分子中具有逃离活性位所需能量的分子分数成正比。
这个分子分数按Boltzmann 分布定律可表示为RTq kTf qN N //a *a aae e −−==ε (42-2)式中a N 是已吸附的气体分子总数;*a N 是具有逃离活性位所需最低能量a ε的分子数;q 是已吸附分子的配分函数,对于指定的温度和系统,这个定域子的配分函数是一个常数。
它的倒数即f ;k 是Boltzmann 常数;m ads a a H L q Δ−==ε即吸附能或吸附热的绝对值。
总结“五种等温线”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总结“五种等温线”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每一种等温线至少列举2例说明。
吸附等温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在一定温度下,分离物质在液相和固相中的浓度关系可用吸附方程式来表示。
作为吸附现象方面的特性有吸附量、吸附强度、吸附状态等,而宏观地总括这些特性的是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曲线用途广泛,在许多行业都有应用[1]。
Ⅰ型—①I-A型—称为兰缪尔型吸附等温线,可用单分子层吸附来解释。
在2.5nm以下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属于这种类型。
Ⅰ型—②I-B型固体吸附剂具有超微孔(0.5~2.0nm)和极微孔(<1.5nm) ,外表面积比孔表面积小很多。
例1:半胱氨酸在TiO2上的吸附在不同的PH值下,通过红外光谱仪和兰缪尔吸附等温线分析表面复合结构。
兰缪尔吸附等温线被应用分析结合物常量,这是一种与静电吸附物质一致,在PH为8.0,TiO2膜很难改变,氨分子接触TiO2的表面通过氨的质子组,这种新的排列生成很大的浓度在饱和浓度围[2]。
在TiO2上吸附半胱氨酸的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的半胱氨酸在二氧化钛pH值5.0和15℃吸附等温线的半胱氨酸在二氧化钛pH值2.0和15℃吸附等温线的半胱氨酸在二氧化钛pH值8.0和15℃在pH值为2.0,半胱氨酸主要吸附在完全质子化了的和两性离子形式。
从吸附剂获得的配位,吸附等温线实验表明在二氧化钛表面吸附物种存在竞争效应,但两性离子形式表现出更多的亲和力。
这是由一个主要的积累物种在二氧化钛表面上,反映在各自的吸光度比值。
吸附的半胱氨酸生产减少pKa1(羧基)值从1.96到1.37。
在pH值为5.0,氨基酸的两性离子形式。
这个事实与红外光谱谱和吸附等温线是一致的。
在pH值为8.0,有良好的静电相互作用在高度带负电荷的二氧化钛表面和质子化了的胺半胱氨酸的部分地区,而羧酸盐和硫醇盐组从表面的静电排斥。
因此,氨基酸集团接触到表面的时候,这导致了另外一个基团扩散到溶液中,由于半谷氨酸在TiO2表面的空间布局导致这里有一个大的饱和吸附量。
吸附脱附等温线
吸附脱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是用来反映食品物料中水分活性与水分含量关系的平衡曲线。
脱附等温线为其反过程。
公式定义描述:盖度θ定义为被吸附物占有位点的数量与可用于吸附的位点数量的比值。
它可以被定义为θ=V/V∞。
式中,V为被吸附物的体积;V∞为吸附剂完全吸附一层吸附物时,被吸附物的体积。
吸附\脱附速率(dθ/dt)为盖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当温度不变时,盖度的变化是压强的函数,这称为等温吸附线。
描述吸附量和压强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对应不同的公式。
其中一个经典公式是朗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线,基于以下的假设:
1)吸附是单层的,没有其他的分子覆盖层;
2)被吸附物占据所有吸附位点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吸附剂的表面是完全一致的;
4)一个分子被吸附在一个位点上的可能性与相邻空间是否已经被其他分子占据无关。
基于这些理论的吸附速率由气体的分压和剩余的吸附位点N(1-θ)决定,用以下关系式表示:
va=dθ/dt=kapN(1-θ)
脱附速率为:vd=dθ/dt=-kdNθ
当吸附平衡时,这两种速率相同,朗缪尔吸附等温线表示为
θ=Kp/(1+Kp),K=ka/kd。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的作用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的作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是描述气体或溶液中吸附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对于理解和控制吸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定义、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定义吸附等温线方程是描述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平衡状态的数学方程。
根据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物质的浓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该方程通过吸附量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揭示了吸附过程的平衡性质。
二、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基本原理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是在理想条件下建立的,其基本假设是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是均匀、单分子层吸附。
方程的形式为:θ = (K * P) / (1 + K * P)其中,θ为吸附量;K为吸附平衡常数;P为吸附物质的浓度。
该方程表明,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当浓度趋近于无穷大时,吸附量趋近于吸附饱和。
三、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应用领域1.环境领域: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用于描述大气中有害气体的吸附过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优化吸附材料的选择和设计,用于空气净化和废气处理等环境保护领域。
2.化工领域:吸附等温线方程在化工反应和分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优化吸附剂的选择和使用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3.材料科学领域: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用于评估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如孔隙结构、表面活性等。
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指导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和合成。
四、吸附等温线方程的优缺点1.优点: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应用。
通过测定吸附等温线,可以获得吸附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能力和吸附位点数等信息。
2.缺点:该方程基于理想条件下的吸附过程,不考虑多层吸附和吸附位点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吸附过程往往更为复杂,需要结合其他模型和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等温方程
吸附现象的描述除用上述的等温线外,有些吸附现象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
描述吸附现象比较重要的数学方程有: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方程
弗朗得利希(Freundich)等温方程
焦姆金(Temkin)等温方程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 )等温方程 模型的基本假定:
1.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2.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3.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4.吸附是可逆的。
用θ表示覆盖度,即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未被覆盖分数应为(1-θ),则
吸附速率=k a p(1-θ) (1-7)
脱附速率=k d θ (1-8)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
(1-9) (1-10)
其中
式中: p ――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k a ,k d ――分别为吸附和脱附速率常数;
K ——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K 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d a )-(1θθk p k =Kp Kp p k k p k θ+1=+=a d a 为吸附热Q RT Q K k k K )/exp(0d a ==
如果用v (STP,ml/g )表示吸附量,v m (STP,ml/g )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则,式(1-10)化简得:
(1-11) 式(1-10)与式(1-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们在用v 对p 作图时的形状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
实际上,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等温线就是Ⅰ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式(1-11)在用p /v 对p 作图时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 m ,截距为1/(v m K),由此可以求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 m 。
m m v p K v v p +=1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BET 吸附等温式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无法描述除Ⅰ型等温线以外的其他等温线。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布朗诺尔(Brunauer )、埃米特(Emmett )和泰勒(Teller )提出了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吸附等温方程,通常称为BET 等温方程。
BET 模型假定:
1.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2.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3.固体吸附剂对吸附质——气体的吸附可以是多层的,第一层未饱和吸附时就可由第二层、第三层等开始吸附,因此各吸附层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4.自第二层开始至第n 层(n →∞),各层的吸附热都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按照朗格谬尔吸附等温方程的推导方法同样可得到BET 吸附等温方程:
(1-12) 式中 p 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 m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C ——BET 方程C 常数,其值为exp{(E 1-E 2)/RT }, E 1为第一吸附层的吸附热。
o
m m o 1(p p C v C C v p p v p •+-=-1)
由式(1-12)可见,当物理吸附的实验数据按 p /v (p 0-p ) 与p /p 0 作图时应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的斜率m = (C -1) /(v m C),在纵轴上的截距为b =1/(v m C),所以
根据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出形成单分子层的吸附量Vm=1/(斜率+截距)和常数C=斜率/截距+1.
1+/=b m C )+1/(=m b m v ()0
011P P CV C CV P P V P m m ⋅-+=-
表面积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
• BET 法
• B 点法
• 经验作图法
• 其它方法
BET 法
BET 吸附等温方程(1-12)――――单层饱和吸附量v m : (1-13) 设每一个吸附分子的平均截面积为A m (nm 2) ,此A m 就是该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占据的表面积:
(1-14) 式中 N A ——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23)。
*埃米特和布郎诺尔曾经提出77K (-195℃)时液态六方密堆积的氮分子横截面积取0.162nm 2,将它代入式(1-14)后,简化得到BET 氮吸附法比表面积的常见公式:
(1-15) *实验结果表明,多数催化剂的吸附实验数据按BET 作图时的直线范围一般是在p/p 0 0.05-0.35之间。
*C 常数与吸附质和表面之间作用力场的强弱有关。
给定不斜率+截距
1=m v /g m 10×22414
××=218-m A m g V N A S /g
m 325.4=2m g v S
同的C值,并以v/v m对p/p0作图,就得到下图的一组曲线。
常数c作参数,以吸附重量或吸附体积(W/W m或V/V m)对x=P/P0作图。
a)c﹥2 ,II型吸附等温线;
b)c﹤2,III型吸附等温线
BET公式适用比压范围:
0.05≤x≤0.35
*随C值的增加,吸附等温曲线由Ⅲ型变为Ⅱ型,曲线在v/v m=1处的弯曲越来越接近直角。
这反映了第一吸附层和其它吸附层之间吸附力场的差异越来越大。
*当C值很大时,就可以由实验数据确定v m的值。
在C值比较小时,尽管也可以由BET公式计算得到v m的值,但此时由于实验数据的微小变动就能引起v m值较大变化。
从图形上看,随着曲线弯曲趋于平缓而不明显,v m不确切增大。
当C值接近于1时,甚至根本无法求算v m的值。
•一点法
氮吸附时C常数通常都在50~200之间,由于C常数较大,所以在BET作图时的截距1/ (v m C)很小,在比较粗略的计算中可以忽略,即可以把p/p0在0.20~0.25左右的一个实验点和原点相连,由它的斜率的倒数计算v m值,通常称为一点法或单点法。
只有当C值>>1的前提下,二者误差一般
在10%以内。
• 多点法
相对于一点法来说,常规BET 作图测定比表面要进行多个实验点(一般取五点)测量,因此又称多点法 B 点法
埃米特和布郎诺尔将Ⅱ型等温线和Ⅳ型等温线上的第二段直线部分起始的扭转点称为B 点。
当C 值很大时(C 值大于100, B 点容易确定; C <80时, v m 与v B 近似相等;),B 点相应的吸附量v B 可以当作饱和吸附量,因此可由吸附等温线上的B 点直接确定v m ,通过式(1-14)计算比表面S g ,这种方法称为B 点法。
/g m 10×22414××=218-m A m g V N A S
经验作图法(t-图法)
德.博尔(De Boer )建立起来的v -t 作图法
对于固体表面上无阻碍地形成多分子层的物理吸附,BET 理论给出吸附层数:
(1-18)
F c (p/p 0)表达了吸附层厚度随p/p 0而改变的函数关系。
对于77.4K 时固体表面上的氮吸附来说,C 值虽然不可能在各种样品上都相等,但受C 变动的影响并不大,已由德.博尔等人从实验上求得(称为氮吸附的公共曲线)。
T 图法计算微孔分子筛的总表面积和微孔体积 采用标准化的v —t 图法
(1)根据氮吸附数据计算i=1,2,…,n 各点的t 值;
(2)根据得到的t 图求出斜率St(外表面积)和截距It(孔体积), 并计算t 面积,
)
/(=)/(•=•=0c 0c m m p p F p p f t t n
t ()2
10lg 034.099.113⎥⎦⎤⎢⎣⎡-=p p t i i ⎪⎭⎫ ⎝⎛=975.047.15t S t 面积
0.975是氧化物类催化剂的适用因子,t 面积可被视为催化剂基质(非微孔部分)表面积;
(3)计算BET 表面积
其中V m 是单分子层吸附量,根据P/V(P 0-P)-P/P 0作图得到的截距求得
(4)计算分子筛表面积(微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
分子筛表面积=BET 表面积-t 面积
微孔体积=1.547×10-3×I t .
截距:孔体积I t 斜率:外表面积S t
图1 图2 图3 图4
m
V 3534 BET . 表面积升数氮气凝聚后的液态氮毫是标准状态下ml 10015470.
微孔结构分析
1)D-R 方程
微孔充填率θ:在单一吸附质体系,吸附势作用下,吸附剂被吸附质充占的体积分数是吸附体积V与极限吸附体积V0之比,定义为微孔充填率θ
a.微孔表面积的计算
D-R 方程的对数表达式
作lgV-[lg(p 0/p)]2图,得截距lgV 0,可计算出微孔体积V 0 Kaganer 对D-R 方程改进
作lgV-[lg(p 0/p)]2图,得截距lgV m ,可经过V m 计算出微孔表面积,相对压力p/p 0一般小于10-2
⎥⎦
⎤⎢⎣⎡⎪⎭⎫ ⎝⎛-==n A k V V βθexp 0式中 A 是固体表面吸附势
β是亲和系数, (对于苯为1);
n为系数, (活性炭-苯体系的n为2);
k为特征常数 A 为固体表面吸附势 Dubinin-Radushkevich(D-R)方程:
()
p p RT G A 0ln =∆-
=()[]200lg lg lg p p k V V -
=()[]20'lg lg lg p p k V V m -=
b.吸附能与平均孔宽的计算苯作为参比吸附质时:
吸附能:
吸
附
()()21
6289-
=k
T
E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