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粉体分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3
双电层结构示意图
0 ξ
扩散层
IHP OHP
h
滑动面
图4 双电层的结构及电位
双电层
内层(吸附或产生有决定表面电位的离 双电层
子,该层与外层分界面上的电位用0表示, 称为表面电位 )
内Helmholtz层(IHP)
由失掉水化层而被直接吸附在表面的与内层 电性同号的离子构成一层,该离子中心连接 面称为内Helmholtz面(IHP) , 该面上的电 位用i表示;
机械分散
图4.17分散喷喷示意图 1一给料2一压缩空气
图4.18转盘式差动分散器示意图 1一给料 2一转子 3一定子 4一排出料
静电分散调控



使颗粒带电,利用荷电粒子间 的库伦斥力使颗粒分散。颗粒 间的库伦斥力与荷电量的乘积 成正比。 电极电压、颗粒粒径和湿度是 影响静电分散的重要因素。表 面处理是提高颗粒在空气中的 分散性的有效途径。 静电分散的时效性不强,一般 为两天左右。
电极电压对放电电流及 碳酸钙和滑石静电分散 性的影响
1电晕电流,2 碳酸钙分散 系数,3 滑石分散系数
(3)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过程,本质上受两种基本作用支配: ①固体颗粒与液体的作用(浸湿)②在液体中固体颗粒之间的 相互作用

润湿:由于固体表面对液体分子的吸附作用,使得固体表面的
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称为润湿。

固体颗粒被液体浸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液体与气体争夺固体 表面的过程。

固体颗粒润湿性好----分散性好
①固体颗粒的浸湿

固体颗粒被液体浸湿的过程主要基于颗粒表面的润 湿性,润湿性可用扬氏方程来表示:
如图, 润湿接触角:自固液界面经液 体到气液表面的夹角。 扬氏方程: бSG―бSL=бLGcosθ 种类:沾湿:900<θ<1800 浸湿:00<θ<900 铺展:θ=00
动—布朗运动。
重力作用与布朗运动单位时间位移的对比
研究表明:d>1μm,表 现出明显的重力沉降作 用; d<1μm,主要受介 质分子热运动作用—布 郎运动; 说明:条件适当,超微 粉体可以稳定地分散悬 浮在水介质中。 (事实上往往受分子 作用力等吸引力的影响 而团聚沉降)
③颗粒的流体悬浮
理论上讲,只要创造一定速率的流体上升运动, 即可使具有相应沉降速度的颗粒悬浮!
如何办?

颗粒在空气中的分散途径
(1)机械分散(高速叶轮圆盘及气流喷射) 必要条件:机械力大于颗粒间的沾着力! 问题:①重新粘结②脆性物料被粉碎③设备磨损 (2)干燥处理 降低液桥力 (3)颗粒表面处理 ①降低润湿性抑制液桥②降低分子作用力 (4)静电分散 使颗粒荷电(接触带电、感应带电、电晕带电等)
②水介质中颗粒悬浮体的极限悬浮粒度
宏观颗粒(密度大于1kg/m3)在水中受重力而沉降,在斯 托克斯阻力范围内,满足自由沉降末速公式:
r: 球体半径, η: 粘度, Vt: 沉降速度, ρ: 溶媒密度, ρ0: 颗粒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h: 沉降高度, t: 沉降时间
对于微米级颗粒,介质分子热运动对它的作 用逐渐显著,引起了它们在介质中的无序扩散运
原因一 分子作用力(范德华力)
对于半径分别为R的两个相同球体,分子作用 力F为:
F
AR 12h2
h-----间距,nm A-----哈马克(Hamaker)常数,J R-----颗粒半径, m
范德华力与颗粒的直径D成正比,而颗粒所受的重力正比于 D3,因此,当D减少至某一值时,必将有范德华力大于其所受的重 力。因此,这样凝聚的颗粒是不会因重力而分离的,这说明在这 种情况下,粉体的分散程度主要取决于颗粒间的范德华引力。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综合以上所述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分散(稳定)与凝聚 (不稳定)是对立的。电的排斥、分散剂、 溶剂化层的的影响促进了体系分散稳定,分 子的吸引力和各种运动碰撞又促进了絮凝!
③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调控
原 因二 静电作用力

空气中颗粒荷电的途径: ●生产过程中(电解法、喷雾法、干法研磨等) ●与荷电表面接触 ●气态离子的扩散作用—主要途径 (1)接触电位差引起的静电引力:颗粒与其他物体接触 时,颗粒表面电荷等电量的吸引对方的异号电荷, 使物体表面出现剩余电荷,从而产生接触电位差。 接触电位差引起的静电吸引力Fe=4πρss(ρs:表面电荷 密度. S:接触面积)
紧密层(Stern层,厚度为δ)
紧密层与扩散层的分界面称Helmholtz面
外层 扩散层(滑移面,离Helmholtz
面稍远点,该面上的电位称为动 电电位,用ξ表示)
外Helmholtz层(OHP)
由水化的反号离子的静电吸附所形成 的层。其与扩散层的分界面称为外 Helmholtz面(OHP),该面上的电位用 δ表示。实际上也是紧密层与扩散层 的分界面。

颗粒表面润湿性对颗粒间的调整作用
改变颗粒表面润湿性可显著地影响颗粒间的粘附力!
三种力的比较

如图: (1)间距 a <1μ m, 范德华力作用为主; (2)间距 a <2-3μ m, 液桥力作用为主; (3)间距a >2-3μ m, 静电力为主。
三种力的比较
如图: 液桥力 〉范德华力 〉静电力 实际应用: 气体气氛中,粒子的凝聚, 主要是液桥力起作用; 干燥的条件下,范德华力的 作用。 相应的措施:空气状态下,保 持物料干燥,可防止结团!
①固体颗粒的浸湿

矿物润湿性分类,依据θ 的大小来判别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固体颗粒被浸湿后,在液体中是分散悬浮 还是形成聚团? --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取决于颗粒 间的相互作用 !
a 分子作用力(范德华力)
b 双电层静电作用力 c 溶剂化膜作用力 d 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间效应 e DLVO理论
工业上------搅拌槽(选矿上升流)
低功率(0.2kw/m3) ~轻质固体悬浮,低粘度液体混合 中等功率(0.6kw/m3) ~中等密度固体悬浮,液-液相接触 高功率(2kw/m3) ~重质固体悬浮,乳化 极高功率(4kw/m3) ~捏塑体,糊状物等的混合
*颗粒体系完全悬浮:所有颗粒均处于运动状态,且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a 分子作用力-----同质颗粒聚团的主要原因
Fm=-AR/12h2 (球体-球体)
b 双电层静电作用力---同质颗粒排斥的主要原 因
双电层静电作用力

矿物表面电荷的来源:矿物在水溶液中受水偶极子 分子的作用,表面会带一种电荷。其原因有以下三 方面:
(1)优先解离:固体微粒在水中,其表面受到水偶极的作 用,由于正负离子受水偶极的吸引力不同,会产生非等量的 转移,则有的离子会优先解离(或溶解)转入溶液。例如, 萤石(CaF2)在水中,F- 比Ca2+易溶于水,于是萤石表面就 有过剩的Ca2+ , 而荷正电;溶于水中的F- 受到矿物表面正 电荷的吸引,在矿物表面形成配衡离子层。 重晶石(BaSO4)、铅矾(PbSO4)均属此类。正离子 比负离子优先转入溶液的例子有白钨矿(CaWO4),由于 Ca2+ 优先转入溶液,白钨矿表面就有过 剩的WO42-,因而 表面荷负电。
没有任何颗粒在槽底的停留时间超过1~2s时。
(2) 固体颗粒在空气中的分散
分级、混均、储运及粒度测定等作业依赖于颗粒的分散程度! 但微细颗粒在空气中极易粘结成团!
空气中超细粉体的团聚与解聚问题: 干粉颗粒存在的三种状态:一是原始颗粒;二是:颗粒间的 硬团聚,是由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和库仑力及化学键合的作用力 等多种作用力所引起;三是颗粒间的软团聚。是由于颗粒间的范 德华力和库仑力所导致。 硬团聚和软团聚在粉体颗粒间普遍存在,其中软团聚可通过一 般的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来消除。而硬团聚由于颗粒间结合紧密, 只通过一般的化学作用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大功率的超声波或球 磨法等机械方式来解聚。
双电层静电作用力
在液体中颗粒表面因离子的选择性溶解或选择性 吸附而荷电!反号离子由于静电吸引而在颗粒周围的 液体中扩散分布形成双电层。 颗粒带着固定层运动,故它运动时表现的是动电 位,各颗粒都带同号的动电位。颗粒间相互排斥, 防止颗粒间的团聚,使颗粒保持分散状态。可见颗 粒的ξ电位非常重要。当颗粒的ξ电位最大时,颗粒 的双电层表现为最大斥力,使颗粒分散;当颗粒的ξ 电位等于零时(即等电点),颗粒间的吸引力大于 双电层之间的排斥力,颗粒团聚而沉降。

图4-2 优先解离(溶解)形成的双电层
Ca2+ F-
Ca2+ F-
Ca2+ +H2O
FCa2+ F-
Ca2+
FFCa2+
微粒表面
定位层
配衡层百度文库
矿物表面电荷的来源:


(2)优先吸附:矿物表面对电解质阴阳离子 不等当量吸附而获得电荷的情况。水溶液中的 晶格同名离子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向矿粒表面吸 附,在矿粒表面荷电。如:白钨矿在饱和溶液 中,表面钨酸根离子较多而带负电。若向溶液 中添加钙离子,因表面优先吸附钙离子而带正 电。 (3)晶格取代 :粘土、云母等硅酸盐矿物是 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层状晶格构成。 在铝氧八面体层中,当被低价元素(如Mg)取 代,结果会使晶格荷负电。
注:海姆霍尔兹(Helmholtz)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C 溶剂化膜作用力
在悬浮液中的固体表面,有一层溶剂隔膜,具有一 定的排列结构。 微粒凝聚时,必须使这种排列变形, 这样,溶剂化层就构成了对微粒絮凝的阻力(位阻效 应),因为这些微粒有极大的比表面,故凝聚的阻力也 是很大的。 溶剂化膜作用力从数量上看比分子作用力及双电层 静电力约大1-2个数量级,但它们的作用距离远比二
原因?如何办?
硬团聚 原始粒子
软团聚
干粉颗粒的几种存在状态
原 因?
分子间作用力 静电作用力 液桥力

原因一 分子作用力(范德华力)
★分子之间存在着范德华力---短程力(约1纳米) ★大量分子集合体构成的体系存在多分子的综合作用---长 程力 (50纳米)。 ★范德华力是宏观物体间相互作用时最重要的一种力,它 总是存在的,是由原子核周围电子云的涨落引起的,是 由取向力(静电力)、诱导力以及色散力组成,通常总 是促使颗粒互相吸引,表现为吸引能。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e DLVO理论 德里佳金(Derjaguin)、兰多(Landau)、 维韦(Verwey)和奥弗比克(Overbeek)考虑了 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范德华吸引力,用它们来解 释悬浮胶体凝聚和分散的条件,这种理论简称为 DLVO 理论。 DLVO理论认为悬浮液及溶胶的稳定性是有电的 作用力和范德华吸引力相互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当 两个带同性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趋近时,系统能量 的变化是吸引能和排斥能的总和。当双电层作用力 占优势时体系表现为分散,当范德华吸引力占优势 时体系表现为团聚。
者小,一般近距离内成为决定因素(10~20纳米)。
图4.24 溶剂化结构 (a)非极性颗粒;(b)极性颗粒;(c)阳离子 A—直接水化层;B—次生水化层;C—无序层;D—体相水
②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聚集状态
d 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层的空间效应 当颗粒表面吸附有无机或有机聚合物时, 聚合物吸附层将在颗粒接近时产生一种附加的 作用,称为空间效应。 吸附层牢固且致密,有良好的溶剂化性质 时,它起对抗颗粒接近的作用。但此种力只是 在颗粒间距达到双方吸附层接触时才出现
原 因二 静电作用力
(2)镜象力产生的静电引力:镜 象力实际上是一种电荷感应 力.(较小,一般忽略不计 )
Q2 Fim 2 l
l 2 R H 2
原 因三 液桥力

液桥:粉体与固体或粉体颗粒之间的间隙部分存在液体时。 (一般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时,水蒸气-凝集-液桥) 颗粒间因形成液桥而大大增强了粘结力! 研究表明:液桥力比分子作用力大1-2个数量级, 因此,在湿空气中颗粒的粘结力主要源于液桥力!
4.4 粉体的分散


(1) (2) (3) (4)
工业生产中的粉体分散 固体颗粒在空气中的分散 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的分散 颗粒分散的评价方法
(1) 工业生产中的粉体分散

①颗粒悬浮体分散的重要性
a 固-液工业悬浮体。 颜料及水煤浆等;分级;超细颗粒 b 固-气悬浮体。 ①粉体运输,②干法分级 c 粉体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