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几点启示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人口问题和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质,对现阶段我国人口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与和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马恩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

在《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解决人的基本需要上,然后才能成为工具供人使用,也就是说生产物质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各种需要,包括基本需要,也包括解决生存问题以后的生活。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生产发展速度和数量,以及人口的质量。

“假如不扩大生活资料的基础,人类就不可能繁殖到那些不生产原有事物的外地去,更不可能能够最后繁殖遍于全球;归根到底,假如人类对事物的品种和数量不能绝对掌握,就不可能繁衍为许多人口稠密的民族。

因此,人类进步过程中,每一个重要的新纪元大概多少都与生活资源的扩大有着相应一致的关系”。

物质资料的决定作用还体现在生产者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因为这一过程既是从自然环境提取生产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产生废弃物返回环境的过程,“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恩格斯指出生产本省有两种,一种是衣、食、住、行等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这些资料所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种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两种生产的关系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反过来,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质量和构成状况又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制约。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它决定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成为社会发展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力量。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实行的是杂乱的性关系,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有了家庭,并依次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专偶家庭等形式。

此外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从普纳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

恩格斯指出,在群婚制下,子女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到了对偶制家庭的后期,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子女也能逐渐认识其生父,而父亲也要求子女继承其财产,于是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恩格斯指出,这一过程经历了3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在社会中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方面,使交换从偶然变成经常;另一方面,由于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因而就有了私有制和阶级。

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于是奴隶的使用就成了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社会上除了有奴隶和奴隶主之外,还出现了富人和穷人,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摧毁了共产制家庭。

第三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在社会上早就了一个新的阶级,即商人阶级的出现,此外,这次社会大分工使分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

四、国家的产生和消亡恩格斯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

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诞生及含义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承者之一,恩格斯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其中生产理论是他在理论探索过程中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将从生产理论的诞生与含义两方面来浅谈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

一、生产理论的诞生恩格斯所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是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最初的反映是在《资本论》中。

这一理论认为,商品是实现价值的物品,价值体现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上,因此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成本。

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劳动价值论也暴露出了一些漏洞,同时恩格斯也提出了一些“矛盾的经验事实”,引发了他探索不同观点的动力。

在此背景下,恩格斯开始重新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的视角。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劳动方式、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资源等的总和。

这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将会推动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变革。

这一理论的提出,强调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为生产关系的变迁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生产关系理论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劳动力的交换形式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包括直接的有生产力的劳动力的创造和运用,以及间接的通过社会分工易主体间协作等方式的提高。

换而言之,生产关系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且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恩格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种理论,一方面强调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生产关系的决定性。

两者相辅相成,交错前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基石。

同时,这两个理论也为社会变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榭史观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

本文正本清源,在板理这一理论形成脉络、澄清相关误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存在的主客观前提,强调人在两种生产中的主体价值,并结合社会现实阐述了这一理论对我国生态建设、人口政策以及社会和谐的指导性意义。

两种生产理论;主客观前提;当代启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重要论述,是物质资料生产与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

将两种生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性考察,探析存在的前提及内在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其科学内涵,坚持彻底的唯物论,对于我国现阶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轨迹一直以来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两种生产理论是恩格斯在其晚年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

在仔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之后发现,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两种生产的内涵做了较为明晰的论述,甚至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暗含着这一思想的萌芽。

对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不仅应考察这一理论的完整阐释,更应囊括这一思想形成的萌芽、发展、形成与深化的完整过程,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其逻辑起点、形成过程以及核心思想。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著作出发,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完整的梳理,意义深远。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1 .恩格斯与两种生产理论的萌芽。

恩格斯先于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他的《国民经济学大纲》(后简称《大纲》)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他在《大纲》中使用了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生产"被念,通过对生产费用问题的探究,恩格斯探讨了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地价值早在年到年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提出了两种生产地思想;《起源》第一版序言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地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地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地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地生产,即种地蕃衍.”b5E2R。

可以说,恩格斯地“两种生产理论”不仅首次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地特殊规律性,而且也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地一般规律性,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具有重大地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地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地出发点是物质资料地生产.从物质资料地生产和再生产地全部过程来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地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人这一因素;从人口生产和再生产地全部过程来看,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素质,都离不开物质资料地生产.可以说,物质资料地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存在地最基本条件.这表明两种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决定作用.RTCrp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历史阶段下地社会制度必然受该社会发展阶段地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地发展阶段地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地发展阶段地制约.两者生产不能说是谁决定谁,只能说在特定地阶段谁地作用较为明显.物质资料生产不发达地时候,社会制度受人类自身生产地制约地程度较大;物质资料生产比较发达地时候,社会制度受所有制地制约会越大.jLBHr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地出发点是物质资料地生产,而物质资料地生产主体又是人.而且,在当今时代,人自身地生产地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突现出来.因为在高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实现不但依赖于现代化地技术设备,更依赖于拥有一定地知识素质地人.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地生产领域,如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中,从事生产活动地人所具有地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地决定性因素.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人地生产这一概念,他高度重视人地作用,对我们有重要地启发:首先、“两种生产”与人口思想从两种生产地相互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生产地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人口生产地速度、数量和质量,而人口生产地速度、数量和质量及构成状况,又影响和制约物质资料生产地水平和速度.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面对地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过分强调了人口数量地作用,片面认为“人多力量大”,而忽视了人口质量,结果造成“大跃进”中对物质资源地和人力资源地浪费.所以我们应根据两种生产地相互关系理论,制订适合我国国情地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负担转变为资源.其次、“两种生产”与人均思想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地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除了看其国内生产总值外,更要看到国内生产宗旨地人均占有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反映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地动态变化.只有树立人均观念,才能才能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地差距.再次、“两种生产”与人本思想两种生产地关注点都是人,都是以人为出发点,都是以人为关怀对象.所以根据两种生产理论地基本原理,我国在发展物质生产地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类自身地生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地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以人为本”执政兴国地理念,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地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地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地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两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是我国地基本国情.既要注重物质资料地生产,更要考虑到人类自身地合理生产,使之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在“两种生产”相适应,相协调理论地基础上,强调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是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本文从分析两种生产理论的三次经典表述入手,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过程,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恩格斯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完整的阐述,立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命的生产即两种生产来把握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两种生产理论引介到我国后,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激烈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我国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尖锐矛盾,探讨了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可持续式本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

(二)生活资料与生产力发展
生活资料数量增长与种类扩大是人类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结果。
生活资料的分配不仅取决于生活资料的数量, 还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 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 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人类财富的增长并没有促进生活资料的均等享 受,贫富不均仍然是现实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广义上,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 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如建筑物、道路、河流 以及作为劳动过程承载体的土地等。
劳动对象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作用于上 的一切物质。
劳动对象的两大分类:一为自然存在物,二为 人类劳动加工物。劳动对象无论指自然存在物还是 人类劳动加工物,都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演化的客 观规律、对物质资料的有用属性的认知系统的扩展 而改变的。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 全部人类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 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 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 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以社会生产方式满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 “有生命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 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 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 的制约。”
两种生产的要义:
第一,两种生产理论中的“生产”概念指的是 “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第二,“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两者是在历史过程中起着对应于“意识 形态”的作用关系的物质性因素。
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 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 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的价值早在1845年到1846年合作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便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起源》第一版序言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思想:“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可以说,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不仅首次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而且也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部过程来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人这一因素;从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全部过程来看,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人口素质,都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可以说,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这表明两种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起着决定作用。

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历史阶段下的社会制度必然受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两者生产不能说是谁决定谁,只能说在特定的阶段谁的作用较为明显。

物质资料生产不发达的时候,社会制度受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的程度较大;物质资料生产比较发达的时候,社会制度受所有制的制约会越大。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主体又是人。

而且,在当今时代,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突现出来。

因为在高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实现不但依赖于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更依赖于拥有一定的知识素质的人。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生产领域,如信息产业、软件产业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所具有的知识已经成为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人的生产这一概念,他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首先、“两种生产”与人口思想从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来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而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及构成状况,又影响和制约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和速度。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两种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作者:范兴科高金龙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两种生产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科学阐释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相互关系,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政策指导作用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64-02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的一部系统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初步的论证。

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新材料、新成果,系统阐述了两种生产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出版的唯一的全面论述原始社会及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规律的著作,该书以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以及恩格斯自己对古代史的研究为基础来完成的。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资料 全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资料 全

马恩经典著作选读一、概念解释: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世代延续所进行的生产。

这两种生产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1861)。

恩格斯指出,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端,他是认定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曾生活在无限制的乱交状态中的第一个人。

3苏格兰法学家和原始社会史家。

1865年出版《原始婚姻》。

1876将以往作品以《古代史研究》为题重新出版。

他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外婚制到处流行及其重大意义,并认定母权制的世系制度是最初的制度。

41851年,他发表了《易洛魁联盟》一书,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

1871年,摩尔根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1877年,摩尔根发表了他的主要著作《古代社会》,全面地提出了社会进化的理论。

5于陶器的使用。

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

主要成就是分节语的形成、家族和氏族组织的建立。

6终于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

摩尔根指出:家畜的饲养、谷物的栽培、石材建筑、冶铁是野蛮时代的主要成就。

7得到社会认可的,包括血亲和姻亲在内的谱系关系。

它也包括经社会承认的纯属推测的亲属关系。

摩尔根是亲属制度研究的创始者,他把亲属称谓制分为类分式和描述式两大类。

8建立在血缘婚基础上的家庭形式,也是人类第一种家庭形态和第一个社会组织。

存在于人类由原始群向氏族公社过渡的整个时期。

它是摩尔根于19世纪70年代依据遗留在夏威夷的马来亚式亲属制和群婚的残余推论出来的。

9排除了不同辈的近亲通婚,而且也排除了同辈的近亲通婚,是较血缘家庭有所进步的家庭形式,是外婚制的开始。

10“不牢固的个体婚制”。

通婚级别以外的性关系受到禁止。

其作用在于进一步阻止近亲婚配。

11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理论

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理论

!"#$%&'#(#)%*"',(,-%."学论理★★★★+",$%&/,(,0%."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自由探索创新研究项目“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的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作者简介:肖傲(&$$(+),女,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

论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的两种生产理论肖傲(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史前社会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自身生产对于最初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种生产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动力,是一个互补的科学有机整体。

一、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同意并详细摘录了摩尔根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资料的进步的内容。

物质生产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能力,生产关系体现了在社会生产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因为它规定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趋势、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制度、性质的走向,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稳定性、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从整体上来考察资产阶级社会,那么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4) 国家的消失。(第27段) 国家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国家的消失
是必然的。
重大疑难问题
1、为什么马克思晚期要转向人类学的 研究?
2、当代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 的理论?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 是否可能?
3、如何理解恩格斯论述的现代政治国 家的性质与职能?
b、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
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同生产部门脱离。
推动人类社会跨入文明时代的最后动力是第 三次大分工。
2、国家的起源、特征及其消亡 的必然性。(第19-27段)
(1) 国家的起源。(第19-20段)
叙述了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b、氏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不发达; 分工纯自然; 家庭经济共产制。
(3) 氏族制度的解体、私有制的形成。 这是从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开始的。它 是通过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逐渐实 现的。 重点是从两种生产出发,分 析了三次大分工及其后果。(第5-18段)
a、第一次大分工是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起源》是一本研究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起源的专著。
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了人类早期 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了家庭、私有制、国 家的起源与本质,阐明了人类从蒙昧、野蛮 到文明的发展过程,科学地证明了人类走向 更高级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这部著作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史 的空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 本原理。
马克思反对用文明史来替代全部人类历史, 但未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逝世了。恩格斯 把完成这项工作,看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 马克思的“遗愿”。
本书的写作是为了全面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从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把 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时期,用大量的实证资 料说明了上古时代的家庭状况及它和社会制 度的关系。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摩尔根提 供的第一手资料填补了唯物史观关于两种生 产理论资料上的空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摘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国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社会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探寻国家从社会起源的奥秘:国家是伴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提高,在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基础上演化和产生发展的。

此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国家起源作了比较理论化的阐述,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产物的观点。

关键词:国家起源生产实践氏族社会阶级矛盾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基础马克思吸收了摩尔根著作的精华,探寻出国家从社会自身内部发展的物质动因,从而以彻底的唯物主义阐明了国家起源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观点。

(一)两种生产理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国家的产生根源于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的观点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活动。

(二)社会意识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从社会的物质生活揭示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唯物主义历史研究法;但是在关注物质动因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关注着社会精神和文化对国家起源的促进作用。

共同的宗教仪式和共同语言促进同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宗教与国家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的氏族和部落社会制度中,即随着文明的发展,首领们越来越横暴,越来越要求人们更加尊敬他们,人们关于权力和威仪的概念大大升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贡献不可忽视。

其中,他提出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当代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发展阶段,即根据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划分为两种生产方式: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

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采集、狩猎、渔猎等方式谋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财富分配基本以共享为主。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恩格斯认为,阶级社会的到来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剥削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逐渐发展,经济的基础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受到上层建筑(法律、政治、哲学等)的影响。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劳动力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减少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但是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

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化现象愈演愈烈。

这对于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

此外,恩格斯也提到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制度和规则,才能使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最后,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探索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出发,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生产和交往实践,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是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本文从分析两种生产理论的三次经典表述入手,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过程,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初步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恩格斯在马克思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完整的阐述,立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命的生产即两种生产来把握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两种生产理论引介到我国后,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激烈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我国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尖锐矛盾,探讨了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可持续式本身的生产”。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李丹来源:《各界·下半月》2019年第11期摘要:马克思在生命的暮年,研读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一丝不苟地写下了浩瀚篇幅的《人类学笔记》。

他通过对人性透彻的分析和人类自然规律的探索,揭开了人类社会史研究的先河,对整个人类社会和社会形态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社会形态理论;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人类学笔记》中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论价值(一)完善了唯物史观对人类学的研究发现,马克思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完善唯物史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对原始社会的结构及阶级斗争史的看法。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的著作中,他们认为原始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是一个概念,由于对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知之甚少,所以很难做出恰当的描述。

他们只能通过社会的进步来衡量其发展,认为社会之初所出现的是“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生活”,这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一致的,分工也是“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的这段表述可以看出,他们对原始社会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与此相关的是马、恩对阶级斗争史的观点。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

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这段话确信了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形态及阶级斗争史问题的充分认识,是建立在研究人类学著作的基础之上的。

另一方面,探讨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两种生产即“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

早在《形态》中,马克思就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在晚年《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大量材料,进一步证实了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这种生产衍生的关系,也就是血缘关系。

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与当代意义10

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与当代意义10
首先,就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言,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满 足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这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命活动所 必需的;其二,是在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新的需要的基础上进 行的生产。正是这种生产,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才能确证自己全面的、 人的本质。因为人在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活动中,“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 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 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 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 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的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 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 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一一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 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一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也就是说,这 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它不但再生产人的自然生命,而 且现实地创造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作为一个全面地人而存在。更为重要的 是,“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 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 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 就是人的再生产,人自身创造性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解体,人获得了个体的独立。也正因如 此,个体生命的生产被从整个社会生产中分裂出来,成为私人的事情;与时同 时,在社会的生产中“物”取得了全面的统治。而物的依赖关系无非是与外表 上独立的个人相对立的独立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与这些个人本身相对立而独立 化的、他们互相间的关系。因此,在这一时期,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中生产 中取得了主导的地位,表现为社会生产中人的绝对的丧失。所以马克思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文献汇总(39)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恩格斯全面探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文献,《自然辩证法》中的十篇论文之一。

1896年第一次发表于《新时代》杂志上。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0卷、第二版第26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低潮,资产阶级不仅继续武装镇压无产阶级,还散布各种反动谬论,极力鼓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妄图麻醉无产阶级。

同时,许多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进一步证实自然界的辩证过程,但在自然科学理论方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盛行,迫切需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以彻底地批判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全文共26个自然段。

文中,恩格斯以劳动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人类的起源以及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在开篇,恩格斯就直接指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围绕这一中心,全文分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正是劳动,人渐渐开始了直立行走,解放了手,手的发展变化进而引起了整个肌体的变化。

同时,在劳动中又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意识逐渐产生。

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

因此,劳动在从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第二,指出了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

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能被动地利用自然,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得到简单地改变;而人则是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利用、支配自然界,而造成这一区别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劳动。

第三,阐述了人类应该怎样成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

恩格斯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改造、支配自然,“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

对两中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的,必须把它置于马克思的全部历史哲学体系之中,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1]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

在这篇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

”[2]当前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内的。

也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才形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肯定了人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同时,由于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作用又会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二元论解释,因而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经济决定论——的否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和重要的发展。

因为,马克思在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阐述过程中,由于资料的限制,始终没有触及到史前人类社会,更没有揭示出史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而两种生产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这一不足的补充、丰富和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的深入,又有人提出了历史发展动力的多元论的观点,即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元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多元动力的不同的方面。

上述诸种理解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对立起来,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其中的一种。

从而造成了两种生产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之间的对立。

进而也就导致了理解上的另一个困难,即人自身生产的决定作用是在什么时候、如何让位于物质资料生产的决定作用的。

尽管多元论的解释试图调和这两种不同理解的矛盾,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它只不过是把两种不同的历史发展动力理论之间的矛盾,变为同一历史动力理论内部不同方面、因素之间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的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根源就在于,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并没有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哲学本身,在整体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体系之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全新的阐释。

二、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自身的生产还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是统一的,统一于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

只有从历史是人的现实地生成过程这一视角,才能将马克思各个不同时期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阐述统一起来,真正阐明两种生产理论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实际上,两种生产理论早在马克思创立其历史哲学的初期就已经提出了,只是那时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资料可凭,马克思没能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类历史的前提时就曾明确地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人自身的生产(通过家庭、性关系)和由此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并不是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而是同一历史活动中的“三个因素”。

“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3]也就是说,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同一人类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作为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共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发挥着作用。

首先,就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言,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满足最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这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其二,是在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新的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

正是这种生产,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才能确证自己全面的、人的本质。

因为人在以自然界为对象的活动中,“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的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4]也就是说,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也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它不但再生产人的自然生命,而且现实地创造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作为一个全面地人而存在。

更为重要的是,“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5]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身就是人的再生产,人自身创造性的发展。

其次,就人自身的生产而言,它的含义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消费,即通过对物质产品的消费,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以恢复,从而维持人的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指他人生命的生产。

如马克思所说,“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6]人自己生命的生产内在地包含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最终的完成。

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只有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在人的消费活动中被消费掉,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物质资料的生产目的才能最终地实现。

对于这一方面,在这里我们不多谈,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人生命的生产。

因为对于两种生产理论的现有理解,几乎都是把这种生产视为单纯的人类种的繁衍。

因此,并没有揭示他人生命的生产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实质上,他人生命的生产不仅仅是生产人类的生命个体,更重要的是使人作为一个现实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再生产出来,也就是说再生产出人的全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

因此,这种生产只能是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之中才能完成。

对人自身的再生产的现有理解恰恰是不懂得这一点,才把人的再生产单纯地理解为人类种的繁衍。

既然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方式,那么就必须把两种生产理论置于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进行研究。

而马克思关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则为这一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出发,可以展示出两种生产理论具有传统的理解所不具有的深刻的含义。

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内,我们才能真正把两种生产理论统一起来,对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进行全面的阐释。

作为人类历史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两种生产理论的统一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独立的个体尚未生成,人还生存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与共同体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的前提,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依赖人的再生产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解体和独立的个体的生成,人是作为私人进行活动的,他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从而陷于物的绝对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成为非人的活动,而人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取得全面的、真正的统一。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自身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人还生活于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之中,社会生产的目的是生产使用价值,是在个人对公社(个人构成公社的基础)的一定关系中把个人再生产出来。

“如果说,个人劳动的客观条件是作为属于他所有的东西而成为前提,那么,在主观方面个人本身作为某一公社的成员就成为前提,他以公社为媒介才发生对土地的关系。

他对劳动客观条件的关系,要以他作为成员的身分为媒介。

”[7]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依赖于人自身的生产,依赖于人的社会关系。

在史前社会,人的社会关系完全局限于家庭(无论是群婚制家庭还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之中,因此人类种的繁衍活动就具有了人的社会活动的全部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是处于一种原始的同一状态之中,处于原始的血缘关系的影响之下。

任何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是为了维持这种原始的血缘关系,也决定于那种原始的血缘关系。

因为在这种原始的状态下,人的维持生命的活动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发生分化,人的一切活动都内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

只有在这一时期,才能把人自身的生产单纯地理解为人类种的繁衍。

但是,马克思同时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方面,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不断地改造人自身,从而造成新的需要,并促使人去满足这种新的需要,从而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人的新的特性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断地扩大,由家庭关系转向全面的社会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分工也发展起来。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因为“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8]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分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异化和私有制,从而使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劳动)和人自身的再生产(借助于交往)这两种人的本质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异化,成为在人之外独立的力量。

一方面,随着分工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