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术-完整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口; ****************************************** ************************************
.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º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侧位: LAD近、中段;
.
左侧位
.
敢于 挑战 权威
.
RCA LAO45°
.
Seldinger’s穿刺法
.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
交友 广泛…
.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
.
影像增强器 患者
X线球管
血管造影机
.
1. 机架; 2. 导管床; 3. 高压发生器; 4. 球管; 5. 影响增强器; 6. 电视摄像和模
数转换系统; 7. 数字影像系统; 8. 图像显示和数
冠状动脉造影术
.
定义
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 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的一种 介入性诊断技术。
.
目的
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 其解剖的详细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 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 状动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科学依据。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29年,德国医生Wemer Forssmann在自 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他将 导管经左肘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 送入右心房,并拍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 胸片,从此揭开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序幕。
.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 (右肩位)
.
.
左冠状动脉 *********************
*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º 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OM
.
冠状动脉血流(TIMI血流)分级法
TIMI 0级:无灌注,即阻塞远端无血流; TIMI 1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通过阻塞段,但不能
使远端冠状动脉充分显影; TIMI 2级:经过3-4个心动周期后,前向造影剂才使
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TIMI 3级:完全灌注,前向造影剂在3个心动周期内
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
左前斜(LAO) 45º+ 足位(Cau) 20º (脾位、蜘蛛位)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头位(Cra) 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
.
正位(AP)+头位(Cra)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Forssmann相继在自己身上做了九次右心导 管术。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 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
1956年与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
Wemer Forssmann(摄于1970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采用主动脉根部造影,使左、右冠状动脉 同时显影。造影剂不能充分充盈整个冠状动 脉血管树使之清晰显影,尤其是远端血管。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位(RAO) 观察RCA中段;
.
RCA RAO30°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0º+ 足位(Cau) 10º RCA远端分叉;
.
ACC/AHA建议分段方案
.
疯狂 的学习……
.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确定; 狭窄程度的测定;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电视密度法
.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脉病变类型 1.病变范围 2.病变性质 3.球囊通过难易性 4.病变节段弯曲程度 5.病变冠脉轮廓
A型 局限,长度<10mm 同心性 容易 <45° 光滑
6.钙化 7.冠脉阻塞程度 8.与开口/分支关系
无或轻度 不完全 远离开口或分叉处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
起始部至后降支;
.
左前斜(LAO) 45º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 支及其开口情况;
.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
左前降支病变
.
对角支病变
.
狭窄程度的测定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通过电视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 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 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 目测法: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估测参考血管直径和病变节段直径 狭窄程度;
.
敢于探索……
.
左冠造影导管的正确选择
.
右冠造影导管的选择
.
造影导管及其选择
Judkins造影导管(最常用); Amplatz造影导管 ; Sones导管 ; 多功能导管 ( Multipurpose ); 猪尾巴导管 ( Pig tail ); 内乳动脉导管 ( Internal Mammary ) ;
.
右冠脉解剖
.
右冠状动脉(RCA)
起源于右冠窦中部。行于右房室沟内。供 应右心房、右室前壁与左室后下壁的血液。 1.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RCA
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 达肺动脉瓣。 2. 窦房结动脉:约50%的窦房结动脉起源 于RCA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
右冠状动脉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
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
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
.
Dotter
Sones
Judkins 早期介入心脏病学的演示会 Gruentzig
.
Charles Doter ( U.SA,摄于1964年 )
Andreas Gruentzig (1939-1985) ( Zurich,摄. 于1978年 )
Gruentzig (1977,PTCA Andreas. Zurich)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
Mason Sones (摄于1982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 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 结合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Seldinger法, 1953年),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 泛应用。
.
ACC/AHA的PCI机构和术者的建议
I类:PCI应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证据等级:B)
IIa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IIb类: PCI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据存储系统;
冠状动脉解剖学
.
冠状动脉常用缩写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左主干(Left Main, LM); 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对角支(Diagonal, D) 间隔支(Septal, S) 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OM)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
.
左前降支(LAD)
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 止于膈面。供应大部分左室、心尖部、右室前 壁及室间膈前2/3的血液。 1. 室间隔支(S):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 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1217支。 2. 对角支(D):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 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 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 或更粗大。
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P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 ventricular, PL )
.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
冠状动脉示意图
.
源自文库
左冠脉解剖
.
左主干(LM)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 左或后伸展,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 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
Liujian (. China)
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第一次成功的PTCA:1977年,Gruentzig等;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1986年3月 Puels等; 美国每年的PCI(PTCA/stent)数量达50万例以上。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1951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黄宛、方圻和陈灏珠); 1954年开展左心导管检查; 1973年上海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开展选择性冠 脉造影检查; 到2001年底全国112家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完成PCI 1,6345例,仍处在较低水平;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二阶段: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改进为主动脉窦(Valsalva)内造影, 分 别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优于非选择 性造影,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 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 脉造影,无意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 内使其清晰显影;
1.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2. 远端分为2支:
a. 后降支(PD):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b. 左室后支(PL):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 下行至心尖时发出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
竞得从 争去小 !如就
何懂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 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 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9.有无血栓
无
10.介入治疗成功率 >85%
B型 管状,长度 10-20mm 偏心性 较难,近段弯曲 45-90° 不规则
中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85%
C型 弥漫性,长度>20mm 偏心+钙化 困难,近段重度弯曲 >90° 完全闭塞或移植血管 病变 重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
.
对于新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件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通 加压注射器等);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作 站等); 造影剂(非离子型);
.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后复发; 非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病;
III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
经股动脉穿刺
.
经桡动脉穿刺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首先经皮穿刺 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首次经桡动 脉进行PCI治疗。
脏;
.
LCA LAO60°
.
LCA RAO30°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 (OM) 开口和体部;
.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LAO 45º+ Cau 20º(脾位、蜘蛛位): 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LCX体部、钝 缘支(OM)开口和体部
.
左回旋支(LCX)
几成直角起自LM,向后下至左房室沟,止于膈面。 1. 钝缘支(OM): 1-4支。第一OM较粗大,其后
的LCX明显变细。供应左心房、左室外侧壁及前 上壁的血液。 2. 后降支:约10%的LCX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 3. 房室结支: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源于LCX。 4. 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
.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º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侧位: LAD近、中段;
.
左侧位
.
敢于 挑战 权威
.
RCA LAO45°
.
Seldinger’s穿刺法
.
左冠脉造影的操作过程
.
右冠脉造影的操作
.
交友 广泛…
.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
.
影像增强器 患者
X线球管
血管造影机
.
1. 机架; 2. 导管床; 3. 高压发生器; 4. 球管; 5. 影响增强器; 6. 电视摄像和模
数转换系统; 7. 数字影像系统; 8. 图像显示和数
冠状动脉造影术
.
定义
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 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的一种 介入性诊断技术。
.
目的
检查冠状动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 其解剖的详细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 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 状动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科学依据。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29年,德国医生Wemer Forssmann在自 己身上进行了人类首例心导管检查术。他将 导管经左肘前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 送入右心房,并拍了医学史上第一张心导管 胸片,从此揭开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序幕。
.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 (右肩位)
.
.
左冠状动脉 *********************
*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足位(Cau) 20º 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OM
.
冠状动脉血流(TIMI血流)分级法
TIMI 0级:无灌注,即阻塞远端无血流; TIMI 1级:部分灌注,造影剂通过阻塞段,但不能
使远端冠状动脉充分显影; TIMI 2级:经过3-4个心动周期后,前向造影剂才使
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TIMI 3级:完全灌注,前向造影剂在3个心动周期内
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
左前斜(LAO) 45º+ 足位(Cau) 20º (脾位、蜘蛛位)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头位(Cra) 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
.
正位(AP)+头位(Cra)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头位(Cra) 20º 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Forssmann相继在自己身上做了九次右心导 管术。将浓缩的碘化钠溶液经导管注入心腔, 摄下了第一张右心室造影片。
1956年与他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
Wemer Forssmann(摄于1970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采用主动脉根部造影,使左、右冠状动脉 同时显影。造影剂不能充分充盈整个冠状动 脉血管树使之清晰显影,尤其是远端血管。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位(RAO) 观察RCA中段;
.
RCA RAO30°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0º+ 足位(Cau) 10º RCA远端分叉;
.
ACC/AHA建议分段方案
.
疯狂 的学习……
.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
血管及病变部位的确定; 狭窄程度的测定;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
.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电视密度法
.
冠脉病变形态学分类
冠脉病变类型 1.病变范围 2.病变性质 3.球囊通过难易性 4.病变节段弯曲程度 5.病变冠脉轮廓
A型 局限,长度<10mm 同心性 容易 <45° 光滑
6.钙化 7.冠脉阻塞程度 8.与开口/分支关系
无或轻度 不完全 远离开口或分叉处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左前斜(LAO) 45º 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
起始部至后降支;
.
左前斜(LAO) 45º
.
.
右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 支及其开口情况;
.
后前位(AP)+ 头位(Cra) 20º
.
左前降支病变
.
对角支病变
.
狭窄程度的测定
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通过电视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 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 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 目测法: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常选用6F造影导管, 1F=0.33cm),估测参考血管直径和病变节段直径 狭窄程度;
.
敢于探索……
.
左冠造影导管的正确选择
.
右冠造影导管的选择
.
造影导管及其选择
Judkins造影导管(最常用); Amplatz造影导管 ; Sones导管 ; 多功能导管 ( Multipurpose ); 猪尾巴导管 ( Pig tail ); 内乳动脉导管 ( Internal Mammary ) ;
.
右冠脉解剖
.
右冠状动脉(RCA)
起源于右冠窦中部。行于右房室沟内。供 应右心房、右室前壁与左室后下壁的血液。 1.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RCA
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 达肺动脉瓣。 2. 窦房结动脉:约50%的窦房结动脉起源 于RCA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
右冠状动脉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AP):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
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LAO,RAO):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
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
.
Dotter
Sones
Judkins 早期介入心脏病学的演示会 Gruentzig
.
Charles Doter ( U.SA,摄于1964年 )
Andreas Gruentzig (1939-1985) ( Zurich,摄. 于1978年 )
Gruentzig (1977,PTCA Andreas. Zurich)
这一偶然事件开创了冠脉介入技术的新纪元。
.
Mason Sones (摄于1982年)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1966年Amplatz、1967年Judkins进一步 改进了导管顶端形状、弧度和导管插入技术, 结合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Seldinger法, 1953年),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得到广 泛应用。
.
ACC/AHA的PCI机构和术者的建议
I类:PCI应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证据等级:B)
IIa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合格(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IIb类: PCI由大规模中心( 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据存储系统;
冠状动脉解剖学
.
冠状动脉常用缩写
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左主干(Left Main, LM); 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对角支(Diagonal, D) 间隔支(Septal, S) 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钝缘支(Obtuse Marginal, OM)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
.
左前降支(LAD)
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 止于膈面。供应大部分左室、心尖部、右室前 壁及室间膈前2/3的血液。 1. 室间隔支(S):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 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1217支。 2. 对角支(D):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 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 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 或更粗大。
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P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 ventricular, PL )
.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
.
冠状动脉示意图
.
源自文库
左冠脉解剖
.
左主干(LM)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 左或后伸展,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 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
Liujian (. China)
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第一次成功的PTCA:1977年,Gruentzig等; 第一次支架植入术:1986年3月 Puels等; 美国每年的PCI(PTCA/stent)数量达50万例以上。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
1951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黄宛、方圻和陈灏珠); 1954年开展左心导管检查; 1973年上海中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开展选择性冠 脉造影检查; 到2001年底全国112家医院开展介入治疗,完成PCI 1,6345例,仍处在较低水平;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二阶段: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改进为主动脉窦(Valsalva)内造影, 分 别显示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优于非选择 性造影,但仍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发展史
第三阶段: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59年Sones利用特制的尖端呈弧形的造影 导管,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主动 脉造影,无意中将造影剂直接注入右冠状动脉 内使其清晰显影;
1.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2. 远端分为2支:
a. 后降支(PD):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b. 左室后支(PL):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 下行至心尖时发出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
竞得从 争去小 !如就
何懂
.
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投照体位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时, 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 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 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9.有无血栓
无
10.介入治疗成功率 >85%
B型 管状,长度 10-20mm 偏心性 较难,近段弯曲 45-90° 不规则
中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85%
C型 弥漫性,长度>20mm 偏心+钙化 困难,近段重度弯曲 >90° 完全闭塞或移植血管 病变 重度 完全>3 月 位于开口或分叉处, 需保护 有 <60%
.
对于新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
冠脉造影的必备条件
人(患者、介入医生及护士); 器械(穿刺针、血管鞘、导丝、造影导管及三通 加压注射器等); 造影设备(造影机、心电和压力监测系统、工作 站等); 造影剂(非离子型);
.
冠脉造影的适应症
已知或怀疑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后复发; 非心脏手术; 心脏瓣膜病;
III类: PCI由小规模中心( 200~400例)的低例数( <75例) 术者完成; (证据等级:C)
.
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
股动脉穿刺(最常用); 桡动脉穿刺(逐渐增多);
.
经股动脉穿刺
.
经桡动脉穿刺
1989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首先经皮穿刺 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 造影;
1992年荷兰医生 Kiemenij首次经桡动 脉进行PCI治疗。
脏;
.
LCA LAO60°
.
LCA RAO30°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 (OM) 开口和体部;
.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
.
左冠状动脉常用投照体位
LAO 45º+ Cau 20º(脾位、蜘蛛位): 观察LM、LAD、LCX开口病变,LCX体部、钝 缘支(OM)开口和体部
.
左回旋支(LCX)
几成直角起自LM,向后下至左房室沟,止于膈面。 1. 钝缘支(OM): 1-4支。第一OM较粗大,其后
的LCX明显变细。供应左心房、左室外侧壁及前 上壁的血液。 2. 后降支:约10%的LCX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 3. 房室结支: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源于LCX。 4. 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