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把握“教是为了不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如何把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观中的角色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驯龙镇建设九义学校谢俊王晓敏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冰心老人曾经说叶老是一座高山,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就是这座山的富矿。在他写下的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论和书简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成为叶老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所谓“不需要教”,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能理解并独立运用某种知识,形成相关的习惯、能力。通过何种渠道才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呢?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可见,新的课程由过去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教”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上。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要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实际上对“教”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叶老认为,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好”和在“教好”中教师的角色问题。那么,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观中,教师是怎样把握好这一角色呢?

一、变“主讲”为“主导”

正确理解、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指出,旧的语文教育思想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教师在教学中是“主讲”,是“主角”,而学生则是“听众”,是“配角”。课堂教学以传授式、注入式为主,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谁装的东西(知识)多,谁就被认为是优秀的。这就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风气,不利于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需以学生为主体,确立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叶老认为:“教是帮助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指导练,而不是代替练;教师发挥主动作用是为了强化学生独立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恰巧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老指出,“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谓起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我说了算。教师认准了并且遵循了教育规律。凡有关对学生熏陶、启发、训练各方面时时处处用心着力,这才是起主导作用。”“如是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的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的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只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叶老自己上课的时候也一扫旧式语文教育那种注入式的教法,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他还在不少文章中谈到,要“揣摩”,要“设问”,“文中讲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这样做,就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获取知识的真正主人,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主人。

二、变相机诱导的辅助者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地、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质疑的过程,这是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叶老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要相关键之处,察合宜之时。“机”是指学生思维的走势。教学之“机”,有赖于教师悉心观察学生思维的走势,为诱导铺设了成功之路。叶老说:“学生思之而不得,则为明讯之。”“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学生不能总是坐着听,要促使他们多“动天君”,“自动求知”。

按心理学讲,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时,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生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奋发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进入了“愤”“悱”的境地。学生能针对教材提出疑问,便是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所以,叶老说:学习语文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

力”;在学习中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的规律,养成自行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一篇文章,学生应懂得而未能自行解答的,应该让他们尝试一下如何弄懂,例如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做点分析、综合的功夫等。“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三、少讲精讲,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反对“主讲”,但并非全盘否定“讲”。他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的翻’,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搅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这是说,教师的责任在引导,引导并不排除教师讲解,有时还要“畅讲”,但要精当,要讲到学生的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者见不到之处。教师“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给学生启发指点一下,使学生开窍,从而领悟读书的之法。这样的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的境界。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指出,精讲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达到不指点,不讲说。”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自己的能力。他用游泳的例子来说明“凡是属于养成习惯的事项,光反复讲未必管用。一句话,要游泳必须下水。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事。”此外,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叶老认为“学任何技能技巧,到了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地步,成功的把握少说也有十之六七了。”

四、教师践行,教师下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把学生的“学”放到了主体的位置上,并没有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要达到“不需要教”境界的教师比旧式教育的语文教师需要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下水一方面锻炼和考验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教学顺利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何谓“教师下水”?叶圣陶先生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认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不仅写作是这样,阅读也需要教师下水。叶老也说:“跟教作文一样,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要求‘教师下水’。”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便丧失了对写作教学中各种错误观点和做法的天然免疫力。教学中这种现象值得思考: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被神秘化,成了学生的畏途。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处,化难为易,化苦为乐。两者心态有别: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容不得学生作文中有一点不是;而且欣赏趣味偏狭,思维陈旧刻板,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多持否定态度。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产生情感危机。后者深知写作的甘苦,指导时更多是欣赏的眼光,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获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阅读和写作,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具有整体效应。从阅读本身看,阅读是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发展。两者互相渗透,彼此沟通,才能构成整个阅读的完整过程,具有互补效应。怎样做到善于读书,谙熟阅读之道?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读写相长”,“以写促读”是一条被许多教师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教师经常“下水”,反过来可以养成重点部分精读、关键之处细读、特点所在深读的阅读习惯和风格,这样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教学材料,促进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提高自己分析把握教材的眼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活化知识,开阔视野,进一步发展解读技能,构建起深邃的智力背景,更加有效地展开阅读教学。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对母语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汉语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汉语注重意会,讲究韵味;注重虚实,追求韵律和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