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8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八章 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阅读施拉姆传播学第六章,写心得。 三、阅读论文《从传播学角度看手机短 信息》。并写短评。 四、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两篇关于大众 传播方面的论文,并加评述。

传播学理论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传播制度的概念



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包括: 与政府的关系; 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 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 关系的复杂性。
传播学概论
主讲教师:卢明波 副教授 呼伦贝尔学院信息科学分院
参考书: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导论 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邵培仁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新华出版社
吴文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美]施拉姆、波特著 陈亮等译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

传播学理论
返回
呼伦贝尔学院计算机系
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以及它所内含的规范理论是在 15世纪中叶印刷术发明后产生的,它的主要内容包 括:(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 国家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 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政府 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 予严厉的法律制裁。(体现了绝对支配与服从) 在二次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的传播体制是一种现 代极权主义, 它通过积极的强制改造使传播媒介成 为国家和战争的宣传机器,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 远远超过了古典的极权主义。

传播学教程(1-8)(1)

传播学教程(1-8)(1)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 的载体。”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 对应关系。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 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 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 1 )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信息来调 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 程。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传播学原理》第八章

体的影响;对小团体及组织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
影响;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3、美国传播学者杰克· M麦克劳对 传播效果的划分:
(1)微观效果和宏观效果
(2)改变的效果和稳定的效果 (3)积累效果和非积累效果 (4)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5)态度、认知和行为效果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
英国学者P· 戈尔丁从时间、传者意图两 个维度出发,将传播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如下图
• 认识——初步接触新事物,但还没有获得 全部的相关信息 • 关心——开始关心新事物,想得到更多、 更详细的信息 • 评价——在头脑中构想新事物的效用、利 益,决定是否采用 • 试用——为测定自己的构想、评价是否正 确,先进行小规模的使用 • 采用——感到满意之后,决定全面接受新 事物
这些阶段与信息源之间的关系:
1、传者的条件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等人对信源(传播者)的可信性 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他 们选择若干篇文章,分别提供给互不接 触的两组被试阅读,内容相同,但告以 信誉不同的出处
例如:“抗组胺药”一文谈论的问题是
“没有医生的处方可否出售”,一说来自
权威的医学杂志,一说为大众杂志所刊载。
第二节 “有限效果”理论
信息流程研究
劝服研究 克拉伯的总结性研究
一、信息流程研究
1、“信息流程”的概念:
“信息流程”,也叫“传播流程”, 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程, 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 作用等。
2、信息流程研究的几个阶段:
(1) “两级传播”模式的发现
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对“过程”或“流 程”的认识过于简单化。当时以“魔弹论” 最为流行,这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 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 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 药物注进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 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如下图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狗恒一个定义。

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②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然而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条件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标书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王雨田)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交织性)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8)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8)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 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 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 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 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 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 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 境的趋势。
人与环境互动关系模式的变化:
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大众传播史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 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 (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 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 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 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 的出现使得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 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 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2)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简即公开性、 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使其拥有其他类型的 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一)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趋势信息,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二)技术定义的三个方面含义:P116 第二段(三)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四)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三者的具体内容要清楚)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1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1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20(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20;局限P120;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20-121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22(三)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四、当代新媒介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一)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A.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B.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想传播C.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D.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4C趋势和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2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26;媒介技术是中性P126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27i.地位稳固ii.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iii.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P128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了解+会分析)P128(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i.广告收益对应的市场压力:广告主ii.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对应的市场压力: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受众(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宣传某种思想、意识形态、信念等P12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29言论活动和报道活动(三)公共性与公益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29;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3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30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30-131(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33;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33(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即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哨”的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式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而提出。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教程(7-8章)

传播学教程(7-8章)

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专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即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哨”的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正式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继承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而提出。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

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社论或评论也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活动。

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大学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第一节

大学传播学教程第八章 第一节

大学传播学教程第八章第一节1、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控制研究包括两方面: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2)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传播制度传播制度——即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1)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3)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4)从三个方面探讨: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3、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是政治控制主要内容,是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②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淫秽和非法出版物,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4、垄断资本的控制;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5、受众对传播的社会监督控制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等);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众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③诉诸法律手段;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由于大众传播是一个公共性很强而且处于市场运作机制下的事业,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受众的社会监督力量都是不能受到忽视的,“公众利益”也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则,它使得垄断资本也不能利用他们控制的媒介为所欲为。

传播学教程 第八章

传播学教程  第八章
?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富士康园区内部和周边规划和建设一批必要的文化设施改善公共设施增加公共服务让员工在劳动之余感到快乐不要因为问题和挫折就选择轻生?构筑关爱圈员工希望和谁住在一起都可以自主组合报名这有助于室友之间的沟通和相互关爱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群体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和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三、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 ) 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 集现象。 集现象。
• 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 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 .结构性压力 危机状况下 危机状况下, 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 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 .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 刺激引起。 刺激引起。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播机制活跃化。 播机制活跃化。
• 群体规范意识的强弱对群体外的信息传播 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1)外部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时 (2)外部观点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时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从众)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从众) •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个人意见或少数 群体压力: 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 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 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 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但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 的盲目服从。 的盲目服从。 阿什的实验:判断线段是否相等。 所罗门·阿什的实验:判断线段是否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参与论 社会参与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 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 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3)时代在发展,受 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 积极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 现欲望正在增长;(4)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 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 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 且不易改变;(5)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 体体现。

二、受众的特点
1、多 2、杂 3、散 4、匿
大众(mass)vs. 精英(elite)
(1)19世纪、20世纪前期,以托克威尔为代表的学者 (2)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卡尔·曼海姆为代表的学者 (3)二战之后,以里斯曼、孔豪瑟为代表的美国学者 (4)60年代之后,以霍尔、费斯克为代表的欧洲学者
三、受众的动机与目的
[使用与满足理论]
(1)赫尔塔·赫措格
1、1944年,对广播知识问答节目(Quiz)的研究 ①竞争心理需求 ②获得新知识的需求 ③自我评价的需求 2、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 ①“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 ②“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 ③“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2)贝雷尔森
1、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①实用动机 ②夸耀动机 ③休憩动机 ④逃避动机 2、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①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②日常生活的工具 ③休憩的手段 ④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⑤社交的手段 ⑥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属于 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被种种社会关系 左右他们对信息的选择。 1,社会成员选择信息是有选择的; 2,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决定他们的接受方式; 3,选择决策被他人改变,表明社会关系在起作用; 4,个人对大众传媒的注意形式和反应方式,反映了他的社会 关系网络; 5,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影响着传播效果。 有助于探索人们相互影响的机制和社会关系在大众传播信息流 通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四、受众的选择
(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注意 (3)选择性理解 (4)选择性记忆
(1)选择性接触 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率
(2)选择性注意 受众会选择性注意哪些传播内容? 1、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娱乐价值。 2、信息具有易得性。 3、传播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受众注意。 4、受众有自己的选择。
Access to Media 传播权 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
六、受众观念的演变
(1)从被动到主动
被动的受众: 顽固的受众: 主动的受众: 靶子论 1964鲍尔 1979布卢姆勒
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
(2)从大众到分众 受众的细分是与媒体专业化的进程相一致的。 例: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
文化规范论 文化规范论:德弗勒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 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 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 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 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 缓慢地渗进受众思想中去的。
社会分化论 “社会分化论”:以美国传播学者赖利夫妇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 人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影 响;这种社会结构是由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 差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组成的;因此,确定社会群体类别形 成的因素可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注意,从而使各个社会群体 作出大体一致的反应。
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 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 会“一体化”。 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 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受众调查: 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使用其他工具和形 式进行的调查来搜集数据,了解受众的一般 情况,以改进大众传播的工作。
A:横向节目编排策略
1、水平策略(带状策略) 某一个时间段每天安排同一个节目。 2、棋盘策略 某一个时间段每天不同的节目。
B:纵向节目编排策略
1、垂直策略(版块策略) 把目标受众相近的节目安排在相邻时段。 2、承袭策略 利用黄金节目来提高下一个节目的收视率。 3、前瞻策略 利用黄金节目来提高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 4、搭帐篷策略 利用黄金节目来提高前后两个节目的收视率。 5、吊床策略(夹缝效应) 利用两个黄金节目来提高中间节目的收视率。
(3)选择性理解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976年,戴维森等: 1、习惯性 2、求得心理和谐一致 3、功利性 4、可得性
(4)选择性记忆 1958年,科勒与琼斯 对种族隔离政策赞成与否的研究
受众有自己的防卫圈
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五、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2、交流权 3、讨论权 4、补偿权
(3)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 众。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 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 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一定社会关系 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观念、态度、行 为等方面的变化。
C、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 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 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和缩写; 避免使用意义含混的说法; 避免虚构性的提问; 避免主观诱导提问; 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 避免同一个选项双重提问; 留意提问顺序可能造成的影响; 先问事实性问题,再问评价性问题,将调查对 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放在最后。
财经专业频道的时段安排:围绕股市活动 早上安排新闻综述和今天财经活动展望 上午和下午股市繁忙阶段是黄金时间 中午安排评论性节目,进行休息和思考 晚上安排一天的总结和回顾 深夜安排其他新闻节目
(三)节目编排技巧
横 向 的 节 目 编 排 水平策略、棋盘策略 策略 纵 向 的 节 目 编 排 垂直策略 策略 承袭策略、前瞻策略、搭帐篷策略、吊 床策略 针 对 竞 争 对 手 的 正面策略、反向策略 策略 阻扰策略、防御型策略、攻击性策略 黄 金 时 段 编 排 策 强棒出击策略、提前策略、无缝隙策略 略
1974年,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
具有社会 和心理根 源的
需求,它 们引起
对大众媒介或 其他信源的期 望,导致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
(1)“使用与满足”研究使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从传播者向受 众的主动传播转移到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主动使用上来,开创 了传播研究的新阶段。正如施拉姆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 远不是一种理论,但指明了形成理论可能采取的某些方向。 (2)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受众使用大众媒介的各种心理动机, 对于了解受众的根本需求非常有帮助。但是,研究者们对受 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 (3)此外,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产过程 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受众对大众媒体的压力是有限 的,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第八讲 受众
一、受众是谁?
Audience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 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 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 网络的浏览者等等。
受众的分类
(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 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 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D:黄金时段节目编排策略
1、强棒出击策略 在黄金时段开头安排一个最强节目。 2、提前策略 在黄金时段开始之安排一个强档节目一直持续进入 黄金时间。 3、无缝隙策略 一个节目结束之后马上开始下一个节目。
第八讲结束
▲受众的特点有哪些?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成果并作评 价。 ▲举例分析受众的选择过程。 ▲你怎样看待受众?大众传播者应采取什么对策?
(3)D·麦奎尔和布卢姆勒
1964年开始,对英国电视节目的研究 ①心绪转换 ②人际关系效用 ③自我确认 ④环境监测
(4)布卢姆勒和卡茨
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①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导致要使用大众媒介 来缓和。 ②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 得到的有关情报。 ③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 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④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而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是有 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⑤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 而这些材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维持其继续作为有地位的社会 团体的成员。
C:针对竞争对手的策略
1、正面策略(针锋相对策略) 在同一个时段内与竞争对手安排类似的节目。 2、反向策略 在同一个时段内与竞争对手安排不同的节目。 3、阻挠策略 打断正常的节目安排播放精彩的特别节目。 4、防御性策略 竞争对手推出新的强档节目时,安排自己的强档节目 在同一个时段播出。 5、攻击性策略 主动出击,用自己的强档节目攻击对手的较弱节目。
(2)合适的时段 综合频道的基本时段划分:家庭收视策略 1、04:00—09:00早间 2、09:00—12:00上午 3、12:00—16:00下午 4、16:00—18:00下午晚些时候 5、18:00—19:30傍晚 6、19:30—20:00准黄金时间 7、20:00—23:00黄金时间 8、23:00—23:30夜间 9、23:30—04:00深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