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

合集下载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经济学」,但应该注意这不可和马克思主义对这词的定义混为一谈)。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或决策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根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上(「这是什么」);但却是将此作为研究规范(「这应该是什么」)的工具,以探索问题的所在点、并研究如何在宪政体制内改善这些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另一个研究目标不同、但却有相同研究公式的学科则是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而社会选择理论(Soc ial choice theory)也是一个相关联的研究领域。

一、起源和公式现代的公共选择理论开始于政治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他在1948年提出了一套后来会成为中位选民理论(median voter theory)的概念,他也写下The Theory of Committees and Elections(1958)一书。

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将他称为是「公共选择理论之父」(1987, p. 1040)。

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以及戈登·图洛克在1962年共同发表了《赞同的计算》(The Calculus of Consent)一书,这本书被视为是创立公共选择学派的里程碑。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国经济学家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于1958年发表 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开创了公共选择研究的先河。
2、逐渐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 形成的时期。 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合作发表了《一致 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杠





物物


交换

(商品)



认可的


公共

产品 成本






个体
之间


简单

交易



个体或

集体间的


复杂交易

3、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政治市场有三类主体或参与者:选民、政治家和官员。 选民是手中握有选票并可以自由选择的需求者,政治家和
官员是供给者,供给各种政策、法制秩序、公共物品等等。 选民(voters)是政治过程结果的消费者。政治市场上选 民有三种方法来进行活动:投票、直接参与某项政治活动、 通过能够影响立法机构的活动、集团来影响立法。 政治家(politicians)是政府中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包括 各级政府主要官员以及立法机构成员。 官员(bureaucrats)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被选举出 来的政治家直接或间接任命的人员。 政治市场的均衡:选民、政治家和官员按一定的规则就公 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成本分摊(税收)达成协议。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Alan Peacock)皮科克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22.08.2021
.
20
投票的悖论
•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
投票,无胜出者。
三个人的偏好显示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22.08.2021
.
21
单峰与多峰
• 对阿罗五原则的修正,主要是对第四原
则的修正,对投票者的选择进行限制。
• 单峰偏好 • 多峰偏好 • 多峰偏好导致投票悖论 • 变多峰为单峰——消除投票悖论
费希尔·埃坶斯(Fisher Ames)
22.08.2021
.
2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 1896年,Knut Wicksell.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制度的影响。
• 1957年,布坎南。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杰斐逊中 心”。对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的注意和强调。
• 1962年,《一致的计算》。
• 1963年,创立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22.08.2021
.
16
投票的定义
• 投票是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的手段,是现
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
来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起点。
•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则受
22.08.2021
.
6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益最
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投票实现的对公共 经济的合理决策。

公共经济学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经济学第4章公共选择理论
特点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体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 最大化。同时,它关注政治市场的竞争性和民主性,以及政府失灵和利益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性
揭示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府在提供 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可能存在的低 效、浪费和滥用权力等问题,为 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出现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情况。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自利 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分配和外部性问题等方面出现的无效率和不平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不完全 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01
02
03
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中强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 机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人才素质 和服务水平。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人力 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激励和约 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力。
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建立员工绩效 评估机制,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 行科学评估和反馈,以提高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02 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
施。
建立政策调整和修正机制
03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政策,确保政策的持续
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选择理论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城市垃圾处理政策制定过程
背景
某城市面临垃圾处理问题,需要制定相关政 策。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
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官员、利益集团、居民等各 方参与者通过博弈、协商等方式,争取自身利益最 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3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 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 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 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 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 (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 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 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 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熊彼特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关系。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经济
学》教科书第16版中认为:“约瑟夫·熊彼特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开创了 公共选择理论。”
8
熊彼特之所以被冠以“公共选择理论的开 创者”,是因为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 民主》一书中对民主的方式、民主与政治制度 的兼容性、民主政治成功的条件等问题进行过 探讨。这些问题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要研究的 问题。
14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 Lindahl)提出 了公共物品理论。林达尔在1919年发表的《公 平的赋税》一文中,根据维克赛尔的自愿交易
学说,认为公共物品的生产同私人物品的生产
一样,都是社会成员通过交易各自获益的行动 的结果。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庞塔雷奥尼
(Pantaleoni)、德·维蒂(De Viti)、德·马尔
伯格森(A.Bergson)发表《福利经济学 某些方面的重新系统论述》一文,提出用一个 多元函数来表示社会福利函数,把社会福利函 数表述为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1951年阿罗(K.J.Arrow)出版《社会选择 和个人价值》一书(1963年又出了修订版), 试图在任何条件下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
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税收和政府支出的理 论。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活动,而 不是单个的个人行为。在政府的收支过程中, 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家或政府,而不像在经济市 场上他面对的是企业。为此必须研究税收和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用于研究个体在进行公共决策时的行为和决策结果。

该理论通过对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市场的角色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探讨,对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的研究。

他们认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活动一样,都是由个体行为所决定的,而不是超越个体行为的外部力量。

公共选择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概念:(1)理性选择者假设:公共选择理论假设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基于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

(2)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市场都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

(3)投票决策:公共选择理论将选举和投票视为一种集体决策过程,通过多数原则来选择某种政策或方案。

(4)集体行动: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组织、集体决策和协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5)社会福利: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下实现社会最大利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1. 公共决策的困境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因为个体可能受到羊群效应、利益分散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有效地协调和合作,从而影响公共决策的结果。

2. 政府行为的限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同样受到一些限制,政府也会面临信息不对称、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政府无法完全有效地履行其职能,从而影响公共决策和政策的实施效果。

3. 选民的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选民的理性行为对公共决策的重要性。

选民会基于自身利益来投票,追求最大个人效用。

因此,选民在投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候选人/政策的政治观点、经济利益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4. 政策影响的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交易可分为简单交易和复杂交易两种。 简单交易是基本的直接交易,由两个经济人和简 单的交易环境组成。 复杂交易存在两个以上的多个经济人和多种商品 的交换环境。复杂交易强调的是人们达成协定的 过程,而不是局限于买卖的行为方式。 非市场决策中存在强制因素,市场决策包含非决 策因素。
第三节 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正式发端于1957年 创办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布坎南则推崇维克塞尔为理论的 最早的先驱者。
公共选择理论总的来说是经济分 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和延伸。
第二节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桥梁 一.政治学与经济学
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交易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交换, 政治领域的重要命题是交易。
一.投票和社会偏好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 设投票是由那些其福利受到结果影 响的人们进行的。 公共选择的目的被区分为两类:
提高社会福利 进行再分配 民众通过投票行为表达自己的偏好, 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 为社会偏好。
投票行为的局限性:
1.投票行为所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是不完全的
2.人们在投票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偏好 (1)隐瞒偏好 (2)策略性投票 (3)无意参与投票 (4)偏好强度差异
二.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在公共选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通过与立法机关的联系 通过与行政机关的联系
三.利益集团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
相容性的利益集团所追求的集体物品的 收益的特性:一个人对收益的获得并不 损害其他人对收益的获得。
在排他性利益集团中,集体物品的收益 总量是固定的,个人对收益的获得比例 会影响到其他人对收益获得的比例。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1)房地产公共政策的制定者 中央政府 )房地产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中央政府 最大化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 最大化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 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针对房地产市场先后采取了诸如 新老“国八条” 国六条” 国四条” 新老“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 新旧“国十条” 、新旧“国十条”等等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 以期房地产市场能够回归理性、 策,以期房地产市场能够回归理性、房地产 市场问题得以缓解、 市场问题得以缓解、社会公众的利益得到保 障。
(三)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 补救“政府失败” 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以提高社会民主程 、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 布坎南设计的社会改造模式是: 度。布坎南设计的社会改造模式是:改革政治结
构,创立一种新的政治技术,重建基本宪法规则 创立一种新的政治技术, ,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 并通过新的宪法规则来约束政府的权力。
(四)房地产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1、信息不对称 、 过程: 过程:国家基本掌握了要出让的国有土地的所 有信息, 有信息, 开发商无法从公共渠道取得政府要出让 的国有土地的信息 政府也无法把要出让国有土地 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房地产开发商, 的信息及时传达给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商由于难 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唯有利用 各种关系, 各种关系,千方百计以非正当的手段获得国有土 地使用权。 地使用权。 结果:一些与政府关系好的国有房地产开发商 结果: 往往可以较低的价格拿到较好的土地,而私营、 往往可以较低的价格拿到较好的土地,而私营、 外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拿到合适的土地。 外资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拿到合适的土地。
(二)核心内容—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核心内容 政府失败及其表现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应用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分析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本文将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在面对公共事务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进行选择。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前提假设1. 个体理性:公共选择理论基于个体理性的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进行选择。

2. 信息不完全: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无法完全了解其他个体的信息和意愿,只能通过自身经验和观察作出判断。

3. 利益多元化: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利益多种多样,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分歧。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1. 投票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通过研究投票行为来分析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选择。

根据投票结果,可以揭示不同个体的利益和意愿,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2. 制度设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可以促使个体在公共事务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措施,可以减少腐败行为。

3. 成本效益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其成本和效益,以使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1. 解释政治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政治决策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在公共事务中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 提高政策效果: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效益和成本的权衡,鼓励制定高效的政策。

通过对公共事务进行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利益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用性和执行效果。

3. 预测政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来预测公共政策的结果。

通过分析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动机,可以预测不同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财政学 第六章 公共选择理论

财政学 第六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选择中的⾮市场决策私⼈决策是消费者根据⾃⼰的偏好和收⼊状况,按市场程序⽤货币选票决定⾃⼰所需要的私⼈物品公共选择理论分析的前提经纪⼈假设⼈都是理性的利⼰主义者,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身利益最⼤化。

公共选择讨将⼈群分为穷⼈、中产阶层和富⼈三个主要群体富⼈⽐中产阶层和穷⼈较偏好较⾼的公共品开⽀P富⼈> P中产> P穷⼈个⼈公共品偏好的显示难题第⼀,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居⺠会斟酌表露⾃⼰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

⼈⼈都想成为“免费搭⻋者”,⽽政府没有⾜够的信息甄别机制第⼆,公共物品供给中不存在⼀个类似私⼈品供给中的价格机制来显示个⼈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临偏好加总难题三⽅收益分析获胜⽅:所偏好的⽅案获胜⽽获得的收益,⼤于其为防⽌所偏好的⽅案失败所⽀付的保险费⽤失败⽅:所偏好的⽅案失败⽽获得保险赔偿,⼤于其为防⽌所偏好的⽅案失如果A不投票,S提案获胜,B得到40单位收益,C损失20单位收益,净收益为20单位,A 承担该成本对于投票⼈⽽⾔,如果该项公共物品给他带来边际收益⼤于或等于他所承担的成本,那么他投赞同票是合理的。

MBi是投票个体对公共物品给他本身带来的边际收益的主观评价,摊。

在A 、B之间投票,A胜出;在A 、C之间投票,C胜出;在B 、C之间投票,B胜出,胜出的⽐例都是2:1。

议案A 、B 、C 陷⼊循环状态⼀⽅⾯:第⼀种选择在A/B之间进⾏,A胜出,为最终的选择。

另⼀⽅⾯:第⼀种选择在B与C之间进⾏,胜者是较,A最终胜出。

投票悖论的产⽣原因:丙具有多峰偏好。

解决办法:改多峰为单单峰偏好是指个⼈在⼀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中的⼀个议案偏好程度最⾼,对其他议案的偏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

意味着⼈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个。

中间投票⼈定理中间投票⼈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偏好序列中间的选⺠。

不⼀定是中产阶级。

投票交易:即互投赞同票投票交易:是指在简单多数规则下,获胜的多数⼈受益价值的总和可能低于少数⼈的成本价值。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的是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和结果。

本文将从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假设、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鲍茨和达克索特·布哈南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是对个人在政治和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在做出公共事务决策时,并不是为了追求整体福利最大化,而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通过投票、游说、政治交易等手段来实现自身目标。

二、主要假设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基于以下主要假设:1.个人是理性的:个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权衡和选择。

2.个人是自私的: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3.信息是有限的:个人往往无法获取到完整准确的信息,导致决策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4.机会成本:个人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选择某种方案所放弃的其他方案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三、实践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以政府决策、选举制度和公共政策为例,说明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

1.政府决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是受到政治利益驱动的。

政府官员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自身的选民和支持者的需求,以及可能带来的政治声誉和选举前景。

因此,政府决策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并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2.选举制度:公共选择理论指出,选举制度的设计会影响选民的行为和政治结果。

不同的选举制度可能导致不同的决策结果,也会对政治体制和政党竞争产生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为选举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3.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以及与特定利益集团的关联,导致政策制定的结果可能偏向于某些特定群体,而忽视其他群体的利益。

总结:公共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分析个人在公共事务中的决策行为和政治的运作。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研究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

该理论探讨了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个体如何做出选择,并如何影响政策结果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应用方面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詹姆斯·麦基(James Buchanan)和戴维·美勒(Gordon Tullock)等人提出。

其理论基础为个体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选择时会考虑个人利益,追求最大化效用。

二、基本原理1. 个人理性行为: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体视为理性行为者,在集体决策中注重个体的自私和有限理性。

2. 利益最大化:个体在公共选择中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利益的权衡和交换来做出决策。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在决策中也会受到利益驱动,存在各种局限和失灵,如信息不对称、选民困境等。

4. 公共财政:公共选择理论关注政府的财政决策,认为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会受到个体利益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三、应用方面1. 选民行为:公共选择理论探讨了选民如何决策的问题。

个体会在选举中考虑个人利益,根据对政策的期望、候选人的承诺和政治信念来投票。

2. 政策制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集体决策机制。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塑造政策的结果,而政治角力和利益博弈决定了最终决策的形成。

3.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在决策中可能存在失灵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政府官员受到个体利益的影响,可能偏离社会最优解,产生政策失灵。

4. 公共财政与税收:公共选择理论研究了政府的财政行为和税收政策。

个体的利益和影响力会影响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分配,而政治力量和政策竞争塑造了财政决策的结果。

综上所述,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决策的理论框架,注重个体的理性选择和利益驱动。

该理论通过分析个体行为对政策结果的影响,揭示了政府决策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思考和分析的理论工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公共事务的决策与分配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TheoryofPublicChoice)是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分支与学说;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加深对公共产品、公共权力、公共选择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主要从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视角介绍国家的起源、政府的权利和义务、公共所有权、公共资源、公共政策、宪法、宪政、共和、民主和自由、市场与国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基本内容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现代性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经济学,但应该注意这不可和马克思主义对这词的定义混为一谈)。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

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或决策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根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上(这是什么);但却是将此作为研究规范(这应该是什么)的工具,以探索问题的所在点、并研究如何在宪政体制内改善这些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的主要公式之一是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假设人们的行为都是出自从有限的可用手段里挑选达成目标的途径。

另一个研究目标不同、但却有相同研究公式的学科则是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politicaltheory)。

而社会选择理论(Socialchoicetheory)也是一个相关联的研究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

丹尼斯·缪勒将公共选择理论概括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等其他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领域,所以公共选择理论也被认为是最为名符其实的“政治经济学”。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

第十六讲: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学派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

公共选择学派在政治家的动机、政府干预、财政政策、民主制度等方面得出了一系列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

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政治过程(即政治家、投票者、官僚们的公共选择行为,也即非市场的集体决策)。

1948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邓肯·布莱克(Duncan Black,1908~199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集体决策的理论根据”的文章,首次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政治行为的分析之中,该文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但当时并未产生太大影响。

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成型的阶段。

这一阶段,布坎南等人主张恢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张在经济研究上回到古典学派,分析规则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把政治因素纳入经济分析之中.此后,随着K·J·阿罗、J·M·布坎南和G·塔洛克等人相继发表有关非市场决策问题的论著。

由此,一门处在经济学与政治学、法学交叉领域的新学科逐步形成了,这就是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经济理论(政治经济学)。

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早在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出现了科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异常繁盛的局面。

许多思想家相信,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实证研究和科学推理得到解决。

在法国科学院,博尔达(Borda,1733-1799)、孔多塞(Condorcet, 1743-1794)和拉普拉斯(Laplace, 1749-1827)这三位院士用数学方法对政治学中的投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1784年,博尔达在科学院宣读了他的第二篇论选举形式的文章之后,他所提议的记分投票制被科学院用在院士选举之中,直到1800年,因一个新院士拿破仑的反对,才被废止。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公共选择的目的: 公共选择的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 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公共选择的方法: 公共选择的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形式和程序。 公共选择的机制: 公共选择的机制:各参与主体通过交易来谋求自我利 益最大化的实现。 公共选择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公共选择的因素: 公共选择的因素:中位选民、利益集团、官僚集团、 政治经济周期等。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五、公共选择中的官僚集团 六、政治经济周期 七、当代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公共选择的定义
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认为,公共选择是一 詹姆斯.M.布坎南 .M.布坎南 种对政治的看法,它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 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 戈登·图洛克 图洛克(Gordon Tullock)认为,公共选择基本上是运用 戈登 图洛克 经济学工具来研究政治学传统问题的一门学科。 丹尼斯.C.缪勒(Dennis C.Mueller)认为,公共选择可以被 .C.缪勒 丹尼斯.C.缪勒 理解为,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将经济学应用于政 治学。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Public Chioce)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个人利 ) 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 的理性决策。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 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
7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
选票在政治市场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货币, 投票规则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市场规则, 投票者可以看作是市场中的消费者,而政 治家则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家,官僚机构 就是政治市场中的企业,他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就决定了政治市场是如何运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选择理论本章介绍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s)。

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体决策的过程和政治个体(包括选民和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其研究重点是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开创性地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研究政治个体、政府和国家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者从而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论点。

本章第一节简单介绍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第二节讨论投票理论,包括投票的规则、投票的中间人定理、阿罗投票悖论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公共产品需求理论的基础;第三节介绍公共产品的需求理论,我们将分别讨论公共产品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决定问题;然后简要介绍有关利益集团和寻租的问题;最后讨论政府失灵的理论。

第一节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中,属于比较年轻而且影响不是很大的流派,但是由于其在理论方面的独到创见,使其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共选择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领域,推翻了以往认为政治家都拥有优良的品质、政府自然“为公”的传统政治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简介:公共选择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邓肯•布莱克(D. Black)发表的《委员会与选举理论》,在这篇文献里,作者分析了投票程序对于公共选择的影响。

然而,使公共选择理论真正成为一个经济学流派、并且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则是“公共选择”之父布坎南(J•M•Buchanan)。

1957年,布坎南和沃伦•纳特(Knight)在弗吉尼亚大学创办“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其宗旨是“促进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宗旨与当时流行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在当时,人们对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示了无比的信任,认为政府是天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府官员也都是道德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谦谦君子”。

因此,该中心备受校方的排挤。

到1968年,布坎南和公共选择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塔洛克(G •Tuock)不得不转往其他大学谋求发展。

1969年,布坎南和塔洛克来到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创办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并创办《公共选择》杂志。

布坎南在1972年所著的《公共选择理论》一书中,明确指明这个组织的目标:“……我们将把40年来人们用来研究市场失灵的所有方法,原封不动地用来研究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种“政府失灵”的思想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深受“滞胀”之苦,人们开始质疑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但是,这个研究中心也是命运多舛,1982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做出决定,居然将“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单位(包括教员、职员、设施和学生)全部移交给了乔治•梅森大学。

这样,从此时开始,乔治•梅森大学成为公共选择学派的大本营。

在这个时期以后,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最重要的标志是布坎南因为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贡献和传播,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此,很多经济学教科书在分析财政政策、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时,都开始运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工具。

在有关公共财政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中,也大量出现公共选择理论的论述。

二、公共选择理论出现的原因:在上述对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回顾中,我们已经涉及了公共理论在理论方面的最大意义——把“经济人假设”引入政治学的分析。

同时,这也是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背景之一。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缺乏经济政策制订过程的理论。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论述了政府各项财政政策及其效果,但是以往的经济理论没有讨论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

在传统的理论中,经济政策的制订被看作是外生给定的,而且假设政府制定政策时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在这样的假设下,如果一项经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人们就会埋怨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提出的理论时错误的。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经济学家提出的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没有把经济政策的制订过程看成是决定经济活动的内在因素,没有走出“仁慈政府,政府为公”的误区。

第二,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首先,社会福利函数的概念涉及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次序,从而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

对于加总个人偏好程序的研究,发展出了不同的投票方式,从而促进了投票理论的发展。

其次,20世纪4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解释和解决了存在公共产品和外部性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问题,而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就是研究公共产品的需求问题,所以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改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凯恩斯主义的失败。

二战后,由于人们意识到了市场失灵的存在,各国政府纷纷对经济进行干预。

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逐渐加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种种弊病。

这样,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公共经济活动的理论,并开始反思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为什么带来政府干预的失败。

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下,公共选择理论和其他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一起,对凯恩斯学派发起了进攻,并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三、集体选择的原因:顾名思义,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公共选择的问题。

公共选择是与个人选择相对的集体选择。

集体选择是指各个参与者依据某种协商规则,相互协商从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在公共经济政策决定领域,就是指一个国家中的人,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和产量,是一种对资源的非市场配置。

我们知道,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个人选择问题的学问,但是为什么纯粹的个人选择不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进而需要政府介入来强制性地进行集体选择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的存在,并且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私人活动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所以需要集体选择的介入。

有关公共产品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在第10章第4节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在那里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证明了私人决策不能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

在本章中的公共产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与纯私人产品相对的概念,既包括纯公共产品,例如国防、义务教育等;也包括所谓的半公共产品,例如一条收费公路,对于付费者是公共产品,对于没有付费的就不是公共产品了,但是这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不能由私人决策来供应,公共选择理论也把它们看作“公共产品”。

半公共产品还包括所谓的“俱乐部”商品,即只对一个范围内的人是公共产品,对于范围之外的人不是公共产品的商品。

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以及生产的联合供给性。

公共产品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如果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的话,则供给量会小于最优供给量。

这是因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对抗性,因此每一个消费者都想免费使用这种产品,即“免费搭车”;又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具有不可分性,是联合供给的,每一个人都认为即使自己不支付费用也不会不影响生产这种公共产品。

在这样的预期下,大部分人就不会付费供给公共产品。

这就是私人选择不能供应足够的公共产品的原因,这时,我们就称市场失灵了。

公共产品的存在只是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垄断、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主要从公共物品的存在来说明集体选择的必要,并且在研究集体选择的规则、过程、效率等内容的时候,也都是从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角度进行的。

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只是从公共产品的角度谈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存在要求政府通过政治过程来配置资源,组织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这样集体选择就出现了。

公共选择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是由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构成的。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上面讨论了为什么集体选择会与个人选择共存,下面首先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几种不同的集体选择的行为特点和所使用的规则,并从中看出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的区别。

例一:性别战(Battle of Sex)夫妻两个人,丈夫是球迷,喜欢在周末看足球比赛;妻子是文艺工作者,喜欢在空闲时间欣赏芭蕾舞。

但是,两个人都认为在一起娱乐比各自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这样,每到周末决定去哪里消遣时,就会碰到麻烦。

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办法就是双方共同协商,决定单周去看球赛,双周去看芭蕾;如果是丈夫的生日周,则丈夫有优先选择权,如果是妻子的生日周,则妻子有优先选择权;同时,双方有迁就对方而选择弃权的自由。

这样,双方就达成了一个满意的结局,集体选择机制也建立了起来。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夫妻双方愿意共度周末,所以只能采取一致同意的规则,才能达到最优的结果。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集体选择的规则还是很复杂的。

例二:买电脑。

家里富裕了,想添置一台电脑,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孩子从经济角度考虑,倾向于自己“攒机”;而父母希望获得好的服务,以免进来电脑出现故障时不会修理而着急上火,所以希望购买品牌机。

究竟买什么样的电脑,一家人争执不下,于是向亲朋好友咨询,结果多数人的意见是电脑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买品牌机无法进行及时升级,价格又昂贵,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自己装机。

最后,妈妈的立场转变了,转为支持孩子,虽然爸爸仍认为品牌机好,最好这家还是自己动手装了一台“杂牌机”。

在这个例子中,游戏的规则变为多数票获胜。

例三:民主选举村长。

假设一个村子的村长是由所有成年村民投票决定的,每个人拥有一票。

村长的候选人可以有若干名,投票时,每个选民只能选择一位候选人。

选举以后,得票超过半数的直接当选。

如果所有的候选人都没有得到50%以上的选票,则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在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中进行选举,获得简单多数的人即当选(也就是说即使投弃权票的人很多,没有人获得半数选票,得票多的人仍能够当选)。

在这个例子中,游戏的规则是两种合一,第一轮投票是过半数规则,第二轮是简单多数规则。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集体选择与个人选择之间存在的几个显著差别:第一,私人选择是通过市场过程对私人产品进行配置,而集体选择是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配置。

例如,一个光棍决定是否去看足球就是一个私人选择问题,他会通过权衡看足球比赛的成本和收益来做出自己的决定;而夫妻二人决定娱乐方式时就必须有一个规则和决定方式,例如例一中的一致同意原则。

第二,私人选择遵循的是自愿交换原则,而公共选择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强制现象,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条件下,少数人不愿意消费现有的公共产品数量,但必须承担相应的税收。

例如例二中的父亲,如果让他自己买电脑,他就会买一台品牌机;但由于少数服从多数,他只能“消费”杂牌机,并且要拿出自己的薪水,为电脑付费(我们假设三个人平分电脑费用)。

这样,公共选择中,一般会出现多数人做出损坏少数人利益的公共决策。

第三,在私人选择时,消费者支付价格弥补生产成本,这样每种商品的消费和支出是一一对应的,个人的选择会决定个人获得的效用;而在公共选择中,公共产品的产量由投票决定,生产公共产品的成本由投票人纳税弥补,但是,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与个人的税收支出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个人的选择也不会影响个人获得的效用,个人获得的效用是个人选择与他人选择共同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